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发现过,上完厕所,马桶里的水变成了红色?或者擦屁股的时候,纸上有鲜红的血迹?这种情况我们称之为便血,是指从肛门排出的血液,或与大便混合的血液。便血可能是一些肛肠疾病的症状,也可能是消化道恶性肿瘤的早期信号。因此,如果你发现自己有便血的情况,一定要及时就医,查明原因,及早治疗。便根据血液的颜色和与大便的混合程度,血可以分为以下三种类型:1、鲜红色便血:这种便血一般发生在排便过程中或排便后,血液鲜红色,不与大便混合,或只附着在大便表面。这种情况常见于痔疮、肛裂、直肠息肉等肛肠疾病,也可能是直肠癌或结肠癌的表现。鲜红色便血说明出血部位距离肛门较近,出血量较少或出血时间较短。2、暗红色血便:这种便血常见于排便过程中或排便前后,血液暗红色或棕红色,与大便混合在一起,或呈条状、片状分布在大便中。这种情况常见于结肠息肉、结肠癌、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等结肠疾病,也可能是小肠癌或胃癌的表现。暗红色血便说明出血部位距离肛门较远,出血量较多或出血时间较长。如果你出现了暗红色血便,并伴有腹部持续或间歇性的隐痛或绞痛,以及腹泻、粘液便、脓血便等情况,你可能患上了一些肠道的结肠炎症性出血,如缺血性肠炎等一类疾病。3、黑色大便:这种大便呈黑色或暗黑色,粘稠如柏油,有臭味。这种情况常见于上消化道出血,如食管静脉曲张、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等。黑色大便说明出血部位距离肛门最远,出血量最多或出血时间最长。这是因为上消化道出血的血液在经过胃和小肠的消化作用后,被转化为黑色的硫化铁,并与大便混合。便血有哪些原因?导致便血的原因有很多,不同年龄段和性别的人群可能有不同的高发病因。一般来说,成年人的便血多由以下疾病引起,如痔疮、肛裂、肠息肉、肠癌等;儿童的便血多由以下疾病引起,如肠息肉、肠套叠、血液系统疾病等。下面我们来具体介绍一下常见的便血原因:一、痔疮:痔疮是指直肠末端的静脉曲张,分为内痔和外痔两种。内痔位于肛门内,外痔位于肛门外。内痔出血是最常见的便血原因之一,一般发生在排便过程中或排便后,呈滴血或喷射状,血色鲜红,不与大便混合,或只附着在大便表面。内痔还可以出现脱出、异物感、潮湿等症状。外痔出血较少见,一般发生在外痔发生血栓或坏死时,表现为肛门外有紫黑色的肿块,伴有剧烈的肛门疼痛。导致痔疮的原因有多种,如长期便秘、用力排便、妊娠分娩、久坐久站等。治疗方法包括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保守治疗主要是改善生活习惯,保持大便通畅,避免用力排便,坐浴消肿止痛,口服消肿药物,外用栓剂或膏剂等。苏州是中医院有内痔硬化注射等保守治疗方法,手术治疗主要是针对中重度内痔或并发脱出、坏死等情况,有多种手术方式可选,如套扎等微创手术及切除术等。二、肛裂:肛裂是指肛门直肠黏膜和皮肤出现的纵向裂口,多见于后正中线位置。肛裂的主要表现是排便时出现剧烈的肛门刺痛,并有少量鲜红色的血液滴出或附着在大便表面或手纸上。排便后缓解,经过一段时间后,再次出现剧烈的刺痛,这是因为肛门括约肌发生反射性收缩和痉挛所致。导致肛裂的原因主要是大便过硬或过大,用力排便时造成肛门黏膜和皮肤的撕裂。治疗方法包括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保守治疗主要是改善便秘,保持大便通畅和柔软,坐浴消肿止痛,外用润滑剂或药物等。手术治疗主要是针对反复发作或保守治疗无效的慢性肛裂,有多种手术方式可选,如括约肌切开术等。三、肠息肉:肠息肉是指肠道黏膜上的局限性增生,形似蘑菇或葡萄,可以单发或多发,大小不一。肠息肉的类型有很多,有些是良性的,有些是恶性的,有些是良恶性潜在转化的。肠息肉的主要表现是无痛性便血,血液暗红色或鲜红色,与大便混合或附着在大便表面。还可以出现粘液便、腹痛、腹泻、便秘等症状。导致肠息肉的原因不明确,可能与遗传、饮食、慢性炎症等因素有关。治疗方法主要是内镜下切除或手术切除,并进行病理检查,确定类型和是否恶变。四、肠癌:肠癌是指发生在小肠或大肠的恶性肿瘤,其中以结肠癌和直肠癌最为常见。肠癌的主要表现是无痛性便血,血液暗红色或鲜红色,与大便混合或呈条状、片状分布在大便中。还可以出现粘液便、脓血便、腹痛、腹泻、便秘、排便习惯改变、体重减轻、贫血等症状。导致肠癌的原因不明确,可能与遗传、饮食、慢性炎症、肠息肉等因素有关。便血应该怎么办?如果你发现自己有便血的情况,首先不要惊慌,也不要忽视。你应该及时就医,做一些必要的检查,如直肠指诊、粪便隐血试验、肛门镜检查、结肠镜检查等,以明确出血部位和原因。根据不同的原因,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同时,你还应该注意以下几点:1、保持大便通畅和柔软,避免用力排便和长时间坐厕。2、饮食上多吃富含纤维素和水分的食物,如水果、蔬菜、粗粮等,少吃辛辣刺激和油腻油炸的食物。3、如果出现大量出血或伴有头晕、心悸等失血过多的表现,应立即送医院急诊。4、如果出现黑色大便或暗红色血便,并伴有消化道其他异常表现,应高度警惕消化道恶性肿瘤的可能性,及早做胃肠镜检查。总结:便血是一种常见的肛肠症状,可能是一些良性疾病的表现,也可能是一些恶性疾病的信号。如果你发现自己有便血的情况,一定要及时就医,查明原因,及早治疗。同时,你还应该注意保持大便通畅和柔软,饮食清淡和健康,避免用力排便和长时间坐厕,预防便血的发生。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结构的改变,工作压力增加,以及精神和社会因素的影响,便秘的发病率显著上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2008年制定的"便秘外科诊治指南(草案)" ,对规范便秘的诊断和外科治疗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近年来,随着便秘基础和临床研究水平的提高,对慢性便秘的认识也逐步深入。我们这次对"便秘外科诊治指南(草案)"作相应的修订。 一、便秘的概念[1,2] 便秘表现为持续排便困难、排便不尽感或排便次数减少。排便困难包括排便量少、干结、排便费时和费力、排便不尽感,甚至需要用手法帮助排便。排便次数减少指每周排便次数少于3次或长期无便意。慢性便秘的病程至少为6个月。 二、便秘的病因 正常排便需要胃肠内容物以正常的速度通过消化道各段,及时抵达直肠,并能刺激直肠肛管,诱发排便反射。排便时盆底肌肉协调活动,完成排便。以上任何一个环节障碍,均可引起便秘[2,3,4,5,6,7,8,9]。 1.结直肠外因素: (1)胃肠运动控制中枢:长期抑制便意、精神病、抑郁症、神经性厌食、认知障碍或痴呆;脑出血、占位、外伤[3]。(2)神经传导:自主神经病变引起的传入、传出神经支配异常。 2.结直肠因素: (1)壁内神经传导:先天性巨结肠、特发性巨结肠、巨直肠。(2)肠神经系统:慢传输型便秘、功能性排便障碍[10]。(3)终末效应器:药物:如可待因、吗啡、抗抑郁剂、抗胆碱能制剂等[11];局部排便感受器缺如、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低下或亢进、垂体功能低下、嗜铬细胞瘤、尿毒症、慢性肾病等;离子通道拮抗剂、激动剂[3]。(4)肌肉组织:假性肠梗阻、肛裂、肛管或直肠狭窄、老年、内括约肌失迟缓、盆底痉挛综合征、耻骨直肠肌肥厚、皮肌炎等[12]。(5)间质组织:硬皮病、淀粉样变性、系统性硬化病等[13]。(6)黏膜层:炎性肠病、泻剂结肠、直肠黏膜内脱垂[6]。(7)直肠形态改变:直肠全层内脱垂、直肠前突。 3.结直肠内因素: (1)黏膜表层:肠炎、伪膜性肠炎[14,15]。(2)腔内:膳食纤维摄入不足、环境改变、肠道菌群失调;结肠崩解的药物[16,17]。 三、便秘的检查方法和评估 1.询问病史: 详细询问有关便秘的症状及病程、饮食和排便习惯、胃肠道症状、伴随症状以及用药情况;便秘有关症状包括便次、便意、是否困难或不畅、便后有无排不尽、肛门坠胀及粪便形状;注意询问有无肿瘤的预警症状,如便血、黑便、腹痛、贫血、消瘦、发热等。 2.一般检查: 肛门直肠指诊能了解直肠有无粪便滞留及形状,肛管括约肌和耻骨直肠肌的功能状况,肛管和直肠有无狭窄和占位病变,有无直肠前突和直肠内脱垂;钡灌肠或结肠镜检查是排除结直肠器质性病变的重要检查;血常规、粪便常规、粪便隐血试验是排除结直肠器质性病变的重要而又简单的检查;必要时行激素水平和代谢方面检查。 3.特殊检查: 对于长期慢性便秘患者,可以酌情选择以下检查。需要注意的是,针对有关便秘的特殊检查,应在详细询问病史并进行各种常规检查如肛门直肠指诊、钡灌肠或结肠镜检查除外结直肠器质性病变后选用。 (1)结肠传输试验[2,18,19,20]: 常用不透X线标记物。检查前3 d禁服泻剂及其他影响肠功能的药物。随标准餐顿服不透X线的20个标记物,服标记物后6、24、48、72 h各拍摄腹部X线平片1张,根据结肠内标记物数量计算结肠传输时间和排出率。正常值为72 h排除80%的标记物。根据结肠的分布,有助于评估是慢传输型便秘(slow transit constipation,STC)或出口梗阻型便秘(outlet obstructive constipation,OOC)。采用核素法可检测结肠各节段的传输时间,但因价格昂贵而难以普及。 (2)排粪造影: 将一定量的钡剂注入直肠内,模拟正常的生理排便活动,动态观察肛门直肠的功能和解剖结构的变化[21,22]。主要用于诊断肛门直肠的功能性疾病,如直肠内脱垂(直肠黏膜脱垂和直肠内套叠)、直肠前突、会阴下降、盆底肌痉挛综合征等。盆腔多重造影包括直肠、盆底、膀胱和阴道造影,有助于诊断盆底疝和直肠内套叠,了解膀胱和子宫的形态变化[23]。排粪造影是决定手术方式的可靠依据。 (3)磁共振排粪造影: 该技术多平面成像、分辨率高、无辐射[24]。能够完整地分析排粪时肛直肠角、肛管开放、耻骨直肠肌功能、盆底位置以及会阴下降程度等,可准确定量评价排粪速度和显示排粪过程盆底细微的形态学改变[25,26]。 (4)肛管直肠测压[27,28,29]: 该方法评估肛管和直肠的动力和感觉功能。测定指标包括直肠压力、肛管静息压、肛管最大收缩压和肛门直肠抑制反射,还可以测定直肠感觉功能和直肠顺应性。有助于评估肛管括约肌压力、直肠有无动力和感觉功能障碍;监测用力排便时肛管括约肌有无不协调收缩;评估有无先天性巨结肠症。 (5)盆底肌电图测定: 能够记录肛管括约肌的肌电图波幅和动作电位,可以判断有无肌源性病变;阴部神经潜伏期测定能显示阴部神经有无损伤[30];以及模拟排便时的肛门外括约肌矛盾性收缩[31]。 (6)球囊逼出试验[32]: 能够反映肛门直肠对球囊的排除能力。50 ml的球囊排出时间大于5分钟者为阳性。球囊逼出试验作为功能性便秘的初筛检查,简单易行。对于判断直肠无力有重要意义。 (7)结肠压力测定[33]: 将压力传感器放置到结肠内,在相应生理的情况下连续24~48 h监测结肠压力变化,从而确定有无结肠无力。对选择外科手术方式有指导意义[34]。 (8)肛门超声内镜检查: 可了解肛门括约肌有无缺损和功能异常。为手术定位提供线索。 四、便秘的诊断 对便秘的诊断应详细询问病史,进行体格检查和便秘的特殊检查,以及排除结直肠器质性病变和药物导致的便秘,且符合罗马Ⅲ标准中功能性便秘的诊断标准[35];见表1。在上述基础上还要了解便秘的病因和(或)诱因、程度及便秘类型。对制定治疗方法和预测疗效至关重要。 1.便秘的程度: (1)轻度:症状轻,不影响生活,经一般治疗能好转,无需药物或少用药。(2)重度:便秘症状持续,患者异常痛苦,严重影响生活,不能停药或治疗无效。(3)中度:介于两者之间。所谓难治性便秘常是重度便秘,可见于出口梗阻型便秘(OOC)、结肠无力以及重度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with constipation,IBS-C)。 2.便秘的类型: 根据便秘症状,便秘分为结肠慢传输型便秘(STC)、OOC和混合型便秘。其中OOC最为常见,STC和OOC同时存在称为混合型。 (1)STC:排便次数减少,少便意,粪便坚硬,因而排便困难。肛门直肠指诊时直肠内无粪便或触及坚硬粪便,而肛管括约肌缩肛和用力排便功能正常;全胃肠或结肠传输时间延长;缺乏OOC的证据,如排粪造影和肛肠测压正常。符合罗马Ⅲ标准中的b、f项中之1项或以上,而无c、d、e项。 (2)OOC:粪便排出障碍,可表现为排便费力、不尽感或下坠感,排便量少,有便意或缺乏便意。肛门直肠指诊时直肠内有粪便,力排时肛门括约肌、耻骨直肠肌可能呈矛盾性收缩或痉挛性收缩;全胃肠或结肠传输时间正常,多数标记物可潴留在直肠内;排粪造影可呈现异常;肛肠测压显示,用力排便时、肛门外括约肌呈矛盾性收缩或直肠壁的感觉阈值升高等。符合分型依据症状a、c、d、e项项中之1项或以上,而无b、f项。 (3)混合型便秘:同时具备STC和OOC便秘特点;罗马Ⅲ诊断标准中的症状可全部或交替出现。 (4)肠易激综合征的便秘型是一类和腹痛或腹胀有关的便秘,同时也可能有以上各类型的特点。 五、便秘的治疗 治疗原则:根据便秘轻、中、重程度、病因和类型,采用个体化综合治疗,恢复正常排便。 (一)非手术治疗 1.运动: 增加体力活动可部分改善便秘患者的症状。 2.饮食: 便秘患者增加更多的水和食物中纤维素的摄入,是最基础治疗[36]。不过膳食纤维对于改善轻度至中度便秘是有效的,但对于严重便秘效果不明显[37]。 3.建立良好的排便习惯: 患者在晨起或餐后2 h内尝试排便,排便时集中注意力,减少外界因素的干扰[38]。 4.药物治疗: 首选容积性泻剂,如膳食纤维制剂,包括植物纤维素和甲基纤维素,尤其适用于孕妇、儿童及老年患者[39]。通过口服微生态制剂,调节肠道微生态平衡,对缓解便秘和腹胀起到一定的作用[40]。当上述治疗无效时,可使用渗透性泻剂,增加排便次数、改变大便形状、缓解腹痛[41]。刺激性泻药的应用,在短期内作为二线药物治疗慢性便秘;长期使用刺激性缓泻剂可造成肠道平滑肌萎缩,使肠道蠕动功能更差,并可能对肠道造成慢性损害,如结肠黑变病[42];比沙可啶治疗慢性便秘是有效的、可耐受的,但长期应用刺激性泻药的疗效未作评估[43]。 通过肛门灌注甘油制剂,适合直肠粪便嵌塞。当饮食调节和应用各类缓泻剂均无效时,可考虑应用促动力药及促分泌药,如普芦卡必利[44]、鲁比前列酮[45]和利那洛肽[46]。其中鲁比前列酮可以有效治疗吗啡引起的便秘。其他新药物如elobixibat和plecanatide目前正处于研究中。虽然欧洲的研究显示这些药物具有一定的疗效,但治疗便秘的最终效果还有待长期的结果和随访。我国传统医学的中药(包括中成药制剂和汤剂),能有效缓解慢性便秘的症状,但其疗效的评估尚需更多循证医学证据。 5.生物电反馈治疗: 生物反馈疗法是一种生物行为疗法,主要用于功能性排便障碍中的不协调性排便和大便失禁,也用于治疗其他类型的功能性便秘,如肛门痉挛、慢性盆底疼痛综合征、直肠肛门抑制反射消失、直肠感觉缺陷、大便失禁、STC、孤立性直肠溃疡等[47]。 6.心理治疗: 功能性便秘与抑郁型和焦虑型心理障碍有密切关系,应强调精神心理治疗的重要性,包括健康教育、心理治疗、认知行为治疗、药物治疗等。对于伴有明显抑郁、焦虑和睡眠障碍的患者,需要选择抗焦虑抑郁药物治疗[48]。 7.针灸、按摩推拿治疗: 均有助于改善便秘症状[49]。有报道采用骶神经刺激可治疗经内科综合治疗无效、无肛门括约肌解剖改变的顽固性便秘患者[50]。 (二)外科治疗 针对经过非手术治疗后收效不大、经便秘特殊检查显示有明显异常的患者,可考虑手术治疗。但应慎重掌握手术适应证,针对病变选择相应的手术,如有多种病变同时存在时,应手术解决引起便秘的主要病变,但也同时解决次要的续发病变。术前需进行预测疗效,应注意有无严重的心理障碍,有无结肠以外的消化道异常。 1.慢传输型便秘(STC)的外科治疗 经结肠传输试验证实结肠传输时间明显延长,系统非手术保守治疗无效,严重影响日常生活工作的STC患者,建议采用外科手术治疗[51]。STC手术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1)全结肠切除回直肠吻合术:是改善排便困难最有效的术式[52,53],但术后会出现一定的并发症。(2)结肠次全切除术:主要重建方式包括顺蠕动升结肠或盲肠直肠端端吻合术和逆蠕动盲直肠吻合术[53,54,55,56],保留回盲部是为了保留回盲瓣的功能,可有效减少术后并发症,保留回盲部的长度应根据盲直肠吻合部位和方式的不同来掌握[57]。(3)结肠旷置术:对于老年及不能耐受大手术STC患者,国内率先采用结肠旷置术,并演变出多种不同的术式可供选择[58,59]。(4)回肠造口术:对于行结肠旷置术后出现盲袢综合征者、年大体弱的STC患者可建议采用回肠造口术[60]。 STC的微创治疗:腹腔镜手术因具有创伤小、术后恢复快、住院时间短且具有美容效果等优点,被广泛地运用于STC的治疗[61]。STC手术后可能出现一些并发症,主要包括:(1)粘连性肠梗阻[62]:多发生在结肠(次)全切除术后。手术创面腹膜化、应用防粘连的药物与制剂及腹腔镜技术的运用等可降低肠梗阻发生率;(2)腹泻[52]:多在2周至3个月逐渐缓解。腹泻严重者可应用思密达或易蒙停等止泻药物治疗;(3)腹痛、腹胀[54,63,64]:可能与小肠蠕动过快、结肠次全切除术中保留结肠过长、结肠旷置后盲袢综合征等有关;(4)便秘复发:主要因手术切除结肠范围不够、混合性便秘未纠正OCC等导致;(5)手术创面淋巴漏:保持引流通畅是治疗关键,2~3周多可自行闭合,手术创面的腹膜化和应用超声刀游离可减少淋巴漏的发生。 STC手术指征[65,66]:(1)符合罗马Ⅲ诊断标准;(2)结肠传输试验明显延长;(3)经过2年以上的系统非手术治疗无效;(4)排粪造影或盆腔四重造影能够明确有无合并出口梗阻型便秘;(5)钡灌肠或结肠镜检查排除结直肠器质性疾病;(6)严重影响日常生活工作,患者强烈要求手术;(7)无严重的精神障碍。 2.出口梗阻型便秘(OOC)的外科治疗 直肠内脱垂:直肠内脱垂的手术分为经肛门手术和经腹直肠悬吊固定术。经肛门手术包括经肛吻合器直肠切除术(stapled transanal rectal resection,STARR)、吻合器痔上黏膜环切钉合术(procedure for prolapse and hemorrhoids,PPH)、直肠黏膜纵行折叠术加硬化剂注射术。经腹手术包括各种直肠悬吊固定手术如直肠腹侧固定术等[67,68]。手术指征:(1)OOC症状明显;(2)经严格的非手术治疗包括提肛锻炼、饮食调节、软化粪便、适当应用缓泻剂及生物反馈治疗等无效;(3)排粪造影检查显示明显的直肠内脱垂。 直肠前突:直肠前突修补术主要包括经直肠、经阴道及经会阴三种入路[6]。经直肠入路手术包括STARR、经肛腔镜切割缝合器直肠前突修补术(Bresler术)[69];经阴道直肠前突修补术;经会阴直肠前突修补术,常同时进行肛提肌成形,可改善并存的肛门失禁症状。直肠前突手术指征:(1)前突深度应>3 cm;(2)排粪造影显示直肠前突内有造影剂存留;(3)有明显OOC症状;(4)需要用手辅助排便[66]。单纯的直肠前突少见,常合并有直肠内脱垂。对直肠前突合并直肠内脱垂患者,可选择STARR或经腹直肠悬吊固定术,但术前合并肛门失禁者应慎用STARR。对盆底腹膜疝常伴有直肠内脱垂患者,建议经腹直肠悬吊固定同时,抬高盆底腹膜,修复盆底疝。骶神经刺激术治疗OOC的疗效尚需进一步研究[70]。 盆底疝:往往同时伴随直肠内脱垂,处理方法同直肠内脱垂全层套叠,但重点是盆底抬高,修复盆底疝。 耻骨直肠肌痉挛综合征(puborectalis syndrome,PRS):也称为盆底肌痉挛综合征,是指排便时耻骨直肠肌异常或反常收缩或不能松弛的行为障碍。它易诊断却难以治疗。建议生物反馈结合扩肛治疗为主,也可以采用肉毒素A注射法,手术应慎重。可选择的手术方法有经肛门或骶尾入路的耻骨直肠肌束切断术和闭孔内肌筋膜耻骨直肠肌融合术。手术指征:(1)排粪造影和肛肠肌电图诊断耻骨直肠肌痉挛;(2)排便困难症状严重。 3.混合型便秘的外科治疗 在手术处理STC便秘的同时,处理伴随的OOC便秘。如果伴随有痉挛性便秘,应术前进行生物反馈治疗及扩肛治疗。 值得注意的是,外科手术的治疗后,务必重视采取非手术治疗的措施,以便巩固治疗效果,防止便秘症状复发。 参与本指南修订的核心专家 参与本指南修订的核心专家:高春芳、杨新庆、刘宝华、魏东、钱群、赵克、高峰、江从庆、张林、张安平、李春穴、龚文敬、徐明、李凡 主要执笔者:刘宝华、魏东、杨新庆、张林、钱群、江从庆、高峰、徐明
1.术后积极换药,保持创面引流通畅。 2.可以使用中药坐浴,有清热利湿的作用。 3.术后饮食,要多注意添加优质蛋白质,有利于促进创面生长。 4.不要饮酒,饮食避免辛辣刺激。 5.术后如果出现肛门肿胀,流脓,有脓性分泌物,要积极到医院复查。 6.保持大便软畅。 本文系吴本升医生授权好大夫在线(www.haodf.com)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如何正确认识便秘苏州市中医医院 肛肠科及便秘专病门诊 王晓鹏副主任中医师一.什么叫便秘首先让我们来谈谈什么叫便秘。平时大家普遍认为每天能排便一次就是正常的情况。排便间隔超过一天了就认为是便秘了。那从我们医生的认识角度来看是不是也是这样呢?从医生的专业角度来讲,我们平时所说的便秘是指慢性功能性便秘。便秘是以持续排便困难、排便次数减少或排便不尽感为表现的肠道功能性疾病。便秘定义包括:(1)排便努挣、干硬粪块,有便意但不能排便,便次减少或排便不尽:(2)每周排便少于3次,排便量少于35 g/d,或排便努挣时间大于排便时间的25%; 要诊断便秘必须是1.来就诊前6个月中最近的3个月有症状发作。应包括以下两个或以上症状:(1)至少25%的排便有努挣;(2)至少25%的排便为硬粪块;(3)至少25%的排便有不完全排空感;(4)至少25%的排便有肛门直肠阻塞感;(5)至少25%的排便需手助排便;(如手指排便、支托盆底);(6)每周排便少于3次。2.不用泻药软粪便少见。3.不符合肠易激综合征(IBS)的诊断标准。慢性便秘包括:1.功能性便秘(慢传输型便秘)结肠动力低下、结肠传输时间延长 (10.2%)2.功能性排便障碍排便时盆底肌肉不协调收缩、肛门括约肌松弛不够或排便时推进力不足 (50.8%)3.混合型(Mix) 上述两种情况均存在(39.0%)4.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IBS-C) 二.引起便秘的原因目前已知的引起便秘的原因主要包括一下这些方面:摄入纤维素不足、缺水、久坐和环境改变等,可能因旅行、怀孕、或精神紧张而加重。其他如:长期强忍便意,滥用减肥药或泻药,也是造成便秘的重要原因。慢性便秘也可能由器质性疾病继发,如结直肠肿瘤或狭窄;系统性疾病包括脊髓损伤、糖尿病、硬皮病、甲状腺功能减退、多发性硬皮病、中风后或帕金森病等。三.如何预防和治疗便秘首先治疗便秘的目标1.缓解症状2.恢复正常肠动力和排便生理功能治疗便秘的原则:1.个体化的整体治疗2.良好的精神心理状态3.合理饮食结构4.建立正确的排便习惯5.对有明确病因者进行病因治疗6.需长期应用通便药者治疗者,应避免滥用泻剂7.外科手术应严格掌握适应证那何时才需要到医院进行治疗呢?排便习惯改变如大便次数增加或减少,排便量减少,或排便的困难程度增加等,这些症状持续超过3周,就应该就医了。便秘的预防治疗措施主要有下面几个方面:1. 饮食生活方式调节:大多数轻症患者可以通过饮食调节,规律生活,进食规律,定时排便;适量运动,增强体质帮助改善排便。1.1合理饮食增加膳食纤维和水分的摄入没有碾臼的谷类、红薯、豆类等非水溶性膳食纤维含量多的食品,大麦与小麦的全粒粉、糙米或玉米片、燕麦片等含有许多谷类胚芽或麦糠的食品,都可以提供较多的膳食纤维蔬菜水果中的膳食纤维丰富裙带菜或羊栖菜等海藻类,含有大量叫藻朊酸的膳食纤维,作用与谷类、蔬菜类的膳食纤维不同果仁类,如芝麻、核桃、杏仁和花生等也含有大量的膳食纤维增加水分的摄入:建议是每天要喝6-8杯(约1500-2000ml)流质饮食,包括清水,果汁和各种汤。WHO的建议是饮食中的三低一高:低盐低糖低脂高膳食纤维1.2 规律的生活每日定时饮食及排便,一有便意马上到厕所1.3 增加运动促进肠道蠕动:如在工作的闲暇时间做做体操;每周做1~2次的全身运动;经常泡澡,在浴缸中按摩下腹部,尤其是左下腹,产生的刺激有助于引起便意等2. 药物治疗:容积类轻泻剂(膨松剂):欧车前 、非比麸渗透性泻剂:乳果糖 、聚乙二醇 、硫酸镁 刺激性泻剂:酚酞、蒽醌类药物、蓖麻油 促肠动力剂:替加色罗 中药治疗3. 训练排便:对于儿童慢性便秘和直肠感觉功能减退的便秘患者可以通过生理盐水定时灌肠的方法来帮助排空,改善粪便质地,重建规律排便。医生会根据各人的感觉功能测定指标进行具体训练方法指导。4. 针灸治疗:通过整体调整,从中枢神经系统、交感副交感神经系统和肠神经系统三个层面,促进肠蠕动,激发自身的调节机制,增强体质,改善症状。5. 盆底生物反馈:将一个探头置入直肠内,在治疗师的指导下通过特定的训练计划帮助感受正确排便时盆底肌的协调运动和精细感觉,是盆底肌运动不协调和盆底松弛综合征患者治疗的首选方法,安全、无痛苦。何时需要选择手术治疗呢? 大部分功能性慢性便秘患者经过各种非手术方法的综合治疗均能取得较好的效果。部分患者在规范的非手术治疗无效时,需由医生根据排粪造影、钡灌肠、结肠运输试验等检查结果,结合非手术治疗情况,综合评估后才能确定是否需要手术。综上所述,慢性便秘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症。只要做到规律生活,合理饮食,积极治疗,合理运动等调护,就能有效防治。
一位给别人看了一辈子病的医生,当被确诊为直肠癌晚期时悲痛地说: “我要是早对便血引起重视,就不会这样了”。事实上,两年前在他刚出现便血时如果不当痔疮去治,而及时做相应检查,及时手术,完全可以有更好的结果。其实,这样的教训临床上并非少见,许多人都认为便血只不过是痔疮,忍忍或用点药就过去了,没必要去“大动干戈”。忽视便血的最直接后果,是使许多疾病失去了最佳治疗时机。肠道肿瘤就不用说了,以便血为主要表现的直肠或结肠息肉,本来是良性的,一些人由于拖延日久,结果发生恶变。就是痔疮,也不应忽视,因为出血到一定程度会导致贫血,这不仅给身体造成严重损伤,还给痔疮治疗增加难度。便血是数十种肛门及消化道疾病的信号。我们可以根据便血的方式、多少、颜色及伴随症状,综合分析作出自我判断,以便对它们作出及时合理的处理。问:什么是便血?答:便血是指消化道出血,血液由肛门排出。便血颜色可因出血部位不同、出血量的多少,以及血液在肠道内停留时间的长短而异,表现为鲜红、暗红或黑色。少量出血不造成粪便颜色改变,须经隐血试验才能确定者称为隐血。黑便是便血的一个类型,主要是血液在肠道的停留时间较长,红细胞破坏后,血红蛋白在肠道内与硫化物结合成硫化亚铁,使粪便呈黑色,由于附有黏液而发亮,类似柏油,故又称“柏油便”。问:哪些疾病会出现便血?答:肛肠科的疾病中最常见到的症状之一就是便血。如:痔疮,包括内痔,混合痔、肛裂、肛管息肉、直肠息肉、结直肠肿瘤、结肠息肉病,慢性结肠炎,出血性肠病,凝血功能异常等。另外,胃及十二指肠溃疡,凝血功能异常等也会出现便血。问:中医对便血的诊治有什么特点?答: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来了解一下中医看病的特点和过程。从中医的角度来讲,我们不仅仅是辨病,还要辩证。同一个疾病发生在不同的人身上,会表现出不同的症状,所以我们中医看病讲究“辩证论治”,我们通过病人不同的表现,来辩证,根据辩证的不同,来进行对应的治疗。便血是中医临床常见病症,其发病多与感受外邪、饮食不节、劳欲体虚等因素有关,常涉及肝、脾、胃、肠等脏腑,临床应分清寒、热、虚、实,采用清火养血、疏肝泻热、化湿解毒、清化湿热、活血化瘀、滋养肝肾、健脾温中、益气摄血等方法。例如痔疮的出血,老年人多见气不摄血,由于老人素体气血不足,中气不足,排便无力,易努挣,气不摄血,血溢胃肠则易出现便血,治疗当以益气摄血为主;年轻人多气血旺盛,血热肠燥,郁热下注大肠,热伤肠络,发生便血,治宜清热凉血止血。问:如何从便血这个症状来分辨疾病?答:从便血这个症状来分辨疾病,我们要考虑一下几个情况。首先是便血的颜色。离肛缘比较近的部位发生的便血,一般是鲜红色的,如痔疮、肛裂、肛管息肉、低位的直肠息肉等等。而象大肠肿瘤、结肠息肉病、慢性结肠炎高位的直肠息肉等疾病,由于发病部位离肛缘较远,表现出来便血的颜色就是暗红色,或者是紫暗色的,有的或者还兼夹有粘液、脓液等。其次是便血的性状。一般痔疮的出血表现为喷射状或点滴而下;肛裂的出血主要是便纸染血;慢性结肠炎的出血主要是和大便混合在一起等等。第三是除了便血以外的伴随症状。痔疮除了出血还有肛门内痔核的脱出、肛裂除了出血还有便时及便后的疼痛、慢性结肠炎常伴有腹泻、结直肠肿瘤常伴有大便习惯的改变,如排便次数增多,大便变细、变稀等等。问:出现便血,我们应该怎样正确处理?答:出现便血我们首先要引起重视,注意观察便血的颜色、性状特点以及其他的伴随症状,以便就诊是可以给医生提供准确的病情;其次是要到正规的医院就诊,最好是专病专科就诊,专科医生在专科疾病的治疗方面经验丰富,误诊率低,能够给病人提供最佳的诊疗方案;最后,肠镜检查是便血诊断的一个必要且可靠的手段,病人不应由于恐惧而轻易拒绝医生提出的肠镜检查要求,许多早期结直肠肿瘤都是出现便血后,及时进行肠镜检查发现的。问:在日常生活中,怎样预防便血的出现?答:根据目前我们肛肠科在临床上的统计,便血最常见的原因有痔疮、肛裂以及结直肠肿瘤等。这些疾病的发生和我们平时的一些生活习惯有关。便秘、排便不规律是上述疾病发生时常见的伴随症状。多进食高食物纤维素含量的食物,如蔬菜、水果、粗粮等,能有效地改善这些排便困难情况。另外,适量的运动,增加饮水量,腹部的按摩保健,好的排便习惯的养成都会对我们的排便情况有帮助,从而减少便血的发生率,达到预防便血的目的。
最近接诊了一位患有高位肛周脓肿的患者在一次手术中成功治愈,这对于患有这种病的患者来说,是一个好消息。通常情况下,治疗肛周脓肿需要进行两次手术,第一次手术进行引流,引流好后再进行手术形成肛瘘,这个过程需要很长的时间和较高的治疗成本。然而,这位患者通过肛门MRI检查,找到了肛周感染的内口,彻底清楚感染内口后,经过一次性手术成功治愈,这让患者和医生都感到十分欣慰。肛周脓肿是一种常见的疾病,通常由于细菌感染引起。如果不及时治疗,病情可能会恶化,导致更严重的健康问题。这位患者能够在一次手术中治愈,说明现代医学技术的进步和医生的专业水平,对于患者来说是一种福音。我们希望更多的人能够及时了解肛周脓肿的症状和治疗方法,并在医生的指导下及时接受治疗,早日康复。近年来,苏州市中医医院肛肠科在诊治肛周脓肿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尝试,引入了先进的术前影像学分析技术,提高了手术的精准度和安全性。在这一新的治疗模式下,苏州市中医医院肛肠科成功治疗了大量的肛周脓肿患者,许多患者在一次手术中就能够顺利康复,受到了广大患者的高度评价和赞誉。这一成就的取得,离不开苏州市中医医院肛肠科医生们的专业精神和执着追求,他们致力于借助最先进的技术和治疗手段,为患者提供最优质的医疗服务。相信在未来,苏州市中医医院肛肠科将继续发扬医院优良传统,为广大患者提供更加优质、高效、温暖的医疗服务。
什么是肛周脓肿?当肛门周围的腺体感染或阻塞时,可能会引起肛周脓肿。这种疾病通常在肛门周围皮肤的腺体、汗腺或毛囊感染时发生,细菌会进入这些腺体并导致化脓性感染。肛周脓肿的常见症状包括肛门周围疼痛、肿胀、发热、局部红肿和坐立不安等。这些症状通常在几天内恶化,可能会导致脓液积聚并扩散到周围组织中,进而导致更严重的并发症。肛周脓肿的病因主要是肛门周围皮肤的腺体、汗腺或毛囊感染或阻塞所导致。腺体、汗腺或毛囊可能会受到细菌感染或其他因素的影响而阻塞,这使得腺体内的分泌物不能正常排出,从而导致细菌在腺体内繁殖。随着细菌数量的增加,体内的免疫系统会反应并引起炎症,形成肛周脓肿。 肛周脓肿的病因是什么?一些常见的导致肛周脓肿的因素包括:1.肛门周围卫生不佳:不干净的卫生习惯、过度清洗肛门周围的皮肤,或者过度使用肥皂和清洁剂等都可能导致肛门周围的皮肤发生刺激性反应,引起腺体、汗腺或毛囊感染。2.便秘或腹泻:长期便秘可能会导致大便憋在直肠内,从而增加了肛门周围的压力,腹泻可能导致肛腺腺体堵塞,这可能导致腺体、汗腺或毛囊感染或阻塞引起进一步的感染。3.肛门周围的创伤或损伤:肛门周围的创伤或损伤,如手术后或外伤后可能会导致腺体、汗腺或毛囊感染或阻塞。4.糖尿病:糖尿病患者可能会有免疫力下降的问题,使得他们更容易患上肛周脓肿。 肛周脓肿需要做什么检查?1、血常规检查:白细胞及c反应蛋白,查看感染与否,及严重程度如何。 2、超声检查:超声检查可以帮助医生确定脓肿的大小、位置和深度。 3.CT扫描:CT扫描可以提供更清晰的图像,帮助医生确定炎症的程度和分布情况。 4、肛周磁共振(MRI)检查,可确切知道脓肿的位置,大小,比CT检查更为精确,为手术做准备。 5、细菌培养:如果医生怀疑肛周脓肿是由细菌感染引起的,可能会进行细菌培养以确定病原体类型和对抗生素的敏感性。 肛周脓肿该如何治疗? 治疗肛周脓肿的方法通常包括以下几种: 1.口服抗生素:如果病情较轻,可能只需要口服抗生素和热敷治疗。 2.局部抗菌药物治疗:可能会建议使用局部抗菌药物来减轻疼痛和红肿。3.使用药物敷贴,使用(苏州市中医院)金黄膏等外敷,可以消肿止痛。 4.手术治疗:对于较大或较严重的脓肿,可能需要进行手术治疗。手术通常包括切开脓肿并清除脓液,以确保愈合。我院对肛周脓肿一般术前完善检查,确定脓肿的位置,根据情况可以进行脓肿切开引流术或者肛周脓肿一次性根治术。 如何预防肛周脓肿?预防肛周脓肿的方法包括: 1.保持个人卫生:每天清洗肛门周围的皮肤,并保持干燥和清洁。 2.避免便秘:适当饮食和饮水,保持充足的水分和纤维摄入量,有助于预防便秘。 3.避免过度摩擦:避免使用刺激性的肥皂或清洁剂,避免过度摩擦肛门周围的皮肤。4.劳累后注意休息,不熬夜,提高人体正气,可以抵抗肛周感染。 5.减少坐立时间:长时间坐立会增加肛门周围的压力,可能会导致腺体阻塞,应避免坐太久。 总之,肛周脓肿是一种常见的疾病,但如果及时进行治疗并采取预防措施,可以减少其发生的风险。如果您出现肛门周围疼痛、肿胀、发热等症状,请及时就医并进行治疗
苏州市中医医院肛肠科独立建科已近50年,目前是江苏省中医临床重点专科,苏州市临床重点学科,苏州市临床医学中心,江苏省中医肛肠质控中心副主任单位,苏州市中医肛肠质控中心主任单位。科室现有2个病区,共计床位95张;硬件条件省内领先的肛肠盆底中心1个(诊疗面积超过300平方),常年开设专家门诊,普通门诊及专病门诊,年门诊诊疗病人4万余人次,收住病人近4000人次,开展各类手术3500余台。学科团队有在职医师18人,全部都有硕士及以上学位,其中博士及博士在读8人。科室有江苏省名中医1名,苏州市级名中医3名,江苏省333人次1名,苏州市姑苏卫生重点人次2名,青年拔尖人次4名,江苏省各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2名,常委1名,苏州市各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2名,副主任委员3名,南京中医药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6名,安徽中医药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3名。学科团队成员近5年发表论文100余篇,其中核心期刊论文超过70篇,SCI论文超过60篇,主编专著2部;立项各级科研课题项目30余项,其中国家级项目4项,省级项目3项;获各类专利授权近20项,其中发明专利1项;获得各类科技奖项近20项,其中省级科技获奖2项。近5年来学科团队与国内多个知名肛肠专科团队有着密切的合作交流,举办了各级学术交流及继续教育活动10余次,其中国家级和省级会议各一次,在江苏省及苏州市都拥有一定的声誉及学术影响力。
最近在门诊接诊了一位70岁的女性患者,三天大便未解,在药店买了开塞露。在厕所剪开后,插入肛门口,马上就解大便,拉出来是开塞露,又加量,直至加到3支,累的满头大汗,也没有解出大便。当时在我门诊上,我让患者侧卧后,指诊发现直肠下段有少许粪便,使用她带来的开塞露,予以缓慢挤入两支,嘱咐患者平躺一会后如厕,后解出较多粪便。临床上,有许多患者在家中仍不太会使用开塞露,所以导致效果不好。今天,和大家聊聊如何正确使用开塞露。一:体位我了解到的大部分病人都是蹲在厕所使用开塞露,这是不推荐的,比如刚才开头的病人,就是在家里卫生间使用开塞露,大部分都没有挤入直肠上方,而是漏到外面,这样就起不到效果,其实开塞露的作用机理是利用甘油的作用,刺激肠壁黏膜,反射性地刺激肠蠕动,引起排便反应;再加上具有润滑作用,使大便容易排出体外。如果不能进入肠腔,显然不能起到该有的效果。所以,患者最好能侧卧在床上,挤出点药物润滑一下肛周,当开塞露颈部进入肛门3cm左右时,深吸气,用力挤压药瓶的球部,把药都挤进直肠内里,慢慢拔出药瓶。二:保持药物打入直肠后,在床上以原来的姿势躺2-5分钟,依据个人情况,我的经验是让患者有便意感,同时自己已无法控制了,再去卫生间排便。因为开塞露要在直肠内保留5分钟左右才会起效,去卫生间过早,可能因为甘油未起到该有的刺激和润滑作用,开塞露就起先全解出来了,所以有些便秘严重的患者,需要的时间可能会更长。开塞露无明显的毒副作用,便秘患者偶尔使用,是非常安全的。但是,严重便秘患者,如果长期使用,长期刺激直肠,可能效果就差了,所以这种便秘患者需要配合饮食及其他药物治疗了。所以,开塞露是个好药,但是要使用得到,用法得当,才能体现出好的效果。一般我对病人的说法是,开塞露在你想拉又拉不出来的时候用偶尔用用比较合适。本文系吴本升医生授权好大夫在线(www.haodf.com)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痔,肛裂,肛瘘手术后,病人大便时常常伴有疼痛,如果再伴有出血,病人可能就会更紧张了,临床工作中,经常有病人会询问,为什么大便的时候老是有血?都手术3-4天了,1个星期了,还是有血,为什么? 这是因为混合痔术后,肛瘘术后,肛裂术后,切口一般不缝合,局部敞开引流,所以创面会张开。患者大便的时候肛门肌肉会放松,局部裂口可能会张开,所以每次大便的时候,创面上会有血液滴出,同时手纸上有染血,这都是正常现象。所以混合痔术后,肛瘘术后,肛裂术后的患者,在1个星期之内甚至半个月之内大便的时候或多或少会有血液,多的时候可能会随着大便的时候滴下来,少的时候可能会手纸染血,这一般都是正常现象。 另外如果患者出血不止或者局部鲜红色血液较多,便后仍有出血,一般要要去医院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