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会有人咨询我什么样的枕头适合颈椎病患者?一个合适的枕头对于颈椎病的预防非常重要的! 选择枕头的第一要点是能够维持颈椎正常的生理曲度。枕头的高度与睡姿有关,可以根据自己平时仰卧睡姿、侧卧睡姿来选择,选择的原则就是让颈椎和胸椎、腰椎成为一条直线。第二要点,软硬适中的枕头才是正确的选择。选择无缝契合头颈部弧度的枕头,这样才能给头部和颈部提供合适托力,起到放松颈部的效果。 第三个要点,枕头的材质很重要,目前常用的枕头材质包括荞麦皮、记忆棉、乳胶、充气棉等等。原则上是以睡醒觉后不觉得颈部僵硬,酸痛为宜,如果经常出现醒后颈部疼痛,疲劳或是经常落枕,就说明你的枕头材质不合适。 颈椎病患者不要寄希望于选择一款枕头就能把颈椎病治好,但在防治颈椎病方面枕头又很重要。应当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其中就包括选择一款合适自己的枕头。 如果你喜欢这样的文章,请你关注公众号
股骨头坏死医疗救助项目——“春立阳光计划”于2014年12月31日正式在秦启动。我院成为“春立阳光计划”骨科项目秦皇岛地区唯一定点医院。“春立阳光计划”的正式启动,为股骨头坏死贫困患者点亮健康生活的新希望。“春立阳光计划”是中华慈善总会与北京市春立正达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在全国联合开展的一项医疗救助项目。救助对象为需要进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手术的贫困股骨头坏死患者,为其减免人工假体费用至少7000元。中华慈善总会在全国遴选关节置换技术水平高、经验丰富的医院作为项目定点医院。旨在为更多的贫困患者提供良好的骨科手术条件,确保贫困患者在获赠人工关节救助的同时,享受到更优质的手术治疗。我院作为我市唯一一家以骨科为特色的国有二级甲等综合医院,经中华慈善总会实地考察后批复,正式成为“春立阳光计划”秦皇岛地区髋关节置换手术唯一定点医院。截止2015年2月,我院已救助股骨头坏死患者8人,极大地减轻了患者的经济负担。目前,股骨头坏死救助项目正在进行中。联系人:骨三科 闫大夫。
闫江涛同志获市直工委“职工劳动竞赛先进个人”荣誉称号[日期:2014-08-12]来源:办公室 作者:王丽艳[字体:大中小]近日,市直工委表彰了在“四篇文章献计策 五大会战显身手”职工劳动竞赛中表现突出的先进个人,我院闫江涛同志获得表彰。闫江涛同志是我院青年技术骨干,从医近十年来,他无私奉献,无悔付出,为全院青年医师树立了一面旗帜。他积极开展骨科新技术,减轻患者病痛的同时极大的减轻了患者的经济负担。他主持的科研课题分别获得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和三等奖,他撰写的多篇论文在国家核心期刊发表,带动了医院的科研活动,形成了浓厚的学术氛围。他任劳任怨,从不计较个人得失,他没有歇过一个完整的假日,他加班的次数和时间无法用单纯的数字来衡量,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对工作极端负责的白求恩精神”,赢得了患者和社会的广泛赞誉。
我院闫江涛同志获批河北省“三三三人才工程”第三层次人选[日期:2014-02-10]来源:办公室 作者:王丽艳[字体:大中小]日前,接秦皇岛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通知,我院闫江涛同志获批2013年度河北省“三三三人才工程”第三层次人选,培养期限从2014年1月至2017年12月。 “三三三人才工程”是我省实施“科教兴冀”和“人才强省”的重要举措,评选出的“三三三人才工程”第三层次人选是我省培养的中青年学术技术带头人,是我市人才队伍的优秀代表,是推动科技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的业务骨干和中间力量。截至目前,我院共获批省“三三三人才工程”第三层次人选4人。
你知道跑步带来的损伤吗?2014-07-10 13:31来源:丁香园作者:Happy_1990超过400万美国人都有跑步的习惯。跑步虽然能给人们带来健康,但也同样会引起损伤。这类损伤大多为反复性,少部分为一次性创伤,通常会影响腿部的骨骼、肌肉、肌腱和关节。在2014年7月9日的JAMA杂志上对跑步损伤进行相关评述,全文编译如下。跑步损伤的一般症状有哪些?跑步人群中最常见的症状是膝关节疼痛,其原因大多是由髌股关节疼痛综合征(patellofemoral pain syndrome)引起的。该综合征的特点是在膝前、髌骨周围逐渐出现疼痛,在久坐后或上下楼梯时加重。导致膝关节疼痛的另一个原因是髂胫束摩擦综合征(iliotibial band syndrome),通常累及膝关节外侧,亦会牵连大腿至臀部的外侧。其他常见的损伤有胫骨内侧压力综合征(medial tibial stress syndrome),又名胫前疼痛(shin splints)。这类损伤通常引起初学者的小腿表面疼痛。由于骨骼长时间、反复性受压引起细微断裂,长跑者会在小腿下部、臀部、足部发生应力性骨折。其他的足部损伤包括跟腱炎(Achilles tendinitis)和足底筋膜炎(plantar fasciitis)。跟腱炎通导致踝后方跟腱走行区域疼痛;反之,足底筋膜炎引起的疼痛通常位于足底或限于足跟,在休息一段时间,例如晨起后加重。哪类人群更容易在跑步受伤?初学者、有受伤史、1周跑步距离超过40英里(65 km)、在跑步时突然加速或跑步距离骤增、骨密度低(骨质缺乏或骨质疏松)的女性等人群在跑步时受伤的风险更大。如何降低跑步损伤的风险?虽然每个个体的情况都不一样,但仍有一些共识,例如:作为初学者,刚开始应慢跑,循序渐进增加跑步的时间和距离。每周应休息1-2天或采取其他锻炼方式,如力量训练,交叉训练。跑鞋应舒适,并带有一定支撑作用。每跑350-500英里(约560-800 km)更换一双。跑步路面应柔软,如跑步机、跑道。尽量不要在柏油路、水泥路等硬路面上跑步。跑前或跑后的拉伸运动并不能降减少损伤。跑步损伤后有哪些治疗方法?治疗损伤的最好方法就是休息,或者更换运动方式。其他的治疗方法有冰敷,使用石膏夹板、器械矫正等专业器具,非甾类镇痛药。临床理疗对严重损伤有一定效果。手术则是很罕见的治疗方法。如果在数天跑步时均感到疼痛,甚至不得不中断跑步。建议去看一下医生,而不要认为这种疼痛忍一忍就过去了。
在临床上和我们的生活中,人们常常有一种错误的认识:肩疼就是“肩周炎”。实际不然!在临床上肩疼实际是一组复杂的病症,是多种疾病在肩关节部位的一种表现。有很多病可以引起肩疼。 首先,肩以外的因素可以引起肩疼,如:⑴内脏源性肩疼:肺尖部肿瘤,横膈下病变(如肝脏脓肿、胆囊炎、胃底贲门癌侵犯横膈等),纵隔病变包括心脏病(如心绞痛等)。⑵神经源性:如颈椎病、脊髓空洞症、脑梗塞等。 其次,很多系统性疾病同样可以引起肩疼,如:类风湿性关节炎、风湿性关节炎、骨关节病等。这些肩疼的特点是常常与其它关节疼痛同时存在。当然,最多见的还是由于肩关节及其周围组织本身病变引起的疼痛。如:肩部肿瘤(如韧带样纤维瘤、骨肉瘤等)、炎症(化脓性关节炎、冻结肩、钙化性肌腱炎等)、损伤(如骨折、肩峰撞击综合征、肩袖撕裂、肩关节盂唇损伤、二头肌腱炎或断裂、肩锁关节损伤及脱位等)。根据美国运动医学协会的定义肩周炎其实是一种粘连性关节囊炎,是一种自限性疾病。真正的肩周炎发病却相对较少,肩袖损伤才是肩关节疾病发病率最高的,其次是肩峰撞击征和肩关节不稳。可见在生活中,有时即使是骨科医生,若没有经过肩关节疾病的培训,也可能存在和外行一样的认识误区。有的患者因此可能延误治疗,甚至可能导致肩关节功能残疾,严重影响日常生活。肩关节疾病发病率最高的是肩袖损伤,占肩关节疾病的30%-40%。肩袖损伤、肩峰撞击征、肩关节不稳,这三者疾病的发病率总和几乎占了肩关节疾病70%甚至更多,除此之外,肩关节疾病还存在许多,如肩锁关节炎、肱二头肌腱炎和钙化性岗上肌肌腱炎等。这样肩周炎疾病在肩关节疾病中所占的比例要更少。那么,到底什么是 “肩周炎”呢? 目前,“肩周炎”的诊断用法比较混乱,大体上有三个含义:一是肩疼,诊断不清,也就是说“废纸篓”诊断,一个不求甚解的诊断,这在目前的国内还比较普遍。二是指引起肩功能障碍的疼痛症候群,即广义的“肩周炎”,目前应用已越来越少,而被更准确的诊断名词所代替。包括:肩袖撕裂、钙化性冈上肌腱炎、肩峰下滑囊炎、肱二头肌长头腱腱鞘炎、喙突或喙肱韧带炎、冻结肩、肩锁关节炎、肩胛上神经卡压症、肩峰下撞击症等具体定位、定性名词。第三是特指“冻结肩”(Frozen Shoulder)。“冻结肩”的确切病因尚不清楚,可能与自身免疫反应或内分泌失调有关。如临床上发现很多人合并有糖尿病,且血糖控制不佳。一般病人感觉可能无任何原因。只要使肩关节不动或少动,久之都可能发生此病。由于关节缺乏活动,致使局部代谢障碍,血液及淋巴的循环阻滞,结果在关节的周围如关节囊、肩袖、二头肌腱、喙肱韧带都发生退行性变化、渗出及纤维化,结果极大地限制肩关节的活动。本病在五十岁前后是高发年龄,故又称“五十肩”,中医称“凝肩”或“漏肩风”。其主要症状是肩部疼痛,夜间尤其明显。肩关节前屈、外展、内外旋均会有明显的限制。时间长了可以出现三角肌萎缩,病人多出现抬臂、洗脸、梳头、系扣等生活功能障碍。“冻结肩”一般病程较长,特别是肩关节活动功能受限的,时间可延及数月,甚至一年之久。因此,患“冻结肩”的老年人在康复锻炼中,应该每天坚持进行,并逐步增加锻炼时间及次数,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锻炼以引起轻微疼痛为度,但应避免引起剧烈疼痛。“冻结肩”是可以预防的。如果老年人平时注意运动,锻炼上肢及肩部,就可以有效地避免它的发生。因此,对于肩疼,一定要及时找专科医生就诊检查,确诊后再治疗,以免延误病情。
踝关节扭伤的处理在外力作用下,关节骤然向一侧活动而超过其正常活动度时,引起关节周围软组织如关节囊、韧带,肌腱等发生撕裂伤,称为关节扭伤。轻者仅有部分韧带纤维撕裂,重者可使韧带完全断裂或韧带及关节囊附着处的骨质撕脱,甚至发生关节脱位。关节扭伤日常最为常见,其中以踝关节最多,其次为膝关节和腕关节。踝关节扭伤是日常生活中最常见一种损伤。在日常生活中,由于某种原因身体失去重心,或跳起落地时踩别人脚上,或在运动中脚被踩被绊等都可能产生足旋后的动作,造成踝的外侧韧带损伤,老年人骨质脆,一些动作的不当或过度也会引起踝关节扭挫伤,甚至踝关节骨折。大多数患者,都因为踝扭伤后没有骨折,而忽视了踝外侧副韧带损伤的处理,导致踝反复扭伤,关节不稳。踝关节扭伤在运动损伤中非常常见,其中最常见的是踝的旋后损伤,即踝外侧副韧带损伤。踝外侧副韧带撕裂的治疗的目是要使患者尽快的、在最大程度上恢复到伤前运动水平。对于新鲜断裂的踝外侧副韧带,轻到中度的,可以采用非手术治疗,但应以石膏固定较稳妥,1~2周后更换行走石膏或行走靴,然后使用护踝3周,效果较好。扭伤初期,小血管破裂出血,此时可用冷敷法,在较短的时间内使受到损伤的组织局部温度降低。低温可以使局部血管收缩,促进凝血,同时也使疼痛减轻。冷敷越早越好,这样可以阻止进一步的出血和疼痛。24h后改为热敷。热敷方法不限,但温度不可过高,以免局部烫伤。热敷的作用是促进损伤处及周围淤血消散。轻度踝关节扭伤在扭挫伤的即刻就应行冷敷。以减少血肿的形成。同时可以外敷活血化瘀的药物。这样可以使肿胀消退、疼痛减轻。对于重度撕裂的韧带损伤、关节存在明显不稳、或合并骨折,以及陈旧性的踝关节不稳的病例,则需要手术治疗。手术应将撕裂的韧带断端缝合在一起;当韧带从止点撕脱,难以直接缝合时,应进行韧带止点重建术。怀疑关节内有软骨或骨软骨损伤时,应进行关节镜探查,修整软骨病灶、取出关节游离体。术后石膏固定3周,早期开始进行关节活动度、肌肉力量以及本体感觉等康复训练。所以大家一定要重视平时的扭伤,尤其是那些没有骨折的大家认为并不重要的损伤。只有正确的认识,及时的处理才能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
人人都有到医院就医的经历,可是医院科室分类繁多,病人应该挂哪个科的号?到哪里就诊?作为临床医生,在日常工作中经常遇到这类问题。下面谨就骨科诊疗范围做一介绍,希望对广大读者有一定帮助。关于“orthopeadic surgery”一词的翻译一直存有争议,很难用一个恰当的中文名词表述其真正的内涵和外延,多数学者认为可直译为“矫形外科学”。我国自有矫形外科以来,一直俗称“骨科”。至60年代始正式称为“骨科学”,以后又有人称为“骨伤科”。前者把骨病和骨伤合二为一,相当于国外的矫形外科学(orthopeadics或orthopeadic surgery),后者把骨病和骨伤分开,分别命名为矫形外科学(orthopeadics)和创伤学(traumatology)。国外有人称骨骼系统为肌肉骨骼系统(musculo-skeletal system),其最合理的名称应是运动系统(locomotive system),因此有关这一系统的临床学科应称“运动系外科学”。结合我国医学发展史和具体国情,中华医学会将此学科仍称之为“骨科学”,并设有“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学术团体。在中医系列称之为“骨伤科”。骨科学是医学的一个专业或学科,专门研究骨骼肌肉系统的解剖、生理与病理,运用药物、手术及物理方法保持和发展这一系统的正常形态与功能,以及治疗这一系统的伤病。在经典的《黄家泗外科学》中给骨科学下了这样一个定义:“矫形外科学”(orthopeadics)是1743年Nicolas Andry最早提出,由希腊文orthos(直)和paidios(儿童)二词组成,原意是成人畸形大多起源于儿童,故最初的定义是“预防和矫正儿童畸形的医学技艺”。但随着科学的发展,社会的需要,认识的不同,故其定义应作如下修改:“骨科学或矫形外科学时一门科学和艺术,为外科学的一个分支,专门从事运动系疾病与损伤的预防、诊断治疗和康复的临床实践及基础理论研究”。所谓运动系包括:四肢和躯干的骨、软骨、关节、肌肉、肌腱、筋膜、腱鞘、韧带、神经、血管、皮肤等结构。在我国医学领域最权威的学术团体“中华医学会”,现有82个专科分会中与骨科学相关的学会有“骨科学分会”、“手外科学分会”、“创伤分会”、“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分会”等数个分会。其中仅骨科学分会就下属九个学组:1、关节外科学组。2、脊柱外科学组。3、创伤骨科学组。4、基础学组。5、关节镜外科学组。6、微创学组。7、骨肿瘤学组。8、足踝外科学组。9、骨质疏松学组。足见骨科学研究领域之宽,诊疗范围之广。在老百姓眼里,“骨科就是治疗骨折的科室”。其实这个概念是非常不完整的,或者说是错误的。骨科学的研究领域非常广泛。不单单是骨骼的损伤和骨骼疾病。正确的认识骨科诊治范围,对患者就医会有很大帮助。目前骨科诊治内容包括:骨、软骨、关节、关节囊、韧带、肌腱、腱鞘、肌肉、筋膜、周围神经、血管、皮肤等各种组织的急、慢性损伤;感染,包括特异性和非特异性感染;先天畸形;营养、代谢性疾病;静力和动力性畸形;肿瘤;以及其他,包括自身免疫性疾病等等。简而言之,自头以下所有运动系统(主要是脊柱和四肢)的损伤、感染、畸形、疾病、肿瘤等均是骨科病,都应该到骨科诊治。目前国内大型骨专科医院一般都设有创伤骨科、矫形骨科(骨病科)、手外科、足外科、小儿骨科、老年骨、脊柱外科、关节镜科、骨感染科、骨及软组织肿瘤科、关节科、康复科等科室,有的还开设疼痛专科、骨坏死专科及其他一些专病诊治专科。近年来骨内科、微创骨科、数字骨科等发展迅速。手术是骨科治疗的一种重要手段,但绝不是唯一手段,很大一部分病人通过非手术治疗取得了很好的疗效。认为“骨科=手术”是错误的。一名成熟的骨科医生绝不等同于一个“手术匠”,医生应该将任何治疗都是建立在正确诊断的基础之上,要查明是什么病,要知道该病的病理基础是什么,要遵从法律法规和行业内部诊疗常规,要了解该病国内外诊治的最新进展,还要有自己大量临床实践积累的经验,同时还要结合病人具体经济条件、病人的主观意愿等综合因素,才能做出适合该病人的个性化治疗方案。当然,当医疗原则与病人意愿发生冲突时,应以医疗原则为准,在医疗原则允许的范围内,可以尽可能兼顾病人意愿和经济条件。病人对自己的健康权有主宰的权利,医生给予病人的是善意的帮助,病人有权拒绝帮助,任何治疗都不能强迫,都需要病人真心的、主动地配合。失去病人的配合,再高明的医生也不能治好病人的病。再者,医学是科学,医生是科学工作者,是人,不是神仙。医学科学领域像其他科学领域一样,还存在许多未知的东西,现代医学科学还不能按照每一个人的意愿,解决一切问题,我们任重而道远。使大家了解骨科的概念和骨科诊治范围,目的就是使病人在就医过程中,能够少走弯路,希望此文对病患者有一定帮助。衷心祝愿大家健康,幸福。作者:汪琦、主任医师。秦皇岛市骨科医院副院长。秦皇岛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每周二专家门诊。现兼任:河北省医学会手外科分会常委;河北省医学会骨科学分会委员;河北省老年学学会老年脊柱关节疾病专业委员会主委;秦皇岛市医学会手外科专业委员会主委;秦皇岛市医学会骨科专业委员会常委。
众所周知,骨折的治疗有多种方法,但无论保守治疗还是手术治疗,都有一些骨折会发生延迟愈合甚至不愈合,特别是一些骨缺损、骨髓炎、严重瘢痕的病人,其预后常常不乐观,成为骨科临床的难题。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前苏联的Ilizarov教授和美国的Paley教授创建并推广的Ilizarov生物学理论与技术,对复杂创伤骨折的治疗、重度肢体畸形的矫正、肢体延长、骨不连、骨缺损、慢性骨髓炎等骨科疑难疾病的微创治疗,越来越发挥着传统骨科技术无法替代的作用。目前国际矫形外科公认Ilizarov生物学理论与技术是20世纪矫形外科发展的一个里程碑。Ilizarov外固定架被称为“神奇的魔架”。它可以使不愈合的骨头长在一起,可以使短缩的肢体延长,可以使久治不愈的骨髓炎愈合,可以使许多肢体残疾的病人恢复到伤前的工作和生活中去。它的神奇之处还在于不开刀,只用几根克氏针经皮穿过骨头,外面连接一套外固定架,通过特殊装置调节外固定架就能达到矫正畸形、促进骨愈合、延长骨骼和肢体等作用。Ilizarov技术的实现,主要是一种被称为环式外固定架的功劳。因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人,也就没有相同的病。就是说,任何人所患的疾病都有其个体差异性和特殊性,导致了肢体畸形千差万别,这就要求有千万种治疗方法与之相适应。Ilizarov外固定架是一套任意组合式的外固定架,它可以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遵循一定的原则个性化地任意组合,改变了传统的矫形外科观念,使许多不可能变为了现实。如图所示,众多的部件经过组合,可以适应任何肢体畸形病人的需求。人的生长潜力和免疫能力随着年龄增长而下降,最终走向衰老和死亡,这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但Ilizarov技术能够在一段时间内,通过牵拉对组织施加的张应力重新启动组织细胞的这种生长潜力,使局部和全身的活性增加,从而达到组织残缺的修复与功能重建。Ilizarov发明的张力—应力法则,加上时间这个可调节的变量,形成了骨科自然重建理念,顺应了生命的基本规律,形成了一个全新的骨科治疗体系。近年来,秦皇岛市骨科医院引进并积极推广Ilizarov技术,应用Ilizarov“魔架”,为多名肢体畸形患者实施了“不开刀的矫形手术”,在临床上取得了非常好疗效。
骨折的治疗是创伤骨科研究的主要内容,骨折固定理论的转变促成了微创技术的发生和发展。自1958年AO学会(国际内固定研究会)提出骨折治疗的四项基本原则以来,解剖复位、坚强固定、保存血运、早期活动,一直是骨折治疗的金标准。在此理论的指导下,确实使许多骨折达到了直接愈合,取得了很好的疗效。然而,在临床工作中仍有一定比例的骨折发生不愈合。随着医学科学的进步,创伤骨科学者逐步认识到,为追求解剖复位和坚强内固定而广泛地剥离骨膜和软组织,无异于使骨折端血运在遭受骨折后又再次遭受手术的进一步破坏,使之雪上加霜,另外,接骨板的应力遮挡效应使接骨板下皮质骨发生骨质疏松,骨折愈合后当取出接骨板时,再骨折病例时有发生。因此,随着生物力学研究的逐步深入,对于骨干骨折的治疗原则从机械固定模式转变为生物固定模式,不再强求骨折片间加压及解剖复位后的坚强固定,治疗原则转变为力求间接复位、恢复骨长度、轴线排列和旋转对位,提供相对稳定的固定方式,尽量少地干扰骨折端,保护骨折端局部血运,为骨折愈合维持良好地生物学环境;对于关节内骨折仍然要求解剖复位。基于此理论,微创的概念和技术应运而生,现已经成为创伤骨科治疗的一项重要原则。通俗地讲,无论采取何种固定方式(不强求骨折对位严丝合缝),只要骨折尽快愈合、愈合后功能良好,就是最好的治疗。此理论的进展、观念的转变,使得骨折愈合率明显提高,预后功能明显改善。微创外科是当代外科技术发展的趋势,要求在实施手术时尽可能减少对组织的损伤,以减轻疼痛,便于术后及早开展康复训练,促进功能恢复,提高治疗效果。微创技术在骨折治疗中应用主要是减少对骨折块血运的破坏、保护骨折部位的生物学环境、保证骨痂的形成、促进骨折愈合。手术中尽可能不剥离骨折片的软组织附着,用间接复位技术对骨折进行复位,经皮或肌层下置入骨折内固定物。根据病人具体情况可以选择微创接骨板固定技术(即MIPO技术)、髓内钉固定技术、外固定架固定技术等。尽管对于关节内骨折和许多干骺端骨折,不可避免地需要切开复位,但越来越多的医生依然遵循微创原则,采用有限切开复位内固定结合外固定架固定的方法,既最大限度地减少手术创伤对骨折片血运的破坏,又达到尽可能解剖复位满足肢体功能恢复的需要。近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精密机械自动控制技术的日益成熟,医学影像设备成像质量的不断提高,把计算机医学图像三维可视化处理技术、医用机械人、空间三维定位导航系统和临床手术结合起来研制开发的计算机辅助手术导航系统(CAS)使骨折的固定技术进入到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计算机辅助骨科手术(CAOS)提高了手术的准确度,减少了病人和医生的放射线接触。以关节镜为代表的骨科内窥镜应用前景日益广泛。现代科技手段,“延长了医生的手”“擦亮了医的眼”“提高了手术精度”。手术切口小(几个1Cm小切口就可完成过去需要十几厘米长切口的手术),创伤小、出血少、围手术期疼痛轻、住院时间短、术后康复快,充分体现了微创手术的精髓。显微镜、关节镜、微创理念和微创技术、以及导航技术,引领了现代创伤骨科治疗学的新进展。对于骨折延迟愈合与不愈合,采用体外冲击波、电刺激、带有骨生长因子等活性物质涂层的内固定器械、高压氧、人工骨材料、同种异体骨材料移植等综合治疗方案,已经取得了可喜成绩。现代医学的发展使过去骨折手术巨大切口,变成数个1厘米的小切口,“伤筋动骨一百天”,已经成为历史,骨折后两周开始康复训练已成为现实,在行走器及支具的保护下病人可以尽快返回工作岗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