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前 患者为腹主动脉瘤合并双侧髂总动脉瘤,累及双侧髂内动脉。腔内隔绝同时为防止术后会阴区缺血、臀肌跛行等问题,要尽可能保留一侧髂内动脉。 治疗中 术中采用分体式腹主动脉覆膜支架,栓塞左侧髂内动脉,左侧覆膜支架常规隔绝髂总动脉瘤,右侧采用单分支覆膜支架,经肱动脉入路选入支架分支内并植入髂内动脉支架,成功保留一侧髂内动脉,造影无内漏。 治疗后 治疗后1月 患者术后恢复良好,顺利出院,出院1月后复查CT示动脉瘤隔绝良好无内漏,右髂内动脉血流通畅。
治疗前 巨大脾动脉瘤位于脾动脉起始处,动脉瘤破裂风险高,难以行单纯弹簧圈栓塞 治疗中 图1:经股动脉穿刺造影见巨大脾动脉瘤 图2:长鞘置于腹腔干 图3:弹簧圈栓塞脾动脉防止返血至瘤腔 图4:覆膜支架封堵脾动脉瘤开口 图5:脾动脉瘤被完全隔绝 治疗后 治疗后180天 术后恢复良好
抽血化验同型半胱氨酸偏高怎么办? 发表于?2016-02-02已阅读94次 近期有很多门诊患者以及下肢静脉血栓复诊患者发现抽血化验结果同型半胱氨酸偏高,不太明白这是个什么指标,有什么危险?相比甘油三酯、胆固醇这些家喻户晓的指标,同型半胱氨酸确实是一个比较冷门的名词,这个指标是生化全项中的一个项目,跟动脉硬化、高血压、血栓风险密切相关。因此有必要科普一下关于同型半胱氨酸的知识。 1.什么是同型半胱氨酸 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是一种含硫氨基酸,为蛋氨酸代谢过程中重要中间产物。人体内的同型半胱氨酸系来源于进食动物蛋白质(如人们常吃的猪肉、牛肉、羊肉、鸡肉、鱼肉、蛋类等)中的甲硫氨酸,因此它是消化系统将食物中的蛋白质转化为能源过程中的一项副产品,即每个人的体内都应存在有同型半胱氨酸,只是含量各有高低不同而已。正常人体含量很少,男性高于女性,且随年龄增加而增高。血浆中的正常含量一般为5–15 μmol/L,高于此范围话称为升高(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同型半胱氨酸轻度升高(15–30 μmol/L)主要是由于不良的饮食生活习惯、MTHFR C 677T基因多态性、轻度的叶酸和维生素B12缺乏、轻度肾功能受损、药物等引起。中度升高(30–100 μmol/L)主要由于中重度叶酸、维生素B12缺乏及肾功能不全引起。重度升高(>100 ?mol/L)主要由于严重的维生素B12缺乏和胱氨酸尿症导致。总体而言大多数人高Hcy血症是由于叶酸、维生素B12缺乏和肾功能不全导致。 在正常情况下,人体通过两种途径来自我调节体内同型半胱氨酸的代谢过程,以维持它在体内的相对平衡而不产生对人体的伤害。一种途径是在维生素B12和叶酸的调控下,将其再转化为甲硫氨酸;另一种途径是在胱硫醚β--合成酶和维生素B6的帮助下,同型半胱氨酸被分解为无毒的胱硫醚,然后从尿中排出体外以达到自身解毒的目的。如果因先天遗传因素导致胱硫醚β--合成酶的缺乏使其解毒能力缺如;或人们对蛋白质的过量进食,且超出了其自身解毒能力时均会引起体内同型半胱氨酸含量的增高,日积月累至一定程度后就会引发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 2.同型半胱氨酸偏高有什么危害 高同型半胱氨酸的致病机制,目前认为主要是通过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引起NO代谢障碍,导致大动脉弹性僵硬度增加,引起高血压形成、促进血管平滑肌的增殖、增加血液中血小板的黏附性,刺激血管壁引起动脉血管的损伤,导致炎症和管壁的斑块形成。同型半胱氨酸偏高患者易患血栓性疾病,和心血管危险因素及心血管疾病相关,是周围血管和脑血管动脉粥样硬化、神经性和高血压性心脏病的独立危险因素。血液中的同型半胱氨酸含量愈高,动脉硬化和血栓的危险性愈大,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也愈高。 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是多种疾病的危险因子,下肢静脉血栓患者中34.1%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升高,高同型半胱氨酸使静脉血栓发生的相对危险性增加2.44倍。动脉粥样硬化13-47%与同型半胱氨酸升高有关。10%的冠心病与同型半胱氨酸升高有关,轻~中度的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升高可使心血管疾病死亡危险升高4~6倍,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每升高5ummol/L,则冠心病危险性男性升高60%,女性升高80%,相当于总胆固醇每升高20毫克/分升的危险性,因此已成为心脑血管病公认的危险因素,有“21世纪的胆固醇”之称谓。 3.怎样降低同型半胱氨酸 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治疗的主要方法是补充叶酸、维生素B6和维生素B12。而这些又是人体必需的营养元素,日常饮食就可获取,适当多吃如绿叶蔬菜、水果、坚果、蛋、豆类等。动物肝脏、肾脏中富含叶酸,瘦肉、花生、糙米、绿叶蔬菜、香蕉等食物中富含维生素B6,肉类、动物内脏、鱼、禽、蛋、贝类中富含维生素B12。少吃肥肉、海产品等,因为这些食物富含蛋氨酸,进入人体后会转化为同型半胱氨酸。具体说,每天应摄入500克蔬菜、200克水果,尤其要多吃绿叶菜;严格控制肉类摄入,不吃肥肉,吃瘦肉每日不超100克;每周吃1至2次动物肝脏、肾脏,每次约25至50克;多吃糙米、全麦食物等粗粮。此外,应戒烟限酒、低盐饮食(每日不超6克)等。 对于中重度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者,在调整饮食的同时,还可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药物”治疗,即补充叶酸、维生素B6、维生素B12制剂。这些是人体必需营养,因而长期适量服用安全可靠。每天口服0.8m g叶酸可使高半胱氨酸水平降低8μmol/L。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霍勇教授团队CSPPT 研究证实补充叶酸可有效降低脑卒中发生风险。CSPPT 研究调查了20702 例患者,结果显示,与单用依那普利组相比,10mg 依那普利+0.8mg 叶酸药物联合治疗显著降低了高血压患者的首发卒中风险,而且在次要预后结果方面亦具有优势。CSPPT 研究首次证实,中国高血压患者降压治疗同时补充叶酸具有更理想的卒中预防效果。中国高血压人群与西方差异尤为显著,其中脑卒中和心梗的发生率比值比欧美国家高很多,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过高。我国高血压人群中高同型半胱氨酸的患病率高达75%,因此同步干预血压和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对我国脑卒中的防治非常重要。 本文系尹杰医生授权好大夫在线(www.haodf.com)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一、饮食:尿毒症病人常规饮食,手术对患者饮食无特殊限制。二、术后口服抗生素情况:术后根据病情可以口服抗菌素3天,建议口服青霉素类及头孢类抗生素。(如果病人在外院住院,可静脉给药)三、术后伤口恢复情况:术后3-4天伤口换药,一般术后伤口恢复良好,可术后2周伤口拆线。如伤口愈合不佳,需继续伤口换药,并延期拆线。如术后伤口渗血较多,应尽快到医院就诊。四、术后观察上肢内瘘情况及上肢锻炼:a.术后观察内瘘搏动情况,用手触摸感觉有无震颤或听诊有无血管杂音,如有,则提示内瘘通畅。反之,应尽快去门诊复查。b.早期嘱患者抬高术肢,禁向患侧侧卧位,观察瘘口部位有无渗血或包扎过紧,促进血液流动,防止血栓形成。c.严禁在术侧肢体进行静脉注射、输血、输液以及测量血压、持重物、佩带饰物或手表等,以免造成内瘘闭塞,应尽量穿袖口宽松的内衣。d.促使内瘘尽快成熟,内瘘成熟是指在动脉血液的冲击下,内瘘静脉扩张,静脉壁肥厚。内瘘成熟一般需术后4~6周,在术后1~2周即可用术侧手指做撑掌握拳运动,挤压橡皮球,举哑铃等。
下肢浅静脉曲张绝大多数是大隐静脉曲张(少数为小隐静脉曲张或大小隐静脉曲张都曲张),临床上极为常见,全球约有25%的女性和15%的男性患有此类疾病,发病常与遗传因素有关,并且长期站立和重体力劳动可以成为诱因。病因包括:(1)静脉壁薄弱(2)静脉瓣膜功能不全导致血液逆流(3)浅静脉内压力升高,如妊娠。 临床主要表现为下肢尤其在小腿,浅静脉隆起,扩张弯曲,甚至卷曲成团,酸胀,乏力,久站后出现足部浮肿,晚期小腿和踝部皮肤常有褐色色素沉着和湿疹。如时间过长或治疗不当均可导致下肢水肿,局部组织缺氧,引起皮肤角化、脱屑,轻微外伤即可导致愈合不良,迁延为经久不愈的慢性溃疡,俗称“老烂腿”。大约20%~25%以上的下肢静脉性疾病合并下肢溃疡形成。由于下肢静脉曲张是一种常见病,各种报刊、媒体出现大量的有关该病治疗方法的宣传和广告,良璓不齐,医生也会由于认识水平的不同作出不同的建议,作为患者很难选择。 选择正确治疗方法应该结合不同的病因、发病机理、临床表现和患者的全身情况以及治疗要求。 该病的治疗方法有:(1)保守治疗:适用于妊娠期,疾病早期临床表现轻微,高龄或全身情况差不能耐受手术者,患者应适当的卧床休息,抬高患肢和避免长期站立。医用弹力袜具有良好的弹性和约束力,可以减少活动时因肌肉收缩产生的浅静脉高压,配合适当的增加静脉壁弹性,减少渗出的药物治疗;但合并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患者慎用弹力袜,且弹力袜应白天穿,夜晚脱去弹力袜并采用下肢稍抬高的体位睡眠。(2)局部硬化剂注射:即所谓的“打针”、 “注射疗法”,“液体刀”等,是一种非针对病因的治疗手段,复发率高,并发症较多(如硬化剂过敏,损失周围神经而引起肢体顽固性疼痛,硬化剂漏入皮下导致皮肤及皮下脂肪坏死而形成难愈性溃疡,甚至造成深静脉血栓形成),仅作为手术后局部轻度复发患者的辅助治疗。(3)手术治疗: 大隐静脉高位结扎+曲张浅静脉点式剥脱术,该手术适应于绝大多数大隐静脉曲张患者,手术在腹股沟处大隐静脉汇入深部静脉(股静脉)处高位结扎大隐静脉及其属支,分段抽剥下肢曲张的静脉团块,治疗彻底,复发率低。 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剥脱术+深静脉瓣膜修补术,适应于部分伴随有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的患者,单纯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剥脱术疗效不佳,手术在原来的高位结扎和剥脱的基础上,修补伸长、松弛的瓣膜,使其恢复预防静脉血倒流的作用。(4)微创治疗: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大隐静脉曲张的微创治疗方法,如激光,射频电凝等,创伤很小,仅有微小的皮肤穿刺点,恢复快,住院时间短,但仅适宜部分患者。 我科对于下肢静脉曲张的治疗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针对个体患者病情的不同进行综合评估,选用合理的手术方法,并将传统手术方法与微创激光治疗相结合,既能达到根治、复发率低的要求又不失美观,具有创伤小、术后恢复快的优点,平均住院日仅为4天,大大减小了患者的痛苦及经济负担。
糖尿病伴下肢动脉闭塞患者的福音[烟花]北京宣武医院(血管外科)用索马鲁肽一周一次治疗糖尿病间歇性坡行(下肢动脉闭塞)患者,符合条件可以报名:152015073711.筛选前≥180天诊断为2型糖尿病。2.患有症状性PAD,间歇性跛行对应于Fontainella期(Rutherford分类1级,1和2类)并符合以下所有条件: a.PAD症状稳定,即根据患者访谈,在筛选前>90天间歇性跛行处于Fontainella期(可以不停歇步行>200m/656英尺/2个街区) b.筛选时平板跑步机测试(3.2km/h(2mph)):无痛步行距离≥200米/656英尺。 C.筛选时恒载跑步机测试,固定坡度12%,固定配速3.2km/h(2mph):步行距离≤600米/1968英尺。d.踝肱指数(ABI)≤0.90或趾肱指数(TBI)≤0.70(如为双侧病变,则选择指数较低側腿的数值)。
治疗前夹层破口位于胸主动脉,累及左锁骨下动脉根部,完全覆盖夹层会遮盖左锁骨下动脉治疗中为完全覆盖夹层并保留左锁骨下动脉,术中行覆膜支架体外预开窗,支架释放后窗口对位左锁骨下动脉准确,夹层完全消失,最后于开窗处植入锁骨下动脉金属裸支架保证远期通畅性。治疗后治疗后14天胸痛消失,双侧桡动脉搏动可及,左侧肱动脉及右侧股动脉穿刺点无血肿,恢复良好
治疗前腹主动脉瘤瘤体直径5.6cm,髂动脉入路扭曲,双髂总动脉瘤。治疗中经双侧股动脉穿刺微创手术,首先栓塞左髂内动脉防止髂内动脉返血,再行分体式腹主动脉覆膜支架植入,支架近端定位于肾动脉开口下,左侧髂支覆盖延伸至髂外动脉隔绝髂总动脉瘤,右侧髂支定位于髂总动脉保留右髂内动脉治疗后治疗后240天瘤体被完全隔绝,术后恢复良好
CVD的病因1.静脉反流: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引起的血液逆流导致下肢静脉高压。2.静脉回流障碍: 近端静脉阻塞造成的回流障碍引起的静脉高压,包括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布-加综合征,下腔静脉综合征等。3.先天发育异常:髂静脉压迫综合征,先天性静脉畸形骨肥大综合征等。4.遗传因素:虽然目前还未发现明确的遗传特定因素,但家族聚集现象表明CVD与遗传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