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则,这就使得心房丧失了有效的收缩功能,可以导致房颤患者的心功能储备减少20%-30%。在没有接受药物治疗之前,房颤时患者的心室率(心率)可以达到100-160次/分,甚至更快,而且心室收缩的节律也是绝对不整齐的,患者会因此出现比较明显的症状。房颤的症状有哪些首次发生房颤时的症状多数表现为:发作开始比较突然,病人感觉心悸、气短、心前区不适、焦虑、烦躁、坐立不安。有基础心脏病(如冠心病、心肌病、心功能不全)的病人,由于房颤发作时心室率快而不规则,可以出现心绞痛、眩晕,甚至晕厥,有时可出现心力衰竭及休克。每次房颤发作的持续时间长短不一,短者仅数分钟,但可频繁发作,长者可持续数日至数周。房颤发生时症状的严重程度也受患者个体差异(如患者感知症状的敏感性及耐受性)的影响,有的患者刚发生房颤时,可有明显的症状,随着病程的延长,有的患者可逐渐适应,症状可能会逐渐减轻甚至消失。如果没有其它心脏病,且房颤时心跳又基本接近正常,有些患者可以没有任何症状。持续性房颤患者的症状与患者原有心脏病的程度以及房颤时患者的心室率有关。主要表现为:心悸、胸闷、胸痛、气短,尤其是活动后心室率明显增快时,活动耐力明显下降。持续性房颤者易于发生心力衰竭。房颤的原因、分类有哪些与房颤相关的疾病或因素包括:高血压、冠心病、心脏外科手术、瓣膜病、慢性肺部疾病、心力衰竭、心肌病、先天性心脏病、肺动脉栓塞、甲亢、心包炎、合并其它类型心律失常、酗酒或嗜酒、长期精神紧张、电解质或代谢失衡、严重感染等。但是有6%-15%的房颤患者临床检查未发现任何已知的基础心脏疾病,也无其它常见触发房颤的原因,这种房颤被称为特发性房颤。根据目前的欧美指南和专家共识所制定的分类标准,房颤可分为:(1)阵发性房颤:能在7天内自行终止,转复窦性心律(正常的心跳节律),一般持续时间<48小时;(2)持续性房颤:持续7天以上,需要药物或电复律才能转复为窦性心律;(3)永久性房颤:因各种原因不能转复为窦性心律,或医生和患者已接受房颤持续存在,不再考虑转复窦性心律;(4)长期持续性房颤:房颤持续时间超过1年并考虑转复窦性心律。第2-4种房颤分类通常也可以笼统地称为慢性房颤。房颤的危害是什么根据资料统计显示,心房颤动的人群患病率接近1%,按此计算,我国的房颤患者可能高达1300万。房颤不仅常见,而且危害严重,可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同时大大提高了患者的死亡率和脑中风的发生率。血栓形成和栓塞是房颤最严重的危害所在。房颤时由于心房丧失收缩功能,血液容易在心房内淤滞而形成血栓。如果血栓脱落则可以随着血液流至全身各处,从而导致脑栓塞(中风、偏瘫)、肢体动脉栓塞(严重者甚至需要截肢)等。房颤患者的血栓栓塞事件发生率是正常人的5-17倍。非瓣膜病性房颤患者不抗凝状态下的年卒中发生率为5.3%,至少35%的患者在其一生中至少发生过一次脑卒中。脑卒中具有较高的致残率和一定的死亡率,而且现阶段缺乏特效的治疗手段。房颤患者发生脑卒中的高危因素包括:以前有栓塞病史、合并高血压病、糖尿病、心衰或年龄超过75岁等。房颤发作时过快的心室率和节律不整齐可以使患者感到心悸胸闷、气短、烦躁、坐立不安等,明显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而心房收缩功能丧失和长期心率增快可以引起心动过速性心肌病,会因此导致或加重心力衰竭。此外,房颤本身就可以增加患者的死亡率(是健康人群的2倍)。房颤的治疗目标和方法有哪些主要有三个目标:(1)转复房颤心律,使房颤患者恢复并且能长期维持正常的窦性心律;(2)控制房颤发作时快速的心室率,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3)预防房颤造成的血栓形成和栓塞,避免诸如脑卒中等血栓栓塞的严重并发症。目前房颤的治疗方法主要为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两方面。1 药物治疗主要包括:(1)转复和维持窦性心律:这类药物主要有胺碘酮,普罗帕酮,索他洛尔,莫雷西嗪等。转复窦性心律的药物如果长期服用,其副作用出现机率明显增加,甚至会增加患者的死亡率,而且药物致心律失常效应和心外不良反应也多为常见。更令人失望的是,尽管如此,药物转复和长期维持窦性心律的成功率最多只能达到50%左右。(2)控制房颤发作时的快速心室率:这类药物主要有:地高辛,β-受体阻滞剂(如美托洛尔等),钙离子拮抗剂(如地尔硫卓等)。控制心室率治疗可以改善房颤的症状,对于预后的影响并不劣于转复和维持窦律治疗,但是由于房颤依然存在,因此仍然有血栓形成和栓塞的风险。(3)房颤的抗凝治疗:是房颤治疗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于血栓栓塞的高危患者、风湿性心脏瓣膜病伴房颤患者,除有抗凝禁忌证外,均应长期口服华法林抗凝治疗。华法林能有效的降低血栓形成和避免栓塞,但其疗效易受食物和药物的影响,需要定期抽血监测国际标准化比值(INR)以防止抗凝过度和抗凝不足。当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的范围为2.0-3.0时,可以获得预防发生缺血性卒中的最大保护作用。2 非药物治疗主要包括:(1)电复律治疗:是通过直流电电击的方法,使房颤转复为窦性心律,其优点是转复成功率高,缺点是需要住院监测治疗,并且可能难以长期维持窦性心律。(2)导管射频消融治疗房颤:属于导管微创手术,已经在国内外许多较大的心脏中心开展十几年的时间,证实相对于传统的药物治疗而言,导管射频消融手术治疗房颤的成功率高,多数患者能够达到术后根治房颤,长期维持正常的窦性心律的目的。并且手术创伤小,安全性高,术后第二天即可恢复正常的活动,已经成为房颤首选的治疗方法。(3)心脏外科手术:外科医生在直视下,利用射频、微波等能量消融房颤。与导管射频消融治疗房颤相比,手术创伤较大,有时候甚至需要开胸进行手术,术后的恢复时间长。目前主要用于房颤同时合并需要外科手术治疗的心脏疾病如心脏换瓣、搭桥、先心病等心脏手术的同时进行心脏外科手术治疗房颤。房颤导管射频消融术是什么通常情况下人类有四根肺静脉从心脏左心房的后部汇入,少数患者可以有多于或少于4根肺静脉。有研究表明,至少95%左右的阵发性房颤和左心房的肺静脉有密切的关系。导管射频消融术是通过周围静脉血管将射频消融导管送入到左心房,在心房与肺静脉连接的部位发放射频能量,沿着肺静脉开口消融一周,射频能量产生热量使得周围心房肌肉组织温度升高(一般不超过40℃),形成环形的疤痕,将引起心房颤动发作的肺静脉的异常激动阻断在肺静脉内,使之不能传导至左心房,从而达到根治房颤的目的。在少数情况下,心脏内的其它部位(如上腔静脉)也可以发放异常激动,因此这些部位在经过电生理标测后同样也需要隔离阻断。持续性房颤的射频消融要更复杂一些,除了上述部位(肺静脉-左心房)需要消融外,还需要进行左心房内一些部位的线性消融,如心房顶部、二尖瓣环到左侧下肺静脉之间(二尖瓣峡部)等消融。有时,对于过去房颤伴有心房扑动或避免术后出现房扑发作的患者,还需要消融右心房的三尖瓣峡部(三尖瓣环到下腔静脉的线性消融)。目前使用先进的电解剖标测系统(CARTO系统)指导导管射频消融,能够重建左心房的三维立体构型,从而指导消融导管或电极的放置位置,观察消融径线是否完整,保证了手术的成功率。我们医院从2006年开始开展电解剖标测系统(CARTO系统)指导下经导管射频消融治疗心房颤动,在这方面积累了比较丰富的临床经验,可以为广大的房颤患者提供安全、有效的手术治疗。
大家好!冠心病:你需要知道什么 冠心病是指冠状动脉狭窄,即为心脏提供氧气和血液的血管。它也被称为冠状动脉疾病。这是疾病和死亡的主要原因。冠状心脏病通常发生在胆固醇在动脉壁上堆积,形成斑块。动脉变窄,减少了流向心脏的血流量。有时,血块会阻碍血液流向心肌。冠心病常见病因心绞痛胸痛、气短、心肌梗死或心脏病发作。心脏是一块肌肉,大小和成人拳头差不多。血液从心脏泵入肺,在那里收集氧气。这种富含氧气的血液然后通过动脉泵回心脏,然后通过动脉输送到全身的器官。然后血液通过静脉回到心脏,然后再被泵入肺部。这就是所谓的循环。冠状动脉是心脏的血管网络。它们存在于心脏表面,它们为心肌提供氧气。如果冠状动脉狭窄,心脏的富氧血液供应可能会变得太低,特别是在体力活动期间。起初,这种血流减少可能不会产生任何症状,但随着脂肪沉积,或斑块,在冠状动脉,迹象和症状可能出现。 冠心病被认为始于冠状动脉内层的损伤或损伤。这种损害导致脂肪斑块沉积在损伤部位堆积起来。这些沉淀物包括胆固醇和其他细胞废物。这种积累叫做动脉硬化.如果碎片脱落或破裂,血小板就会聚集在这个区域,试图修复血管。这一团块可以阻塞动脉,减少或阻断血流,并导致心脏病发作。 心绞痛的症状如下: 胸痛:人们形容它为挤压,压力,沉重,收紧,燃烧,或胸口疼痛。通常是从胸骨后面开始的。疼痛通常蔓延到颈部,下巴,手臂,肩膀,喉咙,背部,甚至牙齿。 相关症状:其他症状包括消化不良, 烧心虚弱,出汗,恶心,抽筋,呼吸急促。 稳定型心绞痛:这种不适可能会持续很短的一段时间,可能会感觉像气体或消化不良。当心脏比平时更努力地工作时,例如在运动中,就会发生这种情况。它有规律。它可以在几个月或几年内发生。休息或服药可以缓解症状。 不稳定型心绞痛:这通常是由冠状动脉内的血块引起的。它是在休息时发生的,令人惊讶的是,它持续的时间更长,而且可能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恶化。 变异型心绞痛:这种情况是在休息时发生的,而且通常是严重的。当动脉出现痉挛,导致血管收紧和狭窄,心脏血液供应中断时,就会发生这种情况。触发因素包括暴露于寒冷中,应力、药物、吸烟或可卡因的使用。 心脏病发作,或心肌梗死,发生时,心脏肌肉没有足够的血液,因此氧气。肌肉死亡,心脏病发作。心脏病发作通常发生在由冠状动脉中的一个斑块形成的血块上。血块,如果足够大,可以阻止血液供应到心脏。血块被称为冠状动脉血栓。心脏病发作是一种医疗紧急情况。它会导致死亡或心脏肌肉的永久性损伤。如果任何人有心脏病发作的迹象,立即打电话给紧急服务部门是至关重要的。 预防:控制血液胆固醇水平可以降低冠心病的风险。参加体育活动,限制酒精摄入量,避免吸烟,健康饮食,减少糖和盐,都是有帮助的。 患有冠心病或糖尿病应该确保他们按照医生的建议控制这些情况。祝您健康长寿!
2012年起,在科主任陈良龙教授带领下,鄢晓平副主任--黄煜主治医师手术团队主要负责先心介入治疗,手术量每年增加>30%。 2014年5月,福建协和医院心内科成为福建省第一家、也是目前唯一一家先心病介入诊疗培训基地,为八闽大地的先心患者提供最优质的先心介入诊疗服务。 心内科介入手术治疗是微创中“微创”,是大部分简单先心的首选治疗。具有以下优点: 1.创伤小、胸壁无疤痕、痛苦少; 2.成人或年龄较大患儿可在局麻下完成手术; 3.心脏无需停跳,心房或心室不需切开,心肌不留疤痕; 4.安全性高、可重复治疗; 5.成功率高、疗效可靠、可彻底根治; 6.恢复快,平均费用更少; 7.生活、工作因手术带来的影响更低。 具体咨询电话:0591-83357896转8023(心内科23区医生办公室 联系人:黄煜医生)
近日一名仅5个多月的婴儿在我院成功实施心脏永久起搏器植入术,成为了我省同类手术最小年龄的患者。该患儿系先天性心脏病、完全型心内膜垫缺损行外科手术治疗,术后出现不可逆III度房室传导阻滞,完全依赖临时起搏器维持正常心率,而心脏临时起搏器不能长时间放置,只有通过植入心脏永久起搏器才能长期维持患儿的生命。目前文献报道我省同类手术患者最小年龄为10个月。由于婴儿锁骨下静脉细小、心脏小、右室壁薄,很容易发生起搏导线穿孔、脱位等并发症,因此对婴儿进行此类手术的手术难度大,风险极高。 在科主任陈良龙教授、张飞龙副教授的指导下,心内科心脏起搏与电生理组详尽查阅了相关文献,缜密制定手术方案,陈建华副教授针对本病例的特点,选用最新的特制定型鞘管和4F心脏螺旋起搏导线,仅用时1小时就顺利完成了手术。术后患儿恢复良好,起搏器工作状态良好,撤除呼吸机以及维持血压用药,术后第3天即从重症监护室转至普通病房,目前病情稳定,准备择日出院。根据相关文献报道,本患儿作为使用此新型心脏螺旋起搏导线是目前全球年龄最小的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