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证: 张淑昕 心理治疗师 诊所 心理科
失眠,这个看似简单却复杂的词汇,实际上涵盖了多种睡眠困扰。失眠的医学定义涵盖了多个方面,主要关注的是患者入睡、睡眠维持以及睡眠质量等方面的问题。失眠是指患者出现明显的入睡困难、多梦易醒或早醒,以及睡眠有效时间短于正常生理需求(通常认为少于6小时),且这种情况持续出现时间过长或过于频繁。当这些症状影响到患者的日常生活和社会功能时,就可以考虑诊断为失眠。具体表现入睡困难:正常人一般能在10-20分钟内入睡,但失眠患者往往需要超过30分钟甚至更长时间才能入睡。睡眠维持障碍:患者在睡眠过程中频繁醒来,醒来次数两次或以上,或者醒来后难以再次入睡,导致睡眠连续性中断。早醒:患者早晨醒来的时间较早,并且醒来后无法再次入睡,这种情况也属于失眠的一种表现。睡眠质量差:即使患者入睡时间和总睡眠时间看似正常,但如果睡眠深度不足,经常做梦,醒来后仍感到疲劳、精神不振,也被视为睡眠质量差,是失眠的一种表现。通俗地说,失眠可以分为三种情况:躺下半小时以内睡不着,睡眠中经常醒来,以及一觉醒来感觉很疲惫。这些情况都表明,我们的睡眠质量或数量并未达到生理需求。对于睡眠,往往是由于我们错误的理解,导致失眠。常见的错误理解有两种1、晚上睡不好,白天过度补交错误认知:很多人认为,如果晚上没有睡好,白天就应该多睡一会儿来“补交”睡眠。1.破坏睡眠节律:白天过度睡眠会打乱正常的睡眠-觉醒节律,使得晚上更加难以入睡。2.影响夜间睡眠质量:白天睡得过多,晚上可能会感到不困,导致入睡困难或睡眠质量下降。3.增加疲劳感:虽然白天补觉可以暂时缓解疲劳,但长期下来,这种不规律的睡眠模式会使人感到更加疲劳和精力不济。正确认知:睡眠与吃饭一样,是我们的基本生理需求。当肚子饿时,我们会有食欲,当困了,我们会有困意。有食欲,你会选择多吃一点,让自己身体更“舒服”吗?睡眠是一样的,睡不好,也不去过量的补。我们需要的是调整睡眠环境、放松身心,而不是通过白天过多的睡眠来“补偿”。否则,这可能会进一步破坏我们的睡眠节律,使失眠问题更加严重。睡眠并不是简单的“时间累积”。我们的身体有一个自然的睡眠-觉醒节律,这个节律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光线、温度、噪音等。当我们在非睡眠时段过多地“补交”,实际上是在干扰这个自然的节律,使身体更加难以在夜晚入睡。2、怕睡不着,而早早上床,培养睡意错误认知:有些人担心自己晚上会失眠,于是提前上床,试图通过“培养”睡意来入睡1.增加焦虑情绪:提前上床并专注于入睡,反而会增加对失眠的恐惧和焦虑,这种负面情绪会进一步干扰睡眠。2.降低睡眠质量:即使提前上床并成功入睡,由于焦虑情绪的影响,睡眠质量也可能不高,导致醒来后仍然感到疲惫。3.形成不良习惯:长期这样做可能会形成“早早上床-焦虑-失眠”的恶性循环,使失眠问题更加严重。正确认知:睡眠与吃饭一样,是我们的基本生理需求。如果吃不下,我们不会选择在餐桌旁久坐以培养食欲,而是会等待合适的时机再进食。同样地,当感到困倦时,我们应该寻求一个安静、舒适的环境去睡觉,而不是在床上辗转反侧,试图“培养”困意。那么,面对失眠,我们应该怎么做呢?首先,要认识到失眠并不是一种需要“忍受”或“克服”的困境,而是一种需要我们去理解和调整的生理状态。其次,我们可以通过改善睡眠环境、调整作息时间、放松身心等方法来改善睡眠质量。最后,如果失眠问题持续严重,不妨寻求专业医生的帮助,他们可以提供更具体、更个性化的治疗建议。通过纠正这些常见的睡眠错误认知,并采取积极的措施来改善睡眠质量,我们可以更好地享受睡眠带来的益处,保持身心健康。总之,失眠并不是一种简单的“睡不着”,它涉及到我们身体的多个方面。面对失眠,我们需要的是科学的理解和正确的应对方法,而不是盲目的“补交”或“培养困意”。通过合理的调整和治疗,我们可以重新找回那个香甜、宁静的夜晚。
在心理咨询的广阔领域中,每一个案例都是独特而深刻的,它们不仅仅是技术与方法的运用,更是情感与理解的交汇。今天,我将分享一个特别的上门咨询案例,它涉及到一个家庭——一家三口,尤其是母亲与孩子长达二十年的复杂情感纠葛,以及我们如何通过心理咨询,以意想不到的方式,寻找复学的原因,家庭和解的曙光。案例背景这个家庭的故事旷日持久,二十年的婚姻,母亲因多年深刻的情感伤害,选择了一条不同寻常的道路——不是直接面对或解决问题,而是将这份痛苦转化为一种长期的心理策略,与孩子一起“报复”父亲。随着时间推移,这种隐性的家庭动态不仅深刻影响了夫妻关系,更在孩子身上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记,尤其是在孩子即将步入高三这一关键时期,学业压力与家庭氛围的双重夹击下,孩子选择了逃避,拒绝复学。在心理咨询的领域中,上门服务往往能触及到更为私密和复杂的家庭动态。本案例中的家庭,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其中父亲作为单位领导,在家庭中也习惯性地扮演了“指点江山”的角色,却未曾意识到自己对家人和孩子的情感忽视与体量不足,从而引发了孩子和母亲多年来的隐性报复。上门咨询的需求面对这样的情况,父亲最终意识到,继续这样的生活方式不仅无法解决问题,反而可能毁掉孩子的未来。他鼓起勇气,提出了心理咨询的需求,但特别之处在于,他的妻子坚持要求上门服务。这一要求背后,隐藏着一个不为人知的动机:她希望通过心理咨询,不仅帮助孩子恢复学习状态,更重要的是,让父亲也参与进来,成为治疗过程的一部分,以此作为她内心多年积怨的一种“报复”或“救赎”。咨询过程在初次上门咨询中,心理咨询师首先采取了细致不介入式观察,建立了一个无打扰的环境,让家庭成员能够自由行动和互动。通过细致的观察,咨询师逐渐揭开了这个家庭复杂的情感面纱。父亲每2分钟一次的指挥,母亲的无言配合,指挥最后母亲看似都配合了父亲,但是丝毫没有达到父亲的预期,母亲的“配合”背后,是深深的反抗;孩子的逃避,则是对家庭氛围的无声抗议;而父亲,则可能一直处于被误解和孤立的位置。我采用了家庭系统治疗的方法,带着家庭去看清这次咨询的主要目标以及需要对此目标负责的人,目标是,孩子能走出家门,去正常生活,父亲明确表示这个目标需要改变的是儿子,母亲表示是家长。就此展开一系列家庭会议和个别访谈,咨询师意识到父亲的情感隔离,母亲用冗长叙述的阻抗。引导每位成员正视自己的情感需求,学习健康的沟通方式,并探索如何共同构建一个支持性的家庭环境。特别地,咨询师鼓励父亲主动参与到咨询过程中,不仅是为了解决孩子的想法,更是为了与母亲进行深层次的情感对话,共同修复家庭的裂痕。意外的转折与成长随着咨询的深入,一个令人意外的转折发生了。母亲逐渐意识到,这次咨询是自己多年来所追求的“改变”,是自己刻意“算计”丈夫来做咨询的方式,是拉咨询师“加入”自己改变丈夫的“计谋”,也是对自己的一种束缚,它不仅没有让她得到解脱,反而让家庭陷入了更深的困境,儿子提自己的反抗,用休学对丈夫的“抗议”。在我们咨询师的引导下,她开始尝试放下过去的恩怨,以更加开放和包容的心态面对未来,愿意配合咨询作业,接受和父亲孩子一起共进晚餐。同时,父亲无法融入家庭,是觉得自己一直忙于工作,“我没问题”这句话频频说出,咨询师用工作来比喻家庭工作,夫妻好比同事,也是需要支持和配合的时候,父亲展现出了前所未有的耐心和诚意,他愿意先配合共进晚餐,努力修复两人之间的关系。晚餐的温馨回归为了进一步加强家庭成员之间的联系,我提出了一项特别的任务:要求全家人每天共进晚餐。这看似简单的要求,对于这个家庭来说却意义非凡。因为这已经是20多年以来,他们未曾有过的共同经历。结语这个上门咨询的案例,不仅是关于一个孩子复学的故事,更是关于一个家庭如何在心理咨询的帮助下,通过爱、理解与努力,跨越重重障碍获得自救的过程。它提醒我们,无论面对多大的困难与挑战,只要愿意打开心扉,寻求专业的帮助,总有一束光能照亮前行的道路。
加入的其他科普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