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眠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可看得很重,因为它是日常必要的组成部分;也可看得很轻,因为它自带节律、与生俱来。错误的睡眠认知可能会导致失眠,下面介绍几点睡眠小常识: 1. 大脑是需要休息的,睡眠的功能包括修复、代谢、合成、发育和记忆巩固等。 2. 睡眠质量的高低不简单在于睡眠时间的长短,时长因人而异,质量高低在于醒后的大脑清醒程度。“量少质高”是一种科学的睡眠模式,这种模式会使性格更加开朗,有更多的时间用来工作和学习。 3. 持续服安眠药2周以上者,安眠药的效果可能会减弱,生物节律调整之后,尽量不用药物来催眠,睡眠习惯更重要。另一方面,对于严重失眠者也不要害怕服药后成瘾。 4. 做梦是正常的睡眠现象。每个人都会做梦,一般每晚都要做4~5次,只有在REM睡眠期做梦并醒来才会回忆起来,多数梦很快会遗忘。 5. 失眠后会有一些身体不适感,可以通过逐步改善睡眠来调节。对于一些轻度不适不必过于担心。睡眠好了,不适症状就会很快改善。 6.失眠之后,对失眠造成的不适感和低落的情绪过于专注,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白天的生活,增加失眠的焦虑感,所以要学会放松心态,学会顺其自然。 7. 养成良好的睡眠卫生习惯,床是用来睡觉的,在不困的时候睡觉,睡不着依然躺在床上翻来覆去,会造成条件性失眠。 8. 长期缺乏锻炼和排解毒素也会影响睡眠 。可能你一直以来均处在身心疲惫的状态,很少进行体育锻炼,这种情况需要用适当的体育锻炼来舒缓,或者做一些放松训练来减压也可以。 9.睡前冲个热水澡,缓解一下身体的疲劳,使得身体尽量放松,洗澡的时候,尽量感受温水带来的舒适,缓解身体的每一个细胞,可能对整晚睡眠有帮助。 10. 避免在晚间剧烈运动,特别是强度大的运动,这种睡前运动会导致你异常的兴奋,根本无法入睡。
焦虑症,也称焦虑障碍,是一组具有持久性担心、恐惧、紧张情绪和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的脑机能失调综合征,常伴有运动性不安和躯体不适感。主要包括广泛性焦虑障碍、惊恐障碍、恐惧症等。 处于焦虑状态时,主要有三大症状群:1.精神性焦虑,包括提心吊胆、忧虑、紧张等;2.躯体性焦虑,包括:头晕、心悸、胸闷等;3.精神运动性不安,包括:坐立不安、不自主的震颤发抖等。此外,注意力不集中、记忆下降、失眠、出汗、消化不良、肠胃功能紊乱等也可伴随出现。临床上常见一部分患者是以反复的躯体不适或疼痛来就诊的,查无病因,最终诊断为焦虑障碍。焦虑是一种心理现象,适度焦虑是有益的而过度焦虑则会成为一种疾病。 焦虑症易误诊为:①心肌炎:但没有心肌酶谱的改变;②阵发性心动过速:原因不明;③心脏神经官能症;④慢性胃炎、胃神经官能症;⑤更年期综合征;⑥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包括心脏、胃神经症、各器官神经症;⑦神经衰弱。 当你感到焦虑时,调节呼吸是一种比较简单的缓解方法。注意你的呼吸,尝试三秒钟吸一次气三秒钟呼一次气,保持平稳。然后开始延长你的呼气时间多两秒,继续保持稳定,呼气变得越来越长,你的放松反应就开始接管了。 如果长时间的焦虑状态不能缓解,或有突然发作的急性焦虑、惊恐,则需要尽快专科就诊,系统治疗。
抑郁症只是一种社会病吗?来源:解放日报 发表时间:06/18/2007 阅读次数:8192问:据有关数据推算,全球范围内,有超过5亿人正在遭受抑郁症的折磨。预计到2020年,在中国抑郁症可能成为仅次于心脑血管病等影响人们健康的第三大疾患,一部分抑郁症病人甚至可能会死于自杀。有人说,抑郁是一种社会疾病,生存竞争压力、收入差距等导致心理不平衡的因素,都可能成为导致抑郁症的原因。请问,竞争加剧、压力过大等社会因素是抑郁症的根本原因吗?抑郁症只是一种社会病吗?———东方网网友 郁闷之心答:抑郁症涉及的是心理健康问题。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如何正确看待这种疾病,如何保持心理健康,已经越来越受到公众的关注。其实,悲伤、忧郁、感伤等负面情绪,本身就是人们拥有的最深刻、最难以释怀的情愫之一。许多中外伟大的文学作品具有悲剧色彩,例如《红楼梦》、《悲惨世界》等,在阅读这些悲剧色彩浓烈的作品后,读者往往会对小说中人物的苦痛和故事的悲剧结局印象深刻,难以释怀。当人们自己在亲身经历亲人亡故、爱人离弃、身患重病等生活苦难后,忧郁寡欢甚至悲痛欲绝的悲伤情绪更是常常令人难以自行摆脱,有的人甚至长期深陷其中,苦不堪言。可见,抑郁是人们丰富情感体验中最深刻、最难以忘却的负性情绪,也是在经历了不愉快事件、体验到丧失感后经常出现的一种情绪。通常认为,如果个体情绪忧伤低落、缺乏兴趣和愉快感,影响到睡眠、身体健康感、思维能力、日常生活和工作能力,甚至经常出现悲观消极的念头,持续超过2周以上,就有可能诊断为抑郁症。不少人认为,竞争压力大、生活境遇存在落差等社会因素,是造成抑郁的主要原因。确实,抑郁症研究发现,在抑郁症发病前数月,病人经历不良生活事件的数量增加了6倍,其中就包括长期存在的不良生活环境,如婚姻不幸、失业、没有人可以倾吐心声等,这些问题某种程度上具有社会性。但是,应该注意到,并不是遇到这些问题,所有人都无法从抑郁忧伤的情绪中摆脱出来,仍然有许多人没有患上抑郁症。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区别呢?这可以从心理学机制和生物学机制两方面来阐述。心理学认为,抑郁症患者在患病之前,有可能在早期不愉快的生活经历中形成一些具有高度概括性的习惯性思维,比如,“如果我做得不够优秀,就什么都不是”等。这种潜意识往往是不为病人所意识的思维定势,却会使人们在遇到不良生活事件的时候更容易受到挫折,更可能表现出抑郁的症状。心理治疗能够通过助人的医患关系,使病人从抑郁情绪中走出来,而不是陷入无助、孤立的悲伤之中。常用的心理治疗方法,就包括精神动力治疗、认知治疗、人际关系治疗、支持性心理治疗等。因此,当自我意识到情绪低落的时候,应该尽量将目前的现状告诉能帮助自己的家人或朋友,取得他们的理解和支持。即使有时候得不到足够的理解,也不要过于失望,可以寻找专业医生帮助。但是在这个问题上,有人往往会走极端,认为通过心理治疗就可以帮助解决抑郁症的所有问题,甚至拒绝采取其他疗法,比如,服药。而这对病症的缓解是有害无益的。那么,为什么还要服药呢?服药不是说明抑郁症患者真的“脑子有病”了吗?通过各种遗传学、生物学、影像学和药理学等研究,现代医学已经证实,抑郁症确实存在着包括神经内分泌系统、神经递质功能、大脑皮层与神经突触异常等生物学改变。通过功能磁共振成像研究,抑郁症患者存在于大脑中许多区域,包括前额叶、基底节、颞叶和边缘系统局部葡萄糖代谢下降的现象,而这些区域与人的信息处理能力、情感处理能力、动机行为能力、睡眠质量等有密切关系。此外,医学还发现,抑郁症患者存在大脑中五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神经传递功能受损的现象,而且许多抑郁症病人的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的皮质醇调控通路发生异常。抑郁症患者也容易出现免疫功能紊乱,发生免疫相关疾病,有各种躯体的不舒适感等,各种实验室检查就曾发现明确的阳性结果。这些都说明,抑郁症也是一种会带来生理机体变异的疾病。值得欣慰的是,抑郁症通过药物治疗的有效率可以达到60%以上,也就是说,对于严重影响心理健康的抑郁症来说,也可以通过药物治疗获得治愈。目前,现代医学就已经发展出了包括抗抑郁药、锂盐、抗惊厥药、电抽搐治疗等多种化学和物理治疗手段。抑郁症的病因非常复杂,不仅包括带来不良应激的家庭社会环境和个体成长经历,也与大脑和身体各系统的功能紊乱有关。它不只是一种心病,更是一种导致病人内心痛苦、影响社会适应能力,甚至可能导致自杀等极端行为的疾病。对于这种既有心理社会因素,又有生物学因素的疾病来说,人们应予以全面和正确的认识,不能顾此失彼,也不能以偏概全。 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心身医学科主治医生 张 旭 2007-06-18 作者:张旭 来源:解放日报
今年2月22日下午门诊时接诊了一个年轻的患者,一落座情绪就非常激动,他说:“上海的医生水平太差了,我几次都快死了,心脏这里好难受,心跳好快,气都接不上来,他们居然说我没有心脏病,把我踢到你们这里来,我脑子又没病。”听到这里我心中已大概明白是怎么回事了,他确实没有心脏病,但如何让他明白呢?又如何让他接受自己患的是一种心理上的疾病呢?我告诉他:1、到这里来就诊不代表脑子有病2、心脏难受不一定就是心脏病3、我能理解他的痛苦,从精神上说比心脏病病人更痛苦4、这里有很多与他类似的患者,经过治疗后都已康复5、能否信任我?如果愿意可以慢慢地把病情经过告诉我,包括最近的工作、情感、人际关系等等。说完我就请他到诊室外思考,等我把其他患者接诊完毕后最后一个给他看,这样时间比较充裕些。2个小时后他又重新走进了诊室,虽然对治疗和诊断仍没有信心,但情绪完全平静下来。他告诉我,他是一家德国公司的白领,今年27岁,已工作3年,月薪过万,3个月前按揭买了房子,并即将结婚。但公司在2个月前又来了一个新同事,有德国留学经历,可以与德国老板直接交流,此后他就常常感到自己的工作有风险,担心哪天接到老板的辞退通知书,晚上睡眠极差,脑子里整天胡思乱想,情绪变得急躁,工作时注意力不能集中,春节休息在家也不能放松,并常感到心慌胸闷、呼吸不畅,近2周更加严重,有几次呼吸困难、马上就要死了,但叫救护车到医院急诊,做了很多检查,但医生告诉他没有病,刚才就是一个老医生建议他到我院心理科来就诊,所以他当时很生气。我问他是否与其他医生说过类似经历,他说:“没有,我没有说,医生也没有问,每次都是几分钟问什么地方不舒服,然后就开单子做检查,动态心电图、心超、运动试验都做过几次了,除了心跳速度比平时快,其它都正常”,我请他做了HAMA、HAMD、MMPI等量表测试,结果是中重度焦虑情绪,性格敏感、好胜心强、做事仔细谨慎。我告诉他,所患的不是器质性心脏病,而是一种心理疾病---“焦虑症”,是与外界压力、个性相关的疾病,是可以治疗的。我把个人网站的网址给了他,希望他晚上上去看看,有很多和他一样、甚至比他严重的患者都已康复,希望他能确信自己真的不是心脏病,能配合医生进行正规的治疗。我给他2天的时间思考,如果愿意请在周三上午来复诊,最好有未婚妻陪同,因为家人的心理支持对治疗很重要。果然周三上午8点患者已在未婚妻的陪同下来复诊了,在网上看了有很多和他患类似症状的人,他确信自己真的不是心脏病了,也不是什么疑难杂症,未婚妻也完全支持他治疗。近一段时间由于患者情绪易激惹、三天两头到医院急诊,全家人都很担心,又不知如何帮助他,这个春节过得一点都不愉快,现在看到希望了。在经过一月多的抗焦虑药物治疗,并结合了4次心理治疗,目前患者已基本康复,现仍小剂量服药巩固治疗中。
一:案例去年五月我接诊一病人,女性,52岁,因自杀二次未遂被家人送来我院门诊,入诊室时患者情绪非常烦躁,易激惹,对家人送她来心身科就诊非常反感,面色憔悴、灰暗,衣着随便,明显坐立不安,安抚其情绪后与她交谈,对为何二次自杀?她的回答是“失眠”,近三个月的失眠使她极度痛苦,以致要结束生命。在我接诊的病人中不乏有消极意念及行为的病人,但因“失眠”而自杀的病人是比较少见的,这其中是否有其他隐情呢?追问病史:患者平时性格内向、做事严谨、兴趣爱好少,退休二年,但刚退休时并未离开岗位,被单位反聘继续工作,2008年一月开始正式离岗在家。经济状况优异,丈夫经商月收入丰,但工作忙应酬多,儿子大学毕业后新婚一年,与父母分开居住,家务由保姆承担。离岗后大多数时间独自在家,常常几天找不到人说话,渐渐出现失眠症状,以入睡困难为主,睡前多思多虑,几十年前的往事浮想联翩,无法自控,同时性格变得偏激、爱挑剔,对什么都不满意,常常为一些小事发脾气,使家人感到不知如何与其相处,儿子媳妇也找借口不敢回家,原来爱看的电视连续剧也无法注意力集中。自己在药房买些安眠药无效,以致晚上失眠越来越严重,有时连续几晚通宵不眠,精神上极度痛苦,以致选择自杀来解脱自己。二:病情分析该患者表面上看是“失眠”引起的自杀,但其真正的原因是一种情绪反应,由于原有生活环境被改变,又不能适应新的环境所致的一种焦虑情绪反应,而失眠只不过是其中之一的症状,单纯改善失眠是不能真正解决患者的心理问题。三:治疗1、心理疏导:给予患者耐心的解释,告诉她为何会失眠?为何性格大变?理解她的精神痛苦,并对她的现状表示同情。同时也给她适当的保证,告诉她有很多与她相似的病人,改善焦虑情绪后睡眠即可得到好转。患者当时即表示非常感激,并对治疗有信心。2、药物治疗:予抗焦虑及改善睡眠的药物治疗,嘱其二周复诊,并将手机号码给她方便她随时与我联系,让她放心服药,增加其治疗依从性。3、家庭治疗:患者退休后未找到合适的生活方式,孤独、寂寞、空虚使其心理发生偏移,而丈夫儿子的亲情可以帮助她度过这一困难时期。与其丈夫儿子沟通,同意每周至少二次全家一起吃饭,平时尽可能对患者多些关心与沟通。4、适应新环境:指导患者享受生活,建立新的社会人际关系。建议她每天游泳一小时;参加社区的腰鼓队;到老年大学学一门乐器等。四:治疗效果刚服药二天时有些恶心、口干,但经解释及在家人的关心下坚持下来,一周后药物反应消失,二周后来复诊时情绪已明显改善,每晚可以睡6小时左右,病人及家属均对治疗效果满意,生活质量明显提高。以后患者每月按时复诊,六个月后停药。总结:失眠是一种常见症状,尤其在老年人中多见,但有些情绪障碍也同时伴有失眠症状,如焦虑抑郁情绪等,单纯改善睡眠是无效的,所以详细了解病史,药物治疗、心理治疗、家庭治疗等同时进行,并尽可能帮助其解决一些环境适应、婚姻、人际关系等方面的问题,否则治疗效果不佳,并可能出现患者自杀等严重的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