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著名医学杂志《柳叶刀》刊发一篇关于中国痴呆症的调查报告,这篇报告采用严格科学的抽样方法在全国12个省、市中96个监测点对4.6万名≥60岁的老年人进行了详细调查,等于是一次对中国老年痴呆症的“人口普查”,摸清了家底。 老年痴呆症是一个不断恶化的疾病,从轻微症状逐渐恶化到中重度症状,越早发现、早治疗的效果越好,对于改善老年痴呆症患者及其家庭的命运极其重要,因此中老年人、家有老年人的年轻人,都需要了解老年痴呆症的一些事实,从而及时察觉、早诊早治。 本文借着这篇报告,介绍中国老年痴呆症的一些令人震惊的事实,希望引起大家对老年痴呆症的重视。 60岁以上老年人,得老年痴呆症的几率是多少? 中国60岁及以上老年痴呆症总体患病率为6%,每17个老人就有一人。轻度认知障碍(MCI)患病率更高,估计为15.5%,每6.5人就有一人。 不要以为6%的概率不算高,老年痴呆症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报告指出: 和60-69岁相比,70-79岁患病几率增加到2.7倍; 80-89岁增加到3.9倍; 到了90岁及以上,发病率增加到6.6倍。 所以老年痴呆症的发病率是相当高的。 哪些人容易患老年痴呆症? 女性,患病几率是男性的1.43倍; 父母有痴呆症,比父母没有痴呆症的几率:7.2倍; 居住在农村相比城市,1.16倍; 独自生活,相比和家人一起生活:2.66倍; 吸烟相比不吸烟:1.85倍; 患脑血管病:5.44倍; 患心脏病:1.98倍; 换糖尿病:2.14倍; 高血压:1.86; 高血脂:1.87倍。 以上这些增加老年痴呆症患病率的因素,除了性别、父母患痴呆症之外,其他都是可以或多或少去改变的。 对于子女来说,把在农村独居的老人接到城里一起生活,或者不干涉老年人找伴侣,积极治疗老年人的慢性病、督促老人戒烟,都可以很好地预防老年痴呆症的发生。 中国老年痴呆症大部分未治疗!大部分照顾者不知道什么是痴呆症! 但是,尽管近年来媒体大量宣传,但仍有很多人认为,人老了有些糊涂正常,人老了健忘不是病,还有的认为得了老年痴呆症,说出去有些“丢人”,因而不能积极治疗。 该报告指出: 中国老年痴呆症患者71.4%从来没有看过医生,65.1%的调查对象认为“老年人往往健忘,但这不是一种疾病”;15.2%调查对象认为羞耻。 中国老年痴呆症患者78.9%未接受药物治疗,仅有14.4%服用了抗痴呆药物如胆碱酯酶抑制剂或促智药,另外的6.8%采用中药治疗。 75.31%老年痴呆症患者的护理人员不知道什么是痴呆症,也不知道如何治疗和康复。 老年痴呆症,如何早发现? 记忆力下降是老年痴呆症常见的首先出现的症状,例如: 1、常忘了东西放在哪里。 2、时常在找东西。 3、忘记跟别人之间的约会。 4、忘记别人跟他讲过的事情。 5、比较不能记住最近发生的事情。 6、弄不清楚现在是几年几月几日。 需要注意的是,很多朋友觉得年纪大了也会记忆力下降,如何区别呢? 正常老化:可能突然忘记某事,但事后会想起来。若做记忆测试,可能会无法完全记住测试中的物品。 老年痴呆:对于自己说过的话、做过的事,完全忘记。无法记住记忆测试中的物品,甚至完全忘记自己做过测试。 老年痴呆症其他早期表现还有:情绪起伏大、个性改变、言语表达能力明显下降,以及迷路、睡眠障碍、生活自理能力下降等。 老年痴呆症,如何治疗? 老年痴呆症包括多种情况,其中最常见的是阿尔茨海默病,常用的一线治疗药物包括胆碱酯酶抑制剂卡巴拉汀(利斯的明)、多奈哌齐,和美金刚等。除了药物,还需要认知干预、生活能力训练、理疗、运动疗法等全面治疗。 其中,绿叶制药的利斯的明透皮贴剂(金斯明)已在全球20多个国家上市,不仅在改善认知功能、总体印象和日常生活能力方面的疗效确切,而且具有独特的贴皮给药剂型,通过穿透皮肤被人体吸收,提供平稳持续的药物释放,避免了过往口服药品带来的肠胃不适和部分患者吞咽困难的问题。 金斯明更方便记忆力不佳的老年痴呆症患者使用,可视觉证实药物存在,避免服药后忘记服药、重复服药。金斯明不经过肝脏代谢,对合并用药的老年人使用也更安全,治疗依从性更好。按时足量用药,对改善症状和延缓病情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1. Jia L, Du Y, Chu L, et al. Prevalence, risk factors, and management of dementia and 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 in adults aged 60 years or older in China: a cross-sectional study. Lancet Public Health. 2020;5(12):e661-e671. 2. 阿尔茨海默病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和精神行为症状及认知功能全面管理中国专家共识(2019)[J].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20(01):1-2-3-4-5-6-7-8. 3. 贾建平,魏翠柏.2018中国痴呆与认知障碍诊治指南(二):阿尔茨海默病诊治指南[J].中华医学杂志,2018,98(13):971-977. 4. 台湾失智症协会官网http://www.tada2002.org.tw/About/IsntDementia
一般来说,偏胖的人(萍果样体型、总体脂增多或腹内体脂相对或者绝对增多),血脂偏高,体力活动减少及/或能量摄入增多的人,低体重出生儿及中老年等等,都比较容易患上糖尿病。早餐进食甜食后容易出现心慌、出汗、饥饿感的人容易得糖尿病,如果你的父母有糖尿病,就有遗传易感性。这类的病人要控制体重、锻炼,限制热卡,要了解各种食物的热卡和升糖指数。糖尿病就是血糖代谢的障碍,是胰岛素绝对或相对不足所致,相对不足指有时胰岛素的量并不少,只是组织对胰岛素不敏感了,或者出现了胰岛素分泌高峰的后延,血糖与胰岛素不匹配;早期患者分泌的胰岛素量要比正常人要多,机体出现了要降相同血糖时所需胰岛素的量大了,说明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了,出现了胰岛素抵抗,出现血糖代谢的紊乱。基于这点,好的降糖药就是改变胰岛的分泌节律,降低胰岛素抵抗,延缓血糖吸收。目前口服降糖药有:促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磺脲类药物、非磺脲类药物;磺脲类药物主要改善B细胞分泌功能缺陷,分:第一代: 甲苯磺丁脲(D860) 氯磺丙脲;第二代:格列本脲(优降糖)(已不用)格列吡嗪(迪沙 美吡达 瑞易宁)、格列齐特(达美康)、格列喹酮(糖适平)、格列波脲(克糖利);第三代:格列美脲(亚莫利)还有非磺脲类胰岛素促分泌剂瑞格列奈(孚莱迪、诺和龙)、那格列奈(唐 力、唐 瑞、丹平、齐复、万苏欣)等;这类药需要有良好的胰腺β细胞功能,会增加体重,低血糖事件的发生率较高,多数药物需要多次服用,有些对心脏功能有一定的影响,不具有明确的胰腺β细胞保护作用。多需饭前服用。使用磺脲类药物的糖尿病患者在发生中度心肌梗死时减弱心电图的ST段抬高,这一作用可能使这些患者的ST段抬高诊断延迟,从而延误治疗。双胍类药物:二甲双胍、格华止,这类药主要是减少肝糖输出、抑制糖原异生、增加肌肉葡萄糖摄取和利用葡萄糖、延缓葡萄糖的吸收、纠正受体及受体后缺陷、提高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血浆胰岛素浓度、减少高胰岛素血症;还具有抑制钠吸收、抑制交感神经活性,从而改善患者血液动力学、减轻心血管系统负荷;抑制Ⅰ型纤维蛋白酶原活化物抑制物的活性,减少血小板的粘附和聚集;抗微血管血栓形成、抗微血管糖化;有独立于降糖之外的降血脂作用;因次,这类药在口服降糖药中的地位日渐升高。但注意是对于已有肾功能不全 : 血清肌酐水平高于 15mg/L (男) 或 14mg/L (女)、急、慢性代谢性酸中毒 (包括酮症酸中毒)、慢性心功能不全、对盐酸二甲双胍过敏、行肠外碘化造影剂的放射学检查;以及肝功能不全者慎用, 避免饮酒,监测肾功能 (肌酐清除率),不推荐在孕妇使用。长期服用的人可能会有B12的缺乏。葡萄糖苷酶抑制剂:如拜唐平(阿卡波糖)、伏格列波糖,抑制葡萄糖淀粉酶、双糖酶,减少多糖分解为单糖吸收,因此对口服单糖造成的血糖升高无效。且需嚼碎与淀粉类混匀起效好。胰岛素增敏剂:噻唑烷二酮类:曲格列酮 Troglitazone (有肝毒性,1999年淘汰)、罗格列酮 Rosiglitazone 、匹格列酮 Pioglitazone 、塞格列酮 Ciglitazone、英格列酮 Englitazone这类药物可以特异性激活过氧化物酶增殖体激活受体γ(PPARγ)。PPARγ核受体的激活可调控很多胰岛素反应性基因的转录,从而增强胰岛素的作用。可以导致头痛、乏力、腹泻,与磺脲类及胰岛素合用,可出现低血糖部分患者的体重增加。可加重水肿、可引起贫血和红细胞减少。有的导致心血管意外,也有的有膀胱癌的风险。DPP-4酶抑制剂,减少GLP1的代谢起作用,降糖是血糖依赖性的,如捷诺维、佳维乐、安立泽等药物,有胰岛修复作用,比较新型的降糖药。还有胰岛素类似物等,但多是自费。对白种人治疗的目标——改善胰岛素抵抗为主,对于日裔/华裔治疗需要针对胰岛素分泌缺陷为主。对于胰岛素分泌峰值后延的人,可以给予胰岛素促泌剂,在餐前服用,让胰岛素与血糖峰值同步化,饭前吃药这就意味着不想吃饭不吃药,否则容易出现低血糖。对于有胰岛素抵抗的患者,需要服胰岛素増敏剂,还有减少食物糖的吸收利用药和减少肝脏向血液中输送糖原的药以及加强糖的组织利用的药几个方面的药。胰岛素:随着病程的进展,胰岛功能的损害加重,或机体出现并发症或有应激的事件发生,如:感染、外伤等造成血糖过高,由于高血糖的毒性作用或代谢的记忆效验也需用胰岛素来控制血糖,这样口服药才容易见效,因此这类患者需要胰岛素替代疗法。胰岛素有多种,有长效、中效、短小、预混和肠促胰岛素等之多。胰岛素容易产生低血糖,特别是短效的胰岛素,要遵循“饭前打,不吃不打,多吃多打,少吃少打”的原则。如果不是体重的原因或不方便,尽早用胰岛素是有好处的。胰岛素是否依赖与是否用过胰岛素无关,是机体的需要而定的,很多人怕用了胰岛素后造成胰岛素依赖这是错误的观点。我们不建议同类药物的联合应用,医生开药时要询问患者,患者也有必要告知医生自己所用药物,临床常见患者同时服用几种磺脲类药物的现象。注意评估患者胰岛功能对选药很重要。血糖与食物、活动量、情绪、肝功能、药物都相关,要稳定血糖就要协调好这几方面的情况。所以首先定需要,把一天的活动量定好,就像汽车加油一样,确定好要走的里程决定加多少油,里程是活动量,油就是代表要进多少热卡的食物。只要总热卡确定了,食物内容可以调换。外出还要带零食或糖,要预防低血糖的发生,如感觉心发虚、四肢软、出冷汗、四肢冰凉、头晕、手颤、饥饿就可能是低血糖。有些吃着倍它乐克这类的药人可能低血糖的表现不典型,会诱发低血糖高血压,甚至昏迷,这要引起注意。糖尿病不同时期不同状况下,不同年龄用药有所不同,要自己管理好自己外,定期上医院查糖化血红蛋白(三个月查一次),血糖随时都会发生变化,有条件经常分时段化验对血糖调控有好处。糖尿病对微小血管和大血管都有损害,注意肾脏的保护,一般建议这类患者如果有高血压,都应首选ACEI或ARB类的降压药。糖尿病患者要学会自己管理自己,咨询内分泌科医生是必要的,不要让血糖波动太大。值得注意的是对于老年患者,合并严重疾患或生存期限不多的人,血糖不宜过低,过低会加速死亡,降低生存质量。
假如你生病了,是否需要看医生?应该去哪里看病呢?大医院设备较多,医生见识多、经验多,但大医院病人多,挂号难,排队长,住院也难,门诊患者多,医生要看的患者多,花在每个患者身上的时间也就少,有时很难让每个患者满意,患者花的额外时间多,不如上社区。误区一:看病都上大医院并不是所有疾病都要上大医院,如果是急性发病,如“感冒”,或偶尔发生的“拉肚子”,我们可以到社区服务站就医,或自己买些简单的药就可以解决问题,像取药,简单的化验复查随访,健康咨询,健康保健都可以到就近的社区医疗服务站。对于诊断不明,病情危重的疾病要到就近的综合性大医院的门诊急诊就医。有时需要住院治疗。如果诊断明确或病情较复杂,不是危急症患者或者病情相对稳定,你就可以选择相对对口的医院,如在北京,神经外科就可以选北京的天坛医院,烧伤选积水坛,心脏外科选阜外,眼睛五官选同仁等。全国各地有许多医院,可以依据当地医院的特色而选择。异地求医,现在网上都可以查到当地医院的具体情况,有何专业、专长,可以电话预约。误区二:过分相信广告报纸上说的就是正确的吗?报纸是"纸",不要当文件看,不要过分相信广告.例如有许多宣传特设治疗的综合医院,真正有特色医院病床较紧张,住院成问题.有时医院选对了,不一定就能住在特色科室。但住院后可以会诊确定治疗方案也可以达到效果。现在有些老的医院虽然名气上去了,但其基础设施可能没有某些小医院好,这是许多历史原因造成的,我们是看病,不是住旅馆,能治病是首要前提。正如“山不在高,有仙则灵”。但要去正规医院,不要道听途说,相信游医,看好一个医院的特色和综合实力非常重要。象医学院的附属医院,政府机构的医院,军队医院都是较可靠的医院,要警惕有人打着大医院的幌子行医行为,如科室转包出租的,去这些医院就医要慎重。误区三、有医学生的医院不愿让学生看病有的教学医院,患者担心是实习医生看病,其实有资质带学生的医院,你应该放心,学生是没有资格给你看病的,每个学生后面都有一个能力较强的老师,学生看的较细,都要经过老师把关,可能给你的就医时间要长,有更多的机会讲解你的病情。如果不是急诊,让学生先看,老师再看不失是个好的方法,老师怕学生出错,会更加仔细认真冷静。误区四、女患者看病不愿意找男医生这里是指患者看妇科、乳腺等疾病不愿意让男医生看病。其实,医生在医院时间长了,已没有男女性别的概念,而是当作研究的工作在做,没有你想象的尴尬。你大可不必紧张,相反,态度会更好些,妇科患者反映最多的是妇科医生态度生硬。有些手术,由于生理的差异,男医生体力会更好些。有些患者担心自己的隐私会被人知道,其实医生关心的是疾病的诊治,对你的其他事不会关心,也没有精力关心,即使知道你的事,也只是论事不论人,现在医院也强调保护患者的隐私,有许多措施。检查患者要有爱伤观念,不管你是做什么的,都会给你提供最大的保护措施。有些事关系到疾病的诊断,告诉医生没有什么可以顾及的。误区五、大夫越老越好其实医学发展更新很快,人的精力体力都有限,并不是越老越好,不然医生就不需退休了。对疑难病的诊断,老大夫见多识广,可以在有一定检查资料后去看老大夫有帮助。对于治疗,特别是带有手术性质的治疗找中年的大夫较好,有些新的方法他们接受能力快,体力也好,也有较多的经验。
有人说过:医生和患者的共同敌人是疾病,从这个角度讲医生与患者是战友。患者去医院应该相信医生,将自己的心身之痛的真实资料告知医生,医生应该认真仔细地帮助患者找到问题所在,依据当前医学的发展状况和现有条件,尽可能地为患者解除身心痛苦,这是医生所负有的神圣职责。由于医学同其它科学领域一样,其作用是有限的,是否所有的误诊都是由于医生导致的呢?我们知道医生的思维判断是建立在患者的客观临床资料基础之上的,除了医生的医学知识外,患者准确的临床资料的获得直接影响着医生的判断与决策。医生在实际的临床工作中,存在许多不确定因素,这些不确定因素包括:一、 临床资料的错误:从病史、体检、实验室检查中收集资料时易发生错误(或观察、或记录、或仪器故障、或病人弄错数据),这意味着每一份资料都存在着不确定因素。如果有人编造病史、提供假的检验标本得出的结论肯定是错误的,有人拿茶叶水当尿液去化验,还有的往尿中加鸡蛋清或放外周血来欺骗医生,如果医生还要用实验仪器先检测标本的真实性,那患者就医的目的就要值得质疑,医生的职责也要变更了,这样的误诊是谁的责任?这些人为的因素玷污了医学的神圣,影响了本应纯洁善良的医患关系。二、 临床资料的模糊性和解释的多样性:通过体检和某一项检查得到的信息,不同观察者会有不同解释。(观察者发现各种体征的能力及记录病情的习惯不同,对判断某种临床征象的有无时,各人的感觉域值不同)。因为医学在很大程度上是实践经验医学的总结,有许多表现不是某个疾病所专有,同一个表现可以是多个疾病的特点,如常见的发烧能都说是感冒或是肺炎吗?每个人对表现的敏感性不一样,得出的结论就有可能不一样,因此说诊断存在概然性,就象天气预报,说降水的概率有多少一样,有谁因为预报有雨而未下去打官司呢?三、 临床信息和疾病表现间关系的不确定性:临床症状体征和疾病对应关系对每个病人不同。不是所有疾病都在一开始就表现出所有的典型特征,同一疾病,开始发病都不一样,有的人心肌梗塞首发是疼痛;有的是呼吸困难;有的却是牙痛;还有的就是猝死,这也给医生的判断增加了难度。是不是每个牙痛的人都需做心电图来除外心肌梗塞?如果这样,我们的医疗费用会越来越高,因为大家都怕漏诊,就多做检查,还有现在的大环境不再允许医生仅仅靠听诊器来诊病了,过分依赖现代仪器,也给医生专心练基本功造成了负面影响。四、 治疗效果的不确定性:任何治疗方案对任一特定病人的治疗效果是不确定的,即使对疾病的诊断是明确的,治疗措施也很成熟,但在有些病人身上却得不到预期的效果。我们事先不能区分开来。如同样是感冒,有的人不吃药就可治愈,有的吃药却无效。如有的肺炎用青霉素有效,但患者却过敏不能用;假如有两患者都被诊断为结核(确实是结核),经抗结核治疗,一个有效就证明诊断正确,对无效的患者就会让医生怀疑自己的诊断,就有可能变更诊断,造成误诊。可见造成临床误诊的因素有很多,有客观的也有主观的,哪些应当由医生来承担责任呢?对以下几种主观原因造成的误诊,医生就应当承担责任。1.如果完全达到了确诊的标准,医院的条件和以你个人的资历也应该达到的能力,然而你误诊了,并且给患者带来了损害或者损失。2.没有进行应该进行的检查,或者已经计划的检查没有得到及时的执行,由此导致的误诊要承担责任。3.看错了检查结果。4.检查本身发生了不应该的错误,而导致临床医师的误诊,作为一个医院,要承担责任。如试剂失效搞错了血钾,B超搞错了有病肾脏的方位等等。 作为白衣天使,我们尽心尽职为患者解除疾痛,患者应该尽力配合医生为自己明确诊断和制定治疗方案,不要带有其它动机编造病史,伪造标本,认识到医生与患者是战友,要相互信任,相互理解,相互支持,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共同战胜疾病,促进医学发展,保障健康。
1.你到了医院,会为看哪科发愁吗?选择了适合你的医院,那么到了医院里你能清楚地知道你要选择哪个科室去诊治吗?也许你觉得这个问题很简单,但是很多情况下你自己一时无法辨别清楚自己的病症,所以当然也比较难确定要看哪科。选对了,可以节省时间,选错了,既浪费时间又浪费钱财。所以,在看病之前,对“诊室”下药是非常有必要的。目前,很多医院都设有问询台和导诊台,大家可以先去询问然后再挂号。一般而言,所有因外伤、烧伤、肢体感染、损伤等需要就医的,都要看外科,特殊部位如眼睛要看眼科,牙齿要看口腔科,女性生殖系统要看妇产科,14岁以下的患者要看儿科。有时看外科后还要看内科,如老年患者外伤后,可能诱发内科疾病,如外伤后的心肌梗塞,有时是内科疾病造成的外伤,如脑中风、癫痫,心律失常,低血压等。有些疾病,如关节疼痛,如果有风湿免疫科可以先看风湿免疫科,但有时候要看骨科,如退行性骨关节病,关节功能障碍等都需要看骨科,再有,还有一些情况两科都要看。假如你生病了,如果是在24-48小时突发的,要看急诊,三天及以上的要看门诊,门诊不是24小时值班,要注意就医时间,不要把属于急诊范围的病挂门诊号,门诊范围的疾病病挂急诊号,因为范畴不同,医生的配备,仪器设施都不一样,有时药房的药品也不一样,如果选择不好就得不到满意的就医目的。如需看急诊的,你看普通门诊会给就诊带来不必要的麻烦,一是化验和其它检查的安排不一样,检查报告出来的时间不一样,会影响诊断与治疗结果,医生还需要把你转到急诊向有关医生交代病情。如需要住院,医院也是首先收治急诊的患者。同样可以看普通门诊的,如果看急诊也是不科学的,在急诊主要是"应急",有时你很难有机会详细述说自己患病的经历,也达不到你满意的效果。具体什么情况下看哪科在以后的内容中我将会详细进行说明。2.你想看哪位医生?有人看病喜欢看老医生,看专家,其实也不完全正确。因为,如果是做手术,老医生的体力、准确度都受限,最好是选中年人(45-55岁),他们看过的病人在数量上已经积累了很多了,但是和年纪较长的医生相比,他们的精力更加充沛,对日新月异的医学知识和医疗研究成果的新进展的了解、接受、掌握的程度都比较快,所以他们应该是更合适的人选。如果你已确诊为某种疾病,看该病的专家确定治疗方法,很有必要。但是什么样的专家是适合你的专家呢?有的人从学医开始,一直都在上学,临床干的较少,文章不少,也拿了博士学位(有临床型与科研型),但并不说明他就是你所需要的专家,这个时候,临床型的专家可能更适合你。这些信息,在每个医院的挂号处都会有详细的介绍。如果你是第一次就医,最好是找综合实力好的医生,如大内科医生、全科医生等,他们可以帮你判断是整个身体的哪个系统、哪个器官出现了问题?然后进一步帮你选择相关的检查,介绍你到相关专家那里去就医。而第一次就诊就去找过于专的医生,往往会由于他专业的限制,不能给你带来满意的效果。而只是发生了一些很简单的问题就去找专家,只会是浪费双方的时间。还有人看病喜欢找熟人,但其实这样未必好。因为医生和患者彼此太熟悉,碍于情面,有些事情医生可能不便和患者述说或检查,这样往往会造成误诊或漏诊。所以,我建议,如果你有熟悉的医生,你可以先向他咨询你这样的症状应该先看哪科?看哪位医生?或者把资料给你熟悉的医生,不告诉他是谁,他会很客观地说你的病情。有人对医生性别也有选择,如妇产科医生,往往希望女医生看病,其实,许多好的妇科医生都是男的,也许是异性容易产生同情心,他们看病的态度会更亲和。说来说去,其实不管看什么样的医生,大家都会选择去看好医生。那什么样的医生是好医生呢?我认为,如果医生只有好的医德,没有专业技能,这样的医生肯定没有用,当然也称不上是好医生;如果只有好的专业技能,没有好的医德,这样的医生又很可怕。如果不负责,他说的话会影响一个人的决定。因此,既要有高尚的医德,又要有过硬的专业技能,这才是好的医生。医生和病人应该是朋友,病人应该有自己信任的医生,不要频繁换医生,如果确实在治疗上达不到预想的效果,这个时候也可以让自己信任的医生帮自己分析该看哪个医生更合适,这样不会有盲目性。3.如何叙述清楚自己的病史与病情要治病首先要告诉医生哪里不舒服,如果见到医生只说一句“我不舒服”或者“我的头不舒服,我的脚不舒服”之类的话,即使医术再高明的医生恐怕也难以迅速地诊断出你的身体究竟是什么系统、什么器官出了问题。所以,在向医生叙述自己的病情的时候,你需要向医生说明你最难受、最痛苦的是什么?或最困扰担心的是什么?把产生或导致痛苦的发生、变化都要讲清楚,让医生帮你判断。如果是言语困难的老人或小孩,你要把你所看到的情况和了解的情况告诉医生,随时想起或找到过去的病历或检查报告之类的资料交给医生,不要自己取舍,如既往的心电图,即使是正常的,对于医生判断你的心脏状况都是有帮助的,医生需要了解的是心电图的动态变化,才能判断哪些是新发生的,哪些是既往就有的。因此你的发病真实情况即病史,包括发病的原因、加重或缓解的原因等等对医生的判断都有直接的影响。为了能清楚地向医生讲述自己的病情,自己首先要学会观察清楚自己发病的过程,或者要让家人了解自己发病过程的人,包括护理看护的人。在向医生详述患病经过的时候,要有重点,尽可能把不舒服的器官和产生的症状全部告诉医生,不要隐瞒病史,好让医生判断病史与发病之间的关系。紧急情况下,医生问话可能简明些,可能随时还要追问病史,因此,患者身边要留了解情况的人。包括都吃过哪些药? 如:一65岁的老年男性突然昏倒在大街上而被人送到急诊室,当时意识不清,医生检查:血压210/130mmHG(28.0/17.3kpa),脉搏110次每分,规则,体温353℃,皮肤湿冷发黏,口角流涎。她的妻子告诉急诊室医生,其丈夫有糖尿病,1年前还发生过心肌梗死,但从从没有高血压。他平时使用胰岛素、阿司匹林、倍它乐克和普伐他汀。这样医生首先考虑是低血糖所致,由于服用了倍它乐克,血压就增高了。如果不知道这些情况,医生首先考虑脑出血,就要先做头部CT而不是查血糖,如果不知道患者服用了倍它乐克,也就不能解释其异常的高血压,为急诊医生缩短诊断和治疗时间。把自己既往看病就医的资料准备齐全,如果有以前拍摄过的X光片等片子都要一应带好;既往服用的药物也要清楚地告知医生,因为有些症状和体征可能会与药物有关,所以要告知医生,让医生去判断与提炼。如胸片,如果你过去的片子正常,现在的片子上出现了阴影,医生会考虑新发生的病变。对诊断不清楚的疾病需要多看几个医生,但也不要盲目地去看,最好还是听从医生的建议,有选择地去看。平时要学会整理好自己的看病资料,在外要索要自己检查资料或复印件。4.就医时要注意询问医生几个问题: 我现在诊断是什么病?如果诊断还不清楚,我需要做什么检查?做检查前要有何准备,是否需要空腹?对饮食与活动有何要求?是否需要憋尿?是否要清洁肠道?如果做完检查,要问在什么地方和何时取结果?在等结果期间患者该如何做?如果需要转院,要问清医生自己要在路上注意些什么?如何应对可能出现的情况?如果诊断明确或基本明确,这种病的发展和预后如何?您现在给我服用的药和以往服用的药有何关系?要怎么服用现在的药物?是否需要空腹或忌口?需要服用多长时间?是否需要来复查?在生活与饮食上我应该注意什么?5.你知道看病前你要注意哪些事项吗?确定了自己身体上产生的不适真的需要看医生,也明白了自己应该选择什么样的的医院、什么样的医生,那我们再回过头来说说,你去找医生之前应该注意哪些事项,才能让你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果决定今天要上医院,那最好穿上宽松一点的衣服,不要穿连体衣和紧身衣,这样会给医生在诊治时带来不便。比如量血压,按要求是要裸露上臂,让袖带包裹80%的上臂面积,如果衣服过紧达不到要求的话,测量的血压就会不准;比如照X光片时,最好不要戴首饰,衣服首饰过多,会影响X光片结果;人员太杂也容易丢失,如要查妇科,太紧的衣服也不适合穿脱。还有就是在上医院之前,前一天的饮食也要相对注意一些。比如要抽血化验,早上需要空腹上医院,前一天晚上就要吃清淡一些,因为有些食物会影响化验结果。去了医院,都要先挂号,但是具体医院的挂号流程又不太一样。有的医院有电话预约挂号,带好既往的病历资料、就医卡和医保本(或记住卡号,以备报销时需要预先输入号码)等证明就可以直接就诊,有的医院需要到医院才能挂号就诊;挂完号之后,有的医院建有门诊病历,有些则采用的是通用的病历本,有些是到分诊台分号,有的则是电脑排号,坐在门口等待叫号就行,而如果是急诊大厅的话,则有分号的护士同时挂号,把你分到相应的大夫那儿。所以,在到具体的医院进行就诊时,你最好先在问询台询问好相关事宜再按照流程进行看病,这样更能节约您的时间。看病前,携带好自己曾经就医的完整资料,包括在外院做的X光片、心电图等,哪怕是正常的,以备和现在做对比,帮助医生判断;也需要在外院或其它科室开的药物及治疗经过,以及在家记录的血压、血糖数据等等,以供医生参考,千万不要隐瞒自己的病史。医生不会去打听`或传播你的隐私,你大可放心。医生看病时会做些常规检查,如果你最近已做,可提醒大夫,把自己的病情如实告知医生,不要自己取舍,有些病是相互关联的,如白带过多、会阴搔痒、有异味,可能会合并有糖尿病。如果在诊疗过程中需要化验,最好问清报告结果出来的大概时间及在什么地方取结果。有些检查有时会左右大夫的判断方向和决策。比如要判断是脑出血还是脑血栓,需要做头部CT,这个检查并不需要多长时间就能出来结果,所以要及时等待结果出来后交给大夫。如果要是要去医院直接开药的,要告知大夫,目前还吃了哪些药,是否可以和现在所需要服用的药一起服用。并且,在直接开药之前,要先询问清楚医生是否要再次复查,要注意哪些事项等等。取药时,最好看看说明,注意化学名称及有效期,是否已在其它医院购买。如果是维持用药,只需到就近医院简易门诊或社区服务站取药即可。药品是特殊商品,现在市场开放了,同种药品包装不同、商品名不同、质量不同、价格也不同。有时要当面打开看看包装有无破损,数目是否准确,如拿回家后才发现问题可能无法更换。如果你已看过许多次,还不理想,诊断不清或想调整治疗方案,就需要看专家号,带好病历资料。在挂号的时候可以进行电话预约,如果实在没有挂上,可以到你想看的专家那里签字加号,不要向号販子高价购买。别人看病时,不要随便进出走动、打断、喧哗,要保持环境安静。要注意别人的感受,如果医生在为别人诊治时,你不断去打断医生,会影响医生的思路和判断,对正在就诊的患者是不公的。现在,我把到医院看病时的一般的流程详细地列给大家:挂号(预约或现挂)——分诊、叫号——就诊——化验、检查(划价)交费——医生开药或交待注意事项、解释是否用药。如有药方(划价)——交费——取药、看说明——治疗——观察——随诊、复查。如果你是医保,要出示蓝本,要刷上号码才能报销。以上是最正常的流程,但也有例外,比如有些发烧需看专门的发烧门诊,而急性腹泻有专设的肠道门诊,肝炎有肝炎门诊,如果是急诊直接到急诊处挂号。
生活中,许多人家里都有小药箱,有病时喜欢自己吃些药,但你知道这里面的学问吗?人们吃药存在许多误区:1.相信小道消息、小广告、相信偏方听别人说管用,自己也想试试。每个人的生理状况不一样,所患疾病不一样,医生要辩证施治。好的药医院自然就会先使用。2.久病成“良医”,有病自己调药不懂“同病异治,异病同治”,不懂疾病与身体状况是在不断变化。以不变应万变。如抗菌素,老百姓俗称消炎药,不管是哪里的炎症都服一种药,这是错误的,因为不同细菌对不同人群,不同部位的侵袭损害的力度是不一样的,如在社区获得的呼吸道感染与在医院获得的感染是不太一样,有些是细菌的种类不一样,有些是细菌对抗生素的敏感程度不一样,同一种菌,某段时间用某种抗菌素有效,过一段时间就失效了,细菌很快产生耐药性,有些人长期服同一种抗菌素,使得体内的细菌发生变异而产生耐药性。因此,一段这些菌繁殖起来,很难找到有效的抗菌素,为什么临床上的抗菌素越来越多、越用越高级,就是抗生素使用过多,就连养鸡养鱼都给抗菌素,自然界的微生物都发生了改变,过去有效的抗菌素,现在用起来也失效,甚至一些少见的菌类也出现在人身上。给临床治疗带来很大压力。对于感染部位不同细菌不同,用药也不同,如糖尿病患者的皮肤感染多为球菌,泌尿系感染多为杆菌等,不同抗菌素针对的细菌是不一样的。有时抗菌素对了,机体不一定能承受,如过敏、肝肾功能的影响。3.不知药物的相互作用一病多医多药,或多病多药,听说管用就用,没有主次、先后或身体条件。人体是有机体,外来的化学物质,经过机体的处理后有的会变成无毒的物质排出体外,有的会变得毒性更强。不同的化学物经过不同途径代谢,人体一般都是通过一种被称为P450的酶来代谢处理外来的化合物,这类酶有六个亚通道,如果我们吃两种以上的药,就要选择从不同通道代谢的药,才可能减少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比如说咖啡因、茶碱类药物与喹诺酮类药物联合应用时,可降低其消除率,易增加咖啡因和茶碱类药物的不良反应,引起中枢神经系统过度兴奋。还有 酮康唑、依曲康唑、红霉素、克拉霉素、醋竹桃霉素、美贝地尔、甲硝唑、氟西汀、氟伏沙明、萘法唑酮、帕罗西汀、舍曲林、雷通那韦(Ratonavir)、西柚汁都是通过P450(CYP3A4)代谢,如果合用时应谨慎。4.认为中药没有副作用中药有时不写副作用是因为对它的副作用不了解,由于都是复方制剂,即使有副作用也弄不清是哪种药材,由于中药过去都有自己的秘方,缺乏大规模的临床对照试验来说明这个偏方的有效性,也缺少科学检测方法来检测中药里的有效成份,也不清楚这些成份哪些是好的作用,哪些是坏的作用?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提高,中药的作用与副作用越来越清楚。如“木通”对肾脏的影响。另外,现在的中药过度西化,各种糖浆、口服液等,无论是男女老少都可以吃一样的药,已偏离了中医的“望、闻、问、切、辨证施治”,中药的副作用也就突现出来。有些中药与西药相互作用会有许多副作用。含有机酸的中药如乌梅、山楂、山茱萸、五味子等药物的中成药,与磷酸氢钠、胃舒平、氨茶碱等碱性较强的西药合用,能发生酸碱中和反应,两者药效均受影响;如与磺胺药合用,能加重对肾脏的损害。 又如石膏、海螵蛸、石决明、龙齿、龙骨、牡蛎、瓦楞子、蛤壳、明矾、自然铜、代赭石、赤石脂、钟乳石等组成的汤剂及中成药如牛黄解毒片、牛黄解毒丸、牛黄上清丸、龙牡壮骨冲剂、女金丹、朱砂安神丸、桔红丸、追风丸、复方五味子片、当归浸膏等,因含有二价以上的金属阳离子,可能与西药四环素类抗生素及异烟肼在胃液作用下,形成络合物,影响疗效。有些药如“追风透骨丸”引起的“溶血”;含雄黄的中成药,如六神丸、牛黄解毒丸、安宫牛黄丸等,也不宜与亚铁盐、亚硝酸盐同服,因为雄黄中的硫化砷生成可溶性的硫化砷酸盐而增加毒性,降低疗效,对消化道粘膜有损害作用。含朱砂的中成药如健脑补肾丸、朱砂安神丸、人丹、七珍丹、紫雪丹、七厘散、冠心苏合丸、苏合香丸等,不宜与还原性强的西药如硫酸亚铁、亚硝酸盐类、碘化钾、碘化钠、溴化钾、溴化钠等同服。5.身体发生变化后不调整治疗方案如感冒发烧、怀孕等。因此,当机体发生变化,需要加用其它药时,要询问医生,有些医生也不一定明白。如在过敏的情况下,过去不过敏的药,也会出现过敏现象,有些是同种药,批号换了也有产生过敏现象;过敏的表现很多,不一定都是起皮疹,有表现流泪、打喷嚏、咳嗽、心慌、低血压、头晕、晕厥、腹痛、腹泻、尿血、水肿、关节痛、出血等都是可以得,要注意观察。有时身体发生了变化:如有胃肠溃疡的人、尿酸高、肌酐高、哮喘的人,阿斯匹林就要谨慎,最好用其它药代替;倍它乐克在有雷诺现象、肢体缺血、低血糖、哮喘、牛皮癣的人不要用。6、与饮食的关系不清楚如肠溶阿斯匹林是饭前吃还是饭后服?是早上服还是晚上服?有些医生都说法不一,要知道,药物在什么地方吸收,与药物的特性很有关系,如阿斯匹林肠溶片在酸性环境下稳定,在碱性环境下才崩解,肠液是碱性的,胃液是酸性的,如吃饭后胃酸被稀释,酸度下降,如此时服用,阿斯匹林提前崩解,就会刺激胃。即使空腹吃阿斯匹林,时间长了也会导致胃炎,但作用机制不是一回事。由于夜间较难做到空腹,所以阿斯匹林肠溶片早上空腹服用好。又如糖尿病的药是依据药物的作用原理来分饭前、饭中、饭后来服的,并不是考虑对胃肠的影响,如果这顿饭不想吃就不能吃药,否则会出现严重的低血糖,甚至昏迷。7、用药不分年龄大小有些药不是老少皆宜的,也就是说,不要一种药全家男女老少都一样服,不同年龄的人对药物的吸收、消除不一样,对药物的敏感性也不一样,药物带来的副作用表现也不同,要依据不同情况而定,如小孩(12岁)不能服用象氟哌酸、利福星、来立信、可乐必妥这类的药。或有癫痫、精神病患者的人服用这类药要请教医生。8、就医时不告知医生自己同时所服的药有的人,特别是老年人,疾病多,有时看得科室、医生多,不同医生开具不同的药,有时不注意综合考虑,各自开各自的药,病人把药那回家,认为每一种药都必须服,却不知道药物之间是要起化学反应的。不同的化学物经过不同途径代谢,人体一般都是通过一种被称为P450的酶来代谢处理外来的化合物,通常是通过六个亚通道来代谢。如果我们要吃两种以上的药,就要选择从不同通道代谢的药,才可能减少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比如说咖啡因、茶碱类药物与喹诺酮类(如氟哌酸、利福星、来立信、可乐必妥、拜复乐等)药物联合应用时,可降低其消除率,易增加咖啡因和茶碱类药物的不良反应,引起中枢神经系统过度兴奋。如长期服他汀类降脂药(如舒降之、京必舒新等)的人,如需用大环类脂的药(如红霉素,阿奇霉素)时,就会引起严重的副作用,如横纹肌溶解,肾功能衰竭,所以要先停或换药,这就需要患者告知医生你目前还在用的药。因此,当机体发生变化,需要加用其它药时,要询问医生。有人说三分之一的病是吃出来的,三分之一的病是治出来的,这就是为什么小病住院有时会越治越坏,甚至是死亡,特别是过度医疗,造成许多医源性疾病,因此,有时需停用有些药,分时段用药,有些药有时需要调整为其它类似作用的药,这需要遵照医生的话做,也要看说明书,同时告之医生你目前还在服用的药和近期已用过的药,以及目前的身体状况:如怀孕、哺乳、发烧、腹泻等等,以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保存医疗档案很重要哟)
人们为什么要看医生呢?生活中,随时都有生、老、病、死发生。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健康状况和生存条件的要求越来越高,同医疗卫生人员的接触愈来愈频繁。每个人不可避免的要与医生或医院打交道,无论是紧张喜悦地生育孩子;还是躯体的痛苦超过了忍受的限度或心理的焦虑达到了极限而求助于医生;或者是患者体验到自己出现的症状可能预示着某种疾病的先兆,希望医生能对此做出满意的解释而就医;或者是出于管理上的问题:要求医生开诊断证明、病假条、办理就业体检等; 或者因其它原因的机会接触到医生,而顺便提及自己的症状而就医。也有出于个人预防保健的目的而就医;或者出于随访原因上医院或医生进入患者家庭进行随访而与医生打交道。医院是恢复生命活力的驿站,医生是拯救生命安抚心灵创伤的天使,医生与患者本应是很亲密的关系。医生要懂得患者求医心切,患者要了解医生的苦衷,合理安排就医,改变就医习惯和方法,让医患关系更密切、更和谐,让所有的言论都有利于改善我门的健康环境。 健康除了躯体健康外,心理健康同样重要。有人说三分之一的疾病是自然因素造成的,三分之一的是吃出来的,还有三分之一的疾病是医生治出来的,除了遗传因素、天灾人祸、健康保健外,看病也是一门学问,何时要看医生?看什么样的医生?如何让医生在最短时间内了解你的真实病情?如何同医生沟通,让自己得到最好的健康照顾?如何得到科学的健康指导?有调查表明:从高血压发病率高,知晓率低,治疗率低来看,国人需要健康知识的普及,从医患关系紧张来看,国人需要有看病的基本常识,基于这些,作者通过多年工作经验教训的总结,和健康教育的体会,编写该书,适合大众看病需要的书,假如得病了,你该怎么办?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陈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