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肢是人体负重和行走的关键部位。交通事故外伤、肿瘤切除和慢性感染是下肢创面的常见原因。深度创面导致骨、肌腱、关节腔和神经血管暴露,或者内固定钢板外露,需要尽快修复,否则可能发生骨坏死、骨髓炎、关节腔内感染等,严重损害下肢功能甚至需要截肢。皮瓣是修复下肢创面的常用方法,能取得良好的远期效果。选择合适的皮瓣修复下肢不同位置、不同面积、不同程度的缺损创面,是获得手术成功的关键。我们应用各种皮瓣修复创面,为许多下肢毁损伤患者保留了肢体,避免了截肢残废的不良后果。我们的目标是让下肢伤而不残,让患者可以继续周游世界!
血管瘤是婴幼儿最常见的肿瘤,发病率高达3%,其中又以头面部的发生率最高。血管瘤生长快,严重破坏容貌。而位于眶周、鼻孔、口周、外耳道周围的血管瘤,可能影响视力、呼吸、进食和听力,这些部位的血管瘤尤其需要重视并积极治疗。本文就谈谈眶周血管瘤的诊断、危害和治疗方法。一、眶周血管瘤的诊断眶周,就是眼眶周围,包括上睑、下睑、内眦和外眦。眶周血管瘤,大部分是浅表血管瘤,表现为出生后不久(2周左右)在上述部位出现红色斑点、斑块,迅速扩大、增厚,形成草莓状突起。这些浅表的血管瘤一望便知。但有些位于皮下的血管瘤不易诊断。它往往表现为局部隆起、皮下可触摸的肿物,表面皮肤并无明显异常,仅凭裸眼观察和体检不能明确诊断。这时就需要做一些影像检查,如超声检查和CT检查。在超声图中,可以看到皮下实质性肿物,边界清楚,肿物中有很多小血管。在CT检查中,可以看到皮下边界清楚肿物,增强扫描可以看到明显强化。根据这些检查结果,结合肿物在出生后不久发生、迅速生长的特点,基本可以诊断血管瘤。二、眶周血管瘤的危害眶周血管瘤的危害较大,不仅仅是影响容貌。迅速生长的瘤体,压迫角膜、遮挡视野,会影响视力发育,导致弱视、散光或斜视等。距国外文献统计,眶周血管瘤将导致近半数患儿的视力发育出现问题。因此,一旦诊断眶周血管瘤,就需要尽早积极治疗,将隐患消弭于无形中,而不要消极等待血管瘤消退。三、眶周血管瘤的治疗婴幼儿血管瘤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口服普萘洛尔、外用卡替洛尔、病灶内注射糖皮质激素、口服糖皮质激素和激光治疗等。但眶周血管瘤的治疗有其特殊之处。首先,激光治疗不适合,因眶周皮肤菲薄,激光治疗后很容易引起破溃形成疤痕。其次,病灶内注射糖皮质激素也不作为优先推荐。在普萘洛尔治疗血管瘤之前(2008年以前),病灶内注射糖皮质激素,如曲安奈德和得宝松,曾广泛用于治疗小面积眶周血管瘤。这种治疗起效迅速,但并发症发生率高,如局部皮肤萎缩、色素沉着,偶尔有全身库欣综合征,最严重的是可能发生视网膜中央动脉栓塞。我们曾回顾性分析了我们应用病灶内注射得宝松治疗的眶周血管瘤病例,有效率达到90%,没有发生严重并发症。但也有治疗无效的病例,改用口服普萘洛尔后得以治愈。再次,口服糖皮质激素副作用多,如生长延迟、免疫力下降和库欣综合征等,在严重血管瘤的治疗中已退居二线。普萘洛尔治疗具有更好的反应和更轻的并发症,已经毫无疑问地成为血管瘤的一线治疗药物。因此,根据上述,我们治疗眶周血管瘤,以口服普萘洛尔作为一线治疗。对于浅表血管瘤,可以首先使用卡替洛尔滴眼液外敷,如能控制瘤体生长,则继续外敷;如不能控制瘤体生长,则联合口服普萘洛尔。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对于眶周皮下血管瘤,如果根据其生长特点、超声和CT检查结果仍不能完全确立诊断,不推荐立即进行手术治疗。手术虽然可以切除肿瘤但遗留明显疤痕。对于这种情况,有条件的医院可以做穿刺活检,病理检查(Glut1染色)明确诊断。如无儿童活检条件,也可以进行试验性治疗。口服普萘洛尔2周,复查,如果瘤体明显缩小,超声检查提示瘤体萎缩、血管减少,说明治疗有效,就可以确立血管瘤的诊断,继续治疗。如果普萘洛尔试验性治疗没有效果,再考虑手术治疗也不迟。 重要的话重复一遍,眶周血管瘤,要尽早治疗、正确治疗!
婴幼儿血管瘤是最常见的儿童肿瘤。虽然是良性肿瘤,但生长非常迅速。轻者影响容貌,重者破溃感染形成疤痕导致终身遗憾。特殊部位如眼睑、鼻腔、口唇等重要部位的血管瘤,影响视力发育、妨碍呼吸、影响进食。患儿家长往往心急如焚,恨不得立即去之而后快。对于不同部位、不同体积、不同增长速度的血管瘤,需要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如口服普萘洛尔、局部注射得宝松、外用卡替洛尔滴眼液等等,绝大部分患者能获得良好疗效。但由于交流缺乏或出于经济利益的考虑,现在仍有一些不恰当或错误的治疗方法用于血管瘤,治疗结果不满意甚至发生严重并发症。误区一、放射治疗(局部同位素贴敷治疗)局部放射治疗血管瘤,短期效果好,但长期不良后果非常显著:局部皮肤萎缩、色素沉着、发育不良等,可能让患儿遗憾一生。大量临床证据已经证明放射治疗不应当用于血管瘤,国内外早有共识。但某些单位仍然固执的使用这个方法,追求短期效果,罔顾远期并发症。误区二、冷冻治疗冷冻治疗其实一种不具有选择性的物理破坏,导致局部瘤体坏死、大面积疤痕形成,严重影响外观。误区三、不恰当的激光治疗选择性激光治疗可以治疗浅表的血管瘤,但不适合混合性、肥厚的血管瘤。对于快速生长、肥厚的血管瘤,激光治疗可能导致瘤体坏死、破溃、感染和疤痕形成。误区四、不恰当的平阳霉素注射平阳霉素是一种抗肿瘤药物,用于治疗血管瘤已有多年历史。长期临床观察表明,上唇、下唇、眼睑、耳廓、鼻翼等部位的血管瘤注射平阳霉素后局部发育不良,两侧不对称。因此,对于面部血管瘤,不推荐平阳霉素注射治疗。误区五、消极等待不处理大部分血管瘤在1岁后会自行缓慢消退。因此,对于部分生长缓慢、非外观部位、对功能无影响的血管瘤,可以密切观察待其消退。但如果对所有血管瘤都观察等待是不合适的。也有部分家属出于对并发症的担心而拒绝治疗,而一味等待。结果血管快速增长破溃感染,导致疤痕形成等并发症。 治疗血管瘤,选择正规医院,接受正确治疗!
婴幼儿血管瘤(Infantile Hemangioma,IH)发病率高(约1%~3%),好发于头面部。血管瘤在出生后3~6个月内增长迅速,1岁之后缓慢消退,消退过程持续到5~7岁。虽然血管瘤有消退趋势,但增生期血管瘤,尤其是位于眼睑、鼻腔、口唇等重要部位的血管瘤,可能影响视力发育、堵塞鼻腔、影响进食,瘤体破溃感染产生明显疤痕,对患儿生理和心理造成显著影响。患儿家长也心急如焚,恨不得立即去之而后快。早期治疗血管瘤,可获得比较好的外观,避免引起功能障碍。对于不同部位、不同体积、增长速度不同的血管瘤,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才能取得良好疗效。很不幸的是,现在社会上有许多所谓的“血管瘤中心、血管瘤专科医院”,采取不正常的宣传和营销手段,渔利患者,过度医疗、不当医疗,收取非常高昂的费用,但治疗结果却并不满意甚至发生严重并发症。以下介绍我们治疗的一些婴幼儿血管瘤病例。正常情况下,血管瘤的治疗费用不超过一千元,大部分病例仅仅需要数百元。文后也展示一些在外院接受不当治疗的病例。希望我们的介绍能给血管瘤患儿家属提供正确参考,不要再被误导。第一部分 我们的治疗方法与病例介绍一、复方倍他米松局部注射治疗小面积血管瘤糖皮质激素治疗婴幼儿血管瘤已有三十余年的历史。应用途径包括口服、局部注射和外用等。其中,口服糖皮质激素因有激素相关副作用如库欣样综合征而被口服普萘洛尔所取代。但局部注射糖皮质激素仍能是治疗小面积局灶性血管瘤的较好方法,大部分患者能取得很好效果。部分患者疗效不佳,应及时改用口服普萘洛尔治疗。图1 病例1。A 2月龄男性患儿,左侧上睑血管瘤。B 第一次注射得宝松后2个月,瘤体萎缩,再次注射。C 1岁,瘤体基本消退,局部有红斑。D 5岁,瘤体完全消退。图2 病例2。A 男性患儿,5月龄,右侧上睑内侧血管瘤,瘤体明显压迫眼球,遮挡视野。B 第1次注射得宝松后1个月后,瘤体有所萎缩,再次注射。C 再次注射后1个月,瘤体仍无明显萎缩,遂改用口服普萘洛尔治疗维持到1岁。D 3岁,瘤体完全消退。二、口服普萘洛尔治疗大面积婴幼儿血管瘤大面积血管瘤发生破溃感染的风险比较大,并可导致血流动力学异常甚至心力衰竭等而危及生命,需要及早治疗。2008年,新英格兰医学杂志首先报道应用普萘洛尔治疗重症血管瘤患儿取得良好疗效。现在口服普萘洛尔已经成为血管瘤的一线治疗方法。口服普萘洛尔能迅速控制血管瘤的生长,促使血管瘤缓慢消退,有很好的治疗结果。当然,口服普萘洛尔也有一些副作用,如腹泻、心率减慢、低血钾等,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严密监测并进行及时处理。需要注意的是,如有感冒、支气管炎、哮喘等呼吸道疾病,要停止口服普萘洛尔,并进行相应治疗,待症状完全消失后才可继续服用普萘洛尔。因为口服普萘洛尔需要持续到1岁,治疗周期常达到10个月左右,很多家长担心会影响患儿的身体发育。已有大宗病例、长时间随访观察表明,这种担心是多余的。口服普萘洛尔对患儿正常发育包括神经系统发育的影响微乎其微。图3 病例3。A 左侧大腿血管瘤,4月龄,口服普萘洛尔。B 治疗后3个月岁。C 1.5岁。图4 病例4。A 双侧上臂血管瘤,3月龄,口服普萘洛尔。B 1岁。三、外用药物治疗对于厚度小于1毫米的浅表婴幼儿血管瘤,可以外用药物治疗,如卡替洛尔滴眼液、雷帕霉素软膏等。外用药物治疗的优点是无任何副作用,缺点是起效慢、治疗费用稍高。如果疗效不佳,瘤体继续增长,要及时改用口服普萘洛尔治疗。图5 病例5。A 前胸血管瘤,3月龄,外用雷帕霉素乳膏。B 6月龄。C 1岁。图6 病例6。A 右侧臀部血管瘤,5月龄,曾在外院行局部同位素贴敷治疗,瘤体破溃,给予卡替洛尔滴眼液治疗,定期换药。B 8月龄。C 1岁。四、手术治疗对于非颜面部位、隐蔽、体积较小的婴幼儿血管瘤,如家长担心药物治疗的副作用,也可以采用手术治疗。采用整形外科的美容缝合技术,血管瘤切除后的疤痕也不明显。但需要明确的是,手术治疗不是首选治疗方法。第二部分误诊误治的严重后果一、放射治疗(局部同位素贴敷治疗)局部放射治疗血管瘤,短期效果好,但长期不良后果非常显著:局部皮肤萎缩、色素沉着、发育不良等,可能让患儿遗憾一生。图7局部放射治疗血管瘤的后果。A 头皮血管瘤,毛发不生长。B 鼻背血管瘤,局部皮肤萎缩,色素沉着。C 面颈部血管瘤,局部皮肤萎缩,色素沉着。D 臀部血管瘤,长期破溃不愈合。二、冷冻治疗冷冻治疗其实一种不具有选择性的物理破坏,导致局部瘤体坏死、大面积疤痕形成,严重影响外观。图8 冷冻治疗血管瘤的后果---疤痕形成。A 胸部血管瘤冷冻治疗后。B 前臂血管瘤冷冻治疗后。C 面部血管瘤冷冻治疗后。三、不恰当的激光治疗。选择性激光治疗可以治疗浅表的血管瘤,但不适合混合性、肥厚的血管瘤。对于快速生长、肥厚的血管瘤,激光治疗可能导致瘤体坏死、破溃、感染和疤痕形成。图9 激光治疗破溃病例。A 右上肢广泛血管瘤,激光治疗后瘤体大面积坏死、破溃(该患者在某医院的治疗费用已超过一万元)。B 口服普萘洛尔,定期换药,创面愈合,瘤体消退,但大面积疤痕形成,疤痕严重挛缩畸形。血管瘤患儿数量多,肿瘤增长快,严重危害儿童健康,治疗方法急需规范。希望本文能给患儿家属提供正确参考,选择正规医院、接受正确治疗!
还记得那个彝族男孩吗?在去年一个寒冷的冬夜被火焰严重烧伤双下肢,右侧膝关节毁损做了截肢,左侧膝关节做了髌韧带重建+逆行股外侧肌瓣+植皮手术成功修复了膝关节。他是坐着轮椅出院的,带着忧郁的眼神! 8个月过去了,小伙子日以继夜的锻炼,左膝关节已经基本恢复,外观明显改善,运动自如!请参考前文:一个双下肢严重烧伤的彝族小伙
上期我们主要介绍了早期黑色素瘤患者的手术治疗以及术后的辅助治疗,那肯定有朋友就想问了,如果到了黑色素瘤晚期,是不是就没有办法了?下面我们简要介绍晚期黑色素瘤的治疗方法。1 隔离肢体热灌注治疗在Ⅲ期黑色素瘤的转移中,有一种特殊却又多见的转移情况,叫做肢体移行转移。由于黑色素瘤多经淋巴道发生转移,因此移行转移是指原发病灶(周围直径50px以外)与区域淋巴结之间通过淋巴管而致皮肤、皮下或软组织结节的广泛转移。这为Ⅲ期患者中一种特殊类型,也因病变广泛,通常难以手术切除干净,就算截肢也并不能降低手术风险。一例典型的右侧大腿、腹股沟处黑色素瘤移行转移表现。目前对于移行转移患者建议行隔离肢体热灌注(ILP)治疗,ILP是一种无氧合、低流量输注化疗药物的局部治疗方案。其原理是从患肢对侧腹股沟区的股静动脉分别穿刺留置导管,将导管送到患肢的膝关节水平,然后在全麻状态下用止血带在患肢根部短暂阻断患者血流,同时患肢加温至41度左右,从导管内输注马法兰,反复循环30分钟,然后用晶体液冲洗马法兰,最后去除止血带恢复血流。这种治疗的好处在于在保留肢体的同时能较好地控制病灶,对肢体移行转移的控制率高达50~80%,在国际上广为应用。2 放疗和化疗Ⅳ期黑色素瘤可发生非内脏转移(M1a)至远处皮肤、软组织和淋巴结,也可转移至肺、肝、脑、骨等器官,其中非内脏转移者预后好于内脏转移者,而内脏转移中又以单纯肺转移者预后最佳。目前相关指南均推荐对于晚期转移性黑色素瘤病人表现为孤立的转移灶时,可优先考虑手术切除。黑色素瘤对于放疗是不敏感的,但在某些特殊情况下放疗仍是一项重要的治疗手段,主要用于淋巴结清扫和某些头颈部黑色素瘤(尤其是鼻腔)的术后辅助放疗。对于不能手术切除的Ⅲ期以及Ⅳ期远处转移性黑色素瘤患者一般建议化疗为主的综合治疗或者参加临床试验。化疗药物中一线治疗推荐达卡巴嗪(DTIC)单药、替莫唑胺(TMZ)或TMZ/DTIC单药为主的联合治疗(如联合顺铂或福莫斯汀),有效率为15-20%左右;二线治疗推荐紫杉醇联合卡铂方案,有效率20%左右。3 靶向治疗根据对病人的基因进行分析,可将病人分为基因野生型和基因突变型。其中基因突变型患者发生了RAS-RAF-MEK-ERK信号通路的基因突变。约1/4的黑色素瘤患者发生了BRAF基因突变,且MAPK通路处于过度激活状态。因此美国FDA批准BRAF抑制剂(威罗菲尼、达拉非尼)、MEK抑制剂(曲美替尼)用于治疗晚期(转移性)或不可切除的黑色素瘤。也有研究发现C-kit基因是肢端黑色素瘤及黏膜黑色素瘤的癌基因,而中国患者多为此两种黑色素瘤亚型,虽然目前相关药物仍处于研究之中,但相信针此基因的特异靶向药物不久即可成为该类患者个体化治疗的新选择。4 免疫治疗而对于基因野生型患者,目前免疫治疗也取得了非常不错的效果。黑色素瘤的免疫治疗主要包括CTLA-4抑制剂(易普利姆玛)和PD-1单抗(纳武单抗、派姆单抗)、PD-L1单抗,用于治疗无法手术切除或已经发生转移(晚期)、对其它药物无应答的黑色素瘤患者,能延长晚期黑色素瘤患者的生存期。目前相关靶向治疗、免疫治疗药物虽暂未于中国上市,但相关临床试验已在进行中,相信很快就能应用于中国患者。总体来说,虽然黑色素瘤是恶性程度很高的肿瘤,但早期诊断、早期手术、术后进行规范化序列化治疗,其5年、10年生存率很高。随着科学发展,技术进步,未来治愈黑色素瘤不是梦。
疤痕疙瘩,又称为蟹足肿或巨痕症,好发于胸、肩、颈、背与耳廓等处。男女均可发生。此病与体质有关,是纤维结缔组织过度增生的产物,具体发病机制仍不清楚。疤痕体质者如表皮受到损伤,如创伤、蚊虫叮咬等就很有可能形成疤痕疙瘩。疤痕疙瘩凸出皮肤表面呈瘤状增生,表面光滑,色红而发亮,常有不规则的伪足向外延伸。患者常感到奇痒或有刺痛灼热感,夏天尤甚。疤痕破溃感染,更让人烦恼不已。 图1 发生于各部位的疤痕疙瘩。疤痕疙瘩的治疗方法包括:(1)外用抗疤痕药物和疤痕贴,如积雪苷霜、复方肝素钠尿囊素凝胶、硅酮凝胶、疤痕贴等,适合大面积疤痕疙瘩,需要与其他方法配合治疗;(2)压迫治疗,适合发生于四肢的疤痕疙瘩,需长期坚持方可见效;(3)注射糖皮质激素,如得宝松、曲安奈德等,适合小面积疤痕疙瘩;(4)浅层放射治疗,适合早期、相对表浅的疤痕疙瘩;(5)手术治疗,适合面积较大的疤痕疙瘩,切除疤痕后植皮或皮瓣修复;单纯手术治疗不可取,复发率很高;(6)手术切除结合局部放射治疗,手术切除疤痕疙瘩,术后早期对切口和剥离区域行低剂量放射线治疗,该种治疗方法适合切除疤痕后能直接拉拢缝合或采用皮瓣修复的病例;这是目前针对疤痕疙瘩治愈率最高的方法,治愈率达90%以上。如结合扩张器的使用,能治愈大面积疤痕疙瘩。以下是一个烧伤后耳廓疤痕疙瘩病例,采用切除耳轮缘疤痕、保留皮瓣修复创面、术后局部放射治疗的方法,得到完全治愈并保留了耳廓外形,效果非常好。 (版权所有,请勿转载)
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Dermatofibrosarcoma Protuberans,DFSP)是一种发生于真皮内的低度恶性肿瘤,增长较慢,但容易向皮下脂肪组织浸润。该肿瘤术后容易复发,反复复发可经血道转移而危及生命。DFSP主要发生于成年人,男性多于女性,好发于躯干和四肢。DFSP需与表皮下结节性纤维增生、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纤维肉瘤、恶性神经鞘瘤等鉴别。DFSP典型的病理表现是梭形细胞围绕胶原纤维或小血管呈特殊的轮辐状排列,遍及整个瘤体;瘤体内常包裹脂肪组织及皮肤附件。DFSP的发病机制仍不清楚,可能与COL1A1基因与PDGF-B基因的错位融合有关。绝大多数DFSP患者是在局部切除肿瘤病理检查后确诊,然后到整形外科行进一步扩大切除手术。范围足够的扩大切除手术是根治DFSP的最可靠手段。但由于很多医师对此种疾病缺乏认识,导致很多患者在普外科、骨科、皮肤科等专科多次就诊,多次行局部切除手术,多次复发,最终导致巨大而无法根治的肿瘤,影响患者生命。因此,对于首次确诊DFSP的患者,我们建议尽快到整形外科就诊,行根治性扩大切除术,以免后患。对于晚期无法行根治性手术的DFSP,目前仍没有很理想的治疗方法。DFSP对化疗和放疗均不敏感。对于巨大的肿瘤,可以考虑行介入栓塞治疗控制肿瘤生长。欣喜的是,已有报道Imatinib(伊马替尼,一种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可以诱导无法手术切除的、复发性和发生转移的DFSP自行消退,这无疑是晚期DFSP患者的希望。以下介绍两例腹壁DFSP的治疗。在病例1中,患者经历几十年的治疗,在当地医院普外科经历了二十几次局部切除手术,反复复发;到我科就诊时,肿瘤已遍布整个腹壁,侵犯腹壁皮肤软组织和肌肉,部分肿瘤与腹膜粘连;我们只能姑息性切除肿瘤,植皮修复创面(如果扩大切除全部腹壁、腹腔全部开放,怎么活啊?);该患者预后堪忧。在病例2中,患者已行上腹壁DFSP扩大切除植皮手术,术后4年局部复发;故再次行扩大切除术;术中切除腹壁皮肤、腹直肌及后鞘,保留腹膜和腹壁上动脉,采用阔筋膜修补后鞘缺损,以腹壁上动脉脐旁穿支皮瓣修复上腹壁缺损;随访至今未见复发。主要参考文献:袁斯明,洪志坚,汪军,姜会庆。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的诊断与治疗。医学研究生学报,2008,21(6): 604-606.Simon MP,Pedeutour F,Sirvent N,et al. Deregulation of the platelet derived growth factor B-chain gene via fusion with collagen gene COL1A1 in dermatofibrosarcoma protuberans and giant-cell fibroblastoma. Nat Genet, 1997, 15(1):95-98. Wright TI, Petersen JE. Treatment of recurrent dermatofibrosarcoma protuberans with imatinib mesylate, followed by Mohs micrographic surgery. Dermatol Surg, 2007, 33(6):741-4.本文系袁斯明医生授权好大夫在线(www.haodf.com)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该患者55岁,右手大鱼际、拇指、手背热压伤及撕脱碾挫伤,惨不忍睹!其中拇指皮肤软组织完全撕脱缺损,指骨外露,需行拇指再造手术。入院后清创、负压吸引等治疗后,DSA检查证实桡动脉、尺动脉、掌深弓、掌浅弓完整,故决定性逆行前臂皮瓣再造拇指,其余创面植皮。手术效果非常好,再造拇指形态满意,功能良好。以下为治疗过程。 图例 A右手撕脱伤及热压伤,拇指、大鱼际及手背皮肤坏死缺损。B设计逆行前臂皮瓣。C皮瓣转移再造拇指,大鱼际及手背缺损、供瓣区植皮修复。6个月后随访,再造拇指形态良好,移植皮片完全成活。
基底细胞癌是最常见的皮肤恶性肿瘤,多见于老年人。它的发生与日光照晒有密切关系,所以它好发于外露部位,如头、面、颈及手背等处,尤其是面部较突出的部位。基底细胞癌开始表现为一个皮肤色到暗褐色浸润的小结节,较典型者为蜡样、半透明状结节,有高起卷曲的边缘。中央开始破溃,结黑色坏死性痂,中心坏死向深部组织扩展蔓延,呈大片状侵袭性坏死,可以深达软组织和骨组织。基底细胞癌以局部浸润生长为主,发生远处转移的可能性较低。基底细胞癌的确诊需要病理检查。组织病理学见表皮内基底细胞呈融浆状团块,边缘呈栅栏状排列,可有角质囊肿。本病应与色素痣、脂溢性角化症、角化棘皮瘤、鳞状细胞癌和黑素瘤相鉴别。基底细胞癌的治疗方法有手术、放疗、冷冻等,以手术治疗为主,扩大切除病灶可达根治目的。面积较小的病灶切除后可以采用局部皮瓣修复,面积较大的病灶切除后需要植皮修复。对于颜面部基底细胞癌,手术切除后首选皮瓣修复,术后能取得很好的美容效果,避免植皮“打补丁”的遗憾。 以下是我们应用局部皮瓣修复颜面部基底细胞癌切除后创面的一些病例。 早期治疗,效果最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