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郭先科 胶囊内镜临床运用10年来,结合胃镜和结肠镜是人类完成了全消化道的腔内内镜检查,使整个消化道一览无余;但是,在消化道的两端食管和直肠以及食管和贲门交界处的贲门部、回肠和结肠的交界处的回盲部是消化道恶性肿瘤最容易发生的部位,也是胶囊内镜停留时间短的部位,尽管有食管和结肠胶囊内镜,在肿瘤高发区,首次内镜检查最好三镜联合检查和或双镜同步检查(疑食管病变、胶囊内镜同步胃镜检查;疑直肠、回盲部病变胶囊内镜同步结肠镜检查,体质好的还可胃、结肠镜、胶囊内镜三镜同步检查)进行深入探索。在食管癌高发区,我们创造了“可控的胶囊内镜”新方法,用以食管病变的检出。另外,这一高新技术,使消化道病的诊治达到了革命化的推进,许多老年人胶囊内镜检查后深感当今科技给人们带来的无痛苦享受的幸福,能给自己的父母享受一下这一高科技术,作为子女也很幸福。
胶囊内镜对小肠疾病的诊断具有优良性郭先科 主任医师一组570例胶囊内镜检查病例中,使一批长期漏诊、误诊的患者,比如小肠癌、小肠淋巴瘤、克罗恩病获得了及时治疗。也使无症状亚临床患者获得了早期治疗,该组无消化道症状体检者192例、小肠病变检出率为53.65%(103/192),其中48.54%(50/103)的检出病变为十二指肠球炎、小肠炎、小肠糜烂、小肠息肉、小肠黏膜下肿物等。在胶囊内镜问世之前,人们普遍认为小肠肿瘤发病率极低,放射影像学资料显示发现率仅占所检患者的1%。而胶囊内镜临床应用后,发现率占所检患者的6%-9%,明显提高了小肠肿瘤的诊断率。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为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或贫血(占80%)。小肠肿瘤中恶性肿瘤约占60%,包括腺癌、类癌、黑色素瘤、淋巴瘤和肉瘤等;良性肿瘤约占40%,包括间质瘤、血管瘤、错够瘤和腺瘤等。小肠腺癌位于十二指肠降段及曲氏韧带附近居多,空、回肠相对较少。腺癌病灶常呈隆起增殖性,多伴肠腔狭窄,病灶表面高低不平,结节或肉芽肿状,表面脆易出血,部分呈溃疡状,病变边界清晰可辨。小肠间质瘤有良恶性之分,主要根据病理及免疫组化鉴别。胶囊内镜下小肠间质瘤主要变现为隆起或半球状,表面光滑,病灶中央可出现溃疡或溃烂,有时可见新鲜或陈旧血痂,部分可见裸露血管。 胶囊内镜对遗传性息肉的检出率明显高于X线小肠钡餐检查。可作为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和Peutz-Jeghers综合征等遗传性息肉病的首选监控手段。 吸收不良综合征(如乳糜泻)。 胶囊内镜下特殊表现为小肠粘膜的自身改变,即绒毛萎缩(扇贝样、裂隙样、马赛克型、粘膜变平、环状皱襞消失及结节样改变等)及其并发症相关的表现,如溃疡性空肠炎、肠病相关性T细胞淋巴瘤及小肠腺癌等。小肠吸收不良综合征病因众多,诊断应结合病史及血清学检查等,小肠镜下分段多点活检有助于病理诊断。 非甾体类抗炎药相关性小肠粘膜损害。 研究结果显示,胶囊内镜检出非甾体类抗炎药相关性小肠粘膜破损率高达55%,其病变发生率及累及范围均远远超出以往传统检查方法。最常见的非甾体类药相关性小肠粘膜病变为粘膜破损、皱襞发红、斑点状粘膜出血、肠腔积血、溃疡和肠隔膜形成等。 除上述指征外,胶囊内镜还有助于一些少见小肠疾病的诊断,小肠憩室表现为粘膜上孔状圆形洞穴,周边粘膜光整柔软,美克尔憩室通常为广口或窄口的大憩室;其次为结核、寄生虫等。胶囊内镜还可用于对胃肠动力障碍性疾病的研究,评估小肠移植术后的改变及对不明原因腹痛和腹泻的诊断等。
慢性胰腺炎辅助检查:1.实验室检查急性发作时血白细胞增高、血和尿淀粉酶增高。粪便镜检可见脂肪滴及未消化肌肉纤维。2.胰腺外分泌功能试验胰泌素刺激试验、胰功肽试验(BT-PABA)试验异常。3.吸收功能试验慢性胰腺炎患者,由于胰酶分泌不足使脂肪消化不良、粪便中脂肪增多。维生素B12吸收障碍。4.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可发现胰管变形、结石及胰腺囊肿等。5.X线腹部平片胰腺部位可有钙化点或导管结石。6.B型超声和CT发现胰腺局限或弥散增大或缩小、边缘不清、密度异常,胰管扩张、胰腺囊肿、钙化灶及结石。7.经超声引导或手术探查作细针穿刺活检或经ERCP收集胰管分泌液作细胞学染色检查等。慢性胰腺炎治疗原则1.进食低脂肪易于消化的食物,戒除烟酒。2.急性发作期按急性胰腺炎处理。3.经常有疼痛发作者,可给予小剂量镇痛剂及镇静剂并可酌情给予H2受体阻滞剂。4.血糖升高者给予胰岛素治疗。5.胰腺外分泌功能低下表现者应给予胰酶片、多酶片、各种维生素及铁剂、钙剂等。6.外科手术 指征有:①合并有胰腺假性囊肿、脓肿或癌肿;②伴有胰腺结石;③与胰腺癌鉴别有困难;④持续性黄疸;⑤因胰腺疾患压迫十二指肠引起梗阻;⑥顽固性复发性疼痛经内科治疗无效。慢性胰腺炎的并发症有:糖尿病、脂肪泻、消化道出血、胰腺假性囊肿形成、胰腺癌以及消化性溃疡、腹水、胸腔积液、胰源性脑病、皮下脂肪坏死、骨髓脂肪坏死、关节炎等。手术指征总体上是慢性胰腺炎经内科积极治疗3个月~6个月疗效不显著,可考虑早期手术治疗者。具体指征有:1.合并有假性脓肿、囊肿或癌肿。2.内科治疗不能缓解腹痛且发生营养不良者。3.不能排除胰腺癌时。4.有瘘管形成。5.胰腺肿大压迫胆总管已引起阻塞性黄疸。6.有脾静脉血栓形成和门静脉高压症引起出血者。急性胰腺炎治疗原则1.禁食一般禁食3d~5d,血及尿淀粉酶降至正常水平,然后可进清淡低脂或无脂饮食。2.止痛根据病人疼痛的程度,必要时注射654-2或度冷丁。3.纠正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补充热量 禁食期间补充液体量约2000ml~3000ml,以糖盐水为主,可加补氨基酸或白蛋白。单纯轻型胰腺炎可补充少量的脂肪乳剂(重型禁用)及维生素。4.减少胃液刺激或抑制胰腺分泌 用H2受体拮抗剂甲氰咪胍、法莫替丁等,质子泵抑制剂奥美拉唑、兰索拉唑,抗胆碱药,抗酶制剂,抑肽酶,善宁、思他宁。5.抗生素应用。6.内镜下Oddi括约肌切开术(EST) 对胆源性胰腺炎,可用于胆道紧急减压、引流和去除胆石梗阻。7.外科治疗重型胰腺炎病人伴有继发性感染需手术治疗。8.中医中药治疗。1.胰性脑病(PE)多发生于病程的2天~9天,主要症状为反应迟钝、定向障碍、意识模糊、烦躁不安、谵妄、共济失调、昏迷等。脑电图可有异常改变。胰性脑病可为一过性,能够完全恢复,也可遗留精神异常,及致人死亡。PE预后取决于胰腺炎的严重程度。包括抑制胰酶分泌、抗感染治疗、神经精神治疗、对症治疗在内的早期综合治疗是取得较好预后的关键。2.韦尼克(Wernicke)脑病(WE)多发于急性胰腺炎后期及恢复期,临床表现为眼球运动障碍、躯体性共济失调、意识改变,未经治疗可发展为嗜睡、昏迷乃致死亡。血中丙酮酸浓度增高是诊断WE的重要依据。早期发现并及早(特别是在禁食期间)大量补充维生素B1可减少其病死率。胰性腹水概念指伴随某些胰腺良性疾病的胰液持续漏出,导致腹腔内大量液体长期积聚,但不包括急性胰腺炎引起的一过性胸腔、腹腔炎性渗出的液体积聚和胰腺癌腹腔转移所致的癌性腹水。有助于胰性腹水诊断的辅助检查:1.腹水检查诊断性腹腔穿刺是明确胰性腹水的重要方法。腹水淀粉酶升高较血清更明显。腹水中脂肪酶同时升高也有助于胰性腹水的诊断。2.腹部CT可提示有无胰腺钙化、胰管扩张、胰腺坏死、假性囊肿数量及大小,对手术很有帮助。3.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手术前ERCP的价值得到肯定。手术中ERCP一般不主张作。4.MRI磁共振胰管造影术不仅能显示胰管结构、胰实质,还能提示胰管周围病变及胰腺-胸腔漏管。5.X线可以显示胰腺钙化、部位,胸水,胃肠钡餐可发现假性囊肿的压迹。6.B型超声。胰癌1.腹痛75%以上的患者有腹痛,胰体及胰尾癌病例几乎都有腹痛。疼痛的典型位置在中上腹和左季肋部,多呈持续性进行性加剧的疼痛。2.体重减轻90%的患者有迅速而明显的体重减轻。3.黄疸病程中约90%的患者出现黄疸,胰头癌中黄疸多见且比胰体、胰尾癌出现早。4.其他消化道症状患者常诉乏力,其次是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胀、腹泻、便秘等。5.体征 黄疸是常见体征,中上腹有压痛、有腰背叩痛,偶尔可在上腹部触及肿块及胆囊肿大。重症胰腺炎全身炎症综合症1.诊断当患者出现下述指标4项中的2项时,可以诊断为SIRS[:①心率>90次/分;②肛温<36℃或>38℃;③白细胞计数<4×109/L或>12×109/L,或未成熟粒细胞>10%;④呼吸>20次/分或PaCO2<32.33mmHg。2.治疗①连续性血液净化疗法(CPB),目前多倾向于早期连续性高容量血液滤过治疗,但迄今尚未制定有关血液净化的规范;②抗炎性介质的治疗,抗肿瘤坏死因子(TNF)-α抗体、血小板活化因子拮抗剂、白介素-1拮抗剂等已有报道,但有待进一步验证。胰腺炎机理1.胆管系统疾病胆石或蛔虫嵌顿于壶腹部或胆管发生炎症、水肿和痉挛,均可导致胆汁通过共同管逆流入胰管激活胰酶。胆汁中的毒性物质(游离胆汁酸、细菌毒素、非结合胆红素和溶血卵磷脂等)激活胰酶,损害胰腺。2.胰管阻塞或Oddi括约肌麻痹性弛缓引起十二指肠内容物(主要是胆汁)反流入胰管激活胰酶。3.溃疡病胃或十二指肠溃疡穿入胰腺深部引起胰管梗阻。4.感染。5.酒精可直接刺激胰液和胰酶分泌,也可使十二指肠乳头水肿、Oddi括约肌痉挛等而导致胰管阻塞。6.原发性甲状旁腺机能亢进可致血钙升高、胰管内钙化、甲状旁腺素增高,对胰腺发挥直接毒性作用。
慢性肠炎泛指肠道的慢性炎症性疾病,其病因可为细菌、霉菌、病毒、原虫等微生物感染,亦可为过敏、变态反应等原因所致。临床表现为长期慢性、或反复发作的腹痛、腹泻及消化不良等症,重者可有粘液便或水样便。 本病可由急性肠炎迁延或反复发作而来,病程多在2个月以上。长期过度疲劳、情绪激动、过度精神紧张,加以营养不良,都可成为慢性肠炎的诱因。也可继发于咀嚼障碍、胃酸缺乏、胃大部切除术后、肠道寄生虫病等疾患。 根据临床腹泻量、次数增多,粪便稀薄,甚至水样便,伴有肠鸣,但无里急后重,营养障碍,结合有反复发作史或有慢性肠炎的病因存在,诊断一般不难。 慢性肠炎的发病与哪些因素有关? (1)慢性肠道细菌感染性疾病:如慢性细菌性痢疾、溃疡型肠结核、沙门氏菌感染、肠道菌群失调。 (2)肠寄生虫病:如慢性阿米巴痢疾、慢性血吸虫病、肠鞭毛虫病、结肠小袋纤毛虫病、肠道蠕虫病等。 (3)非细菌性炎症:如克降氏病、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肠炎、结肠憩室炎、结肠息肉并发结肠炎等。 (4)肠肿瘤:如结肠癌、直肠癌、小肠恶性淋巴瘤。 (5)胃原性慢性腹泻:如慢性萎缩性胃炎、胃癌晚期、胃空肠吻合术后。 (6)胰原性慢性腹泻:如慢性胰腺炎、胰腺癌晚期。 (7)肝、胆道疾病所致慢性腹泻。 (8)内分泌、代谢障碍疾病:甲状腺功能亢进,慢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垂体前叶功能减退症,糖尿病。 (9)尿毒症、糙皮病、放射性肠炎、硬皮病。 (10)痉挛性结肠(过敏性结肠炎)、神经精神性腹泻。 慢性肠炎的病理变化是什么? 病变多由急性肠炎延治或误治诱致,胃肠粘膜充血、水肿、渗出、逐渐加重,其表面片状黄色渗出物,呈弥漫性形成;粘膜皱壁层糜烂面加深或出血量大;表层上皮细胞坏死脱落更加严重,因粘膜血管损伤严重伴出血,更明显可见血浆外渗,粘膜下层有出血,水肿甚穿孔,或发现肠粘膜紊乱、肠痉挛、肠曲缩短,胃肠或肠曲之间瘘管、结肠袋形成加深或消失、充盈缺损等等,有时可伴发肠憩肉,或直肠癌、结肠癌病变。 慢性肠炎的临床表现有哪些? (1)消化道症状:常呈现间断性腹部隐痛、腹胀、腹痛、腹泻为本病主要表现。遇冷、进油腻之物或遇情绪波动、或劳累后尤著。大便次数增加,日行几次或数十余次,肛门下坠,大便不爽。慢性肠炎急性发作时,可见高热、腹部绞痛、恶心呕吐、大便急迫如水或粘冻血便。 (2)全身症状:呈慢性消耗症状,面色不华精神不振,少气懒言,四肢乏力,喜温怕冷。如在急性炎症期,除发热外,可见失水、酸中毒或休克出血表现。 (3)体征方面:长期腹部不适或少腹部隐隐作痛,查体可见腹部、脐周或少腹部为主,有轻度压痛、肠鸣音亢进、脱肛。 慢性肠炎的实验室检查如何? (1)外周血检查:血常规中可见白细胞、红细胞升高,血沉增快。(2)大便常规或培养:多见异常,可见到少量白细胞和红细胞或少量脓细胞。如细菌感染,可发现致病菌。 慢性肠炎的诊断依据是什么?慢性肠炎的诊断依据是什么? (1)发作时,出现腹泻、腹痛等。病久则呈现慢性营养不良。体格检查可有腹部压痛。 (2)大便常规可见白细胞,红细胞和少量脓细胞。大便培养可找到致病菌。 (3)X线钡剂检查和结肠镜检查可排除其他特异性肠道炎症。 慢性肠炎应与哪些疾病相鉴别? (1)原发性小肠吸收不良综合征:本病典型症状为脂肪泻。大便色淡,量多,呈油脂状或泡沫状,常浮于水面多有恶臭味。多伴腹胀、腹痛,有乏力、体重下降、出血等营养不良表现,病程长,病情时轻时重,做X线钡餐检查有利诊断。 (2)肠结核:起病缓慢,多位于右下腹部,可有阵发性绞痛,肠鸣音增强,常有大便习惯改变,干、稀交替。轻者仅有稀便,重者为粘液脓血便。可有恶心、呕吐、腹胀,食欲减退。体检仅有右下腹压痛。辅助检查:血沉增快,结肠菌试验阳性,大便培养可找到抗酸杆菌。给予纤维肠镜检查以确认本病。 (3)克隆病:是一种原因不明的慢性肠道炎症性疾病,起病缓慢,有消瘦、纳呆、乏力等表现。腹痛位于脐周或右下腹。腹泻初为间歇性,以后渐为持续性。日行3~6次,软便或半液状。右下腹压痛,可触及包块。晚期呈现消瘦、贫血、肠吸收不良及电解质紊乱等表现。肠系膜动脉造影或内窥镜及活组织检查,可明确诊断。 (4)特发性溃疡性结肠炎:本病原因不明,是与免疫有关的慢性病,多以溃疡为主,累及结膜粘膜,以青壮年多见。腹痛常在左下腹或全腹压痛明显,伴肠鸣音亢进。有食欲减退,体重下降及营养不良等症状。可行乙状结肠镜和活组织检查以利诊断。 (5)胃肠神经官能症:此病是高级神经功能紊乱引起的胃肠功能障碍。起病较慢,临床表现以胃肠道症状为主,表现神经性嗳气、厌食、呕吐、精神性腹泻、结肠激惹症,脾曲综合征等。 慢性肠炎的治疗原则是什么? (1)适当休息,进食易消化的食物,禁食油煎和刺激性食物。 (2)酌用止泻剂,可给次碳酸铋1~2g,每日3次;复方樟脑酊4ml,每日3次。 (3)解痉剂,可用阿托品0.3~0.6mg,每日3次;普鲁苯辛15mg,每日3次。 (4)按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选择抗生素,但病情要长。也可用3%黄连素液或5~10g大蒜浸液2 00ml,保留灌肠,每日一次,10~20天为一疗程。其他治疗同急性肠炎。 (5)精神性腹泻者,可用利眠宁10mg,每日3次;苯巴比妥15~30mg,每日3次。 慢性肠炎的常用药物如何? (1)消炎止痛:细菌感染,除选用致菌培养有效抗生素外,可选用黄连素0 3g,每日3次;元胡止痛片3片,每日3次;胃肠灵4片,每日3次。病情出现发热、脱水、休克可适当选用抗生素,必要时输液输血或吸氧。 (2)解痉止痛:阿托品0.5~1mg,或645-2,5~10mg,肌肉注射;或普鲁苯辛15~30mg,日3次。 (3)止泻剂可选用,次碳酸铋1~2g,每日3次;复方樟脑酊4mg,每日3次。 (4)精神性腹泻者,可服利眠宁10mg,每日3次;或眠安宁1片,日2次。 (5)中药方面:①脾虚泄泻,可给予补中益气丸或人参健脾丸。②肾阳虚衰泄泻,附桂八味丸、或附子理中丸。③肝气乘脾泄泻,予痛泻要方或逍遥丸服用.
1:内镜先置入导丝过狭窄处(2003年9月13日)2:由导丝引导气囊达狭窄充气扩张(2003年9月13日)3:内镜下气囊充气状态--郭先科摄像操作2003年。(联系人13608659966)本病是由食管神经肌肉功能障碍所致的疾病,是以吞咽时食管运动障碍,蠕动收缩无力和食管下端括约肌、胃贲门不能正常地松弛而发生痉挛为特征.因为食物通过贲门发生困难,以致贲门以上的食管显著扩张,故本病又称贲门痉挛、食管失蠕动和巨食管.本病的发病年龄以20~60岁为较多,儿童很少发病。 【症状】 吞咽时食管下端阻塞感和疼痛是本病最多见的症状,精神紧张和情绪波动时更为明显.温热饮料较易咽下.咽下困难常发生在胸骨后阻塞感和疼痛症状出现数月后,而当咽下困难加重时,常可出现食物返流,但疼痛则反可逐渐减轻.当食管逐渐扩张,相当量的食物和液体可潴留于食管达数小时至数日之久,而在体位改变时始反流出来.因其反流的食物来曾到达胃与胃酸接触,所以返流物为未消化的、非酸性的食物、粘液和唾液。有食管炎、溃疡和憨室炎等共发症形成时,返流物亦可带有血液。 本病早期,上述症状常时轻时重,时好时发,呈持续进行性者极为少见。至后期,当食管炎形成瘢痕狭窄时,也可出现持久性咽下困难;极度扩张的食管还可压迫胸腔内脏器,而产生于咳、气息、扼逆、紫绀和声音嘶哑等症状。 食管内潴留物如反流吸入呼吸道,尤其在熟睡中更易发生,可引起吸入性肺炎、肺不张、肺脏肿,甚至窒息。本病患者食管瘤的发生率显著高于一般人群,应予重视. 本病应与食管癌、胃贲门癌相鉴别。胸部X线摄片及食管吞钡检查,有助于本清诊断和鉴别诊断。如与食管瘤和胃责门癌鉴别困难时,可作食管镜检查. 【防治】患者宜少食多餐和温热饮食。饭后可试以温热汤水或饮料帮助下咽.急用冰冷饮料和刺激性食物。对精神紧张和情绪不稳定者,可用心理治疗和镇静剂,加利眠宁、冬眠灵、奋乃静和安定等.症状发作时,吞下含硝基甘油片或吸入亚硝酸异戊酯可获缓解。针刺和耳针疗法亦可应用.如上述治疗无效时,可于上述疗法的同时,每晚睡前作食管引流,排出食管内贮留物和分泌物,并用清水灌洗,可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如仍无效时,可考虑气囊或探条扩张和外科手术治疗。
结肠癌内镜下照片---2005年郭先科主任医师摄像(联系人13608659966)大肠癌内镜下照片--2002年郭先科摄像大肠癌(结肠癌.直肠癌)的发病原因有哪些? 大肠癌是仅次于胃癌和食管癌的常见消化道恶性肿瘤。好发年龄一般在50~70岁之间,只有5%左右低于30岁,男性比女性多。大肠癌的致病原因尚不明确,主要有饮食因素,并与癌前疾病及其他疾病有明显的关系。 (1)饮食因素:食物中缺乏不吸收的纤维素导致粪便在肠道内停留时间较长,结果使粪便中的致癌物质对肠壁作用时间延长,促进了肠道对致癌物质的吸收。高纤维素饮食具有吸收水分的性能,故可增加大便量,使致癌物质的浓度下降,在肠道中停留时间缩短,减少肠道致癌物质的作用时间,并可吸附有害物质,促进排出,从而减少了大肠癌的发病危险性。 (2)血吸虫病流行区大肠癌的发病率升高,一般认为,大肠粘膜上血吸虫卵长期沉积可造成粘膜的反复溃疡、修复及慢性炎症病变,并在此基础上诱发大肠癌。 (3)慢性结肠炎与大肠癌的关系密切:有人报道其发生大肠癌的机会比正常人高6.9倍,约有10%~20%发生癌变。 (4)出血性溃疡性结肠炎癌变危险性更大,患病超过10年者,约有50%发展为癌。 (5)大肠腺瘤与大肠癌关系密切:多发性家族性腺瘤是由于染色体发生遗传变异而出现的癌前病变,为显性遗传疾病。其后代40%~50%可发病。一般8~10岁开始患腺瘤,如不治疗,40岁前后100%发生癌变。 (6)便秘是导致大肠癌的主要因素之一。 (7)与大量吸烟有关。 患大肠癌的高危人群有哪些? (1)30~40岁以上有下消化道症状者; (2)有腺瘤性息肉、慢性结肠溃疡、日本血吸虫肉芽肿者; (3)有癌家族史及家族性息肉病、溃疡性结肠炎者; (4)有盆腔放疗史者; (5)有胆囊或阑尾切除史者。 大肠癌早期警号有哪些? (1)粪便带鲜血,而又不能用痔疮解释时。 (2)持续或反复发作的脓血便,有排不尽感觉、按痢疾治疗效果不好者。 (3)排便习惯改变,排便次数或大便带粘液等异常,便秘、腹泻或二者交替,超过3周应格外注意。 (4)大便形状改变,变细、变扁或有槽沟。 (5)出现贫血,而粪便检查反复多次或持续出现潜血者。 (6)持续性下腹部不适,隐痛或腹胀、腹部肿块(结肠癌恶性程度较胃癌、胰腺癌等低,触及腹部肿块的结肠癌病人中20.1%仍属1期病例),体重减轻。 (7)肠梗阻。 大肠癌有什么临床表现? 腹部包块,为癌肿增大后形成;典型的腹泻与便秘交替进行,并有里急后重感,肛门下坠感,便意频繁,似欲腹泻,但每次不过便些粘液,日便次可达20~30次;可有脓血粘液便,或大量便血;可出现肠梗阻症状,因癌肿进一步增大,使肠管变得狭窄或全部堵塞而致;晚期可出现贫血、腹水、纳食少及典型恶病质表现。 大肠癌的播散途径有哪些? (1)直接蔓延:癌可环绕肠壁扩展,也可沿肠腔向上向下浸润,同时向肠壁渗透,并可突出肠壁向肠内浸润。可直接浸润邻近组织、器官和腹壁。升结肠上段的癌可累及十二指肠降部,肝区结肠癌可累及肝脏、胆囊。横结肠可侵及大网膜和胃。直肠癌可侵及膀胱、子宫、前列腺或骶骨。 (2)种植播散:大肠癌浸润肠壁浆膜层时,癌细胞可脱落于腹腔而发生种植播散,可有血性腹水。 (3)淋巴道转移:大肠癌如侵及粘膜肌层,就有淋巴道转移的危险,肿瘤细胞进入淋巴系统后,就可以随淋巴液引流向上扩散。肛管癌可有腹股沟淋巴结肿大。 (4)血道转移:大肠癌血道转移相当常见,癌细胞侵入静脉后,由于肠系膜血管向门静脉引流,肝脏转移常见。 中医怎样认识大肠癌? 中医无“大肠癌”病名,古藉中记述之“肠覃”、“瘕”、“脏毒便血”、“锁肛痔”等证之症状与大肠癌相似。中医认为,此乃忧思郁怒,饮食不节,久痢久泻,脾失健运,气机不畅,毒邪入侵、湿热蕴结,下注大肠,滞留积聚,凝结成积所致。 大肠癌应与哪些疾病相鉴别? (1)痔:直肠癌常被误为痔,一般内痔多为无痛性出血,色鲜不与大便相混,而肠癌患者的便血常伴有粘液和直肠刺激症状,直肠指检和乙状结肠镜检可资鉴别。 (2)阿米巴肠炎:当病变演变成慢性期,溃疡基底部肉芽组织增生及周围纤维增生,使肠壁增厚,肠腔狭窄,易被误诊为癌肿,此时须作活检。 (3)肠结核:发病年龄较轻,既往多有其他器官结核史,好发于回盲部。但增生性肠结核,由于大量结核性肉芽肿和纤维组织增生,使肠壁变厚、变硬,易与盲肠癌混淆,须作病理活检才能明确诊断,X线钡餐检查,可发现病灶处的激惹现象或跳跃现象,对诊断有帮助。 (4)局限性肠炎:好发于青年,常见有腹痛、腹泻、发热、消瘦、贫血、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块及瘘管形成等症状和体征,经X线钡餐和纤维结肠镜可以鉴别。 (5)慢性菌痢:患者可表现腹痛、腹泻、少有脓血便,轻度里急后重,经大便培养,钡灌肠及内窥镜检查,不难作出诊断。 (6)溃疡性结肠炎:症状颇似慢性菌痢,但有反复发作史,大便培养阴性,乙状结肠镜检可见粘膜呈细颗粒状改变,血管纹理消失,伴红斑状充血以及椭圆形小溃疡,其表面常覆以黄白色渗出物,严重者有大的不规则溃疡。 (7)其他:如花柳性淋巴肉芽肿,直肠子宫内膜异位症,结肠憩室炎等,可借助症状、体征、X线检查和纤维肠镜检查以资鉴别。 大肠癌有哪些预防措施? (1)要提倡良好的个人习惯和生活方式,限制饱和脂肪酸的摄入,多进富有纤维素的食物(纤维素,在麦麸中十分丰富;半纤维素,这是在全谷食品中含有的另一类纤维;木质素,见于谷物、水果和蔬菜;果胶,通常在水果和蔬菜中有)。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特别是含多量维生素A和C的黄绿色蔬菜。 (2)防治血吸虫病。 (3)防治大肠癌的癌前期病变。对结肠腺瘤性息肉,特别是家族性多发性肠息肉病,须及早切除病灶。积极治疗慢性结肠炎。 (4)给有结肠、直肠癌家族史和有高度结肠、直肠癌发病趋势的人口服钙剂,可使癌症发病率下降。化学预防目前应用最多的药物是维生素AE和< div>
食管癌照片1--2002年郭先科摄像食管癌照片2--2004年郭先科摄像食管癌照片3--2002年郭先科摄像食管癌照片4-2002郭先科摄像 食管癌是较常见的一种恶性肿瘤,估计全世界每年约有20万人死于食管癌。男多于女,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 流行病学及病因学我国是世界上食管癌高发区之一。据70年代全国恶性肿瘤死亡回顾调查统计,死亡率约为16.70/10万人口,仅次于胃癌居第二位。国外食管癌的高发区分布于中亚一带、非洲、法国北部和中南美。我国以太行山地区、秦岭地区、闽、粤交界地区以及湖北、山东、江苏、陕西、甘肃和内蒙、新疆等省、自治区的部分地区集中高发。河南省全部恶性肿瘤死亡病例中食管癌占第一位(23.03%)。如将死亡率换算成发病率,河南林县35~64岁男性食管癌的调整发病率为478.87/10万,是目前世界上高发区之一。 近年来我国进行了大量食管癌的调查研究,发现食管癌的发病因素随不同地区而异。例如太行山区三省(河南、山西、河北)一市(北京)5000万人口食管癌死亡病例回顾性调查,发现太行山两侧发病率高,而且山区的发病率高于丘陵区,丘陵区高于平原区。发源于或流经高发区的河流沿岸居民死亡率也高。 食管癌高发区的饮水、粮食和蔬菜中的钼、锰、铁、氟、溴、氯、锌、钠、硒、磷、碘的含量均偏低;粮食中亚硝胺的检出率比低发区高,真菌污染率也高。动物实验已证实亚硝胺可诱发食管癌。某些真菌能促进亚硝胺及其前体的形成。此外,嗜好烈性烟草、慢性刺激、炎症与创伤(如食物过硬、过热、进食过快、长期饮烈性酒、口腔不洁或龋齿),食物中缺乏维生素A、B2、C或食物中动物性蛋白质、新鲜蔬菜和水果少,以及遗传因素等均可能与食管癌的发生有关。总之,食管癌的病因目前还不甚明了,有待继续深入研究。 病因病理: 病理临床上将食管分为颈、胸、腹三部。胸部食管又分为上、中、下三段。上段自胸廓上口至主动脉弓平面;中段自主动脉弓至肺下静脉平面;下段指肺下静脉平面以下,通常将腹段包括在下段内。 中段食管癌较为多见,下段次之,上段较少。多系鳞癌。贲门部腺癌也可向上延伸累及食管下段。 早期食管癌病灶很小,局限于食管粘膜内(原位癌)。粘膜红肿、隆起、凹陷或糜烂,也可形成颗粒样斑块。癌肿长大,逐渐累及食管全周,可突入腔内,还可穿透食管壁,侵入纵隔或心包。 按病理形态,临床上食管癌可分为四型:①髓质型,食管呈管状肥厚,癌肿浸润食管壁各层及全周,恶性程度高,切面灰白色如脑髓;②缩窄型又称硬化型,癌肿环形生长,造成管腔狭窄,常较早出现阻塞;③蕈伞型,癌肿向腔内生长,边缘明显,突出如蘑菇;④溃疡型,癌肿形成凹陷的溃疡,深入肌层,阻塞程度较轻。 扩散及转移:癌在粘膜下向食管全周及上、下扩散,同时也向肌层浸润,并侵入邻近组织。癌转移主要经淋巴途径:上段癌可转移至锁骨上窝及颈部淋巴结;中段及下段癌常转移至食管旁淋巴结以及气管分叉处和腹主动脉旁淋巴结;也可上行转移至锁骨上淋巴结。血行转移发生较晚。 1976年全国食管癌工作会议拟定的食管癌病理分期标准 分期 病变长度病变范围转移 早期0无规定限于粘膜层"—" I<3侵入粘膜层"—" 中期Ⅱ3~5侵入部分肌层"—" Ⅲ>5透肌层或有外侵局部淋巴结"+" 晚期Ⅳ>5明显外侵远处淋巴结转移或有器官转移 临床表现: 早期无吞咽困难,但有的病例可有咽下食物梗噎感,胸骨后针刺样疼痛或烧灼和食管内异物感。随病情发展,症状逐渐加重。 临床上食管癌的典型症状为进行性吞咽困难:先是难咽干的食物,继则半流质,最后水和唾液也不能咽下。病人逐渐消瘦及脱水。当癌肿引起的食管痉挛、水肿及炎症消退,或部分癌肿脱落后,梗阻症状可暂时减轻。持续胸痛或背痛多表示癌已侵犯食管外组织。如侵犯喉返神经,可发生声音嘶哑。癌肿侵入主动脉,可引起大呕血。如侵入气管,形成食管气管瘘,或由于高度阻塞致食物返流入呼吸道,可引起进食时呛咳及肺部感染。 检查: 体格检查时应特别注意锁骨上淋巴结有无转移癌,肝有无肿块和有无腹水、胸水等体征。 诊断和鉴别诊断: 对可疑病例,都应作食管吞钡X线检查。早期食管癌的X线表现有:①局限性粘膜皱襞增粗和断裂;②局限性管壁僵硬;③局限、小的充盈缺损;④小龛影。晚期食管癌的X线表现,一般为充盈缺损、管腔狭窄和梗阻。 我国创用的带网气囊食管脱落细胞检查,早期病例阳性率可达90%。这是一种简便易行的诊断方法。 对临床高度怀疑而又未能明确诊断者,应尽早作食管镜检查,并取组织作活体检查。如颈部淋巴结肿大,可切取淋巴结作病理检查,以确定有无转移。 用放射性核素32磷检查食管癌,在病变处吸收32磷较多,有助于癌的早期发现。近年来还可采用计算机断层扫描(CT)检查,了解食管癌向腔外扩展情况和有无纵隔、腹内脏器或淋巴结转移,对决定手术有参考意义。 鉴别诊断早期无吞咽困难者应与下列疾病鉴别:①食管炎:有类似早期食管癌的刺痛或灼痛。X线检查无粘膜纹紊乱断裂。鉴别困难者,应作脱落细胞检查或食管镜检查。②食管中段牵引型憩室:有胸闷和胸骨后灼痛。X线检查可明确诊断。③食管静脉曲张:病人有门静脉高压症的其他体征。X线检查示食管粘膜影呈串珠样改变,食管蠕动良好。 已有吞咽困难者,应与下列疾病鉴别:①贲门失弛缓症:一般病人年龄较轻,病程长,症状时轻时重,X线检查示食管下端呈光滑的鸟嘴状狭窄②食管良性狭窄:多有化学灼伤史,X线检查示不规则细线状狭窄。③食管良性肿瘤:常为平滑肌瘤,一般病史较长。钡餐X线检查示食管腔外压迫,粘膜常光滑完整。 治疗与预防: [治疗] 食管癌应强调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治疗方法有手术、放射、药物疗法及综合疗法。 1.手术疗法手术是治疗食管癌首选方法。应根据病变大小、部位、病理分型及全身情况抉择手术。手术适应证为:①早期食管癌;②中期“Ⅱ”,中下段食管癌病变在5cm内,上段在3cm内,全身情况好者;③中期“Ⅲ”,病变在5cm以上,无明显远处转移,全身条件允许,可采用术前放射与手术综合疗法;④放射
肠息肉内镜下治疗-----2002年郭先科摄像(联系人13608659966)胃息肉内镜下治疗---2003年郭先科摄像胃角息肉内镜下治疗术----2003年郭先科摄像胃长蒂息肉内镜下电切除术。2003年郭先科摄像(联系136086599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