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肺部肿瘤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手术在其治疗中常常占据重要地位。然而,在手术之前,医生和患者常常面临一个关键的抉择:是先进行穿刺活检明确病理后再做手术,还是直接进行手术?这两种方案都有各自的特点,了解它们的利弊对于做出合理决策至关重要。 二、穿刺活检后再手术 (一)穿刺活检的方法 目前临床上常用的肺部穿刺活检方法包括经皮肺穿刺活检和支气管镜下活检等。经皮肺穿刺活检是在CT等影像学引导下,将穿刺针经皮肤插入肺部病变部位获取组织标本。支气管镜下活检则是通过支气管镜进入气道,对可及范围内的病变进行取材。这些方法都能够在相对微创的条件下获取肿瘤组织。 (二)优点 1.明确病理类型病理诊断是肿瘤诊断的“金标准”。通过穿刺活检,可以准确确定肿瘤是良性还是恶性,是小细胞肺癌、非小细胞肺癌(包括腺癌、鳞癌等不同亚型)还是其他罕见类型的肿瘤。不同的病理类型其治疗方案和预后有很大差异。例如,小细胞肺癌通常以放化疗为主,手术仅在特定情况下使用;而腺癌和鳞癌等非小细胞肺癌,如果没有远处转移,手术是重要的治疗手段。明确病理后,医生可以制定更精准的个体化治疗方案,包括手术方式的选择(如肺叶切除、楔形切除等)以及术后是否需要辅助治疗(如化疗、靶向治疗等)。2.评估肿瘤基因特征对于肺癌,尤其是非小细胞肺癌中的腺癌,穿刺活检获取的组织还可以进行基因检测。基因检测结果可以指导靶向治疗药物的选择。如果检测到特定的驱动基因突变,如EGFR突变、ALK融合等,患者可能有机会使用靶向药物,其疗效显著且副作用相对较小。这种在术前明确基因状态的做法可以更好地规划整个治疗流程,提高治疗效果。3.避免不必要的手术如果穿刺活检结果显示为良性病变,如炎性假瘤、错构瘤等,患者就可以避免不必要的手术创伤。这些良性病变通过药物或定期观察等保守治疗方法可能就可以得到妥善处理,从而减少了手术相关的风险和并发症。 (三)缺点 1.出血风险无论是经皮肺穿刺还是支气管镜下活检,都可能导致出血。经皮肺穿刺可能引起肺内出血,严重时可导致咯血,甚至大咯血危及生命。支气管镜下活检也可能引起气道内出血,影响呼吸功能。虽然医生会采取各种措施来预防和处理出血,但这种风险仍然存在。2.气胸风险经皮肺穿刺活检过程中,穿刺针穿过胸壁和肺组织,可能会导致气体进入胸腔形成气胸。少量气胸可能无症状,但严重的气胸可导致肺压缩,引起呼吸困难,需要进行胸腔闭式引流等处理。3.肿瘤种植转移风险尽管这种情况相对罕见,但理论上穿刺活检有可能导致肿瘤细胞沿着穿刺针道种植转移。不过随着穿刺技术的改进和操作规范的提高,这种风险已经被控制在较低水平。4.假阴性结果由于取材部位或取材量的限制,穿刺活检可能出现假阴性结果,即未能检测到肿瘤细胞,但实际上患者患有肿瘤。这可能会导致误诊,延误治疗或使医生选择不恰当的治疗方案。 三、直接手术 (一)优点 1.减少肿瘤扩散机会(理论上)直接手术避免了穿刺活检可能带来的肿瘤细胞扩散风险,包括针道种植转移和气胸等导致肿瘤细胞在胸腔内播散的可能性。对于一些生长迅速、侵袭性强的肺部肿瘤,这种做法在理论上可以更快地切除肿瘤,减少肿瘤细胞进入血液循环或淋巴系统的机会。2.一次解决问题(部分情况)如果肺部肿瘤在影像学上高度怀疑为恶性,且具备手术指征,直接手术可以在一次操作中切除肿瘤,并同时进行淋巴结清扫等。对于一些患者来说,可以减少等待病理结果和再次手术安排的时间和心理负担。 (二)缺点 1.手术盲目性增加如果没有术前的病理诊断,医生在手术中的决策可能存在一定的盲目性。例如,对于一些边界不清的肺部病变,可能无法准确判断是良性还是恶性,以及肿瘤的具体类型。这可能导致手术切除范围不够或过度切除,影响患者的术后肺功能和生活质量。2.无法进行术前基因检测和个体化准备直接手术无法在术前进行基因检测,也就无法为术后可能需要的靶向治疗做好准备。如果术后病理结果显示患者适合靶向治疗,但术前没有进行基因检测,可能会导致术后治疗方案调整的延迟,影响患者的治疗效果。3.可能增加不必要手术的比例与穿刺活检明确病理后再手术相比,直接手术可能会使一部分良性病变患者接受了不必要的手术。虽然在手术中可以通过快速冰冻病理检查来初步判断病变性质,但这种方法也存在一定的误差率,而且如果是良性病变,患者已经经历了手术创伤。 四、如何选择 (一)考虑肿瘤的影像学特征 如果肺部肿瘤在影像学上表现典型,如具有毛刺征、分叶征、胸膜凹陷征等恶性特征,且位置合适,医生可能更倾向于直接手术。但如果影像学表现不典型,如呈类圆形、边界光滑等,穿刺活检可能是更好的选择来明确诊断。 (二)患者的身体状况 对于身体状况较差、不能耐受多次操作或有严重心肺功能障碍的患者,直接手术可能需要谨慎考虑。因为穿刺活检的并发症可能对他们的身体造成较大影响,而直接手术如果切除范围过大,术后恢复也可能面临困难。而对于身体状况较好的患者,可以综合考虑两种方案的利弊。 (三)医院的技术水平 穿刺活检需要一定的技术和设备支持,如CT引导下的穿刺技术和专业的病理诊断团队。如果医院在穿刺活检方面经验丰富、技术成熟,穿刺活检后再手术的方案可以更安全地实施。同样,医院的手术团队水平对于直接手术的安全性和效果也至关重要。 五、结论 肺部肿瘤术前选择穿刺活检后再手术还是直接手术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综合考虑肿瘤的影像学特征、患者的身体状况和医院的技术水平等多方面因素。穿刺活检后再手术可以明确病理和基因特征,但存在出血、气胸、肿瘤种植转移和假阴性结果等风险;直接手术可减少肿瘤扩散机会(理论上),但手术盲目性增加且无法进行术前基因检测等。医生和患者应充分沟通,权衡利弊,以选择最适合的治疗方案,提高肺部肿瘤的治疗效果和患者的生活质量。同时,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穿刺活检和手术技术都在不断改进,未来有望进一步优化这一决策过程。
近年来,医院胸外科接诊了不少青少年患者,主诉大多为突发性胸闷、胸痛,进行胸片检查后均提示不同程度的气胸。并无外伤病史的他们,是如何出现这种症状的呢?自发性气胸为何总频频针对那些身材瘦高的青少年呢?今天,我们就带大家来认识下它的“元凶”——肺大疱。肺大疱是胸外科一种常见的疾病,是先天性肺局部(常见肺尖部)发育不良引起的。肺大疱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导致肺泡腔内压力升高,肺泡壁破裂,互相融合,在肺组织形成的含气囊腔。肺大疱破裂是青少年自发性气胸最常见的病因,发病率约9/10万,男女比例约为5:1。由于在青春期生长发育较快,肺部发育跟不上胸廓的节奏,加上瘦高体型的青少年多为扁平胸廓,因此,肺尖部的胸膜腔负压相对更大,较易形成大疱。形成大疱的肺组织弹力纤维发育不良,肺泡壁弹性减退,就易在运动、咳嗽、喷嚏时,由于胸腔压力突然变化时发生破裂,形成气胸。首先需要营养均衡,补充一些高蛋白质、高热量、富含维生素的食物,提高机体免疫力。保证充足的睡眠、合理安排作息时间,同时,适当的体育锻炼也是必要的。对于肺大疱发病高危的青少年人群,特别是瘦高体型者,建议青春期体检时至少进行一次胸部CT平扫检查(单次CT平扫辐射剂量远低于国家规定安全范围,且能对肺大疱进行快速有效的诊断)。如体检发现肺大疱,应尽量避免气压变化大的运动,如登山、游泳、潜水等。如果出现胸痛、气短、咳嗽、呼吸不畅等症状,要及时到医院就诊。无症状的肺大疱,暂不需要治疗。但如出现肺大疱破裂导致的自发性气胸,需要根据气胸程度,实施胸腔穿刺抽气或者胸腔闭式引流。持续的胸腔内气体释出、反复自发性气胸的发生以及并发胸腔、肺部感染,是手术指征。近年,在肺大疱的手术治疗中,电视辅助胸腔镜手术(VATS)逐渐替代了传统开胸手术。相较于传统手术,它有着伤口美观、手术时间短、恢复快、疼痛轻等优点。
在电视剧里常常会看到突发胸痛的情节周围人赶紧拿出急救药给他吞下随后患者的症状就会很快地消失这种影视剧中常见的场景很有可能就是心绞痛 很多人认为心绞痛一定有痛感而且一定都是心脏附近痛其实这都是误区很多人也因此未得到及时诊治那到底什么是心绞痛呢? ↓ ↓ ↓ 心绞痛即为心肌疼痛其原因为心脏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导致心肌缺血缺氧而表现出的心脏疼痛不适感 引发心绞痛的原因为冠状动脉病变如动脉硬化、血管腔狭窄、动脉粥状硬化、血栓等,与患者日常饮食、情绪波动有关表现症状为胸部疼痛痛感可放射至肩背部、四肢,并伴有胸闷病情严重患者甚至会出现压榨、濒死疼痛感若不能及时识别并处理可能会导致心梗01哪儿不舒服:很多时候,心绞痛疼痛的位置不一定是在心上,心绞痛部位广而多变,通常是胸骨后或左前胸,少数人会觉得上腹痛,或者后背疼痛、牙痛、喉咙痛等。具体到某一个人,每次发作的部位通常恒定不变;胸部不舒服的感觉发作时,通常也会感觉到左肩、左背、左上肢不舒服。02怎么个疼法:通常有被重物压着,或者被勒住、被裹住的感觉,有的患者还会有哽噎感;心绞痛引起的疼痛是钝痛,一般不会是针刺样、刀割样、烧灼样的锐痛;03心绞痛持续时间:典型心绞痛的时间常为3~5分钟左右,很少超过10~15分钟。只有少数变异型心绞痛及心肌梗塞前心绞痛时间较长。疼痛有如闪电样一瞬即逝者往往不是心绞痛。04在什么情景下疼:缺铁性贫血、过度劳累、暴饮暴食、情绪激动、受凉、运动、吸烟、喝酒、排大便等均可诱发。05后来怎么不疼的:在休息或者去除诱发因素后心绞痛可以得到缓解,一般含服硝酸甘油后症状可于1-2分钟内缓解。06除了疼还有啥感觉:严重时可以伴有出汗。心肌梗死的症状性质与心绞痛相似,但程度剧烈得多,持续不缓解,同时还可能有出汗、恶心、濒死感。①心绞痛发作的时间短暂,发作之后又迅速恢复正常,像“没事儿”一样,很容易使病人掉以轻心。 ②即使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也去医院做了心电图,但由于大部分心绞痛病人平时心电图均在正常范围内,只有在心绞痛发作时或刚刚发作后进行心电图检查,才能显示出特征性改变,而这个机会是轻易碰不到的。因此,完全靠医疗器械来诊断心绞痛,有一定困难。① 不要慌张,安抚患者情绪,解开其束缚衣物,视情况让其坐着或者仰卧的姿态马上休息,有条件者可吸氧; ② 如果确定患者无禁忌,周围有条件,可以协助其舌下含服硝酸甘油帮助缓解疼痛。 如果服用后10分钟后不缓解,应立即拨打急救电话,不能忽视!心绞痛所引起的症状相对来说还是比较多的,疼痛感也不一定完全集中在心脏部位。心绞痛是相对严重的症状,因为不注意休息劳累过度引起心绞痛的病人,要好好休养一段时间,如果是冠心病等心脏疾病引起的心绞痛,就需要药物进行治疗,必要的时候可以进行手术!
人体的心脏瓣膜如同“闸门”,一天要开闭十万多次,而一旦出现病变就有可能导致心功能衰竭等严重并发症。心脏瓣膜病是我国一种常见的心脏病,随着人口老龄化加重,老年性瓣膜病以及冠心病、心肌梗死后引起的瓣膜病变也越来越常见。
在人体的心脏结构中,卵圆孔是一个特殊的存在。对于很多人来说,卵圆孔未闭这个概念可能比较陌生,但它却与我们的健康息息相关。了解卵圆孔未闭以及是否需要手术是非常重要的医学科普内容。 卵圆孔的生理意义与卵圆孔未闭的形成 在胎儿时期,卵圆孔是左右心房之间的一个重要通道。它允许血液从右心房流向左心房,因为胎儿的肺部还没有开始工作,血液需要绕过肺部循环。这个结构对于胎儿的正常发育和血液循环起到了关键作用。 然而,在大多数人出生后,随着肺部开始呼吸,肺循环压力降低,左心房压力高于右心房,卵圆孔会逐渐功能性闭合。这个过程一般在出生后第一年完成。但如果各种原因导致这个闭合过程不完全,就会出现卵圆孔未闭(PFO)的情况。 卵圆孔未闭可能带来的影响 卵圆孔未闭在很多情况下可能没有明显的症状,但它却可能与一些不良的健康状况相关。 1.不明原因的脑卒中研究发现,卵圆孔未闭与不明原因的脑卒中存在一定的关联。当静脉系统形成的微小血栓等物质通过未闭的卵圆孔进入动脉系统,就可能随着血流流向大脑,阻塞脑部的血管,从而引发脑卒中。这种由于反常栓塞导致的脑卒中,在找不到其他明确病因时,卵圆孔未闭可能是一个重要的潜在因素。2.偏头痛有部分偏头痛患者,尤其是有先兆的偏头痛患者,被发现与卵圆孔未闭有关。其机制可能是血液中的一些血管活性物质通过卵圆孔未闭从静脉侧进入动脉侧,影响了脑部的血管调节,进而诱发偏头痛。虽然具体的机制尚未完全明确,但两者之间的联系已经受到了广泛关注。3.其他潜在影响此外,卵圆孔未闭还可能与减压病、低氧血症等情况相关。在潜水员等特殊职业人群中,卵圆孔未闭可能会增加减压病的发生风险,因为在压力变化时,气体栓子更容易通过卵圆孔进入动脉系统。 卵圆孔未闭的诊断方法 当怀疑卵圆孔未闭时,医生通常会采用多种方法进行诊断。 1.经胸超声心动图(TTE)这是一种常用的无创检查方法,可以初步观察心脏的结构和功能。但对于卵圆孔未闭的检测,单纯的TTE有一定的局限性,可能无法清晰地显示卵圆孔的情况。2.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EE)TEE是诊断卵圆孔未闭的重要方法之一。它通过将超声探头放置在食管内,更接近心脏的后部结构,能够更清晰地显示卵圆孔的形态、大小以及是否有分流等情况,对于诊断卵圆孔未闭有较高的准确性。3.右心声学造影这种检查方法是在静脉内注入造影剂,然后观察造影剂是否通过卵圆孔进入左心房。如果在左心房内出现造影剂微泡,提示存在卵圆孔未闭和右向左分流。它对于卵圆孔未闭的诊断和评估分流程度有重要价值。 卵圆孔未闭是否需要手术 不是所有的卵圆孔未闭都需要手术治疗,医生会综合多方面因素来考虑。 1.症状因素如果患者有不明原因的脑卒中、偏头痛等相关症状,且经过详细检查排除了其他可能的病因,卵圆孔未闭可能是致病因素,这种情况下手术治疗的可能性会增加。例如,对于反复发生不明原因脑卒中的患者,尤其是年轻患者,如果存在卵圆孔未闭,通过手术关闭卵圆孔可能有助于降低再次发生脑卒中的风险。2.卵圆孔的大小和分流量如果卵圆孔未闭较大,分流量较多,也会更倾向于手术治疗。较大的卵圆孔和明显的分流量意味着反常栓塞等风险更高,对身体的潜在危害更大。3.患者的整体情况患者的年龄、身体其他基础疾病等也是需要考虑的因素。对于年轻、身体状况较好的患者,如果卵圆孔未闭相关风险较高,手术的耐受性和恢复可能更好。而对于老年人或有严重心肺疾病等其他基础疾病的患者,手术风险会相应增加,需要谨慎权衡手术的利弊。 目前,卵圆孔未闭的手术治疗主要包括经导管封堵术和外科手术。经导管封堵术是一种微创的方法,通过血管将封堵器送至卵圆孔部位进行封堵,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是目前大多数情况下的首选手术方式。外科手术则相对创伤较大,一般在特殊情况下,如合并其他需要开胸手术的心脏疾病时才会考虑。 总之,卵圆孔未闭是否需要手术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医生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全面评估。对于有相关症状或高风险的患者,及时诊断和适当的治疗可以有效改善生活质量,降低潜在的健康风险。同时,随着医学研究的不断深入,我们对卵圆孔未闭的认识也在不断提高,这将为患者带来更精准的诊断和治疗方案。
肺癌Ⅲ期被称为肺癌局部晚期,其中25%的非小细胞肺癌肺癌患者,发现时就已经是Ⅲ期[1]。这时的肿瘤细胞尚未转移到全身,仅出现区域淋巴结转移,但还没有远处转移;亦或者是肿瘤本身可能比较大、或已经侵犯胸壁。根据临床医生表示,肺癌Ⅲ期的肿瘤虽未扩散出胸腔,但大约仅36%的患者可以手术,剩下的64%常因肿瘤细胞侵犯淋巴及浸润情况严重,导致无法手术治疗[2]。问无法开刀的 Ⅲ期非小细胞肺癌,有什么治疗方案?答除了要尽可能的控制疾病,还需要在副作用、进展的前提下,尽可能积极治疗,除了传统的化疗、放疗,还可以考虑免疫治疗、靶向治疗和新辅助治疗。Ⅲ期不可切除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如果身体条件许可,标准治疗是给予化疗同步胸部放疗。在接受治疗时,需要根据患者情况进行个体化的放疗计划和积极的支持治疗,同时避免治疗的中断或剂量的降低。过去几十年放化疗是唯一手段,然而Ⅲ期不可切除非小细胞肺癌在放化疗后的疾病复发率为20-30%[2]。因此在疗程结束后,仍然需要观察疾病、定期影像复查以监测病情进展。近年加入肺癌治疗的免疫疗法,有机会翻转Ⅲ期不可切除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命运。免疫治疗PD-L1抑制剂通过破坏癌细胞与免疫细胞之间的互动,使免疫细胞成功辨认癌细胞,并进行清除癌细胞,达到治疗目的。在2021ASCO发布PACIFICⅢ期临床试验[3]。肺癌Ⅲ期的患者在接受放化疗之后,使用度伐利尤单抗(I药)治疗,其5年总生存率为42.9%,而安慰剂组为33.4%。此外,在疗程最长为一年的治疗后,接受度伐利尤单抗(I药)治疗的Ⅲ期不可切除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中,33.1%的患者在入组5年后仍未出现疾病进展,而安慰剂组为19%。目前度伐利尤单抗(I药)已在国内获批,用于“ 以根治为目的,在放化疗后的Ⅲ期不可切除非小细胞肺癌治疗 ”。医生提醒:有文献表明 [4] 如果Ⅲ期不可切除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如果存在EGFR基因或HER2基因突变,那么使用度伐利尤单抗(I药)治疗的效果一般。但该文献试验样本量少、试验时间也未达标,结果还需要进一步研究。能肯定的是,免疫治疗为疾病患者提供突破性的治疗方案,给予了不可切除的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治愈的希望,患者因此能与主治医师讨论更多的治疗方案。靶向治疗不仅能有目标性的抑制肿瘤细胞的发展,通过抑制癌基因信号、延缓肿瘤进展,让Ⅲ期不可切除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有带瘤生存、肺癌慢病化。靶向药除了常见的TKI药物,还有抗血管生成靶向药物。其作用原理与一般的TKI药物又有所区别,通过阻断供给肿瘤细胞养分的血管,从根本上直接诱导肿瘤细胞死亡。在我国有份研究显示 [5] Ⅲ期不可切除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使用抗血管生成靶向药物阿帕替尼联合同步放化疗后,中位PFS为13.47个月、中位OS为26.6个月,而放化疗组的中位PFS为10个月、中位总生存期23.3个月。这意味着,阿帕替尼联合同步放化疗对总生存期能有效延长。在另一项研究针对两者的不良反应做深入的研究显示 [6],阿帕替尼联合同步放化疗的副作用率为13.33%,显著低于放化疗组40% 。从研究结果表明[5-6]阿帕替尼联合同步放化疗治疗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耐受性及安全性良好;阿帕替尼联合同步放化疗,可延长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中位PFS和OS,并可用于治疗Ⅲ期不可切除的非小细胞肺癌;在治疗Ⅲ期不能手术的非小细胞肺癌,阿帕替尼联合同步放化疗的不良反应较小。随着医疗发展,通过新辅助治疗,在一定的时间之内使肿瘤的缩小,达到有效的降期,从不可手术转化为可以手术,甚至可以达到根治性的手术切除。新辅助化疗可以理解为术前化疗。对于肺癌Ⅲ期的患者,通过新辅助化疗能够降低局部肿瘤分期,控制肿瘤在全身的发展,增加了手术完全切除的机会,并可能延长生存周期 [7]。新辅助化疗的优势[8]:可减灭局部肿瘤和转移淋巴结细胞,增加手术的可切除性使肿瘤缩小、降低肿瘤分期消灭或预防术前可能存在的微小肿瘤病灶、微转移与术后患者相比,提高了化疗的耐受性术前因肿瘤血供保持完整,化疗药物更有效地到达病灶可测量出因病灶的存在,活体药敏检测的效果在新辅助化疗后,手术切除的病灶和转移淋巴结,能消除肿瘤组织的耐药性,抑制肿瘤复发及转移的根源随着免疫治疗的兴起,新辅助免疫治疗的临床试验也陆续开展。免疫治疗不仅可以应用于晚期癌症患者,而是向着术前和更早期的患者迈进。在Ⅱ期单臂试验AFT-16中,探讨了Ⅲ期不可切除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在放化疗前后使用阿替利珠单抗的新辅助及辅助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试验入组人数64名,接受2-4周期阿替利珠单抗诱导治疗,再进行同步放化疗,最后是1年阿替利珠单抗巩固治疗。主要终点是12周的诱导治疗后,患者的疾病控制率(DCR)。次要终点包括客观缓解率(ORR)、无进展生存期(PFS)、总生存率(OS)、安全性和生存质量。从研究结果表明 [9-10]阿替利珠单抗的新辅助治疗和辅助治疗时,中位PFS达23.7个月、12个月时的PFS率为66%、18个月的PFS率57%,18个月OS率为84%,中位OS尚未达到。这些数据表明阿替利珠单抗可显著改善不可切除Ⅲ期NSCLC患者的生存获益。在完成同步放化疗的不可切除Ⅲ期NSCLC患者中,阿替利珠单抗新辅助和辅助治疗的12个月和18个月的PFS率,分别为78%和72%。总体而言,对于Ⅲ期不可切除的非小细胞肺癌,在同步放化疗前和后,使用阿替利珠单抗都显示出良好的耐受性和显著的生存获益。虽然Ⅲ期不可切除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没有手术切除的机会,但目前临床中可选择的治疗手段还有很多。除了上述的治疗方法外,有越来越多的新药和新的研究正在开展。未来还将会有更多新颖的治疗方式,可以提供Ⅲ期不可切除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做选择,造福更多肺癌患者。参考文献[1]EpiCastReport:NSCLCEpidemiologyForecastto2025.GlobalData.2016.[2]第三期非小细胞肺癌新曙光,放化疗后接续免疫疗法延长存活期/健康医疗网2021.07.30[3]英飞凡在Ⅲ期不可切除肺癌患者中显示出前所未有的生存获益,43%的患者生存达到五年/阿斯利康中国2021.06.08[4]GefitinibWithConcurrentThoracicRadiotherapyinUnresectableLocallyAdvancedNSCLCWithEGFRMutation;WestJapanOncologyGroup6911L[5]同步阿帕替尼联合同步放化疗治疗Ⅲ期不可切除的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知网杨想想[6]同步放化疗与放疗同步联合阿帕替尼治疗Ⅲ期不能手术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疗效比较/知网蔡鹏[7]不可切除的Ⅲ期非小细胞肺癌放化疗后的免疫相关性肺炎和随后的免疫检查点封锁。ClinicalLungCancer(IF4.785)PubDate:2020-03-09,DOI:10.1016/j.cllc.2020.02.025杨金旗,苑学明.[8]新辅助化疗治疗Ⅲ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分析[J].当代医学,2010,16(31):94-95.[9]P3.17-12PhaseⅡ TrialofAtezolizumabBeforeandAfterChemoradiationforUnresectableStageⅡINSCLC(AFT-16):TrialinProgress/VOLUME13,ISSUE10,SUPPLEMENT , S1025, OCTOBER01,2018[10]AFT-16:PhaseIItrialofatezolizumabbeforeandafterdefinitivechemoradiation(CRT)forunresectablestage Ⅲ non-smallcelllungcancer(NSCLC)结
40岁的周先生,经常加班工作到深夜,经常感觉胸痛、咽部有异物感,偶尔有上腹部不适,夜里也常常有反酸、烧心症状,以为心脏出了问题,他来到医院检查,没想到让他寝食难安的是反流性食管炎。
手总是湿漉漉的手心出汗到浸湿画卷不能正常学习影响日常生活这种烦恼来自一种特殊的病症——手汗症01什么是手汗症原发性手汗症是原发性多汗症的一种,胸外科的常见病。是指体表外分泌腺过度分泌的功能性疾病,主要由人体交感神经系统过度亢奋所致。手汗症常伴有腋窝、足底等部位多汗,在天热、激动、紧张等情况下可诱发或加重,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学习、工作、社交产生躲避及焦虑的心态,甚至诱发心理疾病。02手汗症病因手汗症是一种先天性疾患,与交感神经功能紊乱有关,人体的汗腺是受交感神经支配的,交感神经兴奋后腺体分泌,就会产生汗液。这种神经的兴奋不受人意识的直接支配,人在紧张、兴奋、烦躁等状态时,交感神经的兴奋性就会自动增加。正常情况下,交感神经与副交感神经相互拮抗,又相互配合,巧妙的调节者人体的各个内脏活动和精神与生理状态。但在手汗症病人中,支配手掌的交感神经功能亢进,于是造成手掌大量出汗,同时交感神经功能亢进后还引起毛细血管收缩,所以这类病人手掌往往手掌皮温低,呈一种“湿冷”状态。03手汗症的治疗方式手汗症目前没有有效的药物或局部治疗手段,最理想的治疗方法为胸腔镜辅助下的胸交感神经切断术。这是一种创伤性很小、安全性较高的微创外科手术,术后恢复快、疗效立竿见影,手术有效率在95%以上,是目前手汗症患者的首选治疗方法。手术采用全身麻醉,在腋下切开一个1cm左右的小切口,放入胸腔镜镜头和一个操作器械,胸外科医生通过监视屏幕,可清楚的看到支配手掌出汗的胸交感神经,在一个特定位置切断这一神经后,便可准确的实现手掌的去交感化,从而达到了治疗手汗症的目的,一般手术不用放置任何引流管,术后第二天可以正常活动办理出院。04微创外科手术优势见效快术后双手立即温暖干燥,和多汗说“拜拜”;美 观手术创伤小,双侧腋下1-2cm切口即可完成,术后美容缝合,满足美观要求,位置隐蔽,不影响穿衣;恢复快住院时间短,一般家属没有特殊要求的情况下,从住院到出院仅需3-5天。05手术适应人群1、青少年和中年手汗症患者;2、中重度以上手汗症状严重,影响日常生活、工作者;3、病程长且经过物理和药物治疗效果不佳者;4、排除中枢神经系统、代谢亢进性疾病所致的继性手汗症患者;5、无胸膜粘连病史者。
医生我是不是太累了,休息几天症状会好转吗?但接下来几天又出现了更为奇怪的症状表现为眼睑下垂、复视、手臂下垂、腿脚无力、吞咽困难…如出现上述症状,建议及时到神经内科或胸心外科就诊,可能是“重症肌无力”的表现。目前,重症肌无力的社会认知还不够,第一份全国重症肌无力患者的生存状况调查报告显示,超过50%的患者曾被误诊,正确的认识该疾病有助于尽早进行治疗与干预。
肺癌的手术治疗,是目前国际上公认的早期肺癌首选治疗方案,也是临床治疗肺癌的重要方法。迄今为止,手术切除仍是治愈早期肺癌的唯一方法。手术通过完全切除肺癌原发病灶及转移淋巴结,几乎能达到临床治愈。还可以通过切除肿瘤的绝大部分,为其他治疗创造有利条件,配合术后的辅助治疗,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因此,许多刚刚被诊断为肺癌的患者及家属,都会第一时间问医生:能手术吗?手术治疗主要适应症为肺癌TNM分期中相对早期肺癌患者,如Ⅰ期、Ⅱ期及部分ⅢA期的肺癌患者。随着肺癌综合治疗方式的改进,手术切除的适应症也在不断放宽,越来越多的患者有机会接受手术治疗。能够接受手术治疗对患者们来说的确是件好事。不过,自己能不能做手术?要做哪种手术?怎么开刀?手术会切掉多少肺?这里头有很多讲究。手术方式这么多,哪一种才最合适外科手术治疗肺部肿瘤最早可追溯到1933年,如今的手术方式已经发展出多种形式和方法,各种手术方式具有不同的优缺点及应用条件。根据手术切口和入路方式可以分为:1传统开胸手术:视野较好,术者可直接触及肺组织传统后外侧切口为常规开胸术的经典手术入路,但因手术时需切断背阔肌、前锯肌、切断肋骨等,手术创伤大,影响患者的术后康复。而据此改良的后外侧小切口开胸术,用小撑开器缓慢牵开肋骨,因切口较小,使用也越来越广泛。适用于部分局部晚期、无法使用胸腔镜微创手术的(VATS)肺癌患者。2胸腔镜微创手术(VATS):视野较差,创口小,恢复快与传统开胸手术相比,VATS手术可明显减少对患者胸壁结构的创伤,减轻术后疼痛,从而明显降低疼痛引起的心肺功能负担,利于患者术后恢复。根据切口数目多少,VATS手术又可分为四孔法,三孔法,两孔法和单孔法,较为常用的为三孔法和单孔法,目前已成为早期肺癌标准外科手术方式。3机器人辅助胸外科手术(RATS):视野好、精度高、费用昂贵即通常大家所说的“达芬奇机器人”。与胸腔镜相比,RATS具有三维成像系统,可将手术视野放大,机械手腕灵活,且能消除术者手部震颤等优点。在手术出血量、操作时间方面均与VATS手术相似,部分甚至优于VATS手术,但是费用昂贵。根据解剖结构和切除肺组织的多少可分为:1楔形切除术切除包含癌症的肺部小楔形区域及一些周围的健康组织。也叫局部切除术,是切除肺组织最少的方法。仅适用于肺边缘孤立性病灶的切除或开胸肺活检术2肺段切除术切除有病变的某些肺段,保留该肺叶其余的正常肺组织。如病变在上叶尖段或尖后段,可作尖段或尖后段切除,保留前后段或前段。是基于肺段解剖结构的切除方式,切除大小介于楔形切除术和肺叶切除术之间。适用于肿瘤病灶非常小且会局限在某肺段的患者,如此可经该段病灶完全切除的方式,获得最佳的临床疗效。例:右上肺尖段切除术,切除画圈红色部分。3肺叶切除术切除肿瘤所在的整个肺叶。右肺有三个肺叶,左侧有两个肺叶,肺部仍可以保留肺叶。当移除两个肺叶时,该过程称为双叶切除术。该手术创伤较大,肺容量可能会难以得到较好的保留。是目前肺癌治疗的标准术式。4袖式肺叶切除术切除病变肺叶、相连一段主支气管/肺动脉,在此之后将支气管/血管重新接好,如此有助于保留正常肺组织,防止施行全肺切除处理,可很好地保留患者的肺组织、肺功能。通常情况下袖式肺叶切除术被广泛运用到上叶中央型肺癌患者治疗中。5全肺切除切除包含肿瘤的左侧或右侧整个肺。手术后发生呼吸系统障碍等并发症的概率较高,使得患者承受较大的痛苦。引发术后并发症、死亡的可能性非常大,相关调查结果显示通过这一手术治疗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死亡率约8%。需结合肿瘤侵袭、病变组织环境进行针对性处理,对于身体情况不佳、器官功能正常者,建议通过该种手术方式治疗。治愈早期肺癌,打破疾病威胁迄今为止,手术切除仍是治愈肺癌的唯一方法。能够手术对肺癌患者来说确实是不幸中的万幸。李书平专家表示:“一项名为JCOG0804的研究数据表明,<2cm的早期肺癌(目前国内体检发现的肺结节绝大多数都小于2cm),如果实性成分<50%,通过手术做一个亚肺叶切除,5年存活率可达到97%。也就是说,早期肺癌是可以治愈的。”众多研究也表明,手术治疗早期肺癌有着较好的生存率。2012年的一项“关于179例早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进行肺段切除术”的研究显示:2017年一项关于单孔腔镜手术治疗Ⅰ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中期疗效评价研究中显示:2017年,470例临床Ⅰ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分别进行了RVATS(机器人视频辅助胸外科手术)、VATS和开放手术,研究显示:通过这几组研究数据可以看出,对于早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而言,若能尽早手术,根据自身情况选择适宜的手术方式,都能达到不错的生存率,且复发率低。因此,对于可耐受手术的患者,外科切除依然是首选的治疗方法,尤其对于肿瘤直径较大、有淋巴结转移或中央型肺癌的患者,外科切除病灶并进行淋巴结清扫可大大提高远期生存率。随着医疗的发展,肺癌外科切除手术技术在几十年的发展中逐渐高端、逐渐成熟。从全肺切除发展到现在的袖状肺叶切除,从传统的开胸手术发展到电视辅助胸腔镜手术,不仅明显缓解了肺功能的丧失、降低了手术风险及并发症的发生概率,还改善了患者生存质量、提高了术后生存率。有时,不公的命运,将一部分不幸的人推向癌症,而我们要做的,就是与命运抗争。躺在手术台上,担心、害怕是人之常情。有如今技术成熟的手术治疗,我们可以相信,“胜算”很大!总结:保持积极的治疗态度,对医生和手术充满信心,术后配合医生进行康复训练,定时复查,是手术成功的四大秘诀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