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洛芬和对乙酰氨基酚作为退热药,是目前应用最普遍也是目前认为最适合儿童使用的退热药。它们都属于非甾体类解热镇痛药,通过抑制前列腺素的合成从而达到使发热者退热、缓解疼痛的作用,但对体温正常者是无影响的,不会使其体温降低。两者的退热效果是相似的,但相对而言,单次剂量的布洛芬退热作用相对较强,降温维持时间相对较长,而对乙酰氨基酚体温下降的速度在口服后半小时比布洛芬更明显。布洛芬(Ibuprofen)有明显的抗炎、解热、镇痛作用,强度与阿司匹林相当,对血小板功能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可延长出血时间,但在常规治疗剂量使用时,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其常见副作用主要为消化道的不良反应(消化不良、胃灼热感、上腹部疼痛、恶心、呕吐、饱腹感,出现胃溃疡和消化道出血者不足1%),餐后服或与食物同服可减轻其胃肠道刺激。另外,出现头痛、嗜睡、眩晕、耳鸣等神经系统不良反应者约1%~3%。其他少见的不良反应有下肢水肿、肾功能不全、皮疹、支气管哮喘、肝功能异常、白细胞减少等。布洛芬与阿司匹林有交叉过敏,故对阿司匹林过敏的患儿禁用。有消化性溃疡史、胃肠道出血、心功能不全、肝肾功能不全、高血压、凝血机制或血小板功能障碍(如血友病)的患儿需慎用。对乙酰氨基酚(Acetaminophen、Paracetamol),又称醋氨酚、扑热息痛,Panadol、Tylenol、Fortolin等都是这类药物,为苯胺类解热镇痛药,其解热、镇痛作用强度与阿司匹林类似,但抗炎作用极弱,对凝血机制无影响。对乙酰氨基酚毒副作用少,较易耐受,是一种比较安全的退热药,很多复方制剂的感冒药里都有它的存在。它的不良反应主要是反复多次的应用,超剂量所致。使用常规治疗剂量仅偶见恶心、呕吐、出汗、腹痛等不良反应,少数可发生过敏性皮炎/皮疹、粒细胞缺乏、血小板减少等。但若治疗剂量的反复多次使用,尤其是高剂量长期用药,可引起肝转氨酶增高。对阿司匹林过敏者对对乙酰氨基酚通常不发生过敏,但<5%的阿司匹林过敏的患儿服用对乙酰氨基酚后可能会发生轻度支气管痉挛性反应。严重肝肾功能不全者禁用。肝病或病毒性肝炎、轻至中度肝肾功能不全者、严重心肺疾病患儿应慎用。
便秘分为两种,一种叫器质性便秘,主要特征是找到了便秘的明确的病因(例如先天性巨结肠、肠梗阻、甲状腺功能低下、先天性脊柱裂等)而且是必须要病因治疗的;另一种叫功能性便秘,也就是我们在这里重点要说的。说到便秘大家都知道大便干、大便硬,次数少,但少到什么程度才能算是便秘?大部分人并不清楚,包括很多医生。儿童功能性便秘中国还没有自己的诊断标准,我们一般参照国际通用的罗马标准。对照一下这个标准,可以给自己孩子判断一下,究竟是不是便秘。功能性便秘并不是怎么拉都拉不出来,而是多少都存在有意无意的憋大便行为,至于为什么会憋大便,为什么会便秘,原因并不十分清楚,目前认为和饮食及排便习惯关系比较密切,生活学习环境的变化也会诱发便秘,遗传和精神心理也可能和便秘有关系。有些孩子在吃母乳的时候大便都很好,但一吃配方奶就开始便秘,有时候换一种奶粉又好了,还有些孩子大便一直好好的,添加固体辅食之后就开始便秘了,原因可能就是食物中一些成份影响了排便。还有些孩子由于上学,外出游玩,不愿意在陌生的环境下排便,有便意的时候憋便,大便在直肠内长时间潴留,让直肠适应了粪便的张力,便意反而消失了。粪便在直肠里逐渐累积,水分进一步被吸收,变得越来越干硬,排出也就更困难,大便粗硬导致肛裂,排便疼痛,又进一步抑制排便,形成恶性循环。便秘给孩子带来很多身体上的痛苦,腹胀、腹痛,食欲差,甚至大便失禁,还会影响孩子的情绪和心理,影响孩子的发育,所以不论是哪种原因引起的便秘都需要治疗,越早治疗越容易见效。便秘的治疗需要多方面综合的治疗。首先应从培养良好的日常生活习惯开始。让孩子多喝水(晨起后刷牙前喝半杯温水可能会有帮助),多吃纤维素含量高的果蔬(比如西梅、杏、李子、葡萄干、西兰花、豆类等);另外要注意培养孩子的排便习惯,一般建议选一个时间相对充裕,孩子比较放松的时间(晚饭后至睡觉前的时间内会比较合适),让孩子如厕,养成每天自主排便的习惯。其次,适当的药物治疗也是需要的。对有硬便嵌塞排不出来的孩子,可以用开塞露帮助即时排空,严重时可能需要到医院里灌肠清除直肠内潴留的硬便,消除孩子排便的痛苦;坚持一段时间服用乳果糖、聚乙二醇维持大便软化,在便秘症状消失后再逐渐减量并停用。适当服用益生菌调节肠胃功能也可能改善便秘。功能性便秘一般不是严重疾病,用了上面的综合治疗很多孩子的症状能改善,有时候症状没有很明显的改善但是孩子的精神状态、食欲、生长发育没有受到影响,家长也不需要过于焦虑,因为大部分功能性便秘的孩子预后都很良好,随着时间的推移大部分孩子都能好转。但是如果孩子同时有腹胀、营养不良等情况需要及时找医生检查,以排除品质性的疾病,必要时需要还有可能需要找外科医生检查。
§思想放松:宝宝饮食量不很稳定,如果这两天吃少了,后两天就会多吃补回来的。§态度要坚决而不强迫:如果孩子因为饭菜不合胃口而不吃,可以把饭菜拿走,在下一顿之前不要给零食;在他有进步时要鼓励他。§作个好榜样:你都吃得津津有味,他也会跟着吃 §培养新的口味:在三餐中做一餐他喜欢的食物,让其得到满足,其他两餐选其他食物,让他在不喜欢的食物中选其一。 §看谁吃得快?:用得很滥却很管用,尤其是1-3岁的宝宝。 §善用掩护:将他喜欢和不喜欢的食物混在一起。 §别给他太多:孩子的胃很小,确保他够就可以了。§请来给我帮帮忙:让孩子参与可让他的食欲倍增。 §爱甜食怎么办?:减少购买甜食;购买高营养量的甜食;规定孩子吃甜食的量和时间。 §三个不要:食物块不要太大,最好能让宝宝一口吞下去;不要催促,有些孩子吃饭就是偏慢;饭前不要喝太多汤水。
广东省中山市人民医院新生儿专科陈简: 新生儿黄疸有生理性和病理性之分.生理性黄疸:出生2-3天开始出现黄疸,4-6天达最高峰,最高峰黄疸不超过220,第7天开始回降,足月儿14天内完全消失,早产儿28天内消失.超出以上范围的都考虑病理性黄疸. 如果出现生理性黄疸范围以外的黄疸,最好先到医院查肝功能了解一下黄疸的性质,再决定下一步应该做些什么
近年来,过敏性疾病的发生在全球急剧增加,已被WHO认定为二十一世纪最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过去几十年来,西方工业化国家过敏性疾病已成为儿童期最常见的慢性疾病,发病率大约有1/3,在中国上海,儿童支气管哮喘的概率十年内上升了153%,正呈迅速增长的趋势。 过敏性疾病有着独特的发展历程,大体经过三个阶段,可以涉及多器官及系统,表现为皮肤瘙痒、荨麻疹、湿疹,皮肤黏膜水肿等;消化系统可以表现为恶心、呕吐、腹泻、腹胀、肠痉挛等;呼吸系统可以表现为流涕、打嚏、鼻塞、咳嗽、喘息等表现,甚至会出现过敏性休克等严重不良反应。过敏性疾病常起自婴儿,婴儿过敏主要表现为胃肠道和皮肤症状,可出现肠绞痛、非病理性胃食管反流或呕吐、便秘、腹泻以及湿疹等。在婴儿期最早出现的是湿疹和胃肠道症状,1-3岁主要表现为呼吸道过敏症状,最典型的是哮喘和过敏性咳嗽,3岁以后最常见的是过敏性鼻炎。哮喘和鼻炎往往会伴随一生而影响生活质量。 由于过敏性疾病常迁延不愈而频繁发作,其尚无有效的根治措施,对症治疗又常常伴有明显的副作用,故其对患儿及家庭成员的生活质量和社会都造成很大的负担。婴幼儿过敏的早期预防有重大的意义。 引起婴儿食物过敏的原因主要有:1、环境:污染,食物,以及清洁过度;2、内环境:婴儿免疫应答的不平衡和肠道通透性高导致婴儿容易出现过敏,另外还有我们无法干预的因素 -- 遗传因素:父母有相同过敏症状:过敏风险60~80%;父母皆过敏:过敏风险40~60%;父母一方过敏:过敏风险20~40%;父母都无过敏:过敏风险5~15%。3、预防不力,母乳是婴儿最好的营养,4个月内的婴儿提倡母乳喂养,但由于母亲的各种原因有部份婴儿得不到母乳的喂养,大部分母亲都采用普通牛乳配方奶喂养婴儿。牛奶含有丰富的营养,生物价值很高,成为婴儿的主要食品,牛奶中的蛋白质含量为3% ~ 4%,以酪蛋白为主,占总蛋白含量的86%;正是这种异性蛋白质极易引起过敏反应。现在已知的过敏原超过20,000种,而婴儿期最早和最主要的过敏原是牛奶蛋白,对于新生婴儿,一滴普通牛奶配方都可能致敏。即使是母乳喂养的婴儿,如果偶尔接触牛奶配方,也同样会产生致敏。在婴儿出生头几个月内食用普通牛乳配方所摄取的异种蛋白,是其出生后最初几年中过敏性疾病增加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 现有关研究证实,使用适度水解乳清蛋白配方,可预防婴幼儿过敏性疾病的发生。适度水解蛋白配方又叫做部分水解蛋白配方,是通过特殊的高科技工艺,在不影响牛奶蛋白营养的前提下,将大分子的牛奶蛋白变为婴儿容易耐受的小分子牛奶蛋白,因其一方面减少了致敏原(大分子牛奶蛋白)的数量而减少了过敏性疾病的发生,同时又保留了部分免疫原性而可以产生口服免疫耐受(俗称脱敏疗法)而减少儿童期过敏性疾病的发生。有证据证明这种保护作用可持续到24月龄,甚至到5岁。在国外早在10年前就有推荐在母乳不足时使用水解配方奶粉喂养以预防过敏性疾病的发生的临床研究报告,表明当母乳不足时,使用特定的水解配方奶粉可以降低过敏性疾病发生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