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诀:促泌伏格列餐前,阿卡胍美就饭吃,饭后才能来增敏。解释如下:①餐前0.5小时服用——胰岛素促泌剂[包括磺酰脲类降糖药(格列…、…脲)、非磺脲类降糖药(…格列奈)],伏格列波糖。②餐中服用——二甲双胍、阿卡波糖、格列美脲。③餐后0.5-1小时服用——胰岛素增敏剂(吡格列酮、罗格列酮)。
①妊娠和哺乳期女、患有急性病症如心肌梗死、大手术、严重创伤、烧伤者,可短期改用胰岛素治疗。对初发糖尿病者、青年发病者、有酮症倾向、身体消瘦、空腹血糖>11.1mmol/L者,应尽早给予胰岛素治疗。②老年人:因为对低血糖的耐受能力差,不宜选用长效、强力降糖药,而应选择服用方便,降糖效果温和的降糖药,如瑞格列奈。③儿童:1型糖尿病选用胰岛素;2型糖尿病选用二甲双胍。④依从性差者:经常出差,进餐不规律者,可选用每日服1次的降糖药,如格列美脲。
①解除平滑肌痉挛和止痛:阿托品、溴丙胺太林。②口服抗酸药(中和胃酸,多为弱碱性药物):碳酸氢钠、碳酸钙、氢氧化铝、三硅酸镁、碳酸镁、氧化镁等。 ③口服抑酸剂(抑制胃酸分泌):a.组胺H2受体阻断剂:西咪替丁、雷尼替丁等;b.胃泌素受体阻断剂:丙谷胺;c.胆碱受体阻断剂:哌仑西平、估仑西平等;d.质子泵抑制剂(PPIs):奥美拉唑、兰索拉唑等。④胃黏膜保护剂:a.硫糖铝;b.前列腺素类似物(米索前列醇、恩索前列素);c.促进前列腺素分泌的药物(吉法酯);d.铋剂(铝酸铋、枸橼酸铋钾、胶体果胶铋等)。
COPD的非药物治疗可归纳为:轻者戒烟,重者疫苗。①戒烟——可减少COPD患者肺功能进行性下降。②接种流感疫苗和肺炎球菌疫苗——可预防COPD患者并发流感及肺炎球菌感染,适用于各严重级别的COPD患者。
1.细胞增殖早期(受精后至18d左右)此阶段胚胎的所有细胞尚未进行分化,细胞的功能活力也相等,对药物无选择性中毒的表现,致畸作用无特异性地影响所有细胞,其结果为胚胎死亡、受精卵流产或仍能存活而发育成正常个体。因此,受精后半个月以内,几乎见不到药物的致畸作用。(▲前两周不致畸) 2.器官发生期(受精后3周至3个月) 器官发生期为药物致畸的敏感期(前三个月易致畸),高敏感期为妊娠21~35d,胎儿心脏、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四肢、性腺及外阴相继发育。此期如胚胎接触毒物,最易发生先天性畸形。药物对胎儿的致畸作用可表现为形态,也可表现为功能。在敏感期药物的致畸作用与器官形成的顺序也有关系: 妊娠3~5周,中枢神经系统、心脏、肠、骨骼及肌肉等均处于分化期,致畸药物在此期间可影响上述器官或系统;在妊娠34-39d期间,可致无肢胎儿;在43-47d,可致胎儿拇指发育不全及肛门直肠狭窄。3.胎儿形成期(妊娠3个月至足月) 为胎儿发育的最后阶段,器官形成过程已大体完成,除中枢神经系统或生殖系统可因有害药物致畸外,其他器官一般不致畸。(▲3个月后,仅有中枢神经系统和生殖系统可致畸)
1.明确诊断,合理选药。2.避免或减少使用肾毒性大的药物。3.注意药物相互作用,特别应避免与有肾毒性的药物合用。4.肾功能不全而肝功能正常者可选用双通道(肝肾)排泄的药物。5.根据肾功能的情况调整用药剂量和给药间隔时间,必要时进行TDM,设计个体化给药方案。
高血压的治疗首先提倡健康的生活方式,消除不利于身心健康的行为和习惯,达到减少高血压以及其他心血管病发病的危险,具体内容如下:①控制体重;②采用合理均衡的膳食,减少钠盐、减少膳食中脂肪、注意补充钾和钙等;③增强体育活动;④减轻精神压力,保持平衡心理;⑤戒烟、限酒;⑥补充叶酸和维生素B12。
1.药品不良反应因果关系评定依据药品与不良反应之间的关联性评价较复杂,国际上有很多分析方法,我国使用的分析方法主要遵循下列五条原则:(1)用药与不良反应/事件的出现有无合理的时间关系如果有时间关系则有因果关系存在的可能性,例如青霉素引起的过敏性休克或死亡在用药后几分钟至几小时发生。(2)反应是否符合该药已知的不良反应类型(说明书上记载的)如果符合则有因果关系存在的可能性,如没有则需进一步研究确定是否是新的不良反应。(3)停药或减量后,不良反应是否消失或减轻如果停药后症状缓解或消除则可认为两者存在因果关系的可能性。(4)再次使用可疑药品是否再次出现同样反应/事件(可否重复)如果用药再次出现相同症状,停药则再次消失,以前确定的因果关系被再次证实,则可认为二者间确实存在因果关系。(5)是否可用患者病情的进展、其他治疗等影响来解释(有无其他解释)如果其他原因能解释,则两者间存在因果关系的可能性小,需综合各种联系后确定因果关系。2.药品不良反应因果关系评定方法本次介绍KarchLasagna评定方法,该方法将因果关系确定程度分为肯定、很可能、可能、可疑、不可能5级标准。肯定:用药时间顺序合理;停药后反应停止;重新用药,反应再现;与已知药品不良反应相符合。很可能:时间顺序合理;该反应与已知的药品不良反应相符合;停药后反应停止;无法用患者疾病进行合理解释。可能:时间顺序合理;与已知的药品不良反应相符合;患者疾病或其他治疗也可造成这样的结果。可疑:时间顺序合理;与已知的药品不良反应相符合;不能合理的用患者疾病进行解释。不可能:不符合上述各项指标。
咳嗽是人体一种保护性呼吸道反射,同时亦是呼吸系统疾病(感冒、肺炎、肺结核、支气管炎、哮喘或鼻窦炎)所伴发的症状。当呼吸道(口腔、咽喉、气管、支气管)受到刺激(如炎症、异物、烟雾、尘埃)后,由神经末梢发出冲动传人延髓咳嗽中枢引起的一种生理反射,通过咳嗽排出呼吸道分泌物或异物(如黏痰、细菌体、纤维),来保持呼吸道的清洁和通畅,因此可以说,咳嗽是一种有益的动作,有时亦见于健康人体。在一般情况下,对轻度而不频繁的咳嗽,只要将痰液或异物排出,就可自然缓解,无须应用镇咳药,此时应用镇咳药反而不利于痰液或异物排出,因此临床常说有痰不止咳。但对无痰而剧烈的干咳,或有痰而过于频繁的剧咳,不仅增加患者的痛苦,影响休息和睡眠,加大体能消耗,甚至出现其他并发症(如剧咳时高流速气流损伤支气管粘膜),此时弊大于利。应适当地应用镇咳药,以缓解咳嗽。
发热是人体的一种保护性反应,当体温升高时,体内的吞嗜细胞活性增强,抗体的产生增多,有利于炎症的修复。但另-方面,发热会使体力消耗,感觉不适,影响休息,甚至可发生惊厥,儿童、老年人或体弱者在高热骤然降下时,有可能引起虚脱。应用解热镇痛药时,应严格掌握用量,避免滥用,老年人应适当减少剂量,并注意间隔一定的时间(4-6h)。非处方药:①对乙酰氨基酚(扑热息痛):作用缓和而持久,对胃肠道刺激小,正常剂量下较为安全有效,大剂量对肝脏有损害,可作为退热药的首选,尤其适宜老年人和儿童服用。一日量不宜超过2g。(首选)②布洛芬(缓释制剂为芬必得):对胃肠道的不良反应较轻,易于耐受,为此类药物中对胃肠刺激性最低的,但对心、肾功能不全者慎用。一日量不宜超过2.4g。(次选)③阿司匹林:能降低发热者的体温,对正常体温几乎无影响,胃肠刺激性较大。(不常用)④贝诺酯(对乙酰氨基酚与阿司匹林的酯化物):对胃肠道的刺激性小于阿司匹林。疗效与阿司匹林相似,作用时间较阿司匹林及对乙酰氨基酚长。(不常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