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绞痛日常应该注意什么,这是心绞痛患者都比较想要了解的,专家表示心绞痛患者应注意饮食等方面的调理,并且患者最好可以采用低脂饮食,比如说多吃一些富含维生素和膳食纤维含比较高的食物,不仅可以预防便秘对心脏也有好处。还有就是要养成少食多餐的好习惯,患者在每一餐不要吃得太多。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规律作息,不要熬夜,戒除烟酒。保持情绪的稳定、放松,避免刺激。心绞痛患者还可以适度参与锻炼活动,在比较冷的天气注意保暖,不要过早晨练。 很多人喜欢喝酒,小酒怡情大酒伤身这些我们也都理解,但是有些人还是会控制不住,要知道酒主要成分是乙醇,如果经常大量饮酒,就对身体不好了,因为酒精可致使交感神经兴奋,从而导致引起心跳加快,间接会引起心绞痛,所以在饮酒过程中一定要适量,否则就会诱发心绞痛。 喝酒为什么会引发心绞痛,喝酒引发心绞痛最大的原因就是酒的主要成分是乙醇,而乙醇会产生兴奋感,如果经常大量饮酒,可致使交感神经兴奋,从而就会引起心跳加快,心肌需求增加。同时,饮酒也是非常容易导致冠状动脉痉挛,因此而造成心肌供血、导致对心脏的供氧不足,诱发心绞痛。专家告诉我们,心绞痛的直接发病原因是心肌供血的绝对或相对不足,因此,如何多喝酒都可诱发心绞痛。当然了,不止喝酒有时,其他类型的心脏病或失控的高血压也能引起心绞痛,这些都是患者日常需要去注意和控制的。 要知道多喝酒不好,饮酒时如果发生心绞痛,应及时含服硝酸甘油,平卧休息。最好及早去医院进行心电图、心脏彩超等检查,以除外其他症状类似的疾病,明确诊断。 祝大家身体健康!
心脏是机体生命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位于胸腔的“保护笼”中,心脏常常会在没有任何外部标志的情况下工作,在西方国家,四分之一的人群会死于心血管疾病,好不夸张地说,让心脏保持良好的工作状态是非常重要的。但很不幸的是,许多人遭受到的第一个信号往往就是当其心脏病发作时,而这时候心脏常常就已经无法正常工作了。 虽然我们无法看到心脏在胸腔中跳动(至少在不利用专业成像技术的情况下),如果心脏出现任何问题的话,或许就会出现一些明显的外部迹象,这些迹象包括: 1、耳垂折痕 一个外部指标就是诊断耳垂的折痕,这就是所谓的Frank’s迹象,其是以美国医生Sanders Frank来命名的,他首先发现了这种迹象,大量研究都发现耳垂出现的可见外部折痕与个体患动脉粥样硬化的风险增加直接相关。 超过40项研究结果都阐明了耳朵的这种特征与个体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直接相关;但研究者并不清楚这种关联背后的原因是什么,但有些人推测这或许与共享胚胎学的起源有一定关系,最近就有研究人员发现,耳垂的折痕或许也参与了脑血管疾病的发生。 2、脂肪堆积(肿块) 出现心脏问题的另一个外部信号就是黄色脂肪肿块的出现,临床上俗称为黄色瘤(xanthomas),其常常会出现在肘部、膝盖、臀部和眼睑内,这些脂肪堆积自身是无害的,但其却是很多机体疾病发生的一个迹象。 黄色瘤常见于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患者机体中,这些患者机体中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水平会异常升高,其机体中胆固醇的水平如此之高以至于会沉积在皮肤下层,不幸的是,这些沉积的脂肪也会堆积到供应心脏的动脉中。目前研究人员已经很好地阐明了诱发机体组织中脂肪堆积的机制,同时也推动了研究人员对相应降胆固醇药物的研发,那就是他汀类药物的问世。 3、棒状指甲 称为杵状指(Digital Clubbing)的现象或许也是心脏出现问题的一个迹象;其主要表现为手指指甲形状发生改变,变厚且变宽了,这取决于其指甲组织的产生,而这一改变通常是无痛的,而且患处位于双手。 这种改变提示心脏发生问题的原因在于,携带氧气的血液无法正常达到手指部位,因此细胞就会产生一些特殊因子来促进组织生长来纠正这个问题。指甲发生杵状变化是一种最古老的医学症状,在公元前五世纪,希腊名医希波克拉底首次描述了这种现象,这也就是为何杵状指常被称之为希波克拉底样指的原因了。 4、虹膜光环 脂肪堆积常见于眼睛中,这种表现就好像一个灰色的圆环围绕在眼睛虹膜外面,这就是一种常见的角膜老年环(arcus senilis),在其进展成为完全的环之前,其是从虹膜的顶部和底部开始的,但通常并不影响患者的视力。 大约45%的40岁以上的人群的虹膜周围会出现脂肪光环,60岁以上的人群中这一比例会增加到大约70%,脂肪环的存在同事也与某些诱发冠心病的风险因素直接相关。 5、牙龈腐烂及牙齿松动 口腔健康的状态是机体心血管系统健康状态的一个良好的预测子,口腔中充满了各种有益和有害菌群,有害细菌常常会通过口腔进入到血液中,从而诱发血管炎症,最终导致心血管疾病的发生。有研究就表明,牙齿脱落和牙周炎是诱发心脏病的标志。 6、嘴唇淤青 来自口腔的另外一个健康指示子就是嘴唇的颜色,嘴唇通常是红色的,但在患有心脏病的人群中,其嘴唇也可以呈现出蓝色(发绀),这取决于其将血液中的氧气运输至组织的心血管系统的功能异常。 当然了,如果人们处于极低温度下或高纬度区域时也会出现这种表现,但在这种情况下,嘴唇发绀通常是由于暂时缺氧所导致的,而出现这种症状的个体常常能够在短期内解决该问题。 实际上,上述这些表现都是一些能够提示机体心脏出现问题的良性迹象,但是如果你担心或者心存疑虑的话,就应该及时向家庭医生和其他医疗专业人士寻求帮助。
随着科技的进步,人们用眼过度、不规范等造成高度近视的人群在逐步增长,那么对于那些高度近视的孕妈来说,自然分娩对她们有影响吗? 对于高度近视的孕妇在妊娠晚期住院待产,医生都会让眼科来会诊,先做个眼底检查,判断一下是否有眼底病变,再做决定。 因为高度近视的人,在剧烈运动、震动和撞击甚至打喷嚏时,都可能导致视网膜脱落。而在分娩的过程中,由于孕妇需要竭尽全力使用腹压,不能避免有视网膜脱落的风险。因此,对于近视度数在800度以上的孕妇,应该相应放宽剖宫产指征。 如果眼底检查显示可以进行顺产,也应注意分娩时不要过度使用腹压。此外,做过眼睛近视矫正术及其他眼部手术的孕妇,在分娩时也要注意,产时不可过度用腹压,以免造成伤口破裂。具体应视临产情况而定,必要时还应选择剖宫产。 采用自然分娩的近视眼妈妈在生产的过程中不要过于用力,避免发生视网膜脱落。即使在分娩过程中发生视网膜脱落,准妈妈也不要过于担心,经过手术可以恢复。 对于患妊娠期高血压的准妈妈,经常通过对眼底的检查来确定其动脉供血和心血管系统受损的情况,最终决定是否终止妊娠。因为很多得了妊高征的准妈妈眼底都会发生病变,早期主要是眼底血管痉挛,如果血压增高持续不降,还会出现视网膜出血、水肿和渗出,甚至发生心脑肾组织的并发症,危及生命。此时为了保障准妈妈和胎儿的安全,一般都会终止妊娠。因此,患有妊高征的准妈妈应该定期到医院检查眼底,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妊高征的准妈妈也存在视网膜脱落的危险,但是如果及时终止妊娠,即使不用手术也可以恢复。 因此,对于高度近视的孕妈来说,孕期要合理用眼,避免熬夜,保护眼睛在任何时期都很重要。 文章转自:http://mp.weixin.qq.com/s/WnjROX5QTz_PSXYmI0Vxig
限制嘌呤摄入并不是长期解决方案,关注尿酸的排出更为重要。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又出现了“第四高”——高尿酸,高尿酸最严重的危害,就是导致痛风。在我国痛风患者超过7500万人,并且以每年9.7%的年增长率迅速增加。 其实,对于正常人而言,尿酸本身并不完全是一种可怕的物质,它也是一种强抗氧化剂,可以帮助人体清除多余的自由基,避免细胞遭受氧化损害,这点与维生素C效果类似。但是当浓度上升到不正常范围时,就会对人体有威胁,对于痛风患者而言尤其是值得警惕的信号。 尿酸到底是什么? 尿酸是体内一个本身就存在的代谢产物,正常情况下,人体每天新生成尿酸600mg,排除600mg,保持着平衡。尿酸是通过血液来检测的,称为血尿酸水平,是判断尿酸是否增高的指标。当然尿液中也能测尿酸水平,但主要是用来判断肾脏排尿酸能力。目前国内通行的血尿酸水平正常标准范围是以umol/L为单位,男性178-416之间,女性是148-357之间,也就是说男性超过416umol/L,女性超过357umol/L就可以诊断为“高尿酸血症”。 为什么尿酸会高? 如果把人体比作一座工厂,尿酸就好比工业生产时的废物。工厂里垃圾堆放的多少,不外乎两方面因素:废物产生的速度,以及垃圾处理的速度。 尿酸这种废物产生的来源有外源性和内源性两种: 外源性尿酸是由食物中的嘌呤等分解而来的。进食嘌呤含量高的食物,如动物内脏、海鲜、鸡鸭鱼肉、蘑菇、紫菜等,都会使血尿酸浓度升高。此外,饮酒特别是长期饮用啤酒,也是血尿酸增高的原因。 内源性尿酸是人体代谢过程中自行产生的。除了正常细胞衰老分解产生的之外,有一些疾病如恶性肿瘤疾病的患者,在放疗和化疗的过程中,肿瘤细胞的大量破坏分解,也会导致内源性尿酸水平的急剧上升。大体上而言,约 2/3 的血尿酸来自于内源性。 废物的处理速度也是影响血尿酸浓度的重要原因。 肾脏是人体重要的的「垃圾」处理系统,约有 2/3 的血尿酸通过肾脏排出人体,因此,患肾脏疾病导致肾脏功能下降时,尿酸这种「垃圾」也会慢慢在体内越堆越多,血尿酸浓度也随之上升了。 高尿酸有什么危害? 1、关节:大量尿酸结晶沉积关节腔内,可诱发痛风性关节炎。患者往往在深夜突然出现关节疼痛,呈撕裂样、刀割样疼痛,严重时影响走路,伴关节红肿,局部皮肤温度升高。 首次发作以第一跖趾关节(大脚趾与脚掌连接的关节)最常见,占90%左右,踝关节、膝关节、腕关节、指间关节等也会受累。如果尿酸控制不好,痛风反复发作,大量尿酸结晶沉积在皮下、关节腔内,会形成痛风石,造成关节骨质破坏、畸形。 2、肾脏:尿酸结晶沉积于肾脏,可导致急、慢性尿酸性肾病和尿石症。大量尿酸结晶沉积在肾小管等处,造成急性尿路梗阻,会突然出现少尿、无尿、急性肾功能衰竭等症状,这是急性尿酸性肾病。 患高尿酸血症10~20年的患者,由于结晶长期沉积于肾间质,导致慢性间质性肾炎,可出现夜尿增多、尿比重下降、轻到中度蛋白尿,也就是慢性尿酸性肾病的表现。上述肾脏病变长期发展,终将导致慢性肾功能不全。高尿酸血症使终末期肾病风险增加4~9倍。 3、心脑血管和胰腺:高尿酸血症之所以被称为“第四高”,是因其与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等一样,会导致全身多器官、组织损害。尿酸盐结晶会损伤胰岛细胞,还会降低机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导致2型糖尿病发病风险升高。 高尿酸还会刺激、损伤血管壁,增加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危险。大量研究证据表明,高尿酸血症是2型糖尿病、高血压、心血管疾病、动脉粥样硬化、脑卒中、外周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普通人群中,血尿酸水平每增加60微摩尔/升,新发糖尿病的风险增加17%、高血压发病的相对危险增加13%、冠心病死亡的风险增加12%。 尿酸排出很重要 有人会问:我从小到大吃的都一样,为什么还是尿酸高? 因为你的尿酸的排出功能出了问题。 所以,限制嘌呤摄入并不是长期解决方案,关注尿酸的排出更为重要。阻止尿酸排出的真正凶手是谁?——果糖。 果糖,尿酸高的又一“帮凶” 果糖听着健康,其实不代表一定来自水果,也算不上“天然健康”的糖。 果糖非常甜,如果对不同种类糖的甜度加以比较,蔗糖是100分,葡萄糖74分,乳糖只有16分,而果糖高达173分! 果糖升糖指数低,曾被认为适合糖尿病人吃。但近年来的研究证明,果糖不受胰岛素水平的影响,绕开了食欲控制的机制,不能带来明显的饱感,很容易让人吃得过量。尽管不升高血糖,却会进入肝脏直接合成脂肪。如果摄入过多果糖的话,会引起胰岛素敏感性下降,并促进脂肪肝的发生。 果糖还会减少肾尿酸排泄,促进内源性尿酸的合成。过去,医学界仅仅将目光放在摄入的嘌呤上,忽视了果糖对内源尿酸的影响,进而误导一大批患者降酸失败。 这些“果糖食品”需特别关注 任何甜饮料:市面上销售的各种甜饮料,包括碳酸饮料、果汁、所谓的功能性饮料等是果糖最丰富的来源之一,痛风患者应谨慎饮用。 蜂蜜:蜂蜜虽然营养价值较高,但果糖含量高达70%,痛风患者必须节制食用。 水果:苹果、香蕉、梨、芒果、荔枝、哈密瓜、西瓜、甜瓜等都是果糖含量很高的水果。有些水果是果糖的“隐性来源”。柑橘、桃、李、杏等含蔗糖较多,分解代谢后将有一半转化成果糖,也需加以关注。不要因噎废食!水果营养丰富,一天控制在500g以内没有问题。但切勿贪多哦! 烘焙糕点:甜甜圈、饼干、蛋糕、布朗尼、馅饼、牛角面包等等都是高果糖的食物,注意别吃太多,以防尿酸增高。 各种糖浆:玉米糖浆、玉米甜味剂等等,这些糖浆都含有高果糖,所以常被拿来代替糖使用,最常被应用在制作甜点上。 最后两点很重要 1、多饮水,戒酒 平时应多喝白开水、矿泉水等,每日饮水量保证在2000ml左右,以促进尿酸的排泄;戒酒,酒精具有抑制尿酸排泄的作用,所以要禁喝啤酒和白酒,红酒可适量地饮用一些。 2、坚持运动,控制体重 避免剧烈运动或损伤;每日进行中等强度运动30分钟以上;肥胖者应减体重,使体重控制在正常范围。 来源:科普中国、丁香医生、SIMC上海国际医学中心、IHF国际康复 免责声明: 本文著作权属原创者所有,不代表本微信号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转载仅作观点分享,如有版权、内容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有些心血管疾病主诉难以解释 心血管医生碰到主诉为胸闷胸痛、心慌心悸的患者,一般先想到是否为冠心病、心力衰竭、主动脉夹层、肺栓塞、高血压、心律失常等。但问诊后,发现来诊者的主诉与心血管疾病的特征性表现并不完全相符。这些相似的症状做何解释呢?要想到情感障碍这类精神疾病的可能! 心理障碍在医院内非常常见,心血管疾病患者更易并发,有40%-50%心血管疾病患者并发心理障碍,肿瘤患者达44%,消化科患者为31.2%,内分泌患者有30%。 躯体疾病伴发抑郁症的患病率见下图,急性心肌梗死伴发抑郁症的患病率高达45%,老年住院患者伴发抑郁症的患病率是36%,可见图表中这些人群是日常诊疗中要进行情感障碍排查的。 从下图可看到,89%的住院冠心病患者存在一定焦虑或抑郁情绪,焦虑情绪发生率是86%,明显高于抑郁(56%)。 二 容易混淆的“点” 1. 胸闷气促 心血管疾病与心理障碍在躯体表现上有很多相似,最常混淆的是“胸闷气促”。诊断时,首先要高度排查是否为初发的冠心病、心衰、肺栓塞等或是基础疾病有加重。两种情况下的“胸闷气促”是有差异的,如有些患者出现阵发性呼吸困难,伴有心动过速、大汗,甚至肢体发抖,酷似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或心力衰竭,按相应治疗并不能有效终止发作,加用抗焦虑抑郁药后可快速缓解症状。诊疗中要想到这种情况,以便及早鉴别。 2. 抑郁障碍的特点 就医行为表现为:在各科反复就诊和检查;对药物副反应的曲解和过分敏感,不接受药物治疗,自觉反应重、自行停药多,频繁换药或换医生,尤其在服药最初1-2周。对这样的患者,心内科医生要有意识,患者易发生情感障碍,要加强识别。 抑郁状态的典型表现分三大块,核心症状是心境低落、兴趣和乐趣丧失、精力下降疲乏无力,如果患者在胸闷胸痛的主诉下有这样的核心症状,可能存在一定抑郁情况;第二是有生物症状群表现,有早醒、性欲和食欲下降、体重下降、胃肠道功能紊乱症状、精神运动性抑郁、晨重晚轻的节律;第三是伴发症状群,例如疑病症、躯体或精神方面问题、注意障碍与思维迟缓、无望无助无用的“三无”等问题。 抑郁症患者的躯体症状多样(见下图),最常关注的是睡眠障碍(98%的患者有),如果他睡眠没有问题则诊断要慎重。有83%的患者表现为疲乏,75%的患者有咽喉和胸部紧缩感,这一点与冠心病患者症状相似。 焦虑和抑郁有相互重叠的症状,共同的部分是睡眠障碍、食欲改变、心血管/消化系统症状、注意力障碍、易激惹、精力减退。焦虑症状还有过度担忧、神经系统症状(如头晕、震颤)、大汗、口干、坐立不安、呼吸急促;抑郁症状则有抑郁心境、无价值感、罪恶感、自杀观念。 3. 惊恐障碍的心前区疼痛 惊恐障碍是反复出现的显著的心悸、出汗、震颤等植物神经症状;伴以强烈的频死感或失控感,害怕产生不幸后果的惊恐发作为特征,是一种急性焦虑发作。惊恐发作的植物神经症状表现在心血管系统有心悸、心跳强烈、心慌、心前区疼痛或胸闷;在呼吸系统有呼吸困难和窒息感;在皮肤有出汗、忽冷忽热、皮肤潮红或苍白发冷。心内科常担心患者是心绞痛或心肌梗死,需高度鉴别和评估并排查。 三 医源性心理问题 住院患者经常有医源性心理问题,在检查结果异常跟患者沟通时,要避免有意或无意的语言加重精神负担,加强与患者沟通交流能力培养。患者在原有疾病基础上伴心理障碍时也要早期识别,躯体化的最常见原因是抑郁症和焦虑症(尤其惊恐障碍)。 抑郁是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与吸烟、高血脂、高血压类似。抑郁症若没有很好识别,持续一定时间后,也可能成为导致心血管疾病的直接病因,而且抑郁和焦虑影响心血管疾病预后,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最后增加死亡率。 需警惕的医源性的“情感障碍”问题有三个: 1. 将“ST-T”改变误认为冠心病; 2. “早搏”不等于心脏病; 3. “房颤”夜间长间歇问题; 四 轻要能处理,重则转诊 当意识到就诊者可能有精神性因素时,要将他们分为两拨,一是既往有心血管疾病,此次出现了心血管相关症状,此时要排查新发症状与基础疾病是否有关;二是既往没有心脑血管疾病史,此次是以心血管疾病症状为主诉就诊,此时要仔细询问病史和查体,结合辅助检查,判断症状是由心血管疾病还是情感障碍等精神类疾病引起。 心血管医生可通过问诊、用自评量表或他评量表做出抑郁或焦虑诊断,对轻度焦虑或抑郁状态可予以治疗。对这些人群的治疗要求更高些,如对有基础心脏病患者,要求更高的心血管安全性;由于心血管患者也服用很多种药物,因此要关注药物间相互作用和其他不良反应。在疗效上,要求起效比较快的抗焦虑抑郁药。 当然,心内科医生不是治疗抑郁症的专家,较重患者要转诊到专科医生。
在传统测量侧脑室的纵切面上测量到侧脑室后角宽度大于 10 mm 即需怀疑脑室扩张,而侧脑室后角宽度大于 15mm 时即可诊断脑积水,故而,脑室扩张的定义广于脑积水。其实,脑积水也只是一个广义的名词而非一种疾病诊断。 各种原因引起的脑脊液循环受阻、积聚于脑室,导致脑室明显扩张者均可称为脑积水。引起脑室扩张的原因众多,包括中脑导水管狭窄或梗阻、交通性脑积水、颅内肿瘤、Dandy-Walker综合征、全前脑、胼胝体缺失及作为一些多发畸形综合征的部分表征等。最常见的是中脑导水管狭窄和蛛网膜下腔受阻所致的交通性脑积水。 而临床较为关心的是,侧脑室增宽对胎儿的影响如何。 理论上讲脑室内脑脊液积聚后对会脑实质产生压迫,从而影响脑实质发育。笔者曾对 150 例胎儿脑室扩张的病例进行随访观察,发现胎儿颅脑积液高峰平均在妊娠 32 周;颅脑积液病例中有 74% 的在妊娠期间自行消退,消退在妊娠 29~32 周和 33~36 周两个时段最为集中,这些病例绝大多数预后良好;而颅脑积液后角宽度大于 15mm 时预后不佳。 亦有文献指出大部分轻度脑室扩张的胎儿预后良好,但约有 20% 的轻度侧脑室扩张胎儿可合并有染色体异常、其他颅内外异常等问题而出现智力或发育障碍,甚至在围生期即死亡。 国内俞琤等对单纯性轻度侧脑室扩张胎儿的神经系统发育情况进行随访,结果表面有 1/3 的患儿在出生后出现不同程度的智力发育迟缓,主要是语言和运动能力的发育异常,且这部分患儿在出生后侧脑室增宽仍未恢复正常。 综合较多文献,比较一致的观点是:脑室扩张有其发展变化的生理过程,临床咨询和判断时要动态观察,尤其注意有自行消退可能,如胎儿存在以下情况预后良好: 男性胎儿; 后角宽度≤11mm; 单侧性; 不合并前角增宽; 胎儿双顶径大于同孕龄胎儿; 首次发现时孕周已较大。 不管如何,一旦发现超声发现胎儿脑室扩张,均应建议孕妇: 进一步检查排除染色体异常、宫内感染,及其他严重颅内外畸形; 必要时可行胎儿核磁共振帮助评估胎儿颅脑情况; 对继续妊娠的胎儿需密切随访胎儿脑室扩张程度变化,同时仔细观察颅内颅外其他异常,尽可能给予合适的评估。 编辑:高瑞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