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
小小内镜 充当医生“慧眼” 让手术微创化、精细化
微创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500年前。当时,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明确指出:“判断某种医疗手段是否有效和优越是很困难的,但它必须尽可能减少对病人的伤害,否则,其结果可能比疾病本身的自然过程还坏。”不难理解“微创”的定义,切口小、出血少,医生用尽可能微小的医疗行为去追求病人利益的最大化,使病人在生理和心理上获得最大程度的康复。见习记者王嘉译多角度、近距离照明让囊肿“无处遁形”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神经外科三病区付旭东主任认为,未来手术的趋势应是微创化、精细化,而神经内镜(俗称“脑室镜”)的出现,正符合这个大趋势,作为手术的辅助工具,为患者带来了福音。与手术显微镜相比,神经内镜下手术有三个优势:1.内镜视管本身带有侧方视角,可消除手术中的视野死角。神经内镜辅助显微神经外科,扫除了显微外科在视觉上的许多死角,使手术更加精细、效果更好。神经内镜到达病变部位时可获得全景化视野,对病变进行“特写”,放大图像,辨认病变侧方和周围重要的神经、血管结构,引导切除周围病变组织。有角度的内镜能显示一些手术显微镜所无法到达的桥小脑角、基底池等角落。另外,在神经内镜直视下操作,可避免盲目穿刺导致的出血。2.借助立体定向或神经导航技术可精确定位,能处理常规手术难以到达的部位,对脑深部或中线部位的病变手术尤为适合。在较深的术野,手术显微镜的光源亮度已经出现衰减,而神经内镜是近距离照明,虽然图像的立体感较显微镜图像略有差距,但是深部术野的清晰程度明显优于手术显微镜,可增加局部照明,光亮度更加柔和。3.神经内镜更适用于微骨窗入路手术,侵袭性小。神经内镜直径0.6~6mm,对脑组织损伤很小。大多数神经内镜手术采用“微骨窗入路”方式,避免了骨瓣开颅手术对脑组织的创伤。内镜身长,横截面小,适合在狭长的腔隙、孔道内操作。神经内镜手术范围覆盖整个神经外科领域过去10年里,神经内镜手术设备以及手术技术加速发展,从单纯内镜手术到与神经导航、立体定向、超声、激光、功能定位等多种神经外科新技术的联合应用都取得了巨大进展,目前已经覆盖神经外科手术领域的各个方面。付主任讲道,除了传统的脑室、脑池及颅底疾病,神经内镜手术还适用于脊柱疾病、脊髓疾病、硬膜下血肿、脑室内出血、脑血管病变、脑脊液漏、三叉神经痛、面肌痉挛、脑脓肿、脑实质肿瘤等。小李今年18岁,正在读高三。近半个月来,他经常感到头晕头痛。起初家人没当回事,认为多休息就可以缓解,但是症状越来越严重,还出现了走路不稳、恶心想吐的症状。到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检查,发现小李患有三脑室蛛网膜囊肿伴脑积水。考虑到患者的实际情况,神经外科三病区付旭东主任建议,采用内镜微创技术进行治疗。“传统的治疗方法,一种是脑室腹腔分流术,但可能引起分流管感染、堵塞以及囊肿增大。还有一种是进行开颅手术——囊肿开窗术。手术创伤大,术后恢复慢,手术及住院时间长,而且还不容易看清头脑深部结构,术后并发症较多。”付旭东主任团队用神经内镜做微创手术,术中通过内镜切开囊肿壁造瘘,使囊肿和脑室通畅。神经内镜的主要适应证如下:1.脑积水目前利用神经内镜治疗脑积水主要有第三脑室底造瘘术(ETV)、透明隔造瘘术、中脑导水管再通术、内镜辅助下各种分流术(脑室-腹腔分流术、脑室-心房分流术、脑室-胸腔分流术)等。术中可烧灼脉络丛以减少脑脊液分泌,使脑积水病人获得良好的临床效果。2.脑内血肿和脑室出血神经内镜辅助手术除了可以精确定位靶点之外,还能在直视下操作,尽量减少对正常脑组织的损伤,在直视下清除血肿迅速彻底、减压充分、残留血肿少。3.颅内蛛网膜囊肿该病变一般位置浅,可直接经颅开小孔进入。优点是视野清楚、微创、操作简单。4.颅内肿瘤一部分颅内肿瘤通过神经内镜来治疗,更加微创、更加彻底。付主任认为,我国神经内镜技术的应用发展很快,目前已普及省级及部分大型地区级医院。应该加强神经内镜的规范化训练,让患者真正体会到医疗技术进步带来的益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