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大多数白内障手术已经不需要住院治疗,手术当天就可以返家修养。但是白内障手术的术后注意事项很重要,请大家认真了解。1、手术后当天,术眼要包盖,目的是使眼球减少转动,使眼睛得到充分的休息。除吃饭、上厕所外,尽量卧床静养,要注意别磕碰术眼,以免造成伤口裂开、前房出血、人工晶体移位等合并症。部分患者术后当天会有轻度的眼部不适,磨疼感,一般会自行缓解消失。如果出现严重的眼胀,甚至恶心呕吐则可能是出现了术后高眼压,需要及时到医院进行对症处理。白内障术后的一过性高眼压可以持续数小时到数天,需要及时降眼压治疗。睡觉时请尽量维持平躺,如需侧卧,需向未开刀一侧睡。2、术后第2天,可去掉遮眼纱布,病人生活虽然能自理,尽量卧床休息为主。少数患者仍有感到术眼轻度疼痛、眼磨、怕强光等均属正常现象。如眼睛疼痛明显,合并视力下降等症状,要及时到医院就诊。3、由于老年人胃肠蠕动减慢,容易引起便秘,因此,术后需吃易消化的食物及新鲜蔬菜、水果。术后如果便秘可用缓泻药,如开塞露等,以防排便时用力过猛,使眼睛局部伤口出血和伤口开裂。可做一些不费力的家事,如浇花、摺衣服,可以在安全清洁的环境中散步。4、根据医生的要求,分清楚各种药物,标明其使用次数。点药时要注意卫生,将手洗干净,年龄大可以让家人帮助点眼。5、除此之外,患者还应保持心情开朗,正确对待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刺激,保证睡眠,预防感冒、咳嗽,咳嗽厉害时,要服镇咳药,以免影响伤口的正常愈合。6、由于人工晶体光学比我们自身的晶体更加透明,术后初期病人有视物发亮、发白、发蓝等感觉,需要一段时间恢复和适应,应适当用眼,避免疲劳。术后2个月后,可到眼科门诊配眼镜,可提高视力改善视觉质量,帮助近距离看手机或者阅读。7、少数病人由于术前双眼视力相差很大,时间长久以后坏眼出现废用性斜视,这些人术后短期内可能复视,恢复一段时间后复视会缓解或消失。术后初期,病人可能出现双眼视力不均,视物双影等现象,随着术眼的恢复,症状将缓解或消失。8、病人在术后切记不能揉眼,术后半个月后可以洗澡、洗头,尽量避免将水溅入眼内。术后一个月内限制剧烈活动。 术后2周内洗头发可以到美发店躺着洗头,若眼睛被水溅湿,请马上回家点药。9、长期注意事项:患者眼部植入人工晶体后,需定期到医院复诊;平时避免撞击和用力挤压术眼;若发生视力下降,需及时就诊,查明原因,对症治疗。
科学家已经可以诱导干细胞形成视网膜,这为很多眼疾患者带来希望。在子宫里,一团相同的细胞分化成各种不同的模样,最终形成高度有序的结构,组装成人体的全副器官。这个过程依照内在的“生物学蓝图”有条不紊地进行,引导组织产生折叠、皱褶,精确形成适当的外形和大小。科学家很熟悉这个由简单到复杂的进程,他们一直在思索胚胎发育的机制,暗自惊叹它的奥妙,又渴望在实验台上重演早期发育阶段——既为了更好地理解其中的生物学机制,也为了将这些信息应用于修复和替代受损组织。这个时刻或许已到来了。解密发育奥妙的工作最近取得了不少成就,体外培养的替代器官有望在10年内就进入手术室。我之所以作出如此乐观的预测,是因为我的实验室近来在干细胞研究上取得了一些成果。干细胞会分化成其他类型的细胞。我们发现,即使在体外培养的环境下,干细胞也可以分化形成视网膜——眼睛里的关键结构之一,它把来自外部世界的光信号,转换成电信号和化学信号,继而传递给大脑的其他部位。此外,我和同事还培植出了皮层组织,以及垂体的一部分。由于我们对人体信号传导系统的认识越来越深入,因此在做上述研究时,我们根据自己掌握的知识,对培养皿中的一层相互分离的细胞进行诱导,让它们形成了一种轮廓分明的三维结构。其实,这些细胞收到我们“输入”的化学信号后,自己就会行动起来,开始建造视网膜。这一研究成果让很多人看到了希望:用这种方法制备的视网膜组织有望用于治疗黄斑变性等多种眼疾。培养皿中的奇迹刚开始尝试“培养”视网膜时,我们实验室还在探讨视网膜形成的一些基本问题。我们知道,视网膜是从胎儿大脑中名为“间脑”(diencephalon)的那一部分发育而来的。在胚胎发育的早期阶段,间脑的一部分会扩展,形成气球状的视泡(optic vesicle),后者再向内凹陷,形成视杯;视杯进一步形变,最终成为视网膜。一个多世纪以来,生物学家一直就视杯形成的精确机制争论不休,直到今天,研究大脑发育的科学家仍然各执一词。其中一个较有争议的问题是,在视杯形成过程中,与之相邻的一些结构,如晶状体和角膜起了什么作用?有些科学家认为,视网膜向内凹陷,是因为受到了晶状体的物理推动作用;也有科学家认为,视杯无须借助晶状体的作用,就可以自己形成。要想在活着的、正在发育中的动物身上观察这一现象绝非易事,因此大约在10年前,我的研究团队决定做一次尝试,看能不能把眼睛的发育过程“提取”出来。具体做法是,先在培养皿中培养胚胎干细胞,然后加入眼睛发育所需的化学物质,观察培养皿中发生的情况。从发育程度上来说,胚胎干细胞是最原始的干细胞,最终可以分化成从神经到肌肉的各种组织。当时,把干细胞培育成器官的技术尚不存在。人们曾把相互分离的干细胞“撒”在膀胱或食管形状的人工骨架上,试图搭建出新的器官。这类组织工程学技术在培植真实器官方面并不是很成功。因此,我们决定另辟蹊径。在正式动手之前,我们做了一些准备工作。2000年,我们发明了一种细胞培养方法,可以把小鼠的胚胎干细胞转变成多种神经细胞。随后,我们在培养皿中培养了一层小鼠胚胎干细胞,并加入一些可充当“传递员”的细胞——这些细胞会向胚胎干细胞传递化学信号,促使后者发育、分化,脱离胚胎状态。我们培养这些细胞的目的,并不是要复制某个人体器官的三维结构,而是想看看,仅用细胞自身的化学信号,是否足以让胚胎干细胞形成眼睛发育早期所独有的神经细胞。起初,我们没有获得多大的成功,但在2005年,我们在技术上取得了突破。以前,我们实验室在培养干细胞时,细胞只能平铺在培养皿上,但在2005年,我们突破了“二维限制”,可以让干细胞悬浮在培养液中,这就是“悬浮培养”。我们采用这种三维培养技术的原因有很多。首先,在悬浮培养中,细胞聚集时,本身就会形成三维结构,因此在产生复杂组织时,会比平铺的细胞层更容易;其次,为了发育成复杂的结构,细胞之间需要相互交流,而三维培养更适于促进这样的交流,因为细胞之间可以更加灵活地发生相互作用。使用这种新方法,我们把相互分离的胚胎干细胞悬浮在液体培养基中,然后注入多孔培养皿的小孔中(每个小孔只有微量的培养基,含大约3 000个胚胎干细胞)。我们发现,原本分开的胚胎干细胞开始聚集在一起。随后,就可以诱导这些微小的细胞聚集体,让它们全部分化为一种神经前体细胞(neural progenitor)——这类细胞通常存在于大脑前部。然后,这些细胞开始相互发送信号,经过三四天的时间,它们便自发组织成中空的球体,由单层的神经上皮细胞构成(神经上皮细胞即神经干细胞,由前体细胞分化而来)。我们把这种形成单细胞层的方法称作SFEBq培养法,即“胚状体样聚集体的快速再聚集无血清悬浮培养法”(serum-free floating culture of embryoid body-like aggregate with quick reaggregation)。在胚胎中,神经上皮细胞接收来自细胞外的化学信号,最终形成特异的大脑组织结构。在这些化学信号中,有一种信号可触发间脑的发育,形成视网膜和下丘脑(hypothalamus,控制食欲和其他许多基本生理功能的脑区)。成功地使胚胎干细胞形成球体之后,我们实验室开始尝试,诱导这些细胞分化成视网膜前体细胞——成熟视网膜细胞的前体。我们向SFEBq培养体系中加入了一系列蛋白质。在胚胎中,这些蛋白的作用正是诱导视网膜前体细胞的产生。当这些细胞球体在悬浮培养基中继续保存了数天之后,视网膜上皮组织自发地向外突出,形成视泡样的结构。然后,突起部分的顶端又开始内陷,形成酒杯状结构,很像胚胎上眼睛的视杯。与活体动物中一样,这个源自胚胎干细胞的视杯也由内外两层组成:外壁是上皮层,内壁便是视网膜。换句话说,在培养皿中,原本分开的干细胞组成的聚集体,独自形成了有序的结构——真是名副其实的“eyepopping”(这个词有双关含义,从字面上理解,就是“眼睛出现”,而这个词本身的含义是“使人瞠目的”)。不像在胚胎中,培养皿中并没有晶状体和角膜。这一发现清楚地回答了那个存在已久的问题:原始视网膜的形成,是否需要晶状体等邻近组织施加外部作用力。至少在体外,视网膜的形成是一个基于细胞内部程序的自发现象。眼睛的形成由一小块胚胎组织发育成眼睛,会经历如下步骤:内部的神经上皮层向外凸起,形成视泡(第9天);凸起部分的外层向内凹陷(第9.5天),晶状体泡随之形成(第10天);视泡的一部分发生折叠,形成视杯,与晶状体泡共同形成视网膜、视神经及最外部的晶状体(第10.5天)。视网膜包括三个不同的细胞层:视杆和视锥细胞;水平、双极和无长突细胞;视神经节细胞。 眼睛发育的再现培养皿中,眼睛的发育过程继续进行着,就像我们在胚胎发育中所看到的一样。我们让视杯在悬浮培养体系中又呆了两个星期,组织的直径大约长到了2毫米,而且与胚胎中一样,单层的视网膜上皮也演变成了层级结构,含有所有6种可在初生婴儿的眼睛中检测到的细胞。这一层级结构的外层是光感受器细胞层,最内层是神经节细胞,这类细胞在机体中的作用是连接视网膜与大脑。如同你在真实视网膜中看到的一样,在内外两层之间是几层连接层,由中间神经元(interneuron)构成。与此前一样,多层结构的出现也是依照内在程序完成,这个程序会决定什么细胞应该产生,它们又应该被安排在三维空间的什么位置。我们的工作仍未结束。视杯究竟如何形成,一团细胞究竟如何出现规整的结构,这些问题仍然存在。由同一物质构成的团块自发产生复杂形状,这一过程叫做对称破缺(symmetry breaking),贯穿整个胚胎发育过程。如果没有对称破缺,受精卵重复进行细胞分裂只会产生一团未分化的细胞,发育过程会止步不前。我们的自组织胚胎干细胞培养体系似乎可以作为一个理想的实验平台,来研究哺乳动物胚胎形成过程中的这些玄妙机制。另一个还不清楚的问题是,单层的视网膜上皮到底是怎么演变成视杯形状的。总的来说,机械力和组织的刚性控制着上皮组织的形变。通过在体外测定视杯形成过程中上皮不同部分的受力方向和组织刚性,我们发现,形成这一结构需要三个步骤。在这一过程中,视网膜的刚性减弱,柔韧性增加;同时,视网膜与上皮交界处的细胞变成楔形;最后,视网膜因快速扩展而内陷。这三个步骤对视杯的形成至关重要。实际上,当我们把这些与组织的机械性质有关的条件输入计算机模拟程序后,的确出现了我们熟悉的酒杯形状。培养皿中的眼睛在培养皿中,诱导胚胎干细胞形成视网膜的过程,扼要地再现了胚胎中眼睛发育的主要步骤。这项技术对基础研究的价值不可估量,同时有助于开发一些疗法,帮助视力减退的患者恢复视力。如下图所示,在加入名为生长因子的分子之后,胚胎干细胞开始聚集;大约5天后,开始形成最原始的视泡。及至第7天,视泡向外凸出;几天后,该结构内陷,形成视杯;到第24天,视网膜的所有层次初具雏形。应用前景听说我们的研究后,人们自然想知道,用小鼠胚胎干细胞所做的工作究竟能否给眼疾患者带来好处。在这个方向上,我们已取得了一些进展。值得一提的是,我的实验室最近刚刚在一篇文章中报道过,我们成功地使人类胚胎干细胞分化成视杯和多层神经组织。我们预计,同样的培养方法也可应用于人类的诱导多能干细胞(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s,iPS)——成熟细胞受到特定刺激后,经过逆转的发育过程,可成为诱导多能干细胞,其行为与胚胎干细胞相似。我们还发明了更好的低温贮存方法,能在液氮中储存由人类胚胎细胞分化成的视网膜组织。这些工作都将推动体外培养的视网膜组织应用于医学。例如,我们可以制造人工视网膜,帮助人们研究常见眼部疾病的病理机制,推动新药和基因疗法的研究,逆转视网膜病变。全世界有数百万人患有黄斑变性、视网膜色素变性(retinitis pigmentosa)和青光眼(glaucoma),这三种视网膜退行性疾病的患者也许都可以从我们的研究中获益。三种疾病中,发生病变的视网膜细胞层各不相同。在黄斑变性中,由于支撑组织“崩溃”,视网膜上皮的完整性受到影响,光感受器细胞也发生退化,尤其是视网膜中心区域。在视网膜色素变性中,视杆细胞(rod,光感受器细胞的一种)数量一年年逐渐减少,最初也是最常见的症状是“夜盲”,而后来,患者会丧失大部分视野,只剩下一小块中心视野。在青光眼病例中,受损的则是神经节细胞,这类细胞会伸出视神经,把视网膜与大脑后部皮层上的视觉处理中心连接起来。黄斑变性可能是这三种疾病中最容易用细胞替代疗法缓解的一种。使用传统培养方法和我们的新方法,人类胚胎干细胞和诱导多能干细胞都比较容易产生支撑组织的细胞,即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并可从培养基中直接提取出来。美国已开始用这种细胞进行早期小规模临床实验,其他国家也有类似的实验计划。在这些实验中,研究人员会用细针,将干细胞分化成的色素上皮细胞注射到色素上皮和光感受器细胞层之间,至少替代部分受损组织。视网膜色素变性的细胞疗法尚需进一步改良才能应用于人类。与传统培养方法不同,我们的新技术可产生一层密集的视杆细胞,适于进行移植,但移植了这种细胞层之后,还需用其他关键手段来提高视力。光感受器细胞不同于简单的上皮支撑组织,需要整合到眼睛的神经回路中;尤其重要的是,光感受器需与另一种感觉细胞——双极细胞——重新形成细胞连接,而我们尚不知道如何有效形成这种连接。若能成功移植光感受器细胞,将有望使视网膜色素变性患者至少恢复部分视力,甚至使晚期患者受益。青光眼也许是这三种疾病中最难用细胞疗法治疗的。胚胎干细胞培养固然能够产生这种疗法所需的神经节细胞,但胎儿出生后,视神经的再生长便会受到抑制。神经节细胞发出分支,形成视神经,向大脑传递信号,这些分支称作轴突;迄今为止,人们还没有发现诱导其轴突与其他细胞重新连接的方法。比起现有的组织工程学技术,即将细胞安放到皮肤或膀胱形状的骨架上,胚胎干细胞分化成的组织显然要好得多。作为研究者,我们必须谨慎而有耐心地揭示发育中的细胞所隐藏的奥秘——由单个细胞形成眼睛这样的复杂器官,究竟经历了怎样复杂的过程。
白内障是老年人常见的疾病,属于生理性退化的表现,常常是导致视力下降,模糊,甚至重影等。但对于什么时间应该手术还存在一些误区。误区一:白内障可以通过药物或者其他非手术疗法得到根治而避免手术。老年人常常从各种权威报纸或者广播上看到各种挖掘祖国医学宝库而名贵中药制作的治疗各种眼病的奇药或者奇人。这些药物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保证用药后视力可以迅速提高,常常同时有N多“使用者”的良好反馈和“砖家”的推荐。作为一种“无毒副作用”的中药,可以让混浊的晶状体返老还童,重新透明而避免手术之苦。因此很多老人会花重金购买这些“名贵中药”制作的各种“治障丸”“复明散”“亮睛贴”之类。但这些药物常常起不到提高视力避免手术的作用,甚至因为过敏或者其他副作用导致视力进一步下降甚至失明。我曾经有一个病人就是因为用了某某眼贴之后严重过敏,角膜溃疡,愈合后疤痕导致了视力的不可逆的损失。因此我一般都会建议我的病人不要去试用这些所谓的“名贵中药”。省下的钱可以在做白内障手术时选择一个更适合自己的高质量的人工晶体,而不会因为经济问题而被迫选择伤口大,恢复慢的硬性晶体。误区二:白内障要成熟才能做。这是一个非常陈旧,甚至可以说有点害人的说法。在二三十年前由于白内障手术还缺乏清晰的手术显微镜,大多数眼科医生还在依赖放大镜做白内障手术。如果白内障不成熟,无法看清全部混浊的晶体皮质并加以清除,因此要求患者在白内障成熟以后才能做。其实是医学落后的表现。随着手术显微镜的普及和高清手术显微镜的推广,眼科医生已经可以清晰的看到所有混浊程度的晶体皮质,甚至是完全透明的晶体的皮质,所以手术技术上再也不需要等待白内障成熟才做。而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老年人也越来越重视生活质量。等待白内障成熟,会让老人度过一段漫长的低视力阶段,不仅会造成老年人的生活不便,质量下降,也会增加儿女的负担。误区三:白内障手术需要视力下降到0.3或者0.5以下。其实医院视力表检查的视力只是代表了我们视觉功能的一部分,一个完美的视觉还包括良好的色觉,对比敏感度和像差。什么是对比敏感度呢?简单来说就是分辨灰度的能力。因为我们的世界不是单纯的黑与白,还存在很多介于二者之间的灰度,分辨存在这些不同程度的“灰色”的能力就是就是我们的对比敏感度。而医院检查的视力表上只有纯黑和纯白的对比,所以有很多白内障患者会有良好的视力表“视力”,可以在0.6-0.8,甚至1.0,但是却总感觉模糊,总是生活中严重的雾霾之中,眼前若有塑料薄膜或者擦不干净的眼屎。其实这些都是对比敏感度下降的表现。对比敏感度的下降,在日常生活中最明显的影响就是对台阶的分辨能力下降。这也是老人常常摔跤的一个重要原因,无法清晰的分辨大片平地中的少量台阶,容易导致踏空摔倒,甚至导致骨折。我曾经有位医生同事的父亲视力不好准备来看看是否需要手术,结果在出地铁后的广场中未看清台阶而踏空导致骨折,结果到了医院没来眼科直接去了骨科住院手术了。因为不能仅仅因为视力表“视力”还不错就放弃白内障手术,要综合考虑对比敏感度/色觉/像差等因素。特别是对于一些精细视力要求高的人群,例如画家/设计师/建筑师。所以“视力”0.8甚至1.0都不是手术的禁忌。但是作为医生,我不会盲目推荐所有白内障患者做手术,毕竟每个人对视力的需求不同,手术本身还存在小的风险和意外。所以应该根据综合视功能的评价,以及对患者日常生活影响程度,患者对视觉质量的满意度而定。除了手术时机的选择外,对于白内障术中人工晶体的选择也存在误区,并非人工晶体越贵越好,视力恢复越高。大家都知道,在商品经济中,一分钱,一分货是一个普遍规律。绝大多数贵的东西都有它自身的特殊价值,或者因为商品本身的品质,或者商品所附加的社会认同感。我们不得不承认价格是衡量是很多商品价值的标准。但是对于人工晶体这种特殊的商品,并非最贵的就是最好的。白内障手术发展到21世纪,已经从单纯的复明手术升级到屈光手术,更多的患者对术后的视觉质量提出来更高的要求。人工晶体已经从硬性的PMMA发展到各种材质的软性折叠人工晶体,从球面人工晶体到非球面人工晶体,从单焦点到多焦点,近年来还出现了矫正散光的晶体。人工晶体价格从百元到万元均有,满足了不同层次的需求。但是选择人工晶体并非简单的看价格,要根据自己眼睛的情况,经济状况和日常生活需求而定。硬晶体价格便宜,能基本满足白内障手术后复明提高视力的需求,缺点是切口大,恢复时间长,在大规模的防盲复明手术中基本都采用这种人工晶体,可以为绝大多数患者提供基本满意的视觉质量。普通折叠晶体因为切口小,手术恢复快而在大中型城市或者经济发达地区广受欢迎,价格一般在千余元到三千之间。非球面折叠人工晶体明显改善了成像质量,特别是提高了夜间暗光/周边视野的成像质量,价格一般在三千到四千余元。价格更高的我们常常称之为高端晶体,通常是因为它们的某点特殊改进而导致价格翻倍增长,例如多焦点/矫正散光/矫正散光同时多焦点/可调节人工晶体等。价格在七千到一万五左右,前三类晶体基本适用于所有的白内障患者,因此也是用量最多的。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人们对高品质生活质量的追求,高端人工晶体的用量也在逐渐增加。但是不是用的晶体越贵,术后视力就越好,效果就越满意呢?答案当然是否定的。白内障术后视力主要取决于三个方面,一是患者本身眼部情况,比如角膜透明程度/是否角膜散光/玻璃体透明程度/视网膜视神经健康状况,二是植入人工晶体的位置以及术中是否发生意外/并发症。三是术前计算的人工晶体的度数与实际需求是否一致,因为人工晶体的特殊性,我们无法用类似常规验光插片的方式来选择合适的度数,只能在术前通过角膜弧度,眼球长度,前房深度等生物学测量,通过特殊的计算公式得出预期的效果,虽然随着科技的发展,我们的计算公式已经进步了很多,各种第三代甚至第四代人工晶体计算公式都开始应用于临床,但是作为一种经验公式,所有的计算都有一定的偏差,通常会在200度之内,所以植入晶体的度数是否正好是所需度数也会影响术后视力(这种情况可以通过术后配镜来改善)。因此我们可以知道人工晶体的价格不是术后视力的决定因素。但是贵一点的人工晶体常常意味着更小的伤口,术后更小的散光,更好的视觉质量。高端晶体价格很贵,常常是为了满足一些特殊的需求。比如多焦点/可调节人工晶体是为了提高白内障手术后看近看远都不需要眼镜的比例,散光晶体是为了矫正角膜散光,三合一晶体是同时矫正角膜散光和多焦点。但是作为这些特殊用途的高端晶体,不是每个人的眼睛情况都适合。比如多焦点晶体就不合适眼底有基础疾病的,角膜散光超过100度的。因此人工晶体的选择通常是由医生根据患者的眼部情况作出一个初步的建议范围,患者根据自己的需求和经济情况量力而行,当然手术最终植入什么晶体只有手术当中医生根据术中情况才能最后确定,之前的选择和建议都只是一个初步的意向。所以人工晶体的选择并非越贵越好,而是适合的最好。
9月15日晚,首届“I'm a Surgeon——手术大师”总决赛在福州2017全国眼科年会期间举行,来自全国的23位优胜者从入围总决赛的逾百为眼科手术专家中脱颖而出,白内障中心主任周衍文主任医师作为其中的佼佼者,不但荣膺全国白内障超乳“手术大师”称号,也获得了全国各地眼科同仁的一致认可。I'm a Surgeon“I'm a Surgeon——手术大师”由中华医学会主办,全球最大的药品与医疗器械专业公司爱尔康承办,是旨在让更多医生关注白内障手术方案设计、手术技巧应用和患者术后长期视觉质量的一项手术技能PK赛事,赛制设置为覆盖全国12个赛区,历时1年,CCOS期间在福州进行总决赛。作为全国白内障超乳手术界的一项顶级赛事,吸引了全国280家医院众多医生参加,60位眼科大腕担任主席和观评团,总共超过1000名白内障超乳手术医生去到现场观摩并参与票选。严苛筛选“I'm a Surgeon——手术大师”属于高端定位比赛,要求参赛专家必须是眼科副高及以上级别的资深手术医师。同时,需要向现场主席及观评团展示“白内障整体解决方案”,即手术前——设计与规划,手术中——手术技术与技巧的实际应用,手术后——患者长期视觉体验的关注。而到了比赛现场时,则更加严格——有神秘展厅,参赛专家提前进入直播室,禁止携带任何通讯工具,抽签决定参赛序号,同时采用变声器进行变声,让现场主席及观评团盲听盲选,确保比赛的公平公正性。脱颖而出在经过激烈的角逐后,主任医师周衍文,凭借丰富的经验和过硬的技能,以标准化的精湛手术技巧、出色的现场演讲表现、稳定的临场发挥征服了现场全体评委与全场六百多位来自全国各地的眼科同仁,荣膺全国白内障超乳手术“I'm a Surgeon——手术大师”。厚积薄发周衍文主任于1985年自上海第二军医大学毕业,曾在沈阳军区陆军总院眼科工作15年,师从李宝储主任。1990年在省内率先开展白内障囊外摘除和人工晶体植入手术以及人工晶体缝线固定术;1996年开始超声乳化手术,后转业到省金秋医院担任眼科主任,主持省、厅级老干部眼保健和眼科手术。对于白内障、青光眼相关的复杂病情的手术治疗、各种手术并发症的处理,周衍文主任有着深厚的造诣和丰富的经验。他曾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论文二十余篇,篇篇都来源于临床手术实践,足可见其手术技术功力之深厚。在担任医院首席手术培训师、爱尔康COE特邀手术培训师时,由他一手带教的眼科手术医生多达十余人。此次,周衍文主任以多年积累的眼科手术经验,荣登全国眼科手术领域巅峰,获封“手术大师”称号,可谓实至名归。
我非常荣幸也感谢王教授的邀约,再次有机会跟大家介绍及分享使用Verion数字导航系统的经验, 怎么样利用这套系统来改善白内障手术进阶到屈光性手术所要追求的一致性还有精确性我本身有二十多万激光屈光手术,还有五万多的白内障超乳手术的经验,都有二十多年了!! 所以见证了这新科技一路走来的历程与演化。目前上海瑞东医院, 是我们进入国内的一个主要据点, 其中廖华萍博士、李俊博士以及吴玉伟博士对于今天我所要介绍的这套新颖系统操作的也相当熟稔; 今日的课程资料也有许多是由廖博士及李博士协助着墨!!大家一看到这个图, 一定会想说: 天啊!眼科手术所需要的设备越来越多了…但是, 这套系统是近三十年来做到整合性最完整的白内障手术系统,是个数字化的智能导航系统这个导航系统是怎么改善我们的手术呢?我们先就这个白内障屈光手术平台的图来介绍一下里面包含的设备:最右边那台Centurion超乳仪最近这一年来各位也在各个学术会议里有听过,甚至有些同业也已经拥有了至于右边第二台这项LuxOR这个显微镜系统,可能目前国内还在申请三证的阶段,所以大家比较不熟大家看到左边第二台这个飞秒激光系统,这些年大家也越来越熟悉了而在最左边的的Verion系统就是最近新上市的导航系统,也是今天所介绍的主角我们之前白内障不是都开得好好的吗?为什么我们需要这四大金刚? 这么先进的科技呢? 特别是Verion这套系统呢?事实上现在白内障患者的需求不再是只有『看的见』或是『看远清楚』而已, 他们也需要远、中、近的视力, 特别是手机换言之就是目前的民众也在追求一个术后的完美视力, 民众的期望提高了, 也是我们眼科医师们还有科技公司需要达成的方向这是台湾2013年的统计资料,很多的白内障手术患者的年龄已经下降在55岁以下,而55岁到60岁之间这个相对年轻的族群在三年内也增加了接近三成, 我想各地的趋势都是类似一方面是高度近视人口增加,另一方面就是现代人对于一丁点的视力障碍就会有极大的不满意,想要积极改善白内障的手术是怎么改变的呢?以往是采『一刀走天下』的方式,就好比原始时代,郑和下西洋的时代,进入到现在人工智能的时代相对来说过去的手术设计是靠医师的判断, 现在运用计算器设计方案;过去做记号是用手工, 现在运用生物特征主动做定位;过去植入人工晶体的位置是由医师的经验放置,现在全部利用图像来引导这样的情况就可以促进我们手术结果到优化对于白内障手术优化的挑战和目标是什么呢?就是病人白内障术后计算机验光值达到『六个零』!六个零就是我的球面度数要接近0.00没有度数,还有散光度数也要接近0.00,这是我们的目标也是我们的挑战!!那要怎么达到呢? 就是我们需要1.透过图像引导,2.经过精密的计划,设计屈亮度(散光)的处理, 对于患者术后视力表现的预测更为精准3.接着用飞秒制作我们的角膜切口和撕囊口4.还有最重要打底的超乳的基本技术, 再加上切口越来越小越紧密,使用新的超乳仪减少热能, 对于角膜的伤害越来越小, 继而增进手术的安全性5.最后要怎么把人工晶体放在要的位置,而又把散光和球面度数都去除掉, 才能发挥高端人工晶体的最大功能基于上述五点才能达到这样一个优化的境界现在病人的需求, 像这位我们都认识的老帅哥, 我们暂且不论他到底进行了哪一种手术, 但像他这样的患者们平均年龄也下降, 他们想要回复到年轻视力的意愿也增加了, 且获得信息更多, 更愿意使用高端人工晶体可以预见这位资深帅哥在他施行了白内障手术之后还是会期望『不依赖眼镜』,才可以继续幕前幕后风度翩翩的神采这张图相当有趣, 这可以明确解释了为什么我们再植入高端老视人工晶体容错率很低, 因此需要有Verion这样的导航系统大家看一下左侧的图, 如果今天有0.5D的误差,+3.0D的衍射环所造成的光晕就会很明显; 若是像左侧+2.5D的衍射环造成的光晕,虽然比较好一点, 但还是有喔!对于患者还是会造成视觉上的干扰和障碍!!反之,如果植入的位置中心点在焦点上, 所看到影像的就会成为单纯且犀利的一个点,不会有光晕的影响而, 而得到好的影像和光学质量要达到这个目的, 我们就需要在整个白内障手术前、中、后, 控制各项的变异因素整个白内障手术过程中会产生很多人为的误差,包含了:1.测量的误差2.数据填写的误差3.手作记号的误差4.散光矫正的误差5.眼球旋转的误差6.手术者术源性散光的误差7.撕囊位置和大小的误差8.人工晶体植入位置的误差这些都可以归类为『八大人为误区』这些『八大人为误区』我们都可以运用Verion这个数字化智能影像导航系统将所有动作, 化为一个精致的流水线, 全部变成自动化的结果, 也因此可以有效去除『八大人为误区』, 达到一个我们追求的一致性、准确性结果以往, 进行白内障手术我都能顺利安全的开完, 就像是用来复枪都算打在标靶上了!但这样, 真的够准吗? 病人满意吗?现在的要求是:我不只要打中标靶, 更要像007一样枪枪都打中靶心, 让患者的球面和散光度数都趋近于零度这时, 我们就需要一套聪明的导航系统来协助了Verion系统是怎么运作的呢?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这个系统:它可以区分为生物测量模块以及手术计划系统两个部分我们先来看一下生物测量模块这部分生物测量模块, 能告诉我们什么呢?它能自动检测我们眼睛上的生物特征, 经由辨识后测量手术相关的关键数据就像照片所示, 它可以自动检视人眼的标志1.巩膜血管2.角巩缘, 让我们知道角巩缘中心点3.瞳孔, 可以让我们知道扩瞳前的瞳孔中心位置4.虹膜5.角膜反射, 能藉由这12个LED反射, 明确测量到我们的角膜顶点(视觉中心)位置这个系统会告诉我们1.角巩缘中心点2.扩瞳前的瞳孔中心位置3.角膜顶点(视觉中心)位置我們再看一次黃色LC:就是道角巩缘中心点紅色PC:是扩瞳前的瞳孔中心位置紫色CV角膜顶点(视觉中心)就好像有一把隱形的尺, 協助我們精確地知道中心點的位置其中第2,3项位置都关系着我们屈光手术的术后效果人眼视轴与瞳孔轴在节点相交所成的角度就是所谓的Kappa角, 这个Kappa角对于有做激光屈光手术的医师一定都很清楚在生物测量模块当中测得的精确数据, 我们就能利用系统自动导入到『手术计划系统』当中, 做一个量身订做的手术计划手术计划要计划什么呢?首要的就是要计划散光的管理, 从切口到人工晶体的植入轴还有运用系统内建的各种公式, 计算出适合患者的人工晶体种类和度数以往我们用手动作记号(定位)就好像过去寻宝, 利用北极星做方向的辨识, 因为过去没有GPS系统, 地球在转动就好像眼球的转动, 相对的沉船的位置也会受到地球自转、潮汐等等的影响, 不容易测量准确位置现在的GPS系统怎么定位? 是靠卫星和固定在地球上的基地台, 根据地球上的标志基地台发射位置信号传送到卫星再确认沉船的位置, 我们就绝对可以找到沉船同样的道理, 现在不管眼球怎么动, 我们根据人眼的标志就可以从卫星定位知道它正确的相对位置这是个现代化的科技, 眼球旋转不再是我们定位上的困扰过往我们就用裂隙灯画了一道, 一道裂隙灯就有可能画成三四种状况, 更何况眼球还会旋转, 根本就不可能真正的定位选择正确的地形图是一个医师计划上一贯以优化的结果Verion的基础直径值是2.8毫米我们要知道自己使用的角膜曲率是缘自于哪里, 每个角膜曲率都不同, 由内向外逐渐变大判断白内障手术准确散光轴位的挑战近年来患者的期望值与需求上升,更加追求完美,尤其是对散光的矫正。但散光是个复杂的学问, 平面上它是个向量, 但在于眼球又是个三维空间的问题, 有三个平面的粒子向量再加減计算, 更难以用人工计算我们有甚么样的散光要计算呢?一个是角膜上的散光, 一个是晶体上的散光, 这两个是两个不同平面上的散光向量计算, 这个计算不是简单的加减算一算, 如何换算角膜散光向量再回推到晶体散光, 像这样复杂的计算我们实际上是不可能用人力去计算打比喻我们有150度左右的散光, 我们可以运用Verion这个系统去试算要百分之百用人工晶体矫正(A),还是要人工晶体和角膜松弛切口各半矫正(B),或者是要全部都用角膜松弛切口矫正(C)当然这些的试算的最终结果都是接近零度屈亮度, 但我们就有不一样的治疗方案可以选择。那我们要如何整合这些数据呢?如果我们有Verion这个系统, 我们从它的『生物测量模块』取得了第一个全数字化的IMAGE 1,经过了『手术计划系统』做好手术规划后, 得到了数字化的IMAGE P, 并将它存在专用的U盘里, 稍后做运用我们先简单做个小结:VERION数字化手术参考平台,可协助我们进行怎么样处理散光,还有要选择什么样的人工晶体还有度数; 这些都是很重要的我们刚刚在Verion数字化手术参考平台制作了一个数字化的数据U盘, 我们再把这个数字化的数据U盘带到飞秒系统中在飛秒系統中, 這些數字化資料又能告訴我們什麼呢?將U盤插入VERION 数字标记 L (LenSx 数据模块)中, 可以取得實時的查看切口位置和對齊方式, 同時它也能夠自動校準眼球旋转,居中性以及对齐对准因为我们眼球旋转的现象, 坐着和躺着的位置有不同的旋转位置, 病人躺好时候我们就先照个相做个对位(A), 然后再将接口圆锥(PI)接好,并对接在病人眼球上吸引好之后需要在定位一次(B), 因为吸引前和吸引后它的位置也常常会有改变; 所以我们在飞秒的阶段会进行两次定位http://m.v.qq.com/play/play.html?vid=d01531k8vvy&playtime=&from=groupmessage&isappinstalled=0我们来看一下实际操作的视频大画面是仪器屏幕正面, 圆形小画面是操作侧面第一次是靠近之后先定位, 这是和坐着的图象先对位, 所以要调整它的旋转定位,旋转定位调整好后才可以确认确认之后我们将接口圆锥(PI)接好,确定好病人眼球吸住了,在进行飞秒治疗之前再定位一次一定要定位到所有点对点的位置都一致, 才可以接下来的飞秒治疗这样就可以确保我这个轴度所做出来的任何角膜切口位置、大小、角度都是我要的同样的, 我要的囊袋切口位置、大小也是环绕着我要的中心点我们做连续环形撕囊可以把它想象成和圆规画圆一样, 我们现在知道可以化成5.0毫米的圆, 但是中心点定在哪里结果是不一样的, 所以将撕囊的中心点定在角巩缘的中心或是扩瞳后的瞳孔中心都是不正确的!为什么飞秒激光系统那么重要?除了上述提到的重点之外, 它还能提供我们植入的人工晶体有效晶体位置(ELPo)还包含了我们最常用的三个计算公式, 还有需要付费的Haigis公式都有我们来看看有效晶体位置的重要性!!举例而言, 当我们植入一个21D的人工晶体, 只要晶体平面向后0.5毫米, 它的度数矫正效果就会从21D变成20D的作用,及远视100度;一样的, 若是植入的晶体平面向前0.5毫米, 21D的矫正作用也将变成22D的效果也就是近视100度。再小结一下!飞秒激光屈光晶体前置手术系统加入了图像引导,可协助我们准确的定位角膜上所有切口的位置、大小、角度还有距离; 还有帮助我们可以做一个非常居中的、可以选择中心点位置的连续环形撕囊当我们做完了角膜切口还有连续环型撕囊之后, 再把存有数字数据的U盘带到超乳手术室中, 利用显微镜还有超乳仪做引导我们在显微镜上分别要加装一个VERION Link, 才能让显微镜和Centurion超乳仪才能和VERION系统做个链接并用脚踏板的蓝芽执行无线同步控制也就是说可以用Centurion超乳仪的脚踏板控制所有影像模式的移动在显微镜的部分, 我们还需要再加装MID系统, 才能让引导的影像能够投影在我们从显微镜看到的影像中, 也就是像开战斗机一样的抬头显示系统 (Head Up Display, HUD)加在显微镜上的MID系统, 它是单眼分光的, 所以操作医师只有一个眼睛可以看到它引导的绿色图样, 所以它不会对我们手术造成很大的干扰我们再复习一下整个流程:就是从IMAGE P载入到VERION数字标记M(显微镜数据模块), 透过显微镜数据模块我们在选择好手术的位置后, 可以在显微镜中看到引导的投射, 然后可以运用Centurion的脚踏板控制我们所需的影像模式手术中就类似这样有绿色的引导线, 可以告诉我们切口的位置、角度(A); 环型撕囊的中心十字(B); 散光晶体標記对位的轴度; 人工晶体居中的位置(D)为什么我们要做得如此精确复杂呢?就是因为我们术后人工晶体的位置真的无比重要,晶体的位置攸关了病人视力的质量 !!如果我们放的位置是在正位, 看到影像就是不扭曲的, 红色的线条是笔直正中的(A)如果人工晶体的位置移位了, 直线就会往旁边歪也扭曲了!(B)(C)特别是越高端的人工晶体:多焦点的、散光矫正或是非球面的, 它越明显, 所以偏心的移位很容易引起比较大的视觉障碍的问题再重新看一下流程…我们先照一个Verion的影像, 再进行手术规划, 把规画好的数据带到飞秒系统中还有手术室显微镜及超乳仪中做连结当然! 也可以跳过飞秒系统,直接带入手术室显微镜及超乳仪中做连结, 但是这样的精确性就相对差了些http://m.v.qq.com/page/x/3/0/x01536q5j30.html?&from=groupmessage&isappinstalled=0这是我一位患者的手术视频首先, 我们可以看到它的抬头显示提供了非常详尽的病人及手术规划信息定位后它会告诉我们定位妥当了, 接着就显示切口的位置超乳做完之后我们要植入人工晶体了, 这时就可以看到人工晶体标记要对准的轴度位置当我们把人工晶体上下的黏弹剂都吸除干净了, 就可以将人工晶体稍微下向压, 让他藉由生物特性和囊袋贴合好, 再核对一下轴度有没有对齐, 位置有没有居中http://m.v.qq.com/page/u/0/6/u01537mh206.html?&from=groupmessage&isappinstalled=0这是我一位RK术后的患者的手术视频对于这位患者, Verion可以做到相关的散光规划、还有切口位置的处理当然! RK术后的我还是建议不要在角膜上面做飞秒!!其实飞秒激光的运用也是个综合性的知识应用大家可以看到用飞秒做的连续环型撕囊是非常圆的!!最后放入人工晶体之后也运用投影, 把人工晶体上的标记对准轴度的位置关伤口后还可以确定人工晶体的居中性, 它的中心点就是我要的中心点位置那么这样就够了吗? 当然还不够!!这样还是不能确保我整个结果, 所以它是一个循环也就是术后的病人, 在回诊时我让他们再测量Verion, 看看最后结果是不是和我术前预期的一样, 再透过这样的精算优化我们需调整的地方像是SIA…等等, 达到精益求精的境界我們來看一下病例介紹这是一个标准的个案, 没有甚么异常因为她有散光,又追求自在没有眼镜束缚的生活, 所以我让她使用高端晶多焦点散光人工晶体ART, 两眼都植入ART这是她术前的资料\u000b两眼裸视都只能看到0.1, 就算插片矫正也只能达到0.4大家可以看到她的验光度数, 有远视还有轻微散光但是, 注意唷!她两眼都有角膜散光, 分别是右眼150, 左眼125度的角膜散光我们运用Verion做手术规划左上图是右眼的规划, 左下图是左眼的规划右图则是两眼规划好后打印出来的报告, 可以从眼睛彩图看到规划出来的切口位置、散光标志轴度报告的下半部还有人工晶体的度数, 还有不同人工晶体植入后屈光度的预算后来得到什么结果呢?这位患者手术后看远看近都是1.0, 两眼看都是1.2我们再来看看她的验光(屈光)结果右眼平均:球面+0.25,散光-0.50,都在正负50度以内;左眼平均:就是我说的六个零!!就好像我们去玩吃角子老虎, 中了BINGO!但现在达到六个零的机率比重BINGO要高出许多!!现在我们的六个零已经不再是少见了, 但是,我们最基本的目标就是要维持正负50度以内的误差最后结论就是VERION 数字导航系统能够帮助我们1.减少数据传输误差2.增加临床效率3.增加高端人工晶体成功率与信心4.确保手术一致性5.优化手术结果最重要的就是让手术达到优化藉此机会也简单介绍一下太学眼科集团:目前我们在台湾有17个院所76个配镜中心,这个月又分别新增了信林与南崁两个院所!!在大陆有上海、宁波、南京三个合作据点太学眼科集团,是建庙求“高僧”共修佛法,修成正果,所持的核心策略及竞争力:"好医生"医生绝对是核心竞争力,好医生能请来,能留住,能发展!庙才会越做越大有好医生就会有顾客(病人),医生越好,好医越多,顾客越多,医院(企业)越好,是必然的!还是要医生当创始人,知道医生和患者的需求我们制度有弹性,2/3医生与我们十年以上,极少离开,有极学新技术医生,也有稳定的老医生,有一周工作7天也有1天者,大小石头各适其所!追求完美和我們中國三千年前的古訓一樣, 也是和我們太學眼科集團的宗旨一樣: 在止于至善追求完美!众鲜花与掌声!!!王晓莉:这才是真正的屈光白内障手术追求的效果[强][鼓掌][鼓掌][鼓掌]杨育义:赢在理念,引领行业[强][鼓掌][鼓掌][鼓掌]徐国芬:开辟微课新篇章,谢谢@林丕容总院长 太学眼视光集团[强][强][强]曾流芝:微课第一讲![强]李扬群:@林丕容总院长 太学眼视光集团 谢谢林院长大餐[微笑][咖啡]李雅:@林丕容总院长 太学眼视光集团如果患者角膜有不规则散光或者患者配合不好导航系统误差大吗?林丕容:@李雅:不規則角膜無法導航!照不好影像也可能造成誤差!叶正辉:@林丕容总院长 太学眼视光集团请教:RK术后回退和不回退的人工晶体测算使用公式有何不同?林丕容:@叶正辉看最后的k值李孟琼:术前做手术规划时测的散光是前表面的吗,需要跟pemtacam的后表面和总散光对照吗林丕容:@李孟琼后表面目前未能亇体化,影響小,暫不需考慮李雅:@林丕容总院长 太学眼视光集团应用导航系统时哪些情况可能导致误差?除了角膜不规则散光林丕容:@李雅文中所提八大誤区皆可能李雅:我们片区有一台这个系统,暂时没跟手术连起来,用起来没您这么熟练。@林丕容总院长 太学眼视光集团谢谢指导!我们现在想要先熟悉这个系统,之后再跟手术系统联合,今天听课真是受益匪浅,谢谢@林丕容总院长 太学眼视光集团林丕容:@李雅能買跟会用是兩回事[偷笑]张怡清:太学眼科集团在上海引进首发"智能导航飞秒白内障手术系统",由"智能导航"+"无刀飞秒激光"+"5合1散光老花晶体置換术",期待更多中高端人士能受惠於新科技的福音!本次论坛与上海、广州、浙江等各大眼科中心顶尖高手交流,互恵受益良多!
近视手术自面世以来,就如同绯闻缠身的明星般,一言一行都在被大众所注视着,评头论足,褒贬不一。最近甚至有了这样一种言论:年轻时做近视激光手术会对眼睛有损害,老了容易得白内障!首先要说明一下,近视激光手术是安全的。激光手术最早盛行于美国,数据表明每年有近百万的美国人进行近视激光手术,且此项技术在宇航员,军队当中运用甚广。激光近视手术的发明人Gholam A.Peyman被赋予科学界、工程师和发明者的荣誉,并在白宫接受政府颁奖。如果激光手术不是安全的,那么也不会受到白宫的认可,更不会运用到对国家有特殊意义的宇航员和军队。近视激光手术对诱发白内障无影响。近视眼的激光手术是在眼睛外层角膜上做的,属于外眼手术的范畴。准分子激光波是我们的肉眼看不到的紫外光波段,波长为193纳米,他并不会穿透眼球壁对眼睛正常组织产生影响,也不会改变眼球内部结构。因此并不会出现做了激光手术的人更容易得白内障的情况。做过近视手术老了也可以做白内障手术。这两种手术进行的部位并不相同:近视激光手术的区域是眼球角膜的中央瞳孔区,而白内障手术是在眼球的角巩膜边缘做2-3毫米的切口进入眼内手术,摘除眼球内混浊的晶状体,装入人工晶状体。植入人工晶体的度数和眼球当时的状态有关,如果眼球近视,则按正常眼睛的晶体度数减去近视度数之后,得出植入人工晶体的度数。如果眼球没有近视,就植入和正常眼睛一样度数的人工晶体即可,因此不会影响手术效果。所以我们要相信有科学依据的言论,不应该“人云亦云”。对于想要做近视手术的朋友,要立足于真实依据,选择正确的眼科医院,做出正确的判断。
众所周知Toric人工晶体可有效矫正白内障术前的角膜散光,但关于人工晶体的长期观察较少,其存在的问题是术后旋转问题。日本神奈川北里大学医学院的三宅敏之教授就Toric人工晶体植入后长期的屈光效果及旋转稳定性进行观察,认为Toric人工晶体可矫正术前角膜散光,总体旋转稳定性较好,相关结果分享于2014年10月刊J Cataract Refract Surg。三宅敏之教授对302名患者378只进行白内障联合Toric人工晶体(Acrysof IQ toric SN6AT)植入眼进行观察。研究剔除术前不规则散光、青光眼或视网膜脱离病史、角膜病、既往角膜或内眼手术、虹膜异常、瞳孔变形、黄斑变性或视网膜病变、神经眼病、眼部炎症病史患者。记录术前、术后1天、术后1周、术后3月、术后1年及3年的非矫正远视力(UDVA)、矫正远视力(CDVA)、柱镜屈光度数、角膜散光,并采用眼前节照相记录Toric人工晶体的位置变化。302名患者平均年龄为63.4岁,378眼术后1周复查,322眼完成3月复查,175眼完成术后1年复查,73眼完成术后2年复查。术后3月时94.7%的患眼CDVA≥0.8;术后第1天人工晶体平均旋转4.5°,此后便降低至1°至2°,其中6眼旋转度数>20°。6眼旋转度数>20°者,眼轴长度均>25mm,术前角膜散光为顺规散光,其中4例发生于术后1天内,1例为术后1天至1周内,1例为术后1周至1月内。图1病例2:A为术后1天时前节照片未见人工晶体移位;B、C为术后1周、1月的照片,人工晶体旋转22°,术后柱镜屈光为0.5D(观察,未予以复位)。图2病例4:A示手术结束时人工晶体位正;B为术后1日,可见人工晶体旋转50°(术后2周时予以复位,此后一直稳定)。图3病例5:A示手术结束时人工晶体位正;B术后2小时,人工晶体旋转34°;C术日当天予以人工晶体复正位,复位后24小时可见人工晶体再次旋转47°(术后2周时再次予以复位,此后晶体位置稳定)。图4病例6:A术后1天及1周时人工晶体均位正;B术后1月时人工晶体旋转95°(发现后予以复位,此后稳定)。总体而言,Acrysof IQ toric SN60AT人工晶体可以有效的矫正术前角膜散光,且长期的整体旋转稳定性较好。显著的人工晶体旋转多发生于术后早期,尤其是眼轴相对较长、顺规散光眼。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视觉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白内障患者已经不再满足于术后“看得见”这一基本的视力恢复,还要求“看得清”。为了让患者获得更加完美的视觉效果,鲁南眼科医院引进全球白内障治疗领域的顶尖技术——— LenSx飞秒激光系统,正式宣布白内障手术飞跃进入飞秒激光时代,为广大的白内障患者服务,这标志着该院已进入无刀、微创、安全和精确的白内障手术新时代。飞秒激光将传统超乳手术中由人工进行的刀刃切口、撕囊、劈核三大最为关键步骤自动化,切口无需动刀,降低手术创伤,术后恢复更快。其有四大优势:1、微创:随着治疗白内障的手术设备不断革新,白内障手术的切口演变为3.2mm、2.6mm、2.2mm。但再小的切口若要人为操作,由于手术者的经验、情绪、环境、手术器械质量,甚至器械反复使用等因素,切口的精确度或多或少都会存在误差,甚至是失误,从而影响最终效果。而飞秒激光在制作切口上无需用刀,彻底摆脱了人和器械可能对眼睛的损伤,而且整个过程完全由电脑数字化控制飞秒激光来完成,准确无误,最大程度降低了医生操作的标准差。2、“无”损伤:飞秒激光通过激光瞬间劈开混浊的晶状体(即白内障),整个过程由前节OCT影像实时监控,在对眼睛几乎没有损伤的情况下,可按照术前设计准确无误完成劈开混浊晶状体的过程,降低了手术创伤,术后恢复得更快。3、手术适应范围广:过去白内障到了失明的程度,俗称“长熟”了才能手术。飞秒激光的应用,把手术的安全性和成功率提到了一个新高度。只要病人感觉到视物不清晰、影响生活质量,就可选择手术。这就避免了病人从视物模糊到失明这一漫长痛苦的过程,也避免了白内障过熟后引起青光眼、葡萄膜炎等并发症的可能性。4、视觉质量的完善:以往白内障患者对术后视觉的要求仅仅局限于视力的提高。而现在,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术后视觉的要求也逐步提升。近来,几种新型人工晶体的问世给白内障患者带来了福音,但这些高端多功能人工晶体要求整个手术的每一步操作都准确无误。人为操作带来的误差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这些高端多功能晶体效果的发挥,而飞秒激光白内障治疗系统是电脑数字化控制,可以达到零误差,为需要获得更加完美视觉质量的患者提供了保障。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是老年人致盲的首要原因,其发病与人类学因素(种族,性别)、饮食因素(维生素缺乏、过食肥甘厚腻、大鱼大肉及酗酒)和环境因素(吸烟,长时间暴露在太阳下)等相关。已有报道称AMD和心血管疾病有共同的危险因素,例如,高血压、心肌梗死、中风、高脂血症等临床疾病;亚临床病变如颈动脉斑块和内膜中层过厚、磁共振显示脑白质病变等;还有炎症(C反应蛋白)和基因因素(载脂蛋白e基因,多形性补体因子H)等。但目前尚没有冠状动脉造影定量的冠状动脉疾病(CAD)的严重程度与AMD患病相关性的研究。澳大利亚威斯敏研究所的Sarah B Wang等进行了一项观察性研究,发现早期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的患病率与冠状动脉疾病的严重程度独立相关,并将结果近期发表于Br J Ophthalmol上。此研究共纳入1680名在第三级转诊医院通过冠脉造影诊断有潜在CAD的患者,其严重程度和病变范围通过三级评分系统来评估:累及血管和节段评分、Gensini评分和受累范围评分。最终1545名患者提供了AMD的相关信息,以及完整的CAD严重程度和范围记分数据。研究显示,早期和晚期的AMD发生率分别为5.8%、1.4%。多变量调整后,冠状动脉任一节段狭窄>50%者(根据累及节段评分),患早期AMD的机率比狭窄<50%者高近2倍。三支主要冠状动脉都有狭窄的患者,患早期AMD的机率比没有任何冠脉狭窄的患者高2倍多。Gensini评分最高分组的早期AMD患病率高于最低分组近2倍。研究表明冠状动脉狭窄的严重程度与早期AMD呈独立相关性,且与冠脉狭窄范围无关,而CAD与晚期AMD则无明显相关性。综上,CAD与早期AMD之间的显著相关性表明,有必要对冠状动脉疾病患者进行筛查,以防治早期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这一发现对临床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过去的几十年间,超声乳化手术在缩小手术切口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手术切口缩小最大的好处就是在术中和术后改善了整个眼球的完整性,并降低手术本身造成的角膜散光。许多研究发现3.2mm常规的透明角膜切口所引起的术后角膜散光显著大于2.6mm和2.2mm的微小切口,并发现当切口小于2.5mm时,尽管手术源性散光已很小,微切口依然可显著减轻术源性散光。为了更进一步的评估微切口手术所造成的术源性散光情况,来自法国的J.-L. Febbraro及其研究团队进行了一项前瞻性的对照研究,研究发表在最新一期Graefes Arch Clin Exp Ophthalmol。研究纳入了151名患者的190眼,这些患眼均接受上方透明角膜切口的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并按照手术切口的大小分为如下三组:61眼接受常规3.2mm切口手术,66眼接受2.2mm微切口手术,63眼接受1.8mm微切口手术。自动角膜地形图检测仪检测术前和术后1月的角膜散光,应用Holladay-Cravy-Koch公式计算切口径线上(with-the-wound, WTW)散光的变化及与切口径线相垂方向上(against-the-wound, ATW)散光的改变,以及两者差值(WTW-ATW)的改变。结果表明,与2.2mm和1.8mm微切口手术组相比,3.2mm切口常规手术组的患眼的WTW、ATW和WTW-ATW均显著增加,而在2.2mm与1.8mm微切口两组之间进行比较,则并未发现有明显差异。该研究结果表明,如果想要尽可能的减少白内障手术的术源性散光,那么则需要进行≤2.2mm的透明角膜微切口白内障手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