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大家参与李文生教授眼健康系列公益科普讲座,共同促进眼健康今天下午,很高兴到上海科技出版社和上海古籍出版社进行了一场“聊一聊职场人士如何主动关注和保护自己的眼健康?”的公益科普讲座。我重点科普了职场人士需要重点关注的眼睛问题,例如近视眼,尤其是超高度近视眼,老花眼,眼底出血,包括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静脉阻塞和老年黄斑变性,最后还给大家科普了白内障的防治。近视眼方面,我重点讲了超高度近视眼危害和近视眼手术治疗方式的选择,老花眼方面科普了老花眼目前的治疗现状。眼底出血方面,特别强调了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一定要控制好原发病及眼睛定期检查的重要性;由于引起静脉阻塞的原因动脉硬化占67.49%,高血压占57.8%,血脂增高占24.6%,糖尿病占6.2%,所以特别强调了控制好这些疾病对预防静脉阻塞的重要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损害的因素从日常生活来看呢,当然年龄是最主要的危险因素,但是这没办法控制,应该从日常生活中注意戒烟戒酒,增加锻炼,平衡饮食也是可以从某一种意义上可以降低黄斑病性的发生率。最后在白内障方面,我重点跟大家讲了白内障手术到底是选择早做好还是晚做好,因为这个问题不仅大多数老百姓搞不清,而且相当多的高级知识分子也搞不清楚,甚至到了完全看不见了才来做手术,在黑暗之中艰难的生活很多年,实际上完全没有必要。通过做这次科普讲座,虽然参加的人数可能只有30余人,但是看大家反应挺好,收到了预期的效果。最后,作为一名眼科专家和科普作家以及白求恩精神研究会医学人文分会眼健康专委会主任委员,做眼健康科普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和荣幸,希望把这个活动坚持下去,不管参加的人多人少,只要我的付出能够帮助到对眼健康有需要的人,总是一件开心的事!所以如果大家需要我去做公益眼健康科普讲座(免费),欢迎跟我微信联系。
在上一期的国际眼科速递中我科普了重复低强度红光照射(RLRL)对学龄儿童中、低度近视眼1⁓2年的延缓效果。我在这一期中根据《中华实验眼科杂志》2022年7月发表的“重复低强度红光照射辅助治疗儿童青少年近视专家共识(2022)”等相关参考资料,科普一下大家感兴趣的问题,即重复低强度红光照射为什么能够控制近视进展和治疗时需要注意哪些问题等等。一、重复低强度红光照射为什么能够控制近视眼呢?实际上重复低强度红光照射辅助治疗儿童青少年近视的原理尚未完全阐明。目前临床研究显示,接受重复低强度红光照射的儿童青少年脉络膜厚度增加,推测重复低强度红光眼部照射可引起脉络膜血流增加,进而增加脉络膜厚度、血液循环及供血量,有助于改善近视眼眼底相对供氧不足的问题,抑制近视眼眼轴过快增长,从而起到控制近视进展的作用。二、哪些孩子适合用重复低强度红光照射?根据现有红光照射设备获批的医疗器械注册证的说明,重复低强度红光照射的适用范围为3~16岁近视相关儿童青少年,宜用于近视度数快速进展(≥0.75D/年)且对其他防控方案不敏感者,3~6岁儿童应该在医师指导下谨慎使用,不宜作为未近视儿童的常规预防用途。如需进行规范性的临床研究,应经伦理委员会审查批准并经受试者及其监护人知情同意,在这种情况下可放宽受试者的年龄上限和屈光度数范围。三、哪些孩子不适合用重复低强度红光照射?有光过敏史、黄斑疾病、中重度干眼、角膜疾病、白内障、玻璃体视网膜疾病、感染性结膜炎、葡萄膜炎、视神经受损、先天性视神经发育异常或其他眼部疾病者禁忌应用重复低强度红光照射,以免造成严重的眼组织损害、炎症加重或复发、诱发严重的不良反应。此外,有自身免疫性疾病(包括红斑狼疮、皮肌炎、干燥综合征等),全身性疾病(如高血压、红斑狼疮、白化病等),其他疾病(既往惊厥病史、抽动症、中枢神经系统发育不完善、银屑病与癫痫和精神心理疾病等)的儿童以及正在使用低浓度阿托品滴眼液点眼进行近视控制或应用睫状肌麻痹剂进行验光检查的儿童也不宜使用重复低强度红光照射。三、重复低强度红光照射长期安全性如何?根据目前研究文献报道,重复低强度红光照射辅助治疗近视的1⁓2年研究周期内尚未有眼组织功能性和结构性损伤的报道。但是到目前为止,长期重复低强度红光照射是否会造成眼部结构与功能性损害(特别是黄斑结构和功能损害)尚不可知。鉴于相关干预的长期安全性证据尚待持续研究,应在随访中尽可能增加黄斑部 OCT (包括脉络膜厚度)以及 mERG等敏感指标的检查,以最大程度确保照射眼的安全。由于目前关于重复低强度红光照射后不良反应的报道罕见,长期重复低剂量红光照射是否会产生累积的视网膜结构损伤或导致视网膜电生理、视野、对比敏感度和色觉等功能改变尚无研究报道,有待进一步长期观察和研究。参考文献(略)
今年对全中国人来说都是极为不平凡的一年,特别是对于生活在上海的我们来说,经历了上海有史以来的最大挑战!我呢,在被封闭酒店足不出户的近3个月之中完成了近20万字的李文生教授行医随笔《让我们一起携手冲出黑暗奔向光明》一书,终于了却了多年以来的一个大心愿;再加上我近年以来在眼科科普知识方面的创作,加入上海科普作家协会,实现了从眼科专家到科普作家的跨界。说实话,这是我以前不敢想到过的事情!因为这样的想法对我这样的眼科医生来说可能难以置信。生活可能就是这样,只要你乐意付出了,往往会有一些超过想象的收获!既然木已成舟,我今天就借该书出版和加入上海科普作家协会的双喜临门之际,聊一聊我如何实现从眼科专家到科普作家这个以前想都不敢想的话题吧。即使在上海,中国最现代化的国际大都市,看门诊时也会经常会遇到晚期白内障的患者,他们甚至在黑暗之中生活了数月或者数年之久。如果问他们为什么不早一点来看,他们还会反过来振振有词地反问你“医生说白内障手术不是越老做越好的吗?”每当这个时候,我就只有耐心地跟他们解释,这是30年以前白内障手术技术不发达时的观点,现在的白内障手术技术已经进入了超声乳化时代甚至是飞秒和3D白内障手术时代,白内障手术要越早做越好。早做白内障手术,对眼睛的损伤小,恢复起来快,不仅可以明显降低白内障引起青光眼发生的风险,而且可以避免因为白内障视力下降导致跌倒和骨折的可能性,明显提高视觉质量和生活质量。还有很多糖尿病的患者不知道糖尿病控制不好可以引起眼睛失明。例如通过对536例糖尿病病人调查发现,93.0%病人不知道确诊糖尿病后,应进行眼底检查;88.4%病人不知道糖尿病的危险因素;79.1%的病人不知道糖尿病及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之间的关系……实际上,在糖尿病的慢性并发症当中,眼部损害是最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糖尿病对眼睛的损害也累及到各个部位。而作为主要致盲性眼底病中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在30岁以上糖尿病患者中发病率为27.9%~43.1%,我国约有6000万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更不幸的是,我国2型糖尿病患者中白内障发病率高达62.37%,而在我国白内障患者中,60%又是由糖尿病引起,呈现“双高”特点。而糖尿病患者并发白内障和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影响糖尿病患者视觉质量的首要因素。这些病人到眼科就诊时,往往因为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医生也回天无力,最终都会因为糖尿病引起眼底出血、白内障、视网膜脱离甚至新生血管性青光眼而失明,使自己的生活质量甚至是寿命都受到明显影响。如果我们提前告诉这些患者糖尿病眼部并发症是一个完全可以预防的疾病,最主要的治疗措施是要控制好原发病,例如血糖、血压、血脂和体重等,控制好了这些发病因素,上面的悲剧就不会发生,当然基本上不会因为患糖尿病而失明,仍然可以拥有一双明亮的眼睛,继续感受多姿多彩的世界!可惜由于我们在眼健康方面的科普宣传做得不够,一幕幕失明的悲剧一直在不断地重演!海滨,我曾经的病人。2005年在上海刚读完大学工作3年时,由于Ⅰ型糖尿病引发眼底出血导致势力迅速下降,同年底在上海五官科医院做了激光处理。2006年5月回到南宁又做了眼底血块的清除以及部分玻璃体的切割,手术后视力没有改善。同年底眼底再次出血,于2007年1月和3月赴广州再次对双眼分别做了同样的手术,但术后检查发现白内障开始形成,但是由于她被恢复无望的错误观念所左右。因此,她从大学毕业以后的25岁开始一直41岁,在她生命最灿烂的嘉年华,却只能生活在一丝丝光感的世界之中,不是一天两天,也不是一月两月,而是,她无可奈何地坚持了16年……在这16年中,整个色彩斑斓的世界与她再无交集,陪伴她度过艰难岁月的就只有那细若犹丝的光感和盲杖!16年以后的今天,我和团队给她双眼做了白内障手术以后她的双眼视力从手术以前的仅有光感右眼恢复到了0.2,左眼恢复到了0.06,完全把她从黑暗世界拉回到了光明世界之中。我们试想一下,如果她当年不是被恢复无望的错误观念所左右,而是接着做了白内障手术,那么她这16年还会在在暗无天日的黑暗之中度过吗?因此,一个错误的观念也许可以左右人的一生。还有很多很多不胜枚举的例子,包括我做过5例3000度超高度近视眼和超过500例独眼等各种各样眼科疑难杂症患者都或多或少受到了不正确观念的影响,最终给自己、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由于海滨是该书的第一位“读者”,我请她给该书一个发自内心的真实评价。她评价到“这本书有大量眼科疾病的科普介绍,语言通俗易懂,阅读后不少根深蒂固的传统错误观念都一一得到纠正,确实是一本实用性和可读性很强的书籍。同时,大量案例的分享能让人特别真实的感受到李医生对科研的认真执着以及对患者的竭尽全力。对他医术的认同和医德的佩服是阅读后的最大收获,李医生是一位了不起的医生,值得信任!”。我相信这本书一定如她所言,能够救更多的患者朋友,我就心满意足啦!掐指一算,我做了20多年医生,越来越明显感觉到一对一的对病人做诊疗发挥的作用是有限的,比如门诊看30个病人或者50个病人,就只是几十个病人受益,但是如果同时向公众宣传健康科普知识,使公众自身能够了解到如何做好眼健康防护、保健,事半功倍,使更多人能够防患于未然。有研究表明,健康教育每投入1元,医疗费可节约8.9元。世界卫生组织把“健康教育促进”确定为人人享有保健目标的首选策略。健康中国建设的核心,是人民群众健康水平的提升,健康生活方式的普及,身体素质的增强,健康素养的提升,“人人是自己健康第一责任人”的健康理念的形成,以及自我健康管理意识的强化。实际上,我早在2007年就针对国内越来越严峻的医患关系主编出版过《眼科临床安全行医指南》一书,向医患双方呼吁我们都是同一个战壕里面的战友,我们共同目的的敌人就是“疾病”两个字,希望医患双方携起手来,共同战胜“疾病”这个敌人,而不是把医务人员作为“疾病”的替死鬼。古训有“上医治未病,中医治欲病,下医治已病”。医学科普最终的目的,是让老百姓通过科普“治未病”,使很多疾病消灭在萌芽之中。同时,对一些疾病也可以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以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为例,它是可以预防的疾病,但是很多病人并不知道自己有病,所以我们要在各种场合呼吁进行眼底病的筛查,使大家能够早发现、早治疗,减少疾病的危害,保护好个人以及家庭的幸福。可以看到,医学科普是以科普的方式将健康领域的科技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传播给公众,旨在培养公众健康素养,帮助公众学会自我管理健康的长期性活动。建设健康中国,实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医学科普工作具有重要意义和独特作用。大力开展医学科普,从体制机制上建立医学科普的投入保障机制,充分调动社会各界和卫生技术人员参与医学科普的热情,将医学科学知识、防病治病方法、医学保健措施和健康理念,通过多种手段和途径传播给公众,提高全民健康意识,提升健康素养,倡导健康生活,对于健康中国建设,必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目前,我国《执业医师法》规定了医师有宣传卫生健康知识、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的法定责任。因此我认为,作为一名临床医生,要想把诊疗工作做好,健康科普也是必不可或缺的。我们医务人员应该学会如何做科普,如何把艰涩难懂的知识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传播给大众,使更多的公众受益,我想这也是一个合格医生很重要的体现。那么,我们作为医务人员,应该怎么样向公众传递正确的科普知识呢?根据我自己近3年以来在今日头条、李文生教授眼科疑难杂症和好大夫等自媒体平台上分享200多篇科普作品的经验,临床医生要想做好科普,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努力:第一首先是科学性。这是健康科普基本的要求,也是底线。在科普过程中一定要坚持严谨、认真的态度,应该向公众传递既已掌握的知识,而不是信口开河,否则很容易造成误导,说实话是最基本的出发点。在现代医学已经进入到循证医学时代的今天,我们一定要让高级别的循证医学证据作为我们科普的坚实素材,只有这样才能向公众传递真正经得起科学检验的知识。第二是要保证趣味性。用大家喜闻乐见的方式,保证公众能够对科普宣教感兴趣、听得懂、做得到。第三是强调时效性。任何的科普宣教都有特定的场景,针对公众普遍关心的问题,及时回应公众的关切,效果会就事半功倍。第四加强学习,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现代社会是一个知识爆炸的时代,新知识、新理念、新技术层出不穷,如果我们自己不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终将会被淘汰。因此可以说,做医学科普本身也是一个医学知识自我更新和自我完善的过程,要求我们自己不断学习新知识等方面也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总之,专家做科普是保证健康科普的重要环节,把复杂的医疗知识普及给老百姓,让大家能够听得懂、记得住、用得上,建议广大医务人员都行动起来,共同做好健康科普,共同为健康中国贡献力量!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白内障患者对术后的舒适度及视觉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围手术期眼表的管理一直受到各位专家的高度重视。术后干眼是引起OSI(客观散射指数)及HOAs(高阶相差)提升的主要因素,进而会影响到患者的视觉质量,然而泪膜不稳定是术后干眼发病的核心机制,所以关注术后患者的泪膜稳定至关重要。为更好解决患者术后干眼等相关问题,我们将于2022年9月22日19:00-20:30在腾讯平台举办干眼学术论坛,本场会议非常荣幸的邀请到上海爱尔眼科医院的李文生教授和上海五官科的杨晋教授担任大会主席。同时邀请到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赵慧主任,上海爱尔眼科医院陈岩主任和樊华副主任担任讲者,本场会议将为干眼治疗提供更多的临床经验,进而提高患者的视觉质量和舒适度以及满意度。在此,欢迎各位届时参加!
3D可视化手术系统是眼科显微手术领域的一项新技术,已有多项研究表明3D可视化手术系统应用于玻璃体切除手术,拓展了景深,提高放大倍率,具有较优的人体工效学、所需最低眼内照明较低,有利于示教1-3。但在白内障手术中的应用,临床数据还比较少。来自上海爱尔眼科医院的李文生教授团队4进行了一项随机对照研究,探讨了3D可视化手术系统应用于白内障超声乳化及人工晶体植入术中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本期将分享该研究主要结果给大家!研究方法研究纳入了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18例(20只患眼),平均年龄67岁,所有患者被随机分为两组,一组患者在传统显微镜下接受超声乳化和人工晶体植入术(传统显微镜组,10只患眼),另一组患者在3D可视化手术系统(NGENUITY,Alcon)下进行(3D组,10只患眼)。所有手术均由1名术者完成,收集患者年龄,手术时间、术前和术后最佳矫正视力(BCVA)、眼内压(IOP)以及角膜内皮细胞密度(endothelialcelldensity,ECD)等数据。所有患者术后随访1个月。研究结果白内障术后1个月,两组患者的术后LogMAR最佳矫正视力均较术前明显提高(P<0.05),与传统显微镜组患者比较,3D组患者的术后LogMAR最佳矫正视力没有显著差异(3D组:0.19±0.25VS传统显微镜组:0.09±0.14,P>0.05)。图1 两组手术方式术前和术后视力比较白内障术后1个月,与传统显微镜组患者比较,3D组患者的角膜内皮细胞密度没有明显差异(3D组:1824.82±497.91个/mm2 VS传统显微镜组:2158.96±402.53个/mm2,P=0.329)。图2两组手术方式术前和术后角膜内皮密度比较与传统显微镜组患者比较,3D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没有显著差异(3D组:498±104秒 VS 传统显微镜组:542±88.6秒,P>0.05)。图3两组手术方式手术时间比较两组术中和术后均未发生严重并发症。总结本研究表明:与传统显微镜比较,3D可视化手术系统下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具有相当的术后视力、角膜内皮细胞密度、手术时间,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3D可视化手术系统可安全有效地用于白内障超声乳化和人工晶体植入术。参考文献[1]YonekawaY,ThanosA,AbbeyAM,etal.Hybrid25‑and27‑gaugevitrectomyforcomplexvitreoretinalsurgery.OphthalmicSurgLasersImagingRetina2016;47:352‑5.[2]YonekawaY,ThomasBJ,HassanTS.Newself‑retainingsuturelesscelluloseflangeddisposablecontactviewingsystemforvitreoretinalsurgery.Retina2015;35:834‑7.[3]EckardtC,PauloEB.Heads‑upsurgeryforvitreoretinalprocedures:anexperimentalandclinicalstudy.Retina2016;36:137‑47.[4]QianZ,WangH,FanH,etal.Three-dimensionaldigitalvisualizationofphacoemulsificationandintraocularlensimplantation.IndianJOphthalmol.2019Mar;67(3):341-343. CN-NGU-2200021
可能唯一允许自己失败的就是 “起床失败” 大冬天的被窝真是太太太太太舒服了~ 冬天没有蚊子的烦扰,躲在被窝里一觉到天亮,一睁开眼睛就能看到...嗯?怎么冬天也有蚊子?抓又抓不到?这怎么回事? 许多人都有过类似的经历,有时候总感觉眼前有东西在飘动,形状是点状、线状等的漂浮物,尤其是看白色明亮的背景时比较明显,就像蚊子在眼前飞来飞去一样。 这是由于玻璃体混浊导致的视觉阴影,也就是常说的飞蚊症。 人为什么会有飞蚊症症? 飞蚊症 李勇主任指出,飞蚊症主要是由玻璃体老化引起的。玻璃体是人眼球的主要支撑物,外观透明,看起来像“果冻”。随着年龄的老化,玻璃体会发生液化(从凝胶状逐渐変成液体状态)。 液化如果不断扩大,玻璃体会无法支撑眼球的重量,发生塌陷,即周围凝胶状的玻璃体会塌陷进中间的液化玻璃体中从而产生混浊物。 患者眼前出现如发丝、灰云、小圈、蚊虫、苍蝇、小黑点、线条甚至一幅图画等黑影,有时伴有闪光感,无法擦去或抹掉,眼睛本身无痛无红。这些黑影会飘动,一般都能随眼球的转动而发生运动,位置相对固定,数量不多且较淡。 哪些人容易得飞蚊症? 中老年人 李勇表示,飞蚊症的发病与老化有关。在正常情况下,我们的玻璃体无色透明,呈胶状,但年龄增长,玻璃体液化,产生一些混浊物,玻璃体的不透明物投影在视网膜上,随之产生蚊影的飘动。 高度近视患者: 对于近视患者,眼轴增长,并且随着年龄增长可能导致液化,也是很容易出现眼前黑影出现“飞蚊”。 而高度近视更会引起飞蚊症的另一种类型——病理性飞蚊症,因为除了玻璃体,眼轴增长也会让整个眼球结构改变,眼底视网膜在眼球的牵拉中变形,视网膜裂孔、出血等随之发生,这时会引发病理性飞蚊症。 飞蚊症不需要治疗? 这需要分情况考虑,飞蚊症有生理性和病理性之分。 生理性飞蚊无需治疗: 正常人注视白色物体或蓝色的天空时,可发现眼前有飘动的小点状或细丝浮游物,有时闭眼亦可看到,但检查时却未发现任何玻璃体的病变,此种现象称为生理性飞蚊症。 生理性飞蚊症一般是由于玻璃体皮质的细胞、或行走于视网膜血管内的血细胞,在视网膜上投影所致。 主要症状特点:“蚊子”的位置相对固定,一般只表现为黑影飘动,不对视力造成影响。 生理性飞蚊症无需治疗,只要作息规律、科学用眼、自我感觉不适时注意休息,就会有所好转。此外,多吃一些含碘的海产品和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如蔬菜和水果等,也会有所帮助。 病理性飞蚊需要治疗: 病理性飞蚊症属于眼部的病变,主要由玻璃体邻近组织病变引起,例如:葡萄膜炎、视网膜炎、视网膜裂孔、出血或眼外伤出血等。若忽视此类病变的发生,则可能造成不可逆的视功能损伤。 主要症状特点:短时间内“蚊子”大量增加、出现视物变形、甚至闪光、红痛、视力异常等恶兆。 病理性飞蚊症,针对病因治疗。如果飞蚊症与眼内感染有关,医生会给患者具有抗感染和消炎作用的眼药水,及时控制感染。如果飞蚊症与眼内出血有关,医生会用止血药及促进血液吸收的药物进行治疗。 如果出现视网膜撕裂或脱落,需手术治疗。对于视网膜小范围撕裂的患者,医生可采用眼底激光将裂孔的周围或者变形区进行光凝治疗,预防视网膜脱离。如果发生了视网膜脱离,必须行手术治疗。
由上海市医师协会组织评审的第三届“仁心医者上海市杰出专科医师奖”于8月12日揭晓,我院李文生副院长作为上海市千余名眼科医生中的优秀代表之一获得第三届“仁心医者上海市杰出专科医师奖”提名奖,充分显示了上海社会各界尤其是上海市医师协会及其眼科同行对我院及李院长本人近年来工作的信任、支持和鼓励!上海爱尔眼科医院眼底科李文生李文生教授是著名眼底病及白内障专家,博士,留美学者,博士及博士后导师,我院副院长。他是美国麻省大学医学院眼科及基因治疗中心 (UMMS) 研究员、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美国国家眼科研究所(NEI)客座研究员、中国首位美国视觉和眼科研究(ARVO)学会“青年临床科学家研究奖”获得者。2008年中国首位美国视觉和眼科研究(ARVO)学会“青年临床科学家研究奖”获得者李院长从医20多年来,不断攻坚克难,啃下了眼科领域一个又一个硬骨头,为数以万计的国内外疑难杂症患者解除痛苦,恢复光明。据美国2010年JCRS杂志报道,李院长是目前世界上惟一完成过两例105岁白内障患者的眼科医生(JCRS,2010。到目前为止,已成功完成4例102岁以上超高年龄白内障手术);2013年首创了由超高度近视引起的中重度视觉损伤治疗新方法(Ophthalmic Research,2013),已成功完成4例3000度超高度近视眼手术。相关内容由工人日报、健康报、中国网等30多家权威媒体进行了跟踪报道。2017年李院长获上海市长宁区领军人才称号;2018年入选中国十大飞秒白内障手术医生称号;2019年在国际上先报道了3D白内障手术(India J Ophthalmol,2019),相关内容由人民日报、中国科学报、健康报等30多家权威媒体进行了跟踪报道。2016年李院长首创了“两步麻醉法”的微创玻璃体手术(two-step anesthesia vitrectomy),完全避免了眼部麻醉的并发症,相关内容在2019年9月法国巴黎举行的第十九届欧洲视网膜大会(Euretina)做了大会发言,以及同年在AAO和APVRS会议上作为ePoster交流,2020年5月在知名眼科刊物Ophthalmic Research杂志发表,标志着该手术方法逐步得到国际同行认可。他还每年完成100例左右放弃治疗的独眼手术。2017年李院长获上海市长宁区领军人才2018年获中国十大飞秒白内障手术医生2019年在法国巴黎举办的欧洲视网膜大会上介绍“两步麻醉法”的微创玻璃体手术由于李文生教授对眼科领域的贡献,他先后入选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第三批专家会员、中国眼科未来领袖培养对象、美国眼科学会(AAO)、欧洲视网膜专家协会(ESRS)、美国视觉和眼科研究学会(ARVO)、美国基因和细胞治疗学会(ASGCT)、国际临床视觉电生理学会(ISCEV)会员及美国白内障与屈光手术学会(ASCRS)会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评议专家、教育部科研基金和科技奖励评审专家、欧美同学会医师协会转化医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微循环学会眼微循环专业委员会眼底病学组副组长、中国医师协会眼科医师分会视觉生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循证医学专业委员会眼科学组副组长、《中华眼底病杂志》编委以及IOVS等九家国内外眼科杂志的编委及审稿人等。到目前为止,李文生教授以第一作者或通信作者在国内外Ophthalmology等著名刊物上发表专业论文112篇(其中SCI文章31篇,总IF超过100),研究结果被Nature杂志、美国最新版临床指南(Preferred Practice Pattern, PPP)及《八年制眼科学》教材引用;主编《循证眼科学》等5部专著,参编8部著作,获7项有重要影响的国内外奖励,主持19项包括国家重大专项、国家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在内的国家、省部级科研课题,培养博士(后)、硕士研究生20余人,应邀进行国内外专题讲座100余次。李院长表示,短短到上海工作还不到4年,获此殊荣,首先感谢上海市医师协会眼科医师分会主任委员许迅教授及同行的信任!决心以此次获奖为起点,一方面,将荣誉变为他不断攻克眼科疑难杂症的动力;另一方面,他将通过科普大众,更好地为国内外眼科疑难杂症患者服务,为上海市医师协会眼科医师分会增光添彩。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有一位“功臣”一直在默默的为我们做贡献 可是,我们平时却忽略了它的感受 直到它生病了才想起它的重要 ——那就是眼睛 体检的重要性大家都知道,大家都有定期体检的习惯。体检可以及早发现疾病征兆,但是大部分人在体检中往往忽视了眼睛,甚至老年人觉得“老眼昏花”是应该的,好的生活质量离不开清晰的视力,那么,在李勇主任看来,哪些人应该定期检查眼睛呢? 3岁至6岁人群 李勇主任提醒,孩子3周岁以后,应该进行一个全面的眼科检查,看是否存在斜视、弱视、先天性白内障等眼病,这些病都是越早发现治疗越好。大部分家长往往会注重给孩子打疫苗等,但因为缺少眼科知识而忽视了眼睛检查。 学生群体 中国目前的教育体制,绝大多数孩子在学生期间需要长时间面对课本,加之学生本身处于生长发育关键期,眼轴发育也很快,是容易出现近视和度数加深的敏感期,因此定期进行视力检查,有利于保护视力,防止近视快速加深。 老年人 随着身体机能老化,许多老人会逐渐开始出现一些眼病,例如老年性白内障、老年黄斑病变、青光眼等,这些眼病都会造成视力明显下降甚至完全失明,定期检查可以及早发现疾病苗头,尽早治疗,防止病情进展严重,治疗效果较差。 糖尿病和高度近视眼 糖尿病是一种会损害全身脏器的慢性疾病,其中对眼睛的伤害十分突出,其中最为常见的是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这种眼病的特点是早期进展较为缓慢,症状不太明显,但是随着患糖尿病的时间越长,发病率越高,而中晚期的治疗效果远远不如早期治疗。糖尿病患者晚期可能失明真不是唬人。 另外,高度近视眼的眼轴明显比普通人长,视网膜比正常人薄,患视网膜疾病的概率比正常人大,患青光眼、白内障的概率也高于常人,因此应养成良好的用眼习惯,避免眼睛受伤,避免从事过于剧烈的运动,同时可定期进行眼底检查。 爱护眼睛绝对不是一句空话,没有好的视力你的生活质量会大打折扣。平时爱护眼睛并定期检查,远比视力下降后再后悔重要的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