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我们在此希望通过对鼻眶颌颅底区域相关病变的经典病例的回顾,进行一些整理总结和反思,对如何有效帮助鼻眶颌颅底病变的患者进行思考交流,期待和各位专家同道进行分享交流,也想尽可能让身处黑暗正迷茫的患者拨云睹日。
直播时间:2023年04月05日19:42主讲人:吴硕副主任医师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问题及答案:问题:鼻腔老是干燥,忍不住挖有时候出血,是卷烟厂工人接触粉尘的,除了戴口罩还有什么好办法吗?视频解答:点击这里查看详情>>>问题:吴医生你好11岁女童流鼻血有息肉,一坨,鼻子稍微碰一下就流!这个需要注意什么视频解答:点击这里查看详情>>>
患者,男,62岁主诉:外院腺样囊性癌治疗后2年,右鼻出血2月。现病史:患者2年余前因“头痛1年,右鼻出血10余天”在外院诊断“腺样囊性癌”,并在全麻下行“双侧鼻甲低温等离子射频消融术+经鼻内镜鼻窦手术+右侧鼻腔鼻窦肿物切除术+双前鼻孔填塞术”,术后在外院行放化疗治疗(具体治疗方案不详)。2月前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右侧鼻出血,量不多,可自止,当地医院就诊,完善影像学检查考虑“肿瘤复发”。既往史:“高血压”3年,未规律监测血压及服用降压药。否认糖尿病、冠心病等慢性病史,否认乙肝、结核等传染病史,否认外伤史,否认输血史,否认药物及食物过敏史。个人史:吸烟30年,平均10支/天,已戒烟3年。饮酒30年,平均每日饮酒4两,已戒酒3年。 鼻窦MR平扫+增强(术前):右侧后组筛窦-蝶窦-翼腭窝处见软组织信号影,最大截面大小约22×12mm,病灶累及累及右侧翼管、眶下裂,T2WI呈高信号,T1WI呈等信号,增强扫描明显强化。其双侧额窦、左侧筛窦、左侧上颌窦窦壁未见异常信号,窦腔内未见异常信号灶。手术过程:鼻内镜下泪前隐窝入路鼻腔鼻窦、翼腭窝、颞下窝、前颅底恶性肿瘤扩大切除+右侧全组鼻窦开放术鼻窦MR平扫+增强(术后):右侧翼腭窝及筛窦区肿物已切除,术区周围软组织稍肿胀伴残腔少量积液,增强扫描边缘轻度强化。鼻咽部未见明显粘膜增厚。颈部未见肿大淋巴结。双侧上颌窦、筛窦、额窦、蝶窦粘膜增厚。右侧部分乳突气房粘膜增厚。
患者:女性,54岁。主诉:鼻内镜术后8年,反复鼻塞、脓涕1年余。现病史:患者诉8年前因“慢性鼻窦炎,鼻息肉”于外院行鼻内镜下右侧鼻息肉切除+右侧上颌窦开放+右侧中鼻甲成形+双侧下鼻甲部分切除术,术后病理提示肉芽肿性炎;术后患者规律复查。1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右侧鼻塞伴流脓涕,无伴涕中带血,1月前出现右侧鼻腔溢液,呈淡黄色,直立时流出速度较快,伴右侧嗅觉减退,无伴头痛、发热、咳嗽、无面颊部疼痛,无面部麻木,无视物模糊、复视,无耳鸣、耳闷堵、听力下降等不适。当地医院完善鼻内镜提示:右侧鼻息肉;CT提示:右侧鼻息肉;鼻窦炎;现为进一步诊治收入院。起病以来,患者精神、胃纳、睡眠可,大小便如常,体重无明显改变。查体:右侧鼻腔可见光滑、淡白色新生物堵塞,右中鼻道及嗅裂未窥及,左侧鼻腔未见明显分泌物及新生物。双侧下鼻甲肿胀,色淡红,光滑。鼻中隔大致居中。鼻窦CT平扫及MR增强扫描提示右侧鼻腔-前颅底可见异常信号肿块,轻度膨胀性生长,T1等稍低信号,T2混杂稍高信号,内见斑点状T2低信号影、小囊变影,增强扫描呈不均匀明显强化,范围约49×16×54mm;右侧中上鼻甲、钩突破坏,局部突向左侧筛窦;右前颅底骨质破坏,肿块侵及前颅窝。考虑右侧鼻腔-前颅底占位性病变,请结合组织学检查。多学科MDT眼科:体查:Vod0.6(矫正视力:1.0),Vos0.6(矫正视力:0.8)。眼压:OD16mmHg,OS14mmHg。其余眼科检查未见明显异常,影像学未见明显眼眶受侵的情况。病理科:患者术前取病理,目前在免疫组化阶段,结果暂未回报。神经外科:病变侵犯前颅底及额叶,病理类型倾向于良性,可以行经鼻内镜切除,术后需进行严密可靠的颅底重建,预防颅内感染。肿瘤科、放疗科:结合目前病理情况,同意手术治疗,根据术后最终病理决定是否需要后续治疗。入院诊断鼻腔鼻窦-前颅底-额叶肿瘤(右侧)诊疗经过入院后完善术前检查,完善多学科会诊,排除手术禁忌症,全麻下行“经鼻内镜下鼻腔鼻窦、前颅底、额叶肿瘤切除+鼻中隔黏膜瓣颅底重建术”。手术顺利,术后患者恢复良好。出院后定期复诊。术后病理:(右侧前颅底肿物、颅内肿物)肿瘤由梭形细胞构成,排列呈束状,局灶可见栅栏状结构,部分区域细胞呈上皮样,胞浆丰富,细胞有轻度异型性,核分裂像少见,部分间质疏松、水肿,伴出血及囊性变,并见较多炎症细胞浸润及局部组织细胞聚集,结合免疫组化结果,符合神经鞘瘤。免疫组化结果:CK(-),S100(+),SMA(-),CD34(+),CD68(+),Ki-67(约3%+),Vimt(+),SOX10(+),GFAP(-),TFE3(+),Inhibin(-)。
骨瘤是鼻腔和鼻窦常见的良性肿瘤,好发于额窦,其次为筛窦,上颌窦、蝶窦罕见。据文献报道,骨瘤发病率为0.43%~3%,多发生于30~40岁的患者,男性与女性比率为(1.5~3.1):1。一、症状骨瘤的大小和发生部位的不同可能引起不同的症状。骨瘤较小者,可无明显症状及体征。当骨瘤增大到一定程度,可能出现以下并发疾病或症状:1.继发性额窦炎:发病机制为骨瘤阻塞额窦引流,可出现继发额窦炎,表现为单侧的额窦区疼痛,典型的额窦炎表现为晨起严重,午后逐渐减轻。2.额筛囊肿:长时间的额窦引流不畅,可能出现继发性额筛囊肿,表现为鼻眶筛额窦区域肿胀隆起,甚至会引起眼球突出移位,触诊质软有波动感。3.眼球突出或移位:除了额筛囊肿引起眼球突出移位外,部分额筛窦骨瘤早期没有症状,缓慢生长到一定程度也会引起眼球移位,鼻眶区畸形。但与额筛囊肿不同的是,触诊质地坚硬,界限与骨面连续,无压痛等症状。一般而言这种眼球移位由于时间较长,不会出现复视等症状。但是特别巨大骨瘤或因感染等快速增大时也可以引起复视、眼球胀痛、视力下降或眼球运动障碍等症状。一般额筛窦骨瘤即使压迫额叶,由于其生长较慢,一般不会出现颅内组织受压症状,如头痛、恶心、呕吐等,除非合并急性感染引起的颅内感染,但临床中很罕见。二、诊断因为症状不明显,临床中大部分骨瘤都是行鼻腔鼻窦或头颅影像检查时无意中发现,少部分患者是引起如前所述的症状时发现。鼻窦CT是额筛窦骨瘤的重要检查手段,多数可以通过CT影像学确诊。对于额筛窦的骨源性病变,建议使用鼻窦三维CT的骨窗观察,可以鉴别骨化纤维瘤、骨纤维异常增殖和骨瘤。骨瘤的影像学主要表现为圆形、类圆形或结节状骨质密度影。密度较骨纤维异常增生的毛玻璃样改变较高,接近皮质骨,且密度较均匀。密质型骨瘤呈密度增高性改变,松质型则为密度疏松样改变,混合型则为骨壳呈密度增高性、而内部则呈疏松样改变,此时需要注意与骨化纤维瘤鉴别。此外需要注意的是,骨瘤常在MRI中表现为明显的T1、T2相双低信号,增强扫描没有强化。这也是比较典型的MRI表现。经验不足时常误诊为肿瘤。三、治疗文献报道,骨瘤生长的速度为0.44-6.0mm,没有骨瘤恶变的报道。目前唯一的治疗方法是手术切除,但是对于体积较小的没有症状的病变,可以观察,1-2年复查CT。如果生长缓慢可以延长复查时间。手术适应症骨瘤属于良性病变,恶变率较低。1.骨瘤引起继发性额窦炎,保守治疗无效,或骨瘤较大,预测无法保守治疗的。2.较大骨瘤已引起鼻面部畸形,或引起眼球突出,移位或复视。3.因额窦骨瘤引起额筛囊肿。4.行鼻窦炎手术,需要开放引流的。5.额窦骨瘤压迫视神经的。
直播时间:2023年04月06日20:15主讲人:黄雪琨副主任医师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问题及答案:问题:大夫您好!我新冠后,左耳一直耳鸣,闷堵胀,吃了很多药也没啥效果视频解答:点击这里查看详情>>>问题:嗅觉训练什么情况下有效视频解答:点击这里查看详情>>>问题:早上痰比较多,需要注意什么视频解答:点击这里查看详情>>>问题:黄医生,新冠感染嗅觉丧失在网上买的精油做嗅觉训练可以吗?视频解答:点击这里查看详情>>>问题:黄主任,鼻中隔偏曲怎么治视频解答:点击这里查看详情>>>问题:感冒后嗅觉失灵怎么办视频解答:点击这里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