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肝疫苗是用于预防乙肝的特殊药物。疫苗接种后,可刺激免疫系统产生保护性抗体,这种抗体存在于人的体液之中,乙肝病毒一旦出现,抗体会立即作用,将其清除,阻止感染,并不会伤害肝脏,从而使人体具有了预防乙肝病毒感染的免疫力,达到预防乙肝病毒感染的目的。乙肝疫苗能预防乙肝的原理简单的说就是:乙肝疫苗其实就是制备乙肝病毒表面的某些有效蛋白,这些蛋白接种人体后,免疫细胞会产生“特异性武器”(抗体)来对抗乙肝病毒,而接种者本身不会被感染。当人体再次接触乙肝病毒的时候,这种早已存在于体内的“特异性武器”就会立即“开火”,清除病毒,抵御感染。 接种疫苗的目的:首先,成功的接种乙肝疫苗能够确保将来不会感染乙肝,新生儿接种乙肝疫苗尤为重要。其次,若患上乙肝,目前无特效的方法治愈,时常不良的生活方式和不正确治疗就会向着肝硬化、肝癌,因此说,有效的预防乙肝就是成功的预防肝硬化,预防肝癌的发生,是预防肝硬化肝癌的第一针。乙肝疫苗较便宜,每支十几块钱,民众都能接受。 (一)疫苗接种 1.接种人群: 中国大多数乙肝病毒携带者来源于新生儿及儿童期的感染。由此可见,新生儿的预防尤为重要,所有新生儿都应当接种乙肝疫苗。这是因为新生儿对乙肝病毒最没有免疫力,而且免疫功能尚不健全,一旦受染,很难清除病毒而成为乙肝病毒携带者。其次,学龄前儿童也应进行接种。第三是HBsAg阳性者的配偶及其他从事有感染乙肝危险职业的人,如密切接触血液的人员、医护人员、血液透析患者等。第四是意外暴露于乙肝病毒的人,如意外地被HBsAg阳性血液污染的针头刺伤,或被HBsAg阳性血液溅于眼结膜或口腔黏膜,输入HBsAg阳性的血液等,均应接种乙肝疫苗。 2.接种方法: 乙型肝炎疫苗全程接种共3针,按照0、1、6个月程序,即接种第1针疫苗后,间隔1及6个月注射第2及第3针疫苗。新生儿接种乙型肝炎疫苗越早越好,要求在出生后24 h内接种。单用乙型肝炎疫苗阻断母婴传播的保护率为87.8%。 (1)如果新生儿的父母均没有乙肝,该新生儿在出生后应尽快(24小时内)给予基因工程乙肝疫苗1支肌肉注射,1个月后再打1支,6个月后再打1支,一共3针,此方案称为0、1、6方案。 (2)儿童和成人打疫苗前需先进行化验,如果乙肝五项检查均为阴性,转氨酶正常,可以按0、1、6方案进行乙肝疫苗接种(成人一般剂量加倍)。免疫成功率为90%以上,免疫成功的标志是乙肝表面抗体转为阳性,保护时间一般至少可持续12年,接种者可定期复查乙肝五项,只要表面抗体滴度依然较高,证明免疫能力依旧。 (3)对于母亲一方为乙肝病毒表面抗原的新生儿最好是联合应用高效价的乙肝免疫球蛋白和乙肝疫苗。具体方法是新生儿采用注射2次高效价乙肝免疫球蛋白(出生后立即及出生后1个月各注射1支,每支200国际单位)及3次乙肝疫苗(每次10微克,生后2、3、5月各注射1次);也有采取出生后立即注射1支高效价乙肝免疫球蛋白,及3次乙肝疫苗(每次15微克,生后立即及1月、6月各注射1次),2个方案保护的成功率都在90%以上。 (4)对于意外暴露于乙肝病毒的人,在意外接触HBV感染者的血液和体液后,可按照以下方法处理:a.血清学检测应立即检测HBsAg、抗-HBs、ALT等,并在3和6个月内复查。b.主动和被动免疫如已接种过乙型肝炎疫苗,且已知抗-HBs≥10 mIU/ml者,可不进行特殊处理。如未接种过乙型肝炎疫苗,或虽接种过乙型肝炎疫苗,但抗-HBs
妊娠女性血清HBV DNA水平是影响乙肝疫苗母婴阻断的关键因素,HBeAg阳性且HBV DNA>10E7 IU/ml的妊娠女性更易发生HBV母婴传播。对HBeAg阳性妊娠女性的新生儿,加用HBIG后可显著降低HBV母婴传播,但加用1剂次的100IU HBIG与200IU HBIG 无显著差异。对HBeAg阴性妊娠女性的新生儿,单用5 μg或10 μg乙肝疫苗的母婴阻断保护率高达99.6~100%。对于HBsAg及HBeAg双阳性且HBV DNA水平>10E7 IU/ml的妊娠女性的新生儿的免疫策略尚须进一步研究。关于母婴阻断失败的影响因素也有待深入研究
乙肝治疗过程中有些患者会吃吃停停,或者在没有达到停药标准时随意中断服药,这样做会导致乙肝病毒继续大量复制,疾病进展,因此,如果乙肝患者希望停药,一定要咨询正规医院的医生。同时,在当初选择抗病毒药物的时候就要根据自己的具体条件,选择经济负担少,安全性好的口服抗病毒药物,这样才能保证坚持长期治疗,不半途而废。
误区一:不规范停药现象1:还没开始用药,就只关注能不能尽快停药。现象2:以停药为治疗目标,检测指标稍有好转就自行停药。无论是国外还是中国的乙肝防治指南均统一、明确指出:乙肝抗病毒的治疗目标是延缓疾病进展、减少肝硬化、肝癌的发生,这才是乙肝抗病毒的根本目的。关于停药问题,2010年最新版的《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明确指出:在进行口服抗病毒治疗的患者中,大三阳患者总疗程至少要2年,而小三阳患者的总疗程至少2.5年,同时指出,疗程越长,复发率越低。近期国内的一项万人调研结果显示:在口服抗病毒患者中,52%患者自行停药,自行停药的患者中有57%的患者病情加重。误区二:随意换药现象1:治疗期间,因担心耐药问题,自行换药。现象2:听别人说用哪个药的效果好,就自行换药。首先乙肝治疗用药应规范,应在医生建议下使用。其次,目前上市的几种口服抗病毒药物的效果都不错,但大都存在交叉耐药,单药之间来回换药可能导致多重耐药的发生。目前,国内外越来越多的临床数据证实:在口服抗病毒治疗过程中,半年是个关键点。比如开始治疗时选用拉米夫定,治疗半年时进行检测,此时如果HBV DNA水平不可测,表示效果良好,继续拉米夫定单药治疗即可;如果HBV DNA水平虽然下降了,但仍可测到,说明疗效不佳。在原药基础上再加用一个耐药位点不同的药物(阿德福韦酯),其治疗效果及远期耐药率明显优于换药。误区三:过分恐惧耐药现象1:“因噎废食”:因过分恐惧耐药而拒绝使用任何口服抗病毒类药物,从而导致疾病进展。现象2:“耐药至上”:随着近年来耐药论的热炒,很多刚开始治疗的乙肝患者在选择药物时只看耐药率,不考虑其他治疗因素,从而导致在长期治疗过程中因为经济、副作用等原因不得不放弃治疗或不得不换药,反而导致疾病的进展或耐药率的升高。首先耐药是目前已上市的几个口服抗乙肝病毒药物的共性,所有的口服抗乙肝病毒药物都有可能产生耐药,但耐药并不可怕,经过10年以上的经验积累,医生在没有产生耐药的时候就可以预测耐药的发生,并及时采取措施预防耐药,即使耐药出现了,通过挽救治疗同样可以重新获得病毒学抑制。其次,对于即将准备口服抗病毒药物治疗的慢性乙肝患者,首先要明确抗乙肝病毒治疗的长期性,然后再选择药物,在选择药物时须从经济、药物安全性、是否延缓疾病进展等方面来综合考虑作出选择,这样才能实现慢性乙肝长期抗病毒治疗的目标。
乙肝是一种进展性疾病,随着乙肝病毒的持续高速复制,随时可能升级为肝硬化、肝癌。为了延缓疾病进展,患者应该树立治疗的全局观,积极抗病毒有效管理病情。旧识:慢乙肝-肝硬化-肝癌,一条道走到黑一旦患上慢乙肝,病人就会担心自己会“头也不回”地扎到肝硬化和肝癌的“怀抱”中。因为4个慢性乙型肝炎病人中,就有1个最终因肝硬化或肝癌死亡;乙肝患者患上肝癌的机会比普通人高100倍。“慢乙肝-肝硬化-肝癌”肝炎三部曲的梦魇,时刻萦绕在乙肝病人的心头。十多年之前,乙肝病人发展成肝硬化、肝癌的比例确实非常高。因为当时缺乏有效的药物控制乙肝病毒的复制,医生也常常感叹“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因此,医学界最早认为肝硬化是慢乙肝发展的一个终末的阶段,不可逆转、不可恢复。新知:疾病进展能延缓,早期肝硬化可逆转现在已经有大量临床研究证明,乙肝病毒高复制是导致肝硬化的“罪魁祸首”。肝硬化不再是一块踢不动的“铁板”,只要能有效遏制乙肝病毒的复制,就能延缓甚至逆转疾病进展。2004年在乙肝治疗领域具有里程碑意义的4006研究三年数据证实:通过拉米夫定3年治疗,早期肝硬化的病人可以把疾病进展减少55% ,肝癌的发生减少51%。这个结果首次证明了口服抗病毒药物能够延缓疾病进展,减少肝硬化、肝癌的发生几率。2010年4006研究十年随访数据出台,发现所有患者的HBV DNA均小于300拷贝/毫升,83%的患者发生e抗原消失,39% 患者e抗体出现,患者的白蛋白、血小板以及ALT(谷丙转氨酶)均较基线时有明显改善。值得重视的是,在16例经过10年前后两次肝穿的患者中,有12例(75%)达到了组织学改善,83.1%的患者未出现疾病进展,部分早期肝硬化患者甚至出现了从入组时的Ishak纤维化评分5级到10年后0级的逆转,0级也就意味着纤维化的消失,早期肝硬化出现完全逆转。
肝癌介入治疗就是不开刀暴露病灶的情况下,在皮肤上作直径2毫米的微小通道,或经人体血管,在影像设备血管造影机的引导下对病灶局部进行治疗的创伤最小的治疗方法。使得肿瘤“毒死”、“饿死”。为非外科手术治疗的首选方法!!
雌激素必须经过肝脏后才能使功能减弱或使活性消失。 但当肝脏出现急慢性炎症或其它疾病时,对雌激素的灭活能力明显下降,结果造成雌激素在体内大量堆积,以致引起体内小动脉扩张。蜘蛛痣就是皮肤粘膜上的小动脉扩张的结果。由于小动脉扩张后酷似蜘蛛网,用铅笔尖压住“蜘蛛体”,网状形态立即消失。此痣小如小米粒,大的有2~3厘米,数量少的1~2个,多则数百个;多见于胸部以上,面颈及上肢手背等部位。急性肝炎患者蜘蛛痣的发生率约1%左右,而慢性肝炎可达54%左右。雌激素的灭活失衡还可使肝炎患者出现毛细血管扩张、月经失调、睾丸萎缩或男性乳房发育。长此以往还可造成皮肤细胞内黑色素的增加引起肝性黝黑面容。
我国目前乙肝病毒感染的人数大约9300万,其中慢性乙肝患者2000万,随着时间的推移老患者年龄增大,加之不健康的生活方式,生活环境不断的恶化,部分携带者向患者转变,所以乙肝患者的日常保健尤为重要。 1.定期复查:乙肝病毒携带者患者要随时注意观察自己的病情,应定期(3、6、12个月)根据病情的不同,间隔时间不一,请遵医嘱。常规复查血常规、肝功能、HBV-DNA、B超、甲胎蛋白(AFP)、乙肝五项(或定量)等。一旦发现结果异常,就要及时的采取措施治疗遏制其发展。 2.时常保持良好愉悦的心情:成人肝每分钟血流量1500-2000ml,血流量的多少与多种神经、体液调节有关。目前证实肝脏接受交感与副交感神经的双重支配,肝脏神经支配的广泛性和重要性已毋庸置疑,近年实验研究关于肝脏血管床还存在有胆碱能受体的调节机制;同时与体液有关:胰島分泌的胰島素和胰髙血糖素,肾上腺髓质的肾上腺素和肾上腺皮质的糖皮质素;甲状腺的甲状腺素;垂体前叶的促甲状腺激素,肾上腺皮质激素和生长激素,所以保持轻松愉快的心情可以调节肝脏的血流和代谢。同时愉快的心情还可以使免疫系统处于最佳状态,可提高固有免疫系统的作用。 3.平衡膳食:我国目前的膳食状况绝大部分处于不良状态,多为营养过盛。平衡膳食是指每天摄入量与消耗量处于平衡,并不是饮食结构(花样多样)平衡。提倡“三高一低”饮食:即高蛋白、高维生素、高碳水化合物,高蛋白就是:蛋类、奶、鱼虾类、低脂肪的肉类;富含维生素食品:蔬菜、水果、部分坚果;高碳水化合物:易消化的五谷杂粮。一低就是:低脂饮食,脂肪摄入过多,会增加肝脏的负担,同时易患脂肪肝。平衡的问题:就是控制自身的体重,超重、肥胖者先使体重降至正常,后再保持出入平衡。另外,肝脏是我们身体的化工厂,日常少食用含防腐剂、霉变、色素、油炸、香料等添加剂的食品饮料,还有食物之间相克易产生毒素的食物,少食动物的肝脏、可乐、咖啡以及环境污染后的食物。 4.戒烟酒:无论是白酒、果酒、啤酒还是药酒,从医学角度看只是乙醇的含量的差别。乙醇进入身体后,在肝脏中的代谢产物乙醛,对肝细胞有较强烈的杀伤作用。酒精不但损伤异常的肝细胞,也损伤了正常的肝细胞,这与自然状态下因免疫系统清除有病的肝细胞所造成的肝功能波动意义完全不同,所以乙肝病毒携带者饮酒是十分有害的。吸烟虽然不会直接损伤肝细胞,但吸烟会通过抑制机体免疫机能而降低抗病毒的效果,造成血管硬化肝脏血流减少易造成肝硬化,并且还会提高多种癌症的发病概率。 5.注意劳逸结合,充足的睡眠:合理的休息、足够的睡眠能够起到调养肝脏,提高免疫力的效果,若患者长期过度劳累、熬夜等,不但对自身病情不好,还会加速病情的恶化,增加后期治疗难度。晚睡在11点前入睡为好,睡眠时间长短无要求,主要根据自身的第二天的精神充沛是否而定。 6.适度的运动和体育锻炼:锻炼不会清除病毒,但通过锻炼能使身体体质增强,身体代谢能力加强,身体适应能力与精神状态增强,免疫力也会增强。乙肝患者可以在自身病情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做游泳、瑜伽、打太极、散步等运动,过度锻炼或是强制锻炼都会削弱免疫力,运动指数(心率)要小于自己要求:运动指数(心率)=170-年龄。 7.避免滥用药物及保健品:大家都清楚药物通过我们的肝脏来解毒,通过肾脏和肠道排泄,不该吃的药物和保健品会增加肝脏的负担。是药三份都,个别药品会引起过敏、超敏反应造成更大的影响。目前我国的医院科室分的较细,各科只考虑自己药病,那管他科的病,所以,大家就诊时要给其他科说清自己有肝病,在治疗其他疾病同时要权衡利弊;调查显示,药物性肝损害约占住院病人的10%。药物性肝炎在老年人中患病率更高,在50岁以上的“急性肝炎”病人中,43%都是由于药物的滥用导致的,中草药物更为突出。临床常用的降脂、抗痨、抗生素,对于肝脏的损害也是非常大的,且不要忽视常见药物的副作用。另外,营养药、补药等也可能对肝脏带来不必要的损害。所以,一定要避免药物的滥用,可吃可不吃的坚决不吃,该吃的药,剂量要低量控制,总之使用药物应该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 8.预防给亲属的传播:做好婚前筛查,家人定期体检,如发现家中有人被乙肝病毒感染,及时给其他家属化验检查,没有抗体的及时注射乙肝疫苗。定期(5年)监测抗体滴度,适时加强疫苗的接种。特别提醒大家吃饭不传染乙肝,请大家不要恐惧。
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能听到人们谈论“乙型肝炎-肝硬化-肝癌三部曲”。所谓“三部曲”,即感染了乙型肝炎病毒,患上慢性乙型肝炎,进一步发展到肝硬化,最终罹患肝癌。那么,得了乙型肝炎就一定会发展成肝癌吗?“三部曲”的过程能不能被阻断呢?首先,积极有效的抗病毒治疗是控制三部曲进展的根本,病毒的数量和机体的免疫状态是病情发展的基础。只有控制住病毒的复制,才能够减少或阻断慢性肝炎向肝硬化、肝癌发展。第二,肝炎的活动与肝硬化的发生呈明显的正相关,与肝癌的发生也有明显的相关性。保护肝脏不受侵害和肝功能正常,可以降低肝硬化、肝癌的发生率。第三,定期检查甲胎蛋白等肿瘤标志物,以及肝脏的影像学检查是早期发现肝癌的最有效方法之一。即使乙肝患者和乙肝病毒携带者在病情稳定时,也应每半年做1次肝脏B超检查,这样才有可能做到在发现肝癌时,肿瘤处于早期状态,从而争取到早期手术治疗治愈的机会。因此,只要能正确地认识三部曲的发生发展规律,及早地进行监测、预防和治疗,三部曲的链条是有可能打破的。同时,戒酒、保持良好心态、积极体能锻炼对于提高机体免疫力,防止病情进一步发展也会有很好的帮助。
肝脏是我们人体非常重要的器官,那么肝脏究竟与其他器官有什么不一样?肝脏是人体内最大的器官,平均重量可达到1.5公斤,成年男子的肝脏差不多42码的球鞋这么大。其实肝脏就是个傻大个,性情憨厚,天天干活都不知道累,因为肝脏是唯一没有痛感神经的器官,所以无论它累成怎么样,它也从不呻吟叫苦,也不会喊痛,这也是人们经常忽略它健康状况的根本原因。还是一个能自我完善的好同志.肝脏是人体唯一可以再生的器官,即使切除一半,它也会不急不慢的长出来。另外,肝脏也是最愿意移位的器官,它会随人的呼吸能上下挪动,活动范围能达到二到三厘米,这也是为什么大夫在为我们检查肝脏的时候,让我们不断吸气呼气的原因了。在西医的眼里,肝脏是一个代谢系统,一个重要脏器,就像是我们人体的一个化工厂,它掌管着糖、脂肪、解毒、代谢,人体大部分的新陈代谢和有毒物质的转化,所以它也是最易污染的部门。在中医的眼里,肝脏是一个部位,它有两大功能,一是主疏泄和二是主藏血。肝主疏泄,所谓疏泄就是让你能够疏通、畅达,比如说人生气了,时间久了,肝气郁结,就影响脾胃的运化功能,也就是消化功能就差,所以人生气了就不想吃饭。肝主藏血,肝脏不只管藏血,还管调节全身气血运行,管血液分配,比如说人在运动的时间,肝脏就把血液分配到四肢,女性朋友生理期前,肝脏就把血液分配到血海,即冲脉,那个时候肝脏的血液少了,柔韧性格就下降了,所以女性朋友总有那么几天会脾气不好。肝脏负责着人体的代谢、合成、解毒、贮存、分解、排泄,您关注过它吗?它对健康影响您知道吗?肝脏是人体非常重要的器官,有多重要?曾有这么一句话:肝脏好,人生是彩色的,肝脏不好,人生是黑白的。肝脏与人体健康 我们人体是世上最强大、最精密的“仪器”,每个脏器看似独立,其实是密切相关,脏与脏之间互相依存,又互相制约。肝脏与其他器官有什么关系呢?又与哪些疾病有关?肝与情绪的关系 中医讲就是七情里面的怒,肝主怒,怒伤肝,肝血太重,就容易造成面红耳赤,头晕,头疼,这种就是肝火旺的表现,中医讲人卧血归肝,肝藏血,充足睡眠能养血的同时又可以充足的使肝气得到一个疏泄,长期睡眠不足,会造成肝火越来越旺,表现为情绪暴躁,爱发脾气,所以说人的充足睡眠可以养肝,可以使情绪能够达到非常好的境界。反过来调整好自己的情绪,也利于养肝。肝与眼睛的关系 中医里有一句话就是说肝和眼睛的关系,叫“肝开窍于目”,眼睛也是肝脏的“窗口”。眼睛经常发花、眼角干涩、看不清东西,除了视力下降引起的问题,也可是肝脏功能衰弱的先兆。凡非外伤引起的视力下降均与肝气血虚有关,如果肝脏湿热重,眼睛表现浑浊而黄,如果肝火很旺,眼睛表现红甚至发炎,如果肝气亏,看书稍久就容易疲劳,进一步亏下去,便成近视眼了,肝是明目的源泉。睛太过疲劳,用眼不当也会影响到肝脏,肝和眼睛有密切关系,养肝保护眼睛,肝养好了,眼睛自然好使!肝与心的关系 心主血脉,肝主藏血;心主神志,肝主疏泄,调畅情志。故心与肝的关系,主要表现在血液和精神、情志方面。1、血液方面:心主血,推动血液在经脉内运行不息;肝藏血,贮藏血液并调节全身各脏腑组织器官的血量分布。心肝两脏相互配合,共同维持血液的正常运行,只有血液充盈才心有所主,肝有所藏。2、精神和情志方面:心主神志,为五脏六腑之大主,精神之所舍;肝主疏泄,调畅情志。精神和情志活动,均以血液为物质基础,而心肝两脏在血液运行方面关系密切。故心肝两脏共同调节人的精神、情志活动。心与肝相互影响,心肝阴血不足,往往互相影响。面色不华,舌质浅淡,脉细无力,头晕目眩,妇女月经涩少,失眠多梦等。肝与胆的关系 根据中医的传统理论,肝与胆互为表里,生理关系同样非常密切。肝主疏泄,胆主通降。胆汁的正常排泄,依靠肝的疏泄功能,而肝脏功能失常,势必影响胆汁的分泌和排泄。反之,胆汁排泄不畅也会影响肝的疏泄。从功能上看,胆囊也是肝脏的好帮手,肝脏分泌的胆汁储存在胆囊内,一旦我们开始进食,胆囊就开始收缩,于是胆汁流入肠道、帮助脂肪的消化。肝与胆确实是一对“荣辱与共”的器官。肝病常常影响胆,胆病也常波及肝,有肝病的人更容易患上胆结石,另一方面,胆结石、胆道蛔虫或肿瘤,也会使细菌“逆流而上”,引起肝脏乃至全身的感染。肝与脾的关系 肝与脾主要是疏泄与运化,生血与藏血的关系。脾的运化有赖于肝气的调达,而肝的疏泄、藏血,又需脾胃化生精微来供养。若脾失健运,生血乏源,可致肝血不足,若肝气郁结,疏泄失职,影响脾胃升降,运化失司,引起消化功能下降,食欲不振,可致“肝脾不和”;若脾胃湿热,上蒸肝胆,使肝胆疏泄不利,可以引起黄疸。由此可见肝病可传脾,脾病可及肝,它们是互相影响的。肝与肾的关系 肝与肾主要是藏血与藏精的关系。肝藏血,肾藏精,肝肾同源,精血互生。肝血须要依赖肾精的滋养生化,肾精又须肝血化精不断地补充,两者相互依存,相互滋生。若肾阴不足、肝失滋养可引起肝阴不足、肝阳偏亢的所谓“水不涵木”的症状;反之,肝阳久亢,消烁阴精,亦可加重肾阴虚损,出现头痛、尿浊或水肿等症。这种关系主要表现在女子月经生理和男子排精功能。肝与肺的关系 肝藏血,肺藏气,肝气与肺气上下阴阳升降,以维持人体气机的正常升降运作,气血的运行,虽有心脏主管,但须有肺主治节及肝主疏泄作用的制约,两脏对全身气血的运行起着一定的作用。肝肺是相互影响的。如气机升降失常:肝气郁结,气郁化火,肝火灼肺,肺失清肃,常见胁痛,易怒,咳逆,咯血等肝火犯肺 (木火刑金)的证候。反之,肺失清肃,燥热下行,亦可影响及肝,肝失条达,疏泄不利,则在咳嗽的同时,出现胸胁引痛胀满,头痛头晕,面红目赤等肺燥伤肝(金不制木)的证候。肝与疾病的关系 肝脏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脏器,很多病可以从肝脏不舒服折射出来,那就有这么一句话,百病从肝治,下面我们听听医院专家怎样说?1、眼病 中医养生老讲:这个是肝开窍于目,而且足劂阴肝经,它是本经是连着目系的,所以我们说肝经它和眼病有很大的关系,我们经常临床上通过疏肝理气,或者是滋补肝阴,或者柔肝养血各种方法来达到我们的治疗目的。2、抑郁症 中医有一个病叫郁病,就和现在的抑郁有比较密切的关系,它主要原因,中医理论认为和肝气不疏密切相关,所以中医治疗的话,疏肝解郁是一个最重要的方法。3、妇科病中医认为肝主疏泄,主藏血,肝是喜柔和条达的,那么肝湿疏泄,就可以引起很多,妇科疾病的发生,比如说月经先后不定期,另外还可以引起痛经,因为冲任瘀阻,血脉不通畅了,就引起痛经,此外还可以引起闭经,月经不来了,甚至是盆腔炎,甚至是不孕症,这些疾病都和肝失疏泄有关系。4、乳腺增生 女性的乳腺增生,跟经络走行有关系,肝经它是从脚起开始的,到大腿的内侧,腹部的两侧,胸部的两侧,然后到头部,一直到巅顶,即头顶,因为它能布于乳房这两侧,所以在有肝气郁结,也就是长期的心情不舒畅,肝气郁结,不舒畅,那在这种情况下,血也就停滞了,停滞的时间长了以后就结成块,那就是乳腺增生。中医讲叫上医治未病,要预防疾病,比如说肝气不足,最常见的女性容易得乳腺增生、子宫肌瘤,神经性头疼,还有慢性胃病,这些都会出现,所以肝郁气滞,对造成这个疾病有一个直接的诱因,而男性容易得高血压,或者平常容易发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