疼痛没有一个肛肠手术能绕开疼痛这个话题,虽然很多宣传都在卖“微创”、“无痛”标签,但真正能做到,又有几家。肛门术后的疼痛分两种,反射性痛和炎症性痛。因为人体肛门区域神经丰富,属脊神经支配,痛觉非常敏感,所以手术创伤和炎症刺激都可导致疼痛。疼痛有以下原因:(1)患者因恐惧,对疼痛极度敏感,肛门括约肌处于紧张状态,稍有刺激便可引起疼痛。这种疼痛主要出现在手术时和术后换药。(2)术后感染,创口水肿,便秘、异物刺激亦可引起疼痛。(3)肛门狭小,大便时用力撕裂肛管皮肤引起疼痛。(4)创伤面较大,愈合后瘢痕过重,瘢痕挛缩压迫神经末梢而引起疼痛。处理:对轻度的疼痛不需处理,疼痛剧烈者根据情况分别处理。如口服或注射强痛定等止痛药。排便困难者服乳果糖。瘢痕性疼痛,轻者无需处理,重者用中药坐浴熏洗。炎症性痛行抗炎治疗,如炎症已化脓应及时切开。2肛门水肿肛缘水肿也是肛肠手术后常见反应,水肿后会加剧肛门疼痛,水肿发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1)手术时肛缘组织过多被切除或结扎、切口过多及切口选择不合理等,致局部血液和淋巴回流障碍,血管通透性增加,水分在组织间隙中潴留。(2)肛缘静脉团剥离不充分。(3)术后敷料填入不均及大小便困难,下蹲过久。处理:轻度的水肿都可以慢慢自行吸收,不必反复去修剪。可以口服迈之灵,用祛毒汤外洗,局部换药时用40%高渗盐水湿敷,或用金黄膏外敷。水肿甚者,可手术作减压切口。3腹胀肛肠术后出现腹胀的原因主要有:(1)麻醉,尤以腰麻和骶麻明显,出现在术后当天。(2)包扎创口的敷料过多过紧,使肛门无法排气。(3)术后卧床,肠蠕动差。(4)过食奶、糖等食品。处理:先用腹部热敷,在征求医生同意后适当松弛包扎创口的绷带,也可请求医生给予肛管排气,必要时口服理气助消化药,木香顺气丸,四磨汤等。4发热主要原因有:(1)术中失血、出汗失液,身体抵抗力下降,导致感冒发烧。(2)术中使用的药物反应,如一些硬化剂和枯痔液。(3)输液反应。(4)手术消毒不严格,引起局部感染。处理:先查明是否局部感染,通过血常规检查和肛门局部检查一般可以确诊。若确为局部感染,应及时予以感染部位手术切开,全身抗感染。若不是局部感染,再考虑其他原因,给予对症处理。若没有其它症状和体征,体温不超过38°C者,应考虑为药物吸收热,无需特殊处理,一般5~7天可自行缓解。5便血肛肠手术多是开放伤口,主要采用局部压迫止血,术后几天时间每次排便时少量出血,便后自止,属正常情况。若出血不止,应立即找医生处理。肛肠术后便血有以下原因:(1)术中遗忘小动脉未结扎或术后结扎线脱落。(2)创口包扎时未压紧。(3)术后当日即排便。(4)术中使用肾上腺素,术后小动脉出血。(5)注射硬化坏死剂后,痔核坏死感染大出血。(6)使用激光治疗,小动脉暂时凝住不出血,但术后患者一活动,小动脉即破裂出血。(7)患者合并有出血倾向的内科疾病,如白血病、凝血因子缺乏、肝硬化、高血压等。处理:先查明出血原因和出血部位,局部通过使用明胶海绵、云南白药并加压包扎或结扎出血点。全身使用止血药,如立止血、维生素k、止血敏等,并适量使用抗生素。失血较多者还应补液、输血、纠正水电解质酸碱平衡。嘱患者控制大便,尽量卧床休息。6大便困难主要原因有:(1)患者对排便时引起的肛门疼痛产生恐惧,有意延长排便时间,使粪便中水分被过度吸收而干结,导致排出困难。(2)术中过度紧张,交感神经兴奋,抑制肠蠕动。(3)术后卧床、活动减少使肠蠕动缓慢(4饮食中纤维素少。处理:肛肠术后首次排便可用开塞露协助排便,以后可服用一些润肠药预防,如蜂蜜、芪容润肠口服液等,也可服用杜秘克、乳果糖来软化大便。7小便困难主要原因有:(1)麻醉因素。麻醉使膀胱膨胀感觉迟钝或消失,膀胱过度膨胀失去张力。(2)尿道括约肌痉挛。术后肛门疼痛,使肛门括约肌痉挛,由于肛门括约肌和尿道括约肌属同一神经支配,结果尿道括约肌也痉挛。(3)卧床后改变排尿习惯。(4)肛门局部或肠腔敷料填塞过多,压迫尿道。处理:可以采用以下方法。(1)热水袋敷小腹和肛门会阴。(2)人造水滴声刺激,造成条件反射,增强排尿感。(3)征求医生同意后松解包扎绷带。(4)鲜生姜或生大蒜刺激尿道口。(5)肌肉注射新斯的明0.5~1mg,或0.5%普鲁卡因10~20ml行长强穴封闭。(6)在脐下四横指腹部正中线,用指尖垂直向下按压片刻,当产生尿意感时即去排尿。(7)500ml生理盐水灌肠,松驰肛门而使尿道括约肌也松弛。(8)膀胱过度充盈,采用导尿。(9)术后第一次小便排出后,如仍感小便不畅,可通过口服中药八正散或车前子少量代茶饮来治疗。8肛门瘙痒肛肠术后肛门瘙痒,可能有以下几种情况:(1)创口愈合过程中的正常反应,一般在愈合后期,伤口爬皮,创缘可瘙痒,不用治疗可慢慢消失。(2)一种是对术后外用药膏或洗药过敏,可出现肛周皮肤潮红,起丘疹等。(3)手术破坏肛门腺体,肛腺液流出刺激肛周皮肤,或手术损伤肛门括约肌,使肛门闭合不严,肠液漏出刺激肛周皮肤。处理:可采取以下方法。(1)停用一般的外用药膏,保持局部干燥。忌酒、辣椒和海鲜。(2)花椒盐水坐浴。(3)外涂派瑞松(不超过5天)、苯海拉明霜、太宁膏任意一种。(4)局部封闭(在医院)。
什么是肛肠疾病?肛肠疾病是人类特有的常见病、多发病。从广义说:发生在肛门、大肠上的各种疾病都叫肛肠病,常见病100多种。从狭义说:肛肠疾病指的是发生在肛门与直肠上各种疾病,常见的有30多种,比如,不仅包括人们常说的各种痔疮、肛裂、肛瘘,而且还包括肛周脓肿、肛乳头瘤、肛周湿疹、肛门瘙痒症、肛窦炎、直肠炎、直肠溃疡、各种类型的便秘、直肠脱垂、直肠息肉、直肠粘膜内脱垂、肛门直肠狭窄、直肠前突、肛门失禁、肛管癌、直肠癌、肛门直肠结核、肛门神经症、尖锐湿疣、肛门直肠先天性畸形,肛门直肠外伤等。其中临床上最常见的肛肠疾病可以归纳为四大疾病:痔疮、肛裂、肛瘘、肛周脓肿,这四种肛肠病,就是大家常说的肛肠疾病四大金刚。据有关普查资料表明,痔疮等肛门直肠疾病的发病率为59.1%。痔疮占所有肛肠疾病中的87.2%,而其中又以内痔最为常见,占所有肛肠疾病的52.19%。男女均可得病,女性的发病率为67%,男性的发病率为53.9%,以女性的发病率为高,且任何年龄都可发病,以20-40岁的人较为多见,并可随着年龄的增加而逐渐加重,故有“十人九痔”之说。在这些肛肠疾病中,常见的病种如:内痔、外痔、混合痔、肛裂、低位肛瘘、低位肛周脓肿、肛乳头瘤、直肠粘膜内脱垂、肛周湿疹、肛门瘙痒症等,而环形混合痔、高位肛周脓肿、高位肛瘘、直肠脱垂、肛门直肠狭窄等,则属于肛肠科的疑难疾病。导致肛肠疾病原因有哪些?肛肠疾病的发生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归纳起来可分为内因、外因二大类。一、内因:1、正常人体解剖因素特殊容易形成痔。2、生理因素:结肠、直肠为运送食物残渣的重要器官,而食物经体内分解吸收后,残渣中常带有大量有害物质,长期滞留在结肠直肠中,可诱发肿瘤。3、遗传因素:因遗传基因的缺陷,可产生多发性结肠息肉,p-j综合征(黑色素斑-结肠息肉病)等遗传性肛肠疾病。4、先天性疾病。二、外因:1、不良的排便习惯:上厕时下蹲位看书看报,造成下蹲和排便时间延长,容易造成肛门直肠内瘀血而诱发疾病。上厕时吸烟能缓冲大脑的排便反射,极容易造成便秘。排便时用力过猛,一些人不管排便感受是否强烈,盲目不停地猛力努挣,只能使直肠肛门和盆底肌肉增加不必要的负担与局部瘀血,导致疾病发生和发展。2、排便异常:腹泻和便秘均是肛肠疾病的重要发病因素。便秘是最大的祸根,直肠内长期滞留有毒物质不仅可诱发直肠癌,且粪便堆积,影响血液循环。用力解出干燥粪块,必然会使肛门承受较大压力,产生瘀血、胀肿、裂口等一系列病理改变。腹泻常是结肠疾病的临床表现,腹泻也能使肛门局部感染机会增多,产生肛窦炎、炎性外痔、肛周脓肿等疾病。3、饮食因素:日常生活中,饮食规律或饮食品种难免发生改变,这是很自然的。如食物质量的精粗,蔬菜种类的改变与量的增减,蛋白质、脂肪、淀粉、纤维素等含量的多少,水分摄入情况,都能直接影响粪便成分,引起肛门直肠疾病。长期饮酒或喜食辛辣食品的人,因酒和辛辣物可刺激消化道粘膜,造成血管扩张,结肠功能紊乱,肛肠疾病的发病率明显上升。全国普查资料说明,喜食辛辣者其发病率为61.6%,喜饮酒者其发病率为64.6%,均明显高于总的发病率。4、职业性因素:长期站立或久坐。因直立或静坐姿势,肛门直肠居人体下部,痔静脉回流不畅。5、慢性疾病:如长期营养不良,体质虚弱,引起肛门括约肌松弛无力。长期患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由咳喘造成腹压上升,盆腔瘀血。慢性肝炎、肝硬变、腹泻、结肠炎等均是肛肠疾病发生的诱因。故在预防中应注重病人的全身状态,采取合理有效的预防措施。了解这些发病原因,在生活中有意识地减少不良习惯,就能更好地预防肛肠疾病的发生。
肛门坠胀肛门坠胀是肛门和直肠疾病一个常见的临床表现,它不同于肛门疼痛,多是因为疾病引起大便变化摩擦直肠和肛管引起坠胀感,甚至会伴有便后不尽感,这种感觉往往令人十分痛苦。那么引起肛门坠胀的元凶有哪些呢?痔疮发炎或水肿常因大便干结或其它原因,内痔黏膜表面糜烂、水肿,出血以及粘膜下有血栓形成,严重时内痔可以脱出肛外,此时患者往往具有强烈的肛门下坠感,嵌顿患者还会出现剧烈疼痛。外痔水肿以及各种肛周疾病术后创面刺激导致肛管压力增大也会引起不同程度的肛门下坠。直肠粘膜脱垂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脱肛,即肛门里面的组织脱出到肛门外,多见于直肠黏膜内脱垂,直肠黏膜松弛堆积在直肠腔内,但又未脱出到肛门外,此时可引起肛门坠胀感及排便不尽感。如直肠癌、前列腺癌、直肠息肉包括直肠绒毛状乳头瘤等压迫刺激直肠末端压力感受器,致使便意频数。直肠、肛窦炎症如慢性结肠炎累及到直肠,就会出现肛门坠胀感,同时会伴有排便次数增多及便后不尽感,而且一般发病过程比较长。肛窦炎是指肛窦与肛瓣发炎,也是引起肛门坠胀常见的病因。肛周脓肿部分脓肿位置比较深,病变多发生在植物神经支配区域,脓肿初期疼通常不明显,常常表现为坠胀、坠痛等直肠刺激症状,往往容易被误诊。肿瘤刺激低位的直肠癌、肛管癌,肿块压迫直肠刺激直肠末端压力感受器引起的症状,最常见的就是肛门坠胀感、排便不尽感、大便变细,大便次数增多、伴有粘液等。其他疾病男性前列腺与直肠肛门比邻,前列腺炎、前列腺肥大、前列腺结节等均会致使肛门感受到刺激从而出现肛门坠胀感:女性子宫后倾、子宫肌瘤、盆腔炎、子宫内膜异位症等也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肛门坠胀感。肛门坠胀·怎么办1、及时就医,排除上述疾病后若仍感坠胀,应尽力放松,转移注意力,不要专注肛门,随着时间的延长会自动好转。2、要注意大便时不要久蹲,避免大便干燥,注意饮食,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3、肛门下坠产生的排便感并不是真的有大便,所以不要因为一有下坠感就去蹲厕所,越频繁越不容易恢复。 总之,一旦出现长时间的肛门坠胀感,建议大家不要漠视不理,更不能自以为是,应及时就医,积极寻找原因,做到有病早治,未病先防。
便秘(constipation)不仅是一种疾病,还是一种临床上最为常见的消化道症状。表现为粪便排出困难,便质干燥、坚硬。慢性便秘(chronieconstipation)的发生率约为1%,男女之比为1:3,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升高。病因与分类便秘原因十分复杂,可以是结肠的传输能力受到损害(运动失调),也可因肛管括约肌功能失调引起。另外,众多的消化道疾病、药物及神经、内分泌或代谢系统的异常也可引起慢性便秘。肛肠外科将需要临床特殊处理的慢性便秘归纳为慢传输型便秘和出口梗阻型便秘。引起出口梗阻型便秘的主要疾病有直肠前突、直肠黏膜脱垂、耻骨直肠肌综合征盆底痉挛综合征。慢传输型便秘和出口梗阻型便秘是以慢性便秘为主要临床症状,并需要针对便秘这单一症状进行手术治疗的特殊类型的慢性便秘,亦是本文所阐述的重点。诊断1.慢传输型便秘 即肠道运输能力减弱引起的便秘。以年轻女性多见,排便次数减少,每2~3天或更长时间排便一次。常伴有腹部膨胀和不适感。作结肠传输时间测定时可发现全结肠传输慢或乙状结肠、直肠传输延迟。2.直肠前突 多见于女性,因直肠阴道隔薄弱,长期在排便时粪便的压迫下向阴道凸出引起便秘。排便困难是本病的突出症状。直肠指检是主要诊断手段,可触及直肠前壁有明显薄弱松弛区域,排便造影可直接显示直肠前突宽度和深度。3.直肠黏膜脱垂 因直肠黏膜松弛、脱垂,排便时形成套叠,堵塞肛管上口,引起排便困难。用力越大,梗阻感越重。排便造影可见在直肠侧位片上用力排便时的漏斗状影像。直肠指检可发现直肠下端黏膜松弛或肠腔内黏膜堆积。4.耻骨直肠肌综合征 耻骨直肠肌痉挛性肥厚致使盆底出口处梗阻,引起便秘。本病特征为进行性、长期、严重的排便困难。直肠指检时可感到肛管紧张度增加,肛管测压时可见到静息压及收缩压均增高;肛管肌电图检查发现耻骨直肠肌、外括约肌反常电活动;结肠传输功能检查时可发现明显的直肠滞留现象。5.盆底痉挛综合征 正常排便时,耻骨直肠肌和肛管外括约肌松弛,使肛管直肠角变大,肛管松弛,便于粪便排除。若排便时以上两肌不能松弛,甚至收缩,则会阻塞肠道出口,引起排便困难。直肠指检是本病的重要检查方法,可触及肥厚的呈痉挛状的内括约肌。直肠测压时肛管静息压升高。排便造影时发现肛管直肠角在用力排便时不变大甚至变小。治疗1.非手术治疗 慢性便秘宜先行非手术治疗,如多食纤维素性食物,养成定时排便习惯等,必要时可辅用泻剂、栓剂或灌肠。经非手术治疗无效时,可考虑手术治疗。2.手术治疗 手术治疗的目的主要针对粪便在输送和排出过程中的两种缺陷:出口梗阻型便秘需依据出口梗阻的原因作出相应处理,慢传输型便秘则需切除无传输力的结肠。有时两种病因同时存在,因此应慎重选择手术治疗方案。(1)结肠切除术:主要有两种术式:全结肠切除、回肠直肠吻合术和结肠次全切除、盲肠直肠吻合术。主要用于结肠慢传输型便秘的治疗,手术效果肯定。(2)直肠前突修补术:用于直肠前突的治疗。分闭式修补和切开修补两种,手术目的都是修补缺损的直肠阴道隔薄弱区。临床上以经直肠切开修补的Sehapayah术较为常用,方法是在齿状线上方的直肠前正中作纵切口,深达黏膜下层,向两侧游离黏膜瓣后,用肠线间断缝合两侧肛提肌边缘3~5针,然后缝合黏膜切口。(3)用特殊的痔治疗吻合器或直线切割闭合器,环形或纵形切除部分直肠黏膜,并使直肠黏膜固定,对直肠前突.直肠黏膜脱垂有一定疗效。(4)直肠固定术:主要用于直肠脱垂的治疗。方法有经肛直肠黏膜固定术和经腹直肠固定术。(5)耻骨直肠肌部分切除术:用于耻骨直肠肌综合征的治疗。慢性便秘原因复杂,不同的病因应采用不同的手术方式。慢传输型便秘与出口梗阻型便秘或两种以上原因的便秘有时可以同时存在,术前诊断不完全是术后便秘复发及手术效果不佳的重要原因。
辛学知很多患者分不清囊肿和脓肿的区别,认为两者一样,就是屁股上长了个“疖子”,切了就行了,常常可以听到从门诊收住入院的患者自称得了“肛周囊肿”,那么肛周脓肿究竟和“囊肿”是不是一回事呢?他们的治疗又有什么区别。肛周脓肿 肛周脓肿是由于细菌感染肛窦致其发炎,堵塞肛腺开口,致肛腺液流出受阻,引起肛腺感染,最终感染通过肌间隙、淋巴管蔓延至肛周间隙而形成的。也就是说,肛窦是细菌感染的“入口”,也是肛周脓肿脓腔的“内口”,肛周间隙是感染的发病部位,其感染形成的脓腔也是患者能摸到的肿块,通常伴有剧烈的疼痛和发热等症状,若不及时治疗,可能会自行破溃流出脓液,形成内外相通的窦道。囊肿 而发于肛周的囊肿多为毛皮脂腺毛囊周围的炎症或其他原因形成的表皮囊肿,一般没有明显疼痛感,病程较长,继发感染时可能有疼痛感。患者常因臀部有肿物逐渐增大前来就诊。 可以看出,肛周脓肿和肛门周围囊肿有相似之处,但是其实是两种不一样的疾病。虽然治疗方案都以手术为主,但肛周脓肿病程进展较快,易激发为肛瘘甚至更大范围的感染,所以需要早就医早治疗,手术以充分引流和处理内口为重;而肛门周围囊肿病程较慢早期无明显症状,但由于存在破裂和感染的风险,所以也建议择期手术治疗,其手术强调切除囊性肿物的完整性,以免存在残留而复发。
辛学知 李胜倩辛学知2021-09-05 19:59 肛裂是齿状线到肛缘肛管组织表面裂开,形成小溃疡,方向与肛管纵轴平行,呈梭形或椭圆形,长约0.5~1.0cm,常引起肛周剧痛。肛裂最常见的部位是肛门的前后正中,以后正中为多。肛裂有急性和慢性之分。 临床症状 1 疼痛 疼痛是肛裂最主要的症状。与痔疮相比,肛裂的疼痛通常更剧烈、持续时间更长且具有典型的周期性。排便时粪便刺激溃疡面的神经末梢,造成烧灼样或刀割样疼痛,称为排便时疼痛。便后数分钟疼痛缓解,为疼痛间歇期。之后因内括约肌痉挛,产生剧痛,持续数分钟或数小时,直至括约肌松弛,疼痛逐渐缓解。待到下一次排便,疼痛再次发生。 2 便血 肛裂患者也会出现大便带血的症状,但与痔疮相比,肛裂出血量较少,通常为手纸带血、大便带血或滴血,极少有大量出血的情况。肛裂便血也会周期性反复发作。 3 便秘 便秘既是肛裂的病因,也是肛裂的临床表现。粪便粗硬,排便时容易损伤肛管皮肤引发肛裂,而肛裂的疼痛又会使患者不愿排便,粪便在直肠内停留时间增加,被吸收了更多水分,变得更加粗硬难排,也加重了便秘的症状。 4 瘙痒 裂口溃疡面或皮下瘘管的分泌物刺激肛缘皮肤,造成潮湿瘙痒的症状。 检查 1.看 (1)看“哨兵痔”?肛裂患者一般都会在肛缘前后侧长赘皮,这在临床被形象称为“哨兵痔”,是肛裂的重要标志之一。 (2)看裂口?位于肛门的前后正中位置,需要轻轻把肛门牵开才能看到。看看裂口是否新鲜,深度如何。有时会看到裂口内是白色的,这说明比较深,已经裂到内括约肌表面的筋膜组织。 2.摸 (1)摸肛管紧张度?指套多放润滑油,轻轻放入肛管,感受肛管的紧张度,借此判断肛裂的严重程度。肛管张力过大,即使没有裂口,也应该治疗。 (2)摸瘢痕组织和瘘管?瘢痕组织轻重预示肛裂的病程和预后。肛裂合并的皮下瘘也需要指诊来判断。 (3)摸肛乳头?肛裂患者尽量不要用肛镜,可以用手指去检查是否有肛乳头肥大。 诊断 根据病史、典型临床症状和检查时所见,不难诊断。若肛裂边缘柔软、整齐,底浅无瘢痕,色淡红,易出血,表明为急性肛裂。若裂口周围有瘢痕,底深不整齐,呈灰白色,不易出血,并有“肛裂三联征”(哨兵痔、肛乳头肥大、陈旧性肛裂),表明为慢性肛裂。 鉴别诊断 1 痔疮 ●内痔多为无痛性,有间歇性便后鲜血,常出现大便时滴血或便纸上带血,严重时痔核可以脱出肛门外。 ●外痔多表现为肛门口皮赘、肛门不适、潮湿不洁,有时可伴有瘙痒。 ●混合痔可同时出现内痔和外痔的症状。 2 直肠癌 早期直肠癌可无明显症状,随着疾病进展,患者可以出现下腹部隐痛,常伴有大便性状和习惯改变,可出现黏液脓血便以及里急后重感,低位的直肠癌可以通过指诊触摸到肿块,行电子结肠镜检查通常可以确诊。 3 肛瘘 肛瘘通常表现为肛缘任意部位的皮肤上出现引流小孔。探查皮肤小孔会发现一个从肛周皮肤延伸至肛门直肠的通道。瘘道的引流物可能是脓性的,引流不充分会伴发脓肿,引起不适,出现红斑和硬化。而肛裂则没有这种瘘道。 4 肛周脓肿 肛周脓肿以肛周胀痛等局部症状为主,严重者可伴有发热等全身症状。对于浅表的肛周脓肿查体可以发现有压痛的肛周红肿,可伴波动感,穿刺可抽出脓液。位置较深的肛周脓肿指诊等肛周检查可无异常发现,依靠穿刺抽出脓液可确诊,必要时可借助计算机断层成像(CT)、磁共振成像(MRI) 或超声来诊断。
辛学知2022-01-1521:53肛/周/湿/疹肛周湿疹是肛门周围炎症性、过敏性皮肤疾患,也是肛肠科常见疾病之一。其主要发生于肛周,严重时可延及臀部、会阴、阴囊等处。肛周湿疹发病不局限于年龄、性别,并普遍易感,该疾病迁延难愈,患者碍于部位特殊难于启齿,严重影响患者身心健康及生活、工作状态。发病原因肛周湿疹中医学属“肛门湿疡”“绣球风”“浸淫疮”等,发病多与风、湿、热邪相关,湿邪是肛周湿疹发病的关键因素。由于先天禀赋不足、饮食失调,脾失健运,湿热内生,下注肛门而发病;或因久居湿地、外感湿邪困遏肌表,与风邪、热毒、虫淫等搏结,发为肛周湿疹。西医认为本病是内外共同作用致病。外因包括生活环境、气候变化的影响,饮食及药物影响,动物皮毛、植物、化学物质和日常生活用品的刺激。内因包括个人体质及遗传性过敏性疾病,某些慢性消化系统疾病,精神系统疾病以及新陈代谢障碍,血液循环障碍,内分泌功能失调等均可引起或加重湿疹的病情。另外,肛门周围局部病变,如痔、肛瘘、肛裂等疾病的慢性炎症刺激,也可能诱发肛周湿疹。儿童湿疹多见于蛲虫病。临床表现本病可发生在任何年龄,无性别差异,局限于肛门周围皮肤,少数可累及会阴部。可分为急性湿疹、亚急性湿疹、慢性湿疹。主要表现为肛门呈间歇性或阵发性瘙痒,夜间加剧,常潮湿,皮肤浸润肥厚,可发生皲裂,伴有疼痛。还可表现为肛门周围皮肤局部或泛发的红肿、渗出、苔藓样变、脱屑等。治疗方法西药外用用于肛周湿疹的药物多样化,常见如糖皮质激素、钙调神经磷酸酶抑制剂、硼酸溶液、炉甘石洗剂等。中医治疗本病的治疗以利湿止痒为基本大法,同时还需考虑健脾、养血及润肤,故内服中药多以祛湿为主。又可使用硝矾洗剂加苦参汤中药熏洗坐浴治疗,临床疗效明显。又可进行针刺治疗,选取会阴、长强、阴廉,太溪等穴位,再配合梅花针刺法叩击局部病灶治疗。手术治疗包括肛门周围皮肤切除缝合术、叶状皮肤切除术和肛周皮下神经末梢分离术、亚甲蓝封闭注射术。
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bowelsyndrome,IBS)是一种以腹痛或腹部不适伴有排便习惯和(或)粪便性状改变为主要表现的胃肠功能紊乱性疾病。由于IBS发病机制的多因素性、复杂性,导致其难以治愈、症状长期存在或反复发作。患者频繁就医,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和心身健康。对于IBS发病机制的阐明及有效治疗途径的选择依然是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在2014年美国消化疾病周(DDW)会议中,来自世界各地的专家学者对于IBS从基础到临床的研究新进展进行了探讨,现综述如下。IBS流行病学IBS全球发病率为9.8%——12.8%,其中女性14.0%,男性8.9%,女性更易发生IBS。Palsson等研究显示IBS患者中便秘型(IBS-C)为主要亚型,占37.4%,其次是混合型(IBS-M,29.7%),腹泻型(IBS-D,14.3%)和未定型(IBS-U,18.7%)。IBS发病年龄主要集中在30——60岁,年幼和年老人群发病率相对较低。IBS发病机制1、精神心理与中枢神经异常IBS是一种心身疾病,常伴焦虑、抑郁、神经质、躯体化障碍、疲劳及睡眠障碍等。Sayuk等研究显示受虐待经历(如身体的、情感的和性的等)在IBS患者中更常见,且与更严重的IBS症状和更差的生活质量相关,机制可能部分是由伴随的焦虑抑郁所介导。Jakobsson等也发现疲劳(如认知的、身体的和心理的)在IBS中更普遍,尤其是在具有严重IBS症状和焦虑、抑郁的患者。进一步说明精神心理异常在IBS发病中的重要地位,其与患者日常生活质量密切相关,是加重或诱发严重IBS症状的重要因素。中枢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异常是IBS脑肠异常互动的基础,同时在疼痛产生、情感处理及情绪调节等方面至关重要。Labus等证实IBS患者存在脑结构异常,如杏仁核、前部扣带回、胼胝下回、岛回前部、眶额回、眶沟、中央前沟等区域纤维联系增多,女性患者更明显,且与内脏高敏感性相关,提示IBS异常的脑肠互动与改变的白质纤维束结构相关。此外,Sayuk等报告IBS患者对结直肠扩张呈现独特的脑活化模式,如岛回、中间扣带回、尾状核等区域活化异常增强。Hong等通过静息态脑功能成像显示IBS患者岛叶前部、额叶前部/眶额回皮质呈现性别特异性的脑功能性联系改变,提示脑功能异常在IBS发病中起重要作用,尤其是与内脏感觉及情感情绪调节等相关的区域。2、炎症与感染研究显示,3%——36%的肠道感染导致感染痊愈后持续的IBS症状,即感染后IBS。感染和炎症是IBS发病的重要因素,IBS患者肠道黏膜呈低度免疫激活状态,如黏膜肥大细胞数目增多、活化增强,T淋巴细胞亚型分化及促炎/抑炎因子比例失衡等。Moloney等研究发现IBS患者肠黏膜活检组织高表达趋化因子CXCR3-A和CXCR3-B,正常人则无CXCR3表达,其配体CXCL10、CXCL11在IBS患者血浆中的表达也明显高于正常人,而CXCR3高表达于活化的T细胞,提示异常的T细胞活化参与IBS的发生发展。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在肠道的分化成熟分为M1(CD11c-CD206+)和M2(CD11c-CD206+CX3CR1+)2个阶段,Schmulson等研究发现,与正常人比较,IBS患者Ml细胞降低,表明单核/巨噬细胞在成熟的初始阶段发展较快;但与正常人相比,LPS剌激并没能增加IBS中M2细胞CX3CR1表达,提示存在免疫调节功能异常。3、肠道菌群与代谢异常近年来,肠道菌群失调在IBS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受到广泛关注。Ghoshal等研究发现IBS患者Lactobacillus,Bifidobacterium、Bacteroidesthetaiotamicron减少,而Pseudomonasaeruginosa增加,其中IBS-D菌群紊乱最明显,以Bifidobacterium降低和Bacteroidesthetaiotamicron增加为主。此外,Choi等研究发现所有亚型IBS患者结肠pH均明显降低,发酵明显增强,尤其是近端结肠,而小肠无明显改变。以上提示肠道菌群结构变化以及代谢异常与IBS密切相关。Palma等研究发现将伴有焦虑/抑郁的IBS患者粪便移植至无菌小鼠3周后,小鼠出现焦虑样行为;IBS患者粪便移植也可影响肠道功能和免疫反应,如移植小鼠肠蠕动加快、肠通透性增加、β-防御素3水平增加,进一步说明肠道菌群在IBS发病中具有关键作用。Rosique等研究发现柔嫩梭菌(Faecalibacteriumprausnitzii)及其培养上清可以改善慢性低度炎症动物模型肠道通透性和内脏高敏感性,改善IBS样症状,显示了益生菌调节肠道功能的有效性,提示通过恢复和重建正常肠道菌群可能成为IBS治疗的有效途径。4、食物与IBS食物因素是诱发或加重IBS症状的重要原因之一,其机制包括:①食物吸收不良、食物不耐受和食物过敏,以及食物对肠道的刺激作用;②食物影响肠道菌群结构及代谢,调节肠道功能等。Chumpitazi等研究发现低可发酵的低聚糖、双糖、单糖、多元醇(fermentableoligo-,di-andmono-saccharidesandpolys,FODMAPs)饮食在48h内明显减少肠道产氢,并改善IBS症状,提示低FODMAPs饮食影响肠道菌群代谢缓解IBS症状。Meta分析结果显示低FODMAPs饮食可以改善IBS患者腹胀、排气及腹部不适等症状(中等证据等级),对于治疗IBS有效,提示饮食控制是治疗IBS的重要手段。Sieg-fried等通过果糖呼气试验(FBT)显示IBS患者中近55%存在果糖吸收不良和不耐受,FBT可作为一种简便的手段用于IBS亚型的鉴别,并指导靶向的应用低果聚糖饮食治疗,而不是广泛的低FODMAPs饮食。5、基因多态性与IBS易感性遗传易感性在IBS亚型的发病及症状的严重程度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现已发现多种与IBS相关的基因型,如5-羟色胺转运蛋白(SERT)、辣椒素受体(TRPV1)、白细胞介素-1O(IL-1O)、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大麻素受体1(CNR1)、促皮质激素释放激素受体1(CRH-R1)等基因多态性。Shiotani等研究发现色胺酸羟化酶1(TPH1)和5-HT转运体(5-HTT)基因多态性与IBS-D患者突触间隙5-HT增加有关,且与雷莫司琼的疗效相关。Alexa等研究发现儿茶酚胺能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SNPs)与IBS易感性相关,如儿茶酚-()-甲基转移酶(COMT)SNPrs4680和锚定蛋白重复结构域蛋白激酶(ANKKl)SNPrsl800497分别与降低和增加的交感/迷走平衡相关。儿茶酚胺能基因SNPs通过影响自主神经系统功能和反应性,影响脑肠互动参与IBS形成。此外,Camilleri等发现胆汁酸受体GPBAR1基因多态性与IBS症状及关键病理生理机制相关。IBS治疔进展 1、药物治疗目前,IBS的治疗尚缺乏特效药物。除传统的药物治疗,越来越多的新药开始应用于临床研究或治疗,如促分泌剂利那洛肽、鲁比前列酮能有效缓解IBS-C患者便秘,口服不吸收抗生素利福昔明可改善IBS-D患者粪便硬度、腹胀、腹痛及整体症状。美沙拉嗪对IBS的治疗作用存在争议,Barbara等研究显示美沙拉嗪800mg、tid治疗IBS-D患者12周,患者整体治疗满意度、腹痛/腹部不适、腹胀和生活质量有所改善,但均无统计学意义,美沙拉嗪对IBS的疗效尚需进一步的大样本临床研究证实。Lembo等研究显示μ阿片受体激动剂/δ阿片受体拮抗剂eluxadoline治疗IBS-D患者26周,改善IBS-D患者排便频率、排便急迫感、腹痛及IBS总体症状和生活质量。Jan等报告选择性神经激肽2受体拮抗剂Ibodutant呈剂量依赖性的缓解IBS-D患者的腹痛和整体症状。Mira等证实H1受体拮抗剂Ebastm治疗12周,明显改善IBS患者整体症状、腹痛以及生活质量,具有很好的治疗潜力。2、非药物治疗IBS是一种生理-心理共患病,单纯药物治疗往往疗效不佳,且存在不良反应及长期使用安全性问题,心理行为治疗是重要的辅助手段。Li报告认知行为治疗(CBT)对改善IBS患者胃肠道症状、生活质量以及焦虑、抑郁等心理状态较对照组明显,且长期随访仍然有效。Wang等研究发现综合的心理干预对于改善难治性的IBS患者生活质量(IBS-QoL)明显有效,对于伴有高度焦虑的患者,焦虑评分随治疗时间的延长而降低。此外,生物反馈和物理治疗也占有重要地位,Ron等报道了一种可以在消化道内移动的口服震动胶囊,可以刺激肠道蠕动,使IBS-C患者排便次数增加,有效改善便秘症状。
功能性便秘(FD)是功能性肠病的一种,表现为持续的排便困难、排便次数减少或排便不尽感,且不符合肠易激综合征(IBS)的诊断标准。随着饮食结构的改变及社会心理因素的影响,FD的发病率逐年增加,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本文结合2014年美国DDW会议相关报道,就FD的发病机制、诊断检查、治疗三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作一简要综述。发病机制FD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目前认为与结肠运动功能障碍、肛门直肠功能障碍、精神心理异常等因素有关。根据目前病理生理学机制,将FD分为慢传输型便秘、排便障碍型便秘、混合型便秘、正常传输型便秘4种类型。1结肠运动功能障碍FD患者患者存在结肠运动功能障碍,主要特点为结肠传输时间延长,高振幅推进性收缩减少,这可能与肠道神经元与神经递质异常、肠道神经胶质细胞病变、肠神经化学信号异常、肠道Cajal间质细胞(ICC)网络异常、肠道平滑肌病变、结肠衰老、氯离子通道功能障碍等因素有关。Chen等用结肠镜将高分辨率测压仪固定在结肠远端6~8h研究8例健康自愿者和22例慢性便秘患者结肠运动,发现慢性便秘患者缺乏高振幅推进性收缩,存在低振幅同步收缩及逆行收缩,富含有节律的低振幅结肠袋运动。Chen等发现在慢传输型便秘的小鼠模型中,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的表达减少、肠神经纤维密度减低、肠黏膜神经纤维的超微结构出现退变,提示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可能通过改变肠内神经结构、活化TrkB-PLC/IPS通路改善肠道平滑肌病变对肠道动力起到重要调节作用。MathildeCohen等发现在重度结肠无力患者中,ICC明显减少,但是ICC缺陷的严重程度与便秘症状的严重性无明显相关。Broad等发现随着年龄的增长,结肠平滑肌对电刺激的收缩反应减弱,这种改变在升结肠更为显著,且这一现象在C57BL/6雌性小鼠中也得到证实。2肛门直肠功能障碍排便障碍型便秘患者在排便过程中腹肌、直肠、肛门括约肌和盆底肌肉不能有效地协调运动,直肠推进力不足,直肠感觉功能异常,从而导致排便障碍。Mugie等发现FD患儿的直肠阈值更高,且第1次发现FD患儿与正常对照者相比,直肠扩张时脑部激活与失活模式不同,表明二者在排便时可能有不同的大脑处理机制。Burgell等对668例排便功能异常患者、668例正常对照者进行病例对照研究发现,直肠感觉受损患者更易患便秘,强调了排便异常患者直肠感觉功能的重要性。3精神心理异常目前FD的发病率上升与社会节奏加快、生存压力增大有密切的关系。抑郁、焦虑、紧张等情绪常会扰乱正常的排便规律,抑制肠道蠕动。有学者认为精神心理因素可能通过大脑皮层-边缘系统-蓝斑核-迷走神经背核-自主神经系统-肠神经系统交感迷走神经功能失常,从而导致胃肠功能障碍。诊断检查FD的诊断主要基于症状,目前主要采用罗马III的诊断标准。Natasha等对2781例应用罗马III标准诊断患者进行1年的随访,发现罗马III标准对FD、IBS、便秘型IBS(IBS-C)的诊断具有持续的稳定性,不受心理因素及生活质量的影响。Gambaccini等发现患者自定义的“便秘”与罗马ID便秘的诊断标准基本一致,但非完全一致,患者自定义“便秘”中的部分症状尚未包含在罗马III诊断标准中。肠道动力、肛门直肠功能检测对便秘分型、治疗方法的选择、疗效的评估是十分必要的。目前采用的检测方法有结肠传输实验、肛门直肠测压、球囊逼出试验、X线排粪造影、磁共振排粪造影等。Lee等发现高分辨率直肠压力地形与波形测压不仅在大多数测压参数上具有良好相关性,还可确定肛管高压区的长度。Spierings等使用一种安装在一次性手套上的固定点测压装置,发现其与传统的肛门直肠测压相比,可提供类似的压力数据,还可同时描述直肠肛门的肌电图活动。Dhanekula等发现乳果糖氢呼气试验(LBT)中甲烷的水平与便秘症状有关联,更高的甲烷水平可能提示更为严重的便秘症状。治疗1调整生活方式合理的膳食、多饮水、运动、建立良好的排便习惯是治疗FD的基础治疗措施。Lisoni等对66例慢传输型便秘患者随机给予地中海饮食或一般饮食(55%碳水化合物、15%~20%蛋白质、30%脂肪)进行一项为期2周导入期、8周治疗期、2周洗脱期的研究,发现8周地中海饮食明显改善了患者的便秘症状,减少了结肠传输时间。2药物治疗目前药物治疗主要有泻剂、促动力药物、促分泌剂、灌肠剂及栓剂等。Yiannakou等首次对374例男性慢性便秘患者进行一项普芦卡必利的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发现普芦卡必利与安慰剂比较,在男性患者中显著增加了每周>3次的自发完成排便的比率,并且并未发现新的安全问题。但Benninga等对213例儿童FD患者进行的一项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发现:普芦卡必利在儿童中的耐受性尚可,但与安慰剂相比,便秘症状、疾病相关生活质量均无明显差异。Gatta等对普芦卡必利治疗慢性便秘的随机对照试验进行了系统回顾,发现在目前治疗剂量上,普芦卡必利致心律失常作用的可能性极小。Lacy等对483例伴有腹胀的慢性特发性便秘患者进行了一项为期12周的随机对照试验,发现145μg/d、290μg/d剂量的利纳洛肽均显著改善了慢性特发性便秘患者的肠道症状及腹部症状。Acosta等发现100μg/d的RM-131(—种选择性胃促生长素受体激动剂)加快了慢性便秘患者的结肠传输时间,促进胃排空,对上、下消化道动力均匀促进作用。Shin等发现YKP10811(—种5-HT4受体激动剂)在为期8d的治疗中,可加快FD患者结肠传输时间、改善便秘症状。Cho等发现DA-6886是一种5-HT4受体激动剂,可增加便秘小鼠的结肠活动,促进排便。3生物反馈治疗生物反馈是治疗盆底肌功能障碍所致便秘的有效方法。Kessler等对82例慢性便秘儿童进行回顾性分析,发现盆底肌训练和生物反馈治疗对慢性便秘儿童(特别是盆底肌功能障碍所致便秘)有明显疗效,且可能获得持续症状缓解。4其他方法FD治疗的其他方法有骶神经刺激、针灸、按摩推拿、中药、益生菌制剂等,这些方法的疗效目前尚不明确。Ron等对20例慢性特发型便秘或IBS-C患者进行一项开放性试验,首次探讨结肠振动胶囊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研究结果提示结肠振动胶囊是安全的,可增加慢性特发型便秘或IBS-C的自发完成排便次数。Dinning等发现骶神经剌激对严重慢传输型便秘的长期治疗无明显疗效。Meij等对FD儿童与正常对照者的粪便菌群进行分析,发现二者在肠道菌群的种类和数量上无明显差异,提示菌群失调可能不是FD的病因,益生菌治疗可能对FD儿童不是一个很好的选择。Bignell等研究表明盐酸纳洛酮缓释胶囊对FD患者无治疗作用,提示内源性阿片系统不是FD的致病机制。Kumar等研究发现经皮电刺激(采用胫后神经刺激)对慢性便秘患者无明显疗效。5手术治疗当患者症状严重影响工作和生活,且经过一段时间严格的非手术治疗无效时,可考虑行外科手术治疗。但手术有一定的并发症和复发率,需严格掌握手术指征。Dudekula等利用美国1998~2011年全国住院样本、2005~2011年加利福利亚州和弗罗里达州的资料针对行结肠切除术的慢性便秘患者(排除炎症、肿瘤等疾病)进行一项回顾性分析,发现慢性便秘患者行结肠切除术的比例正在增加,至少占美国每年结肠切除术的2%。尽管行结肠切除术患者的年龄相对较轻,但术中并发症、术后30d的住院率仍很高。同时,术后患者持续较高的再就诊率提示手术获益有限。综上所述,结合2014年DDW会议对FD的相关报告,使我们对FD的发病机制、诊断检査、治疗有了新的认识,但FD的病理生理机制复杂、治疗效果不理想、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仍需进一步加强研究。
春节长假,让我们拥有加长版的幸福。节日期间不免开怀畅饮,享受美味大餐。由于熬夜聚会、高脂饮食、疲劳驾驶等,便会造成肛门部不适。一提到肛肠科疾病大多数人想到的就是痔疮、便秘、肛裂还有一种疾病它不仅让你感到屁股痛还时常流出脓水浑身沾满可怕的气味那就是肛瘘什么是肛瘘?肛瘘一般是指肛门内到肛周皮肤的瘘管,通常由直肠肛管周围脓肿溃烂或引流切开后出现的一种病症。目前我国肛肠病发病率中,肛瘘占其1.67%~2.6%,20岁~40岁是患病高发人群,需要引起高度的重视。肛瘘的主要症状有哪些?流脓肛瘘主要是由内口、瘘管、外口三部分组成,内口和外口由瘘管相连接。当肛窦炎加重形成肛周脓肿,肛周脓肿向肛门周围疏松的组织扩展突破肛周皮肤形成肛瘘,这样原来肛窦炎的位置形成内口,肛门皮肤的破口形成外口,当中由瘘管相连。一旦患者抵抗力降低,细菌不断进入内口,会出现瘘管反复发炎化脓,渐渐导致外口破溃,从而脓性分泌物从肛门外口流出来。什么说严重的肛好比老一样?听听医生怎么说肛瘘其实是长在肛门附近的不正常隧道,通常是由感染导致的。我们管这条隧道叫做瘘管,瘘管的内口在肛门里头,外口在肛门旁边的皮肤上,统称为瘘口。引起肛瘘的主要原因是感染因素、便秘、不良的排泄习惯、人体解剖因素等都可能引起肛瘘。一旦患者抵抗力降低,细菌不断进入内口,会出现瘘管反复发炎化脓,渐渐导致外口破溃,从而脓性分泌物从肛门外口流出来。因此,当患者发现自己肛门外口出现“脏东西”——反复流脓,那就要小心是肛瘘发病了。根据大门打开的数量以及开门的地方,可以分为:单纯性肛瘘:只有一条密道,直通菊部地区。复杂性肛瘘:2条或2条以上密道,通往各处,如会阴部、膀胱等邻近地区。疼痛瘘管通畅无炎症时常不感疼痛,只感觉局部发胀和不适,行走时加重。当瘘管感染或脓液排出不畅而肿胀发炎时,可引起疼痛。内瘘时常感到直肠下部和肛门部灼热不适,排粪时感到疼痛。肿块大部分肛瘘的患者在肛门周围会触摸到明显的条索状硬结,用手轻轻地触压就会出现明显的疼痛或有分泌物溢出。屁大点事?不,肛瘘必须治!肛瘘是一个慢性、反复的炎性刺激,长期下去有可能导致肛管皮肤或者直肠癌变。此外,这个不定时的“炸弹”有可能因再次感染而暴发加重,为根治性手术带来困难,而一旦拖延成坏死性筋膜炎、肛周蜂窝组织炎,是有可能危及生命的!手术才是硬道理!由于部位的特殊性,粪便里的细菌反复侵蚀与感染,再加上肛瘘本身形成的复杂性(内口、瘘管、外口),肛瘘基本不能自愈,也没办法通过吃药治愈。要想整治肛瘘,只能通过手术进行治疗!手术可以将位于根源的内口彻底处理,使其不再受细菌感染。随后,将瘘管以及周边坏掉的组织切除,慢慢的,外口也会随之愈合,从而达到肛瘘的根治,并减少复发的可能性。不过恢复了之后也不能掉以轻心。术后若是护理不好,肛瘘很容易复发!因此手术之后,改善自己的生活习惯,不久坐、少熬夜、少吃辛辣和刺激很有必要哦!●术后一定要按医嘱要求换药,排便后清洗、蘸干、坐浴,保持局部干燥。保持肛门部“干净”和“干燥”有利于减少痛苦和促进伤口愈合。●肛瘘患者还要做肠镜,查看是否患有克罗恩病,尤其是年轻患者,并根据病因制定个体化的策略。●糖尿病人要尽快治疗,因为糖尿病患是肛瘘的高发人群,当血糖浓度过高时,身体抵抗感染的能力非常差,糖尿病人发现患上肛周脓肿、肛瘘,不可小视。●肛瘘是一种常见疾病,发生率高。发现类似肛周肿痛症状,及时专科门诊就诊,听从专业医生的建议,正规治疗。最后用一首七言律总结一下:脓肿原是火毒生,一不留神瘘发生。流脓硬结伴瘙痒,及时就医与调养。便秘腹泻需重视,便后清洁勿忽视。多食果蔬食清淡,积极锻炼
加入的其他科普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