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乎每个腱鞘炎患者来找我治疗,一听说我要用小刃针或者小针刀,总是胆战心惊,犹豫不决。但做完以后统一的反应,都表示虚惊一场,针眼几乎看不到,治疗过程不知不觉,分分钟解决问题。“这个方法太神奇了”是患者的统一评价。“早知道就不用遭那么多罪了,仝医生您早点宣传多好”是我听过患者最多的埋怨。一拖再拖,转眼年底了,赶紧动动笔,也算对今年上百例腱鞘炎治疗的总结,如果你是屈指肌腱鞘炎患者,请认真读完我写的文章,你们想要的答案都在里边。 首先,腱鞘炎的症状是什么。 简而言之,初期,手掌面指头根儿疼,逐渐,手指打弯不利索,出现弹响。严重的,伸直了不能弯或弯了伸不直,症状都以晨起最为明显。活动后可稍减轻。40岁以后多见,拇指,最为多发。其余四指次之。其次,得了腱鞘炎,怎么办。答案是,症状轻的,指头根部疼痛,没有活动受限的可以考虑先局部用药膏外涂消炎镇痛,例如扶他林。平时理疗,热敷,减少手指活动,静养数天。一部分患者可以得到改善。症状重的,如疼痛明显,手指活动出现弹响,甚至屈伸严重受限的。想要安全,快速,不痛苦,还不留后患的解决,非小刃针不可。 凡是治腱鞘炎能打听到我这儿,基本上是能用的招儿都用过了,什么膏药,中药,针灸,理疗之类的都不好使,好使就不来了。要么就是被别的大医院告知,要手术,还是开放式的那种,麻醉,割开,剪断,缝上,包扎,输液,担心留疤。吓个半死。再就是说打封闭不想打,或者已经打过封闭,又犯了,不想再打了,怕总打对身体不好。膏药,理疗这些方法对于症状重的,作用了了。折腾久了还耽误病情,偶尔碰上一个半个能好了的,那还是病的轻了,对于症状很重的治愈率低的可怜。当代的医疗水平下,哪家医院还在用开放式手术治这个病的话,的确有些固步自封,停滞不前,相当于其他疾病,腱鞘炎也许被认为是个不值一提的小病,但它对生活的影响却很大。所以即使是“小病”也应该精钻细研,不断改良术式,增加疗效,降低治疗过程的痛苦,化繁为简。接下来说说封闭,其实质是麻药加适量激素消炎,不是不可取,只是单纯依靠这些而不用刃针解除腱鞘的卡压,往往只是缓解一时之痛,症状不久多会复发。较重的,打封闭,弹响和受限也不能得到改善。反复操作,肌腱还会变脆变硬,更易受伤。 患者问题又来了,小刃针,是怎么治好腱鞘炎的? 简而言之的回答,腱鞘炎之所以弹响就是手指根部有部分环状韧带卡住了肌腱,限制了手指屈伸,治疗关键就是将卡压肌腱的这部分韧带松解。在从事针刀临床的6年来,经过千余例腱鞘炎的实践和探索,我们选取的病灶即卡压点,更加精准。将刃针深入皮下几个毫米精准到达病灶后,通过划切即可顺利解除韧带卡压。卡压消除后,手指便可活动自如,并且局部的红肿热痛等炎症也会慢慢消失。仝医生,你说的挺有道理,但小刃针,没怎么听说过,能那么有效吗? 我听到过太多对这个新事物质疑的声音,尽管大部分患者更愿意选择他们熟知的一些方法,可事情上那些方法又帮到他们多少呢。小刃针顾名思义,是带刃的针,是近年来比较新的针具,而且本人使用的弧形刃针是自主改良的针具,算是独一无二。是否有效,还是要看临床数据,从15年至今,治愈腱鞘炎患者1000余例,最小年龄35,最大年龄94。病程短的半月,最长5年。随着技术和手法的成熟,治疗时长从第1例患者的的10余分钟,到现在的几十秒,甚至几秒钟即可完成。并且经过随访,凡是弹响解除卡压的,15年至今尚无复发病例。小刃针,疼不疼,会不会伤到神经? 做治疗的部位会打一点麻药,这会有一点疼。我使用的刃针,针体也只有0.6个毫米,局部麻醉起效后进行操作,因为针具的小巧、选点的精准、技艺的娴熟,患者给我的反馈就是不知不觉就做完了。了解了这么多,如果还顾忌小刃针安全性的话,只能说您的担心我们理解,但没研究明白它的解剖结构,没有敢贸然行事,没有实践过成百上千的成功病例也绝不敢拍着胸脯夸海口。几百块钱一个手术,如果治坏了,赔多少钱您也不乐意还落个骂名,这赔了夫人又折兵的买卖我们不能做。 做完刃针需要包扎吗,还能动吗,有哪些注意事项? 前面说了,针那么细,治疗的口只有针眼大小,治疗完只需要创可贴保护创口,半天即可不用再覆盖创可贴。治疗结束后手指可自如活动,注意别出汗,两天内不沾水,一周内患指不要剧烈发力。一般来讲,前两天,做治疗的部位会有轻微肿胀,一周后基本症状消失。 综上所述,小刃针治疗腱鞘炎,最快捷!最有效!最直接!最彻底!最节省(时间金钱)!安全有保证!秒杀其他一切治疗,不接受任何反驳!原谅我这么高调,毕竟低调了吃亏的是患者。
患者面部颞下颌关节处疼痛,张口尤甚,辗转治疗一年不见收效。昨天接诊,考虑为筋膜挛缩引起,针刀一次,三穴,一分钟轻松完成治疗。今日反馈,疼痛明显改善,连同颈肩及睡眠一并收效。 疗效如预期,医患皆满意。
患者老年男性,“阳”后血压升高,达170~180,晨起尤甚。服用降压药物无效。后住院治疗仍居高不下,患者女儿是我的老患者,咨询能否针刀治疗。问诊后得知老人伴随头昏不清症状,考虑颈部经筋拘挛引发交感神经兴奋从而引发高血压。当日针刀四针疏通颈肩,嘱咐监测血压。次日家属欣然反馈,数日高居不下的血压恢复正常。 针刀治外安内,妙不可言。
不久前一位老患者陪他爱人前来就诊,就诊的这位阿姨自述左侧肩膀疼痛快一个月了,一天天加重,现在连梳头都抬不起胳膊来。查体发现,患者左侧胳膊前后活动都还好,向外展,也就是向外侧上抬的动作严重受限,当外展大概60度的时候,肩膀开始疼痛的厉害,强忍着疼痛到约120度的时候,疼痛可以缓解。就是这个外展的过程很痛苦,所以现在类似梳头这样的外展胳膊的动作几乎都很困难。这段期间在家里热敷,贴膏药,拔罐都做了,但收效甚微。所以尽管青岛疫情还不乐观,但病情不见好转急的阿姨只能来医院。 这位阿姨的情况是典型的肩关节肩袖损伤。患肩外展未到60度时疼痛较轻,被动外展至60~120度范围时,疼痛较重,当上举超过120度时,疼痛又减轻,且可自动继续上举。因而对60-120度这个范围称为"疼痛弧",疼痛弧试验阳性,提示肩袖损伤。 治疗肩袖损伤现代医学常采用服用口服或注射消炎镇痛药物,制动等方法,久治不愈者往往需要手术治疗。中医治疗方法有很多,针灸尤其有效。 患者左肩本身就疼痛,加上阿姨说自己60多岁了,几乎没来过医院,看见针就打怵。还好针灸有个本事就是可以声东击西。先在患者右小腿阳明经条口穴的位置扎上一针然后让患者试着活动左肩,患者反馈疼痛减轻,十分钟后在患者左手背的中白穴再施一针,让患者继续活动肩膀,患者惊讶的反馈,疼痛几乎去了八成,仅在左侧肩膀头的位置发紧。于是又用0.6毫米的小刃针在肩部肱骨头处摸到的小筋结上补了一针。患者发感也立即消失了。全程20分钟。治疗结束。 三日后复诊。阿姨述前两天都很好,今天早晨起来又有些疼痛。继续施针,右下肢膀胱经束骨穴,左肘曲陵穴各一针。针下痛止。 三日后又复诊一次,治疗后至今随访未再发疼痛。 这位患者左肩疼痛,除了用刃针在左肩点了一下外,其他施针的所有穴位都在对侧或者很远的位置。所以阿姨对这种针法觉得很不可思议。今天我还碰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病例,一位一直找我做针刀治疗背筋膜炎的患者无意间提起他的左手腕每次做俯卧撑的时候都是胀痛,说不清楚哪里痛,就是感觉里边别扭,有没有办法治疗。我查了查,他左手腕没有明显病变,但还是可以针灸试试,我刚准备在他右手腕部“阳池穴”的位置施针,小伙忙说,仝大夫,你别扎错了我是左边疼。我说治的就是你左边,把小伙说的一脸懵。扎上针后五分钟让他活动左手腕体会体会,小伙又一脸懵的说,悬了啊,不是心理作用,真轻了很多。 在临床上这种声东击西的效案,看似神奇,其实正是体现了中国传统医学里人体的整体观、阴阳平衡和气机运动,每个部位疼、胀,凉、麻等的问题,一方面在于局部气血的瘀阻,气滞血瘀,不通则痛。而另外一个重要方面在于气血的不足,气虚血滞,血虚失养,不荣则痛。人体的十四正经,首尾相接,表里属络,经别互通,循行周身,所以我们经常用到的“头病医脚,脚病医头,上病下治,左病右治”,可以理解为南水北调,西气东输工程。这样我们对这些穴位的神奇效果就很好理解了。
得了面瘫该如何治疗? 医不分中西,拔苦除痛皆仁术。得了面瘫,中西医结合治疗是王道。患者往往最先就诊的就是神经内科,神经内科的古板的大夫会说没什么事儿,然后开点强的松片之类的激素药消消炎,甲钴胺和维生素B1来营养神经,阿昔洛韦片来抗病毒。告诉你不用针灸,不用什么的,慢慢就好了。(但事实是这么简单就能好利索的少之又少。)开明点儿的神经内科大夫会建议你大概1周左右的面神经炎急性期过了以后可以做做针灸。这算给中医面子了。但存在就有他的道理,针灸治疗面瘫是自古传下来的东西,是靠疗效说话的。不然国家也不会大力发展中医非药物疗法,针灸就是非药物疗法的典型代表。 前面我提到过大量的临床证明,越早针灸,患者相对恢复速度越快,恢复的越全面。面瘫前1个月是面瘫恢复的黄金时期,通过药物和针灸的中西医结合治疗,大部分患者1个月左右,大概针灸治疗20次,基本可以完全恢复。但门诊上有的患者7、8次就好了的情况也有不少,3、4个月还没好利索的也大有人在。导致患者恢复情况大相径庭的原因跟炎症的轻重,治疗的及时与否,治疗方案是否合理,面部自我康复锻炼和热敷有没有跟上都相关。但根本原因是患者的体质,即患者的自愈能力。面瘫本身也是一种自愈性疾病,跟感冒一样,就算你不治疗,过一段时间有一小部分患者也能恢复的好好的,有的患者恢复了一部分。但这个病在脸上,你如果自愈能力不是那么强大的话,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落下个后遗症,轻点的眼睛闭不严,眼泪不断或者干涩,脸部发紧不适。重点儿的眼睛闭不上,嘴巴歪歪着,面部肌肉萎缩,眼裂变小,“口眼联动”等,这就后悔也来不及了。面对五花八门的“偏方”该不该用? 我们在门诊上看到过很多患者分享他们曾经的治疗经验,有的贴膏药,有的在嘴巴里用小刀放血,有的用黄鳝血在脸上抹,有的在鼻子里放药面儿。五花八门,也都有人说治好过。所以对于面瘫的各种治疗都是在患者体质的基础上,通过温经通络,祛风逐邪,活血化瘀等的各种方法帮助患者提高他的自愈能力。自愈能力强的,用以上任何一种方法都可以好上加好,自愈能力差的,用这些“偏方”可能效果微乎其微,还耽误治疗时机,最后落下后遗症。 针灸治疗面瘫是被大量临床证明了的治愈率最高的中医传统疗法。跟贴膏药,放血,放药面儿这些治愈率低且易留后遗症的的偏方相比,针灸更靠谱更稳妥。这也是我院针灸科是青岛市面瘫病专科门诊的原因。 面瘫不是小事儿。一旦得了面瘫,针灸药物相结合,1+1>2。关于面瘫朋友们还有什么想了解的欢迎垂询。
脸歪了到底是咋回事? 面瘫这个病还是很普遍的,前几天我老家的一个哥们儿还说他爱人刚刚得了面瘫,我的文章算是给他科普了。她刚好也是耳朵后面疼还带着头疼,恰恰符合我说的症状。既然这么多人得面瘫,那么为什么呢。门诊上面瘫患者来了我都会问他们,你觉得你为什么面瘫了。他们会说那天风很大,我在海边吹了凉风。有的说我开了空调,风正对着我。这个可以理解,风寒外袭面部经络,脉络空虚,风寒邪气入络,面部经筋随风而动,拘挛紧缩,所以口眼歪斜。但患者一年海风不知道吹了多少次,空调也吹这么多年了,怎么就这次吹出毛病了呢。所以吹风受凉,不是根本原因。根本原因是什么呢?正气不足。所以我会接着问,最近你累不累,忙什么呢。大部分的患者会告诉你,他最近一直加班熬夜,最近赶工程,最近忙着结婚装修房子等等,的确累得不行。这些疲劳感就是朋友们正气逐渐不足的表现,所以当我们真的感觉很疲劳的时候,一定及时调整状态,很有可能各种病都会找上你。还有人没有受凉,就是生了个气,脸也歪了。大家听没听过这句话,气的脸都歪了。这种情况门诊也有很多,中医解释为生气时肝火旺盛,而肝主风主动,肝风内动病及面部经筋,以至口眼歪斜。这得多大的气性,其实根本原因还是肝肾阴虚,正气不足,五脏六腑气机不调,气血津液运行失稳,才会那么容易引动肝风,风阳上扰头面。还有患者会问,我身体很好啊,我从来不得病,我是当兵的,身体杠杠的。怎么还能说我正气不足呢。但老虎也有打盹的时候,至少说明在目前这个阶段,你的身体状态是不理想的。有时候人得病就是那么寸,刚好你体虚的时候受点凉,生点气,正虚邪实一拍即合,就发病了。有的人得病了过于紧张,哭哭啼啼,劝不住都,“完了完了,我这么年轻就中风了”,打住,这跟中风两码事,中风是脑组织的梗死或出血,会影响胳膊腿不能动,这个病是周围神经的,病就在脸上。好治。怎么治,后面讲。青岛这么高的发病率可能会是下面这个原因(个人意见,仅供参考) 在这里再科普一下西医的对面瘫发病的认识。西医一般认为,受凉后会引起脖子后边营养面神经的小血管出现痉挛,面神经得不到充足的血供营养而缺氧,水肿,发炎,即出现面神经炎。面神经周围的一些组织发炎,如中耳炎,乳突炎,也会影响临近的面神经引起面神经炎。再就是认为面神经发炎可能跟感染病毒有关,其中一种就是疱疹病毒。而青岛地区这么高的发病率,也许就跟青岛当地的潮湿气候,地理环境等综合因素适合这种病毒的存活。这种病毒会寄存人体里。当人体的抵抗力强的时候,它会潜藏不动,当人体抵抗下下降的时候,它会伺机而动,攻击你薄弱的环节。每个人薄弱环节不同,有的人在三叉神经,就会出现三叉神经痛或者三叉神经感觉异常之类的问题。有的薄弱环节在肋间神经,他可能会出现肋间神经痛。而你的薄弱环节在面神经,所以同样在一起吹海风,别人好好的你面瘫了就是这么回事。
古代医家起名字绝对是学问 “面瘫”前言里说了,中医名叫做“吊线风”,西医叫做“面神经炎”,“面神经麻痹”,“周围性面瘫”。首先我们来看第一个名字“吊线风”,好多患者来的时候都说帅气的神针仝大夫(极度的自我膨胀),这两天开窗户或者出门吹凉风了,脸歪歪了。没错,这个病与风关系密切,尤其是凉风,还包括夏天空调吹出来的风。“吊”字用的很形象,得了面瘫患者脸上眉毛一个高一个低,嘴角歪向健康的那半面脸,厉害的的连人中沟都是歪向一边的,真的就像从面部中线把一半脸吊起来似的。但需要明白的是在得病初期,脸歪向哪一边哪边是没有得病的,是健康的。不少患者来的时候把好的那边脸捂得严严实实的。不过这也难怪,人的面部肌肉是个整体,正常情况下两边肌肉拉力平衡对等,活动自如,但一边瘫痪了,就是松弛的状态,另外一边脸便会相对拉紧,所以好多得病初期的患者,面瘫那半面脸的症状还没有完全发出来,反而健康一侧的面部会感觉发紧,眼睛周围也觉得发紧,患者捂错脸的情况也就可以理解了。当然了,面瘫是瘫一半脸,要是两边都瘫痪了,那就不会歪了,平衡了啊。不过我还真遇到过这么个病号,岁数不小一大妈,住院放疗期间得了面瘫,几天前还歪的不行呢,今天一来脸正了,端端正正的啊。还纳闷呢,咋突飞猛进了。仔细一看,哪儿哪儿都不不动了。原本好的一半脸也面瘫了。这种情况少之又少。耳后疼痛的同志们注意了啊 患者得了面瘫来就诊,我都会问他,耳朵后面疼不疼,这也作为我判断病情轻重和评估预后的一个因素。患者为什么会有耳后疼痛呢?来来来,我们从第二个名字“面神经炎”来分析,首先,面神经左右都有,是对称分布的,它从颅脑发出,经过一段骨性管道“面神经管”从耳后一个叫做茎乳孔的地方出颅骨,再分成几个分支到脸上和脖子,主要负责面部表情肌的运动。炎症的特点就是红肿热痛,面神经发炎了,耳后又是它主干的位置。有炎症,还约束在耳后的那个小管道里,耳后疼痛自然就很明显。有时候这个疼痛,还会牵扯到一侧头部,类似偏头痛,或者往下影响脖子,跟落枕差不多。一般来讲我遇到的患者,耳后疼痛越重,炎症越厉害,耳后疼痛反反复复,面瘫的恢复越慢。对于这种情况,我都会采用耳后放血拔罐治疗。听着恐怖,其实就是拿小采血针在耳朵后面大概“翳风穴”(不明白的朋友自己百度啊)的位置扎它几下,迅速拔上罐,五六分钟就可以取下来,这对消炎去痛效果很好,不光治面瘫耳后疼痛,落枕、偏头痛、麦粒肿、颞下颌关节紊乱综合征这个方法都好使。 看了半天,你也累了,该歇歇了。关掉页面,放下手机,放松的不光眼睛,还有脖子,还有肩膀,扭扭脖子,伸伸腰,搓搓脸,看看窗外哇蓝哇蓝的天空。我不打字了,眼疼。我们下回继续。
前几天,一位本院的同事碰到我问,仝大夫,腰痛针灸能治吗?我很惊讶的回答,当然能了,门诊每天那么多腰腿疼的患者,咱科室挨这么近你都不知道?她说,只知道你治疗腱鞘炎很拿手,不知道其他的什么病针灸还能治啊。的确,我朋友圈里“腱鞘炎”的治疗发了不知道多少遍了,也是因为用刃针治疗腱鞘炎这个病实在太好太高效,而且老百姓对这个病的刃针治疗,了解甚少。万万没想到,对我以为的针灸常识,如针灸治疗面瘫,颈肩腰腿痛等,同在一个医院的同事都不清楚。看来很有必要广泛科普科普针灸的优势病种了。一直以来,大家的看法都是中医治病治根,是个慢功夫。治病治本,是对中医疗法的很大肯定,但是不是个慢功夫,就不一定了。无论急病久病,中药或针灸几次治疗迅速痊愈的病例比比皆是。所以慢不慢,一来看疾病本身是否根深蒂固,二来更要看方向和方法如何,方向正确,方法得当,治病就没有不快的道理。今天开始我就勤快点,把平时临床中多见且疗效好的病例给朋友们做个简单的介绍,让大家知道哪些问题可以首选针灸来解决。话不多说,先从这几天遇到的几个病例开始讲起。第一例,偏头痛一周,针到痛减,两次治愈。 五天前,一个北京来青岛跑业务的小伙因为头痛来就诊,来时拿着颅脑ct和还有一堆药,说这段时间压力大,应酬多,休息不好。一星期前右侧头开始一跳一跳,疼的厉害。到了本市某医院神经内科,去了就拍了片,大脑没事儿,然后说神经性头痛开了吊瓶,止痛药,中成药,小一千块钱,吃了两天一点不见好。到处打听想来针灸试试。偏头痛绝对针灸的菜。侧头和耳后主穴三针。30分钟后,来时还疼的头减轻很多。次日复诊,说头疼发作轻不少,但还疼。再针灸一次,再诊,小伙儿很高兴说针完到现在一直没疼,早知道只来针灸了。四天后,患者微信说观察了好几天头疼完全好了,表示非常感谢。第二例,打嗝(膈肌痉挛)不停,针到嗝止。 几天前本院的一个退休护士老师领着位大爷来找我,一周前大爷住院打扩血管吊瓶以后便出现打嗝不止,期间用了中药,穴位注射和一些小偏方,无效,一天前在小门诊针灸了一次,打嗝停了几个钟头又开始了,今天扛不住了赶紧过来就诊,来时还不断打嗝。治打嗝,针灸如探囊取物。眉头,胸前,手腕,脚内侧四个关键穴位,针上不到十分钟,打嗝停止。次日,复诊,打嗝没有再发。巩固一次。治愈。
在这段疫情期间,患者铤而走险也要来针灸科就诊的除了急性发病的面瘫(毕竟人要脸树要皮不是),最多的就是腰扭伤了,有时候半天门诊就能接三四个扭伤的患者。有人觉得奇怪,也不上班也不干嘛的就在家待着怎么还能那么多腰扭伤的。其实就是因为老在家待着,才更容易出这些毛病。这些患者里有两类,一类是纯累的,以中老年妇女为主体,要么闲不住,要么被迫闲不住,一个人管一家子一顿三餐,做完饭再收拾,收拾完再做饭。积劳成疾。一类是纯废的,以青年为主体,老爷们儿和自以为还年轻的女性居多(要不说我是中老年妇女之友呢),睡了吃吃了睡,各种姿势刷抖音,问她今天星期几一脸懵逼。《黄帝内经》上说,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这个超长假期下来,气血都伤,肌肉无力,形同废柴一般。所以这两类人经筋约束不固,弯腰捡个东西,甚至打个喷嚏都可能闪腰。当然这些人大部分都有个共同点,就是腰以前就不好,时常犯点腰痛的小毛病,因为素体腰筋痿软,所以更容易闪腰。要知道每个人的身体都有各自的优势和劣势,在相同的工作强度下,有的人颈椎腰椎啥事没有,有的就整天哼唧哈唧,这疼那疼的,当然这些哼唧哈唧的人也许比哪哪不疼的人心肝肺抗造,好赖总得占一样。我治过最小的腰椎间盘突出的孩子是16岁,她父母舅舅爷爷都找我治过腰。2、3岁就面瘫的孩子屡见不鲜了,询问家族史亲人里总有得面瘫的。姐妹或者父女一起来治疗腱鞘炎的大有人在。这是先天禀赋的缺点,直白点说就是出厂零件质量差,所以才不抗造。 患者来就诊时一般是一种强迫体位,身体歪向一侧,不敢扭腰,弯腰困难。上下床都很费劲,咳嗽会加重腰部疼痛。查体时患者腰背部肌肉紧张,在骶髂关节附近常能找到明显的筋结或痛点,这些位置疼痛拒按。轻的热敷贴膏药三五天可自行缓解,不缓解的首选针灸治疗,好在治疗腰扭伤,针灸基本一两次拿下,绝大部分患者通过小刃针可以一针下去当场解决一半以上的问题。这是因为通过对膀胱经,督脉等的穴位的针刺,可以很直接的舒经柔筋,畅通气血,祛瘀止痛。对于严重紧张挛缩的筋结,通过小刃针的松解便可迅速解除腰背部肌肉的痉挛状态,解除疼痛,恢复腰部的自如活动。 对于少数较严重的腰扭伤,或伴随着局部水肿的患者,尚需要几次,并配合推拿,小关节整复类的手法治疗。链接视频为小刃针30秒治愈腰扭伤临床效例。
近日治疗了不少眼皮跳的患者,有几天,几个月,也有一年的。症状都是一侧眼睑不自主跳动,发作以劳累,紧张,激动,寒热刺激时多见。原因多认为是面神经及面部肌肉的兴奋和异常放电。轻的仅是眼周局部跳动,重的可引起眼部,口周,颧部肌群的跳动,间歇性发作,发作时眼睑紧紧闭合,半边脸肌肉揪在一起,不但难受还十分影响美观。 眼皮跳,虽然看似个小问题,着实让人很不舒服,跳的眼睛累,自己会不自觉的精力都放在眼皮上,越跳越心烦,越心烦越跳。几个月前我眼皮也跳过一段时间,虽然不重,但也算了解得这病的滋味了。起初也以为休息休息能好,但实在没有可以好好休息的机会,扛不住了,还是请同事来了几针,当天就减轻,一共针了两次,痊愈。 眼皮跳,学名叫“眼肌痉挛”,现代医学没有太好的办法,轻的建议休息,重的药物通常使用卡马西平,或者肉毒素。但考虑到副作用,通常患者是拒绝的。 针灸治疗眼肌痉挛,选用眼周一些穴位如太阳穴,鱼腰穴,四白穴等通经活络,疏理经筋,风池穴祛风止痉,临床证明,效果明显,且没副作用。症状轻的,及时针灸,三五次可愈。重的或者久病,治疗时间会长一些,大部分都会有较好的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