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型流感H1N1流感疫苗常见的不良反应1、疫苗的局部反应:注射局部红肿、疼痛,约持续1-3天,预后良好,一般无须处理。2、疫苗的全身反应:发热,头晕、胸闷,心悸,发生率较低,一般为1-3%,休息后即可好转;发热较高者可以给予对症治疗。3、过敏反应:可有皮疹(斑丘疹、荨麻疹或风团样皮疹),重者可有血压下降,呼吸困难,喉头水肿。此反应发生率极低,目前为2/5000000,需要及时抢救治疗。总之,甲型流感H1N1流感疫苗接种的副反应发生率较低,跟经典的疫苗注射没有差异。
2009年3月,墨西哥暴发“人感染猪流感”疫情,并迅速在全球范围内蔓延。世界卫生组织(WHO)初始将此型流感称为“人感染猪流感”,后将其更名为“甲型H1N1流感”。6月11日,WHO宣布将甲型H1N1流感大流行警告级别提升为6级,全球进入流感大流行阶段。此次流感为一种新型呼吸道传染病,其病原为新甲型H1N1流感病毒株,病毒基因中包含有猪流感、禽流感和人流感三种流感病毒的基因片段。 本诊疗方案是在7月10日第二版诊疗方案基础上,依据近期国内外研究成果及我国甲型H1N1流感诊疗经验修订而成。由于这种甲型H1N1流感是一种新发疾病,其疾病规律仍待进一步观察和研究。 一、病原学 甲型H1N1流感病毒属于正粘病毒科(0rthomyxoviridae),甲型流感病毒属(InfluenzavirusA)。典型病毒颗粒呈球状,直径为80nm-120nm,有囊膜。囊膜上有许多放射状排列的突起糖蛋白,分别是红细胞血凝素(HA)、神经氨酸酶(NA)和基质蛋白M2。病毒颗粒内为核衣壳,呈螺旋状对称,直径为10nm。为单股负链RNA病毒,基因组约为13.6kb,由大小不等的8个独立片段组成。病毒对乙醇、碘伏、碘酊等常用消毒剂敏感;对热敏感,56℃条件下30分钟可灭活。 二、流行病学 (一)传染源。 甲型H1N1流感病人为主要传染源,无症状感染者也具有传染性。目前尚无动物传染人类的证据。 (二)传播途径。 主要通过飞沫经呼吸道传播,也可通过口腔、鼻腔、眼睛等处黏膜直接或间接接触传播。接触患者的呼吸道分泌物、体液和被病毒污染的物品亦可能引起感染。通过气溶胶经呼吸道传播有待进一步确证。 (三)易感人群。 人群普遍易感。 (四)较易成为重症病例的高危人群。 下列人群出现流感样症状后,较易发展为重症病例,应当给予高度重视,尽早进行甲型H1N1流感病毒核酸检测及其他必要检查。 1.妊娠期妇女; 2.伴有以下疾病或状况者: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心血管系统疾病(高血压除外)、肾病、肝病、血液系统疾病、神经系统及神经肌肉疾病、代谢及内分泌系统疾病、免疫功能抑制(包括应用免疫抑制剂或HIV感染等致免疫功能低下)、19岁以下长期服用阿司匹林者; 3.肥胖者(体重指数≥40危险度高,体重指数在30-39可能是高危因素); 4.年龄<5岁的儿童(年龄<2岁更易发生严重并发症); 5.年龄≥65岁的老年人。 三、临床表现和辅助检查 潜伏期一般为1-7天,多为1-3天。 (一)临床表现。 通常表现为流感样症状,包括发热、咽痛、流涕、鼻塞、咳嗽、咯痰、头痛、全身酸痛、乏力。部分病例出现呕吐和/或腹泻。少数病例仅有轻微的上呼吸道症状,无发热。体征主要包括咽部充血和扁桃体肿大。 可发生肺炎等并发症。少数病例病情进展迅速,出现呼吸衰竭、多脏器功能不全或衰竭。 可诱发原有基础疾病的加重,呈现相应的临床表现。 病情严重者可以导致死亡。 (二)实验室检查。 1.外周血象检查:白细胞总数一般不高或降低。 2.血生化检查:部分病例出现低钾血症,少数病例肌酸激酶、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丙氨酸氨基转移酶、乳酸脱氢酶升高。 3.病原学检查: (1)病毒核酸检测:以RT-PCR(最好采用real-timeRT-PCR)法检测呼吸道标本(咽拭子、鼻拭子、鼻咽或气管抽取物、痰)中的甲型H1N1流感病毒核酸,结果可呈阳性。 (2)病毒分离:呼吸道标本中可分离出甲型H1N1流感病毒。 (3)血清抗体检查:动态检测双份血清甲型H1N1流感病毒特异性抗体水平呈4倍或4倍以上升高。 (三)胸部影像学检查。 合并肺炎时肺内可见片状阴影。 四、诊断 诊断主要结合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和病原学检查,早发现、早诊断是防控与有效治疗的关键。 (一)疑似病例。 符合下列情况之一即可诊断为疑似病例: 1.发病前7天内与传染期甲型H1N1流感确诊病例有密切接触,并出现流感样临床表现。 密切接触是指在未采取有效防护的情况下,诊治、照看传染期甲型H1N1流感患者;与患者共同生活;接触过患者的呼吸道分泌物、体液等。 2.发病前7天内曾到过甲型H1N1流感流行(出现病毒的持续人间传播和基于社区水平的流行和暴发)的地区,出现流感样临床表现。 3.出现流感样临床表现,甲型流感病毒检测阳性,尚未进一步检测病毒亚型。 对上述3种情况,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安排甲型H1N1流感病原学检查。 (二)临床诊断病例。 仅限于以下情况作出临床诊断:同一起甲型H1N1流感暴发疫情中,未经实验室确诊的流感样症状病例,在排除其他致流感样症状疾病时,可诊断为临床诊断病例。 甲型H1N1流感暴发是指一个地区或单位短时间出现异常增多的流感样病例,经实验室检测确认为甲型H1N1流感疫情。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临床诊断病例可安排病原学检查。 (三)确诊病例。 出现流感样临床表现,同时有以下一种或几种实验室检测结果: 1.甲型H1N1流感病毒核酸检测阳性(可采用real-time RT-PCR和RT-PCR方法); 2.分离到甲型H1N1流感病毒; 3.双份血清甲型H1N1流感病毒的特异性抗体水平呈4倍或4倍以上升高。 五、重症与危重病例 (一)出现以下情况之一者为重症病例: 1.持续高热>3天; 2.剧烈咳嗽,咳脓痰、血痰,或胸痛; 3.呼吸频率快,呼吸困难,口唇紫绀; 4.神志改变:反应迟钝、嗜睡、躁动、惊厥等; 5.严重呕吐、腹泻,出现脱水表现; 6.影像学检查有肺炎征象; 7.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等心肌酶水平迅速增高; 8.原有基础疾病明显加重。 (二)出现以下情况之一者为危重病例: 1.呼吸衰竭; 2.感染中毒性休克; 3.多脏器功能不全; 4.出现其他需进行监护治疗的严重临床情况。 七、临床分类处理原则 (一)疑似病例:在通风条件良好的房间单独隔离。住院病例须做甲型H1N1流感病原学检查。 (二)临床诊断病例:在通风条件良好的房间单独隔离。住院病例须做甲型H1N1流感病原学检查。 (三)确诊病例:在通风条件良好的房间进行隔离。住院病例可多人同室。 八、住院原则 根据患者病情及当地医疗资源状况,按照重症优先的原则安排住院治疗。 (一)优先收治重症与危重病例入院。对危重病例,根据当地医疗设施条件,及时转入具备防控条件的重症医学科(ICU)治疗。 (二)不具备重症与危重病例救治条件的医疗机构,在保证医疗安全的前提下,要及时将病例转运到具备条件的医院;病情不适宜转诊时,当地卫生行政部门或者上级卫生行政部门要组织专家就地进行积极救治。 (三)高危人群感染甲型H1N1流感较易成为重症病例,宜安排住院诊治。如实施居家隔离治疗,应密切监测病情,一旦出现病情恶化须及时安排住院诊治。 (四)轻症病例可安排居家隔离观察与治疗。 九、治疗 (一)一般治疗。 休息,多饮水,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对高热病例可给予退热治疗。 (二)抗病毒治疗。 研究显示,此种甲型H1N1流感病毒目前对神经氨酸酶抑制剂奥司他韦(oseltamivir)、扎那米韦(zanamivir)敏感,对金刚烷胺和金刚乙胺耐药。 对于临床症状较轻且无合并症、病情趋于自限的甲型H1N1流感病例,无需积极应用神经氨酸酶抑制剂。 对于发病时即病情严重、发病后病情呈动态恶化的病例,感染甲型H1N1流感的高危人群应及时给予神经氨酸酶抑制剂进行抗病毒治疗。开始给药时间应尽可能在发病48小时以内(以36小时内为最佳)。对于较易成为重症病例的高危人群,一旦出现流感样症状,不一定等待病毒核酸检测结果,即可开始抗病毒治疗。孕妇在出现流感样症状之后,宜尽早给予神经氨酸酶抑制剂治疗。 奥司他韦:成人用量为75mgb.i.d.,疗程为5天。对于危重或重症病例,奥司他韦剂量可酌情加至150mgb.i.d.。对于病情迁延病例,可适当延长用药时间。1岁及以上年龄的儿童患者应根据体重给药:体重不足15kg者,予30mgb.i.d.;体重15-23kg者,予45mgb.i.d.;体重23-40kg者,予60mgb.i.d.;体重大于40kg者,予75mgb.i.d.。对于吞咽胶囊有困难的儿童,可选用奥司他韦混悬液。 扎那米韦:用于成人及7岁以上儿童。成人用量为10mg吸入 b.i.d.,疗程为5天。7岁及以上儿童用法同成人。 (三)其他治疗。 1.如出现低氧血症或呼吸衰竭,应及时给予相应的治疗措施,包括氧疗或机械通气等。 2.合并休克时给予相应抗休克治疗。 3.出现其他脏器功能损害时,给予相应支持治疗。 4.合并细菌和/或真菌感染时,给予相应抗菌和/或抗真菌药物治疗。 5. 对于重症和危重病例,也可以考虑使用甲型H1N1流感近期康复者恢复期血浆或疫苗接种者免疫血浆进行治疗。 对发病1周内的重症和危重病例,在保证医疗安全的前提下,宜早期使用。推荐用法:一般成人100-200ml,儿童50ml(或者根据血浆特异性抗体滴度调整用量),静脉输入。必要时可重复使用。使用过程中,注意过敏反应。 (四)中医辨证治疗。 轻症辨证治疗方案 1.风热犯卫 主症:发病初期,发热或未发热,咽红不适,轻咳少痰,无汗。 舌脉:舌质红,苔薄或薄腻,脉浮数。 治法:疏风清热 基本方药:银花15g 连翘15g 桑叶10g 杭菊花10g 桔梗10g 牛蒡子15g 竹叶6g 芦根30g 薄荷(后下)3g 生甘草3g 煎服法:水煎服,每剂水煎400毫升,每次口服200毫升,1日2次;必要时可日服2剂,每6小时口服1次,每次200毫升。 加减:苔厚腻加广藿香、佩兰; 咳嗽重加杏仁、枇杷叶; 腹泻加川黄连、广木香; 咽痛重加锦灯笼。 常用中成药:疏风清热类中成药如疏风解毒胶囊、香菊胶囊、银翘解毒类、桑菊感冒类、双黄连类口服制剂;藿香正气、葛根芩连类制剂等。 2.热毒袭肺 主症:高热,咳嗽,痰粘咯痰不爽,口渴喜饮,咽痛,目赤。 舌脉:舌质红,苔黄或腻,脉滑数。 治法:清肺解毒 基本方药:炙麻黄3g 杏仁10g 生甘草10g 生石膏(先煎)30g 知母10g 浙贝母10g 桔梗15g 黄芩15g 柴胡15g 煎服法:水煎服,每剂水煎400毫升,每次口服200毫升,1日2次;必要时可日服2剂,每6小时口服1次,每次200毫升。 加减:便秘加生大黄; 持续高热加青蒿、丹皮。 常用中成药:清肺解毒类中成药如连花清瘟胶囊、银黄类制剂、莲花清热类制剂等。 重症与危重症辨证治疗方案 1.热毒壅肺 主症:高热,咳嗽咯痰、痰黄,喘促气短;或心悸,躁扰不安,口唇紫暗。 舌脉:舌质红,苔黄腻或灰腻,脉滑数。 治法:清热泻肺,解毒散瘀 基本方药:炙麻黄5g 生石膏(先煎)30g 杏仁10g 知母10g 鱼腥草15g 葶苈子10g 金荞麦10g 黄芩10g 浙贝母10g 生大黄10g 丹皮10g 青蒿15g 煎服法:水煎服,每剂水煎400毫升,每次口服200毫升,1日2次;必要时可日服2剂,每6小时口服1次,每次200毫升。 加减:持续高热,神昏谵语加安宫牛黄丸; 抽搐加羚羊角、僵蚕、广地龙等; 腹胀便结加枳实、元明粉。 常用中成药:喜炎平、痰热清、清开灵注射液。 2.气营两燔 主症:高热,口渴,烦躁不安,甚者神昏谵语,咳嗽或咯血,胸闷憋气气短。 舌脉:舌质红绛,苔黄,脉细数。 治法:清气凉营 基本方药:水牛角30g 生地15g 赤芍10g 银花15g 丹参12g 连翘15g 麦冬10g 竹叶6g 瓜蒌30g 生石膏(先煎)30g 栀子12g 煎服法:水煎服,每剂水煎400毫升,每次口服200毫升,1日2次;必要时可日服2剂,每6小时口服1次,每次200毫升。 加减:便秘加生大黄; 高热肢体抽搐加羚羊角粉。 常用中成药:安宫牛黄丸、血必净、醒脑静注射液等。 注:以上药物应在医师指导下使用;剂量供参考,儿童剂量酌减;有并发症、慢性基础病史的患者,随证施治。若见休克、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或合并其他严重疾病者,在应用西医治疗的同时,根据实际情况随证施治。 十、出院标准 1.体温正常3天,其他流感样症状基本消失,临床情况稳定,可以出院。 2.因基础疾病或合并症较重,需较长时间住院治疗的甲型H1N1流感病例,在咽拭子甲型H1N1流感病毒核酸检测转为阴性后,可从隔离病房转至相应病房做进一步治疗。
猪流感的症状以及预防人感染猪流感是由猪流感病毒引起的一种呼吸道传染病。人感染猪流感病毒后,会出现类似流感症状。病毒感染早期使用达菲(Oseltamivir)有效,但对金刚烷胺(Amantadine)和金刚乙胺(Rimantadine)有抗药性。预防措施主要为避免接触流感样病人,保持个人卫生等;入境后如怀疑感染猪流感,居家或就医时应戴口罩,并向医生说明旅行史。猪流感症状人感染猪流感后的症状与感冒类似,患者会出现发烧、咳嗽、疲劳、食欲不振等。在预防方面,现阶段没必要扎堆去接种人流感疫苗,因为预防季节性流感疫苗对预防猪流感并无效果。正确的做法是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充足睡眠、勤于锻炼、减少压力、足够营养;勤洗手,尤其是接触过公共物品后要先洗手再触摸自己的眼睛、鼻子和嘴巴;打喷嚏和咳嗽的时候应该用纸巾捂住口鼻;室内保持通风等。此次猪流感美国发现病例的主要表现为突然发热、咳嗽、肌肉痛和疲倦,其中一些患者还出现腹泻和呕吐症状;墨西哥发现病例还出现眼睛发红、头痛和流涕等症状。引起猪流感发生和流行的诱发因素很多,大体可归纳为3个方面:一是人为因素,二是天气因素,三是环境因素。猪流感症状:人感染猪流感是由猪流感病毒该病的发病率高,潜伏期为2~7天,病程1周左右。病猪发病初期突然发热,精神不振,食欲减退或废绝,常横卧在一起,不愿活动,呼吸困难,激烈咳嗽,眼鼻流出黏液。如果在发病期治疗不及时,则易并发支气管炎、肺炎和胸膜炎等,增加猪的病死率。如何预防猪流感:这次出现的人流感病例与动物流感病毒有关联,而且这次在实验室已被证实的引发疫情的病毒是猪流感病毒A/H1N1亚型,是一种之前从未在人和猪身上出现过的新型猪流感病毒;人感染猪流感的疫情在多个社区暴发;发病人群多为青壮年,而不是季节性流感的易感人群——老人和儿童,这与人禽流感非常相似。世卫对墨西哥和美国这次出现的人感染猪流感疫情予以高度关注。猪流感症状:人感染猪流感是由猪流感病毒病理变化猪流行性感冒的病理变化主要在呼吸器官。鼻、咽、喉、气管和支气管的粘膜充血、肿胀,表面覆有粘稠的液体,小支气管和细支气管内充满泡沫样渗出液。胸腔、心包腔蓄积大量混有纤维素的浆液。肺脏的病变常发生于尖叶、心叶、中间叶、膈叶的背部与基底部,与周围组织有明显的界限,颜色由红至紫,塌陷、坚实,韧度似皮革,脾脏肿大,颈部淋巴结、纵膈淋巴结、支气管淋巴结肿大多汁。猪流感病毒能否在人际间传染?目前已证实有猪流感病毒在人际间传染的病例,其传染途径与季节性流感类似,通常是通过感染者咳嗽和打喷嚏等。有无抗猪流感疫苗?目前只有用于猪的抗猪流感疫苗,还没有专门用于人类的。就目前情况看,普通的抗流感疫苗对人类抵抗猪流感没有明显效果。猪流感症状:人感染猪流感是由猪流感病毒食用猪肉是否会感染猪流感?猪流感病毒害怕高温,食用烧熟的猪肉不会感染猪流感。猪肉加热至71摄氏度,就能杀死猪流感病毒,人不会因吃猪肉或猪产品感染猪流感。目前没有专门针对人类感染猪流感的特效药,通常使用的有4种抗流感药物,但临床显示,这种变异病毒对其中2种具有抗药性。治疗:对金刚烷胺(Amantadine)和金刚乙胺(Rimantadine)有抗药性可使用“达菲”胶囊(罗氏公司)和“乐感清”喷雾剂(葛兰素公司)。
聚乙二醇a干扰素治疗54例小儿慢性丙型肝炎报道[摘 要 】 目的对54例小儿慢性丙型肝炎(CHC) 采用聚乙二醇at-2a干扰素进行抗病毒治疗前瞻性研究。方法以。干扰素1 - 3 MIU诱导治疗后,聚乙二醇a-2a干扰素剂量为每周104 jig/扩体表面积。利巴韦林剂量为15- 2 0m g-k g "'"d " '。结果本组42.6% CHC患儿经标准。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治疗失败,70.8%患儿为HCV RNA基因工型;14.8%患儿为高病毒载量。联合治疗3个月后87.5%患儿HCV RNA阴转,8.3% HCV RNA下降〕2 log。治疗6个月后87.9% HCV RNA阴转,6.1%HCV` RNA下降妻2 log。发生轻度流感样症状患儿为51.9%,发热48.1%,且多为低热。乏力46.3%,食欲下降9.3%,皮疹3.7%。患儿血中性粒细胞计数落2.0 x 1护/L为94.4%,其中<1.0 x 1扩/L为35.2%。仅2例患儿血红蛋白降低。结论采用聚乙二醇a-2a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治疗小儿CHC取得较高的病毒学应答,没有发生严重的不良反应。 为进一步提高标准a干扰素治疗成人慢性丙肝(CHC)的疗效,近年国内外采用聚乙二醇a干扰素(PEG-IFN)治疗成人CHC已取得较好疗效。我们的研究工作表明,小儿CHC比小儿慢性乙肝(CHB)发病更隐匿、症状更少、预后更差。我们在既往采用标准Q干扰素或联合利巴韦林治疗小儿CHC的基础上,对54例小儿CHC (85%为难治型小儿CHC)采用聚乙二醇a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RBV)治疗,现将初步结果报道如下。1 对象和方法1.1 对象均为解放军第三O二医院小儿肝病科2003年7月至2004年7月随机人组的住院(49/54例,90.7%)和门诊(5/54例,9.3%)CHC患儿。诊断标准符合美国肝病学会2004年丙肝的诊疗指南和中国丙肝防治指南(2004年)标准。本组患儿年龄5-16岁,平均年龄为11.3岁;其中男性45例(83.3%),女性9例(16.7%)。有血制品输注史者共40例,占74.1%;有HCV感染家族史者2例(3.7%);用过正规疗程a干扰素治疗者23例(42.6%)。1.2 用药方法PEG-IFN采用瑞士罗氏药厂提供的派罗欣(PEGASYS)o (I)标准剂量为每周104 tg/m2(体表面积),肌内注射或皮下注射。(2)一个剂量调整为每次下调26 Pg/时,视情调整1一2个剂量,总疗程为48-52周。利巴韦林标准剂量为15-20mgk g /d ,分2一3次口服,最大剂量蕊900m g/d,疗程6一12个月(实际用量参照标准剂量,视依从性而定)。用PEGASYS前,先用标准a干扰素每次1-3 MIU,隔日一次,诱导3-7次,观察反应及血常规,再使用PEGASYS。1.3 实验室检查病毒血清学检查为HCV RNA定量和基因分型,抗HCV,HBVM、抗一HIV;临床生化为ALT,AST、血清胆红素、总蛋白、白蛋白、血尿素氮、肌配、尿酸、血糖;甲状腺功能为TSH,T3,T4;全血计数为红细胞(RBC)、血红蛋白(Hb)、白细胞(WBC )总数及分类;其他为PT/PA,SM A, ANA和AMA} (以上均为本院临床检验中心生化室、病毒室、免疫室检测)。1.4 随访54例基线资料均完整,出院后全程随访,至截稿时,PEG-IFN联合RBV治疗后3个月随访资料完整的为48例,治疗后6个月的为33例。2 结果2.1 临床特征本组患儿病程分布情况如下:病程,6个月的为37.0% (20/54);病程,12个月的为14.8 % (8/54);1年以上38.9%(21/54),5年以上病程9.3%(5/54例)。本组患儿平均病程为32.4个月。本组患儿体重分布为蕊30kg以内仅占16.7%(9/54),-< 40k g者占24.1%( 13/54),而体重>50kg占48.1% (26/54),体重>70 kg者占11.1% (6/54).大部分患儿(48/54,88 .9%)无症状,为体检发现。经体检及B超检查显示,脾脏肿大患儿23例(55.6%),大部分(21/30,70.0%)为轻度肿大。其他并存症有脂肪肝14例(25.9%),早期肝硬化、室上性心动过速(频发)、间接胆红素增高症(轻度)各2例,肾病综合征、缺铁性贫血(轻度)、急性淋巴白血病恢复期、先天性心脏病术后各1例。2.2 实验室检查本组患儿无HIV感染,HBsAg阳性2例,抗一HBs阳性29例(59.3%),抗一HCV均阳性。ALT正常占15例(27.8%),A LTS U LN( UpperLimit of Normal range) x 5者36例(66.7%),ALT>ULN x 5者3例(5.6%). HCV RNA载量<1copies/ml者18例(33.3%),g 106 copies/ml者28例(51.6%),>106 copies/ml者8例(14.8%)0 48例HCV患儿基因分型分布见表12.3 临床治疗与不良反应因血WBC总数和中性粒细胞有下降趋势,用PEGASYS同时口服利血生10-20 mg/次,每日3次。有10例(18.5%)患儿使用过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或粒细胞一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本组无严重不良反应,也无因不良反应退组病例。流感样症状28例(51.9%),发热26例(48.1%),轻度乏力25例(46.3%).W BC下降时间最长23d ,最短2d ,WBC下降与发热及流感样症状出现与否无关。中性粒细胞计数-<2.0 x 109/L者占94.4% (51/54),其中低于1.0x1扩/L者占35.2% (19/54例),,0.8 x 1扩/L者为20.4% (11154). 3例(5.6%)血小板降至(62-85) x 109/L,与WBC一致。3例中性粒细胞计数均g0.8 x 109/Lo应用 PE GASYS后WBC下降出现时间分布为:-7 d占48.1%(26/54);-<14d占38.9%(21/54);>14 d占13.0% (7/54);本组患儿WBC平均下降时间为9.19 d。在治疗第14天发生白细胞下降的患儿中,有4例是经多次调整PEGASYS剂量的。在治疗过程中,根据患儿的依从性对PEGASYS和利巴韦林剂量进行针对性调整,调整到患儿依从范围内的最接近标准剂量的用量。PEGASYS调整后用量:每周剂量为90 Kg患儿占66.7% (36/54);为135 P.g患儿占9.3%(5/54),为180 fkg患儿占24.1%(13/54).利巴韦林调整后剂量:每日0.3g 患)L占7.4%(4/54);每日0.45 g患儿占14.8% (8/54);每日0.6g患儿占68.5% (37/54);每日0.9 g患儿占9.3%(5/54). Hb,10 g/L仅1例,簇11 g/L仅2例,且为一过性。无血清胆红素、尿素氮、肌fF异常升高。2.4 随访与疗效本组随访至3个月时,完成治疗共48例(88.9%),33例完成6个月治疗,HCV RNA变化情况见表2。治疗3个月时,48例患儿HCVRNA平均阴转天数为46.3 d,最短12 d,2例经治疗HCV RNA无变化。3 讨论本组CHC患儿54例,有血制品输注史者占74.1%(40/54)。难治型CHC(基因I型、HCV高载量、肝硬化、标准干扰素联合RBV治疗无效或复发,其中有一条者)占87.0% (47/54),其中基因工型(包括4例I/I1混合型)占63.0% ( 34/54);H CV高载量占14.8%(8/54);早期肝硬化占3.7% (2/54);a干扰素无效或复发占42.6% ( 23/54)。脂肪肝占25.9% (14/54)。值得注意的是,本组8岁以上年龄组体重超重明显,12一16岁年龄组平均体重62.0kg,其中70 kg以上6例,1例15岁患儿体重115.0kg,给抗病毒治疗带来了难度。由于本组在PEG-IFN治疗方案中增加了标准a干扰素的诱导治疗,不良反应明显减少。应用PEGIFN过程中轻度流感样症状仅51.9%,且持续时间短(平均I周左右)。发热仅48.1%,且92.3%以上为38℃以下的低热,可自行缓解。乏力46.3%,食欲下降9.3%,皮疹3.7%。无恶心、呕吐、腹痛、精神抑郁等发生,依从性明显优于同期成人CHC.PEG-IFN治疗后WBC和中性粒细胞值的异常下降比标准a干扰素明显,但较成人CHC轻。平均下降时间87.0% (47/54)发生在7一14 d,平均下降时间为9.2 do WBC降幅在3.0 x 109/L以下占18.4%,中性粒细胞计数低于1.0 x 109/L者占35.2% (19/54例),其中低于0.8 x 1扩/L者为20.4% (11/54),但无一例退组,经对症处理或调整剂量均可坚持治疗。鉴于此,本组患儿采用PEG-IFN治疗时,均口服利血生等升血细胞药物,有18.5% (10/54)使用过G-CSF(巨噬细胞集落因子)或GM-CSF。血小板下降仅5.6%(3/54),明显低于成人。本组患儿的低不良反应率和较好的依从性,一方面与标准a干扰素治疗小儿病毒性肝炎相同,显示了小儿与成人的差异;另一方面在采用诱导治疗与逐渐调整增加剂量的阶梯疗法有关,值得今后在临床工作中深入研究和应用。本组联合治疗3个月时随访HCVR NA阴转为87.5% (42/48),下降2 log值为8.3%(4/48),总有效率为95.8%。随访至6个月时,HCV RNA阴转为87.9% (29/33),总有效率为93.9%a (31/33)。难治型CHC随访3个月时HCV RNA阴转率为85.4%(35/41),6个月时为86.2% (25/29)。非难治型CHC随访3个月(7/7)和6个月(4/4)时,HCV RNA均阴转。综上所述,采用PEG-IFN联合利巴韦林是小儿CHC治疗中的重大进步,初步疗效优于标准a干扰素,且依从性比成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