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型糖尿病是由遗传和环境因素交互作用引起的一种慢性全身性代谢性疾病,其主要病理特征是以胰岛素抵抗为主的胰岛素相对缺乏,或胰岛素分泌受损伴或不伴有胰岛素抵抗。糖耐量减低与空腹血糖异常是正常人与糖尿病之间的过渡阶段。老年人糖尿病前期是指年龄在60岁以上的糖耐量减低或者空腹血糖受损患者。餐后或空腹血糖升高是老年人糖尿病前期主要的临床表现:餐后血糖在7.8-11.1mmol/L之间(即糖耐量减低);空腹血糖在6.1-7.0mmol/L之间(即空腹血糖受损)。胰岛素抵抗是其最重要的发病机制。老年人的糖尿病前期常见危险因素有遗传因素、衰老、超重及腹型肥胖、妊娠、不良生活方式、生活经济水平及一些特殊药物等。老年人的糖尿病前期具有可逆性,若不加干预会发展为临床老年人糖尿病,易并发心、血管、肾、视网膜等多系统并发症,危害极大。将血糖值控制在正常范围内,将会延长糖尿病前期老年人寿命,使老年人避免视力受损,延缓罹患肾脏病、截肢和神经性慢性并发症。老年糖尿病患者易发生老年期抑郁症,未来发生阿尔茨海默症的风险亦显著增加。老年人在应用降糖药物的过程中特别要注意避免发生低血糖!
2022年2月28日是第15个“国际罕见病日”,今年的主题是“Shareyourcolours.”即“分享你的生命色彩”,期待大家关注罕见病,让爱不罕见,一起向未来。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定义,发病率在0.65%~1%的疾病称为罕见病。据统计,目前全球约有7000种罕见病。欧洲罕见病组织最初在2008年2月29日发起“国际罕见病日”纪念活动,约定每年2月的最后一天为“国际罕见病日”,其宗旨是促进政府和社会公众对罕见病及罕见病群体面临问题的认识和关注。《中国罕见病定义研究报告2021》首次提出了“中国罕见病2021年版定义”,即应将“新生儿发病率小于1/万、患病率小于1/万、患病人数小于14万的疾病”列入罕见病。中国目前罕见病患病人数约为2000万。罕见病虽然少见,但许多罕见病与神经系统密切相关,致残率高,早期诊断困难,药物治疗疗效有限,造成的功能障碍非常普遍。宣传教育、家属的配合、精心的护理、心理的关注、营养的支持、及时的康复和疾病全程的管理,对防治并发症和延缓疾病的进展非常重要。三分治疗,七分康复。从康复专业角度看,具体康复措施主要有运动功能康复、认知功能康复、文体音乐康复、膀胱功能管理、脑调控治疗、辅具支持和呼吸功能康复,其中呼吸功能防控贯穿整个疾病发展过程。中医中药和针灸推拿等是我国特有的康复手段,为罕见病及其并发症的防治和延缓疾病进展提供了有益探索。近年来,克州人民医院东院康复医学科开展的早期康复、重症康复和加速康复外科等科目,逐渐受到各临床科室的重视以及患者和家属的欢迎。关爱罕见病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近年来,得益于社会各界的努力,许多罕见病患者能够得到及时诊断和治疗,相关的孤儿药已经纳入医保。康复医学助力罕见病的治疗全程正成为医学界的共识。随着国家的繁荣发展、医疗技术的进步,克州人民医院互联网医院+5G平台的建立,有着江苏省人民医院老年神经科罕见病学组和康复医学科团队的强力支持,克州人民医院东院康复科团队定会戮力同心,让南疆地区罕见病患者愈发感受到生命的希望,社会的美好。让爱相伴,一起向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