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对待中药的态度,往往走两个极端,要么认为中药没副作用,很安全;要么特殊人群一律“禁忌”,不准吃。经常接到这样的药物咨询案例:不知道怀孕的情况下吃了一些中成药,吃完以后发现说明书写的是孕妇忌用/禁用,陷入焦虑纠结孩子能不能要?如果不能要,根据是什么?例如中成药桂枝茯苓丸配方是:桂枝、茯苓、牡丹皮、桃仁、赤芍作为专业人员十分质疑这个说明书的“禁用”,为什么禁用?在哪些情况下禁用?说明书没有罗列任何的实验数据和药理逻辑。那如何跟孕妈们解释呢?我查了一下2015版的《中国药典》中药禁忌成分表,发现其中桂枝和牡丹皮是慎用的中药材,桂枝具有辛热,促进血液循环的功效,而牡丹皮具有滑利通窍,行血化瘀的作用。也就是说,孕妇尤其早孕保胎的妇女吃了这个药以后可能会动了胎气,造成滑胎(也就是流产)。那得多少药量才能造成这么大的副作用呢?找不到任何证据。而且,药典上的孕妇慎用的成分,做成这个成方的中成药,升级为“禁用”了,这一点也没有任何证据支持。按着我对中成药说明书审批规则的拿捏,我断定这可能是一种药厂过度保护的行为。我们临床药师要根据自己的专业经验按孕妇使用的药量、疗程来进行评估,告诉孕妇其中的机理,分别对待。建议好好保胎,不要焦虑,更不要为“禁用---一个具有法律意义却没有证据”的这几个字去打胎。中成药说明书是时候该整顿整顿了,西药说明书的每一个字后面不知道要花多少钱来做试验支持。我们中成药没钱做实验,干脆就一刀切“禁用、忌用”。一些药学同行也在研究和呼吁,有一篇文献是江西妇幼保健院发表的,调研结果是148种中成药说明书有孕妇禁用的标注,但是国家这三种高级别的标准--药品说明书、《中国药典》和《临床用药须知》的标注一致的药品只有10种。国家级标准说法都不一致,让医务人员根据什么给患者指导用药呢?说明书的这句话给出了答案:“在医生或者药师指导下使用”,把风险转移的明明白白的。最后,借用文献中同行的一句话,期待中成药说明书能结合西药的做法,走向规范化。建议加强妊娠及哺乳期用药登记研究,制定中成药说明书中“孕妇及哺乳期妇女用药”项目的撰写指导原则,及时更新、完善并规范药品说明书,使《中国药典》《临床用药须知》等专业参考书尽可能地协调与统一,增强对用药人群的指导性,促进中成药合理用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