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
孩子晚上为什么“画地图”?
遗尿俗称尿床,是指5周岁以上的小儿经常睡中小便自遗,醒后方觉的一种病症。正常小儿1周岁后已白天已渐渐能控制自己的小便,随着小儿经脉渐盛,气血渐充,脏腑渐实,知识渐开,排尿的控制与表达能力逐渐完善,若3岁以后夜间仍不能自主控制排尿而经常尿床,就是遗尿。长期以来很多家长并不认为尿床是一种病,认为孩子是玩累了,喝水多了或者干活脆认为孩子懒,没有养成良好习惯造成的。这种观点并不正确。西医认为尿床主要是由于排尿的神经中枢功能不健全以及对有关神经支配不灵而引起的。对膀胱充盈的觉醒反应是一个随着年龄渐渐发育成熟的生理过程,一般来说,此过程的发育在幼儿2岁以后才开始出现,至少近5岁时接近完善。遗尿症患儿,觉醒反映发育迟缓或发生障碍,患儿在膀胱充盈时,不能把膀胱充盈的刺激这一信号像正常人一样传递给大脑皮质,致使膀胱充盈到一定限度后逼尿肌产生收缩,而患儿仍不觉醒,出现尿床。而中医则认为,小儿遗尿的病因可由虚、实两大病因导致,以虚为主。由于先天禀赋不足,素体虚弱,或久病之后,失于调养,致使肺脾肾亏虚;或因情志过级,湿热下注,均可导致膀胱开合失司,约束无力而致遗尿。也有学者认为,遗尿的发生多与脊柱隐裂有关,脊柱隐裂可导致督脉不畅,阳气失于通达,也可致膀胱失约,造成遗尿。 在小儿遗尿的治疗方面,家长的做法十分重要。首先,家长不要因尿床责骂、恐吓、打孩子,要让他感受一个宽松的环境和气氛,消除他对遗尿和尿频的自责羞愧心理。这样,他的精神紧张就会慢慢消失。加上家长的关心、安抚和照料,其心理就会慢慢恢复正常,遗尿和神经性尿频就可能减轻。然后,在调适孩子心理的同时,家长的行为疗法也十分重要,日常有意识的训练孩子的排尿行为,例如鼓励孩子在每次排尿中间中断排尿,自己从数1数到10,然后再把尿排尽,这样能训练并提高膀胱括约肌控制排尿的能力。白天让孩子多饮水,当有尿意时,让他忍住尿,每次忍尿不超过30分钟,每天训练1~2次,使膀胱扩张,增加容量,从而减少夜间排尿的次数。在以往晚间经常尿床的时间,提前半小时用闹钟结合人为叫醒,让其在室内来回走动,或者用冷水洗脸,使在神志清醒状态下把尿排尽,目的也是有助于建立条件反射。中医认为遗尿多是由于肺脾肾不足,或督脉不畅,阳气失于通达,导致肾与膀胱功能失调,膀胱失约导致遗尿,因此,中医多用温补肾阳、补肺健脾、固涩止遗的方药治疗小儿遗尿,肾气不足者可用菟丝子散,肺脾气虚者可用补中益气汤合缩泉丸等。例如以上提到的蒋某,由于患儿平素易感冒,则考虑遗尿为肺脾气虚所致,可用补中益气汤或四君子汤+黄芪,使肺脾之气得补,缩泉丸升阳固涩,则膀胱之气得固。另外患儿夜寐沉睡、不易唤醒,可加麻黄、石菖蒲开窍醒神,有很好的治疗效果。除了中药口服,药物外治和针灸治疗对遗尿也有很好的治疗作用。五倍子、何首乌研末醋调敷于脐部,或针刺肾俞、关元、膀胱俞、中级等穴位,与中医中药配合治疗,可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西医则多用丙咪嗪、麻黄素等中枢兴奋剂,或去氨加压素等人工合成的抗利尿激素治疗遗尿,优点是见效快,但有不同程度的副作用并且停药后易复发。总之,孩子尿床家长要引起足够重视,不仅要及时求医诊治,更重要的是要对孩子耐心。经常尿床的孩子往往胆小、敏感、易于兴奋或过于拘谨,解除孩子的心理负担就显得尤为重要,一旦孩子没有尿床要给予表扬和鼓励,孩子的尿床现象将会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