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呀挖呀挖”“挖出一对龙凤胎”。32岁,胆绞痛发作5天住院,因非常想保留胆囊,因此保守治疗一周症状消失后出院。一月后再次住院手术,术中见胆囊内充满“白胆汁”,取出胆囊腔内一枚结石,探查发现胆囊壶腹部结石嵌顿,嵌顿结石无法挤出,只好切除胆囊。取出两枚纯胆固醇结晶结石,很像是“异卵龙凤胎”
直播时间:2025年01月06日10:12主讲人:王学仕主治医师医生集团-江苏普外科
直播时间:2025年01月04日11:11主讲人:王学仕主治医师医生集团-江苏普外科问题及答案:问题:你好,新生儿黄疸高除了照蓝光,晒太阳,还有别的方法吗视频解答:点击这里查看详情>>>问题:就是直肠炎,直肠溃疡,做过经肛直肠病损切除术视频解答:点击这里查看详情>>>问题:我17岁,直肠囊性深在性肠炎四年了,现在肚子疼胀,到医院内科大夫说什么药都没有,做什么检查也没用,就是改道,像我这种情况适不适合改道?视频解答:点击这里查看详情>>>问题:别的全都正常肝脏形态大小密度未见异常视频解答:点击这里查看详情>>>问题:增强CT结果会是癌吗视频解答:点击这里查看详情>>>问题:您看这两个是不是都是血管瘤视频解答:点击这里查看详情>>>问题:增强CT说性质待定视频解答:点击这里查看详情>>>问题:B超说是血管瘤视频解答:点击这里查看详情>>>问题:肝S8区见片状门脉期低强化灶直径1.4视频解答:点击这里查看详情>>>问题:做了个B超说是肝右叶见高回声结节直径1.1厘米边界上清,又做了个增强CT视频解答:点击这里查看详情>>>问题:大夫能问下肝上的问题吗视频解答:点击这里查看详情>>>
直播时间:2024年12月05日15:08主讲人:王学仕主治医师医生集团-江苏普外科
在我们的身体里,有一个常常被忽视却至关重要的“器官”——肠道。它不仅负责食物的消化和吸收,还与我们的整体健康密切相关,甚至被称为人体的“第二大脑”。本文将深入探讨肠道健康的重要性、影响肠道健康的因素以及如何维护肠道健康,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和呵护这个身体里的“无名英雄”。 肠道是人体消化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口腔开始,一直延伸到肛门,包括胃、小肠、大肠等部分。小肠是主要的消化和吸收场所,它通过绒毛和微绒毛等结构,将食物中的营养物质如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维生素和矿物质等吸收进入血液,为身体提供能量和养分。大肠则主要负责吸收水分和电解质,形成和储存粪便,并将其排出体外。 除了消化吸收功能外,肠道还具有重要的免疫功能。肠道黏膜是人体免疫系统的第一道防线,它能够识别和抵御病原体的入侵,防止有害物质进入体内。肠道内还存在着大量的有益菌,它们与人体免疫系统相互作用,共同维持肠道的免疫平衡。这些有益菌能够产生抗菌物质,抑制有害菌的生长繁殖,同时还能刺激肠道免疫细胞的活性,增强机体的免疫力。 肠道健康与人体的整体健康息息相关。许多研究表明,肠道健康状况不佳与多种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例如,肠道功能紊乱可能导致消化不良、腹痛、腹胀、腹泻或便秘等消化系统症状,影响生活质量。长期的肠道炎症如溃疡性结肠炎和克罗恩病等,不仅会引起肠道黏膜的损伤和出血,还可能增加结直肠癌的发病风险。 肠道健康还与心血管疾病、糖尿病、肥胖症、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类风湿关节炎和系统性红斑狼疮等以及神经系统疾病如抑郁症、焦虑症和自闭症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是因为肠道菌群的失衡会影响肠道屏障功能,导致内毒素血症和慢性炎症反应,进而通过血液循环影响全身各个器官和系统的功能。 影响肠道健康的因素有很多,其中饮食因素起着关键作用。高糖、高脂肪、高盐和低纤维的饮食习惯会破坏肠道菌群的平衡,促进有害菌的生长繁殖,抑制有益菌的生存。长期大量摄入加工食品、红肉、油炸食品和甜食等,容易导致肠道炎症和便秘等问题。而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如蔬菜、水果、全谷物、豆类等,则能够促进肠道蠕动,增加粪便体积,预防便秘,并为肠道有益菌提供营养物质,维持肠道菌群的平衡。 生活方式也是影响肠道健康的重要因素。长期缺乏运动、睡眠不足、压力过大和吸烟酗酒等不良生活习惯都会对肠道健康产生负面影响。运动可以促进肠道蠕动,增强肠道的消化和吸收功能。睡眠不足会影响肠道的生物钟,导致肠道功能紊乱。压力过大会引起肠道神经内分泌系统的失调,影响肠道的蠕动和消化液的分泌,同时还会改变肠道菌群的组成。吸烟和酗酒则会直接刺激肠道黏膜,增加肠道炎症和癌症的发病风险。 药物的使用也可能影响肠道健康。抗生素是最常见的影响肠道菌群平衡的药物,它在杀灭有害菌的同时,也会无差别地杀死有益菌,导致肠道菌群失调。长期使用非甾体类抗炎药、泻药等药物也可能引起肠道黏膜的损伤和肠道功能的紊乱。 维护肠道健康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首先要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保持饮食的均衡和多样化,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减少加工食品、红肉、油炸食品和甜食的摄取。适量摄入富含益生菌的食物如酸奶、泡菜、发酵豆制品等,有助于补充肠道有益菌,改善肠道菌群平衡。同时,要注意饮食规律,定时定量进食,避免暴饮暴食和过度节食。 适度的运动对于肠道健康也非常重要。每周应进行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骑自行车等,也可以结合适量的力量训练,如举重、俯卧撑、仰卧起坐等。运动不仅可以促进肠道蠕动,预防便秘,还能增强身体的免疫力,减轻压力,有利于肠道健康。 良好的睡眠质量和充足的睡眠时间对于肠道健康同样不可或缺。每天应保证7-8小时的高质量睡眠,建立规律的睡眠时间表,创造安静、舒适、黑暗和凉爽的睡眠环境,避免在睡前使用电子设备和摄入咖啡因等刺激性物质。 压力管理也是维护肠道健康的关键环节。学会采用有效的减压方法,如深呼吸、冥想、瑜伽、渐进性肌肉松弛等放松技巧,以及培养兴趣爱好、参加社交活动、与亲朋好友交流沟通等方式来缓解压力,保持身心的平衡。 此外,合理使用药物也至关重要。在使用抗生素时,应严格遵循医生的建议,避免滥用。如果需要长期使用其他可能影响肠道健康的药物,应密切关注肠道症状的变化,并在医生的指导下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如补充益生菌等。 定期进行肠道检查也是预防肠道疾病的重要手段。对于一般人群,建议从50岁开始进行结直肠癌的筛查,可以选择粪便潜血试验、结肠镜检查等方法。对于有肠道疾病家族史、炎症性肠病患者、长期便秘或腹泻者等高危人群,应根据具体情况提前进行筛查,并增加检查的频率。 肠道健康作为人体健康的重要基石,其重要性不容小觑。我们应当深刻认识到肠道健康与整体健康之间的紧密联系,积极主动地采取科学合理的饮食、运动、睡眠、压力管理等生活方式干预措施,并谨慎使用药物,定期进行肠道检查,全方位呵护肠道健康,让肠道这一“第二大脑”始终保持良好的工作状态,为我们的生命活动提供坚实保障,助力我们享受健康、美好的生活。
直播时间:2024年12月04日21:59主讲人:王学仕主治医师医生集团-江苏普外科问题及答案:问题:体检,血常规淋巴细胞绝对值偏低,0.85,参考值1.1,其他数值正常,需要处理吗?偏低的严重吗?视频解答:点击这里查看详情>>>问题:收到了,谢谢医生视频解答:点击这里查看详情>>>问题:总胆固醇6.22,甘油2.8,高密度1.03,低密度3.6,载脂蛋白B1.21,严重吗?视频解答:点击这里查看详情>>>问题:胆有3㎜结石,怎治疗视频解答:点击这里查看详情>>>问题:胆有3㎜怎治疗?60岁视频解答:点击这里查看详情>>>问题:医生您好我妹夫这个是脑垂体瘤现在已经一个月了,还是没有力气不能自己独自站立,你看看这种情况视频解答:点击这里查看详情>>>问题:右肺中下叶切除会造成中度混合性通气功能障碍吗?视频解答:点击这里查看详情>>>
直播时间:2024年12月04日21:55主讲人:王学仕主治医师医生集团-江苏普外科
识别上呼吸道感染病原体的类型,通常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法:1.临床症状和体征:不同病原体引起的上呼吸道感染,可能有不同的症状特点。例如,普通感冒通常症状相对较轻,全身症状不明显;而流感常有高热、乏力、肌肉酸痛等全身症状较为突出。但症状表现有时并不特异,不能单纯依靠症状准确判断病原体类型。2.血常规检查:通过检测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比例、淋巴细胞比例等,可提供一定的线索。一般细菌感染时,白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比例常升高;病毒感染时,白细胞计数正常或降低,淋巴细胞比例可能升高。但也有部分感染的血常规表现不典型。3.病原学检测:-病毒抗原检测:通过免疫测定法检测病毒的抗原,如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等。-病毒核酸检测: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等方法检测病毒的核酸,敏感性和特异性较高。-细菌培养:采集咽拭子、痰液等标本进行细菌培养,明确是否有细菌感染以及具体的细菌种类,但培养需要一定时间,且阳性率可能受到多种因素影响。-血清学检测:检测血清中的特异性抗体,如检测双份血清中抗体滴度的变化,有助于判断病原体。综合以上方法,可以对引起上呼吸道感染的病原体类型进行初步判断和明确诊断,但在实际临床应用中,可能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检测方法,并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和治疗反应进行综合分析。
直播时间:2024年11月25日11:17主讲人:王学仕主治医师医生集团-江苏普外科
支原体肺炎的症状通常包括以下方面:1.发热:体温多在38℃以上,可持续数天至数周,多为中等程度发热,也可表现为高热或低热。2.咳嗽:咳嗽较为剧烈,初期为干咳,之后可转为顽固性剧烈咳嗽,有时会伴有少量黏液痰,咳嗽可持续数周甚至数月。3.乏力:全身无力,容易感到疲劳。4.胸痛:多为钝痛或隐痛,有时疼痛较为剧烈。5.呼吸困难:病情严重时,可能出现呼吸急促、呼吸困难等症状。6.其他:还可能有头痛、咽喉痛、肌肉酸痛、食欲不振、皮疹等表现。需要注意的是,支原体肺炎的症状可能因个体差异和病情严重程度而有所不同。如果怀疑有支原体肺炎,应及时就医,进行相关检查,如病原学检查、胸部影像学检查等,以明确诊断并进行针对性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