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我家小孩发热了,吃了药挂了水也不退烧,怎么办? 答:退热的方法主要分药物降温和物理降温,药物降温用于高热达38.5℃以上的发热。药物常用的有:退热颗粒、护彤、百服宁溶液、美林等。退热颗粒、护彤、百服宁溶液有效成份为乙酰氨基酚,4~6小时可重复使用一次,24小时不超过5次,美林有效成份为布洛芬,6~8小时可重复使用一次,24小时不超过4次。这些药物都属于非处方药品,副作用轻微,比较安全。除非白细胞降低者,一般患儿基本都可使用。服药后退热再起热属正常现象,有时会有效果不佳的情况,不必紧张。在药物降温效果不佳或尚未达药物使用时间时,可用物理降温法。具体有:多饮水;冰袋,以热水袋灌入冰水冻成冰块,用毛巾包好放在小儿颈后,利于降温。另外可用能毛巾盖额头,温水毛巾擦全身或温水澡降温。退热药间隔时间未到不要再服用退热药。临床上有退热针剂和安乃近,作用与百服宁类似,持续时间较美林短。一般不主张肌肉注射退热剂。如果除发热外又出现新的症状比如咳嗽、腹泻等或原有的伴随症状如咳嗽又加重,需复诊。 2、挂水退烧是否快点? 答:发热最常见原因是感染,病毒感染和细菌感染最多见,病毒感染占大多数。一般来说,病毒感染血像不高,细菌感染可致血像升高,故发热应查血像。病毒感染后,又病毒血症期,一般三天左右是发热最高峰期。四、五天后体内产生抗体,病毒被清除,体温渐退。这是病毒感染的必然经过,故病毒感染输液对退热无显效。细菌感染发热主要由细菌产生致热原,杀灭细菌可以减少致热原产生,故细菌感染较重者,输注抗生素可缩短发热天数。 3、腹泻是不是一定药挂水?除了挂水,还能怎么办? 答:不一定。腹泻一般也是病毒和细菌感染引起。病毒感染后腹泻水状便居多,大便常规里少见白细胞。病程一般一周左右,输液无助于病程缩短,除非有脱水症状如哭时无泪、精神不佳、尿少、皮肤弹性差、前卤凹陷等需静脉补液。侵袭性细菌引起的腹泻,可见大便常规中大量脓细胞红细胞,这时使用抗生素是有效的。无论什么原因引起的腹泻,都可使用微生态制剂扶持肠道正常细菌,这些药物有培菲康、整肠生、金双歧、妈咪爱等,这些药物药避免与抗菌素同时服用,可间隔一二小时服用。思密达即蒙脱石粉有助于收敛肠道内过多水份,并可形成保护膜,利于腹泻的恢复。注意的是,蒙脱石粉必须空腹,一包用50ml水冲服,半包用25ml水冲服,依此类推,不可过少液不可过多地加水。服后需空腹一小时。饮食方面,要清淡易消化。乳糖酶缺乏或牛奶过敏者,可改用腹泻奶粉。四个月以下婴儿不可喂食米汤等含淀粉食物。 注:以上问答仅属科普问答,属常识普及性质,请勿以医学专业眼光评判。
在给小儿喂药时,家长应懂得有关服药的常识,掌握正确的服药方法。 给新生儿喂药最好的方法是:把药水(或将药粉溶入水中)倒入奶瓶,让小儿像吸奶一样服药。也可把丸、片剂研成粉状,用水调成稀糊状,把孩子抱在怀里,呈半仰卧状,左手扶持小儿头部,右手持食匙取药慢慢喂下,待孩子将药吞咽后,再继续喂。给新生儿喂药前,也可先喂几口奶,再喂点药,反复这样做。但喂药之前不应喂饱奶,以免饱后小儿拒绝服药,也不可将药和乳汁混在一起喂,因为两者混合后可能出现凝结现象或者降低药物疗效。 五岁以下的孩子宜服液体类药物,因为他们吞药片或服胶囊的能力还没发育好。由于药物实在太苦(如中药汤剂),小儿拒绝服药时,可通过一个软管,把药注入颊与臼齿之间,避免药物与舌面上的味蕾接触,也可冷却药物使药味减轻。孩子到六岁就可吞服药片,嘱孩子将药片放到舌根区,并立即喝水,要强调孩子把水吞咽下去,以便分散孩子注意力。有些孩子已能识别物品,当认出药物拒绝服用时,家长应耐心给孩子讲解,使他们理解药物与疾病的关系,正确引导孩子。 特别指出,给孩子服药最好用白开水送服,不能在孩子哭闹嬉戏时喝药,更不能捏着孩子鼻子强行灌药,这样容易将药吸入气管,堵塞气道,造成窒息,发生危险。
小儿感冒是小儿常见病,一年四季皆可发生,治疗小儿感冒的药物也较多,有的家庭备有“小药箱”,孩子感冒了不到医院看,拿家里储存的感冒药给孩子吃,或者自己到药店给孩子买药吃,这样做很危险。 因为有不少成人用的感冒药,对孩子有危害。所以小儿感冒用药要特别慎重,如“速效伤风胶囊”、“感冒通”、“安痛定”等药,含有扑热息痛、非那西丁、氨基比林、咖啡因等成分。这些成分对骨髓造血系统可产生抑制作用,影响小儿血细胞的生成和生长,导致白细胞减少及粒细胞缺乏,降低小儿的免疫力,有的可引起中毒性肝损坏。那么,小儿怎样正确服用感冒药呢? 一、 小儿感冒不要急于退热。 发热是身体的一种防御性反应,既有利于歼灭入侵的病菌,又有利于孩子的正常生长发育。但高热时(39℃以上)应在医生指导下退热。退热的最好办法是物理降温,如冷敷、酒精擦浴等。如物理方法不能使体温下降,可配合使用退热药。 常用的退热药有:10~20%安乃近滴鼻液,每次1~3滴;扑尔敏片,每天每千克体重0。35毫克,分3-4次口服;小儿退热栓,每次半粒到1粒,塞入肛门,一日不超过3次,退热后停用。 不要使用APC(复方阿司匹林),因为APC有兴奋作用,而婴幼儿的神经抑制机制尚未健全,高热时使用,易诱发惊厥,还会因大量出汗引起虚脱,甚至因血液中游离胆红素堆积而出现黄疸。同时这种药对消化系统和肝肾功能有损害,有的可能引起瑞氏综合征,造成白细胞、血小板降低,尤其是3岁以下的幼儿,一般不主张用这种药。 二、 小儿感冒不要随便使用抗生素。 由于感冒大多为病毒感染所致,抗生素对病毒无效,所以必须使用抗病毒药。常用的抗病毒药有: 1、三氮唑苷,每日每千克体重10~20毫克,分3次服,或按每日每千克体重10~15毫克肌肉注射或静脉滴注。 2、板蓝根冲剂,每次半袋,每日3次,开水冲服。 3、双嘧达莫(潘生丁),1日2次,1次5~25毫克,口服。 以上药物可酌情选用,效果比较可靠,副作用小。 三、小儿感冒在下列情况下,可考虑合用抗生素:服用抗病毒药物不能退热;预防6月龄以下婴儿发生继发性细菌感染;血液检查白细胞数明显增高;经常患扁桃体炎;出现支气管炎或肺炎。 四、小儿感冒无论用何种药物,都要注意这样几个问题: 1、剂量不得过大,服用时间不应过久。 2、服药期间多饮开水,以利药物的吸收和排泄,减少药物对小儿身体的毒害。 3、3岁以下小儿,肝、肾还未发育成熟,不要口服或注射扑热息痛, 4、小儿或其家庭成员有解热药过敏史者,不要用退热药。 5、退热药不要和碱性药同时服用,如小苏打、氨茶碱等,否则会降低退热的效果。 五、小儿感冒中医认为感冒是感受风邪所致,分风寒感冒和风热感冒两类,辨证施治疗效可靠,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选用羚羊感冒片、桑菊感冒片等。
厌食是大多数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经常会遇到的问题,因此在儿保门诊经常会遇到一些家长抱怨:孩子不好好吃饭,什么都不肯吃;父母强行把食物喂到宝宝嘴巴,他也含在嘴里不往下咽,甚至引起恶心、呕吐。对此家长很着急,带着孩子到处就诊,给孩子吃各种开胃的药,效果也不明显。 要让孩子好好吃饭,首先要了解孩子食欲不好的原因,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措施。孩子食欲不好的常见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辅食添加不及时 不管是母乳喂养还是人工喂养,在孩子4-6个月时就要及时添加各种辅助食品,这不光是营养的需求,还会影响到孩子以后的进食习惯。4-6月是孩子味觉和嗅觉最敏感的时期,在这个阶段家长没有给孩子及时添加辅食,品尝食物的各种味道,孩子以后就容易拒吃各种食品。 添加辅食缺乏耐心 孩子不管是吃母乳还是配方奶都是采取吸吮的方式,而在用小勺喂泥糊状的食品时,孩子的吸吮动作使舌头向外伸,这样一来反而将食物推出口腔外,家长就以为孩子不肯吃而放弃喂辅助食品。 放任孩子边吃边玩 很多宝宝吃饭时喜欢边吃边玩玩具或看电视,甚至追着孩子喂饭,这样孩子的兴趣和注意力就不在吃饭这件事上,当然就不会好好吃饭了。 不愉快的吃饭时刻 很多家长喜欢在吃饭时训斥孩子;也有些家长喜欢强迫孩子进食,对于孩子暂时没有食欲或者不喜欢吃某些食物时,家长采取强行的手段逼迫孩子吃饭,使孩子对“吃饭”这件事产生不愉快的经验,因而排斥吃饭。 零食过多 有些家长平时老担心孩子吃不饱,不断地给孩子吃零食,到了正常吃饭时间孩子反而没有喂口吃饭了。 疾病会影响孩子的胃口 孩子在生病后往往往食欲会受到影响,另外某些微量元素例如锌等的缺乏也会影响孩子的食欲。 如果家长发现自己的孩子食欲不好,首先要寻找原因,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的措施来调动孩子的食欲。 给孩子添加辅食要及时而耐心 在宝宝4-6个月时,就要及时添加各种辅食,让孩子尽量品尝各种食物。如果刚开始喂时宝宝拒绝或稍有不适,家长要有耐心,少量多次反复尝试,慢慢地宝宝就会适应也会愿意吃各种食物了。 养成定时、定量、定点进食的良好习惯 只有排空胃中的食物后,才会产生饥饿感,才有食欲。因此定时、定点进食可以形成条件反射,有利于食物的消化吸收,增加孩子的食欲。 给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进餐环境 轻松愉快的气氛有利于孩子的进食。在就餐时父母要让孩子心情愉快,用微笑、眼神及话语来鼓励孩子进食,千万不要在吃饭时训斥和教育孩子。父母在吃饭时也不要讲与吃饭无关的事情,更不要当着孩子的面评论饭菜的味道。孩子很容易分心,因此家长要注意不要在餐厅放置电视和玩具,同时家长自己也不能在边看电视或报纸时边吃饭。 减少零食 如果在正餐以外给孩子吃很多零食,孩子的胃一直没有排空的时间,就不会有饥饿感。因此在吃饭前1小时不能再给孩子吃任何零食。 注意食物的色香味 孩子对外界好奇,对食物的色彩和形状特别感兴趣,色香味美的食物容易引起孩子进食的欲望。因此家长要多花心思在孩子食物的制作上,经常变换孩子食物的种类,注意烹调的方法,同时也可以选购一些孩子喜欢的餐具,可以让孩子参与做饭的过程:例如带孩子去选购菜,回来让孩子帮助捡洗,吃饭时让孩子帮助放碗筷,这些都有利于孩子对吃饭产生兴趣,调动孩子的食欲。 给孩子增加适当的运动量,也可以促进孩子的食欲。 辅助一些药品 如果孩子是由于疾病或缺乏微量元素引起食欲不好,可以适当给孩子吃一些健脾开胃的药或者补充一些微量元素,但一定要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家长切记不能在家随意给孩子补充各种开胃药。
肺炎是婴幼儿时期的常见病,是由病原体感染或吸入乳汁及油类和过敏反应等引起。 (一)病情评估 1.有无发热、咳嗽、气促。 2.注意呼吸频率,有无鼻扇、紫绀、三凹征,肺部固定细湿啰音。有无合并气胸、脓胸。 3.有无并发呼吸衰竭、心力衰竭。 4.有无腹胀、腹泻等消化系统症状或嗜睡、躁动、昏迷、惊厥等中枢神经系统症状。 5.有无口鼻出血、紫癜等DIC症状。 6.患儿父母对医疗护理的掌握程度。 (二)护理 1.执行呼吸道隔离 2.环境舒适。室温控制在18~22℃,湿度在50-60%,并注意室内的通风。 3.对于气体交换障碍: (1)每2-4小时听诊一次呼吸音。 (2)依照医嘱有口或肠道外给与适当的水分。 (3)依需要给予氧气治疗 (4)必要时小心实施气管内吸痰。 (5)每1~2小时协助做深呼吸及咳嗽。 (6)抬高床头 (7)依医嘱约每4小时给予胸腔物理治疗 (8)安置父母亲,并将他们包含在护理措施中 (9)每2~4小时监测生命体征,评估皮肤的颜色 (10)依照医嘱给予抗生素治疗,并评估其效果和副作用 (11)监测动脉血气分析值 (12)每1~2小时监测一次动脉血氧监测值 通过以上措施,可及时发现呼吸频率的减缓或增快,并适时地提供护理措施。 4.对于体温过高: (1)每2~4小时监测一次体温 (2)以医嘱给予物理降温 (3)以医嘱给予退热药,并评估其效果和副作用 通过以上措施可将体温控制在正常范围,能降低其代谢的需求和增加舒适程度 5.对于体液不足: (1)鼓励经常由口进食水份,提供喜爱的饮料 (2)让父母亲参与找出增加液体摄取的办法 (3)以医嘱给予静脉点滴 (4)每8小时监测一次尿液排出量和尿比重 (5)每2~4小时评估皮肤粘膜和囟门的情况 通过以上措施,可补偿因为呼吸频率增加和高热所造成的水分丢失 6.对于活动无耐力: (1)在手可拿到的范围内为患儿提供玩具和游戏 (2)抬高床头以减轻呼吸困难 (3)合理安排护理时间,避免打断患儿的休息 (4)维持安静的环境 (5)每2小时变换姿势以维持舒适状态 (6)让父母参与协助使患儿多休息 通过以上措施,可减低氧气供应和需求之间的不平衡。 7.对于清理呼吸道无效: (1)每2~4小时翻身、拍背、变换体位 (2)以医嘱给予止咳化痰药,并评估其效果 (3)以医嘱给予雾化吸入,雾化完成后应叩击背部 (4)必要时吸痰 (5)鼓励患儿多饮水 (6)让父母参与协助使患儿排痰 通过以上措施,可使患儿保持呼吸道通畅 8.对于营养缺乏: (1)维持必须的进食量 (2)供应患儿喜爱的、内含高蛋白、维生素的食物 (3)鼓励摄取适量的液体 (4)让患儿及父母参与饮食计划 (5)创造愉快的用餐环境 通过以上措施,可增强患儿对营养的摄取 9.对于知识缺乏: (1)解释肺炎的病理生理过程、治疗的基本原理、结果 (2)让父母参与提供护理和舒适的措施 (3)向父母描述并提供合并症的书面资料 (4)根据最可能引发此病的因素,讨论预防的方法 (5)告知所使用药物的作用、副作用、剂量和方法 (6)反复核对父母有关复查的信息 通过以上措施,可使父母为患儿提供一个安全、没有意外的康复环境
高热惊厥多见于4岁以内的儿童,在发热时突然出现意识丧失,双眼凝视,斜眼或上翻,头后仰,面肌或四肢呈强直性抽搐;可伴喉痉挛,呼吸暂停甚至青紫,此刻切不可将患儿抱起大声呼唤、摇摆,请做好以下急救处理: 1.立即按压人中、合谷、十宣、涌泉等穴位。 2.立即将患儿平卧,头偏向一侧,解开衣物扣带,保持呼吸道通畅,尽快送至医院。 3.予冷毛巾头敷、冰袋置腋下、腹股沟处等物理降温,或予美林、百服宁等药物降温。 4.保持安静,减少刺激。
肺炎与感冒的症状确有几分相似,因此教师和家长很有必要掌握鉴别这两种小儿常见病的知识。鉴别小儿肺炎与感冒,关键是掌握“一测”“二看”“三听”。 一测:测体温。小儿肺炎大多发热,且体温一般在38℃以上,常持数天不退,用退热药只能暂时退热。而小儿感冒的体温一般在38℃以下,持续时间短,用退热药效果明显。 二看:主要看以下四个方面:(1)看咳嗽及呼吸。小儿患肺炎时,由于咳嗽程度较重,常会出现呼吸困难,表现为憋气、两侧鼻翼翕动、口唇发绀。感冒时,咳嗽程度较轻,不会引起呼吸困难。(2)看精神状态。小儿患肺炎时,精神状态不佳,常伴有烦躁、哭闹、昏睡、抽风等现象。感冒时,一般精神状态较好,能玩。(3)看饮食。小儿患肺炎时,食欲会明显下降。患感冒时,饮食尚可,只是食量稍减。(4)看睡眠。小儿患肺炎时,多有睡眠不安,爱哭及夜间呼吸困难等表现。患感冒时,睡眠基本正常。 三听:小儿患肺炎时,吸气过程中胸壁会发出“咕噜、咕噜”的水泡音,这是肺部发炎的重要体征。感冒时不会发出这种水泡音。经过“一测”“二看”“三听”,家长就可以初步判断孩子得的是“感冒”还是“肺炎”。如果怀疑孩子得了肺炎,应及早送医院治疗。
临床医学统计资料表明,在哮喘患者中,60%以上在12岁之前发病,所以哮喘患者中多数是儿童,而80%以上又在深秋时节发病或复发,故医学专家们称之为小儿“秋喘症”。 第一,“秋喘症”关键在预防。深秋时节,气温、气压、气流等气象要素变化剧烈,昼夜温差悬殊,再加之小儿体质较弱,一旦不能适应这种剧烈变化的环境,就容易伤风感冒,从而引起哮喘发作。因此,患儿家长首先要根据气候的变化,及时给小儿增减衣服,夜间盖好被子,防止受凉感冒。 第二,是弄清引起发作的致敏源。据临床调查,患儿常见的致敏因素有灰尘、花粉、霉菌及尘螨等,有些食物如鱼、虾、蟹等也是重要的致敏源。近年来研究发现,药物也是不可忽视的致敏物质。因此,患儿的家长应密切关注孩子的生活、饮食习惯,寻找引起哮喘的致敏因素,尽量避免与致敏物质接触,这是预防哮喘的有效措施。 第三,要注意加强营养。让患者多吃些富含蛋白质、维生素、微量元素的食物,如瘦肉、禽蛋、豆制品以及新鲜蔬菜、水果、干果等。 第四,在日常生活中,应防止小儿过度疲劳,保证充足的睡眠,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提高机体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性和耐受力,减少发病的机会。 第五,该病易反复发作,迁延不愈,给患儿心理上造成不良影响。家长应积极帮助患儿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关心体贴,使之情绪稳定,精神愉快,对预防哮喘病大有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