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一定要坚持每日服药,中断服药是耐药的主要原因。靶向药耐药有一半的原因是ABL基因出现了点突变。当然,有的患者虽然一直坚持规律服用靶向药,也可能出现突变。如果出现了突变,医生会根据突变类型,建议更换TKI。有的突变,对现有上市的TKI都耐药,这种情况下,需要考虑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需要移植的患者,如果评估体能,可以耐受移植,建议尽早进行移植。进入加速和急变期后,移植的效果不如慢性期好。
一般来说,移植后100内出现的排异反应为急性GVHD,主要表现为皮疹、腹泻和肝功能异常。急性GVHD需要及时处理,特别是半相合移植的患者,需要马上用激素治疗。如果在家出现了相应的症状,应及时和管床医生联系。
伊布替尼常见的不良反应包括:腹泻、疲劳、咳嗽、水肿、贫血、恶心、发热、关节痛、感冒、高血压、便秘、呕吐,一般是轻度的。严重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且通常发生在用药第1年,随着用药时间的推移,发生率逐渐下降。伊布替尼可能会引起房颤和出血,房颤的患者不能用华法林抗凝,可以改成利伐沙班。需要做手术的患者,在手术前后需停药3-7天。服用伊布替尼的患者,避免服用鱼油和维生素E。
对于以前没有接受过其他治疗,首次接受伊布替尼治疗的患者,目前临床研究显示5年的无进展生存率(患者疾病没有进展)为70%,5年的客观缓解率为92%,均优于现有的其他治疗方案。应该指出的是,伊布替尼的治疗,没有达到完全缓解不要着急,临床试验中5年治疗达到完全缓解的患者只有30%,但是只要坚持服药,大部分患者疾病是没有进展的。
患者,49岁,男性2018年12月,诊断为急性髓系白血病,CBF/MYH11融合基因阳性,伴c-kit突变。该融合基因原本是预后良好,但是合并c-kit突变,影响预后。患者经过多次强烈化疗,未达到微小病灶阴性,有移植指征。患者有HLA全相合供者,是同胞弟弟。2019年5月15日进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过程顺利。移植后出现血、尿巨细胞病毒再激活,没有发生巨细胞病毒病,给予更昔洛韦治疗,病毒转阴。后续随访的4年中,患者疾病无复发,也没有任何程度的排异情况。
伊布替尼的治疗,应该是持续用药,不能停药。每4个月评估一次疗效,评估内容包括:血常规、肝脾、淋巴结大小。疗效评估分为完全缓解、部分缓解、稳定、进展。治疗过程中,只要没有出现进展或不可耐受的不良反应,应该持续服药。
患儿,男性,11岁患儿2018年10月因为发现血小板减少就诊当地医院,做骨穿诊断为急性髓系白血病M2,AML1/ETO阳性,染色体t(8;21),add10(p11),-13.C-kit突变。诊疗过程2018-11-01第1次化疗,方案MAE,骨髓缓解,PCR0.2%;2019-2-12 第2次化疗,方案FLAG,骨髓缓解,PCR0.9%2019-4-14 第3次化疗,方案HAE,骨髓缓解,PCR未见;2019-5-30 第4次化疗,方案HA,骨髓缓解,PCR0.11%,结束化疗,进入化疗后随访2019-6-27骨髓缓解,PCR0.02%2019-7-17骨髓缓解,PCR0.05%2019年7月24日开始预处理,方案为BUCY,2019年7月31日移植,供者为父亲,HLA5/10相合,血型均为O型。+11天,粒细胞和血小板重建。移植后重度口腔溃疡,美平+替考拉宁抗感染后缓解。+19天,CMV再激活,予以静滴更昔洛韦,CMV转阴。+33天,全身皮疹,诊断皮肤急性GVHD,予以甲强龙25mg/d治疗,皮疹消退。激素逐渐减量停用。移植后骨髓AML-ETO定量阴性,随访至2023-6-10,移植后近4年,骨髓缓解,无慢性排异。已恢复上学。 作者点评:患者除了t(8;21)预后良好染色体,还有c-kit突变。C-kit对缓解率有影响,如果患者早期(1-2疗程化疗后)PCR定量不能小于0.1%,就应该进行异体移植,而不是巩固化疗。异体移植可以改善c-kit突变的不良预后。
慢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是骨髓增殖性肿瘤的一种类型,患者持续外周血单核细胞大于1*10^9/L,以及外周血单核细胞比例大于10%。慢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分两型,分别是MDS样以及MPN样,前者以骨髓病态造血为主,治疗上参照MDS,后者以白细胞增多为主,治疗上可予以羟基脲治疗。如伴原始细胞增多,可用去甲基化药物,如阿扎胞苷或地西他滨。常规药物只能改善症状、延长生存,但不能治愈疾病,AZA-001研究中,中位生存为2年。年龄小于60岁,能耐受移植的患者,可考虑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是治愈性手段,但是,只有少部分患者可以获得长期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