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女性患者鼻塞2月就诊,了解病情后得知病人2月前感冒鼻塞,服感冒药后头痛等症缓解,但鼻塞仍作,于药店购药时,店员推荐“鼻眼净”,用后极佳,移时不久鼻塞又作,遂经常使用。我想起1年前也有一位病人,也常用这种药,还告诉我这种药很有效。其实他们都用药不当。 “鼻眼净”,又名“滴鼻净”,化学名“萘甲唑啉滴鼻液”,具有强烈血管收缩作用。经常应用,比应用“麻黄素”类药物危害更大,麻黄素类滴鼻液不宜常用,一般1-2周鼻塞严重时应用即可,鼻眼净更不能常用,儿童禁用。长久应用,会使鼻粘膜收缩,局部营养差,引起药物性鼻炎。
各位朋友!话说不爱运动,不愿晒太阳、酗酒抽烟的男男女女,50岁以上的姨妈姐妹,还有七老八十的老人家们,都容易忽略被人们称为隐形的杀手的一种疾病:骨质疏松症!在中国,一般认为50岁以内人群中,骨质疏松症的发病率为15%~50%。老年骨质疏松症的死亡率高达那15%~30%!那如何能早期知道自己是否有骨质疏松呢?通过一分钟评估测试,您就可以知道大概。1.您的父母是否曾因为轻微的碰撞或跌倒而大腿股骨骨折2.您本人是否曾因为轻微的碰撞或跌倒而跌断骨头?3.您是否曾服用激素超过3个月?4.您现在的身高比年轻时变矮超过3厘米?5.您是否经常饮酒过量超过半斤或者吸烟每天超过1包。6.您是否有甲状腺素过高或副甲状腺素过高?7.您现在的年龄减去您的体重是否超过或正好等于20?8.男性您是否因雄性激素过低而有性欲减低或有其他相关症状?9.女性您是否在45岁或者以前就已停经?10.女性的您除了怀孕期间外,是否曾停经超过12个月? 如果您上述任何一个问题的答案是“是”的话,您就须警惕患有骨质疏松症的风险!建议您最好咨询专业医师,以决定是否需要进一步的检查。
胃痛是中医内科常见病,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归饮食,二归生气。很多人由于饮食没有节制,暴饮暴食,或者不规律,平素饥一顿饱一顿的,或者喜食冰激凌、冰啤酒、辛辣刺激及肥甘厚腻食物。再者,平素情绪波动,暴怒则伤肝,肝失疏泄,影响到脾胃的运化功能;忧思则伤脾,脾胃虚弱,无以生化气血,胃失濡养。 针对胃痛的病因,具体调护措施有以下几点:一,饮食方面,应当规律,不暴饮暴食,尽量少吃生冷、辛辣刺激及肥甘厚腻食物,晚餐吃少点、吃早点、清淡点,晚饭后宜慢走活动,老年人尤其需要注意。再有就是不建议饭后就睡觉或者剧烈运动。平时可以泡点陈皮、苏梗、荷梗、山楂等理气和胃。二,心态平和,不生闷气,脾气急躁的人可以泡点佛手花、茉莉花、薄荷、决明子等疏肝理气和胃。三,脾胃虚弱的人,比如一吃生冷或者吸了冷气之后胃痛腹泻,更应该注意饮食起居,食疗上可以选用山药、芡实、莲肉等健脾补气。
很多糖尿病患者总是问我“我是不是肾虚了?”、“我需不需要吃点六味地黄丸,听说降糖药时配合六味地黄丸一起吃才有效?”,而事实就是这样,很多糖尿病患者都在吃六味地黄丸,存在乱吃药现象。糖尿病和肾虚之间到底有没有必然联系呢?这还得从中医的根本说起,祖国中医讲究辨证论治。每个人的体质都不同,就决定着患病后所表现的“证”也各有不同,所以肾虚体质不一定会引起糖尿病,而患糖尿病之后也不一定会致肾虚证。就糖尿病而言,目前关于糖尿病的临床辨证分型就有很多种,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譬如火热、肝郁、气虚、气阴两虚、脾虚、肾虚等之说。而其中肾虚证就包括肾阳虚、肾阴虚及肾阴阳两虚三类:有些糖尿病患者就表现为怕冷、手足冰凉、小便清长、腰膝酸软、腹泻、阳痿等肾阳不足症状;有些患者却见心烦、手足心热、低热盗汗、腰酸困、月经量少等肾阴虚症状;有些患者却表现为虚寒、虚热夹杂的肾阴阳两虚症状。而在选药方面,肾阳虚多以金匮肾气丸、右归丸为主,肾阴虚则以六味地黄丸、左归丸为主,肾阴阳两虚以二仙汤、十全大补汤、大补元煎等为主。由此可见,糖尿病是不能与肾阴虚划等号的,在选择口服中成药方面,当根据临床辨证分型,合理选择用药。
在糖尿病治疗中,西药主要包括两类:一类是口服降糖药,包括促泌剂、增敏剂及α糖苷酶抑制剂三种,另一类是胰岛素,而其又有超短效、短效、中效、长效之分。不论是口服降糖药还是胰岛素,其降糖作用之快、作用之持久,均要优于中药,但是,中药在糖尿病的治疗中作用仍很重要,不容忽视。不可否认,中药也具有降糖作用,现代药理研究,桑白皮、地骨皮、桑枝、山茱萸、黄连、雄蚕蛾等中药都有降糖作用。但是,我们不能一味的重视中药在糖尿病治疗中的降糖作用,其与西药是无法抗衡的。换一个角度去看待问题,或许会有更广阔的一片蓝天。笔者认为,如何能更好的发挥中药在糖尿病治疗中的重要作用,当以中医“未病先防,既病防变”为指导原则。众所周知,不健康的生活方式、过度肥胖等均是导致糖尿病发生的重要原因,所以,应当改变不良生活习惯,加强运动锻炼,尽量降低糖尿病的发病风险。其次,“胖人脾虚多痰湿”,通过运用中药调节肥胖之人脾虚痰湿的体质,让这些人“胖”的健康,避免使胖成为致病因素。一般情况下,糖尿病患者若在不出现急性并发症(酮症酸中毒、高渗性昏迷),在规律降糖治疗下,其血糖高一点是不可怕的,但是,我们害怕的是糖尿病的慢性并发症:诸如大血管并发症(冠心病、脑血管病等)、微血管病变(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肾病)、并发感染(糖尿病足、泌尿系感染等)。对于已经确诊的2型糖尿病患者,中药在防治其慢性并发症方面优势可循:中医处方讲究配伍,根据辨证论治分型,在原有处方基础上加入活血化瘀、软坚散结药可预防糖尿病并发大血管病变、糖尿病足、糖尿病肾病等;加入清肝明目药可以预防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加入清热解毒、利尿通淋药可预防其并发感染诸证。而对于已经有并发症的糖尿病患者,中药可延缓其病程或改善症状:运用益气活血散结、利尿通腑的中药可延缓糖尿病肾病向慢性肾功能不全进展的速度;运用益气(或理气)活血化瘀中药口服加外洗可缓解糖尿病并发手足麻木等症状;运用养阴清热解毒中药可减少糖尿病并发泌尿系感染、牙龈炎症等的次数。总之,在糖尿病治疗中,西药以降糖为主,中药改善症状、减少并发症、延缓并发症进程、辅以降糖,中西合璧,双管齐下,才可取得良效。
乔治·华盛顿,美国开国元勋,他的死很突然。1799年12月12日,下野后的华盛顿顶风冒雪骑马来到了他家乡的农庄,他在外边呆了5个小时。第二天,他感冒了,咽喉有些嘶哑、疼痛,但还执意步行到林场里转了一圈,给决定砍伐的树木标上记号。 第三天凌晨,他开始发烧,呼吸困难,用医生们配制的冲剂漱口治疗,但每喝一口都引起剧烈咳嗽、呼吸困难。期间放血治疗4次,但都无济于事,当晚他离开了人世。 当时人们认为他的死因是重感冒引发扁桃体脓肿而致肺部严重感染。事隔200多年之后,学者认为真正的死因是急性会厌炎,急性会厌肿胀导致气管阻塞,窒息而死。 据当时的记载推测,在那天20多小时内,华盛顿宁愿坐着而不愿躺下,仰头服药时常常发生呛咳,进而推测是急性会厌肿胀所致。会厌是喉的软骨之一,在气管与食管的“路口”,会厌肿胀会影响呼吸与吞咽,甚至阻塞气管与食管,引起呼吸吞咽困难。卧位时肿胀的会厌对气道的压迫更为明显。“他是当时善意但幼稚的医术的牺牲品……” (摘抄)
什么是扁桃体?常说的扁桃体指腭扁桃体,位于咽的两侧前后腭弓之间的扁桃体窝内。咽部的扁桃体还有很多,淋巴组织聚集成团者均称为扁桃体,有咽扁桃体(即腺样体)、咽鼓管扁桃体等。腭扁桃体是咽部最大的淋巴组织。正常时看不到扁桃体,或见其略肿大。急性发病常色红或明显肿大,病久或反复发作表现为肿大色淡。腭扁桃体可分为内侧(游离缘)和外侧(深部)二部。内侧覆盖粘膜,粘膜上皮向扁桃体陷入形成6--20个隐窝,这些隐窝易为细菌、病毒存留繁殖,形成感染“病灶”。食物细小残渣也易留存于肿大的扁桃体隐窝口。发生病变时,在扁桃体表面会有分泌物积存,故见表面有化脓的现象。小儿为什么易患扁桃体炎?小儿发育尚未成熟,其防御机制尚不健全,加之后天调护失宜,很容易感受风寒邪气的侵袭,出现伤风、咳嗽等症状。扁桃体为咽部的门户,所以极易引起扁桃体的病变。扁桃体肿大怎么治疗?扁桃体肿大多是伴随着伤风感冒而出现,因此首先要积极防治。急性发病以及慢性病变但伴有打呼,鼻塞等(可能伴有腺样体的肿大)应积极治疗。防治扁桃体肿大要积极治疗感冒。感冒病初期伴痰涕粘或黄者,多为风热;痰涕清稀、舌白者,多为风寒;病久者痰黄、涕黄、舌红,为肺热;痰多、色白多为痰湿。可依据不同证型选用药物。多数的中药感冒药,多为治疗风热感冒的,如银黄颗粒、双黄连口服液、小儿抗病毒口服液等。属于风寒型的初期可煎姜汤服用,若风寒入里也会化热出现痰粘黄等证,则不宜用姜汤。有些儿童感冒已愈,但肿大的扁桃体不消,可选用健脾化痰散结的中药治疗。反复感冒、扁桃体反复肿大,肿大扁桃体表面不平整,这种情况较难消退,应健脾和胃,增强体质,肿大的扁桃体才能慢慢变小。用药治疗的同时应注意饮食清淡,避免辛辣刺激食物。发病期间可用淡盐水漱口。平素进食后可清水漱口,清洁口腔。是否要切除扁桃体?有些儿童扁桃体反复肿大,是否需切除扁桃体呢?这要看具体的情况。扁桃体在儿童期是个活跃的免疫器官,应以积极治疗为先,在治疗中观察症状(如打呼,鼻塞等)及扁桃体大小变化。如扁桃体经常肿大,并影响小儿的呼吸,睡眠时打呼明显(有的同时伴腺样体的肿大)经治疗后并无好转,必要时可考虑手术治疗。平时应如何防治扁桃体炎?小儿调护得宜,可避免发病。具体包括饮食适宜,不能过饥过饱;调节寒温,一般是随季节渐加减衣服,不能一下加减太过,除非突变的天气。小儿活动多,不宜穿的太多太厚,以免汗出当风,适得其反。当然每个孩子各有不同,还需家长不断的观察指导。再则,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有助于小儿的体质增强免疫力提高。
怎样去看中医作为工作了20多年的中医大夫,工作中接触了好多病人,怎样用好药物开好处方更好的为病人解除病患是我们的宗旨。同时在工作中也需要病人配合、理解。那么,如何去看中医,应怎样做呢?1、 病人本人就诊大家都知道中医诊病望闻问切,望主要包括望神色形态、望舌象,在处方用药中,这比相关的检查更重要。一位家属带来了病人一系列详细的检查,但中医大夫也不好开药。中医开处方辨证重于辨病。证的辨别需病人的自我感受、及舌象、脉象。神、色、形态,这也只有病人本人能提供。当然,中医也讲辨病、辨证相结合,但更注重辨证。有时,我未见病人时也偶尔开方,那是我不愿驳回病人,并且依据常规经验开的处方,但内心并不踏实,所以只开几付药并以稳妥为要。中医注重辨证,这也是病人诊断未清,中医大夫却能开中药的原因。2、 内心接受中医中医治疗方法很多,当你去看一位中医大夫时,首先要接受他的常规的方法。如听说疾病适宜针灸,去看针灸科大夫时心里应该已接受几次或较长一阶段的针灸治疗;听说病情适合吃中药,去看病时心里已经有要吃苦药或中成药的准备。有时有些病人排了好长的队等到了,并和大夫交流了病情后却说我不想吃中药。这时我会有些意外,心里也有些烦闷,因为在我与病人的交流中,作为一位中医大夫,我是遵循着课本“十问”的要求和思索着处方用药的布局去和患者交流的,我会感到到我的心思白费了。3、 陈述主证和其他症状中医的指导思想是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整体观念是指人和自然是一个整体,人自身也是一个整体。看过中医的人都感觉到中医大夫的啰嗦,问的多,甚至有些不相干的琐事也会问几句的。问的目的是为了辩证。我在工作中往往遇到这样的病人,比如他是以咽喉疼痛来诊病的,当我问他有没有胃不舒服,这时他告诉我这两天正胃痛,但他说,胃痛是老毛病了,也不厉害,想先解决咽喉痛的问题,过几天再来看胃痛。这种想法是不了解中医整体观念的。中医并不是治病包罗万象,中医也强调抓主证,但在治疗中中医必须要整体考虑,不同的其他症状影响着药物的选择和用量。当然,也不需病人强调过多的自觉症状。(这和前面说的并不矛盾吧)。有些病人有说不完的自觉症状,在拿到处方时,有时又会突然想起某一症状还未告诉大夫,然后又会拿着处方找大夫说,我忘了什么什么,再加些治疗的药物吧。其实这是多余的,症状都有相关性和系统性,中医处方用药是依据症状辨出证后用药的,况且能在过多的陈述中遗留的一定不会是主要的症状,一个症状不会影响中医的整体辨证。4、 大夫处方时不过多干涉中医大夫的用药思路全体现在一纸处方上,望闻问切、交流谈话,最终就落实在这一片四方纸上。在大夫处方用药时,最好不要再过多干涉,影响大夫的思路,有的大夫怕冷落病人也会和病人说些什么,病人可以说但不要有过多的问题。我的一位病人喜欢中医,也常自己处方用药,我写药时他会和我探讨用药,会说到上次的用药这次是否还要用,是否还要加入某味药等等,没想到有两次我的草药处方中都混入了同名的颗粒剂,我院的处方库中颗粒剂和草药在一起,我是在说话时看花眼了。在药房,我说到自己的错误,药房的也说起我的同事,某味药物用110g(不是可以大剂量应用的参芪类),负责的药房工作人员一问询,果然是打错了剂量,不知他犯错误时是否有干扰。
王某近来感冒,鼻涕多,当我们谈到擤鼻时,他说他会用食指、拇指捏住两鼻孔,使劲擤出鼻涕。其实这也是某些人的做法,有时因用力较大,带有重重的声音。这并不正确。鼻炎及伤风感冒后常见鼻塞、流涕较多,擤鼻后症状会有所缓解。你知道怎样擤鼻吗?我们先了解一下咽的分部,我们张口所见是悬雍垂、扁桃体等属口咽部,口咽部上方及鼻腔的后部是鼻咽部,口咽部下方是喉咽部。口咽部与鼻咽部直接相通,鼻咽部有咽鼓管(即耳咽管)连通鼻咽部与耳。因此耳鼻咽喉相通。当鼻塞、鼻涕多时,如果擤鼻不当,也会通过咽鼓管途径使邪毒传至耳部。什么是正确擤鼻方法?分别用手指轻按一侧鼻孔,轻轻擤出对侧鼻腔的鼻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