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运动处方源自于湖北江陵县张家山汉墓《引书》,该书成书于西汉吕后二年(公元前186年),是一部古代专门记述导引与养生的著作。《引书》共3235字,载导引术110种,用于治病有50种。两千年前的案例分享:症状:患者两脚走路不能平衡,膝关节经常疼痛,而且小腿至膝关节处时常发凉,畏寒怕冷。(原文:苦两足步不能均而膝善痛,两胻善寒。)治疗:取木材制作成长四尺的木凳,两端系好绳子,离地四尺,坐在上面,两手抓好绳子,开始向前踢腿,每次一千下,每天4次,10天就可以起效。(原文:取木善削之,令其大把,长四尺,系其两端,以新累悬之,令其高地四尺,居其上,两手控累而更蹶之,朝为千,日中为千,暮为千,夜半为千,旬而已。)现代改良后运动处方:患者坐在床边或高凳上,患侧膝关节缓缓伸直,并保持5-10秒,直到大腿股四头肌酸胀,缓缓放下,重复进行。训练初期,每次伸腿50次/组,休息1分钟后再重复,连续3-4组。随着患者膝关节功能改善,伸腿次数逐步提高到100次,连续5-10组。每天坚持锻炼。同时注意膝关节保暖,低脂低糖饮食,控制体重。经过3个月连续训练,患者膝关节功能可以得到明显改善。
脑卒中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其病死率和致残率均很高,与心脏病、恶性肿瘤构成多数国家的三大致死疾病。在我国,脑卒中年发病例超过150万,幸存患者中,25%丧失劳动能力,15%严重残疾。因此,脑卒中后的康复治疗逐渐受到重视并被认为是脑血管病治疗体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之一,且认为康复介入越早,患者的功能恢复和整体疗效就越好。针灸、推拿对脑卒中具有很好的疗效。以Bobath技术为主的康复疗法是一种主动的运动再学习过程,能充分挖掘患者康复潜能,同时可以抑制异常运动模式。我们应用针灸、推拿治疗方法与运动疗法、作业治疗相结合,治疗脑梗死患者33例,疗效较好,现报道如下。 资料与方法一、临床资料选取在本院神经内科、急诊科住院的脑梗死患者66例。入选标准:符合1995年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中脑梗死的诊断标准,第一次发病,经头颅CT或MRI检查证实,年龄在40~80岁,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为8~35分,发病72h-14d,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lasgow coma scale,GCS)评分>8,生命体征稳定且自愿加入试验者。排除标准:严重合并症(包括心梗、心衰、肝肾功能不全、消化道出血、重度痴呆、精神病等),被确诊患有恶性肿瘤,已经或正在进行其他临床试验者。 将符合上述入选标准的患者,按随机原则分为康复组和对照组,每组33例,康复组男18例,女15例;年龄68.76±9.70;左侧瘫痪19例,右侧14例;病程6.27±3.42d;既往史评分5.85±1.73;伴发病评分4.58±2.56。对照组男17例,女16例;年龄70.30±8.11;左侧瘫痪21例,右侧12例;病程5.52±2.83d;既往史评分5.64±1.97;伴发病评分4.67±2.63。两组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二、治疗方法 1、药物治疗:对照组和康复组在入组后即采用相同的药物治疗方案,参照上海市《内科诊疗常规》中脑血管疾病治疗规范,制定药物治疗方案。具体有一般治疗(包括调整血压、高颅压治疗、保证营养、维持水电解质平衡、防治感染、控制血糖、加强护理等);抗血小板聚集;脑保护剂;中药活血化瘀、醒脑剂治疗;改善微循环等。 2、康复治疗:对照组主要采用药物治疗,但不限制针灸、推拿、康复训练、自我锻炼等方法治疗。康复组则在药物治疗基础上,采用综合分期康复方案早期介入进行治疗。主要内容有:弛缓期:相当于BrunnstromⅠ-Ⅱ期。患者的偏瘫侧肢体主要表现为弛缓性麻痹,没有随意的肌肉收缩,或仅出现轻微的联合反应。此时进行早期康复治疗,针刺采取头针及体穴曲池、内关、合谷、足三里、三阴交、太冲等治疗,手法及运动疗法进行维持关节活动度、促进肌肉收缩为主,同时进行正确的床上卧位、床上体位变换、体位性低血压的适应性训练等。痉挛期:相当于BrunnstromⅡ-Ⅲ期。患者可表现出明显的上肢屈肌和下肢伸肌的痉挛,针刺头穴取顶颞前斜线、百会,上肢取伸肌侧穴位为主、下肢取屈肌侧穴位为主治疗;手法及运动疗法进行上肢、躯干、下肢部的抗痉挛治疗;训练以卧位到坐位训练、上肢负重训练、坐位平衡训练、坐位到立位训练等方法为主。相对恢复期:相当于相当于BrunnstromⅣ-Ⅴ期。此期患者出现分离运动,可以使用患肢,此期的康复方法是针对某些后遗症状而采取相应的针灸、手法及运动疗法的个体化治疗。训练立位平衡和步行为主。三、评定方法1、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定:采用改良Barthel指数(Barther Index,BI)。2、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采用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通过的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评定。 3、运动功能评定:采用简化四肢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Fugl-Meyer Assessment,FMA)。以上3种评定均在入组和治疗3周后各评定1次。4、治疗组和对照组疗效比较:根据第四届全国脑血管学术会议通过的脑卒中患者临床疗效评定标准判定,比较两组在治疗3周后的疗效。四、统计学分析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用t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用秩和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数据用( ±S)表示,采用SPSS11.0统计软件处理。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 果一、2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3周BI、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FMA评分比较经过3周治疗,与治疗前比较,康复组和对照组的BI、上、下肢FMA评分均有所增加(P﹤0.001),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低(P﹤0.001)。康复组治疗前后BI增分值(差值)、上肢FMA增分值(差值)较对照组大(P﹤0.05),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分值(差值)较对照组小,康复组下肢FMA增分值(差值)与对照组比较有增大趋势,但无统计学意义(见表1)。表1.2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3周BI、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FMA评分比较组别例数BI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上肢FMA下肢FMA康复组33治疗前43.33±24.2916.85±8.0629.91±21.3122.42±8.99 治疗3周后65.61±26.3a9.36±7.81 a43.76±22.41 a28.12±6.81 a治疗前后差值22.27±11.73b7.48±2.86c13.85±12.20 b5.70±4.48对照组33治疗前45.15±24.8615.55±7.4034.36±24.4121.70±9.65 治疗3周后61.06±27.92a10.91±6.99 a41.18±24.24 a26.58±7.79 a治疗前后差值15.91±10.344.64±2.66.82±6.554.88±4.88注:和组内治疗前比较,a P﹤0.001;和对照组比较,b P﹤0.05,c P﹤0.001。二、2组疗效比较 表2 2组治疗3周后疗效比较组别痊愈好转进步无变化恶化总有效率(%)康复组41793090.9b对照组110165181.8 注:b和对照组比较,P﹤0.05。经过3周治疗,康复组总有效率为90.9%,对照组为81.8%,两组比较P﹤0.05(见表2)。讨 论研究表明,90%的神经学上的恢复出现在脑卒中后3个月内。目前普遍认为康复治疗介入的时间越早,神经功能恢复越好。因此主张在脑卒中发病后只要神志清楚,GCS>8分,生命体征平稳,48小时内神经系统症状不再加重即可开始康复治疗。Musicco认为脑卒中发病后一周内康复治疗较发病2-3周或1个月后开始康复治疗有较好的预后。本研究选择72小时至14天内进行康复治疗,临床上没有发现不良反应,病人的依存性也比较好。中枢神经损伤后,在一定的条件下会进行功能重组而发挥代偿作用,此即脑的可塑性。研究发现,自然发生的大脑功能重组是有限的,功能训练则是极为重要的因素之一。本研究采用中西医结合综合手段早期介入治疗脑梗死患者,结果显示,经过3周治疗,与治疗前比较,康复组和对照组的BI、神经功能缺损评分、Fugl-Meyer上、下肢运动功能评分均有所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康复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后BI增分值、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减分值、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增分值的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说明虽然入组后3周内两组的上述指标均有改善,但康复组的改善较对照组更加显著。表明早期介入综合康复对ADL的改善、神经功能恢复及上肢运动功能均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康复组的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增分值与对照组比较有增加趋势,但无统计学意义。说明中西医结合综合康复治疗对上肢运动功能恢复的作用比下肢运动功能恢复作用更加明显。这与国内徐本华等人的研究结果一致。这一方面可能与上肢占运动区皮层面积大,急性脑卒中偏瘫患者多数上肢重于下肢有关。另一方面,患者偏瘫后都进行自我锻炼,但往往重视行走训练而忽视上肢的功能康复,康复组恰恰上下肢都给予全面康复,因此两组下肢运动功能恢复效果差别不明显,而上肢恢复差别明显。本研究在弛缓期选择头部和四肢穴位进行针刺和推拿,既可以改善大脑血液循环,促进脑卒中后半暗区细胞功能的恢复,又能增加感觉信息的输入,促进潜伏通路及休眠突触的活化。同时进行四肢各关节被动关节活动度训练,可以防止关节挛缩、强直等。早期即进行一些患者能够耐受的主动运动训练,如Bobath训练和桥式运动训练。目的是尽早进行改善运动功能的训练,促进大脑功能重组,并且防止严重影响康复进程的并发症发生。进入痉挛期时,本研究在针刺、推拿选穴上根据上肢易出现屈肌痉挛,下肢易出现伸肌痉挛及足内翻、下垂等特点,结合生物力学原理,选取拮抗肌侧穴位为主,通过刺激拮抗肌上的穴位,加上以Bobath技术为主的主动训练和作业治疗,抑制拮抗肌群的张力,诱发弱势肌肉的收缩,可以充分挖掘患者恢复潜能,抑制异常运动模式,促进正常运动模式的建立。因此能使神经功能的恢复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使患者得到及时有效的康复。对恢复期的患者,其康复的主要目的是提高肢体运动的速度、准确度以及运动的持久性。此时针灸、推拿主要针对存在的后遗症进行进一步治疗,康复训练则以步行训练、环境适应训练和作业治疗为主。本研究结果显示,经过3周治疗,康复组总有效率为90.9%,对照组为81.8%,两组比较P﹤0.05。可见,综合康复对脑梗死的治疗效果优于不进行综合康复者,因此值得推广应用。但根据目前的医疗体制和现状,早期患者大多在神经内科住院,对于大面积推广仍有困难。因此,我们要大力宣传早期介入综合康复治疗脑卒中的必要性,让更多的患者乃至医务工作者了解综合康复的意义,让患者尽早接受正规的康复治疗,减少致残率,提高生活质量。
1.什么是脊髓损伤?脊髓损伤是因各种致病因素(外伤、炎症、肿瘤等)引起的脊髓的横贯性损害,造成损害平面以下的脊髓神经功能(运动、感觉、括约肌及植物神经功能)的障碍。2.脊髓损伤的病因?脊髓损伤实际上并不少见,它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外伤性的,各种原因的外伤,只要累及了脊髓,使脊髓受到了震荡,都有可能造成脊髓损伤。最常见的是从高处坠落、摔伤;其次是交通事故、直接撞击;第三种类型是砸伤,例如:由煤矿倒塌、房屋倒塌造成。除了外伤性的脊髓损伤之外,非常大量的是非外伤性的脊髓损伤,并且现在有增多的趋势,例如:脊髓炎、脊髓肿瘤、脊髓血管病、脊髓侧索硬化症等等。脊髓损伤的两种病因中,还是外伤性的发生较多,但二者都有增多的趋势。按照北京最近的一个统计,在80年代,外伤导致脊髓损伤的比率是百万分之六点八,而现在是百万分之六十,增加了很多倍。3.脊髓损伤时急救现场应如何处理?若有伤口,应紧急包扎,并不宜轻易翻动伤员,有脑脊液漏要加厚包扎。对呼吸困难和昏迷者,要及时清理口腔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急救搬运过程中,必须注意保持伤员头颈部和躯干的伸直位,决不可使脊柱屈曲和扭转。尤其是颈椎伤,更应小心搬运,并加以固定。不可抬起头部、躯干或坐起。搬运工具最好用平板担架或门板。有伤口或可能发生感染时,应合理应用抗生素。同时,预防和治疗其他部位伤,防止尿路感染及呼吸道并发症。高位截瘫者,必要时应早期进行气管切开;途中较长时间搬运,应取出伤员衣袋中硬物等,以防压迫发生褥疮。紧急处理后,应立即送医院救治。4.正常脊髓的主要功能是什么?脊髓是一个联结大脑和外周神经的连络通道,大脑的命令通过脊髓传到外周神经,从而完成身体的运动、感觉和大小便的控制功能。5.脊髓损伤后的结果?脊髓损伤后,其传递大脑控制运动和感觉指令的能力降低甚至丧失,造成损伤平面以下的感觉、运动障碍、反射异常以及大小便失禁或潴留等相应的病理改变,这就是常说的“四肢瘫”(指颈部脊髓损伤)和“截瘫”(指胸、腰段脊髓损伤)。6.什么是不完全性脊髓损伤,什么是完全性脊髓损伤?不完全损伤:如果发现损伤神经平面以下包括最低位的骶段保留部分感觉和运动功能,这种损伤为不完全性损害,骶部感觉包括肛门粘膜皮肤联接处和深部肛门的感觉。运动功能检查是用手指进行肛检,确定肛门外括约肌是否有主动收缩。完全性损伤:指骶段感觉、运动功能完全消失。7.从发病情况来看,我国脊髓损伤患者的年龄分布是怎样的?外伤性脊髓损伤大概平均年龄在30岁左右最多。多见于两类人群,一是青壮年,从事体育运动比较多,另一组是50-60岁人群,这部分人大多是因为跌倒导致脊髓损伤。因此,脊髓损伤的年龄跨度从青壮年跳跃到老年,中年相对少,儿童比较少。8.脊髓损伤发病率是怎么样的?外伤性脊髓损伤的发病率为百万分之六十左右。总的加起来,文献报告是十万分之六到二十。我国每年新发生七、八万左右的脊髓损伤。加上损伤后平均寿命三十年左右,脊髓损伤患者累计起来是一个相当大的数字。9.为什么对于脊髓损伤患者要特别强调进行康复治疗?因为脊髓损伤之后,带来的早期问题是脊柱不稳定,可能有相当一部分患者需要手术解决这个问题,一旦脊柱稳定之后,由于我们现在促进脊髓神经再生的机会比较少,会遗留有原发性的功能障碍,例如:瘫痪,和继发性的功能障碍,例如:肾脏系统的结石、压疮、关节功能障碍,性功能障碍、生育问题等。这些都不是简单的通过吃药或者手术能够解决的,而必须通过一定的康复训练,通过改善、代偿和替代的途径,让脊髓损伤患者能够尽可能的恢复他们的生活自理能力和提高生活质量,这是非常重要的。10.脊髓损伤的康复目的?康复治疗在很大程度上可以预防或降低脊髓损伤所引起的一系列严重的并发症,如肺部感染、尿路感染、压疮、关节僵硬和挛缩、体位性低血压、深静脉血栓、精神抑郁的等。并通过装配和使用辅助设施,使患者最大限度地恢复日常生活活动和工作、学习娱乐等能力。11.脊髓损伤的康复治疗一般从什么时候开始?康复治疗越早越好,临床情况一旦稳定就可以开始,例如脊柱做完手术,不在抢救的过程中,就可以开始,早期的康复过程不是采取很复杂的措施或剧烈的运动,可以预防一些合并症的发生,所以越早越好。12.脊髓损伤平面与功能预后的关系?平面力活动能力生活能力颈椎1-4依赖膈肌起搏维持呼吸,可用声控方式操纵某些活动完全依赖颈椎4使用电动高靠背轮椅,有时需要辅助呼吸。高度依赖颈椎5手在平坦路面驱动高靠背轮椅,需要上肢辅助具大部依赖颈椎6可用手驱动轮椅,独立穿上衣,可驾驶特殊改装汽车。中度依赖颈椎7-8轮椅实用,可独立完成床-轮椅/厕所/浴室转移。大部自理胸椎1-6轮椅独立,用长腿矫形器扶拐短距离步行。大部自理胸椎12长腿矫形器扶拐步行,长距离行动需要轮椅基本自理腰椎4短腿矫形器扶手杖步行,不需要轮椅基本自理13.早期如何进行一些有效的康复训练?最早的训练,在手术以后或者外伤以后短期内就可以进行。有两件事是最重要的,一是保护各个关节,每一天至少有一、两次做全关节范围的活动,范围要是完整的,每个关节都要动一下,避免关节挛缩,另一个是要预防体位性低血压,因为长期卧床站起来会头晕,要让患者逐渐抬高床头,从30度、40度、50度、60度,逐渐抬高,当然抬高不能让患者自己坐起,要用摇床,因为脊柱并没有任何的动作,所以抬高床头是早期可以做的。14.如何进行肌力训练和运动?急性期的肌力训练是为了预防卧床期间的肌力下降和肌肉萎缩;恢复期的肌力训练是为了有助于获得各种动作和功能,方法有:胸腰髓损伤者用铁哑铃等进行上肢肌力强化训练和下肢主助动训练,颈髓损伤者用重锤、滑轮、橡皮带或徒手阻力法进行训练,更重要的方法有坐位训练及支撑动作。除肌力训练外,还要保持关节活动度,预防挛缩。急性期被动进行为主,恢复期则由患者自己活动。15.四肢瘫痪患者如何进行翻身训练?(1)不用辅助用具:双上肢伸直,头、躯干协同向两侧摇摆,摆动幅度足够大时,向希望翻转的一侧再用力摆动,即可达到翻身的目的。(2)借助辅助用具:辅助用具可为床栏扶手等,一侧上肢固定于转向侧,另一上肢向同侧摆,头、躯干协同摆动即可达到目的。双上肢及手功能正常患者亦可用上述方法翻身。16.四肢瘫痪患者如何从平卧位坐起?(1)利用床尾之绳梯从平卧位坐起。①开始位。②通过拉绳梯和弯曲肘关节抬起上半身。③撑在床上的肘关节逐渐向床尾移动,同时另一手拉绳梯协助抬起上半身。 (2)利用头上方悬吊带从平卧位坐起。①开始位。②一侧上肢穿过吊带。③上半身从床上抬起。④另一侧肘部撑在床上。⑤上肢穿入第2个吊带。⑥上半身抬起,另一手伸直向后。⑦上肢穿入第三吊带。⑧支撑17.如何进行四点步态练习?用双拐和膝-踝-足支具(长下肢支具)进行四点步态的训练。①平衡站姿。②一侧拐杖向前。③通过提髋提起对侧脚,低头并扭向摆动腿的对侧。④一旦提起腿,即把腿如钟摆一样向前摆动。⑤一条腿向前平衡站姿。重复上述动作即完成步行。18.什么是摆至步和摆过步(1)摆至步的练习:① 平衡站姿。②双拐前置。③通过伸肘、压低和伸展肩胛骨、低头来提起骨盆和双腿。④双腿摆至而不摆过双拐,重新建立平衡站姿。⑤拐杖迅速前置,以获得更大的稳定性。摆至步相对于摆过步来说,消耗能量少,摔倒的危险也小。(2)摆过步的练习:①平衡站姿。②双拐前置。③双肘伸展、压低和伸展肩胛骨、低头来提腿和骨盆。④一旦提起,躯干和腿即如钟摆一样向前摆动。⑤足跟着地。⑥通过抬头,收缩肩胛骨和推动骨盆向前,重新取得平衡站姿。19.使用双拐如何上下楼梯?(1)可使用后退法上下楼梯。①离最低一级楼梯几寸远平衡站立。②双拐置于楼梯上。③伸肘、压低肩胛骨,依靠双拐,把双脚提上台阶。④重获平衡站姿。(2)一手扶栏杆,一手用拐下楼梯,另一拐拿在手里。20.使用双拐步行时如何上下斜坡?患者在斜坡上步行,最大的问题是要避免滑倒,当穿着固定踝关节的支具在斜坡上时,患者的髋关节、支具都是向下倾斜的,为提高患者在坡地上的行走能力,患者应尽可能在陡的坡度上练习。上坡斜:上斜坡时,双拐应置于双脚前方,为增大稳定性,应使身体与斜坡成一定角度,骨盆前倾,用摆至步而不用摆过步。下斜坡:下坡时斜坡倾向使患者处于稳定位,此时可采用摆过步。21.使用双拐如何安全的跌倒和重新站起?当用拐杖步行者摔倒时,有两件事可做,以减少损伤的危险。第一,挪开拐杖以免摔在拐杖上。第二,当患者摔倒时应用手掌着地,上肢收于胸前,用肘和肩缓冲一下,应避摔倒时上肢僵硬,造成摔伤。重新站起的方法。①开始位,双腿俯卧位,双拐置于合适地方,双掌撑在地上。②身体摆跖行位。③充分提起骨盆。④抓住第一根拐杖。⑤用一根拐杖平衡,同时抓住第二根拐。⑥放好前臂套环。⑦把躯干推直。⑧站直22.轮椅的选择绝大多数脊髓损伤患者可能需依靠轮椅来度过今后的岁月。轮椅种类和用途应根据损伤的程度而有所不同。应该在康复专业人员的指导和建议下选择适合自身病情的轮椅。需考虑的几个方面有应选择用轻便、可折叠、便于携带的;坐垫应柔软、透气、压力均匀;主要用于室内?还是室外?扶手能否拆卸;根据能力选择驱动装置。脊髓损伤患者的轮椅是终身的代步工具,因此,选择适合的轮椅是很重要的。首先,对于高位脊髓损伤患者来说,颈5以上患者,由于手不能运动,因而需选择高靠、有胸部固定带的轮椅。这种轮椅将由家属来推动,患者不能自行控制轮椅。因此,轮椅刹车闸一定要可靠、结实,以防止无人在旁滑动、溜坡等而出现危险。另外,扶手要以宽大、柔软、能固定双手为好,配有防压疮垫,双足踏板要足长,防止双足碰伤。颈6~胸1脊髓损伤患者,应在有条件时配质量好、较轻巧的轮椅。双手下垂时,应与大轮轴心在一条垂线上,这样驱动时有摩擦力,并应配一手掌半指手套,防止手磨破并容易驱动轮椅。前轮一定要灵活,同样,足踏板要足够长。另外,足踏板应能向两侧分开,以便用滑板移向床边时,较为方便。如果患者体弱、年迈或体重大,用双手驱动轮椅困难,亦可配备电动轮椅(手动型),每日充电一次,即可驱动十几公里,活动范围可明显加大。当然,价格较也高。对于中低位脊髓损伤患者,或者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如果使用双下肢支具和拐可以站立移动,应多多加强这方面训练,防止下肢骨质疏松,全身情况、体能均会有改善,因而以少坐轮椅为佳。但是,较远的活动,仍需坐轮椅,否则体能消耗太大,是不能持久的。23.如何从轮椅转移到同一平面的其它地方?在进行这一训练时,应注意把脚放在地板上,让脚与地面垂直,这样在转移中可最大限度地让腿负重。(1)不用辅助用具的转移。①开始位。②头向下、向床的反向摆动,一手撑床、一手撑轮椅(提前刹住),提起臀部向床移动。(2)应用辅助用具的转移。①开始位。②向滑板扭转臀部,并坐出轮椅,向床上移动。24.如何练习抬起轮椅前轮,用后轮保持平衡? 这是一项基本轮椅技巧,其方法有两种:(1)指导患者用后轮保持平衡。①指导者把患者放在平衡位。②向前驱动时,轮椅向后倾。③向后拉轮椅时,轮椅回到直立位。④非接触性保护让患者反复体会,掌握住平衡要领。(2)用安全装置,患者独自练习用后轮保持平衡。方法同(1)之②、③、④。25.乘坐轮椅时如何上下马路镶边石?(1)从静止位上马路镶边石。①开始位,前轮离台阶数公分,面对台阶。②前轮抬起置于台阶上。③前轮退到台阶边缘。④双手置于驱动手轮恰当位置。⑤完成上台阶。(2)向后退下马路镶边石。①开始位,轮椅后退到台阶边缘。②控制轮椅下降。③在控封下转动轮椅,把前轮从台阶上放下。26.如何进行康复护理?特别是在早期的时候,康复护理是一个最重要的内容。例如患者要选择合适的床和床垫,床板是要硬的,但上面必须要有一个比较软的床垫,它不能弧形下去,必须是平的。加垫是为了预防压疮的发生。定时翻身,至少两小时翻身一次。长期的患者可以逐步延长翻身的时间,但必须注意皮肤不能压出红晕。如果有,必须是短时间可以恢复的。还要有适当的体位,要睡得合适,否则会造成一些肢体的功能障碍或者畸形。另外个人卫生要特别注意,因为会有大小便失禁,会造成局部感染或者压疮的发生,还要保证呼吸,如果是高位损伤的患者,可能会影响生命。脊髓损伤的康复护理:1、选择合适的床和床垫2、定时翻身3、保持适当体位4、注意个人卫生5、保证呼吸道通畅27.如何保持肢体的正确位置?保持瘫痪的手于正确的位置:可用类似于手巾的柔软物放在手掌;双腿伸直,平放,略分开;脚尖向上,脚背向上弯曲与床面成大约90度。用数个不同厚度的枕头垫在身体下面,实现这种体位。28.脊髓损伤有哪些常见的并发症脊髓损伤可造成终生残疾,很多人因此而生活不能自理,需要有人照料,并且可由此而产生许多合并症。例如长期卧床,局部皮肤受压产生的压疮(俗称褥疮),由于小便失禁造成的泌尿系感染,长期不站立引起的骨质疏松以至骨折,骨关节长期不运动引起的挛缩固定、肌肉萎缩,以及脊髓神经破坏导致的痉挛(俗称“抽筋”)和疼痛、髋关节膝关节周围的异位骨化、下肢静脉血栓、自主神经过反射(血压升高、心慌、面红)等等。另外,由于脊髓损伤的治疗目前医学尚无有效办法,上述严重后果会造成患者极大的心理创伤,导致心理失衡,悲观、失望、焦虑、忧郁均有可能产生。29.皮肤护理(预防压疮)每日起床后和入睡前自我检查全身的皮肤两次;避免局部长时间受压。应每隔两小时自己或在他人的帮助下转换体位一次。坐轮椅时要每隔30分钟抬起臀部一次,并最少维持30秒;保持皮肤干爽润滑,避免尿液粪便的刺激避免摩擦和按摩受压部位,营养充分合理。30.小便的护理脊髓损伤的患者常常会失去自主控制排尿的能力。为了安全、有效、规律地将膀胱内的尿排出体外,患者需在医护人员的帮助下进行膀胱训练。制定饮水——排尿——导尿时间表,24小时饮水总摄入量不超过2000ml。常用方法:(1)耻骨上区轻叩法:患者用手轻叩下腹部,产生排尿;(2)屏气法:患者身体前倾,快速呼吸3~4次,然后深吸一口气,屏住呼吸,向下用力作排便动作,直至尿流停止;(3)挤压法:先用指尖对膀胱进行深部按摩,再用手指握成拳状置于脐下3cm处,用力向下腹部加压,直至尿流停止。注意不要由下向上加压,防止尿液逆流到肾脏。31.大便的护理脊髓损伤后可能会失去控制大便的能力。经过适当的训练和处理,多数患者的排便功能能够改善。常用的排便训练方法有:(1)用手指(戴一次性乳胶或塑料手套加上石蜡油)刺激肛门,用两手指向外扩充肛门加强刺激(2)用药物塞肛(3)人工排除通常,排便训练(每天或隔天一次)按患者的不同需要选择上述其中方法的一种。有些患者还需要服药一些通便的药物来协助排便。排便前半小时喝一杯饮品,以刺激肠蠕动。尽可能用坐厕或大便椅,加上由右向左的腹部按摩,以增加腹内压,亦有助于排便。32.脊髓损伤患者的住房应如何改造?为使截瘫或四肢瘫患者能在家顺利完成日常生活动作,应对其住房进行改造。(1)厕所安装坐式便池,调整床和便池高度,以适合轮椅高度为佳,以利于患者从床到轮椅、到坐式便池的转移动作。(2)厕所的门宽应能通过轮椅和双手握转轮圈的宽度,且不能有台阶,一般情况,应在便池30度交角、便池两侧安装扶把手,支撑身体做转移动作,面向门坐在便池上。(3)除了上述厕所安装扶手以外,在床边、厨房、沙发、餐桌旁均可安装扶手,以利转移动作完成。(4)厨房的门要加宽,门最好是横拉门,不要台阶,灶具一定要低,坐在轮椅中可炒菜并可看见锅底部,洗手池、洗菜池、台面均要降低,使患者能方便操作。水龙头要以长柄、易开关、容易够到为佳。(5)进出大门要有坡道,角度不超过15度,否则手推轮椅上坡会出现困难。(6)家中应给患者有一个洗澡的位置,一般坐在轮椅中洗淋浴较合适。(7)买各种电器尽量买有遥控装置的,如电视、录象机、空调机、电风扇、电灯。四肢瘫患者可使用专门设计的“环境控制系统”。33.脊髓损伤的心理治疗心理治疗的比重是极端的大的,甚至可能是最重要的环节,因为患者如果没有战胜自己的残疾、战胜功能障碍的信心,或者不配合的话,所有的治疗就无从谈起。而我们确实有很多的患者就是因为心理障碍没有实现应该实现的功能,放弃了,不再努力了,影响是巨大的。我们要经常跟患者说的话就是:每个人都永远要保持一种希望,希望将来有一天能有什么进步,这个进步未必是原来瘫痪的神经功能的恢复,而是生活中原来不能做的事,现在能做了,这就是进步,应该永远保持这个希望。34.娱乐活动(业余生活)在医务人员的帮助下和经过自己的努力,可培养一些生活中的兴趣,如种花、做一些小工艺、读书、听音乐等。还可经过训练参加一些文体活动,如坐地排球。可训练使用计算机,借以增加就业和工作的机会。还可通过互联网与全世界建立广泛的联系。35.患者及家属须知(1)注意患者一般情况,如在急性期,应住医院中(一般1~4周内)。应观察患者呼吸情况,注意是否发烧、颤抖、出汗、烦躁不安,大小便是否通畅。如果输液,更应注意尿量是否增加。如有伤口,要注意敷料是否干燥,有无渗血、渗液,有引流要注意流液情况,有异常情况及时通知医生或护士。(2)每2小时翻身一次,颈部受伤或手术患者要轴向翻动(即头和躯体同时翻动,不能在翻身时造成头部转动)。防止压疮,骨突起部要垫起(头后枕部、肩胛部、骶尾部、双髋部、双内外踝部、足踝部、双膝关节部),但注意不要使用圆形气垫,因为这样垫会引起静脉血流不好。骨突起部要用手轻轻按摩,有颜色改变要让医生看。(3)患者需移换床、外出坐轮椅,均需3~4个人共同协作平抬患者(站于一侧),完成转移,如果自行转移还不会,需要有2个人抬患者由床边转移至轮椅。在人手不够时也可由一个人按照特殊体位转移患者,即双膝抵住患者双膝,上身移至患者身后,双手拉住患者后侧腰带或裤边,上身向后用力,患者上身靠在助手上身背侧,两点一前一后(左转时,右足在前,右转时,左足在前),缓慢移动,1个人亦可完成转移动作。当然患者不能坐位稳定则不可执行这种转移方式,在患者经过正规康复训练后,如能自行转移,亦在早期应有人保护,防止摔倒外伤。(4)多吃营养食品和水果,注意大便情况,超过3~7天无大便,要在肛门内快速注入开塞露2支,过于干燥要戴手套(乳胶)挖出,手要轻柔,防止肛裂,同时可口服一些蜂蜜,缓泻药(如番泻叶泡水或中药麻仁润肠丸等)。(5)活动各个关节,尤其的瘫痪部位以下大小关节均需要活动,要轻柔,每个关节活动为每日2次,每次1~2分钟,要按正常关节活动范围活动。(6)注意双下肢有无肿胀,如肿胀为深静脉血栓出血,不要在活动,要稍抬高患肢,并请医生检查。(7)如活动后肢体肿胀,有青紫色,则有可能有肌腱裂伤或骨折出现,要停止活动,并请医生检查。(8)要安慰患者安心养病,鼓励患者战胜残疾的信心。(9)盖被时,足下要放一软枕,使得踝关节保持90°,不要用被压足部,防止造成足下垂。(10)患者的体位一般为侧卧、仰卧位,如果骶尾骨部有压疮,也可俯卧位。当然,患者病情稳定后也可采用坐位。任何体位的变换,必须经医生护士指导过遵照执行。一般说头颈、胸、腰部不应有扭动,各种体位均应有软垫支持,并且保护骨突出部,应使姿势稳定。本文系单春雷医生授权好大夫在线(www.haodf.com)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中风又称脑血管意外、脑卒中,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其病死率致残率均很高。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提高,中风患者的死亡率已显著降低,然而其致残率在存活者中高达80%以上。因此,脑卒中后的康复治疗逐渐受到重视并被认为是脑血管病治疗体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针灸、推拿对脑卒中具有很好的疗效。推拿作为缓解肢体痉挛状态、促进肌力恢复的中医手段之一,在偏瘫康复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笔者在岳阳医院进修期间,跟随齐瑞副主任医师学习推拿治疗中风偏瘫,采用推拿点穴法、扌衮法为主配合患者主动运动治疗中风偏瘫后遗症取得良好的效果,现总结如下。1.临床资料选取康复门诊或病房的脑梗死患者32例。其中男性18例,女性14例;年龄46-80岁,平均61.34±11.78岁;脑血栓者26例,脑出血者6例;左侧肢体偏瘫15例,右侧肢体偏瘫17例,病程最长者720天,最短者120天,平均190.26±124.38天。2.诊断标准符合1995年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中脑梗死的诊断标准,经头颅CT或MRI检查证实,生命体征稳定,发病在4个月以上,排除有严重合并症(包括心梗、心衰、肝肾功能不全、重度痴呆等),或被确诊患有恶性肿瘤者。3.治疗方法3.1头面部:仰卧位,沿头部督脉、膀胱经脉线由前至后循经点按。重点点按印堂、太阳、百会、四神聪、风池穴。在患者可耐受的情况下,手法宜重。3.2上肢部:仰卧位,功能障碍侧。医者施扌衮法于上肢屈侧的肌腹部。轻扣患侧三阳经,然后施掌擦法于手三阳经,从肩部至手背部往返至皮肤温热感为度。分别于患侧肩髃、曲池、手三里、外关、合谷、商阳、少商、少泽施点按法。医者将患肢缓慢伸肘、伸腕和伸指关节后较快速屈肘、屈腕和屈指关节。缓慢充分地做前臂的旋前、旋后运动。摇掌指关节,捻指关节。3.3背部:俯卧位。先在颈、背部沿督脉及膀胱经施扌衮法。然后点按风府、大椎、筋缩、脊中、悬枢、命门等督脉穴和风门、心俞、肝俞、脾俞、肾俞、大肠俞穴膀胱经穴,使其具有酸胀感为度。最后提拿肩井、点揉天宗、肩贞。3.4下肢部:俯卧位。沿下肢三阳经扌衮臀部至跟腱3分钟,同时配合髋外展、膝关节屈曲、踝关节背伸等被动运动,并点按环跳、风市、委中、承山、阳陵泉、飞扬、三阴交、丘墟、太冲、隐白、至阴诸穴至酸胀为度。 以上治疗每周3次,每次30min,9次为1个疗程。治疗过程中,应注意手法的强度为由轻渐重或轻重交替结合。同时嘱患者做主动上、下肢功能锻炼。4.治疗结果 用上述方法治疗2个疗程后进行疗效评定。其结果详见表。 由表可见,经配对T检验统计显示,推拿治疗后,患者的Bather指数(BI)有明显提高(P<0.0001);患者的上肢Fugl-meyer(FMA)评分推拿治疗后较治疗前有明显提高(P<0.0001)。说明推拿治疗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和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表.推拿治疗前后BI、上肢FMA比较( ±SD,n=32)治疗前治疗后BI61.74±26.2772.83±27.25﹡上肢FMA17.65±16.0226.22±20.9﹡﹡和治疗前比较,P值<0.0001 5.讨论中风的特点是“疾病与障碍共存”,因此康复与药物治疗应同时进行。周围性瘫痪的康复过程是肌肉力量从小到大的量变过程,而中枢性瘫痪的康复过程是运动模式的质变过程。Brunnstrom将中枢性瘫痪肢体的恢复过程分为迟缓、痉挛、联合运动、部分分离运动、分离运动和正常六个阶段。Bobath将其分为迟缓、痉挛和相对恢复三个阶段。虽然他们在如何使患者从迟缓期恢复到正常持有不同的观点,但他们一致认为偏瘫患者在不同的阶段存在着迟缓(肌张力低下)、痉挛(肌张力增高)、异常的运动模式、正常姿势反应及运动控制丧失。出现这些问题是中枢神经系统遭到破坏,大脑对低级中枢的调节失去控制,原始反射被释放,正常运动的传导受到干扰的结果。针对中风引起的偏瘫为主的运动障碍,我们选择点穴推拿和扌衮法为主的手法治疗。在头部、躯干和四肢穴位进行点穴推拿,既可以改善大脑血液循环,促进中风后半暗区细胞功能的恢复,又能增加感觉信息的输入,促进潜伏通路及休眠突触的活化。四肢穴位选择方面,主要针对痉挛性偏瘫在推拿选穴上根据上肢易出现屈肌痉挛,下肢易出现伸肌痉挛及足内翻、下垂等特点,结合生物力学原理,选取拮抗肌侧穴位为主,通过刺激拮抗肌上的穴位,抑制拮抗肌群的张力,诱发弱势肌肉的收缩,促进正常运动模式的建立。中医认为,点穴推拿主要是以运用点按穴位为主的推拿治疗方法,点按是一种接触面小而比较强烈的刺激,具有通经通络、行气活血的功效。在头面部操作,点按百会、印堂、风池等督脉、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胧经穴位,有平肝熄风、开窍醒脑的作用。传统的观点为推拿手法中扌衮法的主要作用是:具有舒筋活血、滑利关节、缓解肌肉、韧带痉挛、增强其活动能力、促进血液循环能力及消除肌肉疲劳等作用。郭氏等认为当施扌衮法于痉挛肌肉侧肌腹部获取深部组织酸胀感时,首先牵伸运动对于肌肉一肌腱接头处的腱器官的刺激兴奋,使睫器官的传人冲动抑制该肌肉的a运动神经元的作用,使肌张力降低,缓解了肌肉痉挛。其次骨骼肌肌腹部牵拉肌纤维使得肌纤维两端距离缩短的作用降低了肌梭的张力,减少了肌梭的传人冲动对该肌肉的a运动神经元的兴奋作用,从而使肌张力降低,而且深部组织酸胀感表明对大脑皮层感觉区兴奋作用的存在,有利于抑制脑干网状结构异化作用,从而降低了肌张力,缓解了痉挛。本研究发现点穴和扌衮法为主的推拿治疗可以明显改善中风患者偏瘫后遗症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和上肢运动功能。治疗前后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因为是治疗前后的自身对照,缺乏对照组,其具体疗效有待进一步对照研究。
一、何谓膏方?膏方,它是医生根据人的不同体质、不同临床表现而确立不同处方,经浓煎后掺入某些辅料而制成的一种稠厚状半流质或冻状剂型。具有营养滋补和治疗预防综合作用的成药。膏方历史悠久,在《黄帝内经》中就有关于膏剂的记载。经过历朝历代医家们的不断完善而逐步成熟、规范,直至今日在临床应用更加广泛,尤以江浙沪及广东一带为甚。膏方一般由20-50味左右的药物按君、臣、佐、使的原则配伍组成,经长时间熬制用阿胶、蜂蜜等浓缩收膏而成。膏方不仅用以滋补强壮,由于其使用药味较多属于中医的大方、复方范畴,因此兼顾面广,适合比较复杂的疾病治疗,也是治疗慢性疾病的很好的剂型选择。膏方的制订,是医生根据患者体质特点和临床症状组方,完全遵循中医的辨证论治和因人、因地、因时制宜的个体化治疗原则。膏方的作用体现在防病治病,补虚强身,抗衰延年。二、膏方在神经系统疾病康复中的应用神经系统疾病包括脑卒中、痴呆、帕金森病、癫痫、偏头痛、失眠、运动神经元病、重症肌无力等,多数神经疾病具有复发性或慢性进展、或症状反复发作的特点,部分患者因神经功能受损而留有不同程度残障如认知障碍、语言障碍、肢体瘫痪等,进而影响日常生活。神经系统疾病多数因虚致病,或因虚致实而发病。疾病急性期或发作期常虚实夹杂,以标实为主;而恢复期或缓解期多以本虚为主。《黄帝内经·四气调神大论》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在传统中医的观念里,“冬藏”是冬日养生的基本原则,冬令进补是冬日养生的重要方法,冬令进补更以膏方为最佳。作为中医中药的一种传统剂型,膏方从汉唐时期就开始出现,它在中药汤剂的基础上,根据人体不同体质、不同临床表现以中医学“整体观念”为指导、“治病求本”思想为治疗原则确立不同处方,对妇科、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神经系统等疾病都具有较好的疗效。神经系统的常见病包括脑卒中、癫痫、帕金森病、阿尔茨海默综合征等,膏方在防治此类疾病上功不可没。冬季是脑卒中发病的高峰期,脑卒中的发生,主要在于患者素体气血亏虚,加之饮食不节,情志过极,内伤积损而致。本质为本虚标实,上盛下虚。在脑卒中恢复期,可以选用清火降气、熄风活血为主的膏方;而在脑卒中后遗症期,膏方当以扶阳益脑,温润填髓为主,调整人体阴阳的盛衰,使阴平阳秘,以平为期。癫痫也是神经疾病中常见的类型,大多由于先天因素,七情失调,饮食不节,脑部受损等,造成脏腑失调,气机逆乱,痰浊阻滞,风阳内动,风痰蒙蔽心窍,流窜经络所致。在膏方的选择上,将活血化瘀贯穿治疗的始终,同时可加入重镇潜阳、平肝化痰之品,控制复发。而阿尔茨海默综合征则是由于年迈体虚,脑髓空虚,或气血不足,肾精亏耗,痰瘀互阻,脑髓失养所致。膏方中可加入培补脾肾,补益气血之品以充髓养脑。对于失眠、帕金森病等患者,也可以通过辨病辨证相结合,遣方用药,调整人体脏腑阴阳,缓解症状,延缓病情进展,提高患者生活质量。膏方根据患者体质,调整气血阴阳,匡扶正气,为治本之剂;同时膏方又通过望、闻、问、切,辨证论治,有标本兼治之功效。在神经系统疾病中,膏方所起到的作用体现在①减少症状的反复发作或疾病的复发,如减少癫痫的发作次数,减少偏头痛的发生;②有助于延缓疾病的进程,如帕金森病、痴呆等变性疾病呈缓慢进展的特点,通过膏方调治,扶正治本而起到延缓疾病发展的作用;③缓解或减轻症状,如针对头晕、头痛、情志不畅、尿便障碍、睡眠障碍等症状,膏方同汤剂一样有显著作用;④促进躯体残障的康复,膏方中的饮片味数多于汤剂,作用全面且持久,调治结合,利于残障的康复;⑤和西药合用起增效减毒作用,如重症肌无力患者服用膏方以减少激素用量,帕金森病患者服用膏方以减少美多巴的副作用。由此可见,膏方作用主要是缓解病症,预防疾病的发作;调补气血、调节脏腑、健脾益肾填精、补益先天和后天之本,延年益寿。同时膏方对脑卒中等遗留肢体功能障碍的患者往往也起到促进康复的作用。当然,膏方也不能盲目服用,若一味滋补,则会导致人体气机壅滞,事倍功半。对于急性病症、慢性病症急性发作期的患者当先控制病情,治疗急症,必要时在医师指导下服用膏方。三、膏方服用时间及方法中医理论认为冬天为封藏的季节,滋补为主的膏方容易被机体吸收储藏,所以冬令是服用膏方的最佳季节。但运用膏方进行冬令滋补是其使用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由于膏方既有滋补身体的作用,又有治疗预防的功效,治疗为主的调治膏方可视病情需要,根据不同时令特点随季节处方。故膏方不仅仅局限于冬令时节应用。不仅冬季,如处在慢性损耗性疾病的过程中或大病后,手术后,患者身体非常虚弱时,都可以采用膏方调治。膏方服用时间,因病而异,有空腹服、饭前服、饭后服、睡前服等几种。以滋补强身为主的膏方,宜空腹服,此时胃肠空虚,吸收力强,如空腹服肠胃有不适感,可改为半空腹(半饥半饱)时服。针对胃肠道疾病或脾胃功能欠佳者,宜在饭前30一60分钟服。针对肺系、心血管等疾病,可于饭后15-30分钟服。补心脾、安心神、镇静安眠的药物宜睡前15~30分钟时服用。膏方服药剂量的多少,应根据膏方的性质、病情的轻重以及病人体质强弱等情况而定。一般每次服用膏方取常用汤匙1匙为宜(约合15~20毫升), 早晚各一次,每次服药一定要定时、定量。膏方服用方式有冲服、调服、噙化三种:冲服,即取适量药膏,放在杯中,将白开水冲人搅匀,使之溶化后服下。调服,是在膏中加黄酒或水等,隔水炖热,调好和匀服下。噙化又称"含化",即将药膏含在口中,让药慢慢在口中溶化下咽,发挥药效,如治疗慢性咽炎所用的青果膏等。膏方简单方便、适宜久服,故为年老体弱、有慢性病者常用。但在服用膏方期间,为了达到治疗目的,患者要忌生冷油腻,辛辣之物,也不宜喝茶、咖啡、可乐等。由于膏方用药时间较长,一般情况下,膏药应放在阴凉处,若放在冰箱冷藏更佳,以免发生霉变。
何先生平常有高血压和糖尿病,因为没有严格按医生要求吃药,有一天突然出现了右半身偏瘫、口舌歪斜、讲话不清等症状。原来他得了中风病。中风也叫做脑血管意外、脑卒中,是由于脑血管阻塞(缺血性中风)或者破裂(出血性中风)引起的脑组织供血障碍的病变。病情轻的可能只有头晕、手脚无力、共济失调,严重的则出现半身不遂、失语、吞咽困难甚至昏迷,抽搐,抢救不及时还会丧命。因为四肢的运动中枢大部分由对侧的大脑支配,因此脑部病变引起的运动障碍主要是病变大脑对侧肢体的瘫痪,也就是偏瘫。何先生的右侧偏瘫就是因为左侧大脑的血管梗死造成的。中风后还会出现认知障碍、心理障碍等。中风后及早康复疗效好缺血性中风发病48小时后,只要心率、呼吸、血压、体温等生命体征平稳就可以开始康复训练,出血性中风需稍微晚一些。发病6个月尤其是3个月内是康复的最佳时间段,在这段时间内要抓紧时间进行系统康复,偏瘫、失语等功能障碍就有部分甚至全部恢复的可能。中西医结合康复治疗何先生的中风病采用了中西医结合的康复方法治疗后,偏瘫、口歪和讲话不清有了明显改善。具体的治疗方式有:1.中医传统疗法①针灸:是利用针刺刺激人体经络、穴位治疗疾病,我们采用分期针刺的方法进行治疗。通过头部取穴和四肢取穴配合针灸,用来促进患者神智、肢体和语言等功能的恢复。②推拿: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减轻关节挛缩、变形,是肢体关节功能恢复的重要手段。③功法训练:后期对能够站立行走的病人通过主动练习传统功法达到对肢体灵活性、协调性和平衡的训练。2.运动疗法运动疗法由我们专业的运动疗法治疗师一对一针对中风患者的偏瘫进行不同的神经促进技术帮助患者恢复其神经功能。3.作业治疗根据患者的需要(包括日常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把经过选择的、有目的的作业活动用于中风患者的功能训练。作业活动包括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训练(如吃饭、穿衣、行走等),常用职业技能的训练(磨砂板作业、插板作业、踩缝纫机、打字等),生活环境的改造等。4.言语治疗用于中风康复主要是针对失语症和构音障碍的治疗,可以提高患者的语言理解和表达能力恢复其交流功能,为重返社会创造条件。5.康复辅助工具对一些后遗有残疾的患者,配置一些康复的辅助工具,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6.心理治疗通过言行,或结合其他特殊的手段(如音乐、生物反馈等)来纠正病人不良情绪的治疗方法。心理治疗的目的是使病人应着重调整残疾人的价值观和思想方法,帮助他们冷静,全面地看问题。自主康复不容忽视中风病人的主动运动对于偏瘫肢体的恢复至关重要,何先生早期便采用了以下几种自我训练方法:1.上肢自主被动运动双手掌心相对,十指交叉,患手的拇指必须位于上方(Bobath握手),以健手带动患手上举使肩关节充分前伸,肘关节伸展。再将双上肢放回腹部,再上举。反复10次,每天训练2次。2.桥式运动患者取仰卧位,双腿屈曲,双脚踏床,慢慢地抬起臀部,维持一段时间后慢慢放下。反复10~20次,每天训练2次。为的是训练腰背肌群和伸展髋关节,为站立做准备。齐瑞 康复医学科主任医师教授 硕士生导师兼任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中医膏方专委会副会长;中国针灸学会基层推广专委会常委;上海市康复医学会中西医结合专委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针灸康复分会常务理事;中国民族医药学会康复分会常务理事;上海市劳动能力鉴定工伤康复医学专家组专家等。擅长:擅长治疗中风、小儿脑瘫、脊髓损伤、周围神经损伤、帕金森病、颈椎病、肩周炎、腰突症及头痛、乏力、失眠、烦躁等亚建康状态。专家门诊时间周一下午、周四上午特需门诊时间周五上午
1983年在《头痛》杂志上首次提出“颈源性头痛”(Cervicogenic headache, CEH)的概念,1998年提出颈源性头痛定义和诊断标准。1、颈部症状和体征:①以下情况头痛加重:颈部活动和(或)头部维持于异常体位时;按压头痛侧的上颈部或枕部时。②颈部活动范围受限。③同侧的颈、肩或上肢非根性痛,或偶有上肢根性痛。2、诊断性神经阻滞可明确诊断。3、单侧头痛,不向对侧转移。发生原因是什么呢?C1-C4上颈段局部增厚的黄韧带、骨性赘生物和椎间盘突出,以及颈枕部肌筋膜对枕大神经、枕小神经、第三枕神经的颈脊神经的压迫是一组重要原因。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期(1-5天)1.药物治疗 如非甾体类抗炎药、肌肉松弛药、改善血液循环药物、抗抑郁药、中药等。2.神经阻滞治疗 在相应的病灶区和神经周围注射抗炎、镇痛、营养神经药物,既有诊断作用,同时又可起到止痛、缓解局部肌肉痉挛等治疗作用。亚急性期(6-30天)或慢性发作1.针刺治疗 按照局部头部压痛点和经络辨证进行循经取穴治疗。2.手法治疗 以头部六经辨证结合解剖学为指导,对头部、枕后肌群,上颈段肌肉进行一指禅推法、法、拿揉的放松手法,对紊乱的颈椎小关节进行手法整复。3.温热疗法 以艾灸、红外线、磁热、中药热敷等温热的物理治疗为主。4.运动治疗 以颈椎肌肉的牵伸训练为主,缓解局部颈椎核心肌群的肌紧张和肌痉挛情况。5.健康教育①急性期应休息,药物为主,起床时用颈托保护。②亚急性期和慢性发作时应以综合治疗为主,及时调畅心情,防止抑郁状态出现,注意保持良好的睡眠体位和工作体位。③注意自我保护和预防头颈部外伤④遇到颈椎急性损伤应及时治疗,防止演变成颈源性头痛。
脊髓损伤给患者造成了很大伤害,除了积极的进行治疗外,日常生活中的有效护理对提高患者日后的生活质量也是有很大帮助的。接下来就介绍一下,脊髓损伤的护理要注意什么。一、注意脊髓损伤患者一般情况的护理。1、如在急性期,应住医院中(一般1~4周内)。应观察患者呼吸情况,注意是否发烧、颤抖、出汗、烦躁不安,大小便是否通畅。2、如果输液,更应注意尿量是否增加。3、如有伤口,要注意敷料是否干燥,有无渗血、渗液,有引流要注意流液情况,有异常情况及时通知医生或护士。二、注意脊髓损伤患者翻身,防止压疮的发生。每2小时翻身一次,颈部受伤或手术患者要轴向翻动(即头和躯体同时翻动,不能在翻身时造成头部转动)。防止压疮,骨突起部要垫起(头后枕部、肩胛部、骶尾部、双髋部、双内外踝部、足踝部、双膝关节部),但注意不要使用圆形气垫,因为这样垫会引起静脉血流不好。骨突起部要用手轻轻按摩,有颜色改变要让医生看。三、注意脊髓损伤患者位置转移的护理。患者需移换床、外出坐轮椅,均需3~4个人共同协作平抬患者(站于一侧),完成转移,如果自行转移还不会,需要有2个人抬患者由床边转移至轮椅。在人手不够时也可由一个人按照特殊体位转移患者,即双膝抵住患者双膝,上身移至患者身后,双手拉住患者后侧腰带或裤边,上身向后用力,患者上身靠在助手上身背侧,两点一前一后(左转时,右足在前,右转时,左足在前),缓慢移动,1个人亦可完成转移动作。当然患者不能坐位稳定则不可执行这种转移方式,在患者经过正规康复训练后,如能自行转移,亦在早期应有人保护,防止摔倒外伤。四、注意脊髓损伤患者大便的护理。多吃营养食品和水果,注意大便情况,超过3~7天无大便,要在肛门内快速注入开塞露2支,过于干燥要戴手套(乳胶)挖出,手要轻柔,防止肛裂,同时可口服一些蜂蜜,缓泻药(如番泻叶泡水或中药麻仁润肠丸等)。五、注意脊髓损伤患者各个关节的护理。活动各个关节,尤其的瘫痪部位以下大小关节均需要活动,要轻柔,每个关节活动为每日2次,每次1~2分钟,要按正常关节活动范围活动。六、注意脊髓损伤患者注意双下肢的护理。注意双下肢有无肿胀,如肿胀为深静脉血栓出血,不要再活动,要稍抬高患肢,并请医生检查。七、注意脊髓损伤患者活动后肢体的护理如果活动后肢体肿胀,有青紫色,则有可能有肌腱裂伤或骨折出现,要停止活动,并请医生检查。八、注意脊髓损伤患者心理的护理。要安慰患者安心养病,鼓励患者战胜残疾的信心。九、注意盖被,防止足下垂盖被时,足下要放一软枕,使得踝关节保持90°,不要用被压足部,防止造成足下垂。十、注意脊髓损伤患者体位的护理。患者的体位一般为侧卧、仰卧位,如果骶尾骨部有压疮,也可俯卧位。当然,患者病情稳定后也可采用坐位。任何体位的变换,必须经医生护士指导过遵照执行。一般说头颈、胸、腰部不应有扭动,各种体位均应有软垫支持,并且保护骨突出部,应使姿势稳定。
——医生在移动医疗中的作用 首先要诚挚地感谢健康报,给我这个机会展示我们的理念。作为一名普通医生和医学科学研究工作者,忙碌的日常工作之中,获得这个机会尤其珍贵。在这样一个医疗变革的时代,医学界和一些医生们在致力于实现更高更精准的社会服务价值,但道路崎岖,艰难求索。我三年前从定居12年的美国回来,踏上了科学研究的征程并恢复了临床实践资质。从事神经康复临床及神经免疫和神经修复研究,致力于研究和研发各种原因所致的认知功能障碍(如老年性痴呆,AD)的筛查或诊断,治疗或康复的方法。在这里,我特别想感谢移动医学技术,使许多鞭长莫及的事成为现实和可能,如对认知障碍的远程筛查和干预。同时也深刻认识到移动医学技术与社会资本相结合的曲折和挑战性。也逐渐感受到,医生们在移动医学实践中应该发挥着必不可少,不可替代的和可持续发展的作用,这个感受让我们充满着创业激情并信心倍增。 老年性痴呆(AD)是常见的以认知功能障碍为主的重大疾病,患者痛苦并拖累家庭社会。事实上,老年性痴呆的病程由轻而重持续许多年,当明确诊断时病情已经是每况愈下。世界级大药厂已经为寻找有效药物投入巨资奋斗了几十年,且效果不佳。另一方面,我们已经注意到,AD发病早期的若干年,疏于早期发现,发现了不予重视,重视了不愿就诊,就诊了无特效药可治,回家后关怀缺失,最终导致在认知功能全面衰退之前,患者长期处于消极负性的“微生态”环境中,医疗服务和人文关怀不到位或不人性化,这犹如一片无力问津和开垦的荒原,也是AD患者和家庭的最大痛点。 在这个世界上,可能最迷茫的体验莫过于找不到回家的路;可能最无奈的感受莫过于父亲再也不认识他最疼爱的女儿。上述事实耳闻目睹。医生们已清醒地意识到,AD基础科学研究成果转化为临床应用技术任重道远,遥遥无期。因此,不应该让患者再等了,为了筛查和受益广大中老年人群,迫切需要研发一种训练或锻炼工具和实现平台,并可通过移动互联网技术,传递到千家万户,筛查早期认知障碍患者,提出锻炼策略,受益家庭社会。我坚信一种理念,以每位受益锻炼者家庭社会关系,衣食住行和周边环境为主题的个性化认知功能锻炼,具有针对性的独特功效,可以充分挖掘神经储备,把患者仅存的脑可塑能力使用到与他们最相关的“微生态”生活中去。事实上,在我身边,有一批年轻医生,正在为实现这个目标努力探索中,我需要为他们加油! 有两件事值得庆幸,第一,如果早期发现AD,或轻度认知障碍(MCI),或更早的主观认知功能障碍(SCD),通过早期的筛查和适当的认知康复锻炼,是可能改善和延缓病情发展的。更值得注意的是,如果一个家庭子女配合医生利用个性化的认知康复锻炼方式,使生活尚可自理的父母稳定初发病情,延缓加重速度3年,5年,甚至10年,这是多大的贡献和福分啊!第二,我们真的生活在一个美好的时代,移动互联网使得开垦这块无力问津的荒原成为可能,移动互联网既有强大的穿透力,也有无处不及的覆盖面,认知康复技术通过云端,精确地受益患者,大数据储存分析进一步优化提升治疗康复手段,最终可使认知康复锻炼成为一种促进健康的“生活方式”。 医生们在上述临床体验中进一步认识到,除了锁定的早期AD/MCI/SCD之外,许多脑血管疾病或脑外伤患者也有同样的锻炼需求,许多正常的中老年,甚至仍在工作的五十岁左右的人们,也提出了“健脑”的需求,这些人们的需求提醒我们,受益年龄段需要前移,锻炼任务表现的形式需要等级化,任务设计需要多元化,多层次,趣味性和可预测性推进。在可预测性方面,他们还将在基础研究和大数据积累的基础上,探索脑电波和血液中亲神经自身免疫标记物的检测价值。上述工作已取得初步线索,未来的应用前景值得期待。 作为一名医学工作者,在移动医疗技术研发过程中所遇到的困惑和瓶颈是可以预期的。医生们所支持的改善认知功能的研发项目,初始困境是如何发现早期患者及如何让患者认可这个项目的价值,并依从临床指导持续获得服务。医生们首先考虑到如何在医院获得临床医生的支持,为此,初级康复程式正在进行临床体验,从而深度体验医生本身,患者家属和患者的认可度和适应性。医生们更在关注社区的集体体验和锻炼的模式,借助移动互联网,更广泛地把理念和价值传播到更广泛的用户。 上面所提到了瓶颈有两个,一是“门槛”,二是“刚需”。作为初次接触市场的医生和医学科学研究工作者,注定无法准确回答这两个可能是最重要的问题。关于“门槛”,研究人员正在试图把电生理或免疫学标志物的技术,加入临床服务中,这是可以实现的,是原创的,医生们有这个信心。有关“刚需”,经验感受到,当一位中老年人发现或被发现自己有某种或某些认知问题时(最多见的是记忆减退),他/她所期待的应是与医生建立一对一的医患关系,咨询解决方案,寻求有效的个性化的认知功能锻炼手段,并随时评价跟进,力图维护正常的工作生活。这种人性化的需求最好是在家庭和社区得以实现。医院,一定不是初病者首选去的,或最终不得已而去的。家庭和社区一定是移动医学的机会和用武之地。 如开始所说,在移动医学研究,研发和临床服务的过程中,我的体会是,医生发挥着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首先,通过移动医学技术服务患者的过程中,线下终端必须与医疗服务或医生临床服务相结合,实现患者及其家属与医生的绑定;第二,医生的线下“家庭医生”式的临床服务是实现患者依从筛查,规范治疗和康复的保证;第三, 医生的参与可以实现对患者的个体化或精准治疗康复;第四,线上移动医疗服务如果缺乏医生的参与,将无法获得准确的大数据并进一步分析,调整康复方案;第五,医生通过移动互联网,关注医院之外的广大社区和家庭,让更大的人群受益,缓解就医难的境地,最终实现全方位的医疗和人文关怀;最后,根基于医生的医疗康复服务应该是实时方便的和长期稳定的,因此医师应该成为移动医疗服务的后台主力军。这也可能成为医生们的事业所系! 事实上,在美国的多数医生都是自己的“Businessman”。在医疗变革的时代,在医生主导或引领下的移动医疗服务是可能的,是值得市场培育的,最终是符合医疗服务主流的。 最后,允许我再回到专业的主题,对于上述提到的受益人群,医生们首先要做的不是把他们拉入我们的医学天地,而是需要我们进入他们的生活世界。有时在想,一位老人,可能最重要的是保持一份对亲情的识认,哪怕忘却了整个世界!退一步讲,即便他失忆了亲人,亲人成为了“陌生人”,但他仍然有可能同“陌生人”建立新的良性关系并朝夕相处,这些是我们的核心理念! 而且,医生们所实践的也是社会和家庭的责任。在移动医学发展的推动下,以后就看看这群年轻医生,是否可能建造一座“天空之城”,用云端的力量,去开垦这块荒原,让“天伦之乐”更长久一些! 许东升 同济大学高等研究院研究员,同济大学同济医院神经康复专业医师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世界老年性痴呆日-为脑健康护航”联合义诊老年性痴呆(AD)、脑卒中(中风)、帕金森病(PD)、脑肿瘤等脑病发病率高、致残率高,给广大患者及家庭带来巨大痛苦和沉重经济负担。注重健康的生活方式、早发现、早预防、早期介入康复医疗干预,会大大降低脑病发病率及功能障碍的程度,获得相对好的生活质量。为了帮助广大患者及家属了解老年性痴呆、脑卒中、帕金森病、脑肿瘤等脑病的预防及早期筛查、早期发现的方法,了解临床用药等干预方式,尤其了解发病后如何通过各种康复训练技术如运动、理疗、作业、认知、心理等治疗以改善脑病后的运动、认知、语言、吞咽、情感等障碍,由曙光医院康复医学中心联合神经内科和神经外科专家在9月21日“世界老年性痴呆日”进行“为脑健康护航”的义诊。除专家面对面的咨询、答疑、检查、指导外,会有各种脑病防治和康复训练的宣传彩页发放,并有正式出版书籍赠送。同时免费提供老年性痴呆有氧训练指导、“六六脑”系统-脑健康训练体验等。时间:2016年9月21日上午 9:00-11:30地点:曙光医院东院门诊一楼大厅(浦东新区张衡路528号)义诊专家:单春雷,主任医师,教授,博导,中科院博士。曙光医院康复医学中心主任,上海中医药大学康复医学院副院长。中国康复医学会康复治疗专委会言语治疗学组主委,国家卫计委脑卒中防治工程中青年专家委员会常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评审专家。美国哈佛医学院访问学者。擅长各种脑病的精准脑康复。获国家卫计委脑卒中防治“优秀中青年专家”奖。 谢光柏,副主任医师,副教授,曙光医院康复中心副主任。曾任中华医学会物理医学与康复学分会委员,上海医学会物理医学与康复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评审专家,多种核心期刊审稿专家。从事康复医学的医教研工作30余年。获军队科技进步奖1项。俞晓飞,副教授,副主任医师,博士,曙光医院神经内科副主任。国家卫计委脑卒中防治工程中青年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中西医结合医师分会神经病学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中西医结合医师分会委员,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学会神经科专业委员会常委。美国路易斯维尔大学访问学者。获国家卫计委“脑卒中防治优秀中青年专家”奖。潘卫东,副教授,副主任医师,日本东京大学博士,曙光医院神经内科副主任。日本东京大学客座教授、日本关西医疗大学针灸学院研究员、上海浦江学者、国际高科技针灸与结合医学大会组委、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学会神经内分泌专委会主任委员、上海市神经免疫学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民族医药学会脑病分会常务理事、上海市中医药学会生殖分会常务委员、上海市中医药学会脑病分会常务委员等。英文杂志《Integative Medicine International》主编、《神经病学与神经康复学杂志》执行主编等。获上海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等奖项。费智敏,主任医师。曙光医院神经外科主任,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神经外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第5、6届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分会神经生理学组全国委员,第6届中华医学会创伤学分会神经创伤学组全国委员。Integrative Medicine International (国际整合医学杂志)编委。上海医学会神经外科委员,上海抗癌协会神经肿瘤委员,国家卫计委脑卒中中青年专家委员会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