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硕士毕业于北京中医药大学,尤善脉诊诊疗疾病。对于常见病可摸脉知病、治病。对于常见心脑血管疾病纯中医、纯西医诊疗均可取得满意疗效。2023年成功当选为宫廷医学研究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②擅长中西医结合诊疗心脑血管疾病,如:一、神经系统a、脑梗死肢体、言语不利,麻木、乏力b、急、慢性眩晕c、急、慢性头痛d、顽固性失眠e、周围性面瘫f、抑郁焦虑二、循环系统a、冠心病心绞痛、胸闷气短b、高血压(减药或逐渐停药)c、高脂血症d、房颤、早搏等心律失常e、长期乏力、困倦三、疼痛类疾病对颈肩腰腿疼痛,可用针灸1分钟内快速缓解,害怕针刺者也可西药或中药达到快速缓解的效果。备注:以上神经系统、循环系统、疼痛类所列疾病目前已形成自己较为完整体系,算是自己独创,疗效显著高于常规诊疗。四、呼吸系统咳嗽,咳痰,哮喘、肺结节五、消化系统反酸,呃逆,腹胀,便秘六、妇科类痛经,月经量少,不孕,囊肿、肌瘤、息肉七、皮肤类皮肤瘙痒,痤疮注意事项上述所列疾病是目前自己比较擅长的,有些未写疾病是可以看,但不敢说非常擅长故而未写出来。关于治疗有可能是用西医诊疗,有可能是用中医诊疗,也有可能是中西医结合诊疗。
门诊上经常会遇到头晕或眩晕患者,这些都会给患者的生活或社会活动带来不便,看着患者痛苦的面容,作为医者实在不忍心,下面我们来鉴别一下常见疾病有哪些:以上鉴别仅供参考,实际临床中还有其他原因,建议门诊就诊中西医结合系统诊疗,愿您早日摆脱头晕或眩晕,健康愉悦生活。医生简介硕士毕业于北京中医药大学,尤善脉诊诊疗疾病。对于常见病可摸脉知病、治病。擅长中西医结合诊疗心脑血管疾病,如:眩晕、偏头痛、顽固性失眠、耳鸣耳聋、抑郁焦虑;冠心病心绞痛、高血压、房颤、早搏等疾病。对于常见心脑血管疾病纯中医、纯西医诊疗均可取得满意疗效。2023年成功当选为宫廷医学研究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门诊时间:周一、周四上午;周三下午门诊地点:脑病科(神经内科)为满足患者需求,解决患者病痛,在非门诊出诊时间,可预约后在住院部病房为患者提供针灸特色治疗:1、针刺1-2次快速缓解头痛、颈椎病疼痛、肩周炎疼痛、腰痛、腿痛(或腰腿酸软无力)2、针刺治疗失眠、便秘、腹胀、肢体颤动5-10分钟快速解决,即治即走
发病特点脑卒中又称之为中风,是中医学对急性脑血管疾病的统称。病位在脑,与肝、肾密切相关,发病急骤、变化多端、病情危重,由其引起的智能障碍、语言障碍、肢体障碍等后遗症,使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适应社会环境的能力明显下降,给个人、家庭和社会带来巨大的精神压力和沉重的经济负担,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和生命安全的常见的难治性疾病,发病率、致残率、死亡率、复发率均较高,医学界将其同冠心病、癌症并列为威胁人类健康的三大疾病之一。临床上根据病程的不同分为急性期、恢复期和后遗症期根据病理的不同分为出血性卒中和缺血性卒中。其中,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率明显高于出血性脑卒中,约占脑卒中患者总数的80%以上,因此,防治缺血性脑卒中显得尤为重要。 治疗目标临床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策略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 一是以改善供血为目的的治疗,包括溶栓、扩张血管、血管重构、侧支循环建立和调节血液状态,以恢复和促进脑缺血区血液供应;二是以保护神经细胞的结构和功能为目的的治疗,通过药物等方法阻断神经细胞死亡的级联反应,减轻由于缺血引起的神经细胞损伤,保护神经细胞结构和功能,促进受损伤神经细胞恢复功能。 临床状况临床实际工作中,围绕上述两种治疗策略的药物极为有限,目前,FDA推荐的唯一治疗药物是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recombinanttissueplasminogenactivator, rtPA),但该药物对病人的入选要求高(入选率仅为约15%),副作用多,且有严重的出血转化并发症。因此,从世界的总体来看,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药物依然处于极度缺乏的状态。 中药瑰宝中药是我国的宝贵资源,对于干预缺血性脑卒中脑缺血损伤病理过程的多条途径具有一定的可行性,近年来,国内外学者采用现代研究方法和手段,对中医药干预缺血性脑卒中的药效作用及作用机制进行了大量研究,取得较多研究成果,具体见表1~4。目前,应用中医药治疗脑卒中研究呈现一种良好的发展趋势,研究内容包括中医临床和科研的各个方面,涵盖了中医治疗的多个领域,包括辨证施治、传统古方、经验方、单味药、有效成分提取物、针剂及各种针刺疗法等,显示出了中医在防治卒中方面的独特优势和广阔前景。但仍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如缺少大样本、多中心、随机试验循证医学依据;治疗手段各式各样,未能统一规范化;评判疗效标准不统一,可靠度低;关于治疗作用机制的研究还不是很多。在今后的工作中,既要加强临床的经验探索,制定符合GCP要求的临床研究方案,完善临床试验设计,提高临床研究质量,又要开展基础理论研究,对其治疗作用的确切机制进行深入探讨;应用现代化科学技术改进中药剂型或给药途径,研究疗效确切、作用迅捷的新剂型;制定较为完善的全国统一的辨证分型标准和疗效评定标准,确立标准化、规范化的诊疗方案。我们坚信,随着研究工作的不断进展,中医药在脑卒中防治中将能更好地发挥优势,治疗卒中这一困扰人类的重大难题也将取得突破性进展。
1、定义72h内突然发生的、原因不明的感音神经性听力丧失,至少在相邻的两个频率听力下降≥20dBHL。2、诊断依据①在72h内突然发生的,至少在相邻的两个频率听力下降≥20dBHL的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多为单侧,少数可双侧同时或先后发生。②未发现明确病因(包括全身或局部因素)。③可伴耳鸣、耳闷胀感、耳周皮肤感觉异常等。④可伴眩晕、恶心、呕吐。3、临床表现①突然的听力下降。②耳鸣(约90%)。③耳闷胀感(约50%)。④眩晕或头晕(约30%)。⑤听觉过敏或重听。⑥耳周感觉异常。⑦部分患者会出现精神心理症状,如焦虑、睡眠障碍等。4、治疗4.1西医治疗4.2中医治疗突发性耳聋患者,伴有上述临床表现者,可进行中医干预。中医诊断包含“望、闻、问、切”四诊合参,根据每个患者的不同情况,辩证论治,开具适合的中药辨证方。同时,进行中医适宜技术治疗,如针刺、头针、耳穴压豆、穴位贴敷等,更高效地缓解症状。01中医辨证治疗常见五大证型:肝胆火旺、痰火郁结、风热上扰、肾精亏虚、瘀血阻窍由医师辨证是否为常见证型,有无多种证型夹杂后辨证论治02中医适宜技术针刺耳豆头皮针穴位贴敷穴位放血目前我科中西医结合治疗有效率达90%以上,远远超过平均有效率治疗经验分享1、骨碎补性温味苦,入肾、心经。骨碎补,在治疗肾虚之耳鸣上,其效果广为人知,其还有治疗链霉素中毒耳聋的应用。骨碎补具有补肝肾、活血镇痛作用,但其性温,故用于肾阴虚者,必须配补肾阴药同用;若牙痛红肿,必须配寒凉或清热解毒药,方可无虞。2、肾虚导致的久聋药物组成:柴胡12g,制香附9g,川芎12g,石菖蒲12g,骨碎补9g,六味地黄丸(包煎)30g。随证加减以本方为主,气血虚明显者,可酌加较少量之党参、当归、白芍。有肝气郁滞者,可加郁金、娑罗子等。胃纳不展者,酌加陈皮、炒谷芽等。王清任《医林改错》有通气散之设,专治“耳聋不闻雷声”。方用“柴胡1两,香附1两,川芎5钱为末,早晚开水冲服3钱”。其意柴胡升阳达郁,川芎引气调血,香附开郁散滞,三药配伍,要以行气、活血、条达郁滞。颇合“疏其气血,令其条达,而致和平”之旨,因得启发。乃在该方基础上增加石菖蒲以开窍,骨碎补、六味地黄丸以益肾。用治耳聋,可使肾虚久病得补;气滞血凝散解,标本兼顾,故奏效较显。3、耳聋,耳鸣与铁有关,老祖宗早己发现并有论述,所以耳聋,耳鸣用磁石绝妙无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