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相同点-PELD手术是脊柱内镜手术的一部分。-微创理念与技术-创伤小:脊柱内镜手术和PELD手术(经皮椎间孔镜腰椎间盘切除术)都遵循微创理念。它们通过经皮穿刺的方式建立手术通道,不需要像传统开放手术那样广泛切开背部肌肉和组织,大大减少了手术创伤。例如,两者在皮肤上留下的切口都很小,通常只有几毫米到一厘米左右,最大程度地降低了对周围组织的损伤。-精准操作:都借助内镜设备实现对脊柱病变部位的精准定位和操作。医生可以在内镜的直视下,清晰地看到病变组织,如突出的椎间盘、增生的韧带等,从而精准地进行切除、减压等操作,有效避免对周围神经、血管等重要结构的损伤。-局部麻醉优势-两种手术大多都可以在局部麻醉下进行。这样患者在手术过程中保持清醒,能够与医生进行沟通,使医生及时了解患者的感受,特别是当手术器械靠近神经等敏感部位时,患者的反馈有助于医生更好地操作,进一步降低手术风险。同时,局部麻醉相较于全身麻醉,风险较低,对于一些存在心肺功能不佳等基础疾病的患者更为安全。-术后恢复快-由于创伤小,这两类手术患者术后恢复都相对较快。一般术后当天或短时间内患者就可以在适当保护下下床活动,住院时间也明显缩短,与传统开放手术相比,能更快地帮助患者回归日常生活和工作。 二、差异点 -手术范围和适用情况-脊柱内镜手术:是一个较为宽泛的概念,它可以用于多种脊柱疾病的诊断和治疗。除了常见的腰椎间盘突出症外,还可以用于处理腰椎管狭窄、退行性腰椎滑脱、胸椎、颈椎的部分病变,如胸椎黄韧带骨化症、颈椎间盘突出症等。其内镜可以根据不同的手术部位和需求灵活选择不同的直径(主要是7毫米和10毫米),并且可以采用不同的入路方式(如椎间孔入路、椎板间入路等)来处理不同类型的脊柱病变。-PELD手术:主要是针对腰椎间盘突出症这一特定疾病。它主要采用椎间孔入路,使用7毫米内镜,重点在于通过椎间孔进入椎管,摘除突出的腰椎间盘组织,解除对神经根的压迫。手术范围相对脊柱内镜手术较窄,主要集中在腰椎区域。-内镜直径选择差异-脊柱内镜手术:有7毫米和10毫米两种常见的内镜直径选择。10毫米内镜在视野范围上相对更广阔,能够提供更清晰的全景图像,对于一些复杂的脊柱病变,如涉及多个节段或者病变范围较大、需要同时观察和处理多个结构的情况可能更有优势。但它对手术通道的要求相对较高,通道建立过程可能会对周围组织造成稍多一点的损伤。-PELD手术:通常使用7毫米内镜,这种内镜的直径相对较小,更适合通过椎间孔这一相对狭窄的解剖结构进入椎管。它在保证能够清晰观察和处理腰椎间盘突出病变的同时,对周围组织的干扰更小,更符合腰椎椎间孔这一特定手术入路的要求。-手术细节和技术重点-脊柱内镜手术:根据不同的手术部位和目标,可能需要关注的技术细节有所不同。例如在颈椎脊柱内镜手术中,由于颈椎部位解剖结构复杂,临近重要血管和神经,手术操作时需要更加谨慎地避免损伤脊髓、椎动脉等结构。而且在不同的入路下,操作技术的重点也不同,如椎板间入路需要特别注意对椎板周围组织的保护和操作角度的把握。-PELD手术:技术重点主要在于精准地通过椎间孔到达腰椎间盘突出部位。在操作过程中,需要准确地定位椎间孔,调整内镜和手术器械的角度,以顺利摘除突出的椎间盘组织。并且还要注意避免损伤椎间孔周围的神经和血管,同时要保证减压的充分性,以有效缓解患者的下肢疼痛、麻木等症状。
一、原因(一)手术目的和操作方式-脊柱内镜手术主要是通过内镜技术,经皮穿刺进入脊柱相关部位,对引起疼痛和神经压迫的病变组织(如突出的椎间盘组织、增生的韧带等)进行精准切除或减压。它的重点在于解除局部的压迫因素,而不是改变脊柱椎体间的正常连接关系。例如,在经皮椎间孔镜下腰椎间盘切除术(PELD)中,手术器械通过微小的通道到达椎间盘突出部位,将突出的髓核组织摘除,过程中不涉及对椎体间的融合操作。-相比之下,融合手术是要将相邻的椎体固定在一起,通过植入骨块、融合器等材料,使椎体间形成骨性连接,改变脊柱的运动节段功能。脊柱内镜手术没有这种融合椎体的操作步骤,所以从本质上属于非融合手术。(二)对脊柱生物力学的保留-脊柱内镜手术在操作过程中,尽可能地减少对脊柱正常结构的破坏。它只是在病变部位进行局部处理,对脊柱的小关节、椎间盘的大部分结构(除病变部分)以及周围的韧带等组织的完整性予以保留。这使得脊柱椎体间的正常运动和受力模式得以维持,不会像融合手术那样,因椎体融合而改变脊柱的生物力学特性,导致相邻节段的应力集中等问题。二、意义(一)对患者康复的益处-更快的术后恢复:脊柱内镜手术创伤小,患者术后恢复快。由于是非融合手术,没有对脊柱进行大范围的固定和重建,术后患者疼痛和不适感较轻。一般情况下,患者在手术后当天或短期内就能下床活动,这与融合手术可能需要较长时间的卧床休息形成鲜明对比,大大缩短了患者的康复周期。-更好的脊柱功能保留:该手术保留了脊柱的活动度,使患者在术后能够正常地进行弯腰、转身等日常活动,对于维持身体的灵活性和协调性非常重要。例如,对于一些年轻、活动量较大的患者或者从事需要腰部灵活运动职业(如舞蹈演员、运动员等)的患者,脊柱内镜手术可以让他们在解决脊柱疾病问题后,依然能够从事原来的活动,而融合手术可能会对他们的职业和生活产生较大限制。(二)降低手术风险-减少融合相关并发症:融合手术可能会出现融合失败、植入物相关并发症(如融合器移位、下沉等)以及相邻节段退变加速等问题。脊柱内镜手术避免了这些融合相关的风险,提高了手术的安全性。例如,相邻节段退变是融合手术后长期可能出现的问题,由于融合节段的活动减少,相邻节段的负荷增加,随着时间推移容易出现退变,而脊柱内镜手术不存在这个隐患。-降低麻醉和手术创伤风险:脊柱内镜手术大多采用局部麻醉,相较于融合手术可能采用的全身麻醉,局部麻醉的风险较低,尤其适合一些年老体弱或者有多种基础疾病的患者。同时,手术操作是通过微小的切口和通道进行,对周围组织的损伤小,出血少,感染等手术并发症的发生率也相对较低。(三)符合现代医学理念-精准医疗理念的体现:脊柱内镜手术能够精准定位和处理病变组织,只针对引起症状的部位进行治疗,减少了对正常组织的干扰,是精准医疗在脊柱外科领域的良好实践。这种精准性可以提高治疗效果,同时减少不必要的手术操作和损伤。-促进早期功能锻炼和康复:由于是非融合手术,患者术后脊柱的稳定性依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依靠自身的生理结构来维持,这有利于患者尽早开始康复锻炼,预防肌肉萎缩、关节僵硬等术后并发症,促进身体机能的全面恢复。
一、原因-手术原理层面-PELD(percutaneousendoscopiclumbardiscectomy,经皮椎间孔镜椎间盘切除术)主要是通过在局部麻醉下,经皮穿刺建立工作通道,在内镜直视下对突出的椎间盘组织进行摘除、减压等操作。它的核心目标是直接处理病变的椎间盘组织,解除其对神经的压迫,而不涉及对脊柱椎体间的融合操作。例如,就像清理堵塞河道的淤泥(突出的椎间盘),只是将障碍物去除,并没有改变河道(脊柱椎体间结构)原本的连接方式。-传统的融合手术是通过将相邻的椎体进行固定融合,以达到稳定脊柱的目的,但同时也会限制脊柱的一定活动度。而PELD手术旨在尽可能保留脊柱原有的生理结构和活动功能,仅对突出的椎间盘进行精准处理,不改变椎体间的自然连接状态,所以从手术操作的本质和目标来看,它属于非融合手术。-对脊柱结构影响层面-PELD手术在操作过程中,对脊柱后方的结构破坏相对较小。它一般仅通过一个或几个微小的切口建立通道,不会像融合手术那样广泛剥离椎旁肌肉、韧带等组织,也不需要植入融合器等固定融合装置来改变椎体间的连接关系。这种微创手术方式最大程度地保留了脊柱的完整性和原有结构,维持了椎体间的相对活动,符合非融合手术的特点,即不通过融合手段来改变脊柱的生物力学和运动学特性。也不通过非融合手段破坏脊柱原来的结构,重建脊柱的生物力学和运动学特征。而是通过减少对脊柱结构的破坏,充分利用了原来的脊柱生物力学和运动学特征。二、意义-患者康复优势-早期恢复快:由于手术创伤小且未进行融合,患者术后疼痛较轻,能够更早地进行下床活动和康复锻炼。一般术后当天或第二天患者就可以在腰围保护下适当下床行走,这大大缩短了住院时间,减少了患者的痛苦和经济负担。例如,相比传统融合手术患者可能需要卧床数天甚至一周以上,PELD手术患者可以更快地恢复日常生活自理能力,更快地回归工作和社会活动。-保留脊柱活动度:脊柱的正常活动对于人体的运动、姿势维持等功能至关重要。PELD手术作为非融合手术,保留了椎体间的活动功能,使得患者术后在腰部屈伸、旋转等活动方面受限较小,能够更好地维持脊柱的生理功能和生物力学特性。这对于一些需要从事体力劳动或对脊柱活动度要求较高的患者来说,意义重大,提高了他们术后的生活质量。-手术风险降低-减少融合相关并发症:融合手术可能会带来一些与融合相关的并发症,如融合器移位、不融合、邻近节段退变加速等问题。而PELD手术避免了融合操作,从而降低了这些潜在并发症的发生风险。例如,邻近节段退变加速是融合手术后较为常见的远期问题,由于融合节段的活动度丧失,相邻节段的应力会相对集中,导致其退变加速,可能在术后数年出现新的疼痛和病变。PELD手术通过非融合方式,在解决当前椎间盘突出问题的同时,减少了对脊柱整体结构和生物力学环境的长期不良影响,降低了远期再次手术的风险。-麻醉风险和手术创伤相关风险降低:PELD手术通常采用局部麻醉,相比全身麻醉,麻醉风险相对较低,尤其对于一些合并有基础疾病(如心肺功能不全等)的患者更为安全。同时,微创手术创伤小,出血少,感染等手术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也相对较低,进一步提高了手术的安全性和患者的耐受性。-医疗资源利用优化-住院时间缩短:患者术后恢复快,住院时间明显缩短,这使得医院的病床周转率提高,能够为更多需要治疗的患者提供服务。例如,一个传统融合手术患者可能需要住院7-10天,而PELD手术患者住院1-5天即可,在相同时间内,医院可以收治更多的脊柱疾病手术患者,提高了医疗资源的利用效率。-降低医疗成本:从患者角度来看,住院时间短、恢复快,相应的住院费用、康复费用等总体医疗成本会降低。从社会医疗资源角度,由于手术效率提高,资源利用更合理,也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医疗负担,使有限的医疗资源能够更好地服务于更多患者,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单纯病灶灌注冲洗局部化疗治疗脊柱结核的原理: 1. 直接清除病原体和坏死组织:灌注冲洗可以有效地将病灶内的结核菌、脓液、干酪样坏死物质等直接冲出体外,减少了病原体的数量和毒性物质的积聚。2. 提高局部药物浓度:局部化疗使抗结核药物直接作用于病灶部位,能够达到较高的药物浓度,增强了对结核菌的杀灭作用。相比全身用药,局部给药更集中地针对病灶,提高了治疗效果。3. 改善局部微环境:冲洗有助于去除炎症介质和代谢废物,改善病灶局部的微环境,促进正常组织的修复和再生。4. 损伤较小:局部麻醉相比于全身麻醉,对患者身体的影响较小,尤其对于病情不太严重的患者,降低了麻醉相关的风险和并发症。5. 针对性治疗:由于是针对病灶进行的直接治疗,能够更精准地作用于病变部位,减少了对全身其他器官的潜在副作用。6. 促进炎症消退:减少了局部的炎症刺激,有助于控制炎症反应,减轻组织水肿和破坏,加速病情的恢复。7. 便于多次操作:对于病情需要多次治疗的情况,这种方法相对简便易行,患者的耐受性较好。 这种治疗方法通常适用于病情不太严重、病灶相对局限、患者身体状况较好的情况。在治疗过程中,还需要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必要时结合其他治疗手段,以确保治疗效果。笔者认为病情不太严重的脊柱结核:大致的病情是脊髓损伤分级在ASIAC以下。后突畸形一般低于30度左右。 传统脊柱结核外科治疗的原则: 1. 有效抗结核药物治疗:这是脊柱结核治疗的基础。在术前、术后都需要进行规范、足量、联合的抗结核药物治疗,以控制结核杆菌的繁殖和杀灭结核杆菌,预防结核的复发和扩散。2. 彻底清除病灶:通过手术尽可能彻底地清除结核病灶,包括死骨、脓肿、干酪样坏死组织、肉芽组织等,以减少结核杆菌的残留,促进愈合。3. 解除神经压迫:如果结核病灶导致了脊髓或神经根受压,引起神经功能障碍,手术时应解除神经压迫,恢复神经功能。4. 重建脊柱稳定性:脊柱结核可能会破坏脊柱的结构,导致脊柱不稳定。手术中需要通过内固定、植骨融合等方法重建脊柱的稳定性,防止脊柱畸形的进一步发展。5. 个体化治疗:根据患者的年龄、身体状况、结核病变的部位、范围、严重程度以及有无并发症等因素,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选择合适的手术入路和手术方式。 脊柱结核的外科治疗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具体情况,遵循上述原则,以达到治愈疾病、恢复功能、提高生活质量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王自立.脊柱结核手术治疗的相关问题探讨[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15,25(2):97-100.2. 金大地.脊柱结核治疗若干问题探讨[J].脊柱外科杂志,2005,3(3):186-188.3. 瞿东滨,金大地.正确认识脊柱结核病灶清除术[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08,18(8):565-567.4. 马远征,薛海滨.脊柱结核的外科治疗策略[J].中华骨科杂志,2014,34(2):232-237. 微创手术治疗脊柱结核的原则 1. 有效抗结核治疗:在整个治疗过程中,规范使用抗结核药物是关键。术前、术后均需进行系统的药物治疗,以控制结核杆菌的活动,防止病情恶化和复发。2. 精准定位与有限干预:通过先进的影像学技术,如CT、MRI等,精确确定结核病灶的位置和范围,实施有限的、针对性的微创手术操作,最大程度减少对正常组织的损伤。3. 最小创伤清除病灶:在保证传统清除结核病灶的基础上,采用了创伤较小的手术方式和器械,减少手术切口、组织剥离和出血,降低手术并发症的发生风险。我们主要使用脊柱内镜对病灶进行精准清创。如果条件有限,患者没有神经功能障碍,特别是早期腰椎结核或感染的患者,也可以仅仅使用介入治疗的方法,单纯进行病灶引流。4. 保护脊柱稳定性:在清除病灶的同时,注意保护脊柱的正常结构和稳定性,避免因手术操作导致脊柱过度失稳,必要时进行适当的经皮内固定或植骨融合。5. 解除神经压迫:若存在神经受压的情况,应通过微创手术解除压迫,恢复神经功能。6. 术后密切随访:术后对患者进行密切的随访观察,包括症状改善情况、影像学复查、药物不良反应监测等,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微创脊柱结核治疗应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身体状况,由经验丰富的医疗团队进行综合评估和决策,以确保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参考文献:1. 张西峰,王岩,刘郑生,等.局部持续灌注冲洗在脊柱结核治疗中的应用[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02,12(4):252-254.2.蒋卫平,冼伟,杨晓明.微创手术治疗脊柱结核的临床研究[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18,28(12):1107-1112.3.张强,赵昌松,李鑫,等.微创手术治疗脊柱结核的疗效及安全性分析[J].中华医学杂志,2017,97(31):2422-2426.4. 李力韬,马远征,李大伟,等.微创手术治疗脊柱结核的临床应用[J].中国防痨杂志,2016,38(11):953-957.5. 许勇,陈卫,钟琼,等.经皮内镜下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脊柱结核的疗效观察[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15,25(10):927-932.6. 刘新宇,原所茂,田永昊,等.经皮椎间孔镜病灶清除灌洗引流治疗早期脊柱结核的疗效分析[J].中华骨科杂志,2014,34(2):170-175. 传统病灶清除术是脊柱结核治疗的基本原则: 脊柱结核是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脊柱感染性疾病,结核病灶内通常存在大量的结核菌、干酪样坏死组织、脓液以及死骨等。首先,清除病灶能够直接去除致病源。结核菌及其代谢产物是导致炎症反应和组织破坏的根本原因。通过手术彻底清除这些结核病灶,可以显著减少体内的结核菌数量,降低细菌负荷,有助于控制感染的进展。其次,清除坏死组织和脓液有助于减轻局部的炎症反应。这些坏死物质是炎症持续存在和扩散的重要因素,清除它们可以改善局部的微环境,促进组织的修复和愈合。再者,去除死骨能够预防死骨成为新的感染灶。死骨无法参与正常的新陈代谢和修复过程,容易滋生细菌,导致感染难以控制和复发。此外,病灶清除术还可以解除脊髓和神经的受压。在脊柱结核的发展过程中,脓液、死骨和肉芽组织可能会压迫脊髓和神经,导致神经功能障碍。及时清除病灶,解除压迫,能够恢复神经功能,避免不可逆的神经损伤。总之,病灶清除术是脊柱结核治疗的关键环节,它能够去除致病因素、减轻炎症、预防感染扩散、解除神经受压,为后续的治疗和康复创造有利条件,是脊柱结核综合治疗方案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脊柱结核外科手术治疗的风险包括: 1. 术中出血:手术区域血管丰富,可能导致大量出血,影响手术视野和患者生命体征。2. 神经损伤:在操作过程中,可能意外损伤脊髓、神经根等,导致感觉、运动功能障碍。3. 感染扩散:若病灶清除不彻底或术后护理不当,可能导致结核感染扩散,病情加重。4. 内固定失败:如内固定松动、断裂等,影响脊柱稳定性的重建。5. 脑脊液漏:手术中损伤硬脊膜,引起脑脊液漏,可能导致颅内感染等并发症。6. 植骨不融合:影响脊柱的融合和稳定性。7. 术后并发症:如深静脉血栓形成、肺部感染等。8. 矫正角度丢失:脊柱畸形矫正效果不佳或术后再次出现畸形。 参考文献: 1. 秦世炳.重视脊柱结核术后复治的原因分析[J].中国防痨杂志,2017,39(9):905-907.2. 董伟杰,秦世炳,兰汀隆,等.脊柱结核外科治疗的并发症及其防治[J].中国防痨杂志,2016,38(8):638-643.3. 张强,洪磊,邹海波,等.脊柱结核手术并发症的原因分析及防治策略[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15,25(10):900-905.4. 许建中.对脊柱结核手术并发症的认识与预防[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13,23(6):481-483.5. 宋滇文,贾连顺,袁文.脊柱结核外科治疗的现状与问题[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1,19(5):367-369.6. 唐焕章,徐皓,符臣学,等.脊柱结核外科治疗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09,19(11):817-821.7. 王传庆.脊柱结核外科治疗的并发症及其处理[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8,16(15):1136-1138.8. 瞿东滨,金大地.脊柱结核外科治疗进展[J].中华骨科杂志,2003,23(5):306-309. 微创手术治疗脊柱结核的应用优势包括:1. 创伤小:对患者身体的损伤较小,术后恢复快,减少了手术带来的痛苦。2. 出血少:降低了术中出血的风险,减少了输血的需求。3. 最小创伤清除病灶:脊柱内镜的手术方式和器械,减少手术切口、组织剥离和出血,降低手术并发症的发生风险。有的患者仅仅使用介入治疗的方法,单纯进行病灶引流和局部化疗。4. 感染风险低:较小的切口和更少的组织暴露有助于降低术后感染的发生率。5. 早期活动:患者能够更早地进行功能锻炼和恢复日常生活,提高生活质量。6. 美观性好:切口小,术后疤痕不明显,更符合患者的美观需求。 参考文献: 1. 王自立,施建党,金卫东,等.微创手术治疗脊柱结核的临床研究[J].中华骨科杂志,2015,35(5):539-544.2. 赵晨,杨立利,陈华江,等.微创手术治疗脊柱结核的疗效分析[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14,24(10):873-878.3. 王传庆.脊柱结核微创手术治疗的研究进展[J].中国防痨杂志,2013,35(11):919-922.4. 李勇,钟家云,赵斌.微创手术治疗脊柱结核的应用进展[J].实用医学杂志,2012,28(18):3152-3154.5. 张宏其,郭超峰,唐明星,等.单纯经后路一期前方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结核[J].中华骨科杂志,2012,32(12):1168-1173. 微创手术治疗脊柱结核的操作流程: 1. 术前评估:通过影像学检查(如X线、CT、MRI等)明确病变部位、范围和严重程度,评估患者的身体状况和手术耐受性。2. 定位:在影像引导下(如C型臂X光机、CT等)确定手术部位和穿刺路径。3. 建立通道:通过小切口或经皮穿刺,建立到达病灶的工作通道。4. 病灶清除:使用特殊器械清除结核病灶,包括脓液、干酪样坏死物质、死骨等。5. 局部化疗:在病灶处放置抗结核药物。6. 植骨融合(视情况而定):如果需要,进行植骨以促进脊柱融合和稳定。7. 放置引流(视情况而定):在手术部位放置引流管,以排出积液和积血。8. 缝合切口:关闭切口,完成手术。 参考文献: 1. 李宏伟,马远征,陈兴,等.经皮椎间孔镜下病灶清除置管引流治疗脊柱结核[J].中国防痨杂志,2017,39(10):1082-1087.2. 张强,赵昌松,李鑫,等.微创手术治疗脊柱结核的疗效及安全性分析[J].中华医学杂志,2017,97(31):2422-2426.3. 张西峰,王岩,刘郑生,等.局部持续灌注冲洗在脊柱结核治疗中的应用[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02,12(4):252-254.4. 董伟杰,秦世炳,兰汀隆,等.脊柱结核外科治疗的并发症及其防治[J].中国防痨杂志,2016,38(8):638-643.5. 王传庆.脊柱结核微创手术治疗的研究进展[J].中国防痨杂志,2013,35(11):919-922. 脊柱结核单纯引流局部化疗流程: 1. 术前准备:完善相关检查,包括影像学检查(如X光、CT、MRI等)以明确病灶位置、范围和严重程度,评估患者身体状况。2. 定位:通过影像学手段确定脓肿的位置和最佳穿刺点。3. 麻醉:通常采用局部麻醉。4. 穿刺:在定位点进行穿刺,置入灌注引流管。5. 引流:连接引流装置,使用异烟肼生理盐水灌注持续或间断冲洗引流脓液。6. 术后处理:观察引流情况,定期复查,根据病情调整治疗方案。 脊柱内镜下病灶清除引流局部化疗治疗脊柱结核流程: 1. 术前评估:同单纯灌注冲洗引流方法,充分了解病情。2. 体位与定位:患者取合适体位,借助影像学确定内镜入口和工作通道位置。3. 建立通道:置入内镜器械,建立工作通道。4. 内镜下操作:在内镜直视下,清除结核病灶组织(如脓液、坏死物质等),对周围进行适当的清创。5. 引流与冲洗:放置冲洗引流管,使用异烟肼生理盐水灌注持续或间断冲洗引流脓液。6. 术后管理:观察患者症状和体征,处理可能的并发症,定期复查评估疗效。 参考文献: 1. 张西峰,王岩,刘郑生,等.局部持续灌注冲洗在脊柱结核治疗中的应用[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02,12(4):252-254.2.许建中.脊柱结核的治疗进展[J].中国骨伤,2018,31(11):993-996.3. 王自立,施建党,金卫东,等.脊柱结核的微创手术治疗[J].中华骨科杂志,2015,35(5):539-544.4. 张强,赵昌松,李鑫,等.脊柱结核微创手术治疗的研究进展[J].中国防痨杂志,2017,39(10):1053-1056.5. 李力韬,马远征,李大伟,等.脊柱内镜技术在脊柱结核治疗中的应用进展[J].中国防痨杂志,2016,38(9):787-790. 降低脊柱结核微创手术治疗并发症发生率的方法: 1. 术前充分评估:包括患者的整体健康状况、结核病灶的范围和严重程度、神经受压情况等,制定个性化的手术方案。在充分理解脊柱疾病的基础上,降低手术流程的复杂性,尽量做单纯引流术和\或单纯内镜病灶清除灌注冲洗引流手术。尽量做局部麻醉手术或静脉麻醉辅助手术。2. 提高手术技术:术者应具备丰富的经验和精湛的技术,熟悉微创手术的操作要点和技巧,减少手术中的误操作。3. 严格无菌操作:预防手术中的感染,包括手术室环境的消毒、手术器械的灭菌、医护人员的无菌操作等。4. 优化围手术期管理:如合理使用抗生素预防感染、控制基础疾病、加强营养支持等,提高患者对手术的耐受能力。5. 术后密切观察和护理: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如观察伤口情况、监测生命体征、指导患者进行正确的康复训练等。 参考文献: 1. 张强,赵昌松,李鑫,等.脊柱结核微创手术治疗的并发症及其防治策略[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18,28(10):918-924.2. 王自立,施建党,金卫东,等.如何降低脊柱结核微创手术的并发症[J].中华骨科杂志,2017,37(11):695-700.3. 董伟杰,秦世炳,兰汀隆,等.脊柱结核外科治疗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J].中国防痨杂志,2016,38(8):638-643.4. 许勇,陈卫,钟琼,等.降低脊柱结核微创手术并发症的策略探讨[J].实用医学杂志,2015,31(18):3088-3090.5. 刘新宇,原所茂,田永昊,等.脊柱结核微创手术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4,22(21):1989-1992. 单纯病灶引流灌注冲洗局部化疗治疗脊柱结核原理: 单纯病灶引流灌注冲洗局部化疗:-主要侧重于通过引流清除脓液和局部化疗药物的应用来控制结核病灶,重点在于局部的抗感染治疗。-对于脊柱稳定性的考虑相对较少,适用于脊柱稳定性未受到明显影响或破坏较轻的患者。 单纯病灶引流灌注冲洗局部化疗微创内固定治疗脊柱结核原理: -不仅关注病灶的处理和抗感染,还着重于通过内固定来重建和维持脊柱的稳定性。-适用于存在一定程度脊柱不稳或预计在病灶清除后可能出现脊柱不稳的情况,以预防或矫正可能出现的脊柱畸形。 参考文献:1. 王自立,施建党,金卫东,等.脊柱结核病灶清除单节段植骨融合内固定的治疗策略[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17,27(10):865-870.2. 张强,赵昌松,李鑫,等.脊柱结核微创手术治疗的研究进展[J].中国防痨杂志,2017,39(10):1088-1092.3. 董伟杰,秦世炳,兰汀隆,等.脊柱结核外科治疗的并发症及其防治[J].中国防痨杂志,2016,38(8):638-643.4. 许建中.对脊柱结核手术并发症的认识与预防[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13,23(6):481-483. 单纯病灶引流灌注冲洗局部化疗治疗脊柱结核的适应人群: 1. 早期脊柱结核患者:病变相对局限,骨质破坏较轻,未出现严重的脊柱畸形和神经功能障碍。2. 身体状况较差,难以耐受开放手术的患者:如患有严重的心肺疾病、高龄或其他基础疾病,微创手术对身体的创伤较小,更适合此类患者。3. 单纯椎旁脓肿或较小的冷脓肿患者:通过单纯引流灌注冲洗治愈这样的患者。4. 经过规范抗结核药物治疗后,病情稳定,但局部仍有病灶残留或复发风险的患者。需要注意的是,具体的适应人群需要根据患者的个体情况,包括病情的严重程度、身体状况、影像学表现等,由医生进行综合评估后确定。由于对脊柱感染认识观念的不同,医生的理念和手术经验等原因,微创手术治疗的概率差异很大。 局部麻醉微创手术灌注冲洗引流局部化疗治疗脊柱结核的理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精准治疗:通过微创手术方式,能够更精准地到达病变部位,减少对周围正常组织的损伤,提高治疗的准确性和有效性。2. 局部控制病灶:直接对脊柱结核病灶进行冲洗引流,可以有效地清除脓液、坏死组织和结核菌,降低局部细菌负荷,减少炎症反应。3. 提高药物浓度:局部化疗能够在病灶部位达到较高的药物浓度,增强对结核菌的杀灭作用,同时减少全身用药带来的副作用。4. 减压与稳定:脊柱内镜下减压可以解除神经受压,恢复神经功能,同时冲洗引流有助于减轻病灶对脊柱结构的破坏,保持脊柱的稳定性。5. 减少创伤:采用局部麻醉和微创手术,降低了手术的创伤程度,患者术后恢复更快,减少了手术相关的并发症。6. 局部麻醉相较于全身麻醉,能够减少对患者整体生理机能的影响,降低麻醉风险。提高了手术的安全性。7.个体化治疗: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脊柱结核的特点,选择合适的微创手术方式和治疗方案,实现个体化的精准治疗。 这种治疗理念旨在通过微创、精准、局部化疗的治疗手段,有效控制脊柱结核,减少并发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治疗效果。 局部麻醉微创手术治疗脊柱结核具有以下优势: 1. 降低麻醉风险:局部麻醉对患者的全身生理影响较小,尤其对于身体状况较差、合并有多种基础疾病的患者,降低了因全身麻醉可能带来的心血管、呼吸系统等方面的风险。2. 减少创伤:微创手术切口小,对周围正常组织的破坏少,有助于患者术后更快地恢复,缩短住院时间。3. 术后疼痛轻:较小的切口和组织损伤使得术后疼痛相对较轻,患者能够更早地进行活动和康复训练。4. 早期康复:由于创伤小,患者可以更快地恢复正常生活和工作,提高生活质量。5. 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减少了手术创伤相关的并发症,如出血、感染、伤口愈合不良等。6. 经济负担相对较小:住院时间短、恢复快,降低了医疗费用和患者的经济负担。7. 精准治疗:在影像技术的引导下,能够更精准地到达病灶部位,提高治疗效果。8. 保留脊柱功能:最大程度地保留了脊柱的正常结构和功能,减少对脊柱稳定性的影响。 局部麻醉微创手术治疗脊柱结核的技术操作要点包括: 1. 术前评估: -详细的影像学检查,如X线、CT、MRI等,以明确结核病灶的位置、范围和脊柱结构的破坏情况。-评估患者的身体状况,包括心肺功能、凝血功能等,确定能否耐受局部麻醉和手术。2. 定位: -借助影像学手段,如C型臂X光机或导航系统,精准确定手术部位和进针路径。3. 麻醉: -选择合适的局部麻醉药物和方法,确保手术区域的麻醉效果充分,但又不影响患者的意识和生命体征。4. 切口与入路: -设计小而精准的切口,选择合适的入路,以最小的创伤到达病灶。5. 病灶处理: -小心清除结核病灶内的脓液、干酪样坏死组织、死骨等。-进行充分的冲洗引流,以减少结核菌残留。6. 局部化疗: -放置双腔灌注冲洗引流管,准确地将抗结核药物注入病灶部位,确保药物分布均匀。7. 止血与缝合:-仔细止血,避免术后血肿形成。-严密缝合切口,防止感染。8. 术后监测:-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伤口情况以及神经功能。9. 康复指导:-为患者制定个体化的康复计划,包括早期活动、功能锻炼等。 全身麻醉微创手术内固定治疗脊柱结核具有以下优点: 1. 更彻底的病灶清除:在全身麻醉下,患者肌肉完全松弛,手术视野更清晰,有利于更彻底地清除结核病灶,包括脓液、坏死组织、死骨等,从而提高治愈率,降低复发风险。2. 精准的内固定:能够更精确地放置内固定器械,为脊柱提供稳定的支撑,有助于维持脊柱的正常序列和稳定性,防止脊柱畸形的进一步发展。3. 减轻疼痛:通过稳定脊柱结构,减轻因脊柱不稳定导致的疼痛,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4. 促进早期活动:内固定提供的稳定性使患者能够在术后更早地进行活动和康复锻炼,减少长期卧床带来的并发症,如肺部感染、深静脉血栓等。5. 改善神经功能:对于因脊柱结核导致神经受压、出现神经功能障碍的患者,及时的手术减压和内固定可以改善神经功能。6. 微创手术创伤小:相比传统开放手术,微创手术切口小,对周围组织的损伤较轻,减少了术中出血和术后伤口相关并发症的发生。7. 美观效果好:微创手术切口小,术后疤痕不明显,对患者的外观影响较小。8. 缩短住院时间:由于创伤小、恢复快,患者的住院时间相对缩短,降低了医疗成本。 全身麻醉微创手术内固定治疗脊柱结核可能存在以下手术风险: 1. 麻醉相关风险:包括对麻醉药物的过敏反应、呼吸抑制、心血管系统并发症等。2. 出血:虽然微创手术出血相对较少,但仍存在术中出血过多的可能,尤其是在处理血管丰富的部位时。3. 神经损伤:在操作过程中,可能会对脊髓、神经根造成损伤,导致感觉异常、运动障碍等。4. 内固定相关问题:如内固定松动、断裂、移位等,影响固定效果。5. 感染:尽管微创手术感染风险相对较低,但仍存在术后伤口感染或结核病灶扩散导致的深部感染。6. 脑脊液漏:在手术中如果损伤硬脊膜,可能会引起脑脊液漏。7. 植骨融合失败:如果进行了植骨融合术,可能会出现植骨不融合的情况。8. 血管损伤:可能会损伤邻近的大血管,导致严重的出血甚至危及生命。9. 相邻节段退变:内固定术后可能会导致相邻脊柱节段的应力改变,加速其退变。10. 结核复发:如果结核病灶清除不彻底,或者术后抗结核治疗不规范,可能会导致结核复发。需要注意的是,手术风险并非一定会发生,医生会在术前对患者进行详细评估,术中采取相应的措施来降低风险。 全身麻醉微创手术内固定治疗脊柱结核通常适用于以下患者: 1. 脊柱稳定性受到明显破坏的患者:如出现脊柱椎体严重破坏、塌陷,导致脊柱失去正常的生理曲度和稳定性。2. 有神经受压症状的患者:例如出现下肢麻木、无力、大小便功能障碍等,表明脊髓或神经根受到压迫,需要及时减压并稳定脊柱。3. 保守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经过规范的抗结核药物治疗,但病情仍持续进展,结核病灶无法得到有效控制。4. 脊柱后凸畸形明显的患者:严重的后凸畸形不仅影响外观,还可能影响心肺功能,需要手术矫正。5. 多节段脊柱结核患者:病变范围较广,单纯药物治疗难以控制,需要手术干预。6. 预计脊柱结核治愈后仍可能残留脊柱不稳的患者:提前进行内固定手术以预防后期的脊柱失稳。7. 身体状况能够耐受全身麻醉和手术的患者:患者心肺功能等基本情况较好,能够承受手术带来的应激和创伤。 需要注意的是,具体的手术适应证应根据患者的个体情况,由专业的医生进行综合评估后确定。 脊柱结核微创治疗后恢复正常活动的时间脊柱结核微创治疗后恢复正常活动的时间因人而异,通常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果没有明显的疼痛,一般术后术后当日即可正常生理活动,比如室内生活性活动,短暂床铺周围活动。如果患者较为年轻、身体状况良好、结核病情较轻、手术顺利且术后恢复良好,可能在3个月左右就能逐渐恢复正常活动,但活动量和强度仍需循序渐进地增加。然而,如果患者年龄较大、基础健康状况较差、结核病灶范围广泛、合并其他并发症或者术后恢复不理想,恢复时间可能会延长,可能需要4-6个月甚至更长时间才能恢复正常活动。在恢复期间,患者需要严格遵循医生的建议进行康复训练和复查,以确保脊柱的稳定性和功能的恢复。 脊柱结核患者饮食方面需要注意以下禁忌: 1. 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如辣椒、花椒、生姜、大蒜等,这些食物可能刺激胃肠道,影响营养吸收和身体恢复。2. 减少油腻食物:如油炸食品、肥肉等,此类食物不易消化,可能增加胃肠负担。3. 限制高糖食物:过多的甜食可能导致血糖波动,影响身体的代谢和恢复。4. 避免生冷食物:如冷饮、生鱼片等,以免引起胃肠道不适,影响营养摄入。5. 控制腌制食物:如咸菜、腌肉等,因其含盐量高,可能影响水钠平衡和血压。6. 减少酒精摄入:酒精可能影响肝脏功能,干扰药物代谢和身体的康复。 同时,患者应保证营养均衡,摄入富含蛋白质(如鸡肉、鱼肉、豆类)、维生素(新鲜蔬菜和水果)和矿物质(如牛奶、坚果)的食物,以促进伤口愈合和身体恢复。饮食的调整应根据个人的身体状况和医生的建议进行。 脊柱结核手术治疗后的复查项目通常包括以下内容: 1.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了解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等的情况,评估是否有感染、贫血等。-红细胞沉降率(ESR)和C反应蛋白(CRP):有助于判断结核的炎症活动情况。-肝肾功能检查:监测抗结核药物对肝肾功能的影响。-结核菌素试验(PPD试验)或结核感染T细胞检测(T-SPOT.TB):辅助评估结核的控制情况。2. 影像学检查: -X线:观察脊柱的整体形态、内固定的位置以及脊柱的序列是否正常。-CT检查:能更清晰地显示脊柱的骨性结构,了解病灶的愈合情况、有无死骨残留、内固定是否稳定等。-MRI检查:对于评估脊髓和神经根的受压情况、软组织的恢复情况较为敏感。3. 神经功能评估:通过体格检查,评估下肢的感觉、运动功能,以及大小便功能,了解神经恢复情况。4. 伤口检查:观察手术切口的愈合情况,有无红肿、渗液、窦道形成等。5. 药物副作用评估:询问患者服用抗结核药物期间的症状,如有无恶心、呕吐、视力变化、耳鸣等,以评估药物副作用。 复查的时间间隔和具体项目通常根据患者的恢复情况,由医生在每次复查时确定。 在脊柱结核手术治疗后,以下运动有助于康复,但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根据个体恢复情况逐步进行: 1. 深呼吸和有效咳嗽:有助于预防肺部感染,特别是在术后早期卧床期间。2. 四肢关节活动:如屈伸肘、腕关节,屈伸膝关节,旋转踝关节等,能预防四肢关节僵硬和肌肉萎缩。3. 直腿抬高练习:仰卧位,伸直下肢并抬高,可增强下肢肌肉力量,防止神经根粘连。4. 五点支撑法:仰卧位,以双足、双肘和头部为支点,将臀部抬起,能锻炼腰背肌力量。5. 三点支撑法:仰卧位,双臂置于胸前,以头和双足为支点,将身体抬起。6. 飞燕式:俯卧位,双臂和双腿伸直并向上抬起,形似飞燕,强化腰背肌功能。7.日常的生活活动是最重要的康复训练:比如:起床的动作,日常生活强度的步行,卫生间的个人卫生动作,围绕生活场地周围的力所能及的活动,是康复期间首先要完成的锻炼内容。 需要注意的是,开始运动的时间、运动的强度和频率应根据个人的恢复状况而定。在进行运动康复时,如果出现疼痛、不适或其他异常症状,应立即停止运动,并及时咨询医生。 脊柱结核微创手术内固定治疗后开始运动康复的时间脊柱结核微创手术内固定治疗后开始运动康复的时间因人而异,通常取决于患者的恢复情况。一般来说,在术后1-2周左右,如果患者恢复良好,伤口没有明显疼痛和渗出,可以开始进行一些简单的床上四肢关节活动和呼吸训练。术后4-6周,若复查显示内固定稳定、脊柱融合情况良好,患者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逐渐增加运动量,开始进行直腿抬高练习等。大约3个月左右,如果恢复顺利,经过医生评估,可以进行一些更具强度的腰背肌锻炼,如五点支撑法、三点支撑法等。但需要强调的是,每个患者的病情和身体恢复能力不同,具体开始运动康复的时间应严格遵循医生的建议。
以下是局部麻醉颈椎经皮脊柱内镜下椎板部分切除、黄韧带切除、椎管减压手术的大致流程: 一、术前准备 1.患者体位-患者取俯卧位,头部固定,颈部保持适当的前屈位,以充分暴露颈椎手术区域。2.定位与标记-通过影像学检查(如X线、CT或MRI)确定病变的颈椎节段。在皮肤上标记出手术的大致进针点和相关的解剖标志。 二、手术操作 1.局部麻醉-在标记的进针点周围进行局部麻醉,常用药物如利多卡因等。2.建立通道-在透视引导下,将穿刺针经皮插入颈椎椎板附近的预定位置。-沿穿刺针逐步置入导丝,然后依次扩张软组织,建立工作通道,直达椎板表面。3.椎板部分切除与黄韧带切除-使用内镜下的专用器械,如磨钻或咬骨钳等,对椎板进行部分切除。-找到黄韧带,小心地将其与周围组织分离,然后逐步切除黄韧带,以暴露椎管从而达到减压的目的。三、术后处理1.伤口处理-手术结束后,拔出工作通道,对伤口进行简单的包扎。2.观察与康复-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肢体感觉和运动功能等情况。-指导患者进行适当的颈部康复训练,逐步恢复颈部的活动功能。需要注意的是,这是一个复杂的手术过程,需要由经验丰富的脊柱外科医生在严格的医疗条件下进行操作。
一、适应症1.颈椎间盘退变相关疾病-颈椎病(神经根型、脊髓型),当颈椎间盘突出或退变导致脊髓或神经根受压,出现上肢放射性疼痛、麻木、无力,或者下肢行走不稳、踩棉花感等症状时。例如,因C5-C6椎间盘突出压迫神经根,引起上肢特定区域的疼痛和麻木,经保守治疗无效。2.颈椎不稳-颈椎节段性不稳伴有神经症状者。如颈椎外伤后导致的椎间小关节损伤,引起颈椎局部动态不稳定,刺激或压迫神经、脊髓。3.颈椎间盘源性疼痛-经严格保守治疗无效的颈椎间盘源性疼痛,疼痛主要源于颈椎间盘内部结构紊乱,排除其他原因所致的颈部疼痛。二、相对禁忌症1.颈椎后纵韧带骨化严重者-当后纵韧带骨化累及多个节段且骨化块厚大时,前路手术操作难度增大,可能无法彻底减压,而且容易损伤脊髓。但如果骨化块局限且前路手术可处理,也可尝试前路手术。2.严重骨质疏松患者-这类患者植入的融合器可能会出现松动、下沉等并发症,影响手术效果。不过,如果能在术前进行有效的抗骨质疏松治疗,使骨密度有所改善,在评估风险后也可考虑手术。3.颈椎严重畸形患者-例如严重的先天性颈椎畸形或因颈椎结核等疾病导致的严重畸形,单纯前路手术可能无法完全纠正畸形并重建颈椎的正常序列。但如果畸形主要由前方病变引起且前路手术可部分改善,可作为相对禁忌情况考虑。三、禁忌症1.全身状况差不能耐受手术者-如患有严重的心脑血管疾病(未控制的心力衰竭、近期心肌梗死、严重的脑梗死未恢复等)、呼吸系统疾病(严重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期、呼吸衰竭等)、肝肾功能衰竭等全身性疾病,手术风险极高,无法耐受手术创伤和麻醉。2.颈部感染病灶存在者-当颈部存在急性化脓性感染(如皮肤软组织感染、深部脓肿等),手术可能会导致感染扩散,引发严重的颈部感染并发症,如椎管内感染等。3.精神疾病无法配合手术及术后康复者-患者若患有严重的精神分裂症、痴呆等精神疾病,不能理解手术的必要性,无法配合术前准备、手术过程中的体位摆放以及术后的康复训练等。
一、局部麻醉后路脊柱内镜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机理1.减压作用-后路脊柱内镜主要是通过扩大椎管容积间接减压。脊髓型颈椎病常由于颈椎退变,如椎间盘突出、后纵韧带骨化、黄韧带肥厚等导致椎管狭窄,脊髓受压。后路手术可以去除部分椎板、增生的黄韧带等,增加椎管的矢状径,从而减轻脊髓后方的压迫,改善脊髓的血运和空间。有人担心解除后方压迫能不能达到治疗的目的?脊髓型颈椎病脊髓神经根受压,原理上主要来自前方的至压物导致的物理压迫。治疗方法有两种,一种是哪里有压迫,就从哪里把至压物拿掉,来解除给脊髓神经根的压迫。提点:手术风险高,另外一种方法的机理是哪里有压迫,就在相反的方向上进行避让。磨除部分椎板和黄韧带,就达到了避让压迫缓解脊髓神经根压力的目的,该术式的特点是风险小,可以局麻手术。2.稳定脊柱-在一定程度上通过对椎板等结构的有限处理,维持脊柱的稳定性,避免过度破坏导致颈椎失稳。二、是否切除脊髓前方致压物-后路脊柱内镜一般不直接切除前方的致压物(如前方的椎间盘突出或骨化的后纵韧带等)。它主要解决来自后方的压迫因素,如黄韧带肥厚等,对于前方致压物的处理不是这种手术方式的主要目的。三、疗效1.改善症状方面-部分患者术后脊髓功能得到改善,如肢体麻木、无力等症状减轻,步态不稳情况可能好转。有研究表明,在改善患者JOA(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分数)评分方面有一定效果,一般有效率在60%-80%左右,但具体疗效因个体差异(如病情严重程度、病程长短等)有所不同。2.长期效果-对于单纯由后方压迫因素引起或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在维持长期减压效果上有一定意义,但如果后续出现新的前方压迫加重等情况,可能影响远期疗效。 四、风险 1.神经损伤风险-术中可能损伤脊髓或神经根,虽然局部麻醉下患者能反馈神经刺激症状,降低损伤风险,但仍存在一定概率(约1%-2%)的神经损伤,可能导致肢体感觉运动功能障碍加重。2.出血风险-手术区域存在血管,术中可能出现出血情况,尤其是椎管内出血可能压迫脊髓,不过这种情况发生率相对较低。3.感染风险-同其他脊柱手术一样,存在手术切口感染或椎管内感染的风险,一般感染率在1%以下。4.复发风险-由于不能直接处理前方致压物等原因,存在一定的复发风险,部分患者术后一段时间后可能再次出现脊髓受压症状。
一、寻找适合的治疗方法1.病情评估-首先要进行全面的病情评估。如果病情较轻,如仅有轻微的肢体麻木、无力,且脊髓受压程度不严重,可以先尝试保守治疗。保守治疗包括颈部制动(如佩戴颈托)、物理治疗(如热敷、牵引,但牵引要谨慎)、药物治疗(如使用神经营养药物甲钴胺等、非甾体类抗炎药缓解疼痛)。-如果病情较重,出现明显的行走不稳、四肢严重麻木无力、大小便功能障碍等,一般需要考虑手术治疗。对于多节段脊髓压迫,尤其是来自前方的压迫为主,可能适合颈椎前路融合手术;如果是多节段的颈椎管狭窄,以后方结构压迫脊髓为主,可考虑颈椎后路单纯脊柱内镜减压手术或其他后路减压手术。2.参考治疗指南和研究成果-查阅权威的颈椎病治疗指南,了解目前针对脊髓型颈椎病的标准治疗方案。例如,国际上一些知名的脊柱外科协会发布的指南会对不同程度、不同类型的脊髓型颈椎病治疗给出建议。二、寻找适合的医生1.专业资质和经验-选择脊柱外科专业的医生,尤其是在颈椎病治疗方面有丰富经验的医生。可以查看医生的教育背景、专业培训经历,如是否在知名的脊柱外科中心接受过培训。同时,了解医生做过的脊髓型颈椎病手术数量和成功率。2.患者评价和口碑-通过互联网医疗平台、医院官方网站查看患者对医生的评价。也可以向身边患有脊髓型颈椎病且治疗效果较好的患者打听,他们的就医经验可能会提供有价值的参考。3.医院实力-优先选择在脊柱外科领域有较强实力的医院。这些医院通常具备先进的诊疗设备,如高分辨率的磁共振成像(MRI)设备,有助于准确诊断病情;而且医院的多学科协作能力强,能够在需要的时候为脊髓型颈椎病患者提供全面的治疗支持,如麻醉科、康复科等多学科的配合。以上是AI全网搜索的结果。我们团队的特点因为是小众品牌,还没有成为主流。1.我的观点独特,一旦诊断脊髓型颈椎病,就需要及时手术。否则脊髓损伤无法恢复。2.方法简单,手术更安全。局麻麻醉,充分调动患者的主动性,患者可以配合医生进行手术。使得手术更安全。3.我的手术理念新颖。神经脊髓压迫是双重钳夹所致,去掉钳子一条腿,压迫自然解除。后方去掉钳夹的方法安全又很简单。医生何乐而不为!4.创伤小,康复自然快。并发症自然低。患者为什么不选择!这也是微创越来越受欢迎的原因。去年我的病人81%都是外地患者。5.医学创新来源于每个医生个体的努力,这个医生在哪里,那里就是一个发光体。患者选择治疗的根本是有能力的医生,而不是提供平台的医院。当然医院的条件是正相关。反过来说如果正相关性太强,挂号住院,手术过程,术后随访的体验就不太乐观了。
一、颈椎前路融合手术1.机理-从颈椎前方进入,切除病变的椎间盘组织、椎体后缘骨赘等压迫脊髓或神经根的结构。然后植入骨移植物(如自体骨或人工骨),并用钢板螺钉固定相邻椎体,促进椎体间融合。通过消除压迫源并稳定颈椎,为神经恢复创造有利条件。2.特点-优点-直接减压效果好,能精准去除脊髓前方的致压物。-提供即刻的颈椎稳定性,有利于早期活动。-融合率较高,通常能有效防止病变节段进一步退变。-缺点-存在损伤颈部重要血管(如颈动脉)、神经(如喉返神经)和食管等风险。-融合后相邻节段可能出现应力集中,导致远期相邻节段退变加速。3.疗效-在解除脊髓和神经根前方压迫方面疗效显著。对于单节段或双节段的颈椎病,如脊髓型颈椎病或神经根型颈椎病,减压有效率可达80%-90%。能有效改善患者上肢疼痛、麻木、无力以及下肢行走不稳等症状。在融合成功后,颈椎稳定性得以长期维持,可减少因颈椎不稳导致的再次压迫风险。 二、颈椎后路单纯脊柱内镜减压手术 1.机理-经颈椎后方入路,利用脊柱内镜技术。通过小切口建立工作通道,直达椎管内。对椎板、黄韧带等造成脊髓后方压迫的结构进行切除或修整,扩大椎管容积,使脊髓向后漂移,从而间接减轻脊髓前方的压迫。2.特点-优点-软组织破坏小,切口小,对颈椎后方肌肉韧带复合体的损伤较轻。-对颈椎稳定性影响小,不需要融合,保留了颈椎的活动节段。-术后恢复快,住院时间短,并发症相对较少。-缺点-主要是间接减压,对于前方严重压迫(如巨大椎间盘突出、严重椎体后缘骨赘)的情况可能减压不彻底。-技术操作难度大,需要熟练掌握脊柱内镜技术的医生进行操作。3.疗效-对于多节段颈椎病,尤其是以颈椎管狭窄为主的患者,有较好的疗效。能有效改善患者的颈肩痛、四肢麻木、无力等症状,有效率可达70%-80%。在缓解脊髓压迫症状方面,对于轻、中度压迫患者效果较好,但对于重度压迫且前方压迫为主的患者,可能需要联合其他手术方式来提高疗效。以上是AI全网检索的结果。我的团队疗效在此基础上有进一步的提高。主要体1,秉承大手术分次做,分开做的理念。扩大了后路减压的适应症。2,首选局麻手术,扩大了手术适应症人群。提高老年人的治疗机会。同时病人的配合和反馈使手术更安全。3,创伤小,康复就快,围手术器发生的并发症就低。最后强调:早诊断早治疗。温水煮青蛙,动手晚了,脊髓损伤不可救药。
一、适应症1.颈椎前路融合手术-适用于颈椎间盘突出症,尤其是单节段或双节段的中央型或旁中央型椎间盘突出,压迫脊髓或神经根。-颈椎椎体间存在不稳定,如椎体骨折愈合不良、椎体肿瘤切除后重建等情况。-颈椎退变性疾病导致的脊髓前方受压,如颈椎骨质增生、后纵韧带骨化等局限于前方的病变。2.颈椎后路单纯脊柱内镜减压手术-适用于少或多节段(三节段及以上)的颈椎管狭窄症,脊髓后方受压为主,如黄韧带肥厚、小关节增生内聚等。-部分颈椎间盘突出症,尤其是外侧型突出且后路结构相对容易到达减压部位的情况。也可以尝试中央型突出的病例。二、区别1.手术入路-颈椎前路融合手术是从颈部前方进入,通过显露颈椎椎体前方,处理椎间盘或椎体病变。-颈椎后路单纯脊柱内镜减压手术是从颈部后方进入,通过脊柱内镜技术对脊髓后方的压迫因素进行减压。2.减压范围-颈椎前路融合手术主要是对脊髓或神经根前方的直接减压,去除椎间盘、增生的骨赘等。-颈椎后路单纯脊柱内镜减压手术主要是对脊髓后方结构减压,扩大椎管容积间接减轻脊髓前方的压迫。3.固定方式-颈椎前路融合手术通常需要进行植骨融合并辅以钢板内固定,以重建颈椎的稳定性。-颈椎后路单纯脊柱内镜减压手术一般不需要进行融合固定,以保留颈椎的活动度。三、相同之处1.目的-两者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减压,解除对脊髓或神经根的压迫,缓解患者的神经症状,如肢体麻木、无力、疼痛等。2.对神经功能的改善-当手术成功时,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四、并发症情况1.颈椎前路融合手术并发症-喉返神经或喉上神经损伤,可导致声音嘶哑、吞咽困难等,发生率约1%-5%。-食管损伤,较为少见,但一旦发生可引起严重的颈部感染等并发症。-植骨不融合,可能导致颈椎再次出现不稳定,影响手术效果,发生率约5%-10%。-相邻节段退变加速,由于手术改变了颈椎的生物力学,相邻节段承受的应力增加,可能导致新的椎间盘退变、骨质增生等,长期随访中较常见。2.颈椎后路单纯脊柱内镜减压手术并发症-参见我的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