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共振检查发现胆囊很小,手术也证实胆囊萎缩,大小只有3x1.5x1.5cm。胆囊炎反复发作会导致胆囊萎缩,会使胆囊变得很小。
此结石属于胆固醇结石(胆固醇的含量超过80-90%)。从结石外表的凹凸不平,可以看出,大的结石是一堆小的,类似形状的结石聚合在一起形成的。这些小球形结石聚合(糅合)在一起,可能需要“粘合剂”,“粘合剂”就是粘液中的粘蛋白。粘蛋白的产生可能伴随着胆固醇结石形成的整个过程。从结石的剖面可以看到结石成分并不是100%的胆固醇结晶,棕黄色颗粒是胆红素钙,是胆囊炎症的“杰作”,炎症必然带来粘液分泌的增加。
父母无意中发现其5岁小女孩右侧腹股沟有一可复性肿物。站立式及出现,平卧时消失。经过检查确诊为腹股沟疝。小儿腹股沟疝均是斜疝,其发生率约是0.8%-4.4%,女孩也会发生,男女孩比例约为10—15:1。大多数是出生前鞘状突未闭合所致,出生后6-12月不能自行闭合的,需要手术。传统手术只需切一个长约1.2厘米的小切口,术后第1-2天就可出院。
“挖呀挖呀挖”“挖出一对龙凤胎”。32岁,胆绞痛发作5天住院,因非常想保留胆囊,因此保守治疗一周症状消失后出院。一月后再次住院手术,术中见胆囊内充满“白胆汁”,取出胆囊腔内一枚结石,探查发现胆囊壶腹部结石嵌顿,嵌顿结石无法挤出,只好切除胆囊。取出两枚纯胆固醇结晶结石,很像是“异卵龙凤胎”
手术切除胆囊,取出的结石各式各样,样子没有完全相同的,有的胆结石很小,直径只有1-4毫米。这种小结石容易嵌顿在胆囊管口或胆囊管内,引起胆绞痛或胆囊炎、胆囊积水。胆囊强烈收缩会将结石挤入胆总管,引起胆管炎,梗阻性黄疸,甚至危及生命。所以小结石风险更大。
胆囊结石患者,当胆囊强力收缩时,胆囊小结石会随胆汁的流动进入胆囊管,因胆囊管很细,正常直径只有3毫米左右,而且内有螺旋形瓣膜,因此结石常常嵌顿于胆囊管开口处或胆囊管内,引起胆绞痛。如果没有合并胆囊炎,胆囊内的胆汁会被胆囊壁吸收进入血液,而胆囊壁会分泌粘液、水和电解质等成分进入胆囊内,导致“胆囊积水”,胆囊会随时间延长而不断增大,病人常会有右上腹持续胀痛的感觉。腹腔镜手术中可以看到胆囊显著增大,张力很高,穿刺减压,可以抽出白色或淡绿色液体。胆囊积水时胆囊的生理功能已经完全丧失,如果合并细菌感染,胆囊炎症会迅速继续增大,腹痛症状会进一步加重,会伴随发热、血白细胞增高、肝酶增高等表现,继续发展会导致胆囊缺血坏疽甚至穿孔、胆汁进入腹膜腔引起胆汁性腹膜炎,危及生命。因此胆囊结石特别是小的胆囊需要严密观察或做预防性保胆取石手术治疗,出现症状时要尽早及时治疗。
这是手术取出的胆囊结石。结石带走很多微小凸起,很像是刺。结石的这种刺状凸起随着胆囊的运动,会不断摩擦刺激胆囊粘膜,导致胆囊壁的迷走神经异常兴奋,引起持续性或间断性右上腹不适隐痛,甚至导致胃肠道功能紊乱。结石长期刺激胆囊壁会导致胆囊慢性炎症,使胆囊壁逐渐增厚,形成慢性胆囊炎。随着胆囊壁的缓慢不断增厚,胆囊的各种功能也会不断缓慢减退,从而影响人体的消化、脂质代谢等功能。这种结石的主要成分是胆固醇,结石的形成机理受各种因素影响,非常复杂,因此结石的形状及颜色也千变万化。刺突是结石的异常快速生长点,还是由于刺突周围成分被溶解所致,还需要深入研究。
纯胆固醇结晶结石,由小的结石逐渐聚合而成。断面是放射状结晶结构。
近2个月因胆囊结石急性胆囊炎住院两次,第一次炎症重持续时间超过一周,为安全起见,进行穿刺胆囊置换引流,半月后再次住院拟行切除胆囊,但核磁共振检查发现胆总管结石,故转入消化内科行内镜取石(ERCP+EST),半月后再次住院,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术中发现胆囊高度萎缩,只有3x2x2cm(正常7x3.5x3左右),内有结石嵌顿,胆囊管口也完全闭锁,切除萎缩胆囊,缝合胆囊管残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