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落榜后,有的人会产生种种不愉快的情绪,甚至想结束年轻的生命。消除落榜后的消极心理,除了老师、家长的热情关怀外,最主要的还是考生自己学会心理调节,走出落榜后的心理困境。 (一)主要心理反应焦虑:高考落榜者多表现出的大多为急性焦虑反应。一些考生做了对自己的成绩过高的估计,对落榜缺乏足够的心理准备,因而在得知落榜的消息后惊恐万分,感到大难临头,有的人还会伴有严重的植物神经功能失调。抑郁:绝大多数落榜者都会痛苦悲哀,心灰意冷,有的人到期对未来感到绝望,丧失了生活的勇气和信心。还有的人因此而妄自菲薄、自暴自弃、自责的深渊中,不能自拔。嫉妒:有些自我意识过强、性格有缺陷、自我评价过高的人,看到同学金榜题名,会产生比较强烈的心理反应,有的还会出现破坏性的言行。 (二)自我心理调节学会心理宣泄:把高考落榜的痛苦与忧伤压抑在心底,只会使自己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受消极情绪的影响。你不妨试着向父母、长辈、知心朋友倾诉,甚至可以当着他们的面痛哭一场,以此来减轻内心的痛苦。你也可以躲到僻静无人的地方自言自语,或提笔写信给远方的旧友,把烦恼随信寄走。进行心理补偿:在高考落榜的逆境中,落榜者要善于看到有利因素,保持乐观的生活态度。在挫折面前,可以自我暗示来减轻心理压力,调节情绪。例如面对别人的嘲讽,可以对自己说:失败是成功之母,不经历困境就不会有辉煌的成就。充实自己的生活:经历落榜的打击后,失败的沮丧,无助和孤独感,都会使人不愿接触外界,闭门失过,终日苦闷不堪。此时不妨主动增加生活情趣,如找个工作、做些家务或发展个人爱好,从情绪消沉的低谷中走出来,让青春焕发活力。总结经验再图发展:在情绪稍稍稳定以后,以书面的形式列出自己的特长、兴趣、爱好、可能存在的潜力以及家庭条件、可能拥有的社会资源,然后选择和确定自己今后发展的方向和具体途径。求助于心理医生:有的落榜生性格偏下内向,榜上无名所致的心理危急往往难以自行解脱,这时不妨求助于心理医生,进行心理和行为的治疗,必要时选用药物治疗。落榜考生家长如果自己的孩子榜上无名,家长应给予正确的心理疏导,引导他走出落榜的情绪低谷。第一,家长要摒弃“只有上大学才能成材”的想法,帮助孩子树立“一颗红心两种准备”、榜上无名、脚下有路“的观念,在有助于孩子在高考落榜后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第二,父母及亲属要创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氛围。高考落榜,孩子会有强烈的心理挫折感,情绪会变得非常低落。良好的家庭气氛可以帮助孩子顺利度过情绪的低落期。第三,要帮助孩子正确分析失败的原因。有的父母明知孩子学习能力差,基础薄弱,非强迫他“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结果导致孩子一次次落榜,自信心严重受挫。还有父母挖苦、讽刺孩子。在这种情形下,孩子极易走向堕落或产生轻生念头。
随着经济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注意保健与养生,可是一些人在保健养生中却存在着许多误区。 误区一:吃饱喝足有利健康 俗话说“三分饥寒保平安”此话是有一定道理的。因为饱食终日又缺乏运动,则会造成能量过剩,长此会引起肥胖,加速衰老,引发心脑血管疾病。研究表明,胃肠在饱胀状态下分泌一种胃肠激素,抑制胃肠道运动,扩张胃肠道血管,使胃肠道血流量增加,而心、脑等重要器官的血流量减少。有资料显示:八分饱才有利于健康。 误区二: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 习惯在晚饭后散步这倒是一种良好的习惯,但晚饭后立刻散步就不可取了。因为刚刚吃完饭胃肠道血管还处于充血阶段,而心、脑等重要器官的血流量减少,因此晚饭后立刻散步,容易使心脑等重要器官出现缺血现象,而诱发心绞痛或脑血管缺血。因此最好在晚饭后休息一小时再出去散步是比较科学的。 误区三:闻鸡起舞 中国人较勤奋,受“一日之计在于晨”的影响,大多数爱锻炼的人都有晨练的习惯。但是清晨并不是中老年人较适宜的锻炼时间。 首先来看外界因素:一是植物在夜间吸氧,呼出二氧化碳。因此,树木多的地方,早晨集聚二氧化碳。二是夜间逆温层出现较多,致使清晨空氧不佳。在夜间,风速较小,近地面数百米的空中出现逆温层,大气处于稳定状态,污染物滞留在地表上方,难以扩散。秋、冬、春三季,近地面逆温层使得空气污染物在早晨6点左右最不易扩散。三是寒冷刺激本身可诱发血管痉挛,在原有病变基础上,引发血管栓塞或梗死。其次再来看人体内在因素:由于一夜没有饮水,清晨血液很粘稠,增加了血管堵塞的危险性;起床后交感神经兴奋性增高,心率加快,心脏本身需要更多的血液;早晨9~10时还是一天中血压最高的时刻,因而早晨是中风、梗死的好发时间,医学上称之为“魔鬼时间, 因此,中老年人,特别是具有心、脑血管病危险因素的人和心、脑血管病患者,不宜在早晨做较大运动量的体育锻炼。早晨可做较轻量的锻炼,如做广播体操、打太极拳、舞剑、散步等。那么,什么时候是适宜的锻炼时间?下午4~5时左右最佳,其次为晚间饭后2~3小时。因为此时人体的适应能力和全身协调能力均较强,尤其是心率、血压都较稳定,最适宜进行体育锻炼。从外界环境讲,此时植物进行了一天的光合作用,氧气含量比较充足,气温也比较适中,利于锻炼。上班族如不能在下午锻炼,可在晚上9~10点左右锻炼。此时锻炼,可使大脑彻底放松,缓解精神紧张。晚间锻炼还可消耗多摄入的热量,减少夜间脂肪的储存。 误区四:饭后一支烟、赛过活神仙 吃完饭后,胃肠蠕动增加,心跳呼吸加快,血液循环加速,此时吸烟,人体对烟雾中的有害物质的吸收能力大大增强,使更多的化学毒物吸入人体内。实验证明,饭后吸一支烟,比平时吸10支烟的中毒量还要大。 误区五:不敢吃一点点肥肉 脂肪是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吃高脂肪饮食易得心脑血管疾病,这是大多数人所公认的。但是,一点不吃带脂肪的肉是不利于健康的。动物脂肪中含有一种能延长寿命的物质,叫做α脂蛋白,即高密度脂蛋白,它不但不会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相反,可预防心血管病。动物脂肪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如维生素A、B2、B6、B12、E,也是人体不可缺少的。大脑发育不可缺少的脑磷脂和 卵磷脂,也必须通过摄入脂肪来获取。如果儿童长期吃低脂肪的饮食,会影响大脑和整个身体的的生长发育。动物脂肪的发热量高,对于体力劳动者来说,更不可不吃肥肉。就是中老年人,在日常的膳食中适当吃一些肥肉、蛋黄及动物内脏,以获取必须的营养物质,也是有利于健康长寿的。 误区六:一日两餐能减肥 有些女性为了身材苗条,每天只吃两顿饭,认为这样能减肥。恰恰相反,一日两餐的人更容量发胖,日本的相扑运动员就是一日只吃两餐的人,您愿意像他们一样胖吗? 误区七:用鱼肝油和钙片预防和治疗佝偻病 鱼肝油中的维生素A的含量是维生素D的10倍,用鱼肝油预防和治疗佝偻病,容易造成病儿维生素A中毒。正确的方法是用维生素D加钙片来预防和治疗佝偻病。 误区八:老母鸡补身体最好 多年的老母鸡含有过多的鸡油,其肌肉弹力纤维减少,结缔组织老化,鸡肉粗韧,久煮难烂,不易胃肠消化吸收。用饲养一年的鸡,无论煮、炖皆宜,容易煮烂变酥,肉质鲜嫩可口,营养更为宜人。 误区九:鱼吃得越多越好 鱼的脂肪中含有不饱和脂肪酸,具有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故对防治心脑血管疾病和增强记忆、保护视力、消除炎症颇有益处。但食鱼并非多多益善,鱼的脂肪酸中含有20碳五烯酸,它能有效地抑制血小板的凝聚作用,长期过量食鱼,可使血小板凝聚性降低而引起各种自发性出血,如皮下紫癜、脑溢血等。爱斯基摩人以食鱼为主,有人发现尽管他们几乎没有人患冠心病、脑血栓症,但脑出血却成了他们的重要死亡原因。 误区十:饮酒可增强性功能 酒精对中枢神经系统既有兴奋作用也有抑制作用。在初期,少量饮酒能促进性兴奋,正如常言所说的“酒壮色胆”。但长期饮酒,就会产生抑制作用,只会减弱性欲,导致阳痿早泄、射精障碍、性交不能,最终造成性功能丧失。酒精还直接影响精细胞的生成,使生育能力下降,造成胎儿畸形,殃及后代。晋代诗人陶渊明一生酷爱饮酒,所生五个孩子不是愚钝就是白痴,使他追悔莫及。 误区十一:饮酒能御寒 酒精在体内燃烧所产生的热量是极小的,酒后有暖烘烘的感觉是因为酒精能刺激血管扩张,加快新陈代谢,给人一种增加了热量的假象。此时体内散热加快,如果真正供给热量的糖、脂肪和蛋白质供应不上,就进入寒冷的环境中工作或锻炼,极易发生伤风、感冒,招至疾病。进行冬泳的人更不能在入水前饮酒,否则会很危险。在寒冷的环境中工作或锻炼的人应多吃含糖、脂肪和蛋白质的食物来增加热量。 误区十二:给孩子吃补品对身体有好处 许多家长认为给孩子吃保健品、滋补品,如:蜂乳、蜂王浆、花粉、鸡胚宝宝素、人参口服液等,可以使他们获得更多营养,有利于生长发育而健壮结实。这样做常常适得其反,弄巧成拙。因为这些保健品、滋补品中很多都含有性激素类物质,具有促进和加强性功能的作用,儿童服用后会出现性早熟的现象,令家长十分难堪。补品可不能随便给孩子吃,有问题要请教医生。 误区十三:用沸水冲茶 用沸腾的开水冲泡茶叶,会破坏茶叶中的很多营养物质,还会溶出过多的鞣酸和芳香物质,使茶有苦涩味,降低了茶的保健作用。泡茶的水温一般应在80℃左右,冬季可适当高一些。 误区十四:口香糖能健齿 有些广告说口香糖能健齿,所以许多人吃了口香糖就不漱口,结果口香糖的糖分就会在口腔中发酵产酸,腐蚀牙齿形成龋齿。另外,口香糖中含有硫化物、防老化剂、增塑剂等添加物,都有一定的毒性,对人体健康不利。 误区十五:经常穿牛仔裤 牛仔裤穿着贴身,能勾画出体形的线条美,呈现阳刚之气,颇受青壮年人的欢迎。但是,牛仔裤把下身包裹得太紧,容易引起皮神经炎、女性阴部发炎、男性不育症,所以不宜久穿。 人们生活中的误区还有很多,保健养生要讲科学,治病防病、穿衣戴帽、生活习惯都要讲科学。只有相信科学,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坚持正确的保健养生方法,才能起到锻练身体,增强体质,预防疾病的作用。
怒伤肝,怒比烟酒更能伤害人的健康。人发怒时,心跳加速,血压飚升,瞳孔扩大,寒毛倒坚。怒是一种凶恶而丑陋的猛兽,它可能在人不经意的时候,一头冲扑过来咬断你的喉管。如此看来,怒与长寿,好比是一架跷跷板的两端,非此即彼。人生活在纷纭繁复的世界上,经常会遇到一些不顺心的事,小则令人生气,大则惹人动怒。一般来说,生气发怒乃是人的一种正常的情感宣泄,怒过了,心情慢慢也就趋于平顺。轻微发一点怒,并算不了什么大事,但是,万事万物皆有度,发怒也不能例外。一不能经常发,二不能过分,特别是人到老年,就更应该注意疏导和理顺自己心中的气流。从人体保健学上看,老年人尤其要注意“制怒”。人老了,生理器官的机能都在减退,血管在硬化,血脂在增高,心脏日趋脆弱,肾上腺素减少,肝功能远不及青壮年那样的康健强盛。而怒是一团喷薄而出的火,是一柄呼啸而出的剑。俗话说“怒不可遏”,“怒人心起”,它一突破理智的防线,犹如裂空而出的闪电,烧灼的是以自己生命为代价的健康。“制怒”好说,但真正做起来就不是那么容易的事了。生活中不如意事常有八九,人到老年,就更应该有一副清醒的头脑。远离俗味俗气,走进清气平和,凡事戒急用忍,处事乐观超然。溪流堵塞,改道引水;野马突奔,闪开避让……当然,“制怒”不是不怒,名家说“没有愤怒的人生是一种残缺”。当尊言被践踏,信仰被玷污,家园被侵占,同胞遭残害,那又是另外一说了。
恐龙的发现曼特尔((Mantell)是英国的一位乡村医生,他博览群书,知识面很广,还经常邀请一些不同学科的人士在他的家中进行讨论。他认为医生在给患者诊疗疾病的过程中,善于对病情观察、思考和了解患者心里,方能发挥实际问题,应用合理的技术解决问题,这是医院最重要的临床技能。1822年周末的一天,曼特尔和夫人在野外郊游时,忽然在公路的敌石堆中发现了一些奇怪的骨骼和牙齿,经过仔细观察,他惊呆了:这是从来没有发现过的动物骨骼化石。曼特尔将这些化石送给大英自然博物馆的欧文博士。欧文仔细的研究后,与曼特尔联名发表了对该化石的研究论文,认为这是已经消失的、曾经生活在地球上的最大动物,并为这类动物创造了一个名字:恐龙(Dinosaur)。从此恐龙这个词传遍了全世界。假如这些化石被非博学的医生发现,可能就失去了观察研究的机会。医学的成分很复杂世界上最复杂的莫过于生命。地球有50亿年的历史,生命至少有35亿年的进化史。人体的结构和生命现象太复杂了,目前所知的最现代的波音747飞机由600万个零件组成;人体一个细胞里面有30亿个碱基对,而人体大约由50万亿个细胞组成,每一秒钟内神经系统都要发出100万个以上的神经冲动指挥人体活动。人体的生理变化、代谢与自我平衡过程更是奥妙无穷。如美国为庆祝建国200周年,于20世纪60年代曾雄心勃勃提出要向人类奉献两个礼物:一是阿波罗登月,二是人类信服癌症,各投入了约200亿美元。结果登月计划提前实现,而信服癌症的计划宣告失败。说明攀登战胜疾病的奥秘,远比人类信服自然困难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