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文章
孩子厌学,到底为何?家长焦虑,如何破局?
对于孩子来说,不想上学是再平常不过的心理。然而如今,“厌学”成为一种“流行性”的社会心理现象。我小时候,如果说不想上学了,一顿打后便老实了,那时的孩子皮实。如今若出现一个厌学在家的孩子,大概率还多一位焦虑、抑郁的家长。经常接家长的提问,小时候这么乖巧、懂事的孩子,怎么就不想上学了?一般我会从个体、家庭、学校、社会四个因素给予分析。比如:1、心理因素,包括:逆反心理、自我认同缺失(学习无意义)、缺乏自信(不擅学、学不会)、情绪问题(焦虑、抑郁等)。2、家庭因素,包括:父母关系不和、家长缺乏理解和支持。3、学校因素,包括:学习困难、考试恐惧、和同学或老师有冲突。4、社会因素,包括:网络游戏、二次元、不良媒体对原有价值观的冲击。 我是一名专注于儿童青少年及家长的心理咨询师,我叫胡一萍。下文将试图从我聆听与陪伴过的“故事”中梳理出关于“厌学”的一些思考。一、核心原因分析1. 学习价值感缺失 "学了没用":学习内容与生活脱节,青少年感受不到所学内容有什么用?会对未来有什么实际意义?如"让AI代替我写文章”,"学数学买菜用不上"。功利化教育:无论是学校、父母、亲友都把成绩当成唯一评价学习的标准,学习为考试升学,学习变成"刷题工具"。案例:我有一个孩子初二时出现严重的情绪问题,她在艺术上小有天赋,三种乐器都弹得挺好,能歌善舞,画画,COSS也很好。但是她的主科成绩却不好,数学参加补习班,提前预习,但还是成绩不理想。她曾经说“为什么数学、英语不好就不能给我机会学音乐?我痛恨这个世界......”后来她逐渐丧失学习动力,人际关系也变得不好,在学校里因学业和人际双重受挫,变得越来越不自信,最严重时在学校里公开自残,后来休学在家直至中考结束情绪才稳定下来。2. 心理矛盾与冲突- 自主权争夺:青春期的孩子自我意识觉醒,“我自己作主”、“我说了算”,对家长、教师强制安排的生活和学习产生逆反心理。特定焦虑:此时的大脑前额叶发育未完成,无论是面对学业、考试、容貌、人际都易焦虑。如对学习产生"习得性无助","再努力也考不好"或“觉得自己长得不好看”、“害怕考试”、“不敢见人”。社交需求冲突:此时的孩子特别容易对同伴认同或受同伴的影响,比如与同学竞争产生人际压力形成撕裂—"再努力也比不过”。案例:我的厌学的来访中,有一半是成绩非常优异的学生,A就是一名县市排名第一的重点高中男孩,他的父母都是老师,从小对他的学习很重视,也很严格。最近母子两经常为了手机的事情发生冲突,因为孩子已经一个月不去上学了,在家里就是玩游戏。妈妈很苦恼,建议孩子做心理咨询。我从孩子这里了解到他不去上学前刚换了同桌,变成走读。他的原同桌兼室友是他的一位“强劲对手”——不用努力就能考出漂亮分数。而他在初二时就开始因学习压力而产生躯体不适,凭着坚强的毅力考上了重高。在初中时他一直是年级前十,但进入重高后他越来越力不从心。看到同桌轻轻松松就能学得很好,他内心受到了极大的冲击,他开始否定过去的日子,怀疑努力的意义,想要快乐、轻松的生活,但除了打游戏外找不到做其他事情的动力。3.数字化时代的认知重构网络依赖:短视频/游戏的高频刺激让孩子过度的及时反馈与立刻满足,这大大削弱了他们延迟满足的忍受度。而学习就是一项需要长期坚持才能有回报的苦差事,到底是依赖OR网瘾,学生VS家长争吵不断却难分清。大脑受伤:网络短视频等碎片化信息刺激大脑,各种垃圾信息和负面议论使大脑过载,长期导致人们的深度学习能力退化,注意力无法集中,使传统课堂显得更加枯燥难耐。社交退缩:网络一方面拓宽了社交圈,一方面让人社交退缩。人们由虚拟社交替代现实体验,减少了真实的社交机会。孩子们更愿意从网络上结交兴趣相投的朋友,减弱了现实社交的意愿,削弱了对学校的归属感。多环境的交互影响1. 家庭动力系统失衡情感账户透支:亲子沟通经常与学习相关联,父母指责式教育如"考不好就别回家",导致亲子关系更加雪上加霜。代际认知错位:“工业化时代”父母不能理解“数字原生代”孩子,家长用自己人生经验教育指导孩子,引发冲突,叛逆对抗。隐形控制危害:父母太焦虑,过度规划课外辅导,削弱了孩子的学习自主性和剥夺了孩子自我管理的机会。2. 教育生态困境标准化与个性化的矛盾:统一教学进度忽视孩子个性的多样性,和发展的不同步。如ADHD、发育迟缓、高敏感特质的学生在集体教育中很受伤。智能评价体系单一化:太过于偏重主流学科的教育,象艺术、体育等多元智能未被纳入主流认可系统。教师的压力与困境:老师因行政任务过重挤压了因材施教的时间,传统的教书育人变成了教育管理,难以建立深度师生连接,导致师生间难以产生正向促进。3. 社会文化冲击 "躺平文化"的误解:在高节奏的生活下,人们难以平衡和学习、娱乐、运动和休息时间,导致合理休息需求曲解为彻底放弃努力。成功观的崩塌:“好好学习,找好工作”的学习观激励着几代人,如今就业寒冬中"高学历=好工作"受到质疑,“学习的意义”这一价值观还未构建。大数据的效应:追求流量,算法推送的时代,只要你搜索或点赞过的内容就会被不断地推送,消极的观点或者心态势必会被强化,如"读书无用论".....家长焦虑,如何破局?1.重建学习意 义系统项目式学习(PBL):将知识嵌入真实问题解决,比如:让孩子运用数学、化学、物理的知识设计社区垃圾分类优化方案。生涯可视化工具:通过职业VR体验、企业见习等建立"学习-未来"的具象连接。优势放大法:为每个学生建立"能力雷达图",凸显非学术优势。2.神经科学干 预方案认知重评训练:用"成长型思维"替代固定思维(如将"我不会"改为"我正在掌握")。压力阈值管理:通过生物反馈仪监测心率变异性(HRV),科学调节学习节奏。多巴胺引导技术:设立阶梯式目标奖励,重构学习行为的神经奖赏通路。3.教育生态 升级混合式学习空间:结合线上资源库与线下讨论区,允许自定学习节奏。跨学科主题课程:如"气候变化中的数学建模""短视频创作中的文学表达"。同伴互助系统:建立"学习合伙人"制度,将竞争转化为协作。4. 家庭支持方案沟通模式转换:用"我观察到...我好奇..."替代"你应该..."(推荐:马歇尔的《非暴力沟通》)。责任梯度移交:逐步让渡学习决策权(如从共同制定计划到自主规划)。家庭学习场域:父母示范终身学习行为(如开展家庭读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