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工作中,经常会碰到让小朋友散瞳验光,家长们很抗拒和担忧,怕给小朋友带来痛苦,同时怀疑是不是会有长期副作用,会对小朋友眼睛造成伤害。我们的瞳孔其实就是大家看到的黑眼珠里面那一个黑黑的圆洞洞,它真就是一个黑洞洞。它的大小主要靠周边的虹膜来调节的,就是咱们常说的中国人黄眼睛,欧美蓝眼睛,那片颜色就是虹膜色素。正常自然光下我们的瞳孔大小在3mm左右,光强的时候就变小,光暗的时候就变大。给小朋友散瞳常用的药物是复方托吡卡胺和阿托品,都是睫状肌麻痹剂,是临床上最常用的散瞳药物。一般小朋友近视散光常用散瞳药是托吡卡胺,4到6小时瞳孔就会自然恢复。而对于斜视、弱视及高度远视等小朋友,则采用阿托品散瞳,一般需要2周左右瞳孔才能恢复。散瞳药物对于小朋友来说,基本上没有伤害。但有些小朋友有高眼压、对散瞳药物过敏等,则不能够散瞳。瞳孔散大后,黑洞洞变大,进入的光线就变多了(类似于相机的光圈变大),因此小朋友会出现畏光的症状,尤其是夏天烈日炎炎的时候,一定注意好防护,带帽子或者带墨镜。由于散瞳药是肌肉的麻痹剂,因此散瞳后肌肉调节能力下降,这样的话小朋友看近处的东西会出现模糊的症状。原因是我们看近处的东西的时候会有肌肉的调节和眼球的运动综合一起聚焦,散瞳后这个调节就被抑制了。因此,散瞳后要避免小朋友近距离用眼,不过随着药效消失,这些症状都会回复如初的。所以各位家长不用担心。
很多家长带小朋友到医院来看眼睛,做完检查后,医生说你家小朋友远视储备没了,后面会近视了!这里讲的远视储备是什么呢?远视储备没了就一定会近视吗?这里涉及到一个发育的概念,我们的眼睛不是一出生就大小不变了,它其实像身体一样是逐渐发展成熟的过程。新生儿的双眼都处于一个生理性的高度远视状态,因为他们的眼睛小、眼轴短。随着小朋友眼睛的不断发育,眼轴会不断变长,生理性远视度数不断减少,直到十几岁时,眼球大小基本定型,眼球大小及眼轴长度基本接近成人水平。这个时候才是正视眼,生理性的远视度数基本消失。那么,为什么眼轴短就会有远视呢?可以看下面的这副图,远视的时候眼轴短,成像就会到视网膜的后面,形成远视。随着眼轴不断变长,成像慢慢刚好落到眼球上。但小朋友调节能力特别强,所以即使有远视,也可以自主调节成像到眼球上。一般来讲,0-3岁小朋友有+2.0~+2.5D的远视储备;4-6岁小朋友有+1.5~+2.0D的远视储备;7-9岁小朋友有大概+1.0D的远视储备。验光报告看到相应年龄的小朋友已经没有相应的远视度数,那么大概率小朋友会发展为近视。但这并非绝对的,因为小朋友视力发育除外眼轴还与角膜情况、晶体情况等相关,不能一概而论。远视储备一旦不够或者没了,基本上是无法提高的,因为这个是天生的!所有各位家长一定要注意定期到医院检查,远视储备消耗的快的时候,尽早的进行干预。
到眼科检查,基本上必查的项目就是视力验光,患者看着单子上密密麻麻的一堆数字,很是头疼。但其实这个报告单非常容易理解,下面就用一张常见的报告单,手把手教大家怎么看验光结果。这份验光结果可以写为右眼:-6.50DS/-1.75DC×30°左眼:-6.00DS/-0.5DC×130°就是右眼650度近视,175度近视散光,轴向30度;左眼600度近视,50度近视散光,轴向130度。
门诊经常遇到翼状胬肉患者,他们最常纠结的问题就是:到底要不要做手术?其实很简单:有不舒服症状或者影响视力就做,没有症状不影响视力可以观察随访。一般来说,翼状胬肉生长比较缓慢,小的1-2mm大小的翼状胬肉完全可以观察。如果胬肉长的比较大,遮挡角膜比较多,容易引起角膜散光影响视力,那么建议手术。如果胬肉经常充血发红,说明它要加速生长的可能性比较大,也是建议手术的。此外,需要注意的是,翼状胬肉手术后有一定复发率。在预防方面,平时需要注意在室外的眼部防晒。高原、长期室外工作的人容易得翼状胬肉。
患者,刘某,女性,6年前因为双眼闭角型青光眼在外院做了双眼虹膜激光,做完以后医生给了她2种降眼压的眼药水,并叮嘱她定期复查。但是她觉得做了激光了就没事了,眼药水只点了两个礼拜就没再点了,也没去复查。这6年里,她只有在眼睛胀痛的时候才偶尔去测过2-3次眼压,每次都20-30mmHg,然后自己就随便再点2天眼药水。 这次她觉得看东西明显有遮挡感,看的范围明显小了,看不全了,所以来到我门诊检查。结果,一检查,发现她双眼眼压24左右,视野检查只剩中央一点点范围能看到了,她已经是晚期青光眼了。 所以,青光眼做了激光就万事大吉不用再管了吗? 不是的,激光只是解决一部分的青光眼,还有部分青光眼做完激光还是会发展的,还要继续用药控制的,如果不继续控制,任其发展,那么最终还是会失明的。 因此,青光眼患者一定要重视定期随访,每个月监测眼压,每半年查查眼底和视功能,千万别把自己的眼睛不当回事~
物理治疗热敷:用40~45°C热水蒸汽熏蒸5~10分钟,或热毛巾敷上、下眼睑(注意不要烫伤)按摩:1.局部热敷后,轻闭双眼,用拇指和食指放在上眼睑的内眦和外眦角上,分别向中间用力(如下图)2.使睑板成弓形,同时施加一个向下的压力,对上眼睑进行轻柔按压(如下图)3.用同样的方式按照图示的方向和顺序,对下眼睑进行轻柔按压(如下图)清洁:用棉签蘸取清洁液(或稀释的婴儿洗发液),清洁睑缘和睫毛,清除分泌物(如下图)注意:该法每日晨起做1次,症状重者可晚上加做1次。物理治疗需长期坚持,2-3个月可见治疗效果。
开角型青光眼也称慢性单纯性青光眼。此类青光眼较常见,多见于中年人以上,青年人亦可发生常为双侧性,起病慢眼压逐渐升高,房角始终保持开放多无明显自觉症状,往往到晚期视力视野有显著损害时,方被发现,因此早期诊断甚为重要。开角型青光眼发病隐蔽,进展较为缓慢,非常难察觉,故早期一般无任何症状,当病变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可出现轻度眼胀、视力疲劳和头痛,视力一般不受影响,而视野逐渐缩小。晚期视野缩小呈管状时,出现行动不便和夜盲。有些晚期病例可有视物模糊和虹视。因此开角型青光眼的早期诊断非常重要,强调对可疑病例作相关检查。开角型青光眼症状发病隐匿,除少数人在眼压升高时出现雾视、眼胀外,多数病人可无任何自觉症状,常常直到晚期,视功能遭受严重损害时才发觉。眼压早期表现为不稳定性,有时可在正常范围。测量24h眼压较易发现眼压高峰和较大的波动值。总的眼压水平多较正常值略为偏高。随病情进展,眼压逐渐增高。眼前段前房深浅正常或深前房,虹膜平坦,房角开放。除在双眼视神经损害程度不一致的病人可发现相对性传入性瞳孔障碍外,眼前段多无明显异常。视盘改变主要表现为:①视盘凹陷进行性扩大和加深;②视盘上下房局限性盘沿便窄,垂直径C/D值(杯盘比,即杯直径与视盘直径比值)增大,或形成切迹;③双眼凹陷不对称,C/D差值>0.2;④视盘上或盘周浅表线状出血;⑤视网膜神经纤维层缺乏。开角型青光眼几乎都是双眼性,视野缺损为开角型青光眼诊断和病情评估的重要指标之一。典型的早期视野缺损,表现为孤立的旁中心暗点和鼻侧阶梯。旁中心暗点多见于5°-25°范围内,生理盲点的上、下方。随病情进展,旁中心暗点逐渐扩大和加深,多个暗点相互融合并向鼻侧扩展,绕过注视中心形成弓形暗点,同时周边视野亦向心性缩小,并与旁中心区缺损汇合,形成象限型或偏盲型缺损。发展到晚期,仅残存管状视野和颞视岛。采用计算机激动视野计作光阈值定量检查,可发现较早期青光眼视野改变,如弥漫性或预局限性光阈值增高,阈值波动增大等等。根据临床观察,多数开角型青光眼病人视盘形态学改变出现在视野缺损之前,这种形态改变和功能改变不一致的原因之一,可能是现有视野检查尚不够敏感。近年来不少学者致力于探讨更为敏感的视野检测方法,如蓝黄色视野检查、图形分辨视野检查、倍频视野检查,以期发现更为早期的视野缺损。开角型青光眼多无自觉症状,早期极易漏诊,很大程度上依靠健康普查来发现,其主要诊断指标有:眼压升高应注意在疾病早期,眼压并不是持续性升高,约有50%的青光眼单次眼压测量低于22mmHg,因此不能依靠一两次正常眼压值就认为眼压不高,测定24h时眼压救助与发现眼压高峰值及其波动范围。视盘损害视盘凹陷进行性加深扩大,盘沿宽窄不一,特别是上下方盘沿变窄或局部变薄,视盘出血和视网膜神经纤维层缺损,都属于青光眼特征性视神经损害。此外,双眼视盘形态变成的不对称,如C/D差值>0.2,也有诊断意义。视野缺损可重复性的旁中心暗点或鼻侧阶梯,常系青光眼早期视野损害的征象。开角型青光眼如早期治疗,效果较好。一旦视功能已遭受损害,治疗只能防止进一步发展,已受损害的视功能一般都不能完全恢复。滴用抗青光眼眼药水通常可控制开角型青光眼,如果药物不能控制眼压,或患者不能耐受药物的副作用,则可考虑激光治疗或手术治疗,以增加房水外引流。开角型青光眼治疗目的是控制疾病发展或尽可能延缓其进展,使病人最大限度保存视力,大多数病人经降眼压可达到此目的。考虑到个体视神经对高眼压的耐受力不同,因此还无法确立一个眼压值来衡量青光眼是否控制。有的病人眼压正常而视功能损害仍进展,有一些眼压偏高尚可耐受相当长一般时间不出现损害。因此开角型青光眼在接受治疗时不能单纯随访眼压,还须跟踪视盘损害及视野缺损,如青光眼性损害在进展,那么应当加大抗青光眼治疗的力度,并采取一些保护视功能的治疗措施。预防首先心态平稳,情绪波动较大,眼压容易增高 避免短时间内饮用过多水及饮料,避免在暗室内停留过久(如看电影),勿穿高领、紧领及紧身衣物,勿束过紧腰带,定期到医院测眼压、查视野、看眼底.
青少年少见疾病遗传性视网膜劈裂症又名青年性视网膜劈裂症,发生在男性,为性连锁隐性遗传。表现为玻璃体视网膜的变性,常为双眼发病。自然病程进展缓慢,部分病例可自行退化。 那这个病有什么临床表现呢? 1.症状:患者可无症状或仅有视力减退。 2.眼底检查:①遗传性视网膜劈裂症的视网膜内层隆起,通常在颞下象限,劈裂视网膜前界很少达锯齿缘,而后界可蔓延到视乳头。常合并内层裂孔,如果视网膜内层和外层都出现裂孔,将会发生视网膜脱离。②黄斑部出现典型的‘辐轮样结构’或称‘射线样结构’。③部分病例发生反复的玻璃体积血。 3.电生理检查:视网膜电图显示a波振幅正常,b波振幅下降。 那么,这个病该怎么治疗呢? 该病不合并视网膜脱离时,无手术指征。合并玻璃体积血时,最好采取保守治疗。当合并视网膜脱离时应及时进行手术治疗。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口的老龄化、糖尿病患病率逐年提高。糖尿病是以糖代谢紊乱为主的全身病,引起的眼部并发症很多,且与病程长短有密切关系。糖尿病发病后20年,几乎所有患者都有眼部并发症,严重者可致盲。糖尿病引发的主要眼病有:①屈光不正:血糖的升高可引起房水渗透压降低,房水渗入晶状体、使晶状体屈光度改变而发生近视,当血糖降低时房水渗透压升高,晶状体内水分外渗,形成相对远视,这种短期内屈光度的变化是糖尿病引起晶状体屈光度改变的特征,可达3-4个屈光度。②角膜知觉减退:可先于视网膜病变发生,与糖尿病病程及血糖的控制程度有关。③白内障:高血糖可使晶状体纤维肿胀变性混浊,发生白内障,且发展迅速,甚至致盲。④新生血管性青光眼:虹膜及前房角产生新生血管,房水排出障碍及前房出血导致眼压升高。⑤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最常见的严重糖尿病眼病,常造成视力减退甚至失明。糖尿病病情越重,年龄越大,糖尿病眼病发病率越高,起病隐匿,患者难以自察。糖尿病患者由于胰岛素代谢异常,引起眼组织、神经及血管微循环改变,血管内皮细胞功能异常,使血-视网膜屏障受损,视网膜可见微动脉瘤、出血、渗出及黄斑水肿等。广泛缺血会引起视网膜或视盘新生血管、视网膜前出血及牵拉性视网膜脱离,导致严重视力障碍。⑥眼部神经病变:包括缺血性视神经病变、眼外肌麻痹、调节障碍和视神经萎缩。眼外肌麻痹常突然发生,产生复视、呕吐。由于糖尿病眼病往往不可逆转,因此,预防尤为重要。饮食治疗:①限制主食量,但不能过分,以免造成饥饿状态;②要少吃多餐;③忌食各类糖类和甜食食品;④多食茎叶类蔬菜,多食粗纤维类 ,低脂肪膳食;⑤限制食用油脂、动物脂肪及胆固醇较多食品;⑥禁止饮酒,特别是烈性酒;⑦杞子、山药、荠菜可煎汤代茶,经常服用,能降低血糖,也有降低血压作用。⑧补充适当的硒,硒最重要的生物学功能是抗氧化,消除自由基,有助于改善胰岛素自由基防御系统和内分泌细胞的代谢功能,它能防止胰岛β细胞氧化破坏,使其功能正常,促进糖份代谢、降低血糖和尿糖。增加运动量:根据年龄和身体状况选择运动方式,如散步、做家务、骑车、慢跑、做体操、跳绳、打球等。患者要合理用药控制好血糖水平及糖尿病的合并症,如高血压、贫血、肾病等。激光光凝可以减少视网膜氧耗、防止因缺氧而产生视网膜新生血管。手术治疗主要用于治疗白内障、玻璃体积血及牵拉性视网膜脱离。对白内障合并玻璃体积血的病例,可进行白内障摘除联合玻璃体切除术。目前虽然尚未研制出治愈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特效药,但临床实践证明一些具有改善微循环,防止血小板聚集的药物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有一定的疗效。
翼状胬肉是眼科常见病,发病率非常高。 什么是翼状胬肉? 它是睑裂区球结膜及纤维血管膜增生,呈翼状侵入角膜,因形态像昆虫的翅膀而得名。一般位于眼球内侧,一般肉眼即可识别。 常常有患者将翼状胬肉当成是白内障,二者完全不同。 为什么会长翼状胬肉? 有很多因素,主要是紫外线、风尘、烟雾等慢性刺激,因此,翼状胬肉比较常见于户外劳动者,如渔民、农民、海员等。 对眼睛有哪些影响? 1,一般无自觉症状或仅轻微异物感。 2,翼状胬肉如果充血会呈现红色,因此患者经常会抱怨自己眼睛发红。 3,翼状胬肉长入角膜较多时,会牵拉产生散光,引起视力下降。长到角膜中央、遮盖瞳孔区,会引起失明。 翼状胬肉怎么治疗? 最根本的方法就是手术,没有有效的药物治疗。 翼状胬肉怎么预防? 戴太阳镜减少阳光照射,减少户外劳动时间,能够起到一定作用。 什么时候做手术? 以往的观念是:翼状胬肉长的很大时,医生才建议做手术,这是因为过去的手术技术比较落后,手术后容易复发。由于应用了现代显微手术技术,目前先进的做法是:只要长入角膜2mm以上,均建议早期手术,对于长入角膜小于2mm者,如果有美容要求,也可手术。翼状胬肉越大,手术难度越大,创伤也越大,复发率越高。因此,早手术,好处多。 手术的方式很多,最常用的是胬肉切除联合自体结膜移植术,这种方法,创伤小,术后复发率较低。 翼状胬肉很大,已达到瞳孔区,严重影响视力,术后角膜会留下明显的疤痕,视力不能完全恢复 翼状胬肉很大,完全遮盖瞳孔区,失明,术后角膜会留下明显的疤痕,术后只能恢复很少的视力 翼状胬肉很小,视力不受影响,术后几乎不留疤痕,不影响美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