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性厌食症是既独特又危险的疾病,主要侵袭年轻的女性,厌食症个体甚至刻意让自己饥饿直至死亡,厌食症的死亡率高达5%-15%,是所有心理障碍中死亡率最高的。她们通常行为表现为:“拒绝进食”、“过度锻炼”、“食后催吐”等,而且患者自己不能控制停止以上行为。即使已有体重过低,仍极度害怕体重增加或变胖。常见后果有疲惫、失眠、脱发、闭经、心率不齐等,心理表现为“自我否认”、“对于长胖过度焦虑和害怕”、“过度频繁地关注或者测量自己的身体围度”。厌食症患者表达了一种特有的、对身体开始变成熟且慢慢有生育能力的恐惧和厌烦。对自己自然的食欲持有抵抗的态度,将自己的食欲异化为一个外来的敌人,因此也就有战胜敌人后产生的“征服感”。这种征服感持续地让她以为抵抗食欲是莫大的成就,带给她们安定和高兴。人们对于它的了解却远远低于抑郁症,很多年轻人因为过于在意体重,歪曲了对自己形象的认知,罹患进食障碍。尽管厌食症死亡率高,但它是可以康复的,只要及时发现及时治疗,完全有治愈的可能性!在下一节里,我会谈到“如何理解厌食症患者,并给与她们帮助”。
在上一集里我们谈了什么是暴食症,那么暴食症如何治疗呢?首先,药物治疗,因为暴食症常会同时并发忧郁症,因此也会以各种抗忧郁剂加以治疗,但重要的是要在医生的指导下用药。其次是心理治疗,在暴食症个案中,负向情感与压力引发暴食,暴食又带来焦虑,继而以清除行为来减少焦虑。对暴食症最有效的心理治疗方式是认知行为治疗(CBT)。认知行为治疗包括改变个案的信念与对纤瘦、过重、节食、限制饮食的想法。为了协助个案改变自己的极端信念,认知行为治疗师会以温和但坚定的方式挑战个案不合理的信念,例如“如果我比现在还要胖个几磅,没有人会尊重我”;或是“小马爱我是因为我现在只有约50公斤,若我胖到54公斤,他就会跟我分手”。暴食症治疗的整体目标是要建立正常的饮食习惯。个案需要学习每日进食三次,每餐之间可吃些点心,以免再陷入暴食及清除的循环之中。固定食量可控制饥饿感,从而控制想要吃下大量食物的渴望,改变了原本以清除行为来抵消暴食后果的模式。总体来说,治疗师和个案携手合作找出引发暴食渴望的事件、想法和感觉,然后学习以更适合的方式来处理。在小丽的个案中她和治疗师发现,暴食常发生在被父母、领导批评,和男朋友发生冲突之后。因此,她的治疗计划包括下列三项:1.鼓励小丽面对莫须有的批评时要能肯定自己。2.降低她对社会评价的敏感性,鼓励她质疑社会对理想体重的标准和要求女性纤瘦的压力。3.教导她不要将所犯错误灾难化,即使父母、领导批评有凭据,也不须做到完美。 家庭治疗对暴食症也是有效的,可以发现家庭中的互动模式和冲突。在临床中发现,成功克服暴食和清除欲望的暴食症个案,她的忧郁和低自尊等相关的问题也获得改善。好了,如果您怀疑自己有暴食行为,可以关注我们暖禾心理,预约我们暖禾的心理治疗师。
有研究发现,在隔离期间,近一半的人因为无聊而进食的行为增加了,但并不是因为饿,而是为了填补空虚。小丽因疫情被困在家里20+N天了,整天除了网上办公,开会,感觉繁杂的事情更多了,上周又和男朋友吵了一架,担心会失业,担心男朋友会分手;近1个月,她会吃很多的食物,每天会有大量的食物进入胃中,米饭,面包、泡面、苹果、番茄等等,她说她其实不饿,而且还超级饱,感觉是机械性的吞咽,吃后又后悔,怕体重增加会催吐,她越来越感觉不到快乐。小丽怎么了?我今天和大家聊一聊“暴食症”。暴食症,暴食源自于希腊文,意思是“非常饥饿”,暴食具有两个特征。第一、在一段短的时间内吃大量的食物。第二、吃东西的时候会有失控的感觉,像是无法让自己停下来。 暴食症诊断有3个部分:1暴食行为一再发作。2一再的出现补偿行为以避免体重增加,如催吐。3非常重要的自我评价指标是身材和体重。一般来说,个案会偷偷进行暴食行为,可能是由压力、经历过不好的社交互动、负面情绪所引发,而且他们会一直吃,一直吃,直到吃的撑得难受为止。以小丽的例子来说,居家隔离,活动受限,经历工作压力和与男朋友的冲突之后,会出现暴食行为。暴食结束后,觉得不舒服、厌恶、害怕体重增加,使个案进入暴食症的第二个阶段——清除,目的是减轻暴食所带来的热量。暴食症个案常催吐,但在经过一段时间后,他们就能自行呕吐。滥用泻药与利尿剂和过度运动都是个案用来避免体重增加的方式。一般来说,暴食症通常在青春期晚期出现,女性较男性多,暴食症通常也会有抑郁情绪。对暴食症的诊断还有一点事非常重要的,那就是,必须在三个月内,至少每周一次的暴食和清除发作。 好了,您对暴食症有所了解了吗?下一集里我来谈谈暴食症的治疗。
老年人退休了终于不用忙工作,可以有自己的时间,享受晚年生活了。但,有5-10%的老年人可能会患上抑郁症,是什么让老年人患抑郁,那些老年人容易抑郁呢?对患有身体疾病的老年人,如高血压,糖尿病,肿瘤更容易出现抑郁。这些疾病都属于心身疾病,这些老年人平时可能较压抑自己的情绪,不去识别,也不会表达,久而久之身体出了问题,情绪也抑郁了。工作时身处领导岗位的、工作即生活的老年人,退休后会有心理落差,“心理空空的,找不到自己位置,感觉自己被社会抛弃了”,没有及时调整自己的心态,适应当下,容易选入抑郁。性格内向,不善于表达,孤僻或凡是追求完美,对自己较苛求,或较刻板,固执,抱怨多的老年人面对生活事件,如丧偶、亲朋好友病故等容易抑郁。离婚、丧偶而独居的老年人,缺乏社会支持系统,对自己的未来担心,也容易出现抑郁。老年抑郁需要注意的是:虽然老年人抑郁发病率高,但能识别出抑郁,并行动起来需求帮助的老年患者少之又少。原因有很多,首先是老年抑郁有潜隐性,家人如果不仔细观察,往往发现不了,有时连老人自己也没有觉察。其次,老年人的抑郁此时很容易与痴呆相混淆(假性痴呆),而且也可能以躯体性症状(比如躯体不适,疼痛)、情感平淡或倦怠无力作为突出的临床表现。临床中确实在很长的一段时期内将他们与年轻一些的患者相提并论,往往并没有认识到他们当中潜在的致命性(他们既身体虚弱又有自杀的问题;老年男性中的自杀危险率更高,尤其是酒瘾者)以及也可能会有较好的疗效反应。近年的一些研究将老年抑郁的临床特征与隐性的脑血管疾病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如果确有疑问,应及时住院诊治。治疗的第一步应是心理治疗,然后再根据病情是否严重考虑抗抑郁药治疗。
疫情打乱了我们的生活节奏,疫情居家,在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我们自由,我们当下的情绪感受是什么呢?我们可能会焦虑,会紧张和恐惧,我们会烦恼,会无助,甚至会愤怒。大家知道吗?即使没有疫情发生,焦虑也是我们日常生活中要面对的问题。有人会说,我希望每天开开心心,我希望没有烦恼,好像“心理健康就是指生活中没有焦虑”,其实这是我们不合理的信念。原始人最初的焦虑体验,是来自野生动物的尖齿利爪的威胁。当今时代,我们不再是老虎和野兽的猎物,但是却受害于自己的自尊,被孤立,或在竞争中受到失利的威胁。焦虑的形式已经改变,但是焦虑经验依然大体相同。为什么我们是焦虑的?因为我们人类是既有限又自由,既受限又无限,所以是焦虑的。就像发烧一样,焦虑表示人格内正在激战。只要我们持续争战,建设性的解决方案便有可能。当焦虑不再,争战结束,忧郁可能就会出现。只要当新的可能性浮现时,焦虑就会在那儿。尽管焦虑会有使我们焦虑不安,使我们难受,无法应对,即可能有毁灭性的部分,但是焦虑是我们的“良师”。也另有建设性的部分。我们在面对世界的焦虑处境时,能否建设性地运用焦虑。如何建设性地运用焦虑。焦虑是有作用的。它的作用最初在保护穴居人,使之免于野兽与野蛮邻人的侵扰。今日,焦虑的情境是我们害怕在竞争中失败、感到不被需要、孤立无援。但是,焦虑的作用仍在保护我们免于带来相同威胁的危险,要面对死亡、严重疾病、人与人之间的敌意,以及会毁灭我们内在心理的剧变。焦虑无法避免,却可以降低。帕斯卡对此做出最优美的诠释:人只是一枝芦苇,大自然中最脆弱的芦苇,但是他是一枝会思考的芦苇。与焦虑相处的建设性方法便是学习与之共处,要以焦虑为“师”来接纳它,以便学习面对人类的宿命。并利用这种正常的焦虑作为增加我们的觉察、警戒和提升我们对生活的热情。各种疯狂活动,强制性工作可能是现代人纾缓焦虑最普遍的方式。重要的问题在于,所追求的活动是否释放了紧张状态但却无法解决潜在的冲突。焦虑是比现实更好的良师,因为现实情境或可暂时躲过,但焦虑却是除非压缩人格否则便无法脱逃的内在功能。只有在“焦虑学府”受过教育的学生,也就是面对并通过先前焦虑经验的人,才能够面对当下与未来的焦虑经验,而不致被吞没。曾在生活中体验过焦虑的士兵,或甚至“神经质”的士兵,显然比战前没有焦虑经验的士兵,更能面对战斗时的焦虑体验。每个人在正常成长过程中,只有正面回应这些存在的威胁,个人的能力才得以实现。最简单的例子说明:健康的孩子虽然在成长的过程中会跌跤、受伤,但他还是学会了走路。个人能坦然面对产生焦虑的情境,承认自己的不安,在焦虑的情况下继续前行。换言之,就是要通过焦虑的经验前进,而不是绕过这些情境或临阵退缩。有意识的焦虑虽然比较痛苦,但是它可用来整合自我。当疫情发生时,如果您焦虑了,烦躁了,甚至愤怒了,意味着,此刻发生的事情激活了我们内在的创伤体验,我们把此当成您了解自己的机会,看看疫情激起了您怎样的情绪反应?您由此联想到什么?此刻我们需要做的是自我探索,寻求帮助和疗愈。
1、焦虑的意义(1)焦虑是什么?焦虑是一种处于扩散状态的不安,恐惧与焦虑的最大不同在于,恐惧是针对特定危险的反应,而焦虑则是非特定的、“模糊的”和“无对象的”。焦虑的特性是面对危险时的不确定感与无助感。大家知道吗?焦虑也是我们日常生活中要面对的问题。有人会说,我希望每天开开心心,我希望没有烦恼,好像“心理健康就是指生活中没有焦虑”,其实这是我们不合理的信念。原始人最初的焦虑体验,是来自野生动物的尖齿利爪的威胁。当今时代,我们不再是老虎和野兽的猎物,但是却受害于自己的自尊,被孤立,或在竞争中受到失利的威胁。焦虑的形式已经改变,但是焦虑经验依然大体相同。为什么我们是焦虑的?因为我们人类是既有限又自由,既受限又无限,所以是焦虑的。就像发烧一样,焦虑表示人格内正在激战。只要我们持续争战,建设性的解决方案便有可能。当焦虑不再,争战结束,忧郁可能就会出现。只要当新的可能性浮现时,焦虑就会在那儿。尽管焦虑会有使我们焦虑不安,使我们难受,无法应对,即可能有毁灭性的部分,但是焦虑是我们的“良师”。也另有建设性的部分。我们在面对世界的焦虑处境时,能否建设性地运用焦虑。如何建设性地运用焦虑。下一次,我们会谈及。
你知道,在中国,每5 个孩子里,就有一个处在抑郁状态中吗?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青少年出现重度抑郁症状的比例也在增加。我记得2019年曾发生过这样一个热点事件:上海某高校 一17岁男孩因为在学校和同学发生了矛盾,回家路上又被妈妈批评,结果他趁车子停在路中间时突然跳桥自杀了。从监控视频中可以看到男孩的妈妈紧随其后想要抱住他,但最终还是晚了一步。实际上,存在于青少年时期的人间悲剧还有很多,高中生一般会有哪些情绪困扰?为什么高中生自杀事件频发?什么是压在骆驼身上的最后一根稻草? 高中生抑郁都有哪些症状?以下症状中,如果你的孩子出现1条以上,就要警惕了:第一条:主要表现为心情不好,感活着没意思;第二条:思考问题的能力及记忆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成绩下降,甚至不想上学。第三条:出现自伤自残,身体疲乏、疼痛,觉得恶心。第四条:表现出焦虑不安,担心紧张,甚至有的会害怕,恐惧;总是出汗,嘴巴干,有时还会出现身体发抖。第五条:表现出恐惧社交,害怕尖锐的东西,狭小的空间;害怕肚子坐地铁,飞机。第六条:兴奋话多,变得容易发脾气,夸大其词。 为什么高中是抑郁爆发的敏感时期?第1点, 受自我意识因素这个年龄段的孩子,通常在1 2-18岁之间,他们的身心正在逐步成熟,最关心的问题就是——我是谁?自己重不重要,自己的兴趣是什么?什么是自己需要的、追求的,自己将来会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什么是他人的?是在迎合他人的意图,所以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会出现叛逆;同时对他人的评价与反应敏感,任何微笑的言语甚至眼神都会引起极大的情绪被动。特质是反抗和不服从,他们的情绪在独立与依赖矛盾中动荡。 第2点, 学习压力因素高中时期的孩子自尊心都很强,他们既容易受到同学之间学习的竞争压力;还容易受到来自父母和老师对他们的高期望带来的压力。这些竞争、高期望、以及自身对未来的不确定增加了他们的焦虑;而在竞争中处于劣势的学生所遭受的挫折则更大,面对失败时更容易产生压抑感,他们常常处在不安的情绪状态中,害怕他人会超过自己,也担心自己不优秀。第3点, 人际关系的压力高中时期是情感丰富、矛盾、压抑、敏感的时期,他们的情绪容易被外界所影响。高中生会很在乎伙伴关系,他们喜欢和伙伴们一起运动,玩游戏,引起他人的关注,被团体接纳,会形成小的团体,在团体中会有归属感;对自己喜欢异性而感到困惑,不知道如何处理,有时就会压抑自己的情感,陷于痛苦之中;在此期间如果被伙伴拒绝或被孤立,还会影响以后的人际关系;他们如果感受到自己是不被他人喜欢的,还会诱发自卑情绪。 如何应对高中生的情绪问题?近年来,青少年心理和精神疾病的数量一直呈上升趋势,很多家长和学校老师因为对孩子的情绪敏感度不高而导致不少孩子耽误了最佳的治疗时间。当然了,现在除了传统精神和心理医院的情绪量表测试外,现在还有一些线上实用小工具可以实现足不出户完成情绪自测,比如可以使用上海市精神卫生研发的心情温度计进行自评。 1.如果是轻度问题,可以找心理咨询师进行心理疏导。2.如果是中度及以上的情绪问题,及时找专业医生诊断评估,治疗。特别是,面对升学压力的学生群体,老师和家长可以辅助他们了解自身心理健康状况,及时调整身心状态。家长面对高中生的情绪问题会有2种反应第一种,否认临床上会看到一部分家长否认孩子的情绪问题,认为小小年龄怎么会出现情绪问题,有的认为孩子是为了逃避学习装的,有的家长认为孩子矫情,会给孩子讲大道理。第二种,紧张有的家长会紧张,认为孩子出现情绪问题一切都完了,带孩子到处治疗,在孩子面前唉声叹气。家长如何帮助孩子从情绪问题中走出来?第1、 理解孩子看到孩子的情绪问题,想一想孩子出现情绪问题对孩子而言意味着什么?是不是有父母需要改变的教养方式。家庭是孩子成长的地方,有的孩子的情绪问题,也映射出家庭的问题,如父母关系不好,家庭成员之间经常吵架;有的是父母或母亲常年在外,很少关心孩子;有的是父母对孩子的要求太高,孩子达不到父母的要求;有的是父母看不到孩子的优点,常否定和指责孩子;有的则是父母太娇惯孩子,保护的太好。 第2、 接受孩子的抑郁情绪高中时期是孩子的过渡期,面临长大成人,这个时候出现问题说明孩子在整理以前发展的不足,以便以后面对更复杂的人生,有的父母只想让孩子开心快乐,一个人怎么会一直是开心快乐的呢,父母也做不到这一点,有的父母会对孩子说,你开心了,我们做父母的就开心了,这样会更加重孩子的心理负担,感觉自己要为父母的情绪负责。第3、 父母要管理好自己的情绪高中阶段是一个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关键时期,面临高考,面临离开家庭走向社会,要维护好孩子的心理健康。在临床会看到带孩子来就诊的父母比孩子更显得焦虑,情绪会互相传播,有时孩子焦虑的背后有父母的焦虑;比如一个孩子高中要住校,妈妈非常焦虑,孩子能不能适应在校的生活,能不能和同学搞好关系,反复给孩子交待,孩子非常生气和妈妈争吵,妈妈认为孩子有问题带孩子来看诊,问诊后发现是妈妈出现情绪问题。第4、带孩子到医院评估和治疗,这一点也很重要。及时诊治会使孩子从抑郁的状态里出来,恢复青春和活力。
我们人类是有能力体会恐惧的生物,大自然赐福与我们面对危险良好的应对,有了这种能力,我们才能在危险的世界中存活下来。 焦虑障碍表示我们由于得到了恐惧这么一份礼物而必须付出的代价。 有焦虑障碍的人会无端恐惧,或者担心的与现实的危险不成比例,就好像恐惧机制没有调好,触发机关调得太灵敏了。 惊恐发作(恐慌)~ 原本舒舒服服的在看电视时;或在外散步时;或夜间睡觉时;~ 突然焦虑不安,害怕的感觉,开始心慌,呼吸急促,濒死感,出汗,头昏;你以为自己得了心脏病。~到医院看急诊~检查正常~症状消失。但你会担心下一次发作,那“只是”一次焦虑发作。仅仅是一次焦虑发作吗?而你觉得自己就好像马上要死了! 明明心慌,明明头晕,明明出汗,明明呼吸困难......精神状态与生理反应之间有非常密切的联系。心率、皮肤温度、血压和出汗都受到精神心理的强烈影响。当我们紧张时,会有生理上的感觉。恐惧发作是不连续的极端害怕和焦虑。症状突然出现,十分钟内达到髙潮。几个小时内发作结束。哎!就像过山车一样~这感觉太恐慌了。 调查表明,有25%的人都在一生的某个时候经历过至少一次恐惧发作,但是,只有很少人继而形成完全成熟的惊恐发作。只有当惊恐发作经常出现,极令人担忧,并对生活造成重大影响时,才能够达到惊恐发作。 如果你出现恐慌,心脏检测没有器质性改变,需要找精神科医生看诊,使您逐渐从恐慌中走出来。
在心理科门诊常常遇到自伤的孩子,他们有的用尖锐的东西划伤自己,有的用拳头打自己或用其他的方式伤害自己;每当遇到这种情况,父母第一反应是非常震惊,然后是愤怒,“你怎么这么傻,这样伤害自己”。 没有父母能轻易接受孩子出现了情绪问题,他们宁愿相信孩子的这种自伤自残行为长大后消失,他们认定这是孩子无理取闹,不懂事,不听话;就是想逃避学习,并责骂孩子“你想折腾死我们吗?”。 自残的孩子无法得到父母的理解,不敢与父母分享自残背后的真正诱因,感到绝望。 如果越早能让父母认识到孩子的自伤行为,对自伤孩子就越有帮助。让父母认识到孩子不是在搞事,不是在演戏,是让自伤孩子情绪稳定下来最重要的部分。 正常人体对于痛的第一个反应是逃离的,但是在心理上,如果疼痛可以达到某些目的,而且当下没有其他方式来达到这些目的,那么个体就可能用自伤的方式让自己产生疼痛,以完成这样的自我需求。也就是“用身体的痛苦,解决精神上的痛苦”。 必须让自伤孩子知道,父母了解他们正在借由病态的行为来解除内心痛苦,自伤行为只是他们的一部分而非全部,父母相信这些行为总有一天会成为过去,我们必须赋予她一个较完整的身份,不该只看到她是一个会伤害自己的人。 当父母看到孩子伤害自己而感到痛苦、愤怒和绝望时,态度要安然、要和善而自在地降低那些吓人的威力。 有时做到这一点确实很难,如果父母也感到无助,困惑,或紧张,可以找心理医生寻求支持和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