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接诊了一位患者,劳累之后出现了双下肢水肿,在当地医院做尿常规检查示:蛋白尿(++),血尿(++),肌酐239umol/L,当地医院的医生建议到上级医院进一步检查,患者来到我们医院之后,复查尿常规检查示:尿蛋白(+++).血尿(++),24小时尿蛋白定量3568mg/24h,肌酐肌酐360umol/L,我们在评估完该患者的基本病情之后,决定给予行“肾穿刺”检查明确诊断。当患者听到要给他做“肾穿刺”,非常紧张,担心这种有创检查损害自己的肾脏。在我们医生的一番耐心解释下他终于明白了什么是“肾穿刺”,最终答应了做这项检查。一、什么是肾穿刺肾穿刺,也叫肾活检,全称经皮肾穿刺活检术。肾脏是人体的重要器官,即我们俗称所说的“腰子”,在腰的后部,形状似蚕豆,红褐色,位于腹膜后脊柱两旁浅窝中,约长10-12厘米、宽5-6厘米、厚3-4厘米、重120-150克(和自己的拳头大小相似),其主要作用主要是排泄体内代谢产物和进入体内的有害物质、通过尿的生成,维持水的平衡、维持体内电解质和酸碱平衡、调节血压、促进红细胞生成、促进维生素D的活化等,其结构复杂,担负多种功能,得了慢性肾脏病之后,临床表现不一,常见的有血尿、蛋白尿、水肿、肾功能不全等临床常见的症状。临床上导致肾脏损害的病因复杂多样,因不同病因的肾脏病的治疗方案又完全不同,所以为了明确患者的病因及肾脏病的病理类型,常常通过肾穿刺活检的手段取一小段肾组织的标本,经过病理检查最后明确诊断。因此,肾活检是必不可少的检查手段,通过肾穿刺活检,可帮助临床医生制订正确的诊疗计划。肾活检在穿刺之前医生会详细综合评估患者病情,在无明显绝对禁忌症时,才考虑给患者做肾穿刺活检,基本的流程就是医生明确肾穿刺的适应证,向患者及家属解释肾活检的必要性及安全性,简要告知操作过程,训练患者俯卧位吸气末屏气和卧床排尿,告知患者术前12-24小时内排便,并消除其顾虑,争取最佳配合,书面签字同意,同时详问病史,尤其注意出血病史,了解患者全身情况、心肺功能,肾功能,B超测定双肾大小,位置及活动度,积极有效控制高血压,完善实验室检查尤其是出凝血指标。女性患者尽量避开月经期。为了增强肾穿刺活检的安全性,目前肾穿刺主要在B超引导下定位穿刺,临床采用负压吸引穿刺法或Tru-Cut活检针穿刺法。手术创伤小,肾活检术后卧床24小时注意观察生命体征变化,术后3周内禁止剧烈运动或重体力劳动。肾活检二、肾穿刺有哪些禁忌症(1)绝对禁忌证:①明显出血倾向;②不配合操作者;③固缩肾、小肾和孤立肾;④肾脏血管管瘤、海绵肾或多囊肾。当患者有以上绝对禁忌证时,为了避免给患者带来伤害,临床医生从医学角度来讲,是不会考虑给患者行肾穿刺活检的,治疗方案也会采用保守的治疗方法。(2)相对禁忌证:①活动性肾盂肾炎;②肾脏异位或游走;③未控制的严重高血压;④过度肥胖;⑤高度腹水;⑥其他:剧烈咳嗽、腹痛及腹泻。严重贫血、心功能不全、妊娠或高龄。当患者有以上相对禁忌证时,临床医生会综合评估病情,并积极控制上述病情,如控制血压、纠正贫血、待病情稳定后则其再次行肾穿刺检查。肾活检三、肾穿刺的意义是什么?前已述及,肾脏因其结构复杂,得了慢性肾脏病之后,临床表现不一,常见的有血尿、蛋白尿、水肿、肾功能不全等临床常见的症状。临床上导致肾脏损害的病因复杂多样,因不同病因的肾脏病的治疗方案又完全不同,所以为了明确患者的病因及肾脏病的病理类型,常常通过肾穿刺活检的手段取一小段肾组织的标本,经过病理检查最后明确诊断。因此,肾活检是必不可少的检查手段,通过肾穿刺活检,可帮助临床医生制订正确的诊疗计划。对肾移植患者肾穿刺可以确定排斥反应的有无、类型及严重程度,并对移植肾的急性肾小管坏死、环孢素中毒、复发和再发性肾小球肾炎做出明确的病理诊断。除此之外,在肾脏病的不同发展时期其组织病理的改变也不一致。比如,同样为IgA肾病,可以在病理上表现为从接近正常的肾组织到多数肾小球硬化的几乎所有发展阶段。所以了解肾脏组织形态学的改变对临床医生判断病情,治疗疾病和估计预后都可以提供重要的依据。可以说,肾脏病理检查的开展是肾脏病学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飞跃。当前,肾脏病理检查结果已经成为肾脏疾病诊断的金标准。概括起来,肾穿刺检查的临床意义主要有以下几点。(1)明确诊断:通过肾穿刺活检术可以使超过1/3的患者的临床诊断得到修正。(2)指导治疗:通过肾穿刺活检术可以使将近1/3的患者的临床治疗方案得到修改。(3)估计预后:通过肾穿刺活检术可以更为准确地评价肾脏病患者的预后。另外,有时为了了解治疗的效果或了解病理进展情况(如狼疮性肾炎)还需要进行重复肾脏病理检查。四、肾脏病的常见病理类型有哪些依据世界卫生组织(WHO)1995年制定的肾小球疾病病理学分类标准,原发性肾小球疾病的病理分型如下。(1)肾小球轻微病变(包括微小病变型肾病)(2)局灶阶段性肾小球病变(局灶阶段性肾小球硬化,局灶节段性肾小球肾炎)(3)弥漫性肾小球肾炎1)膜性肾病。2)增生性肾炎:①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②毛细血管内增生性肾小球肾炎;③系膜毛细血管性肾小球肾炎;④新月体性和坏死性肾小球肾炎。3)硬化性肾小球肾炎(4)未分类的肾小球肾炎IgA肾病病理类型膜性肾病病理类型除了原发性肾小球疾病之外,临床还有大量继发性的肾脏损害。如狼疮性肾炎、肾脏淀粉样变性、乙肝相关性肾炎、紫癜性肾炎、糖尿病肾病等都有特殊的病理改变。肾内科医生根据不同的病理改变,结合患者的临床及实验室指标制订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一、甲状腺结节是什么?甲状腺,位于颈部前方,是个形似蝴蝶的内分泌腺体,对人体的新陈代谢、生长发育等诸多生理功能起着极为关键的调节作用。而甲状腺结节,是指在甲状腺组织内出现的异常肿块,它的出现让许多人忧心忡忡。二、为什么会长甲状腺结节甲状腺结节的形成与多种因素密切相关。2.1饮食中的碘元素扮演着重要角色碘摄入不足或过量都可能打破甲状腺的内环境平衡,刺激甲状腺细胞异常增生,进而引发结节。2.2长期处于高压环境、精神紧张焦虑或者情绪波动过大,会干扰甲状腺的正常内分泌功能,成为结节滋生的温床。2.3此外,颈部接受电离辐射,例如头颈部放疗或者频繁的颈部CT检查等,以及家族中有甲状腺疾病遗传史的人群,都具有较高的甲状腺结节发病风险。三、甲状腺结节如何判断良恶性在甲状腺结节中,80%-90%为良性,属于甲状腺组织增生或退行性疾病,不属于肿瘤,也无手术适应症,这类结节往往如同“沉默的伙伴”,在很长时间内不会引发明显的身体不适,很多时候只是在体检进行甲状腺超声检查时才被偶然发现。然而,也有一小部分结节(7%-15%)可能是恶性的,也就是甲状腺癌,这无疑需要引起高度重视并及时干预。四、甲状腺结节的诊断医生在诊断甲状腺结节时,甲状腺超声检查是首要的“侦察利器”。通过超声图像,可以清晰地观察结节的大小、形状、边界是否清晰、内部回声是否均匀等特征,初步判断结节的性质。如果超声检查提示结节有可疑恶性的表现,如边界不清、形态不规则、内部回声不均且伴有钙化点、纵横比大于1等,那么甲状腺细针穿刺活检就会登场。这一操作在超声的精准引导下,使用一根极细的针抽取结节内的细胞样本,然后由病理科医生在显微镜下仔细甄别细胞形态,以此确定结节究竟是良性还是恶性,它堪称诊断甲状腺结节良恶性的“金标准”。五、什么是甲状腺结节TI-RADS分级?意义何在?高分辨率颈部超声检查对甲状腺结节及甲状腺癌的诊断和评估有着重要的作用,甲状腺超声检查目前报告单一般采用甲状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TI-RADS)用于指导甲状腺结节的诊断。这个评价系统将甲状腺结节特有超声表现重新组合,并根据恶性程度分为TI-RADS1-6类。常用标准如下:0级:无结节,正常甲状腺或弥漫性增生性甲状腺;1级:高度提示良性,超声显示腺体大小、回声可正常,无结节、亦无囊肿或钙化;2级:可能良性病变,边缘界限清楚,以实性为主,回声不均匀,等回声-高回声,可有蛋壳样钙化或粗钙化,恶性风险为0,需要临床随访;3级:不确定病变,实质性肿块回声均匀,多为低回声,边缘光整,可分为3A及3B,3A倾向于良性,3B倾向于恶性,恶性风险为<2%,可能需要穿刺活检;4级:可能恶性病变,1~2项提示恶性的超声表现,如极低回声、微钙化、边缘不光整、淋巴结异常等,恶性的可能比例为5%~50%,需要结合临床诊断;5级:高度提示恶性,超过3项提示恶性的超声表现,如极低回声、微钙化、边缘不光整、边界不清、淋巴结异常等,提示癌的可能性>95%;6级:细胞学检出癌症,确诊为癌。说明:3级以下诊断为良性可能性较大,对于无临床症状的患者可定期观察,3~6个月后复查彩超;4级者有恶性可能,可行穿刺确定性质;5级者恶性可能性极大,建议直接考虑进行手术治疗。六、甲状腺结节的治疗对于甲状腺结节的治疗,需依据结节的性质、大小、是否引起症状等多方面因素综合考量。5.1对于良性甲状腺结节,如果结节较小且未引发任何不适症状,通常无需特殊治疗,只需定期进行甲状腺超声复查,密切观察结节的大小、形态等变化情况,一般建议每6-12个月复查一次甲状腺功能及甲状腺彩超。但倘若结节较大,对周围的气管、食管、喉返神经等重要结构造成压迫,导致呼吸困难、吞咽困难、声音嘶哑等症状出现时,则可能需要采取手术切除的方式进行干预。另外,一些特殊情况,如结节合并甲亢且药物治疗效果欠佳,或者结节生长位置特殊,位于胸骨后等,也会考虑手术治疗。5.2对于恶性甲状腺结节,手术治疗是主要的治疗手段。手术方式的选择会根据肿瘤的大小、分期、是否有转移等情况而定,常见的手术方式包括甲状腺叶切除术、全甲状腺切除术等。术后,患者往往还需要根据具体情况接受放射性碘治疗,以清除残留的甲状腺组织或可能存在的癌细胞,同时还需进行甲状腺激素抑制治疗,通过服用甲状腺激素药物,一方面补充因手术切除甲状腺而缺失的甲状腺激素,另一方面抑制促甲状腺激素的分泌,从而降低甲状腺癌复发的风险。六、甲状腺结节的预防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可以采取一些措施来预防甲状腺结节的发生。首先保持均衡的饮食结构至关重要,避免长期过量食用含碘丰富的食物,如海带、紫菜等,但同时也要确保碘盐的正常摄入,使碘摄入维持在适宜水平。其次学会有效地调节情绪,借助运动、冥想、社交等多种方式缓解生活压力,保持心情舒畅愉悦,减少不良情绪对甲状腺的刺激。再者,要尽量减少不必要的颈部电离辐射暴露,若非病情必需,应谨慎选择颈部X光、CT等检查项目。甲状腺结节虽然较为常见,但只要我们充分了解其相关知识,积极配合医生进行全面的检查、准确的诊断和科学合理的治疗,同时注重日常生活中的预防保健,就能够有效地应对这一健康问题,维护甲状腺的健康功能,确保身体的内分泌系统处于稳定和谐的状态。
一、什么是慢性肾脏病慢性肾脏病(CKD)并非单一的一种疾病,而是各种原因引起的肾脏结构和功能慢性进行性损害的一组疾病统称。简单来说,就是肾脏在长期的过程中逐渐失去了正常的工作能力,这种损害持续时间超过3个月。肾脏就像身体的“过滤器”和“调节器”,负责过滤血液中的废物和多余水分,维持体内电解质平衡、调节血压以及分泌一些重要的激素等。当肾脏出现慢性病变时,这些功能会逐渐受到影响,进而引发一系列健康问题。二、慢性肾脏病的常见病因(一)糖尿病长期高血糖状态会对肾脏的微血管造成损害,就好像糖水长期浸泡着小血管,使其变得脆弱和功能异常。这种微血管病变逐渐累积,会导致肾小球硬化,影响肾脏的过滤功能,最终引发慢性肾脏病。据统计,糖尿病患者中约有30%-40%会发展为慢性肾脏病,是导致慢性肾脏病的首要原因。(二)高血压高血压如同一个不停给肾脏施压的“小恶魔”。过高的血压会使肾脏血管承受过大的压力,导致肾脏血管壁受损,肾脏组织得不到充足的血液供应和营养,久而久之就会发生肾脏结构和功能的改变。如果高血压患者不能有效控制血压,患慢性肾脏病的风险会大大增加。(三)肾小球肾炎这是一组由于免疫反应等多种因素引起的肾小球疾病。当身体的免疫系统出现异常,错误地攻击肾小球时,会导致肾小球发生炎症和损伤。炎症不断刺激肾脏组织,使得肾脏的正常结构被破坏,功能逐渐下降,进而发展为慢性肾脏病。例如IgA肾病就是常见的一种肾小球肾炎,在我国较为常见,它可以在不知不觉中逐渐损害肾脏功能。(四)多囊肾多囊肾是一种遗传性疾病。患者的肾脏内会出现许多大小不一的囊肿,这些囊肿就像一个个不断膨胀的“小水泡”,随着时间的推移,囊肿越来越多、越来越大,会压迫周围正常的肾脏组织,使肾脏的功能受到影响。一般来说,多囊肾患者在中年以后,肾脏功能减退的症状会逐渐明显,最终可能发展为肾衰竭。(五)其他因素肥胖:肥胖不仅会增加心脏、肝脏等器官的负担,对肾脏也不友好。过多的脂肪组织会分泌一些有害物质,引起体内代谢紊乱,导致肾脏的工作量增加,同时还可能引发炎症反应,损害肾脏结构和功能。研究表明,肥胖人群患慢性肾脏病的风险是正常体重人群的数倍。吸烟:烟草中的有害物质如尼古丁、焦油等,进入人体后会通过血液循环到达肾脏,对肾脏细胞产生毒性作用,破坏肾脏的血管内皮细胞,影响肾脏的血液供应和正常代谢,增加慢性肾脏病的发病几率。长期使用某些药物:一些药物在治疗疾病的同时,可能会对肾脏产生副作用。比如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阿司匹林等),如果长期大量使用,可能会引起肾间质损伤;某些抗生素(如氨基糖苷类抗生素)也有一定的肾毒性,使用不当可能导致肾脏功能受损。泌尿系统感染反复发作:如果泌尿系统感染(如膀胱炎、尿道炎等)没有得到及时彻底的治疗,细菌可能会逆行向上感染肾脏,引发肾盂肾炎等肾脏感染性疾病。反复的肾脏感染会使肾脏组织不断受到炎症刺激,逐渐形成慢性炎症,最终导致慢性肾脏病。三、慢性肾脏病的症状表现(一)早期症状疲劳乏力:这是慢性肾脏病早期较为常见但又容易被忽视的症状之一。由于肾脏功能受损,导致体内一些代谢废物和毒素不能及时排出,身体会感到疲倦、无力,即使经过充分休息也难以缓解。很多患者可能会误以为是工作劳累或其他原因引起,而没有意识到是肾脏出了问题。食欲不振:肾脏功能异常会影响胃肠道的正常功能,导致消化液分泌减少,胃肠蠕动减慢,患者会出现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症状。此外,体内毒素的堆积也会刺激胃肠道黏膜,进一步加重这些不适。夜尿增多:正常情况下,夜间排尿次数一般为0-1次。但在慢性肾脏病早期,患者可能会出现夜尿增多的现象,即夜间排尿次数超过2次以上,尿量也可能有所增加。这是因为肾脏的浓缩功能下降,不能有效地将尿液浓缩,导致夜间尿量相对增多。尿液异常泡沫尿:尿液中出现大量细小而持久的泡沫,就像啤酒泡沫一样,这是慢性肾脏病的一个重要警示信号。泡沫尿的出现通常是因为尿液中蛋白质含量增加,提示肾脏的过滤功能可能出现了问题,导致蛋白质从尿液中漏出。血尿:肉眼可见尿液呈红色或洗肉水样,称为肉眼血尿;也有些患者的血尿只能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称为镜下血尿。血尿的出现可能是由于肾小球肾炎等肾脏疾病导致肾小球基底膜受损,红细胞进入尿液中引起的。(二)中晚期症状水肿:这是慢性肾脏病中晚期比较典型的症状之一。患者常先从眼睑、下肢等部位开始出现水肿,严重时可蔓延至全身。水肿的形成主要是由于肾脏功能受损,导致体内水钠潴留,多余的水分无法正常排出体外,从而积聚在组织间隙中。用手指按压水肿部位,会出现凹陷,且凹陷恢复缓慢。高血压:随着肾脏病变的进展,肾脏对水钠的调节功能失常,同时会激活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导致血压升高。而且这种高血压往往比较顽固,难以通过常规的降压药物控制到理想水平。高血压又会进一步加重肾脏的损害,形成恶性循环。贫血:肾脏不仅有排泄功能,还能分泌促红细胞生成素(EPO),促进红细胞的生成。当慢性肾脏病发展到一定程度时,肾脏分泌EPO的功能下降,导致红细胞生成减少,从而引发贫血。患者会出现面色苍白、头晕、乏力、心慌等贫血症状,严重影响生活质量。皮肤瘙痒:慢性肾脏病患者体内的尿素、肌酐等代谢废物不能正常排出,会在体内蓄积。这些毒素通过皮肤排泄时,会刺激皮肤神经末梢,引起皮肤瘙痒。瘙痒程度不一,严重时会让患者难以忍受,甚至影响睡眠和日常生活。骨痛和骨折风险增加:肾脏功能受损会影响钙、磷等矿物质的代谢和维生素D的活化。钙磷代谢紊乱会导致血钙降低、血磷升高,刺激甲状旁腺分泌过多的甲状旁腺激素(PTH),引起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这会导致骨骼中的钙流失,使骨骼变得脆弱,患者容易出现骨痛、骨质疏松等症状,骨折的风险也大大增加。四、慢性肾脏病的诊断方法(一)实验室检查尿常规:这是筛查慢性肾脏病最基本的检查项目之一。通过检查尿液中的红细胞、白细胞、蛋白质、管型等成分,可以初步判断肾脏是否存在病变。如果尿常规中发现蛋白质阳性、红细胞增多或出现管型等异常情况,提示可能存在肾脏疾病,但需要进一步检查明确病因。肾功能检查血肌酐(Scr):血肌酐是肌肉代谢的产物,主要通过肾脏排泄。当肾脏功能受损时,血肌酐在体内的浓度会逐渐升高。但血肌酐的水平受多种因素影响,如年龄、性别、肌肉量等,因此不能单纯依靠血肌酐来准确判断肾功能。一般来说,血肌酐升高往往提示肾功能已经出现了一定程度的损害,但在早期肾脏功能轻度下降时,血肌酐可能仍在正常范围内。尿素氮(BUN):尿素氮是蛋白质代谢的终产物,也主要通过肾脏排泄。尿素氮升高同样提示肾功能可能存在问题,但它也受到饮食、蛋白质摄入、脱水等因素的影响,其敏感性不如血肌酐。在一些情况下,如高蛋白饮食、消化道出血、严重感染等,尿素氮也会升高,所以需要结合临床情况进行综合分析。肾小球滤过率(GFR):GFR是评估肾功能的重要指标,它反映了单位时间内肾脏滤过的血浆量。GFR不能直接测量,通常需要通过一些公式来估算,常用的估算公式有基于血肌酐的CKD-EPI公式、MDRD公式等。GFR下降表明肾脏功能减退,根据GFR的值可以将慢性肾脏病分为不同的分期,不同分期的治疗方案和预后也有所不同。一般认为,GFR<60ml/min/1.73m²持续3个月以上,即可诊断为慢性肾脏病。其他检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还可能需要进行血糖、血脂、血尿酸、电解质等检查,以了解患者的整体代谢状况,寻找可能的病因和危险因素。例如,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不佳可能是导致慢性肾脏病的原因之一,高尿酸血症患者长期血尿酸升高也可能对肾脏造成损害。(二)影像学检查 肾脏超声:肾脏超声是一种无创、简便、经济的检查方法,可以直观地观察肾脏的大小、形态、结构有无异常,是否存在囊肿、结石、肿瘤等病变。在慢性肾脏病早期,肾脏超声可能仅显示肾脏体积轻度增大或正常;随着病情进展,肾脏体积可能会逐渐缩小,皮质变薄,回声增强等。肾脏超声对于发现肾脏的先天性畸形、多囊肾等疾病具有重要价值,同时也可以作为慢性肾脏病患者定期随访的检查项目之一。CT或MRI检查:在某些情况下,如肾脏超声检查发现异常但不能明确诊断时,或者需要进一步评估肾脏的解剖结构和病变细节时,可能需要进行CT或MRI检查。CT和MRI可以提供更清晰、更详细的肾脏图像,有助于诊断肾脏肿瘤、复杂的囊肿、肾血管病变等疾病。但这些检查相对较昂贵,且有一定的辐射(CT)或检查时间较长等缺点,一般不作为常规的筛查手段。五、慢性肾脏病的治疗原则(一)基础治疗控制原发病:针对导致慢性肾脏病的基础疾病进行积极治疗是关键。如对于糖尿病肾病患者,要严格控制血糖,通过饮食控制、运动锻炼、药物治疗等综合措施,使血糖保持在目标范围内。常用的降糖药物包括二甲双胍、胰岛素等,同时要定期监测血糖,根据血糖变化调整治疗方案。对于高血压肾病患者,应积极控制血压,首选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类降压药物,这类药物不仅能有效降低血压,还具有一定的肾脏保护作用,可减少蛋白尿,延缓肾功能恶化。但在使用过程中要注意监测肾功能和血钾水平,防止出现不良反应。饮食调整低盐饮食:摄入过多的盐会导致水钠潴留,加重高血压和水肿症状,同时也会增加肾脏的负担。因此,慢性肾脏病患者应限制盐的摄入,每天盐的摄入量一般不超过6克,对于有水肿或高血压的患者,应更严格地控制盐的摄入量,每天不超过3克。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减少食用咸菜、腌制品、方便面等高盐食品。优质低蛋白饮食:蛋白质的代谢产物需要通过肾脏排泄,摄入过多的蛋白质会加重肾脏的负担。但蛋白质又是人体必需的营养物质,不能完全不吃。因此,慢性肾脏病患者应采用优质低蛋白饮食,即选择富含优质蛋白质的食物,如瘦肉、鱼、蛋、奶等,同时减少非优质蛋白质的摄入,如豆类及其制品等植物蛋白。根据患者的肾功能情况,医生会制定个体化的蛋白质摄入量建议。一般来说,慢性肾脏病1-2期患者,每天蛋白质摄入量可控制在0.8-1.0g/kg体重;3-5期患者,每天蛋白质摄入量应控制在0.6-0.8g/kg体重,其中优质蛋白质应占50%以上。控制钾、磷摄入:随着肾功能的减退,肾脏对钾、磷的排泄能力下降,容易出现高钾血症和高磷血症。高钾血症可导致心律失常等严重并发症,高磷血症会引起皮肤瘙痒、骨痛等症状,还会促进血管钙化,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因此,慢性肾脏病患者应避免食用高钾、高磷食物,如香蕉、橘子、土豆、坚果、动物内脏等。在烹饪食物时,可以先将蔬菜焯水,以减少钾的含量;对于高磷食物,可以通过水煮等方式去除部分磷。生活方式调整戒烟限酒:吸烟和饮酒对肾脏都有损害作用。烟草中的有害物质会影响肾脏的血液循环和正常代谢,加重肾脏疾病的进展。酒精也会对肾脏细胞产生直接的毒性作用,同时还可能影响其他药物的代谢和疗效。因此,慢性肾脏病患者应戒烟限酒,最好能完全戒烟,避免饮酒或尽量减少饮酒量。适度运动:适度的运动可以增强体质,提高机体免疫力,有助于控制血糖、血压、体重等,对慢性肾脏病患者的康复有益。但运动要注意适量和方式,避免过度劳累和剧烈运动。适合慢性肾脏病患者的运动方式包括散步、慢跑、太极拳、瑜伽等有氧运动。运动强度应根据患者的身体状况和肾功能情况进行调整,一般以运动后不感到疲劳为宜。运动过程中要注意补充水分,避免因出汗过多导致脱水,加重肾脏负担。保持良好的心态:慢性肾脏病是一种慢性疾病,治疗过程可能较长,患者容易出现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而不良情绪会影响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和生活质量,进而对疾病的康复产生不利影响。因此,患者要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正确对待疾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家属也应给予患者关心和支持,帮助患者缓解心理压力。同时,患者可以通过参加一些社交活动、兴趣小组等方式,丰富自己的生活,转移对疾病的注意力。(二)药物治疗降压药物:除了ACEI和ARB类药物外,其他类型的降压药物如钙通道阻滞剂(CCB)、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等也可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用。对于血压难以控制的患者,可能需要联合使用多种降压药物。在使用降压药物时,要注意监测血压变化,根据血压调整药物剂量,确保血压控制在目标范围内(一般为130/80mmHg以下,对于蛋白尿较多的患者,血压控制应更严格)。降糖药物:如前所述,对于糖尿病肾病患者,要根据血糖情况选择合适的降糖药物。除了口服降糖药外,胰岛素也是常用的降糖药物之一,尤其是在患者肾功能较差时,胰岛素可能更为安全有效。在使用降糖药物过程中,要密切监测血糖,防止低血糖发生,同时要注意药物对肾功能的影响,定期复查肾功能和糖化血红蛋白等指标。纠正贫血药物:对于慢性肾脏病引起的贫血,常用的药物是促红细胞生成素(EPO)。EPO可以刺激骨髓造血,增加红细胞的生成。患者一般需要皮下注射或静脉注射EPO,同时要补充铁剂、叶酸等造血原料,以提高治疗效果。在治疗过程中,要定期复查血常规,根据血红蛋白水平调整EPO和铁剂的剂量,避免血红蛋白上升过快过高,以免引起不良反应。调节钙磷代谢药物:当慢性肾脏病患者出现钙磷代谢紊乱时,需要使用相关药物进行治疗。常用的磷结合剂有碳酸钙、醋酸钙、司维拉姆、碳酸镧等,它们可以与食物中的磷结合,减少磷的吸收,从而降低血磷水平。活性维生素D及其类似物如骨化三醇、阿法骨化醇等,可以促进肠道对钙的吸收,调节钙磷代谢,同时还具有抑制甲状旁腺激素分泌的作用,对于防治肾性骨病有重要意义。在使用这些药物时,要定期监测血钙、血磷、甲状旁腺激素等指标,根据检查结果调整药物剂量,防止出现高钙血症、高磷血症等不良反应。(三)肾脏替代治疗透析治疗血液透析:当慢性肾脏病发展到终末期肾衰竭(即尿毒症期)时,透析治疗是维持患者生命的重要手段之一。血液透析是将患者的血液引出体外,通过透析器与透析液进行物质交换,清除血液中的代谢废物、多余水分和毒素,然后将净化后的血液回输到患者体内。血液透析一般需要每周进行2-3次,每次透析时间为3-5小时。患者需要在医院的透析中心进行透析治疗,由专业的医护人员操作。血液透析可以有效地替代肾脏的部分功能,但也存在一些并发症,如低血压、感染、贫血加重等,患者在透析过程中需要密切配合医生进行治疗和护理。腹膜透析:腹膜透析是利用患者自身的腹膜作为透析膜,通过向腹腔内注入透析液,使体内的代谢废物和多余水分通过腹膜与透析液进行交换,然后排出体外。腹膜透析可以在家中自行进行操作,相对比较方便,但需要患者掌握正确的操作方法,严格遵守无菌原则,以预防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腹膜透析的频率一般为每天3-4次,每次透析液在腹腔内保留一定时间后再放出。腹膜透析也有一些并发症,如腹膜炎、腹膜超滤衰竭等,患者需要定期到医院进行复查和评估。肾移植:肾移植是治疗终末期慢性肾脏病的最理想方法之一,如果患者有合适的肾源,并且身体条件允许,可以进行肾移植手术。肾移植成功后,患者的肾功能可以得到明显改善,生活质量也会大大提高。但肾移植手术存在一定的风险,如手术失败、排斥反应、感染等,术后患者需要长期服用免疫抑制剂来预防排斥反应,同时要定期进行复查,监测肾功能和免疫抑制剂的血药浓度等指标。六、慢性肾脏病的预防措施(一)健康生活方式1. 健康生活方式合理饮食保持均衡的饮食结构,多吃蔬菜水果,摄入足够的维生素和矿物质。减少高盐、高脂、高糖食物的摄入,避免暴饮暴食。例如,每天可以摄入多种颜色的蔬菜和水果,如绿色的菠菜、西兰花,红色的西红柿、苹果等,以保证营养的全面性。适量运动坚持适度的体育锻炼,如每周进行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像散步、慢跑、游泳等。运动可以增强体质,控制体重,有助于维持血压、血糖的稳定,减轻肾脏的负担。同时,运动还能促进血液循环,对肾脏的血液供应也有好处。戒烟限酒吸烟会对血管造成损害,影响肾脏的血液供应,增加慢性肾脏病的发病风险。饮酒过量也会对肝脏、肾脏等器官造成损害。因此,要尽量戒烟,限制酒精的摄入,男性每天饮酒量不超过两个标准饮酒单位(一个标准饮酒单位相当于14g纯酒精),女性则更少。2. 定期体检尤其是有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疾病的患者,以及老年人等高危人群,更要定期进行体检。每年至少检查一次尿常规、肾功能等项目,以便早期发现肾脏损害的迹象,及时进行治疗。对于一般人群,也建议定期进行体检,了解自己的身体状况,做到早发现、早预防。3. 积极治疗基础疾病及时控制血糖、血压,积极治疗泌尿系统感染等疾病。对于糖尿病患者,要定期监测血糖,按照医生的建议调整治疗方案,确保血糖控制在理想范围。高血压患者要规律服药,定期测量血压,保持血压稳定。如果出现泌尿系统感染,要及时就医,彻底治疗,防止感染蔓延到肾脏,引起肾脏炎症。4. 注意用药安全在医生的指导下合理用药,不要自行滥用药物,特别是一些可能对肾脏有损害的药物。在服用药物前,要仔细阅读药品说明书,了解其不良反应和注意事项。如果需要长期服用某种药物,要定期复查肾功能,以便及时发现药物对肾脏的损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