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期的发育是有一定规律的。我们先来了解正常的青春成熟的时间以及过程,这样就可以知道自己的孩子是属于正常青春发育,还是属于青春发育期提前。 对于特定个体,青春期成熟过程的时间顺序和速度是有所不同的。然而大多数青少年的青春期成熟过程,都是按照一条线路来的! 首先我们说一下女孩,大多数女孩最早出现第二性征,为乳腺和乳晕发育,也有一小部分女孩以长出阴毛为最初的表现,也就是阴毛早现;月经初潮平均年龄为青春期开始后的2.6年。青春发育顺序可总结为:首先是乳房发育,然后大约在2年后出现阴毛发育,大约3年后出现月经初潮,继而出现骨盆增宽。此为女孩青春发育的过程。 对于男孩,男性成熟的最早阶段是睾丸体积增大,该阶段平均持续时间为六个月,所有的男孩在阴茎生长和阴毛出现之前,睾丸体积都会增大,大于四毫升。大约在2年后出现阴毛发育,大约3年半后出现首次遗精。此为男孩青春发育的过程。 孩子在青春期发育的过程中,会出现生长加速,一般女孩9~10岁,男孩11~12岁。但具有个体差异、种族之间的差异和青春分期的差异。大约有10%的女孩在乳腺开始发育前,就出现了生长加速,也有4%的男孩在青春中后期才出现生长加速。 女孩青春期平均年龄约为10.5岁,男孩约为11.5岁,女孩,青春期开始正常年龄范围8到12岁,男孩9到14岁。青春期的早期出现,对性早熟的诊断有重要意义,性早熟通常被定义为女孩八岁之前,男孩九岁之前开始青春期。 科学掌握孩子生长发育的特点,时刻注意不要偏离“轨道”,帮助孩子健康快乐的成长哦!
儿科门诊经常会碰到家长问“我家孩子最近胃口不好,每次吃饭都心不在焉,给她准备的东西也不吃,是不是缺锌啊?”,孩子不好好吃饭,难道都是缺锌吗? 一.如何诊断缺锌: 锌是人体必须的微量元素之一,它是人体很多促进代谢的物质—酶的重要组 成成分,所以锌缺乏可以出现很多症状。 1 食欲减退:挑食、厌食、拒食,普遍食量减少,孩子没有饥饿感,不主动进食; 2 乱吃奇奇怪怪的东西。比如:咬指甲、衣物、啃玩具、硬物、吃头发、纸屑、生米、墙灰、泥土、沙石等; 3 生长发育缓慢,身高比同龄组的低3—6厘米,体重轻2—3公斤; 4 免疫力低下,经常感冒发烧,反复呼吸道感染如:扁桃体炎、支气管炎、肺炎、出虚汗、睡觉盗汗等; 5 指甲出现白斑,手指长倒刺,出现地图舌(舌头表面有不规则的红白相间图形); 6 多动、反应慢、注意力不集中、学习能力差; 7 视力问题:视力下降,容易导致夜视困难、近视、远视、散光等; 8 皮肤损害:出现外伤时,伤口不容易愈合;易患皮炎、顽固性湿疹; 如果孩子出现这些症状建议来医院进一步检查。检测缺锌最常用的方法是血锌和发锌。 血锌是取末梢血(手指或耳垂)40微升,用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其含量。正常值一般平均约13.8微摩尔/升(μmol/L)(90微克/分升),范围为12~30微摩尔/升(70~110微克/分升)。随着仪器的不同,地区不同,可有一些差异。 发锌的测定因为受到头发生长速度、环境污染、洗涤方法及采集部位等多种条件影响,故并非诊断锌缺乏的可靠指标。 二.如何补锌 在饮食上给宝宝补充富含锌的食物,是最安全的补锌方法。 1.补充富含锌的食物 据调查,动物性食物含锌量远高于植物性食物,且锌的吸收率也高。建议家长多给孩子吃瘦肉、猪肝、鱼、牡蛎等动物性食物。如果宝宝采用人工喂养,从出生后6个月起,家长应特别注意添加富含锌元素较多的辅食,帮助宝宝吸收锌元素,如:瘦肉末、蛋黄、鱼泥等。富含锌的食物有:乳制品、香蕉、卷心菜、生蚝、山核桃、扇贝、口蘑、香菇、羊肉、葵花籽、猪肝、牛肝等。 2. 婴儿应坚持母乳喂养 母乳的营养极高,温度适宜,且婴儿对母乳的吸收量也很高,而锌的吸收量更是高达62%。尤其是初乳含锌量高,平均浓度为血清锌的4─7倍。所以母乳喂养对锌元素补充十分有利。 3.饮食搭配均衡 锻炼宝宝养成不挑食的好习惯,同时注意蔬菜、水果营养的均衡,不挑食、不偏食,这样宝宝才不容易缺锌。 4药物补锌需慎重 使用药物进行补锌,一定要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不可盲目服用补锌剂,切记遵医嘱。一般情况,补锌类药品不可连续服用2~4个月,即使遵医嘱服药,也应及时复查,合理安排服药、停药时间。 三.警惕过量补锌 补锌一定要适度,凡事过犹不及,摄入过量锌元素,可能出现恶心、腹泻、呕吐等不适症状,甚至引发贫血、心脑血管疾病等。另外,过量补锌会干扰其他营养的正常吸收,反而适得其反。详细说来,宝宝不缺锌却持续补锌,容易引起代谢紊乱,而体内有过量锌元素难以排出体外,可能抑制人体对铁、铜、钙等其余营养素的吸收,引发其他疾病。正确的做法是,应该将锌元素控制在合理范围内,适度调整。
典型病例:小军今年一年级,近半年来,妈妈发现小军常常挤眉弄眼,开始父母并没有引起注意。但随后小军的挤眉弄眼更频繁,甚至伴随不自主发声,耸肩,点头等动作。父母这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带他到医院检查,最终确诊小军是得了抽动症。医生表示,临床上像小军这种情况是十分常见的,在此提醒各位家长,小儿挤眉弄眼当心是抽动症的症状。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认识下小儿抽动症。 什么是抽动症? 抽动症是儿童期最常见的运动性障碍,又称抽动障碍,主要表现为不自主的、反复的、快速的一个部位或多部位肌肉运动性抽动和发声抽动,严重者可伴有注意力不集中、多动、强迫性动作和思维等症状。不同部位的肌肉抽动会引起不同的临床表现。 有哪些临床表现? 面部肌肉抽动:眨眼、斜眼、扬眉、皱眉、咧嘴、耸鼻、作怪相等; 头颈部肌肉抽动:点头、摇头、挺脖子、耸肩等; 躯干部肌肉抽动:挺胸、扭腰、腹肌抽动; 上肢抽动:搓手指、握拳、甩手、举臂、扭臂; 下肢抽动:抖腿、踢腿、踮脚甚至步态异常。 喉部肌肉抽动:异常发音,如干咳声、吼叫声、吭吭声,或随地吐痰,或发音时重音不当,或有时不自主骂人等。 抽动症的病因有哪些? 抽动症目前病因还不完全明确,考虑与遗传、体质、情绪或感染因素有关。常因紧张、焦虑、生气、惊吓、兴奋、疲劳、被人提醒、伴发感染等而诱发。有的起始时由于某些部位的不适感产生保护性或习惯性的动作而固定下来,如眨眼动作可因眼结膜炎或异物进眼引起,以上原因去除后由于在大脑皮层已形成了惰性兴奋灶,因而可反复出现抽动动作。此外模仿别人的类似动作,心理刺激和躯体性疾病,也可以诱发本病。 抽动症的有哪些治疗方法? 抽动症在儿童中属于常见的儿童疾病,不会影响智力及身体健康。一般预后良好,大多数随着身体的发育和年龄的增长这些情况会得到改善,只有少数会持续到成年,但是我们也不能忽视治疗。目前抽动症的治疗主要包括心理行为治疗和药物治疗。轻症一般是进行心理行为疗法;对中至重度患儿,单纯心理行为治疗效果不佳时,需要加用药物治疗。 首先家长需正确认识抽动障碍的临床症状 孩子确诊抽动症之后,父母必须认识到,孩子的症状表现是疾病所致,而不是故意出怪相,父母要稳定自己的情绪,给孩子创造一个温馨的家庭环境,消除孩子不必要的心理负担,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切莫责怪孩子,因为越责怪越感到紧张,不自主动作亦就越频繁,孩子会渐渐变得胆小自卑。 2、忽略,不提示。 3、家长要鼓励和引导孩子参加各种有兴趣的游戏和活动转移其注意力,放松。 4、家长不必为这种抽动担心,更不要觉得孩子长大后会落下毛病,绝大多数孩子愈后是好的。 行为治疗 例如有意识的习惯逆转训练来对抗抽动症状,举例如下: 眨眼:睁大眼睛,不让眼睛闭上,必要时盯着一个点。 皱鼻、张口:咬紧上下齿,紧闭双唇、使面部肌肉向下收紧,避免向上运动。 耸肩:手臂靠近躯干,内侧紧贴胸壁,必要时用对侧手握住发作侧肘部向内紧贴胸壁,阻止运动。 生活规律化 帮助患儿合理安排日常的作息时间和学习,早睡早起,锻炼身体,养成按时睡眠的良好习惯。避免过度疲劳、过度兴奋、情绪紧张。避免长时间看电视、玩游戏机或看恐怖或刺激性影视剧,这些都会加重抽动。 合理饮食 家长们要注意患儿应忌食这些食物:包括胡椒、辣椒、大蒜等辛辣刺激食物;油炸类、动物油等油腻食物;可乐、浓茶、咖啡、巧克力、功能饮料等含有咖啡因、兴奋剂及带色素的饮料;方便面,膨化食品等含有防腐剂的食品;这些食物都可使症状加重。 争取患儿的配合 调动患儿主观能动性,对疾病的康复非常有利。劝告孩子不必为此感到自卑、自责,正确对待同学的讥讽和嘲笑,处理好与同学的关系,增强对治疗的信心。 如需药物治疗,积极配合医生 医生会根据患儿的具体情况,选择药物治疗或非药物治疗。任何药物都可能会出现副作用,如需药物治疗,家长要配合医生,如果患儿出现不适症状,要及时跟医生沟通,切勿突然减药或停药。
甲状腺作为人体最大的内分泌腺体,被称为是“身体的发动机”,它通过分泌适量的甲状腺激素,掌管着调节机体代谢的重任,对身体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在整个妊娠过程中, 甲状腺功能亦发挥着重要作用,妊娠期甲状腺功能异常可以导致多种不良的妊娠结局,比如流产,早产,妊娠期高血压疾病,胎死宫内,胎儿发育迟缓等。下面我们谈谈孕期母亲甲状腺疾病是如何影响胎儿健康的。 一.妊娠期合并甲状腺功能减退 甲状腺素对胎儿的发育,特别是对胎儿的神经发育非常重要。在早孕期间尤为重要。甲状腺功能减退可以使60%左右的孕妇发生胚胎停育,即所谓的反复流产。即使侥幸没有发生停育者,还有早产、低出生体重、妊娠高血压、胎儿死亡、智力低下的风险,不可不重视之; 甲状腺激素对孩子智力发育非常重要,当准妈妈患有甲减时,胎儿就会和妈妈来争夺甲状腺激素,一旦胎儿脑发育所需要的甲状腺激素得不到正常供应的话,胎儿脑发育就会出现异常,影响智力和生长发育障碍。 二.妊娠期合并甲状腺功能亢进 妊娠期甲状腺功能亢进(简称“甲亢”)同样是常见疾病,轻症或者经治疗能控制的甲状腺亢进病例,通常对妊娠影响不大;重症或经治疗后不能控制的甲亢病例,由于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抑制腺垂体分泌促性腺激素,容易引起流产和早产,而且甲亢患者代谢亢进,不能为胎儿提供足够营养,可能引起胎儿甲状腺功能减退和甲状腺肿,有些治疗甲亢药物会对胎儿有致畸作用,如甲巯咪唑,131碘治疗。 三.妊娠期甲状腺疾病伴发情绪异常 国内外大量研究证实患有甲状腺疾病的孕妈妈常常伴发情绪异常,而孕妈的精神情绪,不仅会影响本人的食欲、睡眠、精力、体力等,而且还会通过神经体液的变化调节,影响胎儿的血液供给、心率、呼吸和运动等许多方面。 因为在怀孕期间,胎儿不仅每天通过脐带从妈妈那里获得营养和氧气,健康成长,还能够准确地感受到妈妈的心理变化。到6个月以后,它能听到声音,并能在妈妈肚子里作出各种反应,如胎动增加、心跳加快等。当妈妈心情愉快时,胎儿也会在母体里感受到这份愉悦,它可能会微笑、吃手指、掏耳朵,在羊水里自得其乐。但如果母亲受到强烈的精神刺激、惊吓、忧郁、悲痛时,胎儿也可能捂着嘴巴,感觉到害怕。 孕妇发脾气有什么具体危害呢: 1、孕妈发脾气容易导致流产 怀孕时如果发脾气,孕妈体内会大量释放出一种激素,导致自发性流产。准妈妈压力大,体内皮质醇含量明显升高,皮质醇是一种抑制分泌黄体酮的激素,而黄体酮对维持健康的怀孕过程至关重要。因此,给压力较大的准妈妈注射黄体酮有助于预防流产。 2、孕妈发脾气可导致婴儿先天缺陷 怀孕期间的精神压力可导致婴儿的先天缺陷,特别是在怀孕期间经历了“重大变故”的孕妈产下的婴儿患有腭裂、兔唇、听力缺陷和先天性心脏病的几率远远大于其他婴儿。 3、孕妈精神压力影响胎儿生长 孕妈内心压力会阻碍胎儿的生长,而这种现象往往早在第二三个月时就开始出现。压力大的孕妈比心理压力轻的孕妈所生的婴儿的体重也要轻得多。 4、孕妈承受压力孩子易患心脏病、糖尿病 孕妈承受过产生严重精神压力的不幸事件以后,生下的孩子相对更容易罹患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而孕妈内心经常感到压力会对胎儿的神经系统造成不良影响,并使胎儿未来罹患心脏病的危险增加。 综上所述,孕妈妈若患有甲状腺疾病将严重威胁着胎儿健康,由于甲状腺疾病的早期多无临床症状,发现多依赖实验室检查,因此妊娠期甲状腺疾病在我国的漏诊率非常高,所以专家呼吁,希望女性朋友在怀孕前、妊娠早期能够进行甲状腺功能筛查,及早发现、诊断、治疗甲状腺异常情况,另外各位准妈妈也需要学会自身情绪管理,这也是“准妈妈”保障自身安全和胎儿健康的重要环节。
有的宝宝一出生,妈妈就发现宝宝身上有“小草莓”,随着时间的推移,有的“小草莓”还会变大,颜色逐渐加深,带宝宝去医院检查才知道是血管瘤,那么:新生儿血管瘤到底是什么? 本病是起源于皮肤血管的良性肿瘤,多发生于婴儿或儿童。发生率在新生儿为1.1%~2.6%,约有30%在出生时即可见到。多见于头、颈部皮肤,以枕部的鲜红斑痣最常见。但具有危险性的婴儿血管瘤,如长在眼睛、咽喉、肢体末端,则需特别留意。 新生儿血管瘤的原因 很多妈妈都不知道为什么孩子会无缘无故患上新生儿血管瘤,其实,事出有因哦!血管瘤是发生于血管组织的良性肿瘤,主要是种胚胎发育过程中血管发育失常,血管发育或分化失常导致的血管畸形,一种因血管内皮细胞异常增殖产生的真性肿瘤。导致血管瘤发生的影响因素很多,但是直到现在还没有一个公认和肯定的说法。 一般认为父母的遗传、父母的内分泌失常、高血压等疾病、怀孕期间的环境污染或微生物感染都会影响胎儿血管发育。其中有关母亲的激素水平与婴儿血管瘤发生的相关关系研究很多,发现怀孕前服用避孕药的母亲的孩子血管瘤发生率明显增高;母亲雌激素水平与孩子血管瘤发生率呈正相关关系,即母亲雌激素水平高的孩子血管瘤发生机会也多。所以,孕妈的身体首先就要调养好,并且也要做好各种预防工作! 新生儿血管瘤的特征及危害 那么新生儿血管瘤主要有那些特征和危害呢?临床工作中主要分为4类 1.鲜红斑痣 一般患有血管瘤的新生儿都会出现一些暗红色或青红色斑片,这些斑又叫做毛细血管扩张痣或葡萄酒样痣,它的边缘是不整齐的,不高出皮面,压之易褪色,头颈部多见、常在出生时出现,可随人体长大而增大,发生于枕部及额部或鼻梁部者可自行消退,较大或广泛的病损常终身持续存在。 2、草莓状痣 出现一个或数个鲜红色、柔软、分叶状肿瘤,压之不褪色,又名草莓状痣,好发于头颈部,通常不在出生时出现,而是在出生后数周内出现,数月内增大,生长迅速,甚至可达数厘米。大多在1岁以内长至最大限度,以后可自行退化,数年内可完全或不完全消退。 3、皮肤有肿块 隆起于皮肤组织的肿块,按压可缩小。 4、海绵状血管瘤 见广泛扩张的壁薄、大而不规则的血管腔,甚似静脉窦,内皮细胞很少增生,其外膜增厚,形成纤维性厚壁。 对于血管瘤患儿,每个个体需要风险性评估,一般而言,位于面部,中线部位,粘膜周边的瘤体,属于高风险类型。同时,对于瘤体巨大,或者位于心前区的有增加心脏负荷风险。腰骶部的血管瘤因多合并脊髓发育不良以及脂肪瘤等也是需要重点关注的部位。部分体表有多个瘤体,或者瘤体巨大的还需关注合并内脏血管瘤的可能。 新生儿血管瘤的治疗护理 新生儿血管瘤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积极的定期观察、局部外用药物治疗、局部约束疗法、局部注射治疗(糖皮质激素、无水乙醇、聚桂醇、平阳霉素等)、脉冲染料激光治疗、冷冻,手术治疗以及系统治疗(普萘洛尔、糖皮质激素)等. 大部分的新生儿血管瘤都有自发消退的特点,不需要特殊处理,等1岁左右可自行消退。但要注意以下几点: 1、发现血管瘤要前往正规专科医院就诊,确定血管瘤类型,做好日常观察并及时治疗,根据医生建议定期复查。 2、保持宝宝身体清洁,常洗澡,以免汗液浸湿血管瘤表皮。毛细血管瘤有浅表皮血管瘤,表皮极薄,若长时间浸在汗液中易破烂。另外洗澡时父母也要特别注意,不要划破宝宝血管瘤。 3、给宝宝经常修剪指甲。婴幼儿喜欢用手乱抓挠,特别是面部。因此要经常修剪婴儿指甲以免抓破血管瘤。
每到春冬季,过敏性鼻炎患儿总面临各类吸入性过敏原的刺激,喷嚏不断、鼻涕不停,影响日常生活。而鼻腔冲洗可以有效的洗除存在于鼻腔中的过敏原,缓解症状,所以越来越多的家长开始尝试在家给宝宝洗鼻,下面我们简单介绍下鼻腔冲洗的注意事项: 1.上呼吸道急性炎症及中耳急性感染患者不宜冲洗。 2.请勿直接使用水龙头的自来水洗鼻(普通的纯水来洗鼻,容易有鼻腔和头部刺痛感,如果大量使用,更会造成鼻腔黏膜水肿和胀痛)。建议使用医用生理盐水或海盐水。 3.最适合洗鼻的水温就是我们的体温大约37℃,所以通常建议使用35℃-38℃的温盐水来冲洗鼻子。 4. 洗鼻完毕后,用清水把鼻腔冲洗器清洗干净,风干备用,切勿让细菌滋生而造成洗鼻时将病菌带入鼻腔内。鼻腔冲洗器属于个人用品不能交叉使用,防止交叉感染。 5.冬天鼻腔干燥的患者,不可过于频繁的洗鼻,避免因过多洗鼻而冲走鼻腔内的黏液,使鼻腔干燥症状加重,增加鼻出血的风险。 6.冲洗时压力不可过大或做吞咽动作,也不可说话,以免引起呛咳和污水挤入咽鼓管引起中耳感染;冲洗过程中如耳朵出现耳闷或其他不适,应停止冲洗并报告医生,及时处理。 8.洗鼻后会有盐水慢慢流出的现象,属正常现象,不用担心。洗鼻后建议可温和地擤尽多余的盐水,切勿用力擤鼻涕。
对于宝宝的饮食,父母们总是会尽心尽力,都希望让宝宝吃的健康。不过宝宝的辅食总说不能加盐,老一辈的人又总念叨不吃盐会没力气,小小的吃盐问题,竟然也弄成了爸爸妈妈们的心病。下面就由梅医生帮大家解答下关于宝宝吃盐的问题。 食盐中主要成分就是钠(氯化钠),吃盐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补充钠,钠对于人体的水盐平衡和神经传导确实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钠并不是只有食盐可以提供,几乎所有的天然食物中都含有钠。 根据中国居民膳食指南中的推荐,宝宝在1岁以内无需额外加盐,1岁后可以逐渐尝试淡口味的饮食,到2岁后实现与成人饮食同步。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时间推荐呢? 6 个月以内需要的钠含量是 170 mg/天,不管是纯母乳还是配方奶喂养的宝宝,只要奶量足够,都可以从奶中获取足够的钠。 6 个月开始添加辅食后需要的钠含量提高到 350 mg/天,宝宝从奶中获取大约一半的钠,另一半则可以通过辅食中的天然食材轻松获得,大多数的天然食物中都含有钠,比如鸡蛋、猪肉、白菜,甚至苹果。如果给辅食中添加食盐、含隐形盐的酱油,真的是分分钟就超标了。 1~4 岁的宝宝每天需要的钠提高到了 700 mg/ 天,适当添加盐或其他含钠的调味品,每天摄入 1 g 盐都是合理的。1 岁后加盐更重要的是获取食盐中的碘,避免碘缺乏影响正常的生长发育。 关于盐,除了吃不吃,什么时候吃的疑问,很多家长在买的时候也会非常纠结。超市里盐的种类五花八门,什么海盐、岩盐、湖盐、粉盐、加碘盐、低钠盐,简直能把人看晕。该给宝宝选哪种呢?事实上,只要是用于日常食用的盐,基本上都是以氯化钠为主要成分,所不同的只是一些微量元素的含量而已。何况微量元素也并不是越多越好,所以无论选哪种盐,其实并没有什么根本上的区别,关键都在于要控制用量,一定要少!少!少!市面上有很多专门的宝宝调味品,经常会强调健康低盐,但事实上,这些调味品的含钠量并不低。就拿宝宝酱油来说,基本上每100g里都含有3000-4000mg的钠。所以真不是像大家想的那样,可以放开给宝宝吃哦。 对孩子来说,摄入过多的盐反而会对身体健康带来伤害的。 1.导致孩子养成重口味的习惯,偏食挑食 孩子从小习惯了重油重盐,天然食物就很难再引起他们的兴趣,久而久之就容易偏食挑食。 2.导致孩子钙质流失,影响骨骼身高发育 盐的主要成分是氯化钠,孩子摄入的钠越多,身体就会把多余的钠排出去,但同时,钙质也会随之流失。长此以往,孩子的生长发育也会受到影响。少给孩子吃盐,就等于多补钙,这话不是没道理。 3. 增加孩子肾脏负担和成年后患高血压的风险 我们吃的过量的盐都是要经过肾脏处理,随尿液排出,但 1 岁以内的孩子肾脏功能尚未发育成熟,钠一旦过量,就可能对孩子的肾脏造成损害。重盐饮食还会增加孩子以后患高血压风险,而高血压又会导致很多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如脑卒中、心血管疾病等。 吃多盐对孩子的危害不是立竿见影的,但从长远来看,无疑是给孩子的健康埋下了大隐患。 总之,1 岁以内的孩子一般都不用再额外加盐,1 岁以后也要尽量少吃盐。
当您发现您的孩子有矮小,性早熟等时,应咨询专业的儿科医生,明确病因,进行对症治疗!上海市东方医院儿科专业为您解答! 活动专家:乔荆主任医师 博士 副教授硕导 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 东方医院儿科主任 东京大学医学博士 上海市东方医院吉安医院儿科主任 中华医学上海医学会儿科内分泌学组委员 上海市浦东新区新生儿死亡鉴定委员会专家委员 上海市浦东新区5岁以下儿童死亡鉴定委员会专家委员 专业特长:矮小,性早熟。肥胖症及儿童常见病等生长发育障碍疾病的诊治。 活动专家:蔡振伟 副主任医师 副教授 儿科 毕业于上海第二医科大学 专业特长:小儿内分泌疾病诊治,小儿甲状腺功能低下、矮小症、性早熟等疾病诊治。 时间:2020. 8. 13 上午:8: 30-12: 00 地点:上海市东方医院本院 *免费测量身高体重 *提前报名面挂号费 温馨提示 扫描二维码即可参与报名
第五日综合症(Fifth Day Syndrome)又名小儿阑尾切除术后第五日综合征。小儿阑尾炎手术过程顺利,术后4~5日(少数可至第8日)突然出现腹痛,高热,数小时后发展为类似弥漫性腹膜炎征象,即可确定为已患上第五日综合征。 病因尚不清楚,有人认为可能系免疫缺陷,防卫机能减弱所致,PelLerin等对35例的再次剖腹术,发现既元腹壁水肿 反应,也无回盲区化脓渗出,阑尾残端完好。 有人以阑尾残端包埋作为原因或归于术后并发症,也有认为在盲肠用粗缝合物为可能原因.进而引伸考虑是免疫缺陷防疫机能减弱的结果。 由于本病是在小儿进行阑尾炎切除术后发生的,故预防阑尾炎的发生是预防本病的基本措施。以保守治疗为主,多不必手术,采用禁食、静脉补液、持续鼻胃管减压、抗生素,对本征的治疗是必要而有效的,重要的是小儿阑尾炎后一般应在第6日以后方可出院,以免漏诊第五日综合征而延误处理。 多摄入一些高纤维素以及新鲜的蔬菜和水果,营养均衡,包括蛋白质、糖、脂肪、维生素、微量元素和膳食纤维等必需的营养素,荤素搭配。 总结来看,第五日综合征: 1.病程短,无真性腹膜炎征; 2.手术过程顺利,术中及手术均未见异常,切口无感染; 3.术后第5日突然出现腹痛,高热及腹膜炎表现; 4.保守治疗可使症状迅速缓解而再次剖腹探查无异常发现。
正常人的脊柱从后面看应该是一条直线,并且躯干两侧对称。如果从正面看有双肩不等高或后面看到有后背左右不平,就应怀疑“脊柱侧凸”。这个时候应拍摄站立位的全脊柱X线片,如果正位X线片显示脊柱有大于10度的侧方弯曲,即可诊断为脊柱侧凸。轻度的脊柱侧凸通常没有明显的不适,外观上也看不到明显的躯体畸形。较重的脊柱侧凸则会影响婴幼儿及青少年的生长发育,使身体变形,严重者可以影响心肺功能、甚至累及脊髓,造成瘫痪。轻度的脊柱侧凸可以观察,严重者需要手术治疗。脊柱侧凸是危害青少年和儿童的常见疾病,关键是要早发现、早治疗。 我们一起来看看都是什么原因导致的脊柱侧凸。脊柱侧凸按照病因可以分为功能性或器质性两种,或称非结构性和结构性者。 非结构性脊柱侧凸: 1.姿势性侧弯;2.腰腿疼痛,如椎间盘突出症、肿瘤;3.双下肢不等长引起;4.髋关节挛缩引起;5.炎症刺激(如阑尾炎);6.癔症性侧弯。 非结构性脊柱侧凸是指某些原因引起的暂时性侧弯,一旦原因去除,即可恢复正常,但长期存在者,也可发展成结构性侧凸。一般这种病人在平卧时侧凸常可自行消失,拍摄X线片,脊柱骨均为正常。 结构性脊柱侧凸 1.特发性。最常见,占总数的75%~85%,发病原因不清楚,所以称之为特发性脊柱侧凸。根据发病年龄不同,可分成三类。 (1)婴儿型(0~3岁) ①自然治愈型;②进行型。 (2)少年型(4~10岁)。 (3)青少年型(>10岁~骨骼发育成熟之间)。 上述三型中又以青少年型最为常见。 2.先天性 (1)形成不良型 ①先天性半椎体;②先天性楔形椎。 (2)分节不良型。 (3)混合型,同时合并上述两种类型。 先天性脊柱侧凸是由于脊柱在胚胎时期出现脊椎的分节不完全、一侧有骨桥或者一侧椎体发育不完全或者混合有上述两种因素,造成脊柱两侧生长不对称,从而引起脊柱侧凸。往往同时合并其他畸形,包括脊髓畸形、先天性心脏病、先天性泌尿系畸形等,一般在X线片上即可发现脊椎发育畸形。 3.神经肌肉性 可分为神经源性和肌源性,是由于神经或肌肉方面的疾病导致肌力不平衡,特别是脊柱旁肌左右不对称所造成的侧凸。常见的原因有小儿麻痹后遗症、脑瘫、脊髓空洞症、进行性肌萎缩症等。 4.神经纤维瘤病合并脊柱侧凸。 5.间质病变所致脊柱侧凸 如马方综合征、先天性多关节挛缩症等。 6.后天获得性脊柱侧凸 如强直性脊柱炎、脊柱骨折、脊柱结核、脓胸及胸廓成形术等胸部手术引起的脊柱侧凸。 7.其他原因 如代谢性、营养性或内分泌原因引起的脊柱侧凸。 脊柱侧凸治疗 脊柱侧凸的治疗可分为两大类,即非手术治疗和手术治疗。常见的非手术治疗方法包括理疗、体操疗法、石膏、支具等,但最主要和最可靠的方法是支具治疗。 一般20度以内的特发性脊柱侧凸,可先不予治疗,进行严密观察,如果每年加重超过5度,则应进行支具治疗。首诊30度~40度的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弯,应立即进行支具治疗,因为这一组病人60%以上会发展加重。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在下列情况需要考虑手术治疗: (1)胸弯大于40度、胸腰弯/腰弯大于35度者; (2)支具治疗不能控制,侧弯快速进展者; (3)腰背疼痛明显或者有神经压迫症状者。 先天性脊柱侧凸的病人,如果侧弯是容易进展的类型或者在观察期间出现侧弯明显进展,则应尽早手术治疗,一般3~5岁是一个比较好的手术时机。由于脊柱侧凸病因复杂,类型繁多,是否需要手术绝非简单地依据患者年龄或侧弯度数,还应考虑到畸形的类型、特点、节段、进展速度、患者骨龄发育及畸形对患者体态的影响程度等因素。进展型的先天性脊柱侧凸应早手术已成共识,因其随年龄增长不仅畸形加重,且变得僵硬,难于矫治。但特发性脊柱侧弯如在儿童期过早行后路矫正融合,可能会影响其脊柱生长发育,远期很可能会出现畸形加重。另外,脊柱的平衡、手术对脊柱的生长和活动度的影响等因素也要考虑在内。因此每个脊柱侧弯的患者都应该具体分析,采取个体化的治疗措施。 脊柱侧凸手术目的是:防止畸形进展;恢复脊柱平衡;尽可能的矫正畸形;尽量多的保留脊柱的活动节段;防止神经损害。采用当前的三维矫形技术和椎弓根螺钉固定技术,脊柱侧凸可以获得良好的手术矫形,但也不能得到100%的纠正,因为手术还要考虑患者脊柱和脊髓的耐受性,过分的矫正容易导致内固定物失败,增加手术并发症发生率,甚至会导致神经损害和瘫痪。不同年龄、不同度数以及病因的侧弯矫正度都有不同,一般特发性脊柱侧凸其矫正率通常可达到60%~80%。 脊柱侧凸预防 脊柱侧凸是危害青少年和儿童的常见病,如不及时发现、及时治疗,可发展成非常严重的畸形,并可影响心肺功能,严重者甚至导致瘫痪。 学龄儿童应注意保持良好的坐姿和站姿,加强肌肉锻炼,防治脊柱侧凸最关键是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应在学校内推广脊柱侧凸防治知识,定期进行脊柱侧凸的筛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