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科普
不够手术条件,孔源性视网膜“浅脱离”的激光方法与时机
临床上,常常会遇到这样一种情况,最常见的是患者觉得突然发生的“眼前黑影飘动”,但中心视力并没有受到影响。有经验的眼科医生首先想到的一定是散瞳,这是为了防止漏掉可能存在的眼底周边裂孔或者视网膜脱离。当然,也有在一番折腾下没有发现什么太大问题虚惊一场的事。不过,突然的眼前黑影增多或闪光感,放大瞳孔来详细检查周边眼底总是十分必要的。需要注意的是,假如黄斑出现问题,也会发生类似症状,这时常规的眼底检查甚至激光眼底照片可能都难以发现,往往需要借助于OCT影像技术。 视网膜发生孔源性视网膜脱离,这并不难于发现,但假如是有些孔源性视网膜浅脱离,又没有达到手术标准,则需要特别加以注意。因为它涉及了如何识别以及如何激光和激光时机问题。只要仔细观察,发现周边视网膜裂孔并不是一件很难的事,这在眼底镜下就可以解决。但确定浅脱离的程度和范围,有时并不像想象的那样简单。 这个时候的眼科B型超声,会出现2种情况,一是可以显示脱离,但很浅且可视范围较小;二是由于分辨率的原因,浅脱离时往往不能显示异常。对于显示了浅脱离的B超影像,应做好基线记录,以便复诊时对照。假如眼底镜下高度怀疑浅脱离,但B超未能显示,目前临床广泛使用的广角眼底照相十分有用,由于这些广角照相都采用了激光成像技术,因此往往比眼底镜下更会“一目了然”,因为它可以直观地显示裂孔和浅脱离在整个眼底的位置。 广角眼底镜下,裂孔是显而易见的,浅脱离部位与周围正常桔红色视网膜相比,颜色变浅。需要注意的是,尽管广角激光眼底照片勾勒出了浅脱离的边界,但有时它并不一定是激光的部位,激光时会发觉激光打上去很不“受力”,往往要再外延一个光斑直径左右的距离。但是,当“成功地”围绕浅脱离激光后,绝大多数情况下,由于裂孔处于脱离状态,因此想用激光封闭裂孔是不太可能的,裂孔区的激光光凝,要等待视网膜平伏后才能实现。假如一直处于非手术适应症状态,这种等待可能需要很长时间,我所见到的就有达四个月之久,由于浅脱离并没有累及黄斑区,视力一直保持在1.0。 预测病情基本稳定,有2个基本条件:一个是B超影像上浅脱离光带消失,另一个是可以轻松光凝裂孔。尤其是激光封闭裂孔,假如可以获得预期的光凝斑,提示裂孔周围的视网膜下液已经基本吸收,这时一旦完成裂孔的光凝,预示即将转入痊愈阶段。 每个病人的情况是不同的,何时能否进行裂孔光凝不太容易事先确定。临床上,假如病情稳定,通常一个月左右复查一次,这是因为视网膜下液的吸收是比较缓慢的。每个月复查时,可以对裂孔区进行1到2个试光凝,参数通常200um/280mw/300ms左右即可。如试光凝仍然无法形成预期光斑,可以再等一段时间,前提是一旦病情进展,则必须手术治疗。光凝的方式:可以骑跨裂孔的边缘或压边光凝2-3排,至于浅脱离,则是在脱离的边界处做堤坝式光凝。 一般来说,视网膜裂孔伴孔缘翘起或伴裂孔周围视网膜浅脱离、马蹄孔伴翘起的视网膜或与玻璃体有牵引的视网膜瓣、格子样变性区边缘的视网膜裂孔、视网膜裂孔带盖且盖与玻璃体有牵引、伴发玻璃体积血的视网膜裂孔、视网膜脱离复位术后裂孔封闭不满意、多发性视网膜裂孔、一眼已发生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另一只眼出现任何形态的裂孔等等,都应考虑激光治疗。需要注意的是,不同病变的光凝斑位置还是有所区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