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证: 韩传火 副主任医师
在内分泌系统疾病中,糖尿病与口腔颌面关系最为密切,糖尿病患者牙周感染更普遍更严重,并在年轻时即可发生。糖尿病患者全口无牙的可能性比健康人高出15倍,患牙周病的可能性比正常人大3倍。糖尿病患者的主要口腔表征是:1、牙龈炎牙周炎,牙龈颜色深红,肿胀,易出血,容易发生牙周脓肿,牙齿可在短期内松动;2、舌体颜色深红,肿大,有牙痕,并可发生沟裂,口腔内常有甜味或者烂苹果味;3、口腔黏膜干燥,充血发红,透明度下降,唇部干裂;4、腮腺肿大,双侧弥散性肿大,无疼痛,B超及其它检查只发现腺体稍大外,无其它异常发现。 糖尿病患者口腔治疗时应注意,拔牙及手术时,术前应使用抗菌素,防止术后感染,因糖尿病患者对细菌感染的抵抗力低下;术前应做全面的健康检查,查血糖,如血糖过高,应在控制病情后再行手术。
念珠菌病由白色念珠菌感染引起的,白色念珠菌可寄生于正常人的皮肤和黏膜,但在婴幼儿营养不良时,及重度消耗性疾病时(糖尿病、血液病、肿瘤等),或者长期大量使用广谱抗菌素、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等,可诱发念珠菌感染,为皮肤粘膜病,极少数情况可引起内脏感染。皮肤可出现边界清楚的红斑或丘疹,可融合成不规则的斑片状;艾滋病可引起念珠菌感染。口腔黏膜念珠菌病可分为三类;1、急性假膜性念珠菌病,又称雪口,形成白色绒毛斑膜,似凝乳,不易擦掉,强行撕掉则形成出血面,不久又会被新的斑膜所覆盖。2、慢性增生性念珠菌病,又称白斑性念珠菌病,口腔黏膜有硬而白的斑块,可存在多年,有时伴有皮肤念珠菌病。3、慢性萎缩性念珠菌病,即托牙性口炎,属于义齿承压区有弥漫性炎症,常伴有口角炎。
艾滋病又称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其口腔表征有:1、口腔黏膜白色念珠菌感染,为艾滋病的先兆症状,少数出现在疾病的中期,多处黏膜出现斑片状,红斑或白斑,表面有白色干酪样渗出物,图片检查可见有白色念珠菌。2、口腔毛状黏膜白斑,表现为边界不清的白色黏膜白斑,稍微隆起,界限模糊,有时呈皱褶状或增生成毛毯状。3、卡波西氏肉瘤,可发生于口腔黏膜的任何部位,表现为紫红色的斑片或扁平高起的包块,扪之柔软,边界不清,易出血。4、牙龈炎牙周炎,可波及整个牙龈,呈现紫红色的肿胀,龈乳头可出现坏死、溃疡,增生肥大可覆盖整个牙面。5、口腔疱疹,口腔黏膜出现小水泡或小丘疹,可能为单纯疱疹病毒引起的。6、面颈部淋巴结肿大,常见耳前、耳后、颈后区及颌下淋巴结肿大。7、唾液腺感染,腮腺、颌下腺肿大,为双侧性弥散性肿大,伴有口干、眼干。 对于不明原因的出现上述症状及体征的患者,特别是易感人群的早期诊断是非常重要的。口腔毛状黏膜白斑可以作为诊断艾滋病早期的指针,具有诊断价值。 需要特别提示的是:1、上述症状不要一概对号入座,以免产生紧张心里;2、对高危人群的早期发现有一定意义,即使是高危人群出现了一条或多条相应的症状,也不能下结论,它只是一种警示或提示;3、HIV检查是目前最为可靠的结论;4、牙龈炎牙周炎、口腔溃疡、淋巴结肿大、念珠菌感染等,这些疾病临床上较为多见,它们绝大多数都是非艾滋病病人;5、但口腔黏膜毛状白斑是值得特别警惕的。本文系韩传火医生授权好大夫在线(www.haodf.com)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
导致牙齿松动脱落需要拔除的疾病主要是牙周炎,牙周炎主要是指牙齿牙周牙槽骨的炎症,最终使牙周膜破坏牙槽骨吸收导致牙齿松动,一般来讲,牙齿松动III度就丧失功能并且需要拔除。 其它导致牙齿松动的疾病是上下颌骨的肿瘤尤其是上颌窦来源的肿瘤,肿瘤主要是恶性骨肉瘤和鳞状细胞癌,其特点是:(1)牙齿在短时间内出现明显的松动,(2)患者一般年纪较轻,一般为25岁-35岁之间(3)拔牙后伤口不愈合,并有类似肉芽组织增生物(4)拍摄X线片后发现上颌窦或颌骨肿瘤。本文系韩传火医生授权好大夫在线(www.haodf.com)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常见的拔牙后出血有下列几种情况:1、血液病,如贫血、白血病、血友病、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八因子缺乏等,这些疾病主要是凝血功能障碍。2、心血管疾病的病人,服用抗凝药物治疗,如心脏手术后的患者服用阿司匹林、华华林等,因凝血机制受到抑制而容易出血。3、肝炎患者,肝炎患者肝功能受到损害,导致凝血因子合成障碍,在拔牙术中术后容易出血。4、月经期:在月经期拔牙,可能会出现代偿性出血,使出血量增多,出血时间延长。5、高血压患者:高血压患者的外周小血管和毛细血管的压力升高,从而出现拔牙创出血量较多。6、局部有慢性炎症的患者,局部的慢性炎症可导致局部组织内的毛细血管增生、充血,使出血量增大。7、颌骨中央性血管瘤,这种疾病较为凶险,拔牙后可能出现大出血或者出血不止。本文系韩传火医生授权好大夫在线(www.haodf.com)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牙龈瘤是发生在牙龈乳头部位的肿瘤样增生物,来源于牙龈与牙周膜的结缔组织,虽然外表像肿瘤,但没有肿瘤的生物学特性和结构,故称非真性肿瘤,但切除后易复发。其主要病因是因为局部的长期慢性炎症刺激,如牙结石、食物嵌塞、不良修复体等。妇女怀孕期间,由于内分泌改变,容易发生牙龈瘤,分娩后则缩小或者停止生长。 牙龈瘤呈圆形或椭圆形,直径从几毫米到1、2厘米,肿块可有蒂像息肉一样,还有可能发生牙槽骨壁破坏吸收,牙周膜间隙出现增宽,牙齿可能出现松动移位。治疗以手术切除为主,将肿块连同骨膜完全切除,并凿除基底部的牙槽骨,拔除累及的牙齿,刮除 相应部位的牙周膜组织。
急性化脓性腮腺炎常见于患者全身免疫力急剧下降时,如严重全身疾病,严重的上呼吸道感染,常为单侧发病,双侧同时发病较少见。腮腺区可见明显的肿胀,皮肤发红;腮腺导管口明显红肿,轻压腮腺区可见脓液从导管口溢出;患者全身症状较重,体温可高达40度以上,血常规检查白细胞总数明显升高,为细菌感染所致;血淀粉酶含量检测属正常范围。急性化脓性腮腺炎可转化为慢性化脓性腮腺炎,有的腮腺炎没有表现为明显的急性炎症过程,慢性期皮肤红肿不明显,可反复轻度肿胀症状,体温稍高或正常。 流行性腮腺炎多见于5—15岁的儿童,属于一种传染性病毒感染性疾病,患病前都有与其他病人的接触史,双侧腮腺会同时发病,一般一生只得一次,得病后会产生终身免疫力,临床表现主要为腮腺肿胀疼痛,体温升高可达40度以上,但口内腮腺导管无红肿,唾液从导管口流出清亮无脓液,男性患者可能出现睾丸肿胀,甚至影响生育能力;血常规检查白细胞总数正常;血淀粉酶含量升高,病情可能出现反复。本文系韩传火医生授权好大夫在线(www.haodf.com)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临床上经常有病人因眶下部鼻外侧肿胀隆起而就诊,下面就引起这一临床症状的疾病做一些简单的总结。可导致眶下区肿胀隆起的疾病有:(1)眶下间隙感染:多来自于上颌尖牙、第一前磨牙和上颌切牙的根尖化脓性感染,也可来自上唇底部及鼻侧的化脓性感染,肿胀范围可波及内眦、眼睑、颧部皮肤,有疼痛感;(2)上颌窦恶性肿瘤:上颌窦恶性肿瘤主要来自上颌窦的鳞状细胞癌,肿瘤组织侵犯上颌窦前壁,向眶下软组织凸出。(3)上颌骨囊肿,位于双尖牙、尖牙及第一磨牙根尖区域的各类颌骨囊肿可引起眶下区域的上颌骨膨隆,有的可触压到乒乓球样感。(4)上颌窦囊肿及上颌窦炎,可导致眶下的上颌窦前壁及软组织引起水肿样改变,但肿胀一般不是特别明显。(5)来自颧骨及上颌骨的骨纤维异常增殖症和骨化纤维瘤可引起眶下区隆起变形。(6)来自上颌骨的骨源性恶性肿瘤如成骨性肉瘤等可导致眶下区肿胀隆起。(7)眶下区的瘤样病变如血管瘤、淋巴管瘤、错构瘤等。(8)外伤:眶下区血肿、软组织水肿及上颌骨骨折等。以上各种病变借助X线片进行诊断可取得良好的效果。
颌下腺位于颌下三角内,其分泌的唾液通过颌下腺导管分泌输送到口腔,开口于舌下肉阜(下颌前牙侧的口底黏膜)。由于(1)颌下腺导管是由下向上走行的,唾液是逆重力方向流动,而且导管弯曲,矿物质容易沉积在此;(2)导管走行线路较长;(3)唾液含钙量较高,与碳酸氢根离子结合形成碳酸钙;(4)导管开口位于口底,异物及微小的食物残渣容易进入导管口,并在导管内形成结石钙化中心。结石阻塞可引起腺体的继发感染。 一般较小的颌下腺导管结石可以考虑保守治疗,平时可吃点维生素C,也可以多吃点酸性水果或食物,促进唾液的分泌以利于小的结石自行排出。若结石较大,腺体的分泌功能存在,而且也没有反复感染的病史,可以考虑手术切开取石,术后服用维生素C,促进唾液分泌保持导管的通畅。对于那些反复感染腺体有炎性改变,已没有分泌功能的,可以考虑摘除颌下腺。
有些病人出现面部、耳颞部疼痛,甚至头痛,反复多次就诊,无法查明原因,因而治疗效果也不明显,现就这类病人的病因做一个简易的分析。出现疼痛的原因可能有以下几个方面:三叉神经痛:主要是不典型性三叉神经痛,疼痛特点主要表现为疼痛不是非常剧烈,属轻微疼痛,持续半小时到几个小时,一般是白天痛,夜晚稍好,总之疼痛无明显规律性。医生根据现有的资料不易确诊。牙髓炎引起的疼痛:这是口腔科因疼痛就诊的常见原因,疼痛特点表现为自发性、阵发性痛,夜间有加剧,龋病引起的牙髓炎一般牙体上有龋洞,诊断并不困难;但也有龋洞较隐蔽出现面部疼痛及耳颞部疼痛的。牙周病引起的逆行性牙髓炎:往往首先表现为耳颞部疼痛面部疼痛,如果仅牙周一侧牙周袋较深与根尖接近,不易被发现。牙隐裂引起的牙髓炎:特别是肉眼不易发现的牙隐裂往往出现了面部疼痛而不容易诊断。颞下颌关节病:关节韧带撕裂、关节盘前移位、关节后区损伤可表现为面侧部及耳颞部疼痛,可伴有关节病的其他症状如关节弹响、运动受限等,也可能没有。肌筋膜间隙疼痛综合征:指的是口腔颌面部的开闭合肌群和筋膜肌腱因为各种原因比如神经紧张、压力大、休息睡眠不好、焦虑等出现的血管痉挛,使得肌肉缺血导致面部疼痛。颈椎病:颈椎病导致的面部耳颞部疼痛多伴有麻木感及神经压迫症状。本文系韩传火医生授权好大夫在线(www.haodf.com)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