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肝癌的介入治疗是什么? 肝癌的外科手术治疗是肝癌病人获得长期生存最重要的手段,主要包括肝切除术和肝移植术,适用于早期患者。但实际上,有一部分患者在确诊肝癌时因为种种原因失去了手术机会。 经动脉化疗栓塞术(Trans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TACE,以下简称介入)目前公认是肝癌非手术治疗的最常用方法之一。肝癌介入简单来说就是应用导管经肝脏动脉血管至病灶位置,经肿瘤血管输入化疗药物及栓塞药物,从而达到控制肿瘤的目的(图1-2)。 其优势是微创、可重复治疗、局部针对性强、安全有效。对于不能复发拟行预防性介入的患者是首选的治疗方式;对于一些其他肿瘤转移到肝脏的患者也有一定的疗效。肝癌介入的常见穿刺部位是股动脉和桡动脉,术中常用的药物包括灌注用化疗药物(如铂类、5-Fu、蒽环类、吉西他滨等)及栓塞药物(碘化油、颗粒性栓塞剂如空白微球、载药微球、明胶海绵颗粒等)。具体能否做这个治疗、采用什么方式和药物,建议到肝肿瘤内科专家门诊就诊。 图2 DSA图 二、介入的疗效和术后并发症处理 介入的疗效评估主要是术后4-6周进行影像学检查,包括增强CT或MRI检查,了解肿瘤病灶中碘油沉积情况、有无动脉期的增强、有无新病灶的出现;同时做血液检测,了解肝功能血常规等恢复情况、肿瘤标志物如甲胎蛋白、异常凝血酶原、甲胎蛋白异质体等有无下降也可以作为疗效判断的辅助方法。约有35%-40%的患者接受TACE后,肿瘤可以部分坏死或缩小,但是多数患者只能是控制肿瘤不会进一步长大。另外大部分患者需要重复治疗,重复治疗的间隔要根据患者的恢复情况和介入后疗效评估的结果由主诊医生来决定。因此,做了治疗以后需要定期到医院随访复查,并和您的主诊医生沟通,商量进一步的治疗计划。 介入术后常见的并发症包括穿刺部位渗血、假性动脉瘤、肝肾功能一过性损伤、栓塞后综合症(腹痛、发热等)等,通过术后医护人员的观察和药物对症支持治疗,大多可以恢复。 总体而言,介入治疗目前仍是不能切除的中晚期肝癌的首选治疗手段,能有效控制肿瘤生长,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但是近年来随着新药物的不断出现,我们推荐综合治疗的模式,就是局部治疗联合全身治疗如靶向、免疫治疗等,这些新的模式是未来肿瘤治疗的方向,对于肝癌患者是令人鼓舞的好消息。
肝癌介入治疗的各种方法,已经和各位病友都介绍过了,今天就让我们来聊聊介入治疗术后不良反应及注意要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一、介入治疗常见的不良反应有哪些?1. 局部穿刺伤部位出血术后伤口处局部出血多见于术后24小时内,主要表现为穿刺伤口周围的血肿及瘀斑。对于行股动脉穿刺的患者,需要进行穿刺部位的压迫,术后下肢制动,禁止弯曲。一般介入术后24小时后可下床活动,而对于凝血机制欠佳、老年人、多次穿刺者要避免过早下床活动以及增加腹压动作,保持大便通畅,预防伤口出血。2. 发热发热是介入术后患者常见的临床症状。由于肝癌的供血动脉被栓塞,局部肿瘤缺血、坏死会导致吸收热,属于正常现象,多在术后第2天出现,3-5天达到高峰,一周后会有所缓解。对于低热的患者,以物理降温为主,鼓励多饮水;中度及中等以上的热度,可以遵医嘱口服新癀片或予解热镇痛药,如吲哚美辛栓退热治疗。3.腹痛腹痛的发生与栓塞部位缺血,肿瘤细胞坏死水肿,肝脏体积增大,包膜紧张有关。轻度疼痛时可多与家属交流转移注意力,消除紧张情绪;中重度以上疼痛可遵医嘱使用止痛药物对症处理。4.恶心呕吐恶心呕吐多数是因为化疗药物引起的胃肠道反应所致。对于呕吐较频繁的患者,可术后应用止吐药物剂,减轻症状。出现呕吐时应将头偏向一侧,以免降呕吐物误吸入支气管引起呛咳甚至窒息,并注意观察呕吐物的颜色和呕吐量,如呈咖啡色或暗红色,可能出现了消化道出血,需要立即通知医生。5.肝肾功能异常介入治疗中应用化疗药和栓塞剂能够引起肝细胞受损,而部分化疗药物如顺铂和介入术中使用的造影剂可导致肾功能受损。对于大多数患者而言,肝肾功能异常多为一过性,主要表现在胆红素,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碱性磷酸酶、白蛋白等不同程度的改变,出现在介入术后的第2-5天,7-10天左右恢复正常。对于介入术后患者,建议多饮水(腹水患者除外),利于化疗药物及造影剂的排泄,常规应用保肝保肾的药物,促进肝肾功能的恢复。6.感染 对于抵抗力较差的患者,化疗药物应用后可导致骨髓抑制,引起继发感染。对于介入治疗后持续性高温不退者,可予血培养检查排除感染可能,根据检验结果给予抗生素治疗。7. 消化道出血很多肝癌患者合并肝硬化,门静脉压力升高,表现为食道胃底静脉曲张。介入术后患者出现恶心呕吐后,容易诱发消化道出血,表现为呕血和黑便,这时需要立即禁食,运用降低门脉压力的药物如生长抑素或特利加压素等进行对症治疗。二、接受介入治疗的肝癌患者,在生活中需要注意哪些?接受介入治疗的肝癌患者,首先要避免在术后服用对肝功能有损伤的药物。在饮食方面,介入治疗后实际上没有太多的禁忌,主要建议高蛋白软食。适当多吃一些蛋白质包括动物蛋白有助于恢复,如瘦肉、鱼肉、河虾等。由于肝癌患者消化功能差,可以少食多餐,另外不要进食坚硬或粗糙的食物,以免诱发消化道出血。
各位肝癌病友们:本中心针对肝癌根治性手术切除或消融治疗的复发高危的肝细胞癌患者进行招募,应用 Durvalumab(阿斯利康PD-L1)单药或联合贝伐珠单抗,探索免疫或免疫联合靶向治疗对肝癌术后/消融后肿瘤复发及生存的影响(EMERALD-2研究)。有意参加研究的患者(要求根治性手术切除或消融术后12周内),带好手术,病理及近期的血检报告及影像学资料,至门诊咨询入组事宜。
鼻咽癌是东南亚及中国南方地区非常常见的恶性肿瘤。全世界至少80%的鼻咽癌病例发生在中国及东南亚国家,而且我国鼻咽癌的发病率居世界之首。最为突出的是广东省,发病率可达30/10万,因此鼻咽癌甚至被称为“广东癌”。对于早期和局部晚期的鼻咽癌患者,标准的治疗方案是同步放疗加化疗。然而,鼻咽癌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是远处转移。不同转移部位的患者生存期差异很大,单纯肺、骨转移患者生存期相对较长,而肝转移患者生存期最短,预后最差。如何提高鼻咽癌肝转移患者的治疗效果呢?目前有以下几种治疗方法: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肝肿瘤内科殷欣手术切除联合术后化疗:鼻咽癌肝脏转移患者如果转移瘤数量小于5枚,定义为寡转移。寡转移是介于局部侵犯和广泛转移之间的过渡状态,如肿瘤位置较为集中,可以考虑进行手局部术切除。鼻咽癌肝脏寡转移患者接受手术切除术后,1、3、5年生存率为 85.7%、64.2%、40.2%,明显优于非手术治疗患者。当然手术后患者仍然需要接受全身化疗预防肿瘤复发。全身化疗联合消融治疗:对于鼻咽癌肝脏寡转移灶的患者,如果肿瘤位置散发无法进行手术切除,通过针对转移灶的消融联合全身化疗,能明显提高患者局部肿瘤控制率,延长生存时间。目前对于化疗和消融治疗的顺序和间隔安排由于尚无回顾性或前瞻性临床研究进行对比,暂无统一结论。但就目前临床经验而言,推荐在化疗间歇期联合局部消融处理肝脏转移灶。全身化疗联合介入治疗 对于非寡转移的鼻咽癌肝转移患者,全身化疗是主要的治疗手段。目前转移性鼻咽癌化疗均以铂类为基础的化疗方案。2016年,发表于柳叶刀杂志的GEM20110714大型3期临床研究首次证实了在转移性鼻咽癌的一线治疗中,GP(顺铂+吉西他滨)化疗方案要显著优于传统的PF(顺铂+5-FU)方案,因此目前 GP方案成为了转移性鼻咽癌的一线标准化疗方案。对于一线化疗失败的患者,可考虑进行肝动脉化疗栓塞术(介入治疗)。肝动脉化疗栓塞具有局部化疗药物浓度高,全身不良反应小的优点,配合局部肿瘤血供栓塞,能够提高转移瘤的局部控制率。从临床实践看,介入治疗的疗效与肝脏受侵袭的程度相关,肝内病变数量越少,侵犯范围越小,介入疗效就越好,生存时间也越长。结节型肝转移,转移灶占全肝负荷小于50%的患者,较弥漫型肝转移介入效果好。化疗联合靶向/免疫治疗在既往临床研究中,单一的靶向治疗用于复发或转移的鼻咽癌患者疗效欠佳,患者很难获得完全缓解,平均肿瘤进展期为3-4个月。而靶向联合化疗能够使得患者总体生存期延长至8-12个月。因此,无论是初诊或治疗失败的鼻咽癌肝转移患者,化疗过程中均可酌情考虑联合靶向药物以提高疗效。鼻咽癌获批的靶向药物有西妥昔单抗和国产靶向药物尼妥珠单抗(泰欣生)。一项国际多中心临床研究(EXTREME)证实,西妥昔单抗联合铂类/氟尿嘧啶可改善转移性鼻咽癌患者生存期。我国2013版鼻咽癌中国专家共识也建议,在有条件的复发或转移性鼻咽癌患者的一线化疗中可加用西妥昔单抗。尼妥珠单抗是一种新的人源化抗EGFR单抗,2017年ASCO报道的前瞻性多中心的Ⅱ期临床研究结果显示,PF化疗方案联合尼妥珠单抗治疗复发或转移性鼻咽癌近期疗效及治疗耐受性均较好。对于晚期鼻咽癌患者,接受靶向治疗前,可考虑进行基因检测,根据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表达的情况,酌情采用靶向治疗。除了传统的手术治疗、化疗、消融、介入治疗外,新兴的免疫治疗为晚期鼻咽癌患者提供了更多的治疗选择。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在鼻咽癌中的应用一直是一项热门的研究课题,多个PD-1抗体在晚期鼻咽癌一线或二线治疗中显示了一定的治疗价值。2018年,卡瑞利珠单抗联合GP方案的I期临床研究数据显示,治疗组患者总体有效率(ORR)达91%,疾病控制率(DCR)高达100%,没有任何患者因副作用停止使用PD-1抗体。卡瑞利珠单抗是我国自主研发的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其在晚期鼻咽癌中的治疗疗效未来仍需要未来大型3期临床研究结果来证实。结语总体而言,鼻咽癌肝转移的综合治疗目前主要以全身化疗为中心,根据患者具体的病情进行个体化选择,联合手术,消融,介入治疗及靶向免疫治疗,改善患者的生存。
肠癌手术做完了,医生说手术很成功,让定期复查,这次复查却发现肝转移了......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肝肿瘤内科殷欣结直肠癌为什么容易转移到肝脏?结直肠癌一般最容易发生转移的器官就是肝脏。为什么说肠癌最容易转移到肝上面呢?因为在生理上,人体肠道的静脉血液要将肠道吸收的各种营养物质如糖,蛋白,脂肪等通过门静脉输送入肝脏,在肝脏进行吸收及再加工,供应机体所需。也就是说,肠道的血主要回流至肝脏,因此,肝脏是肠癌血行转移最主要的靶器官。在结直肠癌患者的整个病程中,超过50%的患者会在结直肠癌手术前或手术后出现肝转移。结直肠癌肝转移能手术吗?以往观点认为,肿瘤一旦发生转移就意味着患者已到了晚期,失去了手术治疗的机会。而今,基于多学科综合治疗平台的建立和多学科协作(MDT)理念的深入人心,肠癌肝转移的治疗策略发生了革命性改变。手术切除是唯一可能治愈结直肠癌肝转移的方法。临床上,大约有20%左右的肠癌肝转移患者能够进行肝转移灶的手术切除,这部分患者的特点是仅有肝转移,病灶大小及数量较少,转移灶集中于1个或2个肝叶,切除转移瘤后能保留足够的肝脏体积。患者进行手术切除后,联合术后辅助化疗,预后较好,五年生存率达到50%左右。不能手术切除的肝转移灶怎么办?即使不能做手术切除,结肠癌肝转移的治疗方法也有很多。其中,全身治疗方法包括化疗,靶向治疗及免疫治疗,而局部治疗方法包括,局部消融治疗,介入治疗,放疗等等。可以肯定的是,积极有效的综合治疗可以控制疾病快速进展,明显延长患者生存时间。一、全身化疗联合靶向治疗自从上世纪90年代伊立替康和奥沙利铂两大基石化疗药物出现后,不可切除的晚期结直肠癌的治疗已经全面进入了化疗时代。目前结直肠癌常用的化疗药物主要包括5-FU/LV、伊立替康、奥沙利铂、卡培他滨、曲氟尿苷替匹嘧啶和雷替曲塞。常用的靶向药物包括西妥昔单抗、贝伐珠单抗、瑞戈非尼和呋喹替尼。众多药物如何选择呢?实际上,在制定治疗方案前,患者需要进行基因检测,包括RAS和BRAF,以及PIK3CA和微卫星不稳定(MSI)基因的检测,根据基因分型决定化疗/靶向治疗方案。临床证据显示,对于RAS/BRAF野生型左半结肠癌患者,两药化疗联合抗EGFR单抗是较好的治疗选择。对RAS/BRAF野生型的右半结直肠癌患者,两药联合抗VEGF单抗是可以选择的方案。对RAS基因突变的患者,可以选择化疗联合抗VEGF单抗治疗。二、 免疫治疗近年来,免疫治疗一直是各大癌症研究的热点。在结直肠癌领域,针对MSI-H/dMMR人群的研究从2015年就陆续开展。目前多项临床研究表明,对于MSI-H人群患者,首选推荐采用免疫治疗,次选化疗联合靶向治疗,因为免疫治疗与跟单纯化疗/靶向治疗比较,能够更好地延缓患者肿瘤进展,并延长生存时间。而且同化疗比较,免疫治疗整体毒副反应明显低于化疗/靶向治疗,患者耐受性好。然而,MSI-H肠癌患者只占总体人群的5%左右,余下95%都是MSS型肠癌患者。对于这部分患者,2019年REGONIVO研究发现,将PD-1单抗和肠癌三线标准治疗瑞戈非尼联合,取得了36%的有效率。今年在美国临床肿瘤年会(ASCO)公布MEDETREME试验研究发现,FOLFOX6化疗联合durvalumab (D药)和tremelimumab (T药)治疗,肿瘤缓解率达到62.5%,肿瘤消失(CR)比率高达25%,显示了良好的治疗疗效。三、局部治疗1. 射频微波消融(RFA)与消融(MWA)治疗对于肝转移病灶数量较少,体积较小的患者,一般情况不适宜或不愿意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推荐使用射频消融或微波消融术。射频消融治疗肝转移灶要求肿瘤最大直径< 3 cm且一次消融最多< 5枚。微波消融MWA适用于直径在5 cm以内的单发肿瘤、或最大直径3 cm、数量3个的中小肿瘤。2. 介入治疗对于肿瘤数量较多,肿瘤负荷较大的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尤其是化疗及靶向治疗疗效不佳的患者,可采取介入治疗,提高肝脏局部治疗疗效。肠癌肝转移的介入治疗方法包括四种: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载药微球介入(DEB-TACE),肝动脉化疗灌注(HAIC)及肝动脉放疗栓塞(TARE)。具体选择哪种介入治疗模式,要根据患者的肿瘤大小,数量,血供情况,既往治疗历史,身体耐受力进行个体化选择。3. 放疗肠癌转移灶的放射治疗一般需要多个学科的医生共同讨论,最终制定出最合理的治疗方案。—般根据以下几方面判断:①转移灶大小、个数、具体部位;②患者接受其它治疗的情况;③转移器官如肝脏,本身的功能状态;④其它部位肿瘤的控制情况。结直肠癌转移灶的放射治疗主要的目的是减轻肿瘤局部症状,对数目少或者孤立的病灶起到根治作用。四、结语最近5-10年,结肠癌无论在化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及局部治疗方面,都出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不断有新的治疗药物及治疗手段出现,大大延长了患者的生存。肠癌肝转移的患者需要在多学科讨论的基础上实施个体化的综合治疗方案,才能更好地延长生存。
1.药物剂量与传统介入相比,肝动脉化疗灌注的化疗药物剂量大得多,尤其是氟尿嘧啶,剂量是传统介入的三倍多。2.给药时间传统介入是短时间在肝动脉里注射化疗药物;而肝动脉灌注化疗是持续的滴注化疗药物,达48小时。3.治疗疗程传统介入治疗基本为1-2个月/疗程;而肝动脉灌注化疗采用3周/疗程的方案,从最大程度地发挥化疗的作用。
1.适合伴有门静脉癌栓的肝癌患者,特别适合存在肝动脉-门静脉瘘,或者接受传统介入治疗但疗效不佳的肝癌患者。2.结直肠癌肝转移的患者50%结直肠癌患者都会出现肝转移,但只有15%至20%的患者肝转移灶能够切除。那些无法切除的结直肠肝转移病灶,采用肝动脉灌注化疗,病灶局部药物浓度可达外周静脉化疗的数十倍,具有肿瘤局部控制率高,全身副反应小等优势。而且,即使是全身化疗产生耐药的方案,局部肝动脉灌注仍然可能有效。
在上个专题,我和广大病友们科普了肝癌介入治疗的四种类型。在这个专题中,我和大家谈一谈临床中应用最广泛的传统介入(c-TACE)及新型的载药微球介入(DEB-TACE)的临床适应症。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肝肿瘤内科殷欣一、两种介入方法的比较二、临床适应症c-TACE1 传统介入适合肝癌切除术后需要预防复发治疗患者。对于有肿瘤复发高风险的患者,肝癌切除术后1-2个月推荐预防性介入治疗。介入手术中医生会进行肝动脉造影,观察肝内是否还存在可疑的肿瘤,并适当灌注化疗药物及少量碘油“清扫”潜伏在肝里的肿瘤细胞;2 适合肝功能良好,血供较丰富的原发性肝癌,尤其适合巨块型肝癌及多发性肝癌,肿瘤体积小于70%肝脏体积。对于合并门静脉癌栓的患者,要求门静脉主干未完全阻塞,或虽完全阻塞但代偿性侧支血管形成;3 肝肿瘤破裂出血的患者,实施急诊栓塞止血治疗;4 原发性肝癌接受肝切除术或肝移植手术前的降期治疗;5 血供较丰富的转移性肝癌DEB-TACE载药微球与传统介入治疗相比,对于以下情况的患者更加适合:1 肝硬化较重(Child-Pugh B),患者体力状况较差(ECOG 0-2分),对化疗药物耐受差的原发性肝癌患者;2 中等肿瘤负荷(肿瘤直径小于8厘米)中期肝癌患者,暂时无法行消融治疗,通过DEB-TACE治疗肿瘤缩小后,可联合消融提高治疗疗效;3 对于转移性肝癌,尤其是结肠癌肝转移,推荐使用加载伊立替康的载药微球进行治疗。另外,研究表明,对于伊立替康全身静脉化疗耐药的患者,采用加载伊立替康的DEB-TACE仍然有效。近期的研究数据显示,对乳腺癌、神经内分泌肿瘤和黑色素瘤的肝转移,DEB-TACE 同样有积极治疗作用;4 无法手术切除的肝内胆管细胞癌患者。胆管细胞癌属于乏血供肿瘤,系统性化疗结合DEB-TACE能够提高肿瘤局部控制率;5 传统介入治疗c-TACE术后疗效不佳或失败的患者。介入治疗目前是我国肝癌患者最重要的治疗手段,近年来介入技术的发展一直朝着降低全身不良反应和提高治疗效果的目标进行。从临床适应症可以看出,c-TACE及DEB-TACE两种介入治疗方法各有优点和适用范围。在提倡个体化治疗、精准治疗的年代,肝癌的治疗需要依据每个患者肿瘤特征、肝功能基础,身体状况进行合理选择,并且联合不同治疗策略,通过科学、辩证的临床决策为患者制定个体化的综合治疗方案。
介入治疗控制肝癌的原理:90%原发性肝癌的营养血管都来自肝动脉,而正常肝组织的营养血管来源于肝脏的门静脉,我们就利用肝癌和正常肝组织的血管供应差异,选择性栓塞肿瘤动脉血管,“断其粮道”,“饿死”肿瘤。肝癌介入治疗从上世纪70年代开展至今,已经几十余年,其对肝癌的治疗疗效已得到充分的肯定。介入治疗肝癌的优点在于:1.通过肝动脉选择性灌注化疗药物,化疗药物浓度较静脉化疗高数十倍,毒性却比全身化疗小,通过碘油、明胶海绵等栓塞剂阻断肿瘤血供,双管齐下疗效好。介入术后疗效好的患者甲胎蛋白迅速下降,肿块缩小,疼痛减轻;2.介入手术属于微创治疗,局部麻醉即可,手术切口只有几毫米,高龄及体弱的患者也能进行;3.大部分患者介入术后恢复较快,治疗耐受性较好,4-6周左右即可重复治疗;4.介入治疗费用较低,部分不能手术切除的大肝癌,经过介入治疗肿瘤缩小后,可以进行手术切除。
在上个专题,我和广大病友们科普了什么是肝癌介入治疗,这次的专题中,我要和大家谈一谈临床常用的肝癌介入治疗的四种类型。一、传统肝动脉化疗栓塞术(c-TACE)传统介入治疗在临床中应用最为广泛,采用的栓塞药物主要为超液化碘油以及明胶海绵颗粒。手术过程中医生将导管从股动脉或桡动脉插入到肝动脉,先进行动脉造影,清晰显示肝脏病灶及其血供情况,再选择性插入肿瘤供血动脉后,灌注一部分化疗药物如氟尿嘧啶,奥沙利铂,再将另一部分化疗药物与超液化碘油混合成乳剂进行栓塞,达到诱导肿瘤缺血坏死的效果。二、DC-Bead载药微球介入术(DEB-TACE)载药微球栓塞化疗(DEB-TACE)治疗肝脏原发及转移性肿瘤,包括原发性肝癌和各种肝转移性肿瘤。DC-Bead载药微球介入与传统介入治疗手术方式类似,医生通过肝动脉造影造影仔细地辨别肿瘤的每一条供养动脉,予以精准定位,将表阿霉素(原发性肝癌)或伊利替康(结肠癌肝转移)载入DC-Bead微球之中,缓慢注射推送,确保微球颗粒精准阻塞每一条供养动脉。进入肿瘤血管的微球颗粒在肿瘤内部缓慢释放化疗药物,使癌细胞受到精准打击,而非癌细胞组织受化疗药物的影响则降到最低,能够保持术后良好的肝功能。DEB-TACE需要标准化的缓慢注射治疗,对手术者的耐心与细致要求比较高,手术时间也长于传统TACE,通常需要1-2小时。三、肝动脉化疗灌注术(HAIC)肝动脉灌注化疗并不是一项肝癌介入治疗的新技术,实际上,它最初主要用于肠癌肝转移患者,近两年来,肝动脉化疗灌注治疗晚期肝癌患者在全国各地得到广泛开展。肿瘤病友们最常接触的化疗,是静脉化疗,药物从胳膊上的静脉血管滴入。化疗药物会先会从外周静脉进入心脏,再被心脏泵到主动脉里,然后经由主动脉分流到全身各个脏器、各个组织中,包括肿瘤组织。我们可以看到,为了让化疗药物从静脉进入心脏最后分布到各个器官最后进入肿瘤里,绕了一个大弯,路途中化疗药物的浓度也被层层稀释,给其他没有肿瘤的器官和组织带来了不可避免的伤害。肝动脉灌注化疗直接避免了绕弯路,将化疗药物缓慢泵入供应肿瘤组织的血管里,病灶局部药物浓度最高可达外周静脉化疗的数十甚至上百倍, 使其具有肿瘤局部控制率高,全身副反应小的优势。四、经动脉导管放疗栓塞术(TARE)动脉导管放疗栓塞术也称为选择性内放射治疗(SIRT),是一种通过向肝脏肿瘤血管注入放射性微粒球(如钇-90),以达到在肿瘤局部实现内放射性的新疗法。放疗栓塞术一方面通过微球颗粒实现了对肿瘤血管的栓塞,另一方面通过进入肿瘤内部的微球,慢慢地释放出辐射能量,杀灭附近的癌细胞,使肿瘤组织接收较高的放射剂量,而正常肝组织和身体的其他器官只接受到较低的放射剂量,达到疗效高、副作用少的治疗功效。选择性内放射治疗治疗价格非常昂贵,国外部分国家及香港虽然有开展,但尚未得到FDA批准,国内目前还尚未开展。近年来,肝癌介入治疗技术日新月异,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着改变。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肝肿瘤内科自1978年就在全国率先开展肝癌介入治疗,累积了数万例的原发性肝癌、肝转移瘤的介入治疗经验,每年开展介入治疗5000例次,积累了大量肝癌介入治疗经验,疗效及安全性得到了国内外同的广泛认可,希望能为更多的肝癌患者提供个体化精准治疗,改善肝癌患者的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