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硬化病人的复查频率需根据病情的严重程度而定。 如果病情相对稳定,一般每3个月至半年复查一次。主要检查项目包括肝功能、血常规、凝血功能、甲胎蛋白、腹部超声等。 如果病情不稳定,或者出现了并发症,如腹水、肝性脑病、消化道出血等,复查频率需要增加,可能每月甚至更频繁地进行复查,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此外,如果正在接受特殊治疗,如抗病毒治疗等,也可能需要根据治疗要求适当增加复查次数,以评估治疗效果和监测药物不良反应。
门静脉高压症食管静脉曲张患者在饮食方面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食物的质地 1.选择软食: -应避免食用粗糙、坚硬的食物,如油炸食物、坚果、烤馍片、鱼刺等。这些食物可能会划伤曲张的食管静脉,导致出血。-可选择软米饭、面条、馒头、豆腐、鱼肉、瘦肉末等软食。食物应煮烂、切碎,以便于消化和吞咽。2.避免刺激性食物: -辛辣、刺激性食物会刺激食管黏膜,增加出血风险。应避免食用辣椒、花椒、大蒜、生姜等。-过冷或过热的食物也可能刺激食管,应选择温度适宜的食物。 二、食物的营养 1.保证足够的蛋白质: -蛋白质是身体修复和维持正常生理功能所必需的营养物质。患者可选择富含优质蛋白质的食物,如牛奶、鸡蛋、鱼肉、瘦肉等。-但要注意避免过量摄入蛋白质,以免加重肝脏负担。2.控制脂肪摄入: -过多的脂肪会增加肝脏负担,不利于病情恢复。应选择低脂肪食物,如瘦肉、鱼类、豆类、蔬菜等。-避免食用动物内脏、油炸食品等高脂肪食物。3.补充足够的维生素和矿物质: -多吃新鲜的水果和蔬菜,以补充维生素C、维生素E、维生素K等。这些维生素有助于保护血管,减少出血风险。-适当补充含铁、锌等矿物质的食物,如动物肝脏、瘦肉、豆类等,以预防贫血。 三、饮食的规律 1.少食多餐: -避免一次进食过多,以免增加门静脉压力,导致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可采取少食多餐的方式,每天分5-6餐进食。-每餐的食量应适中,以七八分饱为宜。2.定时进餐: -保持规律的饮食时间,有助于维持消化系统的正常功能。避免过度饥饿或暴饮暴食。 四、其他注意事项 1.避免饮酒: -酒精会直接损伤肝脏和食管黏膜,加重门静脉高压症和食管静脉曲张。患者应严格戒酒。2.控制水分摄入: -如果患者有腹水等情况,应控制水分的摄入,以免加重腹水症状。具体的水分摄入量应根据病情和医生的建议进行调整。3.注意饮食卫生: -保持饮食的清洁卫生,避免食用不洁食物,以免引起胃肠道感染,加重病情。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升高的治疗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生活方式干预 -饮食调整:-控制总热量:保持能量摄入与消耗的平衡,避免超重或肥胖,对于有减重需求的人群,可适当减少热量摄取,以每周减重0.5-1千克为宜。-减少饱和脂肪摄入:限制动物脂肪如猪油、牛油等的食用量,少吃富含胆固醇的食物,像动物内脏(肝、肾、脑等)、蟹黄、虾卵等。-增加膳食纤维摄入:多吃全谷物(如燕麦、糙米等)、新鲜蔬菜(如西兰花、芹菜等)、水果(如苹果、橙子等),有助于促进肠道蠕动,减少胆固醇吸收。-规律运动:-有氧运动: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比如快走、慢跑、游泳、骑自行车等,每次运动持续30分钟左右,可分5天进行;也可进行75分钟的高强度有氧运动,像快速跑步等。-力量训练:适当结合力量训练,如举重、俯卧撑、仰卧起坐等,有助于增加肌肉量,提高基础代谢率,进一步改善血脂代谢情况。-戒烟限酒:-戒烟:吸烟会损害血管内皮功能,降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好胆固醇”)水平,升高LDL-C等不良血脂指标,戒烟有助于血脂改善以及心血管健康的维护。-限酒:过量饮酒会对肝脏等器官产生不良影响,干扰脂质代谢,男性每天饮酒的酒精量不应超过25克(相当于啤酒750毫升、葡萄酒250毫升、38度白酒75克或高度白酒50克),女性减半。 药物治疗 -他汀类药物:-作用机制:通过抑制胆固醇合成过程中的关键酶,减少肝脏胆固醇合成,进而降低血液中LDL-C水平,同时还具有一定的抗炎、稳定斑块等作用,对心血管有保护功效。-常用药物及剂量:例如阿托伐他汀,常用起始剂量为10-20毫克/日;瑞舒伐他汀,常用起始剂量为5-10毫克/日等。具体用药剂量需要根据患者的血脂水平、心血管风险等因素由医生个体化确定。-不良反应:部分患者可能出现肝功能异常(如转氨酶升高)、肌痛、肌无力等症状,需定期复查肝功能、肌酸激酶等指标。-胆固醇吸收抑制剂:-作用机制:抑制肠道对胆固醇的吸收,与他汀类药物联用可增强降低LDL-C的效果。-代表药物及用法:依折麦布是常用药物,一般剂量为10毫克/日,可单独使用,也常与他汀类药物联合应用。-不良反应:相对比较轻微,常见的有腹痛、腹泻等胃肠道不适症状。-PCSK9抑制剂:-作用机制:通过抑制前蛋白转化酶枯草溶菌素9(PCSK9),增加肝脏表面低密度脂蛋白受体数量,加速血液中LDL-C的清除,强效降低LDL-C水平。-给药方式及适用情况:多为皮下注射给药,通常每2周或每月注射1次。主要用于那些使用他汀类药物等常规治疗后LDL-C仍不能达标,尤其是患有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或心血管疾病高危、极高危且血脂控制不佳的患者。-不良反应:可能出现注射部位局部反应、上呼吸道感染等,总体耐受性较好。 治疗目标设定 -对于普通健康人群,理想的LDL-C水平一般建议控制在3.4mmol/L以下。-对于患有高血压、糖尿病等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的患者,通常建议将LDL-C控制在2.6mmol/L以下。-而对于已经确诊冠心病、脑梗死等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的患者,或者是存在多个心血管疾病高危因素的极高危人群,一般需把LDL-C降低至1.8mmol/L以下,甚至更低(如1.4mmol/L以下),且越低越好,以最大程度降低心血管事件发生的风险。 治疗过程中需要定期复查血脂、肝功能、肌酸激酶等相关指标,医生会根据检查结果及患者具体情况,动态调整治疗方案。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被称为“坏胆固醇”,它在人体内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危害: 动脉粥样硬化形成 -机制:LDL-C容易被氧化修饰,变成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ox-LDL)。单核细胞吞噬ox-LDL后会变成脂肪球,附着在血管内皮细胞下,吸引更多的炎性细胞、平滑肌细胞等聚集,逐渐形成脂质斑块,使动脉血管壁增厚、变硬,管腔变窄,也就是发生了动脉粥样硬化。例如冠状动脉发生粥样硬化,会导致冠心病,影响心脏的正常供血,可引发心绞痛、心肌梗死等严重后果。-影响范围:这种情况可出现在全身各处的动脉血管,像供应脑部血液的颈动脉、脑动脉出现粥样硬化,容易引发脑供血不足、脑梗死等脑血管疾病;下肢动脉粥样硬化则可能造成下肢间歇性跛行、肢体缺血坏死等情况,严重影响患者的肢体功能和生活质量。 增加心血管疾病风险 -冠心病关联:高水平的LDL-C是冠心病的重要危险因素。当血液中它的含量持续超标时,会不断促使冠状动脉内粥样斑块的进展,使斑块变得不稳定,容易破裂,一旦破裂,就会激活凝血系统,形成血栓,堵塞冠状动脉,导致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生,危及生命。-其他心血管疾病影响:对于患有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人群来说,过高的LDL-C会进一步协同这些因素,加速心血管病变的发展,增加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等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概率,影响心脏的正常结构和功能,降低患者的整体生活质量和预期寿命。 损害血管内皮功能 -内皮细胞作用及破坏:血管内皮细胞具有维持血管正常舒张、调节血管通透性等多种重要功能。LDL-C的异常升高会干扰内皮细胞的正常代谢,损伤内皮细胞,使其释放的舒张血管物质如一氧化氮减少,而收缩血管物质增加,导致血管处于收缩状态,血压升高,同时也更利于脂质等物质沉积在血管壁,进一步加重血管病变。-后续连锁反应:受损的内皮细胞还会引发炎症反应,招募更多的炎症细胞参与到血管壁的病变过程中,不断恶性循环,使得血管的健康状况持续恶化,增加了发生血栓性疾病以及血管狭窄等多种问题的风险。 一般来说,正常人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需维持在合适范围,不同人群的理想水平有所差异,一旦发现异常升高,应及时通过调整生活方式、必要时遵医嘱服用降脂药物等措施来控制其水平,以减少相关危害。
慢性肝病与睡眠障碍存在着较为密切的关系,以下是它们之间相互关联的多方面体现: 肝脏功能异常对睡眠的影响 -神经递质紊乱: -肝脏是多种神经递质代谢的重要场所,比如在正常情况下,肝脏参与色氨酸的代谢过程,色氨酸可通过肝脏的作用进一步转化等参与调节脑内神经递质平衡。慢性肝病时,肝脏功能受损,其对色氨酸的代谢能力下降,使得色氨酸更多地沿着生成5-羟色胺(5-HT)的途径进行代谢,脑内5-HT水平升高,可影响睡眠调节中枢,进而导致睡眠障碍,出现入睡困难、睡眠浅、多梦等情况。-肝脏疾病还会影响γ-氨基丁酸(GABA)的代谢。GABA是一种重要的抑制性神经递质,正常肝脏能维持其代谢稳态,慢性肝病时GABA在体内蓄积,透过血脑屏障后作用于大脑相应受体,可改变大脑的兴奋性,干扰正常睡眠节律,引发睡眠紊乱。-激素代谢异常: -肝脏参与多种激素的灭活过程,像褪黑素,它主要由松果体分泌,正常情况下分泌后进入血液循环,经过肝脏代谢转化,其水平维持在一定范围内呈昼低夜高的节律,对调节人体昼夜节律和睡眠起着关键作用。慢性肝病患者肝脏对褪黑素的灭活能力减弱,使得体内褪黑素的代谢节律紊乱,夜间本该升高的褪黑素水平可能出现异常波动,导致睡眠周期和质量受到影响,出现失眠或者睡眠颠倒等情况。-皮质醇的代谢也依赖肝脏,慢性肝病时皮质醇的代谢减慢,体内皮质醇水平相对升高,皮质醇具有兴奋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可使机体处于一种相对应激状态,干扰正常睡眠的启动和维持,让人容易觉醒、睡眠不踏实。-毒素蓄积影响:慢性肝病患者肝脏解毒功能下降,体内的一些代谢废物、毒素等不能被及时有效清除,比如血氨等物质会在体内蓄积增多。血氨可透过血脑屏障进入大脑,影响大脑的能量代谢以及神经细胞的正常功能,干扰神经传导,进而导致大脑功能紊乱,出现精神、神经症状,其中就包括睡眠障碍,可表现为睡眠中肢体不自主运动增加、频繁觉醒等情况。 慢性肝病相关症状及心理因素对睡眠的干扰 -身体不适症状:-许多慢性肝病患者存在肝区疼痛、腹胀、乏力等症状。肝区疼痛会让患者在夜间难以放松、入睡,即使入睡后也可能因疼痛而频繁醒来;腹胀使得腹部有明显的不适感,影响患者采取舒适的睡眠姿势,进而导致睡眠质量下降;乏力虽然让人感觉疲倦,但往往同时伴有睡眠不实的情况,不能很好地进入深度睡眠恢复体力。-部分慢性肝病患者还可能出现皮肤瘙痒症状,尤其在夜间时瘙痒感可能会加重,这是因为夜间人体的副交感神经相对兴奋,对瘙痒的感觉更为敏感,患者会不自觉搔抓,从而严重影响睡眠连续性。-心理负担影响:慢性肝病通常病程较长、病情可能会反复,很多患者得知自己患有这类疾病后,会产生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担心疾病进展、对未来生活质量的担忧以及长期治疗带来的经济压力等,都会使患者精神处于紧张状态,这种心理上的紧张、焦虑会导致大脑神经兴奋性改变,从而引发睡眠障碍,出现失眠、早醒等情况,并且睡眠障碍反过来又会加重患者的心理负担,形成恶性循环。 治疗相关因素与睡眠障碍 -药物副作用:慢性肝病患者往往需要长期服用多种药物进行保肝、抗病毒等治疗。比如部分抗病毒药物可能存在影响神经系统的副作用,导致头晕、头痛、失眠等症状;还有一些保肝药物可能会引起胃肠道不适,间接影响睡眠,像患者服药后出现恶心、呕吐等情况,会让睡眠过程受到干扰,难以获得良好的睡眠体验。-特殊治疗方式影响:对于一些病情较重的慢性肝病患者,可能需要进行肝穿刺活检或者接受人工肝支持治疗等。肝穿刺活检后,患者可能因创口疼痛以及对穿刺结果的担忧等影响睡眠;而人工肝治疗过程中,患者身体要连接相应的仪器设备,需要保持一定的体位,且治疗本身可能带来一些不适,也会造成睡眠障碍。 总之,慢性肝病和睡眠障碍相互影响,临床中对于慢性肝病患者要重视对其睡眠状况的评估和干预,改善睡眠有助于提高患者的整体生活质量以及对慢性肝病的应对能力。
对于肝病患者合并高甘油三酯血症,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治疗: 生活方式调整 1.饮食控制-控制总热量:计算每日所需热量,保证摄入热量略低于消耗热量,有助于控制体重,因为肥胖往往与高甘油三酯密切相关,且不利于肝病恢复。一般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身体活动水平等因素来确定,比如轻体力活动的成年男性可能每天需要1800-2200千卡热量,女性1500-1800千卡左右,具体可咨询营养师进一步精确计算。-调整饮食结构:减少饱和脂肪酸(如动物脂肪,像猪油、牛油等)和反式脂肪酸(常见于部分油炸食品、糕点等)的摄入,增加不饱和脂肪酸的摄取,例如多吃富含ω-3脂肪酸的鱼类(如三文鱼、沙丁鱼等),适量摄入橄榄油等健康油脂;增加膳食纤维摄入,多吃蔬菜(如西兰花、芹菜等)、水果(像苹果、橙子等)、全谷物(如燕麦、糙米等),有助于减少肠道对脂肪的吸收,促进胆固醇等脂质排出体外。同时,要严格限制糖类(尤其是简单糖类,如糖果、精制糕点等)的摄入,因为过多糖类在体内可转化为甘油三酯。2.规律运动:-建议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比如快走、慢跑、游泳、骑自行车等,每次运动持续30分钟左右。也可以适当进行力量训练,像举轻哑铃等,增加肌肉量,肌肉对甘油三酯等脂质的代谢有积极作用。运动要循序渐进,根据患者身体状况及耐受程度合理安排,对于肝病患者尤其要避免过度劳累而加重肝脏负担。3.戒烟限酒:-吸烟会损害血管内皮功能,影响脂质代谢,戒烟有助于整体健康及血脂的改善。对于肝病患者,本身肝脏代谢功能有不同程度受损,饮酒更是要严格限制甚至戒酒,因为酒精主要在肝脏代谢,会进一步加重肝脏损伤,而且还可能干扰脂质代谢过程,促使甘油三酯升高。 控制体重 如果患者超重或肥胖(常用体重指数BMI来衡量,BMI=体重(kg)÷身高(m)²,一般BMI≥24kg/m²为超重,BMI≥28kg/m²为肥胖),减轻体重是降低甘油三酯的重要举措。通过合理饮食和规律运动,逐步实现体重下降,目标通常是使体重下降5%-10%左右,就能对血脂水平产生较为明显的改善作用,同时也利于肝病的稳定和好转。 药物治疗 1.贝特类药物:-如非诺贝特等,这类药物主要是通过激活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α(PPARα),调节脂蛋白代谢相关基因的表达,加速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的分解代谢,进而降低甘油三酯水平。不过,在用于肝病患者时需要谨慎评估肝功能,因为部分患者使用后可能出现肝功能异常加重等情况,用药过程中要密切监测肝功能指标(如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胆红素等)、肌酸激酶等。2.烟酸类药物:-如烟酸缓释片等,它可以减少肝脏合成甘油三酯,同时还具有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一种对心血管有保护作用的“好胆固醇”)的作用。但该类药物使用后可能出现面部潮红、瘙痒等不良反应,而且大剂量使用时可能影响肝功能,所以肝病患者使用同样要密切观察不良反应以及肝功能变化情况。3.ω-3脂肪酸制剂:-常用的有鱼油制剂等,通过抑制肝脏合成甘油三酯以及促进甘油三酯的分解代谢来发挥降低血脂的作用。相对来说不良反应通常较少,对肝脏功能影响较小,但也需关注胃肠道不适等可能出现的轻微反应,并且要选择正规合格产品,按说明书或遵医嘱合理服用。 积极治疗基础肝病 因为肝脏本身是脂质代谢的重要场所,不同类型的肝病(比如病毒性肝炎、脂肪肝、自身免疫性肝病等)会影响肝脏正常的脂质代谢功能,导致甘油三酯升高。所以要针对具体的肝病病因进行规范治疗,例如病毒性肝炎患者可能需要抗病毒治疗(如乙肝患者使用核苷(酸)类似物等抗病毒药物),脂肪肝患者要改善生活方式、控制体重等,自身免疫性肝病患者可能需使用免疫抑制剂等药物,通过改善肝脏功能,从根本上利于甘油三酯水平的恢复正常。 肝病患者出现高甘油三酯血症的治疗方案需要综合考虑患者个体情况,多学科协作(涉及肝病科、内分泌科等),并在医生的密切监测下进行调整优化。
肝病患者出现甘油三酯升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肝脏代谢功能异常 肝脏是人体脂类代谢的重要场所,在甘油三酯的合成、转运及代谢等多个环节都起着关键作用。 -合成过多:-部分肝病(比如脂肪肝等)时,肝脏内脂肪酸的摄取、合成增加,过多的脂肪酸会进一步合成甘油三酯,使得其在肝脏内及血液中的含量升高。例如,当患者长期摄入高热量食物等,肝脏在处理这些过剩营养物质时,代谢紊乱,更倾向于将多余的原料合成为甘油三酯储存起来,若同时存在肝脏疾病影响正常调控机制,甘油三酯就容易蓄积增多。-一些慢性肝病会引起肝脏内某些调节脂质合成的酶类(如脂肪酸合成酶等)表达或活性改变,促使甘油三酯合成加速,超出了正常转运和利用的速度,进而导致其在体内水平升高。-转运障碍:-正常情况下,肝脏合成的甘油三酯要与载脂蛋白等结合形成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然后被转运出肝脏进入血液循环,供其他组织利用或储存。但在肝病状态下,像病毒性肝炎、肝硬化等疾病可影响肝细胞合成载脂蛋白的能力,导致载脂蛋白数量不足或结构异常,使得甘油三酯不能顺利组装到VLDL中进行转运,便会在肝脏内堆积,随后释放入血,引起血液中甘油三酯升高。-肝脏分泌VLDL的过程需要一些细胞内转运机制参与协调,肝病可能破坏这些精细的转运环节,同样阻碍甘油三酯正常转出肝脏,造成其在体内代谢失衡而蓄积升高。 激素失衡影响 肝脏疾病可能会干扰体内一些激素的正常代谢和调节,间接影响甘油三酯水平。 -胰岛素抵抗:许多肝病患者尤其是存在肥胖等情况时,容易出现胰岛素抵抗现象。胰岛素作用减弱,一方面会使脂肪组织分解增加,大量游离脂肪酸释放进入血液,这些脂肪酸更多地被肝脏摄取后用于合成甘油三酯;另一方面,胰岛素抵抗会抑制脂肪酸的氧化利用,减少了甘油三酯的消耗途径,综合起来就导致甘油三酯在体内不断积累、升高。-其他激素改变:例如肝病可能影响甲状腺激素的代谢,甲状腺激素对脂质代谢有调节作用,甲状腺功能异常时(甲状腺功能减退在肝病患者中有可能因疾病相互影响而出现或加重),机体代谢率下降,甘油三酯的分解代谢减缓,从而容易出现甘油三酯水平上升的情况。 不良生活方式及其他因素 -饮食不合理:肝病患者如果在患病期间仍然长期大量摄入富含脂肪、高糖的食物,如油炸食品、糕点等,会持续为肝脏提供过多合成甘油三酯的原料,远远超出肝脏正常代谢和身体利用的负荷,导致甘油三酯不断升高。-缺乏运动:运动量过少使得机体消耗能量的途径受限,身体无法有效利用和代谢已经存在的甘油三酯,脂肪更易堆积在肝脏等组织内,进而造成血液中甘油三酯含量升高。而且缺乏运动不利于改善肝脏的代谢功能,不能帮助缓解因肝病导致的脂质代谢紊乱状态。-药物影响:肝病患者往往需要服用多种药物进行治疗,部分药物可能存在影响脂质代谢的副作用,例如一些糖皮质激素类药物、某些抗精神病药物等,在治疗肝病过程中使用这些药物时,有可能间接导致甘油三酯升高。 总之,肝病患者甘油三酯升高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需要综合评估病情、调整生活方式以及合理用药等,来帮助控制甘油三酯水平,改善患者整体的健康状况。
高血脂症通常指血浆中胆固醇和(或)甘油三酯水平升高,实际上它也包括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升高以及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降低等异常情况,以下为你详细介绍: 胆固醇升高 胆固醇是一种脂质,人体中的胆固醇一部分来源于食物摄入,另一部分由机体自身合成。正常情况下,胆固醇在体内维持着一定的平衡,参与细胞膜形成等诸多重要生理功能。但如果总胆固醇水平超出正常范围(合适水平一般认为总胆固醇<5.2mmol/L),就容易沉积在血管壁等部位,促进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增加心脑血管疾病发生风险。 甘油三酯升高 甘油三酯主要来自食物中的脂肪以及肝脏合成,是人体内含量最多的脂类。正常参考值范围通常是<1.7mmol/L。甘油三酯受饮食影响比较大,比如短期内大量进食高脂肪、高糖食物后,甘油三酯水平可能会明显升高。过高的甘油三酯可导致血液黏稠度增加,同样也是动脉粥样硬化等疾病的危险因素,严重时还可能诱发急性胰腺炎等疾病。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升高 它常被称为“坏胆固醇”,因为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容易被氧化修饰,然后沉积在血管内皮,被巨噬细胞吞噬后形成泡沫细胞,逐步构建起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正常范围一般因人而异(比如健康人群理想水平多低于3.4mmol/L,对于有心血管疾病极高危因素者要求更严格),升高后对心血管健康危害较大。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降低 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相反,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被视为“好胆固醇”,它能够逆向转运胆固醇,将动脉壁中的胆固醇转运到肝脏进行代谢清除,有助于减缓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正常参考范围男性一般在1.03~1.55mmol/L,女性在1.16~1.94mmol/L,当其水平降低时,心血管保护作用减弱,也意味着血脂代谢出现了不利于健康的异常情况。 高血脂症的发生与遗传、饮食(长期摄入过多高热量、高脂肪、高糖食物)、缺乏运动、肥胖、某些疾病(如糖尿病、肾病综合征等)以及饮酒过量等多种因素有关。发现高血脂症后,往往需要通过调整生活方式(如合理饮食、增加运动、戒烟限酒等),必要时结合药物治疗来控制血脂水平,以降低相关心脑血管疾病等不良后果的发生风险。
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TIPS)是治疗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的一种方法,但部分患者术后可能出现慢性肝功能衰竭,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肝脏血流改变 -门静脉血流灌注减少:TIPS手术通过在肝内建立门静脉与肝静脉之间的分流通道,降低门静脉压力。然而,这会使大量原本应灌注到肝脏的门静脉血直接经分流道流入体循环,导致肝脏实质细胞可获得的营养物质(如来自肠道吸收的各种营养成分)和氧气供应明显减少。长期处于这种相对缺血缺氧状态,肝脏细胞的正常代谢和功能维持受到影响,进而可逐渐导致肝功能恶化,甚至发展为慢性肝功能衰竭。-肝窦血流紊乱:正常情况下,门静脉血经过肝窦时,能与肝细胞充分进行物质交换。TIPS术后,血流动力学改变使得肝窦内血流速度、压力等发生异常变化,肝窦内皮细胞受到异常血流的冲击和剪切力作用,可能出现损伤。肝窦内皮细胞损伤后,一方面会影响其正常的屏障功能,使得一些有害物质更容易进入肝细胞间隙,对肝细胞造成损害;另一方面也会干扰肝窦内的正常物质交换过程,不利于肝细胞摄取营养物质和排出代谢废物,从而影响肝功能,长期积累可促使慢性肝功能衰竭发生。 肝功能储备进一步受损 -肝细胞持续受损:肝硬化患者本身肝脏就存在不同程度的肝细胞坏死、纤维化等病变。TIPS术后,由于上述血流改变等因素,剩余相对健康的肝细胞面临更大的代谢压力,同时还可能受到来自肠道的内毒素、细菌代谢产物等有害物质经分流道“绕过”肝脏解毒机制而直接进入体循环后又回流至肝脏的二次打击,进一步加重肝细胞损伤,使得原本就有限的肝功能储备不断消耗,最终导致慢性肝功能衰竭。-肝脏再生能力受限:正常肝脏具有一定的再生能力,在受到部分损伤后可通过肝细胞的增殖等方式进行修复。但在肝硬化基础上,肝脏的微环境已经发生了很大改变,存在大量纤维组织增生、细胞外基质沉积等情况,而且TIPS术后持续存在的血流异常和代谢紊乱等均不利于肝脏再生。随着时间推移,肝细胞数量不断减少且功能持续下降,无法有效维持正常的肝脏代谢和合成等功能,从而走向慢性肝功能衰竭。 并发症影响 -肝性脑病:TIPS术后,肠道来源的氨等含氮物质未经肝脏充分代谢解毒就更多地进入体循环,容易诱发肝性脑病。反复发生的肝性脑病会使患者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紊乱,进而可通过神经-内分泌等机制影响肝脏的血液循环、代谢调控等,对肝功能产生间接的不良影响。长期频繁发作的肝性脑病可加重肝脏负担,加速肝功能的衰退,最终导致慢性肝功能衰竭。-感染:术后患者由于机体抵抗力下降、肠道菌群易位等多种原因,容易发生感染,如自发性腹膜炎、肺部感染等。感染状态下,机体产生的炎症因子会对肝脏细胞产生毒性作用,同时为了应对感染,肝脏需要承担更多的代谢和合成免疫相关物质的任务,进一步加重肝脏负担,在本身肝功能已受TIPS影响的基础上,更容易促使肝功能进一步恶化直至出现慢性肝功能衰竭。 TIPS术后多种因素相互作用,使得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患者存在出现慢性肝功能衰竭的风险,临床上需密切关注并采取相应措施尽量降低其发生的可能性。
LGBT是女同性恋者(Lesbians)、男同性恋者(Gays)、双性恋者(Bisexuals)与跨性别者(Transgender)的英文首字母缩略词。 这个群体在性取向和性别认同方面与传统的异性恋和顺性别有所不同。LGBT群体倡导平等权利、反对歧视,并在社会中积极争取理解和包容。近年来,关于LGBT群体的权益问题在全球范围内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和关注。LGBT是女同性恋者(Lesbians)、男同性恋者(Gays)、双性恋者(Bisexuals)与跨性别者(Transgender)的英文首字母缩略字。 积极方面 -推动社会公平与包容:尊重LGBT群体的权利是社会文明进步、尊重人权的体现,促使整个社会营造出更加包容不同个体差异的氛围,让每个人无论其性取向或性别认同如何,都能享有平等的机会、尊严和权益,免受歧视与不公平对待。-丰富文化多元性:他们为文化、艺术等领域带来了多元的视角和独特的创造力,不同的生命体验和情感表达在很多方面拓展了人类文化的边界和内涵。 误解与偏见导致的所谓“不良影响”说法的剖析 -部分人认为违背传统观念:一些人基于传统的性别和婚姻观念,觉得LGBT群体的存在挑战了长久以来的社会认知模式。但社会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传统观念也需要与时俱进,在尊重基本人伦道德基础上,对不同的性取向和性别认同的理解应该更加开放。-教育认知争议:有人担心在学校等教育场景提及相关内容会对青少年产生影响。但正确的做法应该是通过恰当的、适合年龄阶段的性教育等方式,让青少年科学客观地认识到人类性取向和性别认同的多样性,培养尊重差异的意识,而不是回避或污名化。真正产生不良影响的往往是因偏见、歧视而导致的对这一群体的排挤、欺凌等行为,这会造成个体心理创伤,也不利于社会和谐团结。 总之,以客观、理性、包容的态度看待LGBT群体,保障他们合法合理的权益,才是符合现代社会发展方向的正确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