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的福音来啦!广州泰和肿瘤医院配置的美国瓦里安Probeam质子治疗系统经过2年的安装调试终于结束。该系统配备有先进的超导回旋加速器、CBCT图像引导系统和360度旋转机架,能够治疗全身各类肿瘤。2022.12Probeam质子治疗系统即将启动临床试验,入组47例患者,符合入组条件的患者正式入组后,检查及治疗费用全免费。欢迎咨询及报名!
质子治疗是利用质子束所特有的“布拉格峰”特性治疗肿瘤的新技术,目前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已经广泛运用。光子射线在进入人体一定深入后,射线的能量逐渐衰减,到达病灶时剂量强度已经大大减少。同时病灶周围的正常组织(OAR)如脑干、脊髓、腮腺、皮肤等却会受到较高剂量的射线照射,导致放疗副作用的产生。而质子治疗因其特殊的“布拉格峰”特性,在进入人体后,剂量基本保持平稳,直到照射至病灶部位时升高并达到高峰释放全部能量,对肿瘤实现“定向爆破”,并在经过病灶部位后迅速降低,在很短的距离内衰减至0,对于病灶周围的正常组织的放射很小,从而降低远期不良反应的发生。
宫颈癌的治疗方法包括手术、放疗、化疗、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 手术:适用于 I~IIa 期的早期宫颈癌,其中 Ⅰa、Ⅰb1、Ⅰb2、Ⅱa1 期首选手术。Ⅰb3 和 Ⅱa2 期可考虑手术或放疗。Ia1 期有生育要求者可考虑宫颈锥切术,其他是做根治性子宫切除+盆腔淋巴结清扫术。 放疗:IIb~Iva 期宫颈癌首选根治性放疗及同期化疗;I~IIa 期不能耐受手术或不愿手术者可进行根治性放疗,宫颈肿瘤大于 4cm 建议同期化疗;早期患者术后病理提示有放疗指征者需要做术后辅助放疗。放疗包括外照射放疗和近距离放疗两部分。 化疗:局部晚期宫颈癌首选同期放化疗,晚期转移性 (IVb 期) 宫颈癌以化疗为主,辅以个体化治疗 (姑息性放疗、生物治疗、最好的支持治疗等) 。 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目前主要用于晚期和复发的患者。
1、阴道出血:早期患者可无任何症状,大多数通过筛查发现。随着疾病的进展,患者会出现接触性阴道出血,如性生活、妇科检查后阴道出血;少数患者有经期延长、经量增多等;老年患者为绝经后阴道出血。 2、阴道排液:阴道异常排液,可以是白色、血性、水样等,伴感染时可有恶臭。 3、其他组织或器官受侵犯的症状:如肿瘤侵犯压迫直肠、膀胱、盆腔神经等,会出现尿频、尿急、肛门坠胀、大小便困难、下腹痛、腰骶部疼痛等症状。 4、宫颈癌发展到晚期时,患者会出现乏力、消瘦、贫血、下肢水肿等全身症状。
由中国香港威尔斯亲王医院、香港中文大学的K.C. Allen Chan等人开展的一项前瞻性研究发现,血浆Epstein–Barr病毒(EBV)DNA检测分析可用于早期无症状鼻咽癌的筛查。相较历史性队列,此筛查方法能够更早检测出鼻咽癌,而且筛查出的受试者转归更好。相关研究发表于8月10日的著名医学期刊《新英格兰医学杂志》(N Engl J Med 2017; 377:513-522)。循环游离EBV DNA是鼻咽癌的分子标志物。为探究血浆样本中的EBV DNA能否用于无症状人群中早期鼻咽癌的筛查,Chan等人展开了研究。血浆样本首次检测EBV DNA呈阳性的受试者,约4周后再次进行检测,连续检测呈阳性,则接受鼻内镜和磁共振成像(MRI)检查。共有20,174名40~62岁的受试者接受了筛查,有1112名(5.5%)受试者的血浆样本检测出EBV DNA。其中有309名受试者(占所有受试者的1.5%,占初次检测阳性者的27.8%)重复检测呈阳性。在这309名受试者中,300人接受了鼻内镜检查,275人接受了鼻内镜和MRI两种检查。其中,34人检测发现患有鼻咽癌。筛查出的鼻咽癌受试者中I期或II期所占比例显著高于历史性队列(71% vs 20%,P<0.001),而且这部分患者3年无进展生存也显著更佳【97% vs 70%;风险比(HR)0.10;95% CI 0.05-0.18)。在重复检测EBV DNA阳性的受试者中,9名受试者拒绝接受进一步的检查,其中1名受试者在入组后的32个月后呈现为晚期鼻咽癌。以上截图来自NEJM网站血浆中检测为EBV DNA阴性的受试者中,仅有1例在检测1年后发展成了鼻咽癌。血浆样本EBV DNA用于鼻咽癌筛查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高达97.1%和98.6%。
题目:吉非替尼联合/不联合培美曲塞一线治疗EGFR突变的东亚晚期NSCLC患者的开放性、Ⅱ期研究(JMIT)目的在具有EGFR活性突变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中,EGFR-TKI 已成为标准一线治疗选择,但如何延缓耐药的发生一直是临床钻研课题之一。临床前和临床研究显示培美曲塞和EGFR-TKI 联合应用可产生协同作用,基于此我们开展了一项针对东亚人群的JMIT研究,探索吉非替尼联合培美曲塞对比吉非替尼单药一线治疗EGFR 敏感突变晚期NSCLC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JMIT研究是一项在东亚人群中进行的随机、多中心、开放、平行对照的Ⅱ期研究。评估吉非替尼+培美曲塞相对吉非替尼单药一线治疗EGFR 突变患者能否延长无进展生存(PFS)期(主要终点)。次要观察终点包括总生存(OS)、客观缓解率(ORR)、疾病控制率(DCR)、生活质量(Qol)、安全性。入组患者为初治EGFR 敏感突变的Ⅳ期非鳞NSCLC患者,ECOG PS 0~1,以2︰1的比例随机分配到吉非替尼(250 mg/d)+培美曲塞(500 mg/m2 q3w)组(G+P)和吉非替尼(250 mg/d)单药组(G),两组治疗均进行到出现疾病进展或不能耐受的毒性为止。结果从2012年2月至2013年8月,191例患者随机入组(G+P组:n=126;G 组:n=65)。大多数为女性(64.4%),中位年龄62岁,大多数为非吸烟者(67.0%),ECOG PS 1分者占68.6%。总体而言,55.0%为19外显子缺失,39.3%为21外显子L858R突变,5.8%为其他EGFR突变。两组基线特征平行。G+ P 组中分别有96.3%和92.9%的患者接受了计划的中位剂量G和P,G组中有97.9%接受了计划的中位剂量G。G+P中位PFS期为15.8个月,显著长于G组的10.9个月[风险比(HR)=0.68,95%可信区间(CI)0.48~0.96,1-sided P=0.014,2-sided P=0.029]。OS 数据尚不成熟,将会在研究结束时报告。3~4级药物相关不良事件(TEAE)在G+P组(42.1%)显著高于G 组(18.5%,P=0.001)。最常见的TEAE在G+P组为腹泻(44.4%)、AST升高(41.3%)、痤疮样皮疹和ALT升高(均为38.1%),在G组为腹泻(47.7%)、痤疮样皮疹(43.1%)、皮肤干燥(35.4%)。TEAE相关的治疗中断比例在G+P组和G组分别为16.7%、9.2%;G+P组中2例患者因TEAE死亡。结论联合G+P与单药G比较可显著延长EGFR 突变亚洲非鳞NSCLC 患者PFS 期,达到了主要终点。一线吉非替尼联合培美曲塞安全性可接受。两组大多数为1~2级毒性反应,3~4 级TEAE 发生率在G+P组中高于G组。(ClinicalTrials.gov ID: NCT01469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