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气管镜检查作为呼吸系统疾病诊疗的一种常规武器,已越来越得到医患双方的认可。其适用范围大概分为二方面。一方面用于诊断,比如原因不明的长期慢性咳嗽;原因不明的长期反复咯血;胸部影像学有异常者,比如胸片或胸部CT显示有结节或肿瘤占位病变,有弥漫性病变,有肺门或纵膈淋巴结肿大,有气管支气管狭窄,有肺不张或阻塞性肺炎,有纵膈明显增宽等等;呼吸系统感染需明确病原学诊断者;外科手术前后的常规检查;肺癌放化疗期间的检查;以及原因不明的胸腔积液,等等。另一方面用于治疗,比如气道异物的清除;气道内分泌物的吸除;气管食管瘘的治疗,咯血的局部止血治疗;气道狭窄的介入治疗及气道内支架的植入;气道内局部注射药物治疗,等等;甚者,随着内窥镜技术的提高,一些原来只能通过手术治疗的支气管肺部病变,也可以通过支气管镜解决,比如多发性巨型肺大泡,可通过支气管镜下行肺减容术以消除肺大泡,减缓肺大泡对正常肺组织的压迫,恢复、改善肺功能,对部分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即所谓慢支炎肺气肿患者可起到立竿见影的作用;又比如,部分支气管哮喘患者,如反复长期发作,对药物治疗反应差,可考虑通过支气管镜进行支气管热成形术,以减缓气道重塑、气道平滑肌增生对患者喘息迁延不愈的影响。因此,可以说,现代支气管镜技术无论是在诊断方面,还是在治疗方面,几乎“无所不能”。但是,是不是所有患有呼吸系统疾病的患者,或者说,是不是所有有上述指征的患者,都适宜做支气管镜检查呢。其实不然!很多情况是一方面,患者有做支气管镜检查的适应症,但另一方面,必须要评价患者有无做该检查的禁忌症,如存在明显的禁忌症,是不适宜做该操作检查的,否则,极易导致一些无法弥补恶性事件的发生。需要明确的是,支气管镜检查并不是一项绝对安全的检查!那么,哪些情况下不适宜做支气管镜检查呢?比如患者心肺功能欠佳,存在严重低氧血症患者,是不适宜做该检查的,因为即使心肺功能正常者,支气管镜一旦进入气道,会导致被检查者10-20%通气下降。对本已存在缺氧患者,则是“雪上加霜”,还有可能诱发恶性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等事件的发生,这是其一。其二,对存在恶性心律失常或有该病史者、有不稳定心绞痛者、有新近的心肌梗死者、以及严重心功能不全、气促明显者,显然也不适宜做支气管镜检查。其三,有主动脉瘤者,尤其是有可疑夹层极易诱发主动脉瘤破裂,也列为禁忌。其四,低血压、或顽固性高血压致血流动力学不稳定者,也不考虑做该检查。其五,合并上腔静脉组综合征者;其六,合并中重度肺动脉高压者;其七,严重贫血者;其八,存在尿毒症者,此类患者血小板计数及凝血指标可能均未发现异常,但因血小板功能存在异常,因此,尿毒症患者一般是支气管镜检查的禁忌,尤其是活检、介入操作,应列为绝对禁忌。其九,存在无法纠正的出血倾向和出血素质者。其十,全身情况极度衰竭无法耐受检查者。第十一,麻醉药物过敏者。第十二种情况是活动性大咯血,一般应在血止后,生命体征平稳才考虑完善该操作。最后对于存在二氧化碳潴留及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也不宜行支气管镜检查。其他如患者对该操作极度恐惧或躁动、无法配合者,也最好不要急着做该项检查。因此,支气管镜检查作为呼吸内科的一项常规检查,不是绝对安全的,在考虑做该检查时,应该考虑到做该检查的必要性,即支气管镜检查的目的和适应症;与此同时,必须要考虑其有无行该操作的禁忌症和风险。作为患者家属在仔细了解其必要性、适应症的基础上,应当考虑目前患者的状态有无禁忌症和其风险如何,在仔细聆听医生讲解其必要性和风险性的基础上做出审慎、明智而又合理的抉择。需要强调的是,无论医患双方,一个重要的原则是,以患者安全为第一要务,如果存在禁忌症,哪怕是相对禁忌症,而其完成该检查的风险明显大于获益,则宁可放弃、不做支气管镜检查,而不必去勉强。勉强带来的后果也许是永远无法弥补的伤痛。本文系张梅春医生授权好大夫在线(www.haodf.com)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肺癌患者诊断后,同其它肿瘤患者一样,可分为以下三个阶段:一是积极治疗和恢复期;二是恢复后的无疾病或疾病稳定期;三是晚期与临终关怀期。上述不同的阶段,患者的运动需求也各不相同,因此其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的选择就显得特别重要。首先,在治疗恢复期,已有研究表明,运动可以在癌症治疗期间进行,且是安全可行,通过适当的运动,可以改善身体功能,缓解疲劳乏力,提高生活质量。另有研究表明,身体活动甚至可能增加化疗的完成率和社会回归率。建议接受化疗或放疗的肺癌患者,在治疗期间可能只能安排较低强度或较短时间进行锻炼,应尽可能多的维持规律的活动。但在治疗期间,不主张经常参加一些社交活动。运动及社会活动以患者本人不感觉疲劳乏力为准。对于平时经常久坐不动的患者,也只能安排低强度的运动,如拉伸、慢行等;对于年老腿衰、或有骨转移或合并骨质疏松、或有肢体骨关节炎或周围神经病变者,尤其要以平衡和安全为第一要务,以防治跌倒和意外受伤为主。因此,在积极治疗后的恢复期,应当定期安排适当的身体运动,这有助于身体康复和提高生活质量。其次,在恢复后的无疾病或疾病稳定期,应当强调积极的身体运动锻炼和健康科学的饮食习惯,以保持合适体重,促进身心健康,提高生活质量,延年益寿。一则,运动可以促进患者回归社会,减缓焦虑抑郁情绪;二则,运动本身可改善心血管功能,增加肌肉体质指数,减轻疲劳,因此,可显著提高患者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但对于晚期肺癌患者,强调量力而行,根据自己个人具体的身体能力来决定是否运动和运动强度。有研究表明,在癌症诊断后,进行身体运动可以明显降低癌症复发的危险,改善癌症患者总体生存。但在安排运动锻炼与身体活动时应该注意一些特殊的状况,比如:对于合并严重贫血的肺癌患者,除日常活动外,应在贫血纠正后方可安排运动和身体活动;对于合并骨髓抑制、免疫功能抑制肺癌患者,至少应在血白细胞计数回复到安全水平方可安排运动和身体活动;对于存在严重疲劳乏力的肺癌患者,建议每日进行轻度的身体锻炼,以每日10分钟左右为宜;对于接受放疗的肺癌患者,应尽可能避免强太阳光直接照射皮肤的运动,避免易接触带氯的运动,如游泳等;而对于部分留置导管或营养管道的肺癌患者,不宜安排游泳、湖泊、海水嬉戏或其他易导致感染的因素,应尽可能避免导管滑脱;对于合并外周神经病变或共济失调的肺癌患者,宜选择适当的活动和运动项目,以避免造成损伤意外为准。国外指南建议在癌症诊断或治疗后尽快恢复正常活动和锻炼。18-64岁的成年人应每周进行至少150分钟的中度强度或每周75分钟的高强度的有氧体力活动。中度强度活动简单判断方法是:中度强度运动是指活动过程中能够讲话聊天,但不能唱歌;而高强度活动是指活动过程中只能讲几个字的短句,不能讲话聊天。在体力允许的范围内,活动多多益善,每次活动或运动锻炼至少持续10分钟。成年人应该每周至少进行2天设计所有主要肌肉群的肌肉增强运动。在体力允许的前提下,65岁以上的成年人也应该遵循上述建议。但以上指南建议主要是面向国外的癌症患者,对于中国大陆患者未必适用,仅供参考,必须结合我国的具体实际情况。总之,肺癌患者在疾病的不同时期,根据自己本人的具体情况尽量安排适当的活动和运动锻炼,是切实可行的,是有益于肺癌患者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的提高的,但安排具体的活动和运动锻炼项目和具体方式时,应该考虑到自己的体力状况、并发症情况、免疫功能状态等,仍以安全适量为第一要务。本文系张梅春医生授权好大夫在线(www.haodf.com)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健康意识日益增强,每年定期进行健康体检成为常规,同时由于医疗检查技术的进步,一些平时常规检查无法获知的信息和异常变化,也因此被发现,如肺部结节就常常被体检时发现。这对接受体检者而言,有利有弊。为什么这么说呢?一方面,这对早期病变早期发现,并得到早期正确有效的治疗,意义重大,很多早期肺癌患者是通过体检被发现,经过积极诊治,都可以获得非常理想的“无瘤生存期”,有些早期肺癌经过手术切除后无需进行任何的后续治疗,如化放疗等,只需定期随访复查即可,患者因此“获益匪浅”;另一方面,对有些接受体检者,从获知肺部有结节之日始,便“忧癌成疾”、“忧心忡忡”,“食之不甘”,“夜不能寐”,好像从此天就要塌下来了!从此陷入“忧癌恐癌”之中,其日常生活、工作均大受困扰纠结,从此意义上来说,谓之弊。 其实,体检发现肺结节,大可不必如此紧张,但应该引起高度重视。从专业角度看,肺结节多指最大径在3cm以下的病变。一般结节直径越小,癌症的可能性也越小,反之,直径越大,患癌的可能性也越大。因此,对于结节直径小于8mm,年龄小于40岁,尤其是结节边缘光滑,或有中心性钙化者,患癌的可能性很小;但如结节直径达8--20mm,年龄在40岁--55岁以上,又有长期吸烟史者,如边缘不光滑,呈磨砂玻璃样外观者,患癌的可能性大;如直径大于20mm,年龄在55岁以上,长期重度吸烟,或有肺癌家族史,病灶边缘有分叶、毛刺,又是实性结节或实性成份在50%以上者,要高度怀疑患癌。因此,发现肺有结节,首先要找专业的呼吸科医师,尤其是专门从事肺癌诊治的呼吸专科医师进行上述评估,然后示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诊疗随访措施。对于患癌可能性小的情况,多数可采取随访动态观察;而对于后两种情况则应尽早进行相应的诊疗措施,尽早明确诊断为第一要务。 随访动态观察的具体周期时间,主要看患者肺结节患癌可能性、手术的可能性及是否存在肺癌的高危因素而定。一般对于没有肺癌高危因素而有手术条件者,如 结节小于4mm,可每年进行低剂量CT随访即可;如为4--6mm,则在12个月内重新进行评估,如无变化,可每年随访1次即可;如直径达6---8mm,则6--12月内随访一次评估,如无变化,18--24月内再次随访评估,仍无变化则每年随访一次即可;对于直径在8mm以上的肺结节,则按标准的随访频率,采取3、6、12和24月各随访一次,如无变化,则以后每年随访1次即可。对于存在肺癌高危因素又有手术条件者,则要视结节密度和大小采取不同的随访频率,这需要专业医生密切随访仔细斟酌评估。 以上随访动态观察还需要视患者的具体心理承受能力而定。如患者心理承受能力佳,肺结节对其并没有造成太大的困扰,可以采取上述的随访措施;相反,如结节病变已成为患者心理的结,已严重干扰了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则建议尽快手术探察,切除之。否则可能因此患上精神疾患,顾此失彼。
胸腔镜技术,作为一项诊疗新技术,现已日臻成熟,并得到广泛应用和临床医师的青睐。胸腔镜技术分内科胸腔镜技术和外科胸腔镜技术,两者各有优缺点,亦各有侧重点。一般而言,内科胸腔镜重在诊断,而外科胸腔镜重在治疗;内科胸腔镜在内镜室即可完成,设备简便,局部麻醉下完成操作;而外科胸腔镜需在手术室行双腔气管插管,全身麻醉下完成,设备要求相对复杂,等等。那么作为确诊的肺癌患者,什么情况下要做胸腔镜呢? 首先,协助肺癌的临床分期。肺癌患者在分期不甚明了确切的情况下,可考虑行外科胸腔镜检查确定是否存在纵隔肺门淋巴结转移,因为有时影像学上的肿大淋巴结并不完全等同转移淋巴结,而不肿大淋巴结也不完全等同于无淋巴结转移,此时,外科胸腔镜可协助获得手术病理确诊;而对于合并胸膜结节或胸腔积液的肺癌患者,可考虑行内科胸腔镜检查,明确有无胸膜转移,是否是恶性胸腔积液等,从而协助肺癌分期。其次,协助肺癌的治疗,对于有适应症的肺癌患者,尤其是早期周围型肺癌患者,可考虑行外科胸腔镜手术,属微创胸外科手术,无需开胸而达到切除肿瘤的目的。再者,对合并恶性胸腔积液的肺癌患者,可考虑行内科胸腔镜检查技术,在胸腔镜下直接喷洒干粉状滑石粉,粘连固定胸膜,从而减缓症状和痛苦,一劳永逸、消除恶性胸腔积液对晚期肺癌患者的困扰,提高生活质量。
一般病人如有不明原因咳嗽等不适,呼吸内科医生会要求先做胸片,如有必要再进一步做胸部CT检查,如上述检查仍无法做出明确诊断,尤其是不排除肺癌时,一定会要求病人进一步完善支气管镜检查。而且,此时,该检查显得尤为重要和必要。首先,支气管镜检查是获得确诊疾病的重要诊断手段,一方面,通过该检查可望直接取得病变组织而获得组织病理学依据;另一方面,通过该检查可以进行灌洗、毛刷而获得细胞病理学依据;再者,该检查通过毛刷、灌洗液检查化验,还可进行病原学检查而排除肺癌诊断。其次,通过支气管镜检查,可以明确气道有无异常及病变的直观表现而直接获得确诊,曾经有位患者,长期刺激性干咳,影像学亦高度怀疑肺癌,但支气管镜下则明显表现肉芽性狭窄,拨开肉芽见一骨性异物填塞,追问病史,患者半年前进食排骨时有呛咳误食史,此后便出现咳嗽不止,遂考虑为排骨误吸。第三,即使部分周围型肺癌患者,经其他手段,如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仍然有必要完善支气管镜检查,因为这有助于肺癌的分期及手术术式的选择,如气管、隆突有无受侵犯、气道有无狭窄及其程度,等等。最后,对于合并阻塞性肺炎患者,支气管镜还可以协助灌洗排痰,减轻症状等。因此,对于怀疑患肺癌的病人,支气管镜检查实属必要,千万不要因噎废食,错过早期确诊的良机。
门诊经常有患者以背痛,包括胸背痛、腰背痛等等,前来就诊,结果,一查,肺癌已经晚期,实感遗憾!应该了解的是,肺癌的发生发展都是多因素多阶段多步骤长期经过而来,因此,大多数肺癌都是在沉默中潜行发展浸润,这就是为什么临床上八成以上肺癌确诊时均属晚期,只有不到二成为早期。对于某些症状或者不适,有可能是肺癌的征兆,比如超过2周以上的刺激性干咳,不明原因的痰中带血丝、血点等等,加上有吸烟及年龄40岁以上,这时应该对这些征兆高度重视,及时进一步检查予以甑别排除。而背痛,其实也往往是肺癌的征兆表现,一旦出现,也应尽早做相关检查,以明确病因。遗憾的是,现实生活中,很多人,包括医学人士,并不把它当回事。经常把它当成脊椎增生、椎间盘脱出或腰肌劳损等等,而长期到中医科行推拿按摩针灸等,或者到骨科就诊;年老者也许就当骨质疏松症长期就医,在出现咳嗽发烧等不适而到呼吸科就诊,“意外”发现而确诊为肺癌。有的是因上述不适到骨科或脑外科住院,拟行手术,术前常规胸片发现肺部异常而诊断为肺癌。更有甚者,到脑外科或骨科行手术后病理发现为转移性肺癌而确诊。而此时此刻,病程已久,也许从刚刚有背痛表现时,就予以检查确诊,也许其治疗效果则截然不同,可毕竟光阴荏苒,一去不复,太多的也许均已枉然。 因此,在此强调,背痛是一常见病症,可它也可以是肺癌的一种征象,千万别不把豆包不当干粮,一旦出现,还是要尽早检查,明确病因,尽早治疗,做到标本兼治,方为上策!
对于晚期肺癌,尤其是局部晚期III期非小细胞肺癌,如符合条件,同步化放疗是一重要治疗策略和手段,体现肿瘤多学科综合治疗的基本原则;对有远处转移的晚期IV期患者,同步姑息性化放疗也可使患者临床获益。但和其他治疗手段一样,有利有弊,需要医生患者和家属权衡利弊,做出冷静而理智的选择,而非千篇一律同步进行,对每位患者,要根据患者行为评分,机能状态,心理因素,以及患者家属的期望和家庭具体状况,做出具体的个体化治疗方案。首先,从获益来说,同步化放疗的近远期疗效肯定是最佳,患者临床获益最大,这不但可以使外周循环癌细胞和隐匿微转移灶得以迅速清除,还可以使局部原发病灶迅速变小,从而解除局部压迫和局部侵袭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因此,对于医生综合评估预计可以耐受者,都可以大胆接受尝试,以获得最佳疗效。其次,在强调同步化放疗的优点的同时,作为医生,也要将其不好的一面,即所谓的“伤身体”的一面,如实告知患者及家属,尤其是中国人体质相对西方人,同步化放疗的耐受性和依丛性都差些,很多患者因出现常见放疗副作用后无法理解,无法完成预期治疗,反而得不偿失。比如,放射性食管炎导致的进食困难、放射性肺炎导致的咳嗽和呼吸困难、脑部转移灶局部姑息放疗导致的认知行为的异常,。。。等等,所有这些,作为医生,应详细告知,作为患者及家属,要提前有发生这些并发症的思想准备,否则,一旦发生后,是无法走回头路的。事实上,如果的确对放化疗同步进行,心存敬畏,内心惶恐的话,只好退而求其次,采用序贯化放疗,即先行化疗,完成必要的疗程后再行放疗,对于国人体质而言,也未尝不是一种较优选择。
对患了晚期肺癌的患者及家属,在医生告知病理结果获得确诊的那一刻起,除物质上和时间上的全体付出外,精神上都备受煎熬,也许从那一刻起,有笑,亦是强颜。如何积极面对不幸的同时做到弛张有度,所谓退一步海阔天空,让患者的生存时的选择权得到应有的尊重至为重要。首先,在患者一般情况尚可时,作为家属,应该积极开导鼓励患者,减轻顾虑焦虑与不安,去除精神心理因素带来的疾病影响。其次,积极配合医师,努力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为所有方方面面的第一要务。第三,从患者和家属的角度出发,一定要量力而行,迄今为止,肺癌没有所谓的特效药,因此,对一些不是专门从事肺癌的医师,即使是胸科专科医师但不是从事肺癌的医师----的某些建议,如某些靶向治疗,尤其是单抗靶向治疗,一支费用以万记,都有疗程讲究,疗效亦非百分百,因此,对一般家庭,一定要量体裁衣,看菜吃饭,有时最好的,不一定是最合适的,此时,退而求其次,选择可以承受的,可以耐受的治疗方案,亦不失为一种理想选择。此谓退一步海阔天空之一。第四,对家属而言,如患者情况较差,医生认为某些治疗弊大于利时,也要保持充分冷静,如一些有创的重大治疗,经皮穿刺激光烧灼、消融、粒子植入等等,在患者预计生存期不足3月时,就没必要再去尝试。有些家属一定要医生穷尽所有现有的治疗手段,亦不顾患者意愿和感受,才觉得这样才对得起患者,才孝顺。殊不知,这只会增加患者更多的痛苦,承担更多的风险。因此,此时,不妨退一步海阔天空,让患者在有限的时间内,过的开心点,舒适点,痛苦少点,担惊受怕少点,亦不失为一种选择。第五,对于即将弥留之际的患者,尤其要充分尊重其生前意愿和选择,尽量不要去做一些违背其意愿,增加其痛苦,有损其最后尊严的重大有创救治措施,如气管插管,呼吸机有创通气等等,其实,此时,让其在其安详舒适中离去,又何尝不是一种理想选择?!作为家属,此亦所谓退一步海阔天空!其实,做为家属,的确,善始容易,善终,的确很难,很难。因此,一定要在冷静中,充分尊重患者的选择与尊严,做出理性的选择!
临床工作中,经常碰到有亲朋好友或他们的相关的亲朋好友,带来胸片或CT,说发现肺部有阴影,咨询是否是癌还是其他的东西。我们说,的确,现如今,肺癌的发病率实在是过高,因此,提高警惕是必要的,也是可以理解的。事实上,很多肺癌当出现症状前来就诊的,多数确诊时已属晚期。但有15%左右是常规体检意外发现,患者并无症状,这类患者很多是属于早期肺癌,可以明确的是,分期早晚,肺癌的预后截然不同。因此,我们强调,肺癌早诊断,早治疗,便能早日康复。其实,影像学上存在同病异影和异病同影的现象,即:有些肺部病变在影像学上可能高度疑似肺癌,肿块较大,尤其是大于3CM,周边有短细毛刺,有分叶,有胸膜牵拉征等恶性征象,但最终病理结果提示为肺结核或真菌病或机化性肺炎,都时有发生;另一方面,有些病灶很小,小于2cm,边缘也相对光滑,无前述的恶性征象表现,甚至有的可能只是呈部分实性磨玻璃阴影,极似炎症病变或其他良性病变,但最终病理诊断为早期肺癌,尤其是后一种情况,极易造成早期肺癌从医生和患者“指缝”中溜走,进而遗憾终生。这类患者一定要咨询呼吸专科医生,尤其是从事肺癌研究的专科医生,医生会根据每个不同的病人情况,采取不同的处理方案,作为患者及家属,严格遵从医嘱,定期随访,动态观察,如医生根据具体患者情况,建议必须尽快明确诊断时,则无需犹豫,尽量配合完成。比如有个患者35岁,3年前因气胸入院,当时常规行胸部CT平扫发现右上肺小结节长径约13mm,进一步行胸部CT增强提示2/3实性,1/3为磨玻璃样结节,部分增强,但并未见到明显恶性征象,考虑实性成分较多,考虑良性可能性大,但仍不排除早期肺癌可能,且患者对此产生焦虑障碍,经检查,患者其他部分并未发现有任何转移征象,我们建议直接手术切除,以做到一箭双雕,并永除后患,但患者又畏惧手术,且担心万一是慢性炎症等良性病变,岂不是得不偿失?结果就采取了保守的定期复查动态观察,前2年变化不大,每次常规复查,变化不大,但第三年时第一次复查,发现猛增了5mm,遂医生再次强烈建议手术切除,这次患者遵从医嘱,做了手术,结果证实为中分化腺癌,但很遗憾为时已晚,已属晚期IIIB期,术后很快发生了胸腔外转移。这就提示我们,此类是癌,但临床和影像学表现又不像癌的患者,一定要慎重,在密切观察的过程中,如有变化,结合患者心理表现,需要手术的千万别犹豫。而对于影像学表现像癌的患者,也要尽可能配合医生,尽快完善检查,明确诊断,尤其是一些有创性的诊疗技术操作,不要因太过担心一些有创操作的并发症风险,就讳疾忌医,顾此失彼。要知道,临床影像学上再像,也只是像而已,而确诊仍需要获得病理学诊断依据。曾经有位56岁 患者,胸部CT见右下肺占位肿块,最长径达7CM,且恶性征象明显,医生高度怀疑为肺癌,建议支气管镜、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但患者及家属一度因担心操作的并发症风险,而拒绝之,后经过医生1周耐心细致的反复做工作,仍拒绝支气管镜检查,但只同意行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结果最终证实为肺结核,经6个月的抗结核治疗,原有病变完全吸收消散。试想,如患者仍拒绝有创操作,仍未能确诊,患者肯定到处求治,花冤枉钱不说,内心的煎熬及给家属带来的困扰与压力,自不待言!所以,对于那些是癌不似癌,或似癌不是癌的情况,作为患者及家属,一定要冷静并理性对待,遵从医生的建议,尽快获得病理学依据,明确诊断是硬道理。
放疗,作为癌症治疗的四大法宝之一,在肺癌的治疗中具有及其重要的地位。放疗的全称是放射性治疗。主要利用放射线对细胞的杀伤作用来杀灭肿瘤细胞。肺癌常规放疗一般每周五天,每天一次,每次5到10分钟,如患者不需要或无法耐受手术而单独以放疗治疗肺癌,则称之为根治性放疗。 如果患者已届晚期为缓解局部症状而进行的放疗则称之为姑息性放疗,其疗程视局部病变情况和患者对治疗的反应而定。 放疗可单独使用,也可配合手术或化疗使用。但是需要明确的是,无论何种放疗,对肺癌而言都是局部治疗,仍然无法代替手术或者化疗。而且无法清除血液或淋巴中的微小转移灶;其次,放疗和其他治疗手段一样,在治疗肿瘤的同时,一样有副作用,有些还是不可逆转的副作用或并发症,如放射性皮肤灼伤、放射性肺间质纤维化、放射性脑神经损伤及行为认知的异常、失聪,有些并发症让人难于忍受,频添痛苦,如放射性食管炎导致吞咽进食困难、饮食呛咳、咽喉疼痛等等。第三,放疗一样会导致骨髓抑制如白细胞、血小板及红细胞计数的下降。但相比较而言,一般不会导致厌食、恶心呕吐、肝肾功能损害等。应该说,和化疗等其他治疗手段一样,放疗对肺癌患者而言,有利有弊,是把双刃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