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述肺癌脑转移患者的整个调养思路就是开启“肺与大肠相表里”的通路,通过排大便使邪有出路。再联系到肺癌靶向药物常见的毒副作用:腹泻、皮疹、间质性肺炎等。与中医理论“肺与大肠相表里”、“肺主皮毛”、“肺主气,司呼吸”有种很巧合的对应,是否可以这样设想,肺癌靶向药物作用于肺部病灶,并瞬间开通“肺与大肠”、“肺与皮毛”、“肺的呼吸”通道排邪外出,通过“腹泻”、“皮疹”、“咳嗽”将“癌毒”外排。看来在医学这个为人体服务的学科,中西医是殊途同归!
“治中焦如衡,治中焦以运”--蔡炳勤教授腹部外科“运法”介绍蔡炳勤教授以中医脏腑和三焦理论为指导,结合现代医学的腹部脏器生理和病理,在中医“汗、吐、下、和、温、清、补、消”八法基础上提炼出腹部外科的治疗大法——“运法”,其提出“治中焦如衡,治中焦以运”的学术观点是对中医传统理论的升华,引领了腹部外科治法新的发展。一、“运法”的基本概念:以中医脏腑学说和三焦学说为理论基础,在腹部外科证治体系中以恢复“肝胆脾胃”和“中焦”功能的正常运转为目的而采用的各种治法的总称。二、“运法”的特点:1、目的性明确: 以恢复脏腑功能正常“运转”为目的。符合中医“治病求本”的治疗原则。2、适用范围广:目前临床上腹部外科逐渐细分很多专科,诸如“肝胆外科”、“胃肠外科”,分别有各自的专科特点和治疗方法,但从中医脏腑学说和三焦学说角度,腹部脏器的功能都离不开“气机的升降运转,精微的运化输布”,从这个角度,“运法”就可适用于腹部外科的各个专科的中医临床辨证施治。这体现了中医“异病同治”的治疗特点。3、言简意赅:用一个“运”字可以概括腹部外科常见中医治法:(1)常用的疏肝解郁、疏肝行气、疏肝和胃等治法都为了实现肝气的条达、运行疏畅,因疏而运,可称为“疏运”。(2)常用的健脾和胃、健脾化湿、健脾益气等治法都为了实现脾胃的正常运化功能,因健而运,可称为“健运”。(3)常用的通腑行气、通腑泄浊等治法为了实现腑气的通畅运转,因通或泄而运,可称为“通运”、“泄运”。(4)常用的温脾养胃、温中健脾等治法起到温煦中焦,促进脾胃的运化功能,因温而运,可称为“温运”。(5)常用的清热利湿、清热解毒等治法使停留湿热消散,留滞的瘀毒运散,因清而运,可称为“清运”。(6)分消中满的中满分消丸、辛开苦降的诸泻心汤能起到运通三焦、分调寒热作用,因分治而运,可称为“分运”。(7)透达膜原之邪的达原饮可直攻膜原之伏邪,使伏邪透达运散,因透达而运邪外出,可称为“透运”。(8)在补益中时刻关注补而不滞,补中有运,可称为“补运”。(9)通过活血化瘀利于血液运行可称为“化运”。4、动静相结合的辨证特点:随着病情的变化和药物的使用,证型也随之变化,相应的运法也需要适时地调整,如肝胆术后的患者,早期由于“术后应激”,常表现“肝疏泄过度”之不寐、汗出等症状,蔡教授此时常运用“疏运”之法疏肝柔肝,而到了后期,患者常表现“气虚”之神疲、乏力、纳差等症状,此时就转为“健运、温运”之法健脾温中。这种调整揭示了治法是随着证型的的转变而发生运转,而证型也常因治疗的深入而发生运转,“法随证运,证因法转”,因此“运法”时刻提醒我们要关注“证型”与“治法”之间的动态转运。这种动态运转又时刻围绕恢复脏腑正常“运转”功能这一不变的静态目的性。二、“运法”的理论基础:(一)、中医脏腑学说中“肝胆脾胃”的生理与病理:1、肝肝主疏泄,疏泄是“疏通”,“舒畅”,“条达”之意,也就是说,在正常生理状态下,肝气具有疏通,条达的特性,具有不断运转的生理特点,这一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疏通气机:气机即气的升降出入运动。机体的脏腑、经络、器官等活动,全赖于气的升降出入运动。而肝的生理特点又是主升,主动的,所以,这对于气机的疏通、畅达、升发无疑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因此,肝的疏泄功能是否正常,对于气的升降出入之间的平衡协调起着调节的作用。肝的疏泄功能正常,则气机调畅,升降适宜,气血和调,经络通利,脏腑器官功能正常。如果肝的疏泄功能异常,即肝失疏泄,则气机不畅,肝气郁结,易出现胁肋部、少腹部胀痛不适。若“木不疏土”还可出现肝胃(脾)不和,见食欲不振,脘腹痞满等脾胃功能运转失常之症状。此外,气机郁结不运,还会导致津液输布代谢的障碍,产生水湿停留或痰浊内阻,出现膨胀等。 (2)疏泄情志:肝性如木,喜条达舒畅,恶抑郁,忌精神刺激,《素问·举痛篇》所说的“百病生于气也。”就是对情志所伤影响气机的调畅而言的。故肝疏泄正常则气机运转调畅,气血和调,人的精神愉快心情舒畅,若肝失疏泄则肝不舒,气机运转不畅,精神抑郁,出现郁闷不乐,抑郁难解等。 (3)疏泄胆汁:肝与胆相表里,有经络联系,中医学认为,胆汁的形成是“借肝之余气,溢入于胆,积聚而成”,所以肝的疏泄功能也表现于胆汁的分泌和排泄上,若肝失疏泄,胆道不利,则影响胆汁的正常分泌与排泄,出现胁痛,食少,口苦,呕吐黄水或黄疸等症。2、胆为六腑之一,以通为用,胆汁以降为顺。若肝气郁滞,郁而化热,薰蒸胆汁,胆汁上逆或外溢,则出现口苦,呕吐黄水或黄疸等。3、脾胃作为后天之本,主水谷精微的受纳、腐熟、运化、输布。(1)受纳运化:胃主受纳、腐熟;脾主运化水谷精微和运化水湿。(2)升清降浊:胃主降浊,脾主升清;清阳之气升浮,则出上窍、发腠理、实四肢;浊阴出下窍、走五脏、归六腑。脾胃属中焦,通连上下,是升降运动的枢纽。(3)脾胃的常见病理:脾主运化,脾被湿困,脾失健运则胃失和降、受纳失职而引起纳呆、呕恶、脘腹痞满、肢体困重等症状。食滞胃脘、浊气不降则脾不升清、脾失健运而引起厌食、嗳腐吞酸、腹胀、泄泻等症状。(二)中医三焦学说中“三焦”的生理:1、三焦总的功能 :(1)通行元气:《难经》六十六难说:“三焦者,原气之别使也,主通行三气,经历五脏六腑。”原文明确地说明三焦是人体元气(原气)升降出入的道路,人体元气是通过三焦而到达五脏六腑和全身各处的。 (2)运行水谷:《素问·六节藏象论》说:“三焦……仓廪之本,营之居也,名曰器,能化糟粕,转味而入出者也。”指出三焦具有对水谷的精微变化为营气,以及传化糟粕的作用。《难经》三十一难说:“三焦者,水谷之道路,气之所终始也。上焦者,在心下,下膈,在胃上口,主内而不出。……中焦者,在胃中脘,不上不下,主腐熟水谷。……下焦者,当膀胱上口,主分别清浊,主出而不内。”水谷在人体运行道路及气之所终始,包括饮食物的消化、精微物质的吸收、糟粕的排泄全部过程,用“三焦者,水谷之道路”来概括。并根据上、中、下三焦所处部位不同,对水谷运行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也就不同,而有上焦主纳,中焦主腐熟,下焦主分别清浊、主出的具体描述。这是以三焦运行水谷来概括食物的消化、吸收及排泄的功能。 (3)运行水液:《素问·灵兰秘典论》说:“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灵枢·本输》说:“三焦者,中渎之腑,水道出焉,属膀胱,是孤之腑也。”说明三焦是人体管理水液的器官,有疏通水道,运行水液的作用。(4)中焦的生理:《难经·三十一难》日:“中焦者,在胃中脘,不上不下,主腐熟水谷,其治在脐旁”。《灵枢·营卫生会篇第十八》说:“中焦亦并胃中,出上焦之后,此所受气者,泌糟粕,蒸精液,化其精微,上注于肺脉,乃化而为血,以奉生身,莫贵于此,故独得行于经隧,命日营气”。《医学入门·脏腑》重申“中焦主变化水谷之味,其精微上注于肺,化而为血,行于经遂,以营五脏周身”,经日“中焦如沤”,又说“中焦主不上不下,脾胃若无中焦,何以熟腐水谷?”以上明确概括了中焦的位置及功能,即中焦主要指上腹部,包括脾、胃及肝、胆等内脏。胃主腐熟,脾主运化,肝胆主疏泄,并分别排泄胆汁以助消化。因此,中焦具有消化、吸收并转输水谷精微和化生气血的功能。水谷由上焦纳入中焦后,通过胃的腐熟,进行消化和吸收,其糟粕下输入下焦,精微物质上注入肺脉化赤为血,营血皆生于中焦,行于脉中,运行周身,营养四肢百骸。 (三)现代医学有关肝胆、胃肠生理和病理的认识:以肝胆、胃肠为代表的消化系统的基本生理功能是摄入食物,将之消化、分解成为小分子物质,并从中吸收营养成分,经肝脏加工,成为体内自身物质,供机体的需要。未被吸收的残剩物则被排除体外。这些生理功能的完成有赖于消化系统协调的运动和各种物质的分泌,最终完成吸收。任何影响消化道运动功能的因素都可产生相应的临床表现,造成胃肠道动力障碍性疾病。 我们临床常见腹部外科疾病诸如:胃癌、幽门梗阻、胆道梗阻、肠梗阻、肠系膜血管病变等都是因病变引起的各个部位的梗阻,影响饮食、营养成分、血液的正常运转。综合中医经典理论和现代医学理论,蔡教授认为肝胆脾胃及三焦(即现代医学以“肝胆、胃肠”为代表的消化系统)生理病理都离不开“气机的升降运转,精微的运化输布”,因此他强调腹部外科证治体系应着眼一个“运”字,提出“治中焦如衡,治中焦以运”的腹部外科施治思路:通过“运法”实现脏腑、三焦气机的正常升降运转,通过“运法”实现脏腑、三焦精微的正常运化输布。三、“运法”在腹部外科的临床运用:(一)运法在手术中运用:手术本身就是一种运法。蔡教授认为大部分手术是用一种符合患者生理的解剖畸形(解剖重建,异于正常解剖结构)来替代患者存在的病理畸形(解剖及功能异常),如:胆肠吻合术,胃大部分切除术,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结肠造瘘术,胃造瘘术,肝移植术等,这是一种解剖层面的形态运转,这种形态运转实现的是患者机体从病理向生理的功能运转。我们多年来运用刮吸解剖技术和PMOD刮吸电刀开展了一系列腹部外科复杂手术,从中也深深体会到手术本身也蕴含了运法的理念,运法强调“运转”,PMOD刮吸电刀与普通电刀的一个重要区别是刮吸电刀的吸引与刀刮完全同步、同靶点的起作用,而普通电刀与吸引器由于是分开操作就很难做到完全同步、同靶点起作用。完全同步、同靶点作用就使刮除病灶的同时就吸走病灶,进而同时显露正常解剖结构,实现了“邪去正显”的同步“运转”,提升了手术的流畅度,加快了手术的进程,缩短了手术的时间,最大程度的减少了手术对患者的打击。腹腔镜技术本身也是一种“运法”:微小的术口通过腹腔镜在显示屏上显露的是放大的手术部位,这是一种“小”与“大”的运转。而一个高品质的腹腔镜手术要求扶镜者平稳地将镜头跟随手术进程“运转”,确保手术视野清晰,手术部位充分显露;术者要熟练“运转”各种器械(如电刀、超声刀、电铲等),确保手术进程的流畅。(二)在肝胆外科的运用:“肝胆术后,法宜疏运”。1、疏运合乎肝胆生理功能:“肝”体阴而用阳,肝主情志,主疏泄,故肝气宜疏不宜郁。“胆”以通为用,以降为顺,故胆汁宜疏通不宜淤滞,胆气宜疏降不宜滞逆。2、肝胆术后的病机特点:术后早期,特别是术后1~3天,机体处于应激状态,机体在应激状态下所产生的一系列代谢和功能的改变,有积极防御意义,是“正祛邪”抗病反应,此时“肝脏”起着防卫与适应作用。而亢郁过度,致气血乱,肝失疏泄,甚至应激显著,患者表现为烦躁易怒、面红目赤、口苦咽于、辗转难眠、口气臭秽、汗出明显等症状,正如陆广莘教授认为手术创伤、术后应激状态,肝作为“军用”脏器,首当其冲,如应激过度,肝失疏泄,木旺乘土,宜影响“民用”脏器脾胃。3、常用的疏运之法:(1)疏肝行气:柴胡疏肝散(2)疏肝解郁:四逆散(3) 疏肝通腑:大柴胡汤(4)疏肝降气:四磨汤。(三)在胃肠外科的运用:“胃肠术后,法宜温运”。1、温运法合乎脾胃生理功能:李东垣《脾胃论》论到:“饮食入胃,而精气先输脾归肺,上行春夏之令,以滋养周身,乃清气为天者也;生已而下输膀胱,行秋冬之令,为传化糟粕,转味而出,乃浊阴为地者也”。故脾胃之生理特性可概括为盛运相因,升降相用;其生理功能不外吸收水谷,传输精微,代谢糟粕。从始至终,脾胃功能之正常有序,皆赖中气生生不息、运动有序,故脾气得以健运,胃气得以宣达。此生生不息之道,就在温运之法求得。温者,暖也、柔也,正是脾气运化水谷精微的原动力。太阴湿土,得阳始运,脾居中央而灌四旁,脾阳充盛则如阳光普照,阴霾尽散,水湿、糟粕随阳转运;运者,转也、动也、行也、用也,脾之运化,生万物而法天地,皆赖其不断转动而为用。温而助其常,运而助其变,顺乎太阴脾土之生理特性,故调养、补益后天脾土,助脾运化水谷精微与水湿糟粕,皆可从温运法求之。2、胃肠术后的病机特点:手术是中医驱邪的一种重要手段,但手术不可避免地会损伤正气,耗伤阴血,导致气阴两伤,尤其是胃肠术后,更是直接损伤中焦脾胃,加之术后卧床制动、禁食禁饮、停留各种引流管道,进一步损伤脾胃气机、耗伤阴血精液,脾胃的运化、升降功能受影响,引起气滞、水湿内停,故常见神疲肢倦,口干纳呆,恶心呕吐,腹胀腹痛,排便障碍等水湿困脾之证。湿浊凝聚不散,伤及脾阳,中阳不振,原动力不足,则胃排空障碍,甚则称为胃瘫之重症。如脾虚日久及肾,关门不利,腑气不通,则呕、痛、胀、闭尽现,成为粘连性肠梗阻、炎性肠梗阻之重症。蔡教授将胃肠术后病机特点归纳为“升易阻,湿易聚,瘀易留,浊易生”。3、常用的温运之法(1)暖心: “治疗即关怀”是21世纪医学的人文理念。现代医学研究认为胃肠道系统是由人体中枢神经系统、自主神经系统共同支配的,素有“情绪反应器”之称。蔡炳勤教授认为,手术充满危险性、不可确定性及不可开放性。使病人产生焦虑、紧张和恐惧等情绪。不良情绪活动会引起不同的脑肠肽反应,造成胃肠功能失调及内脏高敏性,影响手术预后,符合中医的“七情致病”理论:“忧思伤脾”。因此,要求做到:充分沟通,平等心态,换位思考,使病人对手术充分了解,对手术有合理期望,对治疗充满信心。(2)温治:包括温调、温中、温阳、温下等内治法及温运外治法。1)温调:术后早期,常予小建中汤温调阴阳,温运中州之气。 2)温中:术后中期,常选厚朴温中汤,取其温中燥湿行气除满之功,用于术后胃肠伤于寒湿,脘满胀痛,不思饮食,四肢倦怠,舌苔白腻,最为相宜。至若中阳不振,推动无力,排空障碍之胃瘫证,蔡教授常选用理中汤合四磨饮以温运中阳,下气降逆。 3)温阳:常用方药:实脾饮。 4)温下:常用温脾汤(大黄、附子、干姜、党参、甘草)泻下冷积,温补脾阳。同时用大黄附子汤(大黄、附子、细辛)保留灌肠。这不同于一般常用的大承气汤灌肠,大承气汤灌肠用于邪热内结之腑实证,与胃肠术后排便障碍有别,后者因术前已行肠道准备,大便排空,术中、术后早期禁食,大肠少有宿便,实为寒积,法当温下。5)温运外治法:依据术后脾失温运的病机特点,外治法多用灸法、热熨法、沐足法。常用灸法有雷火灸、隔蒜灸、隔姜灸等。热熨法:取吴茱萸辛热棘利,有暖脾温肾,消胀止痛之功,常用吴茱萸热奄包热熨腹部。若用之煎水泡脚,有温煦肾阳又兼宁心安神,改善睡眠的作用。4、温运重运脾“运脾”一名,首见于张隐庵《本草崇原》,云“凡欲补脾,则用白术;凡欲运脾,则用苍术”。蔡教授在临床中遇到脾脏本身亏虚的常用白术补脾,遇到脾脏运化功能欠佳的就用苍术运脾。另外蔡教授根据脾属阴脏,居中焦湿土,喜燥恶湿。湿为阴邪,其性粘滞,最易伤脾,即“同气相求”之理。脾为湿浊所困即失运化之动,用祛除湿邪药物,去除脾之所恶,助脾运化之权,是为运脾之义。常用以下四类:(1)佩兰、藿香、厚朴等药芳香醒脾祛湿。(2)车前子、泽泻、茯苓皮等淡渗利湿。(3)陈皮、木香、枳壳、槟榔、砂仁行气化湿。(4)布渣叶、焦山楂、神曲等消食导滞。四、小结:“运法”是蔡炳勤教授以中医脏腑和三焦理论为基础,结合临证40余年的诊治经验,提炼出对腹部外科治法一种纲要性的治疗原则,他提出的“治中焦如衡,治中焦以运”学术观点是对中医传统理论的升华,引领了腹部外科治法新的发展,“运”法的核心思想是:“以衡为度,以运为法,以和为常。” (何宜斌 何军明 谭志健)
介入治疗联合靶向抗癌药可以使超标准的晚期肝癌降期后再换肝。在这里分享一个病例5年前,陈先生突然出现上腹痛,去医院检查发现肝脏上长了一个12cm的较大肝癌,旁边还有几个小肿瘤,同时肿瘤还侵犯了肝脏大血管,被诊断为肝癌晚期(CNLCⅢa)。陈先生这种情况自然生存期通常只有3~5个月。陈先生这种情况超出了肝移植的手术标准。医生评估陈先生的病情后,建议他接受介入治疗和靶向抗癌药治疗。陈先生担心靶向抗癌药的副作用,先接受了2次介入治疗,肿瘤大面积坏死。2个月后复查发现肿瘤有进展,再次做介入治疗,并开始服用靶向抗癌药。1个月后复查CT发现肝肿瘤无明显活性。医生评估后建议陈先换肝。陈先生接受了肝移植手术,术后顺利康复。至今,接受手术已5年多,陈先生未出现肝肿瘤复发,肝功能正常,工作生活如常。陈先生感激医生给了他第二次生命。得了晚期肝癌不要放弃,介入治疗联合靶向药可能使晚期肝癌降期,从而接受肝移植。
前日,罗@浩直播,带货,让您花钱; 今朝,萝卜丝清炒,消食,帮您省钱。 因为:“冬吃萝卜夏吃姜,不劳医生开药方”《诗经·邶风·谷风》:“采葑采菲,无以下体。”,这里的“菲”指的就是“萝卜”。萝卜还有一个很吉利的别名:莱菔,谐音“来福”。下面这首七绝就道出了萝卜的医用价值:嫩白碧绿叶清莹,秉暑凌霜任雨风。理气宽中消鼓胀,甜如蜜水脆如菱。《中华本草》中这样描述莱菔 性味:味辛;甘;性凉;熟者味甘;性平 归经脾;胃;肺;大肠经 功能主治:消食;下气;化痰;止血;解渴;利尿。 主消化不良;食积胀满;吞酸;腹泻;痢疾;痰热咳嗽;咽喉不利;咳血;吐血衄血;便血;消渴;淋浊;外治疮疡;损伤瘀肿;烫伤及冻疮 腹部外科术后患者,或多或少存在术后胃肠功能紊乱的表现:进食不多,易胃胀腹胀、排便不顺畅等,结合体质选用萝卜作为食疗之品,大有裨益。 因其性偏凉,且下气、耗气,故: 适宜的体质:阴虚质、气郁质、湿热质、血瘀质、痰湿质 不宜长久使用的体质:阳虚质、气虚质 入中药的多取其子,叫“莱菔子”【推荐食法】: 《本草纲目》记载:萝卜可生可熟,可菹可酱,可豉可醋,可糖可腊可饭,乃蔬中最有利益者。 虽然萝卜吃法多样,但南北各异,古今不同。南方人注重用萝卜炖汤,常与排骨等同炖。“着毛萝卜久煨香。”白萝卜耐炖,久则出味。或入淡菜,味尤厚。东北人喜欢用萝卜粉条等做杂烩菜,吃得人整个冬天都暖暖的。西北人喜欢用萝卜炖羊肉,在贫瘠的寒冬里吃得汗流浃背。扬州人、广东人钟情做萝卜丝饼。声明:1.部分文字和图片引自网络,如有侵权,在此致歉,并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2.各种食疗养生方法,最终以自己的实践和感知为主,“舒服为度”,我们根据中医体质推荐的相关健康建议和方法,只是为您提供一种符合中医养生的参考原则,不能替代疾病的规范治疗方案;3.如您对我们推荐的养生食材有过敏史,切勿照搬使用;
世界各国人均寿命排名2019(世界卫生组织)医学发达的今天,人类平均寿命尚未突破百岁,但,东方文明的上古之人,平均年龄都达到一百岁啦!在中医经典医籍《黄帝内经·素问》第一篇《上古天真论》中有这样一段对话:昔在黄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登天。乃问於天师曰: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岐伯对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於阴阳,和於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於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从这段描述中,可以得到以下信息:1、从上古到黄帝这段时间,人的“寿命指数”走的是一波“熊市”,寿命指数“腰斩”,其“走熊”的原因: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於生乐,起居无节。(把酒当水浆,滥饮无度,使反常的生活成为习惯,醉酒行房,因恣情纵欲,而使阴精竭绝,因满足嗜好而使真气耗散,不知谨慎地保持精气的充满,不善于统驭精神,而专求心志的一时之快,违逆人生乐趣,起居作息,毫无规律。)2、上古这个“寿命指数”高点所具备的因素是:法於阴阳,和於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上古之人能够取法于天地阴阳自然变化之理而加以适应,调和养生的办法,使之达到正确的标准。饮食有所节制,作息有一定规律,既不妄事操劳,又避免过度的房事。) 3、“从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二千年的风云变化构成了“寿命指数”的“筑底”期:夏、商时期平均寿命大约18岁,周、秦大约为20岁,汉代22岁,唐代27岁,宋代30岁,清代33岁,民国时期约为35岁。4、自从新中国成立,我们的“寿命指数”就开始进入了“牛市”了,据调查1957年我国人民平均寿命已提高到57岁,到1981年为68岁,1985年为68.97岁,2019年为74.6岁,正可谓“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5、启动这轮寿命“牛市”的大环境是:日益完善的上层建筑(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逐渐夯实的经济基础(改革开放)和现代医学的进步。6、在这个寿命“牛市”大环境下,达到上古百岁期颐的高点不再只是一个传说,每个个体只需效仿上古知道之人,“法於阴阳,和於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民以食为天”,在上面几点养生原则中,更多人关注“食饮”,尤其是各种术后患者,更希望通过平常的饮食来调养自己的身体。术后患者,您总会问到:“医生,我平时能多吃些什么才好?”作为医生,您总会听到:“医生,我平时能多吃些什么才好?”作为从事术后调养多年的一名中医工作者,我往往会告诉您:“少吃多餐”,正是遵循“食饮有节”这条上古百岁养生之道。“食饮有节”里最核心的是“节”,节制之意,而不提倡盲目的狂饮暴食,因为当今大部分人的日常营养能量摄入是处于过剩状态,对于一个成年人来说,过剩的能量已不像青少年一样转化为身高,只能在人体堆积,常见的就会形成高血脂、高尿酸,进而形成各种结节、瘤或癌,所以,单纯从能量平衡角度,癌症往往都是多余能量在人体内的堆积,充满能量的癌细胞自然容易快速生长,到处转移。所以术后患者,需要做到“食饮有节”,至于具体饮食如何选择,由于饮食有酸甜苦辣咸之分,寒热温凉之别,而人体也有体质的寒热之异,就需要先辨明自己中医体质类别,再选择适合该体质的饮食。 无论平常人,还是术后患者,都应遵循上古百岁的养生之道,您的“寿命指数”才会继续“牛市”,否则“熊途末路” 声明:1.部分文字和图片引自网络,如有侵权,在此致歉,并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联系邮箱:he-yibin@163.com;2.各种食疗养生方法,最终以自己的实践和感知为主,“舒服为度”,我们根据中医体质推荐的相关健康建议和方法,只是为您提供一种符合中医养生的参考原则,不能替代疾病的规范治疗方案;3.如您对我们推荐的养生食材有过敏史,切勿照搬使用;
胁间水流成“悬饮”,小陷胸汤逐有形,苓桂术甘化无影,古方今用照样行---脾外伤医案(何宜斌医案,仅供学术交流,医案仅帮助说明医理,医案内所涉及到具体药物和处方不建议非专业人士模仿使用) 他,18岁,中医药大学的学生,暑假实习期间意外摔伤致脾挫裂伤,经曾跟我实习过的同学推荐来我处调养。(“悬饮”在二诊浮现)【首诊】:2014年08月23日09时43分 2014年7月4日因创伤性脾破裂在佛山市南海区第二人民医院住院治疗。2014年8月19日复查CT:脾脏中部多发低密度影,结合前片,符合血肿吸收期表现。 刻下主诉:发热3天,持续性发热,夜间加重,晨起头痛,以脑后明显,伴头部沉重感,无畏寒,口干不明显,口苦,多汗,冷汗,自汗和盗汗,诉住院期间曾有胃痛,已服用胃药治疗,现胃纳差,无口渴欲饮感,无咳嗽,无呕吐,腹部时有响,平卧时左侧胁肋部隐痛,左侧卧位时左侧胁肋部有刺痛不适,大便黄褐色,小便饮水多时不甚黄,平躺下双侧腰骶部酸痛不适,难入睡,无心烦。自诉多年易出现双上肢时抖。打喷嚏。 辅助检查:2014年8月20日 白细胞 10.57x10e9/l,中性粒细胞 80.4%,血红蛋白 158g/l 中药加生姜9片 中药处方:香薷15g(后下) 桂枝15g白芍30g 甘草(甘草粒)5g大枣(红枣)15g 羌活10g(后下)蔓荆子(荆子)10g 柴胡20g黄芩10g 粉葛(葛根)30g青蒿10g(后下) 醋鳖甲(鳖甲)30g(先煎)牡丹皮15g 连翘15g地骨皮30g 川芎(制川芎)10g石膏(生石膏)30g(先煎) 水煎内服,共2剂【二诊】:2014年08月25日10时13分服药2剂后周身汗出明显,无腹痛,无腹部辘辘肠鸣,未再发热,晨起头痛症状消失,口苦不明显,盗汗改善,自汗多,左侧卧位左胁肋部刺痛不适症状减轻,入睡可,无发梦,平躺时双侧腰骶部酸痛不适症状改善,腹部响不明显,目前主诉晨起和下午3-5时头晕,不伴恶心呕吐感,头部沉重感减轻,胃胀,无胃痛,时有嗳气,无泛酸水,左侧胁肋部牵扯胀痛不适,并诉伸肢体时自觉左胁肋部有水流流过感,胃纳一般,大便稍硬,日解一次,黄褐色,小便不黄,无明显口干,多口水,哈欠明显。舌红较前有所变淡苔中下部微黄腻脉左细弦滑寸部濡右细弦略紧寸部细。(见下舌苔图片)处理: 中药处方:茯苓(云苓)15g 桂枝10g白术15g 炙甘草5g法半夏10g 炒黄连5g瓜蒌子(瓜蒌仁)15g 干姜5g酒大黄(酒军)10g 水煎内服,共2剂 【三诊】:2014年08月27日10时06分服药第一剂。头晕减轻,已无头部沉重感,已无胃胀,胃口改善,少许嗳气,服药第二剂后,解三次黄色粘稠便,左胁肋部水流流过感消失,今晨自觉人轻松,精神可,哈欠不明显。后分别与9月3日、9月20日、10月6日、10月18日来我处服药调理近期外院复查B超:肝胆脾胰未见明显异常声像,痊愈!【分析】 该患者是脾外伤,首诊是因为“发热3天”来我处寻求中医治疗,按照中医四诊,既有太阳证之头痛(后脑),又有少阳之“口苦、胁痛”,选用柴葛解肌+桂枝汤+青蒿鳖甲汤,太阳少阳同治,表里双解。服药2剂后,“发热”解决了,但出现了一个非常有特点的临床症候,就是“诉伸肢体时自觉左胁肋部有水流流过感”。在临证中自然联想到《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篇》中的悬饮: 问曰:夫饮有四。何谓也? 师曰:有痰饮、有悬饮、有溢饮、有支饮。 问曰:四饮何以为异? 师曰:其人素盛今瘦,水走肠间,沥沥有声,谓之痰饮。 饮后,水流在胁下,咳唾引痛,谓之悬饮。 饮水流行,归于四肢,当汗出而不汗出,身体疼重,谓之溢饮。 咳逆,倚息短气,不得卧,其形如肿,谓之支饮。再结合以下几个特征性临床表现:1.多口水,脾虚之征2.左胁肋部刺痛,瘀血阻少阳之络3.胃胀、下午3-5时(恰是日晡之时)头晕、大便偏硬,阳明腑实之征象拟方上就从“悬饮”、“脾虚水湿”、“阳明腑实”角度出发,拟方:苓桂术甘汤+小陷胸汤+三物备急散服方第一剂。头晕减轻,已无头部沉重感,已无胃胀,胃口改善,少许嗳气,服方第二剂后,解三次黄色粘稠便,左胁肋部水流流过感消失。所悬之饮随大便而泄。【小结】 我在临床带教中,对跟诊的实习同学强调“医生看病”与“警察破案”是有共同点的,那就是看重“线索”、“证据”。“医生”想要破“患者身上生病”这个大案,就得耐心、仔细的“望”“闻”“问”“切”,收集到的资料多多益善,总有那么一些“蛛丝马迹”会被你抓住,破案也就指日可待。
(何宜斌医案,仅供学术交流,医案仅帮助说明医理,医案内所涉及到具体药物和处方不建议非专业人士模仿使用)她,女性,42岁,胃肿瘤术后在我处长期中医调养的患者。近期外出进食后出现胃胀、胸闷不适,口腔溃疡,大便干,心烦,眠易醒,呈现中焦饮食阻滞,胃“火”上炎之象,初用小陷胸汤+丹参饮加减欲清胸膈之“火”,但收效甚微。复诊时调整用药思路,考虑其素体为气虚、阳虚体质,虽有心烦难眠、下唇溃疡等“火”热之象,但临证四诊的“少许怕冷,舌淡红苔白脉沉细滑稍紧”却又提示一派“寒滞”之候,遂联想起《金匮要略》中寒实结胸之证:因寒实冷积内停,大便不通,心腹卒暴胀痛,并郁而化火。故此“火”是从“寒”中生,治病求本,有“火”照样用“热”药,这就是中医治法中的“热因热用”。仿“三物备急丸”方意,因本院药房无巴豆,遂用“花椒、生半夏”代巴豆,与大黄、干姜共奏攻逐寒积之功,辅以达原饮主药“草果、厚朴、槟榔”,全方一派温热之性,一剂下则便畅而热泻,二剂已诸症渐平。【一诊】:2014年07月26日09时15分 近期外出进食猪肚后不适,现自觉胃胀,伴胸闷不适,大便偏干,隔日解,睡眠易醒,少许口干,口腔溃疡。 中药处方:法半夏10g 炒黄连5g 瓜蒌子30g 鸡内金10g 丹参10g 檀香5g(后下) 砂仁5g(后下) 炒山楂10g 桂枝10g 干姜5g 赭石30g(先煎) 枳实10g 厚朴10g 水煎内服,共3剂 【二诊】:2014年07月30日08时46分 仍胃胀,少许刺痛,进食后自觉胃脘部堵滞不下,时伴胸闷,嗳气频,大便难解,借助开塞露,呈粒状,昨出现下唇溃疡,少许怕冷,舌淡红苔白脉沉细滑稍紧。(见下图) 结胸-寒实结胸(备注:)中药处方:干姜20g 花椒5g 酒大黄20g 桂枝15g 生半夏2g(先煎) 厚朴10g 丁香2g(后下) 沉香2g(后下) 草果5g 槟榔10g 中药加生姜6片 水煎内服,共2剂 【三诊】:2014年08月02日08时02分 病情明显改善,周三服药,周四解4次软便,量一般,味臭,周四外出未服药,周五服药,今晨解大便一次,成条,诉胃脘部堵滞感明显改善,下唇溃疡较前疼痛感减轻,现无明显不适。舌淡红苔根微黄脉沉细。(见下图) 附:三物备急丸【来源】《金匮要略》卷下。【异名】大黄备急丸(《医学入门》卷七)【组成】大黄30克 干姜30克巴豆30克(去皮、心,熬,外研如脂)【用法】上药各须精新,先将大黄、干美研末,再研巴豆,与上末和匀共捣为散;或炼蜜为丸,瓷器密贮。每服大豆许 3~4丸,温开水送下。或药不下,捧头起,灌令下咽,须臾当愈;如未愈,更与3丸。当腹中鸣,即吐下便愈;若口嗷,亦须折齿灌之。【功用】攻逐寒积。【主治】寒实冷积内停,心腹卒暴胀痛,痛如锥刺,气急口噤,大便不通。【方论】方用巴豆辛热峻下,开通闭塞;干姜辛热,温中暖脾;大黄苦泄通降,一以制巴豆辛热之毒,一以协巴豆泄下通腑,且大黄之寒,得巴豆、干姜之热,则其性大减。故三药配用,共奏攻逐寒积之功。
她,我的同事,一个美丽而可爱的姑娘,今上午来门诊向我“吐”槽,说昨晚开始左上牙痛,曾服用阿奇霉素,今晨起床多次呕吐,一进食就吐,饮水尚可,呕吐物为昨晚进食食物,呕吐后牙痛反而明显减轻,诉昨晚曾进食牛肉丸数个,还有虾等。昨大便偏干,今未解大便。舌淡红苔白腻脉细滑略弦。病机分析::饮食不慎为诱因,食物积滞在胃,胃失降浊之力,胃火反升,沿足阳明胃经循行至左上牙(足阳明胃经循行部位起于鼻翼旁之迎香穴,挟鼻上行,左右侧交会于鼻根部,旁行入目内眦,与足太阳经相交,向下沿鼻柱外侧,入上齿中……)。 处理思路:清胃火降其热,通其腑降其浊告知患者:如服药后能吐或拉,就很好拟方用意:1. 黄连、枇杷叶:清胃火降其热2. 大黄、枳实、厚朴:小承气通其腑降其浊3. 旋复代赭汤:降逆止呕4. 神曲:消食化滞(初欲用山楂消肉类食滞,但颗粒药房无山楂颗粒,就选用神曲)服颗粒配方一剂后,随访诉服药后呕吐,之后诸不适改善,能进食,下午还吃了云吞和饮用脉动。 小结: 中医理论中认为“胃” 的主要生理功能是受纳与腐熟水谷,如果受纳过多,不能及时排空,积滞在胃内的食物不断腐熟,进而发酵产热化火。从这个角度,有口气、牙痛的人需要注意,多数跟自己摄入的过多过饱,又不能及时排泄,这些滞留在体内的食物发酵产酸臭气、产热、化火有一定的关系,不妨试试控制一下摄入量,适当饿一顿,再弄些麦芽煮水喝、整几片山楂吃吃看看。
“肿瘤”,尤其是“恶性肿瘤”,已成为影响人类健康的“公敌”,各种抗肿瘤治疗(手术、化疗、放疗)一致将矛头对准这个“敌人”,随着科学的进步,医学的发展,“矛”是越来越锋利了,可恶性肿瘤这个“敌人”也“与时俱进”地提升了它的“盾”,且将战火引到充满激情与活力的“中青年人群”,在一幕幕悲欢离合、生离死别中,这对“矛盾”演绎出一场当今人类医学的主战役。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作为这场战役的见证者,很遗憾地看到战役的结局往往是患者“因病致贫”直至“人财两空”……“天人相应”是中国传统医学的核心理念之一,正是人与自然界的和谐相处才得以让“人类”一代代血脉相承、种族繁衍。中央电视台“和谐拯救危机”系列节目中,佛教智者净空法师提出只有“教育”才能拯救这个人人自危的世界,重塑和谐的人类社会。“构建和谐社会”已成为当今中国社会发展的主旋律。延伸到医学领域,既然如今的医学短时间内没有明确有效地方法消灭“肿瘤”,能否多一种思路,在“人”与“瘤”间找到“和谐的支点”,让“人”与“瘤”间和谐共处?笔者运用“取类比象”的思维方法,作如下设想:一.“肿瘤”是“顽劣、反叛的坏孩子”从医学的角度,“肿瘤”组织也是人体自身产生的一类组织,只是这类组织与正常的组织结构相比,在生长、发育方面不守“规矩”。如果把“正常组织”比喻人体这个大家庭里“听话、守规矩”的“好孩子”,那“肿瘤组织”就是一个“不听话,不守规矩,性情顽劣、个性反叛”的“坏孩子”。这个“坏孩子”骄悍跋扈,对营养贪得无厌,对空间得寸进尺,对“好孩子”威逼利诱,常常把一个“家”闹得“鸡犬不宁”,甚至引起“家破人亡”。二.我们对待“坏孩子”的态度 有多少父母会直接“一棍子”打死自己的“坏孩子”,有多少父母会把自己的小孩当成不共戴天的“敌人”,又有多少父母会把自己的小孩置之死地而后快……父母的严辞、棍棒背后是多么希望“浪子回头”,日复一日地谆谆善诱、苦口婆心背后是多么希望自己的孩子“知错能改,善莫大焉”。“手心手背都是肉”……“可怜天下父母心”……今天,我们又是如何对待人体的“坏孩子”——“肿瘤组织”?手术、化疗、放疗,无不采用“对抗式”的治疗,多数研究的重心都放在“抗肿瘤”上,未曾给这个“坏孩子”改正的机会,没人“疼”、没人“爱”的“坏孩子”被逼走上了与“父母”为敌的不归路,进入“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的恶性循环,最终落得个“玉石俱焚”、“家破人亡”。三.该怎么“教育”人体的“坏孩子”1.转变“对抗”的思想:无论是医者还是患者,尝试换一个角度去认识“肿瘤”:一个被“欲望”(饮食的不节制、不良的生活习惯、污染的环境等)误导的“坏孩子”,而非不共戴天的“仇人”。患者要开始学会用“心”跟自己的这个“小孩”对话,去安抚“他”、去引导“他”。这种“自我对话”也能发挥患者主观能动性,以一种主动的姿态积极面对“肿瘤”,改变目前被动接受各种治疗的现状。而医学研究也可朝“诱导肿瘤细胞正常分化”的方向发展。2.积极的引导,适度的治疗:对于“坏孩子”,一味的谆谆善诱、苦口婆心也不行,适当的惩戒(手术、化疗、放疗)也是需要的,但要把握一个“度”,过度的治疗,过于强调把“肿瘤细胞”赶尽杀绝,结果往往事与愿违。四.防“瘤”思路既然“肿瘤”是受到各种“欲望”影响而变坏的“孩子”,那么从预防的角度就需要:1.远离各种“欲望”:在个人饮食、生活习惯、情绪、个性等方面进行调摄,同时树立环保意识,保护我们生活的环境。2.时时自我“教育”:学会“自我对话”,通过“自醒”的方式引导体内细胞、组织正常分化。五.实施思路1.宣教:用“坏孩子”的理念形象说明“肿瘤”的特性,为患者与体内“肿瘤”的交流做好感情铺垫。2.引入包括音乐、气功、禅坐、书法等多种形式在内的“入静”方法,为患者与体内“肿瘤”的交流做好环境渲染。3.临床科研:在现有治疗基础上,选取一组患者加用上述治疗,比较两组的肿瘤变化及生存率。肿瘤性顽劣,治瘤如教子,通过“自醒”,学会“自我对话”,“与瘤为善,引瘤从善”!2012年9月7日
(何宜斌之个人观点,如有雷同,纯属不谋而合) 中医理论中有这样一个说法:“头为诸阳之会”,专业的解释是:因为手足三阳经均会聚于头。人体十二经脉中,手三阳经从手走向头部。手足三阳经在头面部的循行有前额、两侧、巅顶等不同部位。 生活中那种现象可以诠释“头为诸阳之会”呢? 秋天来了,冬天不远了…… 冬天睡觉,您会蒙着脑袋在被窝里吗?多数人不会这样睡觉:身体其他的部位都要缩进被子里,因为外面冷呀。头不用缩进被窝里,可见头比身体其他部位的阳气旺,可以抵御外面的寒冷,所以说“头为诸阳之会”。日常生活如何保护“头”这个诸阳之会呢:1. 避免头部长时间正对着空调冷气吹,因为这样,要无端消耗更多的阳气来抵御冷气2. 在阳光适宜的天气下,适当增加户外运动,吸日之精华3. 常梳头保持头部运行阳气的经络通畅4. 晚上避免用冷水洗头5. 外出头部淋雨着凉后,最好及时擦干头部,并煮一碗洋葱水或生姜大枣水或香菜水或紫苏生姜水喝下发汗,外源性增加阳气驱寒,避免体内阳气的耗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