加味补肝降酶汤栝蒌20克 白芍20克 山楂20克 山萸肉15克 丹参15克 白术15克 五味子15克 黄耆10克 甘草6克 乌梅10克 绵茵陈10克 鸡骨草10克用法:每日1剂,连服20剂,转氨酶降至正常后,用原方隔两天服1剂巩固疗效,连服3周。适应症:适用于慢性肝炎转氨酶长期中低度升高或波动者。说明:本方是在《偏方治大病》中的偏方“补肝降酶汤”基础上加味而成。临床用之有一定疗效,本方酸味药较多,味酸入肝经,对降酶有利。本方无明显副作用,但有溃疡病或胃酸过多者慎服。因个体有差异,凡服本方后感觉有明显不适者应停服。本方只能降低转氨酶,改善肝功能,对轻度或中度肝炎转氨酶长期波动者较合适;对肝功能严重损害者要中西医结合治疗,不宜单独服用此方。本方不能代替乙肝抗病毒疗法,如果乙肝病毒量较高,应用抗病毒治疗。中医治病的精髓是辩证论治,辩证用方,故服本方未必能取得疗效。凡患者自选本方者,后果自负。
“祖国医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当努力挖掘,加以提高”。中医治病的精髓是辩证论治,很多急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通过中医辩证施治,对大多数患者有一定的效果,特别是在减轻症状,改善肝功能方面有较好疗效。然而,很多乙肝大三阳患者临床上无症状,往往是健康体检时发现的,由于中医无证可辩,所以中医对此类患者的治疗非常困惑,因此想通过服中草药转阴就不容易了。再说,乙肝病毒是上世纪六十年代始发现的,所有的古代的中医书籍(包括中医经典著作)均无乙肝病的记载,欲吸取古人治乙肝的经验是不可能的。尽管现代药理学研究发现,某些中草药在体外实验研究中显示对乙肝病毒有抑制作用,但在临床上用于乙肝病毒携带者、大三阳者却无明显转阴作用。因此,对中草药(包括某些中成药、或祖传秘方等)能使“乙肝大三阳转阴”不要抱有过高的期望,它只不过是一个广告词罢了。我本人的临床经验是,对某些有肝炎症状的、有肝功损害的、或伴有肝硬化的患者,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中医辩证施治+西药抗病毒)往往取得较好的疗效;但对无症状的、肝功正常的、无肝硬化的人,尽管有“大三阳”,亦不必服任何中草药(包括中成药、祖传秘方),以避免药物的副作用和经济负担。顺便说一下, “大三阳转阴”是个糊涂的概念,究竟指哪一项转阴或三项均转阴?大三阳包括三项(HBsAg、HBeAg、抗HBc) 阳性,一般情况下三项均转阴是不可能的。唯有那些急性感染、自身的免疫功能好的人,感染后大三阳可能自行转阴。而对那些慢性乙肝,或慢性乙肝病毒携带者,大三阳均不易转阴。本文系龙尧医生授权好大夫在线(www.haodf.com)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问: 我检查有乙肝小三阳,应如何治疗?广东医学院附属医院感染内科龙尧 答: 小三阳是指乙肝二对半检查5项中HBsAg、抗-HBe、抗-HBc三项阳性而抗-HBs和HBeAg二项为阴性者。小三阳在临床上有三种不同的情况:第一种情况是无明显肝炎活动的相关症状(即无乏力、食欲不振、肝区闷痛等),往往是体检发现的,或者曾经有过一次肝炎发作,经治疗痊愈后一直稳定, 经反复多次检查为小三阳,HBV DNA阴性(检测不到),肝功能正常,B超检查无异常。 这种情况一般能长期稳定,不需要治疗。第二种情况是多次检查为小三阳,但病毒有复制(HBVDNA升高) ,虽然病毒复制,但肝功仍能保持正常,无明显肝炎症状,更无肝硬化的证据,这种情况叫做病毒携带者,暂时亦不需要治疗,但要随访观察,一旦病情复发,有肝炎表现,转氨酶升高,就应尽快开始治疗(包括抗病毒治疗)。第三种情况虽同是小三阳,但同时有肝炎的相关症状,肝功能异常或反复波动(ALT、AST升高),HBV DNA阳性(>3次方),肝脏B超提示慢性肝炎或肝硬化的声像,即肝质较粗,或有结节,或脾大 或门静脉增宽等。这种情况叫做”小三阳肝炎或肝硬化“,往往是由于病毒基因组的前C区产生了变异所致(乙肝病毒的前C区变异株所致),要抓紧时间抗病毒治疗,同时还要根据病情适当应用保肝、降酶、抗纤维化等治疗措施。
1 乙肝肝硬化失代偿期:这类患者抗病毒治疗极为关键,可明显改善生活质量,延长存活时间。有些患者虽然已属晚期肝硬化,甚至需要拟行肝移植,采用核苷(酸)类抗病毒治疗获效后,就有可能免除肝移植了。但要注意抗病毒治疗只能用核苷(酸)类药物,而且要长期服用,甚至终生服用。绝对不能用干扰素。2 重型乙型肝炎(肝衰竭):用核苷(酸)类抗病毒治疗能提高肝衰竭的生存率,因此应作为重型肝炎肝衰竭的基础治疗,是综合治疗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此类患者只能用核苷(酸)类,绝不能用干扰素抗病毒,否则会加重肝衰竭。3 乙肝早期肝硬化:这类患者既可用干扰素,亦可用核苷(酸)类抗病毒药。但由于干扰素用后有些人耐受性较差,甚至引发肝功能失代偿(诱发肝衰竭)的可能,有一定的风险,故除非全面评估,慎重权衡利弊后,除个别早期肝硬化患者可用干扰素外,多数人还是用核苷(酸)类抗病毒较安全。4 妊娠期的乙肝患者,有肝炎活动,肝功明显异常,病毒载量高,必须要抗病毒治疗时,可选核苷(酸)类药物中的替比夫定,这样既能控制母亲的肝炎,又可通过降低或清除病毒而阻断母婴传播。替比夫定属妊娠B类药(即可较安全用于妊娠期)。这种情况不能用干扰素。5 慢性乙肝,肝功能损害(ALT或AST升高大于正常值上限二倍),病毒载量高,患者不适宜用干扰素(例如有黄疸,胆红素升高大于30umol/L;或ALT AST 大于正常值的10倍) 或不愿意接受干扰素治疗时,可选用核苷(酸)类抗病毒药。6 慢性乙肝,肝功异常,病毒载量较高,同时又有基础疾病或并存病,如甲状腺病、糖尿病、严重高血压、心脏病、癫痫、自身免疫病、严重神经衰弱、忧郁症等等,均应选用核苷(酸)类抗病毒物,不适宜用干扰素。
接受干扰素治疗你应注意的事项 一、须知干扰素的副作用:①注射头3天会出现畏寒发热及全身不适,连续注射3天后此反应会逐渐消失。第一次注射干扰素前一小时服一片吲哚美辛(消炎痛)片可减轻此反应。若注射干扰素后高热体温超过39℃,头痛剧烈,可每隔4~6小时服消炎痛片一片(如原先有胃病者不宜服消炎痛片,数小时后可自行退热);②用药过程中可能出现白细胞或血小板降低,因此要定期查血常规;③有部分人用后有脱发现象,但并不严重,停药后一般可恢复;④少数病人用药后转氨酶可一过性升高(可能是病毒转阴的先兆),多数继续用药后好转;⑤原有甲状腺病、糖尿病、严重神经衰弱、抑郁症、自身免疫病者、严重心脏病、癫痫等均不宜用干扰素。 二、定期复查的项目:用药前要做相关的检查,包括肝功能、血糖、血常规、乙肝抗原定量、HBV DNA、甲胎蛋白等,必要时还应查肾、甲状腺、自身抗体等。一般于用药后一个月、三个月、六个月分别检查肝功能、血常规、乙肝抗原定量、HBV DNA等。治疗后按时复查非常重要,因为医生需要根据你的检查结果及时正确调整治疗方案。
具备下列条件的乙肝患者用干扰素的效果较好:(1) 治疗前丙氨酸转氨酶(亦称谷丙转氨酶 ALT)和(或)天冬氨酸转氨酶(亦称谷草转氨酶 AST)水平较高(这一条非常重要,一般来说,干扰素的疗效与血清转氨酶水平成正比,也就是说,假若治疗前转氨酶正常,干扰素往往无效或疗效很差;反之,若治疗前转氨酶水平很高,疗效一般较好;(2) 病毒载量较低,HBV DNA< 2×108 拷贝/ml; (3) 女性; (4) 病程短;(5) 非母婴传播;(6) 肝组织炎症坏死较重,纤维化程度轻(要做肝活检才知道,多数病人不接受肝穿活检,此条仅作参考);(7) 对治疗的依从性好; (8) 无丙型肝炎病毒(HCV)、丁型肝炎病毒(HDV)或人免疫缺陷病毒,即艾滋病毒(HIV)合并感染;(9)HBV基因为A型(目前多数医院尚无条件开展乙肝病毒的基因分型检测);(10)治疗应答较好,即治疗12或24周时,血清HBVDNA不能检出。上述各项中以治疗前ALT(和/或AST)、HBV DNA水平和HBV基因型三项是预测疗效的重要因素。实际上多数医院目前尚无条件检HBV基因型,因此其中的前二项是最重要的 。
慢性乙肝抗病毒治疗的一般适应证一般适应证包括:(1)HBeAg阳性者,HBV DNA ≥105拷贝/m l(相当于20 000 IU/mL);HBeAg阴性者,HBV DNA ≥104拷贝/m l;(2)丙氨酸转氨酶(ALT)≥2×ULN(正常值上限);如用干扰素治疗,ALT应≤10×ULN,血清总胆红素应<2×ULN;(3) ALT <2 ×ULN,但肝组织学显示炎症坏死≥G2,或纤维化≥S2。对持续HBV DNA阳性、达不到上述治疗标准、但有以下情形之一者,亦应考虑给予抗病毒治疗(1)对ALT大于正常上限且年龄>30岁者,也应考虑抗病毒治疗。尤其有肝硬化、肝癌家族史者更应积极抗病毒治疗。(2)对ALT持续正常但年龄较大者(>30岁),应密切随访,最好进行肝活检;如果肝组织学显示Knodell HAI ≥4,或炎症坏死≥G2,或纤维化≥S2,应积极给予抗病毒治疗。(3)动态观察发现有疾病进展的证据(如脾脏增大)者,建议行肝组织学检查,必要时给予抗病毒治疗。在开始治疗前应排除由药物、酒精或其他因素所致的ALT升高,也应排除应用降酶药物后ALT暂时性正常。在一些特殊病例如肝硬化或服用联苯结构衍生物类药物者,其天冬氨酸转氨酶(AST,亦称谷草转氨酶)水平可高于ALT,此时可将AST水平作为主要指标。
干扰素是抗病毒药中的一大类,其品种及生产厂家多,有国产的有进口的,有短效的有长效的,有便宜的有昂贵的。选择最合适你用的干扰素是十分重要的(既要有较确切的疗效,又要在经济上承受得起)。长效干扰素,即聚乙二醇干扰素(进口),是目前公认较有效的治疗丙肝和乙肝的药物,每周仅需注射一针较为方便,但价格昂贵(每支1000元左右),如果你经济条件较好,又追求注射方便疗效较高,建议你选择进口长效干扰素(派罗欣或佩乐能);如果你经济难承受,那就只能选择国产的干扰素了。国产干扰素国内有多个厂家生产,其疗效和价格因不同的厂家略有不同,但差别不大。另外,你还要知道干扰素的疗效在不同的患者之间亦存在着个体差异,即有些人用干扰素疗效较好而另一些人即可能较差。干扰素治疗乙肝或丙肝的适应症较为严格,至于你是否合适用干扰素,要由专业的医师来决定,并应由专业的医师进行随访处理。
如果你的肝功能项目检查属正常范围,B超亦显示肝胆脾未见异常,只是乙肝二对半为“大三阳”或“小三阳”,HBV DNA阳性或阴性,这称为乙肝病毒携带者,这种情况不一定需服药,更不宜盲目用药。但你应该知道的是:肝功能检查正常并不能完全排除肝内有炎症可能。有少数肝功检查正常的人,仍有可能逐渐进展到肝炎肝硬化。因此,为了进一步明确您的肝内是否有炎症或者纤维化,建议您最好做肝穿刺(肝活检),这是确定你是否需要治疗用药的最可靠的依据(诊断金标准)。但肝活检要用针穿刺肝脏从里面取出肝组织才能检查,属于创伤性检查手段(创伤极小到可忽略不计),如果你不想做肝穿活检亦无需勉强,并不是说肝穿活检是必做不可的。 另外,你应注意的事项还有:①情绪调节:保持乐观情绪,避免情绪激动,戒忧郁、恼怒等不良情绪(这一条非常重要,是最重要的养生法则);②饮食方面要尽可能忌酒及辛辣刺激性食物;③可参加日常活动,但要注意避免过度劳累,作息要有规律;④不要轻信游医和电视电台上广告以免上当受骗;⑤最少每半年复查一次 (肝功、乙肝病毒标记物、AFP、B超等)。
本文发表于《国外医学传染病流行病学分册》2001,28(5):216-220.干扰素治疗肝炎后肝硬化的研究概况广东医学院附属医院感染内科 龙 尧 综述摘要:本文综述了干扰素(IFN)治疗肝炎后肝硬化的必要性、疗效及副作用。着重介绍IFN的抗病毒和抗纤维化作用。IFN可稳定或逆转肝硬化的病理进程,降低肝细胞癌的发生率和肝移植后HBV再感染率,提高肝移植后的生存率;但对IFN的副作用应予高度重视。关键词:肝硬化;病毒性肝炎;干扰素;治疗;药物不良反应α干扰素(IFNα)是最早批准用于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抗病毒药物,具有抗病毒、免疫调节和抗纤维化的作用,理论上应是治疗病毒性肝炎后肝硬化的重要药物,它对乙型肝炎病毒(HBV)和丙型肝炎病毒(HCV)的抑制作用虽没有拉米夫定那样强,且副作用较大,但其优点是有较明显的免疫调节和抗纤维化作用,与拉米夫定相比,对有治疗应答者的远期疗效较好。本文就干扰素(IFN)治疗肝炎后肝硬化的研究现状作一综述。1. 肝炎后肝硬化抗病毒治疗的必要性众所周知,乙型肝炎患者肝内的炎症病变是由宿主对病毒抗原的免疫应答所致,虽然肝损害的轻重与宿主的免疫应答密切有关,但病毒抗原的存在是免疫应答的启动因素,而病毒的抗原来源于病毒本身的复制。慢性病毒性肝炎时,由于肝炎病毒在体内持续复制,不断表达和释放抗原,因而持续引起肝内的炎症活动,使肝内纤维化不断加重,最终导致肝硬化。因此,对有病毒复制的肝硬化患者的治疗,除了抗肝纤维化的药物外,抗病毒治疗应作为根本,只有这样才能消除引起肝细胞损害的启动因素(抗原),从根本上消除或减轻宿主的免疫反应,起到釜底抽薪的作用。临床试验表明,早期肝硬化患者若能正确使用抗病毒治疗,不仅可使肝功能和临床症状改善,而且可望逆转肝硬化的进程,延长生存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所以对肝炎后肝硬化患者给予抗病毒治疗是非常必要的。2. IFN有抗纤维化作用,可稳定或逆转肝硬化的病理进程Duchatelle等[1]用计算机自动处理的形态学定量评估方法,对用rIFNα2b治疗前后的慢性肝炎患者的肝内纤维化程度及Disse间隙的胶原蛋白进行定量评估。结果表明,IFN治疗后肝内纤维化程度减轻,Disse间隙的胶原蛋白量明显减少,且这种减少不受IFN的剂量、血液生化改变以及病毒学应答的影响,而病毒学持续应答的预示指标是治疗前的Knodell评分而不是肝纤维化的程度。这提示应用IFN治疗肝硬化时,不管病毒学有无应答都具有抗纤维化作用。最近的研究结果表明,对肝纤维化和早期肝硬化患者长期用IFN治疗可以使病情稳定或逆转[2]。1993年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临床中心曾用IFN治疗18例有明显乙肝肝硬化的患者,结果6例(33%)HBV DNA和HBeAg持续转阴,ALT降至正常或接近正常,该6例经随访效果良好,原有肝硬化的临床表现消失;而治疗后HBVM不转阴的12例患者肝病仍继续进行性发展[3]。Nevens 等[4]用小剂量IFN治疗7例失代偿期乙肝肝硬化患者,开始两周剂量为100万U,每周3次,以后渐增大至250万U,持续16周,若能耐受,剂量可增加到500万U,每周3次。治疗10~28周后6例血清HBV DNA转阴(斑点杂交),HBeAg 转阴4例,3例出现抗-HBe。停药后1年,3例病情仍十分稳定,无任何肝硬化失代偿的表现。Perrillo等[5]综合5个医学中心共26例乙肝肝硬化患者接受IFN治疗的资料,按Child分级A级5例,B级15例,C级6例。IFN疗程24周,剂量根据预先确定的安全标准而定。结果:Child A级患者血清HBV DNA均持续转阴,ALT降低,临床情况稳定;而B级者仅5例(33%),C级者无1例能达到上述效果。IFN治疗有效者生存期明显延长(P = 0.017),说明应用IFN治疗应限于轻到中度的肝硬化患者最好是Child A级者。上述结果表明,IFN有较明显的抗肝纤维化作用,可稳定或延缓甚至逆转肝硬化的病理进程。3. IFN治疗可降低肝硬化和肝癌的发生率对慢性病毒性肝炎采用IFN治疗可降低肝纤维化的发生率,改善肝炎后肝硬化患者的预后,减少发生肝细胞癌的可能性 [6~8]。Fujiyama等[8]报道,490例慢性肝炎或肝炎后肝硬化(均定期行肝活检)的患者中,411例接受IFN治疗,79例不用IFN。经多因素分析表明,IFN治疗可减少肝细胞癌(HCC)发生的危险,特别是治疗后获得持续病毒学应答和ALT正常者更是如此。IFN治疗组肝硬化的累积发生率明显低于未治疗组,IFN治疗组完全应答和部分应答者存活时间明显延长,没有1例进展到失偿期肝硬化。然而,亦有人认为IFN治疗并不能降低HCC的发生率[9]。笔者3年前曾用IFN治疗1例代偿期乙肝肝硬化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治疗3个月后)恶变为HCC,恶变后虽经手术切除并行化疗,但生存期仅3个月。因此,IFN是否能降低肝硬化患者HCC的发生率,尚需进一步研究证实。 (未完)(要全文请与作者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