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
(1)
全部
(2417)
视频
(0)
病例
(0)
医学科普
(99+)
媒体报道
(99+)
学术前沿
(99+)
论文精选
(99+)
图文文章
(99+)
经典问答
(99+)
就诊指南
(99)
诊前须知
(79)
典型病例
(44)
诊后必读
(30)
学术交流
(16)
公告
(2)
语音文章
(2)
义诊活动
(1)
患者故事
(1)
分类
医学科普医学科普
一个故事让你搞懂帕金森药物/
一个故事让你搞懂帕金森药物以上就是帕金森病治疗的六大类主要药物,他们相辅相成,相互支持,与帕魔顽强斗争!Reference:MovementDisorderSocietyEvidence-BasedMedicineCommittee.InternationalParkinsonandmovementdisordersocietyevidence-basedmedicinereview:UpdateontreatmentsforthemotorsymptomsofParkinson'sdisease.MovDisord.2018;33(8):1248-1266.doi:10.1002/mds.27372. 

耿鑫副主任医师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
2.3万人已读
评论
8
论文精选论文精选
专家指南·临床脑电图技术操作指南
专家指南·临床脑电图技术操作指南·专家指南(前言)·临床脑电图技术操作指南·专家指南(一)·临床脑电图基本技术标准·专家指南(二)·脑电图诱发试验技术标准·专家指南(三)·儿童脑电图基本技术标准·专家指南(四)·视频脑电图基本技术标准·专家指南(五)·癫痫监测单元建设标准·专家指南(六)·癫痫外科脑电图和神经电生理技术标准·专家指南(七)·危重症持续脑电图监测技术标准·专家指南(八)·新生儿脑电图技术标准·专家指南(九)·临床脑电图报告规范

耿鑫副主任医师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
3.7万人已读
评论
4
精选精选
世界帕金森病日 | 一图读懂帕金森病
世界帕金森病日|一图读懂帕金森病世界帕金森病日每年4月11日是“世界帕金森病日”。帕金森病,是一种常见于中老年人的神经变性病。作为继心脑血管病和肿瘤之后的“中老年人第三大健康杀手”,这种脑重大疾病会对患者的工作能力和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预计到2030年,全球的帕金森病患者人数一半在中国!今天,小编就带大家认识下帕金森病。欢迎各位阅读、收藏及转发本文!

耿鑫副主任医师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
3.5万人已读
评论
7
学术前沿学术前沿
Nat Rev Neurosci全面综述:星形胶质细胞在AD、PD等神经退行性疾病中的作用机制
NatRevNeurosci全面综述:星形胶质细胞在AD、PD等神经退行性疾病中的作用机制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非神经细胞参与了多种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发生、发展和病理。本文综述了星形胶质细胞在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亨廷顿病和肌萎缩性侧索硬化症等疾病中的作用。阐述了神经退行性疾病进展过程中星形胶质细胞转录组学和蛋白质组学特征如何改变,并且可能与功能改变有关。

耿鑫副主任医师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
3.6万人已读
评论
4
媒体报道媒体报道
浙江大学发14+分Nature子刊:揭秘GABA异步释放强度为帕金森疗效核心生物标志物!
01背景介绍深部脑刺激(DBS):这是一种电治疗神经调节技术。在临床上,它被用于治疗帕金森病、特发性震颤、肌张力障碍等运动障碍疾病。它还有望用于癫痫、重度抑郁症等其他神经和精神疾病,不过其作用机制并不清楚。异步释放(AR):在高频刺激(HFS)的情况下,某些类型的突触除了有与单个突触前动作电位紧密耦合的神经递质同步释放,还会出现异步释放这种情况。这种AR事件在HFS期间以及之后的很长时间都会发生,并且能够影响神经元活动。丘脑底核(STN):它是基底神经节中控制运动的关键回路枢纽。它是治疗帕金森病运动症状最为常见的DBS靶点。但是STNDBS作用的细胞和回路机制并不明确,而且在激发或抑制STN神经元方面还存在着争议。02研究思路1.构建多巴胺耗竭小鼠模型,然后通过行为学实验,去观察高频和低频DBS对小鼠运动功能的影响。2.利用全细胞记录技术,检测STN神经元针对高低频刺激所产生的突触反应,以此来探究神经递质释放模式。3.通过药理学和光遗传学实验,明确GABA能突触传递以及GPePV神经元轴突激活在DBS中所起的作用。4.对GPePV神经元到STN神经元的AR强度进行操纵,进而研究AR在DBS效应中所起到的作用。03主要内容STN高频刺激时发生异步神经递质释放:为了探究DBS的作用机制,构建了多巴胺耗竭小鼠模型,并且给予了高低频DBS。通过行为学实验发现,高频DBS能够改善运动功能。全细胞记录显示,高频刺激相较于低频刺激能够引发更强的神经递质AR,而且AR在刺激大约4秒之后会成为主要的突触传递模式,这与DBS的持续效应是相符的。GABA能突触传递在DBS效应中起主导作用:承接上一部分内容,进一步对STN神经元针对突触刺激的放电反应展开研究。发现高频刺激先是抑制,然后会使STN神经元放电活动去同步化,而低频刺激并没有明显的作用。通过药理学实验表明,阻断GABAA受体能够消除高频DBS对运动速度的影响,从而证明GABA能突触传递起到主要作用。激活GPePV神经元轴突对STNDBS效应必要且充分:因为GPe为STN提供了大多数的GABA能突触输入,所以通过光遗传学实验发现,激活GPePV神经元轴突能够改善小鼠的运动功能,然而激活非PV轴突却没有这种效果,消融PV阳性细胞则会消除DBS效应,这就表明激活GPePV神经元轴突对于DBS效应是必要且充分的。PV轴突的高频刺激抑制并去同步化STN神经元的放电:为了明确PV轴突刺激对STN神经元的影响,进行了体内外实验。体内记录显示,PV轴突的高频光刺激会降低STN神经元放电率,并且会增加放电去同步化。体外实验表明,高频刺激引发的IPSCs总电荷更大,而且增强了AR,同时还抑制并去同步化STN神经元的放电活动。GPePV轴突的AR强度调节DBS效应:为了研究AR在DBS中的作用,通过螯合背景Ca2+或者下调Ca2+传感器来操纵AR强度。结果显示,降低AR强度会减弱高频光刺激对运动的治疗效果,而增强AR强度则能够使低频光刺激产生有益效果,这表明AR强度对DBS效应有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本文小结:本文首先发现高频DBS能够引发更强的AR,并且能够改善运动功能。接着证明了GABA能突触传递在DBS中起到主导作用。之后明确了GPePV神经元轴突激活对于DBS效应的必要性和充分性。再阐述了PV轴突高频刺激对STN神经元放电的影响。最后揭示了AR强度对DBS效应的调节作用。各个部分层层递进,共同揭示了高频DBS通过使GPePV神经元的GABA释放去同步化,从而改善运动功能的机制。图1:HFS诱导异步释放(AR)神经递质并在DD小鼠中缓解运动缺陷。图2:GABA能突触传播在DBS中起主要作用。图3:GPEPV神经元的轴突激活是必需的,足以满足DBS效应。图4:HFS对PV轴突的抑制和去同步化作用在体内外抑制STN神经元的放电。图5:HFS对PV轴突的刺激在体外触发AR,抑制并使STN神经元的放电脱同步。图6:降低AR强度会削弱PV轴突HFS的有益效果。图7:增强AR强度时,PV轴突的LFS也会产生有益效果。左右滑动查看更多04文章研究的局限性1.动物模型局限性:仅仅使用了多巴胺耗竭的雄性小鼠和大鼠模型。没有考虑性别差异以及其他可能更贴近人类帕金森病复杂病理特征的动物模型,所以结果外推到人类的时候可能会存在偏差。2.实验条件局限性:尽管在更生理水平的Ca2+和Mg2+浓度下进行了部分实验,但是整体的实验环境和人体复杂的生理环境仍然存在差异,这可能会影响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普遍性。3.研究指标局限性:主要关注的是运动功能相关指标以及特定神经元的电生理和神经递质释放变化。没有全面考虑帕金森病其他非运动症状相关的指标,所以对DBS整体治疗机制的理解可能不够完整。4.临床转化局限性:研究虽然提出AR强度可以作为优化DBS参数的潜在生物标志物,但是没有进一步探讨如何将基于动物实验的AR测量转化为临床可操作的方法,距离实际临床应用还有差距。05选题应用1.基于调控GPePV神经元异步释放机制优化帕金森病DBS参数的研究 本文已经证实GPePV神经元的异步释放对DBS疗效有着重要作用。在此基础上,可以深入研究如何精准调控这种异步释放,以此来优化DBS参数,为临床治疗提供更有效的方案。2.性别差异对DBS通过异步释放机制治疗帕金森病效果的影响研究 鉴于文章仅仅使用了雄性动物,考虑到性别差异在帕金森病发病机制和治疗反应中的潜在作用。这个选题可以填补性别因素对DBS疗效影响的空白,使得研究更具全面性和临床指导意义。3.联合调控GPePV神经元与其他神经通路提升DBS治疗帕金森病效果的研究 文章主要聚焦于GPePV神经元,结合当下多通路联合治疗的研究热点。探索联合调控其他相关神经通路与GPePV神经元异步释放机制协同作用,有望进一步提升DBS治疗帕金森病的效果。版权声明:本次文献解析,仅做学术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若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耿鑫副主任医师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
暂无已读
评论
赞
论文精选论文精选
Youth-with-elevated-psychopathic-traits-exhibit-st
Youth-with-elevated-psychopathic-traits-exhibit-structural-_2020_NeuroImage-

耿鑫副主任医师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
暂无已读
评论
赞
学术前沿学术前沿
Nat Commun︱复旦大学舒友生团队揭示深部脑刺激治疗帕金森病的神经机制
以丘脑底核(Subthalamicnucleus, STN)为靶点的高频深部脑刺激(Deepbrainstimulation,DBS)是一种治疗中晚期帕金森病(Parkinson'sdisease,PD)的有效手段[1,2]。然而,DBS的具体作用机制是什么、为什么高频刺激才有疗效等关键科学问题尚未阐明。深入研究DBS的神经机制将为优化DBS刺激模式与参数、提升临床疗效提供重要理论依据。2025年4月19日,复旦大学脑科学转化研究院舒友生课题组在国际学术期刊《NatureCommunications》上发表了题为“DeepbrainstimulationalleviatesParkinsonianmotordeficitsthroughdesynchronizingGABAreleaseinmice”的研究论文。该研究首次揭示了GABA递质的非同步化释放(Asynchronousrelease,AR)模式在高频DBS治疗中的关键作用,从细胞、突触及神经环路层面系统解析了STN-DBS的神经机制,为优化帕金森病临床治疗提供了新方向。(拓展阅读:舒友生课题组最新进展,详见“逻辑神经科学”报道(点击阅读):Neuron|揭秘神经肿瘤迷宫!迟喻丹/秦智勇/舒友生/田阳团队破解胶质瘤引发癫痫的隐秘链路:肿瘤-神经界面钾离子通道调控;NeurosciBull综述︱复旦大学于玉国/舒友生总结太赫兹辐射对神经元细胞离子通道的影响;SciAdv|邰一琳/何苗/舒友生/吕江腾团队揭示轴突起始段稳态可塑性的机制和生理功能;NatCommun︱赵经纬/舒友生/韩磊团队合作揭示GDF11抑制p21延缓兴奋性神经元衰老和改善认知老年化并延长寿命的新机制)研究表明,帕金森病患者的丘脑底核常出现异常同步化的神经电活动,而通过植入电极进行高频脉冲电刺激(通常高于100Hz)可显著抑制神经网络电活动的同步性,改善运动功能障碍。舒友生团队的前期研究发现,大脑皮层中特殊的突触传递模式AR具有对动作电位发放时间精确性的调控作用,即去同步化(Desynchronize)神经元电活动[3,4]。基于AR强度与DBS疗效均呈现类似的频率依赖特征,即都需要高频刺激。因此,该团队提出科学假设:高频STN-DBS过程中可能导致神经递质的AR,去同步化PD病理条件下STN神经元的电活动与异常同步的网络活动,从而实现临床疗效。在多巴胺耗竭的PD小鼠模型上,利用离体脑片电生理记录技术对STN神经元进行电活动检测,发现临床常用的130Hz高频电刺激可显著诱发神经递质γ-氨基丁酸(GABA)和谷氨酸的强烈AR,初期短暂抑制STN神经元后,随即去同步化其电活动。相比之下,如果给予临床上无疗效且加重症状的20 Hz低频电刺激,仅检测到非常微弱的AR,且不影响STN神经元的电活动。进一步的药理学实验显示,STN-DBS的运动改善效应由GABA能抑制性突触传递所介导,表明GABA的释放在此过程中起到主导作用。进一步结合在体电生理记录、光遗传学等技术,发现STN上游核团外侧苍白球(Globuspallidusexterna,GPe)的GABA能抑制性突触输入在STN-DBS中至关重要。在STN进行的高频DBS通过诱导来源于GPe小清蛋白(PV)阳性神经元轴突上GABA的非同步化释放,去同步化STN神经元电活动,抑制局部场电位中的低频β振荡,从而缓解PD小鼠模型的运动功能障碍。但是,特异性激活非PV神经元轴突则不能起到类似的效应。结合特异性凋亡的实验进一步证明, PV神经元轴突的特异性激活是STN-DBS发挥疗效的充分和必要条件。最后,团队通过特异性调控AR强度验证其在DBS疗效中的作用。在STN局部给予慢钙螯合剂EGTA-AM显著降低AR强度,阻断了高频STN-DBS的运动功能改善效果;而通过RNA干扰技术特异性敲降GPe中PV神经元的钙感受器蛋白Synaptotagmin-1的表达,可显著增强20Hz低频刺激诱导的AR强度,使低频DBS也能改善运动功能。这些结果表明,AR强度是优化STN-DBS刺激模式和参数的重要生物标志物。图 1:丘脑底核高频DBS治疗帕金森病的神经机制。高频电刺激导致PV神经元轴突上的GABA非同步化释放,从而去同步化STN神经元的电活动,实现对运动症状的治疗作用。文章结论与讨论,启发与展望该研究首次从突触释放模式——非同步化递质释放的新视角,阐释了高频DBS治疗帕金森病的细胞、突触和环路机制(图1),或将推动帕金森病治疗从经验性参数调整向基于AR生物标志物的精准神经调控范式的转变。。原文链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25-59113-6

耿鑫副主任医师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
1人已读
评论
赞
论文精选论文精选
Voxel-based-analysis-of-gray-matter-relaxation-rat
Voxel-based-analysis-of-gray-matter-relaxation-rates-shows-diffe_2020_NeuroI

耿鑫副主任医师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
3人已读
评论
赞
论文精选论文精选
Tracking-the-neurodegenerative-gradient-after-spin
Tracking-the-neurodegenerative-gradient-after-spinal-c_2020_NeuroImage--Clin

耿鑫副主任医师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
2人已读
评论
赞
学术前沿学术前沿
NRR文章分享:广州中医药大学王奇团队提出脑膜淋巴管在神经退行性病变中与大脑免疫细胞存在串扰关系
综述退行性病与再生提出脑膜淋巴管在神经退行性病变中与大脑免疫细胞存在串扰关系广州中医药大学王奇团队撰文:高铭凰脑膜淋巴管位于硬脑膜内,沿硬脑膜中动脉绕行,最终与颈静脉相伴,经颅底裂孔离开大脑(图1)。目前研究发现,脑膜淋巴管是中枢神经系统与外周淋巴管沟通的关键通道,可将脑脊液中的大分子蛋白、免疫细胞和代谢产物以CCL21/C-C趋化因子受体7型依赖的方式引流至外周淋巴系统[1,2]。大脑免疫系统主要由脑实质驻留的小胶质细胞和边界免疫细胞(包括硬脑膜内的髓系细胞和淋巴细胞)组成,形成中枢神经系统严密的免疫网络[3]。大脑边界免疫细胞涵盖了边界相关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T细胞、B细胞、单核细胞、中性粒细胞、自然杀伤细胞和先天类淋巴细胞等多种免疫细胞群体[4-6],具有独特的地理位置和细胞多样性,从而构成一个动态的免疫生态位(图2)。这些免疫细胞群体分泌多种细胞因子到脑脊液,并扩散到脑实质,从而影响特定的神经元亚群而产生不同的行为反应及疾病应对方式。与此同时,这些免疫细胞群影响与中枢神经系统相关的免疫反应,并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改变,导致一系列炎症和神经退行性疾病。因此,探究脑膜淋巴管与中枢神经系统免疫细胞之间的交流对进一步探索脑膜淋巴管在在神经退行性疾病的组织生理学和病理学中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图1脑膜淋巴囊泡及脑脊液和脑间质液引流途径(图源:Gaoetal.,NeuralRegenRes,2025)图2脑膜内的免疫概况和中枢神经系统抗体递送途径(图源:Gaoetal.,NeuralRegenRes,2025)最近来自中国广州中医药大学王奇团队在《中国神经再生研究(英文版)》(NeuralRegenerationResearch)上发表了题为“Meningeallymphaticvesselcrosstalkwithcentralnervoussystemimmunecellsinagingandneurodegenerativediseases”的综述。该文概述了脑膜淋巴管在中枢神经系统免疫网络中的多方面作用,探讨了中枢神经系统稳态和神经退行性疾病病理中脑膜淋巴管与免疫细胞之间的串扰作用。该文提出了在衰老和神经退行性疾病中,脑膜淋巴管结构和功能的调控可能会影响淋巴引流、脑脊液中的免疫神经调节因子和免疫细胞群,从而在塑造脑膜和脑实质免疫中发挥关键作用的观点。最初人们认为脑膜淋巴管只是大脑一条“排泄垃圾”的通道,但现在人们已经清楚,脑膜淋巴管与中枢神经系统免疫细胞共同形成并维持了一个紧密交织的脑膜淋巴-免疫网络,这是中枢神经系统免疫功能充分发挥的一个重要前提。通过脑膜淋巴管提供的通讯途径,脑膜免疫细胞可以在脑脊液和外周免疫系统之间进行迁移,外周免疫系统可以从引流的脑脊液中采集到大脑代谢信号进行免疫反应。与此同时,脑膜来源的细胞因子通过胶质淋巴系统的血管旁内流进入脑实质直接影响神经细胞,调控大脑内稳态和病理反应。因此,当脑膜淋巴管损伤时,经脑膜淋巴管联通的细胞因子也会受到影响,这可能与细胞因子分泌失衡及脑内毒性分子堆积相关[1,7]。髓系细胞作为一类异质性的先天性免疫细胞,在中枢神经系统发育和成年过程中对维持中枢神经系统的平衡发挥着重要作用;这些髓系细胞包括实质小胶质细胞和非实质巨噬细胞,如软脑膜巨噬细胞、血管周围巨噬细胞和脉络丛巨噬细胞,以及树突细胞和单核细胞的各种亚群[8]。脑淋巴内皮细胞和小胶质细胞之间的串扰关系在中枢神经系统定植早期就已初见苗头并在中枢神经系统健康和疾病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脑边界淋巴管是MRC1/Mrc1小胶质细胞前体在胚胎斑马鱼大脑中早期定殖的中心位置,这与传统的pu1阳性卵黄囊来源的小胶质细胞谱系定殖位置并不一致[9]。因此,最早的MRC1/Mrc1小胶质细胞前体可能起源于或依赖于大脑淋巴内皮细胞。但值得注意的是,这些脑淋巴内皮细胞仅来自斑马鱼淋早期淋巴内皮细胞的群体,而不是来自小鼠的淋巴管内皮细胞,这值得进一步研究讨论。此外研究发现,在成熟的中枢神经系统中,小胶质细胞可与淋巴管内皮细胞协同清除脑代谢产物,淋巴管内皮细胞主要对可溶性大分子和较小颗粒具有内吞作用(包括蛋白质、多糖和较小的底物,如人类乳头瘤病毒等),而小胶质细胞可能专门吸收较大的颗粒和病原体[10]。因此,虽然具体的交换机制和途径尚未明确,但科学家们已经认识到小胶质细胞可通过调节旁分泌信号在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和疾病行为中发挥重要作用。脑膜淋巴管作为一个重要的免疫引流途径,可能可以通过改变分泌信号的可及性及及时性,从而调控大脑细胞的反应[11]。与此同时,中枢神经系统中的巨噬细胞、树突细胞等免疫细胞以及星形胶质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等神经系统细胞也可通过分泌白细胞介素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等可溶性介质重塑脑膜淋巴管的结构和功能[12,13]。树突细胞和巨噬细胞等中枢神经系统抗原呈递细胞受淋巴管内皮细胞表达的蛋白调控,包括CCL21、CCL27、1-磷酸鞘磷脂、集落刺激因子1、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和细胞间粘附分子1等[14],这有助于中枢神经系统抗原的传递以激活外周免疫细胞并进一步迁移到中枢。因此,脑膜淋巴管在呈递中枢抗原到外周颈部淋巴结的过程中发挥了关键作用,这有助于中枢神经系统免疫与外周免疫中建立紧密联系。在稳态条件下,B细胞在中枢神经系统实质和脑脊液白细胞总数占比中不到1%[15];在硬脑膜内占比约为30%[16]。而病理状态下时,硬脑膜中B细胞会形成淋巴滤泡样结构,从而在中枢神经系统中产生持续的免疫病理反应[17,18]。研究人员利用单细胞RNA测序技术,检测到骨髓来源的不同时期B细胞(包括幼稚B细胞、过渡B细胞、成熟B细胞)同时存在于稳态的硬脑膜[19]。因此推测早期B系祖细胞可能在发育早期就已经迁移到中枢神经系统中定殖,并在局部发育与成熟。但目前关于脑膜B细胞是来源于颅内骨髓薄层中的祖细胞库,还是直接来源于硬脑膜中独立于骨髓的祖细胞的研究尚无定论[20]。这并不妨碍这是一个有趣的发现,因为这些发育中的B细胞在硬脑膜中这一特殊的起源与发育位置可能有助于它们识别并建立针对中枢神经系统抗原的自身性免疫耐受。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从外周浸润而来的累积的年龄相关B细胞和浆细胞占据了脑膜中发现的大多数种群[19],这导致了神经退行性疾病和神经系统自身免疫性疾病的高发病率,这与在老年小鼠发现的脑膜淋巴管出现的功能障碍的时间轴相一致。除了颅骨骨髓内的细胞库外,淋巴细胞的另一个补充来源是外周免疫系统中的颈深淋巴结。颈部淋巴结已被验证在维持T细胞亚群汇集及经脑膜淋巴管为中枢神经系统抗原与淋巴细胞相遇提供激活空间的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19]。稳态情况下,脑膜淋巴管为脑源性抗原引流至颈深淋巴结提供了一个直接通道,进一步补充了机体对中枢神经系统抗原的自身免疫耐受[21]。因此,脑膜淋巴管为独立于骨髓和胸腺之外的脑源性免疫抗原完善补充了自身免疫耐受途径,这有助于维持中枢神经系统免疫豁免。而当衰老或神经系统疾病导致脑膜淋巴管功能失调时,这种免疫豁免就会被打破,引起中枢神经系统免疫功能失调。除了在完善自身免疫耐受中发挥作用,脑膜淋巴管对促进淋巴T细胞与中枢神经细胞之间的沟通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研究发现,脑源性抗原经脑膜淋巴管引流至外周颈深淋巴结后会引起T细胞激活,在CCL21趋化因子的作用下经脑膜淋巴管向大脑迁移[22],在脑实质病灶部位与同源性抗原再次相遇后进一步活化发挥效应作用[23]。因此,脑膜淋巴引流是脑源性T细胞形成与迁移的必要调减。此外,脑膜淋巴管为T细胞与小胶质细胞和神经元等实质胶质细胞连接和沟通的提供了重要途径。一般来说,小胶质细胞和T细胞在中枢神经系统发育和内稳态中各自起着重要作用;而在病理情况下,激活的小胶质细胞和/或巨噬细胞可能与经脑膜淋巴管出入脑实质中的脑源性T细胞的相遇,从而增强了它们加剧损伤的能力,导致神经炎症和神经病理的恶化。因此,靶向调控脑膜淋巴管可能是调节大脑免疫反应的重要途径。在神经退行性疾病中,常常会出现血管炎症、血脑屏障功能受损、蛋白质沉积异常和脑膜淋巴系统引流的病理变化。如研究发现在老龄人群中,胶状淋巴系统和淋巴系统都出现了结构与功能损伤,伴随脑内间质液和代谢产物堆积于扩张的血管旁间隙中,造成脉动的振幅减缓并引起神经毒性蛋白在脑实质中积累,从而引起或加重神经退行性疾病病理改变[24]。此外,在脑膜RNA测序分析中发现老龄化小鼠的淋巴管内皮细胞基因与幼龄小鼠淋巴管内皮细胞基因谱在免疫、炎症、细胞粘附等方面具有明显差异,说明了淋巴管功能随着年龄递增而出现了功能的减退[1]。脑膜淋巴管功能的损伤进一步引起神经递质、趋化因子、抗原等大脑细胞分泌的不同信号的紊乱,导致大脑内白细胞浸润及神经系统功能紊乱[25]。因此,调控脑膜淋巴管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或限制衰老和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发病机制,成为神经炎症和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关键调节靶点。阿尔茨海默病以淀粉样蛋白β沉淀和神经纤维缠结为主要病理特征,伴随突触功能障碍和神经元死亡[26]。研究发现在衰老与阿尔茨海默病疾病模型中,脑膜淋巴管功能损伤加重了神经毒性蛋白沉积[27],引起脑脊液灌注损伤[28],加重学习和记忆障碍[29]。此外,先天性免疫反应中小胶质细胞的激活、补体成分和趋化因子分泌紊乱在阿尔茨海默氏病早期就被发现[30],适应性免疫反应中T细胞在脑内的浸润对老年斑负荷的加重[31]和加快神经变性[32]等均有研究报道。因此,脑膜淋巴管有助于清除病理性蛋白的沉积和改善免疫系统紊乱,为阿尔茨海默病提供了一种潜在的治疗方法。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是一种神经脱髓鞘退化性疾病,其特征是来自循环的单核细胞来源的巨噬细胞和T细胞的浸润及小胶质细胞的激活[33]。在疾病进程中,自身抗原反应性T淋巴细胞T细胞迁移到中枢神经系统从而引发炎症级联反应。此外脊髓炎患者硬脑膜中发现卵泡样淋巴结构(含B细胞、浆细胞、T细胞和树突状细胞)[34],提示了脑膜是疾病进程中一个重要免疫反应区域。考虑到脑膜淋巴管在连接中枢与外周免疫细胞迁移中的通道作用,研究人员在在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小鼠模型中评估了脑膜淋巴功能障碍和免疫细胞失调之间的关系,发现脑膜淋巴管在疾病进展期间淋巴T细胞在硬脑膜中的聚集和向大脑中的迁移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3],而阻断脑膜淋巴管功能可以降低脑源性T细胞的数量,减轻炎症反应,延缓疾病进程。帕金森病以运动异常和认知障碍为主要临床特征,主要病理表现为细胞内α-突触核蛋白(“路易小体”)聚集。研究发现帕金森患者脑膜淋巴管脑脊液灌注明显减少,颈淋巴结淋巴液灌注出现延迟,这为帕金森患者脑膜淋巴管功能下降提供了临床证据[35]。在转基因小鼠中α-突触核蛋白沉积程度与脑淋巴流量成反比,阻断淋巴引流后病理程度加重[36],这支持了脑膜淋巴管在帕金森病中的重要引流作用。除了脑内常驻的小胶质细胞激活外,患者脑脊液与脑实质中活化T细胞和B细胞水平也出现了增高[37]。这些激活的T细胞或者免疫球蛋白在多巴胺能神经元和路易小体周围的聚集,提示了免疫细胞的紊乱与神经元功能的丧失密切相关[38,39]。因此大脑神经毒性蛋白沉积伴随免疫细胞紊乱与脑膜淋巴管功能密切相关,脑膜淋巴管为帕金森靶向治疗提供了一个潜在的途径。王奇等提出,脑膜淋巴管可将脑脊液中的代谢物、细胞碎片和大分子蛋白质排入外周淋巴系统,维持中枢神经系统的稳态及功能[40,41];另一方面,脑膜淋巴管协助中枢神经系统的免疫反应,联通外周免疫细胞和中枢神经系统免疫细胞进而在调控大脑的病理反应。文末作者提出了关于脑膜淋巴管进一步研究的4个具体方向:(1)脑膜淋巴管利用了哪些分子与中枢神经系统免疫细胞进行交流,串扰的具体机制是什么?(2)如何以及在多大程度上调控脑膜淋巴管的可塑性可以达到治疗目的?(3)中枢神经系统通过脑膜淋巴管诱导中枢神经系统边界免疫细胞的迁移以及新鲜免疫细胞(如来自颅骨骨髓或外周淋巴结的免疫细胞)的生成和更新以补充减少的免疫细胞群的具体机制是什么?(4)中枢神经系统免疫如何在稳态或各种神经系统疾病中间调节多核淋巴细胞的功能和形态,及硬脑膜中免疫细胞的动态变化是否会影响脑膜淋巴管的结构与功能?除此之外,遗传、血管、环境和生活方式等因素如何在自然衰老和神经系统疾病中影响脑膜淋巴管的结构功能也是另一个非常值得研究的方向。因此,虽然作者在这篇综述中只讨论了脑膜淋巴管与中枢神经系统免疫系统之间的关系,但考虑到其复杂性和异质性,脑膜淋巴应与其他病理因素结合起来作为治疗靶点,以期预防、阻止并尝试逆转神经退行性疾病的临床过程。作者介绍通讯作者:王奇,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安徽庐江人,广州中医药大学科技创新中心执行主任。首届“中国百名杰出青年中医提名奖”、第二届“全国中青年医学科技之星”。从事中医药治疗神经退行性疾病研究及中药复方药效物质基础研究等。至今负责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6项以及广东省、广州巿科技项目等。兼任中国阿尔茨海默病防治协会常务理事、中国药理学会中药与天然药物药理专委会常委、老年性痴呆专委会常委、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临床药理与毒理专委会常委等。近年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100多篇,论文引用5000次以上,H因子37。第一作者:高铭凰,广州中医药大学科技创新中心2022级博士生,研究方向为中医药防治脑病。基金资助: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2274616),广东省普通高校重点实验室项目(2019KSYS005),广东省科技计划国际科技合作项目(2020A0505100052)文章在《中国神经再生研究(英文版)》杂志2025年3期发表。扫描二维码或复制链接阅读原文https://www.sjzsyj.com.cn/CN/10.4103/NRR.NRR-D-23-01595引用本文:GaoM,WangX,SuS,FengW,LaiY,HuangK,CaoD,WangQ(2025)Meningeallymphaticvesselcrosstalkwithcentralnervoussystemimmunecellsinagingandneurodegenerativediseases.NeuralRegenRes20(3):763-778.

耿鑫副主任医师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
1人已读
评论
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