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部脑刺激(DBS)技术治疗帕金森病目前在全球范围内已经广泛开展,尽管其治疗帕金森病的具体机制没有完全清楚,但是对于很多接受DBS手术的帕金森病患者而言,症状得到了显著的改善,显著提高了生活质量,而且DBS手术是安全、可逆、可调控的一种疗法,根据有关统计显示截止目前已经有约244,000名患者接受了DBS手术治疗。那么,在做DBS手术前有哪些方面是需要患者及家属重点考虑的呢?追求DBS低风险、高获益是医生和患者共同追求的目标。但是由于患者个体化的因素及医生的经验因素,每个患者的风险和获益是不同的。其中术前评估是衡量患者术风险、获益的关键手段之一,通过术前评估可以进一步明确疾病的诊断、手术风险、手术获益、可能的手术并发症以及补救措施。患者与家属可以参考风险、获益评估意见,看能否接受手术风险以及获益是否值得。对于病情比较复杂的帕金森病患者建议多中心评估,从而有更多的参考意见。根据目前的临床研究结果显示,DBS手术对于帕金森病患者而言主要是解决了部分运动症状,比如颤抖、僵直及动作缓慢等;也有部分报道表明DBS手术也可以使得帕金森病患者的一些非运动症状也得以改善,比如疼痛、睡眠障碍、出汗等等。所以患者与家属在DBS手术前一定要明确想通过手术解决哪些问题,例如患者非运动症状比较重,那么通过DBS手术可能是解决不了的。中医药对于这些非运动症状有时会有很好的疗效。对于帕金森病患者而言,DBS手术后不是治疗的终结,而是一种新的治疗模式的开始,手术之后还需要一定时间的调控,包括DBS刺激器的程控和抗帕金森病调整药物。这段时间需要周围有人照顾和协助,对于症状相对较轻的患者DBS术后家属的负担要轻一些,高龄患者或者症状重、病程长的患者术后调控要复杂一些。但是手术医生一般会为患者提供选择适合本人的刺激器类型来减少这种不便。很多患者和家属都知道DBS手术费用很高,提到DBS手术都是望而却步。但是,随着国家医保政策的不断改革,目前部分地区DBS耗材已经纳入了基本医疗保险,可以与常规手术一样进行报销,但是前提一定是有医保。所以,在进行DBS手术前一定要看看自己手中的医保,询问当地的医保政策。也可以联系医生进行咨询。上海市中医医院杜秀玉神经外科团队常年致力于帕金森病的中西医结合综合治疗,通过DBS手术解决帕金森病的运动症状,通过中医药技术治疗帕金森病的非运动症状,注重复杂疑难类型帕金森病患者的诊治,最大程度提高每一位帕金森病患者的生活质量。
帕金森病是一种不断进展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其特征包括震颤、运动迟缓、僵硬和姿势不稳。在帕金森病被发现以来,没有任何治疗方法被证明可以终止甚至减缓疾病的进展。使用深部电极对丘脑底核(STN)进行脑深部电刺激(DBS)是一种被广泛接受的针对帕金森病中晚期运动症状的外科疗法,1987年由法国的Grenoble大学医院的Benabid教授团队首次使用,至今已经有37年历史,在中国使用的时间也已经超过20年,所以技术非常成熟。虽然STN-DBS的疗效机制仍存在争议,但在症状无法通过药物充分控制的中晚期PD患者中,它仍然是一种被广泛接受的治疗方法。美国的ElyneKahn医生完成了一项前瞻性、随机、单盲早期帕金森病的脑深部电刺激手术(DBS)治疗的临床试验显示,15名接受DBS手术治疗的早期帕金森病患者与47名晚期帕金森病接受DBS治疗的患者比较,在手术并发症方面两者是相当的,刺激电极的触点经过统计学分析,也未见显著差异。在基础实验研究方面发现,接受DBS治疗的PD动物模型与未接受DBS治疗的对照组相比,大脑黑质的多巴胺能细胞损失减少了20-30%。Spieles-Engemann等最近证明,对于先前经历过显著黑质多巴胺神经元丧失的动物,STN刺激提供了神经保护作用,这与人类PD患者相似。新出现的证据现在表明STN-DBS增加了脑源性生长因子(BDNF)的产生。对于晚期帕金森病患者,由于疾病的持续进展,可能不能最大程度地从DBS手术中获益。在当前临床证据的支撑下,有更多的临床医生推荐在进行严格术前评估的前提下对早期帕金森病患者进行手术干预,帕金森病早期应用DBS作为神经保护疗法,这样会使更多的帕金森病患者受益,而不是必须等到中晚期再进行手术治疗。
我们在生活中经常会遇到急性面瘫,就是老百姓所说的“嘴歪眼斜”,在医学上有个专业词语,叫:特发性面神经麻痹。下面为大家科普国内最权威的诊治指南。《中国特发性面神经麻痹诊疗指南》解读 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是常见的脑神经单神经病变,为面瘫最常见的原因,国外报道发病率约为(11.5~53.3)/10万人。该病确切病因未明,可能与病毒感染或炎性反应等有关。临床特征为急性起病,多在3天左右达到高峰,表现为单侧周围性面瘫,无其他可识别的继发原因。该病具有自限性,但早期合理的治疗可以加快面瘫的恢复,减少并发症。任何年龄、季节均可发病。急性起病,病情多在3d左右达到高峰。临床主要表现为单侧周围性面瘫,如受累侧闭目、皱眉、鼓腮、示齿和闭唇无力,以及口角向对侧歪斜;可伴有同侧耳后疼痛或乳突压痛。根据面神经受累部位的不同,可伴有同侧舌前2/3味觉消失、听觉过敏、泪液和唾液分泌障碍。个别患者可出现口唇和颊部的不适感。当出现瞬目减少、迟缓、闭目不拢时,可继发同侧角膜或结膜损伤。对于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患者不建议常规进行化验、影像学和神经电生理检查。当临床需要判断预后时,在某些情况下,神经电生理检测可提供一定帮助。运动神经传导检查可以发现患侧面神经复合肌肉动作电位波幅降低,发病1~2周后针极肌电图可见异常自发电位。面肌瘫痪较轻的患者,由于通常恢复较好,一般不必进行电生理检查。对于面肌完全瘫痪者,可以根据需要选择是否行神经电生理测定,在发病后1~2周进行测定时,可能会对预后的判断有一定指导意义。当面神经传导测定复合肌肉动作电位波幅不足对侧10%,针极肌电图检测不到自主收缩的电信号时,近半数患者恢复不佳。急性起病,通常 3d 左右达到高峰单侧周围性面瘫,伴或不伴耳后疼痛、舌前味觉减退、听觉过敏、泪液或唾液分泌异常排除继发原因在所有面神经麻痹的患者中,70%左右为特发性面神经麻痹,30%左右为其他病因所致,如吉兰-巴雷综合征、多发性硬化、结节病、Mobius 综合征、糖尿病周围神经病、脑炎(真菌、病毒、细菌)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莱姆病、中耳炎、带状疱疹病毒感染、梅毒、脑干卒中、面神经肿瘤、皮肤肿瘤、腮腺肿瘤以及面神经外伤等。特发性面神经麻痹不典型表现包括:双侧周围性面瘫;既往有周围性面瘫史,再次发生同侧面瘫;只有面神经部分分支支配的肌肉无力;伴有其他脑神经的受累或其他神经系统体征。对于发病3个月后面肌无力无明显好转甚至加重的患者,也有必要进行神经科或耳科专科的进一步评估,必要时行磁共振成像或高分辨率CT 检查。糖皮质激素:对于所有无禁忌证的16岁以上患者,急性期尽早口服使用糖皮质激素治疗,可以促进神经损伤的尽快恢复,改善预后。通常选择泼尼松或泼尼松龙口服,30~60mg/d,连用5d,之后于5d内逐步减量至停用。发病3d后使用糖皮质激素口服是否能够获益尚不明确。儿童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恢复通常较好,使用糖皮质激素是否能够获益尚不明确;对于面肌瘫痪严重者,可以根据情况选择。抗病毒治疗:对于急性期的患者,可以根据情况尽早联合使用抗病毒药物和糖皮质激素,可能会有获益,特别是对于面肌无力严重或完全瘫痪者;但不建议单用抗病毒药物治疗。抗病毒药物可以选择阿昔洛韦或伐西洛韦,如阿昔洛韦口服每次 0.2~0.4g,每日3~5次,或伐昔洛韦口服每次0.5~1.0g,每日2~3次 ; 疗程7~10d。神经营养剂:临床上通常给予B族维生素,如甲钴胺和维生素B1等。当患者存在眼睑闭合不全时,应重视对患者眼部的保护。由于眼睑闭合不拢、瞬目无力或动作缓慢,导致异物容易进入眼部,泪液分泌减少,使得角膜损伤或感染的风险增加,必要时应请眼科协助处理。建议根据情况选择滴眼液或膏剂防止眼部干燥,合理使用眼罩保护,特别是在睡眠中眼睑闭合不拢时尤为重要。关于外科手术行面神经减压的效果,目前研究尚无充分的证据支持有效,并且手术减压有引起严重并发症的风险,手术减压的时机、适应证、风险和获益仍不明确。可以尽早开展面部肌肉康复治疗。在国内临床上,经常采用针灸和理疗等方法来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但是不同的专家对针灸和理疗的疗效和时机尚持不同意见,还需要设计更加严格的大样本临床试验进行证实。大多数特发性面神经麻痹预后良好。大部分患者在发病后2~4周开始恢复,3~4 个月后完全恢复。在面肌完全麻痹的患者,即使未接受任何治疗,仍有70%在发病6个月后也可以完全恢复。部分患者可遗留面肌无力、面肌联带运动、面肌痉挛或鳄鱼泪现象。参考文献:[1]刘明生.中国特发性面神经麻痹诊治指南[J].中华神经科杂志,2016,49(02):84-86.
虽然运动症状仍然是帕金森病的核心表现,但很多帕金森病患者表现出了类似的神经精神疾病相关的症状和体征,因此研究者逐渐认识到,帕金森病还可以被定义为一种复杂的神经精神障碍。这些神经精神症状可以早于运动症状出现,也可以同时期出现,还可以在疾病的晚期出现。这些症状体征可以分为以下几大类:1.情感方面,例如抑郁和焦虑2.感知和思考障碍,例如精神病或精神错乱3.动机异常,例如冲动控制障碍和冷漠这些神经精神疾病的患病率和严重程度往往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增加,它们可以单独出现,也可以共患重叠,例如抑郁经常合并与焦虑、冷漠合并抑郁重叠、认知障碍、精神病和抑郁症会使冲动控制障碍复杂化,其病因及其复杂。虽然目前对帕金森病神经精神障碍的基础研究与其评估工具和诊断标准方面,已经取得了实质性进展,但治疗方面与实际的需求相差甚远。
帕金森病是一种神经系统慢性退行性疾病,一般不能自行缓解或治愈,随着病程的延长多数会逐渐加重,少数患者可能有几年的停止或暂缓发展时期,无论是药物治疗或手术治疗,只能在一定时期内减轻症状,而不能治愈疾病。帕金森病本身很少能致死亡,但是晚期患者会致残,只能生活在轮椅上或床上。这种情况持续多年以后,患者有可能会死于肺炎或其他病发症。从中医治疗帕金森病(中医学称之为“颤病”)的长期临床效果可以看出,中药治疗帕金森病的疗效是确实的。尽管在临床实验方面不及西医,但是中医学以擅长治疗帕金森病等慢病并且极少副反应而受到国际医学界的高度重视。中医学运用中药及针灸治疗帕金森病,有许多成功的经验。中医认为,帕金森病为本虚标实之证,认为病机为肝虚动风,很多知名的中医教授推荐养肝熄风配合针灸等疗法治疗帕金森病,取得很好的效果。西医认为,帕金森病的发病机制主要是黑质内多巴胺能神经元数量减少而导致的多巴胺分泌不足而出现相应的临床症状。治疗方面,分为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药物方面主要是多巴胺制剂、多巴胺受体激动剂、乙酰胆碱受体阻滞剂、B型单胺氧化酶抑制剂等六类被称为“六朵金花”的药物来治疗。药物治疗的主要理念就是补充多巴胺的不足以及改善临床症状。手术治疗是近代源自于西方医学的一种外科治疗方式,包括切除性手术、毁损类手术和神经调控手术。目前,使用最多的止神经调控手术,例如脑深部电刺激术,又称为DBS手术。西医治疗的优点是在短期内可以看到显著的临床效果,减轻患者的痛苦,改善生活质量。缺点是可能会带来很多的副作用。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帕金森病,不仅能够使帕金森病患者在短期内改善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而且还可以利用中医的优势巩固疗效,延缓疾病的进展,减少西医西药治疗的副作用。
帕金森病随着疾病的逐渐进展,在服药当中会出现症状波动的现象,主要表现为剂末现象与开关现象。帕金森病发病以后,随着疾病的进展以及左旋多巴等药物使用时间的延长,慢慢地会出现服药后效果持续时间缩短,在下次服药前症状恶化,这种现象有的患者在开始服药半年左右就可以出现,约占30%左右,出险概率随着治疗时间的增长而增加,十年以后,可达到50%左右。女性及年轻患者及左旋多巴服用量大的患者容易出现。开关现象是指与左旋多巴服用时间无关的急剧而不规则的症状改善或加剧。“开期”可表现为行动自如,活动正常,如同常人。“关期”则可以表现为肢体突发僵直,运动停止,例如,在行走中突然无法迈步,极其容易跌倒。有时候关机和开机之间的转换非常快,而且无法预测。合并以上两种症状的患者应该及时就医,调整药物或采用其他治疗方案。
最近有两位朋友向我咨询,他们在朋友聚会餐桌上因为手抖拿筷子夹不住菜,问我是不是帕金森病?我为大家慢慢道来。王先生今年42岁,在一家企业做中层管理人员。他说,他爸爸和哥哥都有手抖的毛病,自己从初中开始就有手抖的毛病,但是非常轻微没有注意。上大学期间,有一些加重,但是还能够正常的写字、吃饭和打球。大学毕业上班之后工作比较劳累,感觉手抖有加重的趋势,特别是紧张的时候,甚至连说话的声音都在颤抖。尤其是最近的半年,手抖的情况明显加重,但有时候喝上两杯酒就不抖了。在一次朋友聚会上吃饭的时候,手里的筷子疯狂颤抖,越接近盘子,手颤抖的越厉害,引得大家哄堂大笑,无比尴尬。于是他借口离开了饭桌,一路小跑“狼狈”地逃回了家。第二天来我的门诊问我,我是不是得了帕金森病?刘女士今年56岁,刚从工作岗位上退休。退休之后空暇时间多了,经常去参加朋友聚会。她也是发现自己在餐桌上因为左手抖夹菜不利索来医院就诊的。刘女士说,自己左手抖有两三年时间了,开始的时候非常轻微没有在意,最近颤抖有点加重,但是手里抓点东西有时候会好一些,而且动作也慢了很多,早晨起来穿衣服都感觉很吃力,双腿没有力气,迈不开步子,有时候站不稳,总摔跤。她说家里也没有这个病史,来门诊想问问他是不是得了帕金森病?病例1中的王先生所患的不是帕金森病,而是特发性震颤。因为:特发现震颤一般发病比较年轻,很多患者都具有明确的家族史,这种震颤一般表现为姿势性震颤和意向性震颤,就像王先生这样,越接近目标程度越严重。从王先生离开餐桌的动作,我们可以看出来,王先生双下肢活动是没有问题的,他没有僵直,动作迟缓等表现。特发性震颤患者一般在少量饮用酒精制品之后颤抖会显著的减弱或消失,这个也比较符合王先生的情况。病例2中的刘女士所患的是帕金森病。因为:她表现出了典型的静止性震颤,也就是手停下来颤抖的严重一些,拿东西的时候就会好转一些。除了震颤,刘女士还表现出了僵直,运动迟缓等典型的帕金森病症状,还表现出了不太的问题和姿势不稳等情况。而王先生和刘女士不一样的地方在:王先生的双腿活动是没有问题的,只是单纯双上肢的颤抖。所以说,颤抖不一定是帕金森病,还需要专业的医生来鉴别。
手抖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很常见,但是帕金森病做一个医学专业名词不是很多老百姓都知道的。手抖在医学中,我们称之为震颤,震颤是帕金森病一个特有的体征,所以手抖的人们在就医过程中或者是自己查资料自我诊断当中很容易和帕金森病联系起来。然而,帕金森病的诊断没那么简单,它需要非常专业的医生详细的查体和追问病史,甚至需要做一些影像学检查和实验室检查,才能够诊断是不是帕金森病。帕金森病包含运动症状和非运动症状,手部震颤,而且是静止性震颤,才是帕金森病运动性症状的一个特征性表现。所谓的静止性震颤,就是首部单独放置的时候会出现震颤,当拿起东西以后,反而会好一些。如果拿起东西以后,振颤的更厉害了,那还可能是特发性震颤,而不是帕金森病。帕金森病一般不会只有手部震颤这么一个独立的临床症状,他可能还合并运动迟缓,僵直,冻结步态,行走不稳等症状。还会合并一些睡眠障碍,便秘,嗅觉减退或丧失,消化不良,出汗,体位性低血压,焦虑或抑郁等精神症状,等等一系列的非运动症状。如果在手抖的同时合并以上提到的一些症状和表现,就应该及时到医院就医,有时候手抖可能是帕金森病早期的一个运动症状表现,早期发现、早期干预有利于控制病情进展。
提到帕金森病,很多人会想到震颤、僵直、运动迟缓、冻结步态、站立姿势不稳等典型的运动症状。但是了解帕金森病的早期症状也是很重要的,因为这些症状往往出现在运动症状出现之前。帕金森病的早期症状可以在运动症状出现之前的几年,十几年甚至几十年出现。它主要包括便秘,嗅觉减退,睡眠障碍,体位性低血压,焦虑,急性尿失禁,性欲减退,性功能障碍等等。这些帕金森病的早期症状很容易被人们忽视,很多人认为自己年龄大了衰老了,才出现以上症状,其实不然。所以,当出现以上症状的时候,要尽早去医院就医。
帕金森病,也称“抖抖病”,作为最常见的老年神经退行性疾病之一,主要累及上肢和头部。表现在做精细动作时,会出现手抖,如写字、持筷子、扣纽扣等,情绪紧张、疲劳时抖动更明显。 如何才能不抖? 近日 这个难题在上海市中医医院 脑与神志病临床医学中心神经外科 有所突破,医院成功地让 69岁的帕金森患者陆老伯 告别了困扰多年的“颤抖模式” “手终于不再抖了,昨晚睡得特别香!” 详情请阅读以下附件文章! 注明:来自上海静安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