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发表之剂 发表之剂,即解表剂。是以解表药为主组成的方剂,用于治疗表证。表证,是指外感六淫之邪,侵犯人体体表,而出现的以恶寒发热并见,头身疼痛,舌苔薄,脉浮等为主的证候。根据病因的寒热不同,体质的虚实差异,表证还有表寒、表热、表实、表虚,及虚人外感的区别。根据“其在皮者,汗而发之”,“因其轻而扬之”(《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的原则,解表剂又分为辛温解表、辛凉解表和扶正解表三种,在分析方剂时应注意区别。1.麻黄汤 (张仲景)寒伤营无汗。 (《伤寒论》) 【歌诀】麻黄汤中用桂枝杏仁甘草四般施发热恶寒头项痛伤寒服此汗淋漓 【组成】麻黄三两(9克) 桂枝二两(6克) 杏仁七十个(9克)甘草一两(3克) 【用法】水煎温服。 【功用】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主治】外感风寒表实证。症见恶寒发热,头疼身痛,无汗而喘,舌苔薄白,脉浮紧。 【方析】本方主证为外感风寒表实证。因风寒外束,汗孔收引,肺失宣降,故见喘,为其主要症状。方用麻黄辛温发汗,开宣肺气,为君药。桂枝通达营卫,解肌发汗,助麻黄发汗之力,使之成为发汗峻剂,为臣药。杏仁降利肺气,与麻黄宣降并用,增强平喘之功,为佐药。炙甘草既可调和诸药,又可防止麻、桂发汗太过,损伤正气,为使药。本方发汗力强,不须啜热稀粥。2.桂枝汤(张仲景) 风伤卫有汗。 (《伤寒论》) 【歌诀】桂枝汤治太阳风芍药甘草姜枣同桂麻相合名各半太阳如疟此方功 【组成】桂枝三两(9克)芍药三两(9克)炙甘草二两(6克)生姜三两(9克) 大枣12枚(3枚) 【用法】水煎服。少顷,饮热稀粥以助药力,使其微微汗出。 【功用】解肌发表,调和营卫。 【主治】外感风寒表虚证。症见发热头痛,汗出恶风,鼻鸣干呕,口不渴,舌苔薄白,脉浮缓。 【方析】风寒表虚为本方主证,汗出恶风,脉浮缓为其辨证要点。方中桂枝通达营卫,解肌发表,为君药。白芍益阴敛营,助桂枝调和营卫,为臣药。生姜助君药发表散邪,和胃降逆;大枣补脾生津,助白芍益血养营,姜枣相合,助桂、芍调合营卫,为佐药。炙甘草调和药性,助桂枝辛甘以化阳,合芍药酸甘以化阴,为使药。本方为治疗风寒表虚证的代表方剂,重在调和营卫,发汗力缓,药后需喝热稀粥助药力,有扶正解肌之功。 按;桂枝汤与麻黄汤虽同可用治外感风寒表证,但桂枝汤用桂枝配白芍,意在助卫和营,解肌发表,适用于外感风邪偏重,汗孔开泄,汗出而恶风,脉浮缓的表虚证。而麻黄汤则以麻黄与桂枝相合,意在发汗散寒,为辛温解表重剂,适用于外感寒邪为主,汗孔关闭,无汗而喘,脉浮紧的表实证。【附方】桂枝麻黄各半汤((伤寒论))桂枝一两十六铢(4.5克)芍药生姜炙甘草麻黄各一两(各3克)大枣四枚(2枚)杏仁二十四枚(3克)。水煎服。 功用:发汗解表,调和营卫。 主治:太阳病,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等症。3.大青龙汤(张仲景)风寒两解方。 (《伤寒论》) 【歌诀】大青龙汤桂麻黄 杏草石膏姜枣藏太阳无汗兼烦躁 风寒两解此方良 【组成】麻黄六两(18克)桂枝(6克)炙甘草二两(6克) 杏仁四十粒(9克)石膏如鸡子大(18克)生姜三两(9克) 大枣十二枚(4枚) 【用法】水煎服。取微似汗,汗出多者,温粉扑之。 【功用】发汗解表,清热除烦。 【主治】外感风寒,不汗出而烦躁,身疼痛,脉浮紧。 【方析】外感风寒表实重证为本方主证。风寒不解,卫阳闭郁,始见化热,为其兼证。方中重用麻黄六两,为麻黄汤之一倍,可见发汗力增,为君药。桂枝通达营卫,助麻黄发汗,为臣。石膏佐助麻黄兼清里热,又可制约其发汗之力,使之辛温有度;生姜,大枣益气和中,顾护正气,共为佐药。炙甘草较麻黄用量加倍,既可调和药性,又可缓和麻黄峻烈之性,为使药。从中可以看到仲景在重用麻黄的同时,又配用了清热大寒的石膏,同时用姜、枣,重用甘草保护胃气,面面俱到,实为学习的典范。 本方发汗力强,风寒表虚自汗者,切不可用。 4.小青龙汤(张仲景)太阳行水发汗方。 (《伤寒论》) 【歌诀】小青龙汤治水气喘咳呕哕渴利慰姜桂麻黄芍药甘细辛半夏加五味 【词解】①哕:哕(yuē),音约,呕吐时嘴里发出的声音。 【组成】麻黄9克芍药9克 半夏半升(9克)细辛6克干姜6克炙甘草6克桂枝三两(9克)五味子半升(6克) 【用法】水煎温服。 【功用】解表散寒,温肺化饮。 【主治】外寒内饮。症见恶寒发热,无汗,胸痞喘咳,痰多而稀,或痰饮喘咳,不得平卧,或身体疼重,头面四肢浮肿,舌苔白滑,脉浮者。 【方析】外感风寒表实为本方主证。痰多而稀,痰饮喘咳,舌苔白滑,为内兼痰饮之证。方中麻黄为君,桂枝为臣,意同麻黄汤,发汗散寒以解表邪。干姜、细辛、半夏温肺化饮,燥湿化痰;五味子敛肺止咳,与细辛相合,以散收并用;白芍酸寒敛阴,使麻桂发中有收,发汗有度,共为佐药。炙甘草益气和中,调和诸药,为使药。诸药合用,散中有收,宣中有降,外解风寒,内去痰饮,诸证自除。5.葛根汤(张仲景)太阳无汗恶风。 (《伤寒论》) 【歌诀】葛根汤内麻黄襄二味加入桂枝汤轻可去实因无汗有汗加葛无麻黄 【组成】葛根四两(12克)麻黄三两(9克)桂枝二两(6克)生姜三两(9克)炙甘草二两(6克)芍药二两(9克)大枣十二枚(3枚) 【用法】水煎温服。 【功用】发汗解表,濡润筋脉。 【主治】外感风寒,筋脉失养。症见恶寒发热,头痛项强,无汗,苔薄白,脉浮紧。 【方析】外感风寒,经气不利为本方主证。本方证较麻黄汤多项背强几几,而无喘症,方中重用葛根解表祛邪,濡润筋脉,为君药。麻黄、桂枝助葛根发汗解表,为臣药。芍药助桂枝调和营卫,并可缓和麻黄之性;姜、枣和中益气,为佐药。炙甘草调和诸药,为使药。
中医学文献中有许多类似银屑病的记载,如“白疕”“蛇虱”“松皮癣”“干癣”等。早在公元前14世纪,殷墟甲骨文中就有“疕”字的记载,当时泛指一般皮肤病,从其字形结构上看,是病字头加上一个匕首的匕,如同匕首刺入皮肤一样,以形容其病情的顽固性。《周礼、天官、医师》曰:“凡邦之有疾病者,疕疡者造焉。”我国现存最早的医方《五十二病方》中也有“身疕”的记载。隋朝《诸病源候论》曰:“干癣但有匡郭,皮枯索痒,搔之白屑出是也。”清《外科大成》记载“白疕”肤如疹疥,色白而痒,搔起白屑,俗呼蛇虱,由风邪客于皮肤,血燥不能荣养所致。宜搜风顺气丸、神应养真丹加白蛇之类。”清《外科证治全书》文中记载“白疕皮肤燥痒,起如疹疥而色白,搔之屑起,渐至肢体枯燥坼裂,血出痛楚,十指间皮厚而莫能瘙痒。因岁金太过,至秋深燥金用事,乃得此证。多患于血虚体瘦之人,生血润肤饮主之,用生猪脂搽之”。清《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白疕项下云:“此证俗名蛇虱。生于皮肤,形如疹疥,色白而痒,搔起白皮。由风邪客于皮肤,血燥不能荣养所致。初服防风通圣散,次服搜风顺气丸,以猪脂、苦杏仁等份共捣,绢包擦之俱效。”《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亦云:“松皮癣,状如苍松之皮,红白斑点相连,时时作痒”。虽其名各异,症状亦有所差别,但都从不同角度较为形象地描述了本病的特征为皮肤干燥,搔抓后有白屑,且其病因为风邪侵袭肌肤或阴血枯燥不能荣润于外所致。银屑病俗称“牛皮癣”,但此并非西医或中医的标准病名。中医所称的“牛皮癣”类似于西医的神经性皮炎,又称“顽癣”“摄领疮”,如《外科正宗》中记载:“牛皮癣如牛顶之皮,顽硬且坚,抓之如朽木。”而西医称之为“癣”的病,又大都由真菌感染所致。20世纪50代,中西医专家荟萃一堂,根据该病表现为红斑基础上覆盖多层银白色鳞屑的特点,取名为”银屑病“。我国现代中医皮外科的奠基人和开拓者,著名中国皮外科专家赵炳南先生认为“白疕”之名更符合银屑病的特征,“疕”者,如匕首刺入疾病,表示病程缠绵日久,病难速愈之意。并认为银屑病病因病机系“内有蕴热,郁于血分。”“白疕”的病因病机现分述如下。一.外感六淫风寒湿热,燥毒诸邪,客于肌肤,影响肺卫之气的宣畅,进而阻塞经络,瘀于肌腠,不能荣养肌肤而致银屑病,“腠理虚受,风与气并,血涩而不能荣肌肤故也。”六淫致病多与季节气候有关,如春季多因风致病,夏季多因暑致病,长夏多因湿致病,秋季多因燥疾病,冬季多因寒致病。六淫致病亦与所在生活环境有关,如久居湿地常因湿致病,久居炎热之所常因燥热或火邪致病等。六淫邪气除可单独侵袭人体,还可合邪而致病,如风寒夹杂、湿热夹杂、暑湿夹杂等。六淫在发病过程中,不仅可以互相影响,而且可以在一定的条件下互相转化,如寒邪入里化热,湿邪或热邪日久化燥伤阴等。(一)风邪风邪为患较多,为外感病证的先导,外感诸邪多挟风而侵袭机体,故“风为百病之长”(《素问》)。风为阳邪,易袭阳位,风性轻扬,其性开泄,善行而数变,风盛而燥。 故风邪致银屑病发病,起病急,皮疹泛发全身肌表,且易侵犯人体的上部(如头面).《素问、太阴阳明论》云:“伤于风者,上先受之。”内有血虚燥热,外受风袭,肌肤失气血之濡润,而致银屑病鳞屑干燥且层层脱落。《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白疕项下云:“固由风邪客皮肤,亦由血燥难荣外。”风邪袭表,表虚不固,皮毛、汗孔开泄,故可伴发热、汗出、恶风等症状。风热合邪可致咽喉疼痛或咳嗽、口渴,风寒合邪可致恶寒、无汗,风若与湿热或寒湿合邪痹阻于经络关节,则关节肿胀、疼痛,病位走窜不定,为关节型银屑病。(二)寒邪 寒为阴邪,易伤阳气,寒性凝滞,寒性收引。 故寒邪致银屑病发病,多因表虚不固或正气不足,寒邪之气乘虚而入,侵于肌肤。多见于病之初起,卫分病分之时。皮疹呈急性、泛发、点滴状、鲜红色。寒邪束表,卫阳郁遏,故作恶寒、发热、无汗、头痛、身痛等症状。寒邪亦可痹阻于经络关节,气血凝结,瘀滞不畅,涩滞不通,则筋脉收缩拘急,以致拘挛作痛、屈伸不利或冷厥不仁。其痛逢寒增剧,得温则气升血散,气血运行无阻,疼痛缓解或减轻。多见于病程日久之银屑病或关节型银屑病,皮疹色暗、浸润、肥厚明显,关节肿胀、疼痛、痛有定处。(三)湿邪湿为阴邪,易伤阳气,其性重浊、黏滞、趋下。故湿邪致银屑病发病,多因涉水淋雨、居处潮湿及长夏之季湿邪为患。其伤人缓慢难察,起病隐袭,但一旦中的,则难以速愈,病程较长,反复发作或缠绵难愈,符合银屑病的病程特点。湿性黏滞,湿邪浸淫肌肤,诱发银屑病,则顽固不愈且呈湿疹样表现,皮疹倾向渗出,鳞屑黏腻;舌质红,舌苔黄腻或白腻,脉滑。湿性趋下,易侵阴位,“伤于湿者,下先受之”(《素问、太阴阳明论》)。银屑病受湿邪则皮疹以下肢更为明显且难愈。湿久生毒,湿邪日久郁结化热成毒,或兼感毒邪可致泛发全身的密集、针尖大小、表浅、无菌性小脓疱,或手掌、足跖部红斑基础上周期性发生深在无菌性小脓疱,伴角化、鳞屑,即泛发性脓疱型银屑病和掌跖脓疱型银屑病。如湿滞经络关节,阳气布达受阻,则可见肌肤不仁、关节疼痛重着等,见于关节型银屑病。湿邪留滞于脏腑经络,最易阻滞气机,从而使气机升降失常。湿困清阳,则头晕沉重,状如裹束,四肢酸楚沉重;湿阻胸膈,气机不畅则胸闷;湿困脾胃,则纳谷不香,不思饮食,脘痞腹胀,呕恶;湿滞大肠,则大便溏泻;湿滞小肠,则小便浑浊短涩,可见于湿邪困阻的兼证。(四)燥邪燥性为干,收敛清肃。燥气乃秋令燥热之气所化,属阴中之阳邪。燥邪为病,有温燥,凉燥之分。初秋有夏热之余气,久晴无雨,秋阳以曝之时,燥与热相结合而侵犯人体,故病多温燥。深秋近冬之际,西风肃杀,燥与寒相结合而侵犯人体,则病多凉燥。清代《外科证治全书》认为本病“因岁金太过,至秋深燥金用事,乃得此证。多患于血虚体瘦之人”。燥胜则干,燥邪为害,最易耗液伤津,以致阴津亏损。银屑病临床表现为皮损淡红,干涩皲裂。层层干燥银白色鳞屑脱落,伴口干咽燥,口唇燥裂,毛发干枯不荣,小便短少,大便干燥。多见于寻常型银屑病静止期或红皮病型,脓疱型阴屑病病程的迁延期。(五)热(火)邪外感温热邪气;或风,寒,湿,燥诸邪郁久化火,或情志过极久郁,“五志化火”,袭于机体。热为阳邪,热为火之渐,火为热之极。火性燔灼,火性炎上,易耗气伤津,生风动血。火热之邪入于血分,聚于络脉,热迫肌肤,皮疹颜色鲜红;火性燔灼,故临床上表现出高热,脉洪数等热盛之证,多见于寻常型银屑病,红皮病型及泛发性脓疱型银屑病的急性进展期。火性炎上,故其病多表现于上部,可见舌尖红赤疼痛,口舌糜烂,生疮,头痛,目赤肿痛,齿龈肿痛等。其性易伤津耗气灼阴,故受邪者往往伴有口渴喜饮,咽干舌燥,大便秘结,小便短赤等津伤液耗之证。热扰心神,则出现心烦失眠,狂躁妄动,甚至神昏谵语。若病程日久,伤人正气,或津伤而致气伤,可有气阴两伤之证,在壮热,汗出,口渴喜饮的同时,又可见少气懒言,肢体乏力等证。二.内伤七情 七情是指喜,怒,忧,思,悲,恐,惊等七种正常的情志活动,是人的精神意识对外界客观事物的反应。突然强烈或长期持久的情志刺激,超过人体本身的正常生理活动范围,使人体气机紊乱,脏腑阴阳气血失调,则会导致疾病的发生。情志内伤,七情抑制,郁久化火,火热之毒,扰于营血,外发于肌表,毛窍闭塞不通,气滞血瘀,发为本病。情志因素相当于现代社会的心理健康,在现代社会中,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竞争的激烈,人们承受着较大的心理压力,所以因情志因素导致银屑病日见增多。七情损伤,使脏腑气机紊乱,血行失常,阴阳失调。对于银屑病患者,心主喜,喜则气缓,过喜伤心,可导致心气涣散,神不守舍,心神不安,乏力懈怠,注意力不集中,乃至心悸,失眠,烦躁,惊慌不安,神志恍惚,甚至精神失常,出现哭笑无常,言语不休,狂躁妄动等证。肝主怒,怒则气上,过怒伤肝,肝气上逆,血随气升,可见头晕头痛,面赤耳鸣,胁肋胀痛,性情急燥,善太息,咽中似有物梗阻;或肝气横逆犯脾克胃,致腹胀,腹泻,呃逆,呕吐等;或因气滞血瘀而致妇女月经不调,痛经,闭经等证。脾主思,思则气结,过思伤脾,脾气郁结,中焦气滞,水谷不化,而见胃纳呆滞,脘腹痞塞,腹胀便溏,甚至肌肉消瘦等证。肺主悲,忧,悲则气消,过悲过忧伤肺,使气弱消减,意志消沉,气短胸闷,精神萎靡,泪涌欲哭等证。肾主惊,恐,恐则气下,惊则气乱,过惊过恐伤肾,肾气不固,气陷于下,可见二便失禁,精遗骨萎,心慌意乱等证;精气不能上承,则心肺失其濡养,水火升降不交,可见胸满腹胀,心神不安,夜不能寐等证。在临床需查因辨理以治之调之。七情损伤与脏腑之关系,简列于下:心——喜——气缓———心气涣散,神不守舍———喜笑不休肝——怒——气上———肝气上逆,气血亦升———烦躁易怒脾——思——气结———久有所思,气滞不行———神呆纳差肺 —— 忧——气沉———脉络闭阻,气滞不行———沉闷颓废肺———悲——气消——悲伤于肺,耗散正气———泪涌欲哭肾———恐——气下——肾气受损,气陷于下——二便失禁肾———惊——气乱——心无可依,神无可附———心慌意乱三.饮食不节饮食所化生的水谷精微是化生气血,维持人体生长,发育,完成各种生理功能,保证生命生存和健康的基本条件。饮食之量宜适中,不宜极饥而食,极渴而饮,食不可过饱,饮不可过多。饮食按固定的时间,有规律地进食,可以保证脾胃协调配合,消化吸收功能有节奏地进行活动,水谷精微化生有序,输布全身。膳食结构合理搭配,谷,肉,果,菜齐全,饮食寒温适中,根据需要,兼而取之,才能获得充足的营养,有益于健康。饮食偏嗜,喜甜食者,多脾胃虚弱;喜苦味食品者,多痰湿偏盛;喜酸味食品者,多肝阴不足;喜辛辣食品者,多肝郁气滞;喜咸味食品者,多血脉瘀阻。一方面,摄食不足,化源缺乏,致气血不足,则形体消瘦,正气虚弱,抵抗力降低易于诱发银屑病。另一方面,暴饮暴食,饮食失宜,嗜食辛辣,海鲜等腥发动风之类食物,致脾胃失和,脾失健运,水湿内停,生湿生热,湿热互结,外透肌肤,亦可发为银屑病。皮疹表现为倾向渗出,鳞屑黏腻,病情缠绵,反复难愈,有渗出倾向,为湿热致银屑病。如内有胃肠积热,则可出现口渴,腹满胀痛,便秘等证。四.冲任失调 冲任二脉起于胞中,根于先天。冲脉为“十二经脉之海”“五脏六腑之海”和“血海”,总领诸经气血的要冲,可调节十二经气血。当经络脏腑气血有余时,冲脉能加以涵蓄和贮存;经络脏腑气血不足时,冲脉能给予灌注和补充,以维持人体各组织器官正常生理活动的需要;冲脉还可调节月经,与生殖功能关系密切,女性“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冲脉亦可调节气机升降。任脉为“阴脉之海”“总任诸阴”“任主胞胎”,可调节阴经气血,总揽一身阴经脉气及调节月经,妊养胎儿。“冲为精血钟聚之所,任为阴经之承任”。若五脏阴精不足,十二经脉气血无盈余,冲任二脉空虚;或经期,胎产受风,邪袭血室;或胎产损伤,奇经受损,冲任气血蓄溢失常,则引起阴阳不和,冲任不调。见于银屑病内分泌失调女性患者,在月经,妊娠,分娩时加重。五.气血失常气为血帅,血为气母。气是维持人体功能活动的外在表现;血具有营养全身和滋润全身的生理功能,是维持人体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气对血有推动,濡养,温煦,固摄,化生等作用;血则能够生成气,摄持气。血无气则无以生,气无血则无以存。银屑病与血的失常关系更密切。(一)血热“内有蕰热,郁于血分”是银屑病的主要原因。因外感六淫;或心绪烦忧,内伤七情;或进食辛辣灸博,鱼虾酒酪,饮食失节,致脾胃受伤,郁久化热等多种因素,使气机雍滞,郁久化火。热雍血络则发为鲜红斑片或鲜红色丘疹,新出皮疹不断增多;血热生风化燥则干燥白色鳞屑叠出。血热内盛,热扰心神,则心烦易怒;热盛生风则瘙痒难耐;血分热炽,津血同源,热盛而耗液伤津,津不能上承,故口渴咽干,津不能下输大肠及膀胱,故大便秘结,小便短赤。(二)血燥《医宗金鉴》论白疕时指出:“固由风邪客皮肤,亦由血燥难荣外”,《外科正宗》认为本病的发生与血燥风毒克于脾肺二经有关。病程日久,血热盛,耗液伤津,营血亏耗,生风化燥,毒热未尽,而阴血却已耗伤。肌肤失于滋养,干燥白色鳞屑叠出。 血燥证多见于寻常型银屑病静止期。皮损淡红,干燥鳞屑较多,可以覆盖住红斑,伴口干咽燥;舌质淡红,舌苔少,脉缓或沉细。(三)血瘀 热人营血,血热互结,血液黏滞而运行不畅,或热灼脉络,血行不畅,瘀热不化,风、热之邪结聚于机体,致“热结血瘀”,气血不畅则皮肤失于濡养;或由于营血亏耗,生风生燥,更兼风寒外袭,六淫、七情及饮食等诸多因素使气机雍滞营血失调,形成“气滞血瘀”,导致经络阻隔、气血凝滞而成本病。此时血液瘀结,无以渗于脉外为津液,滋养皮肤、肌肉,故肌肤干燥、甲错。血瘀证多见于寻常型银屑病静止期。病程日久,皮损肥厚浸润呈皮革状,鳞屑较厚遮盖红斑,颜色暗红,经久不退。可伴心情郁闷,腹胀,女性有痛经。舌质紫暗或有瘀点、瘀斑,脉涩或细缓。“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如果气的功能障碍,气滞或气虚,常可引起血行不利,甚至导致血瘀。《医宗必读》说:“血气俱要,而补气在补血之先;阴阳并需,而养阳在滋阴之上。”《温病条辨》说:“善治血者,不求之有形之血,而求之无形之气。”所以临床上在治疗血瘀证时,常在活血化瘀药中加入行气导滞之品,气助血以动力,鼓舞血之行进,才能取得较好的疗效。(四)气血相互关系如下 气机郁滞,导致气血运行不畅,脏腑功能失调,而形成肝郁气滞,气血失和。气虚而运血无力,血行瘀滞,导致脏腑功能不足。心气虚则气血不行,面白体弱;肺气虚则卫表不固,风邪客表,肌肤干燥、瘙痒;脾气虚则运化失司,湿邪阻滞;肾气虚则精血不充,毛发失养,肌肤甲错。血热,则伤及脉络,热郁血分,百脉充盈,故皮疹浸润,状如点滴;血燥,则阴血不足,化燥生风,故肌肤失养,干燥坼痛;血虚,则脏腑失其濡养,百脉不充,风邪客表,故燥风内动,肌肤失养,头发枯槁;血瘀,则血脉瘀滞,运行不畅,故肌肤甲错,肥厚浸润。气血相互关系,简列如下;1. 气滞-----气血运行不畅----脏腑功能失调----肝郁气滞,气血失和2. 气虚-----脏腑功能不足----心气虚----气血不行------面白体弱 ----肺气虚----卫表不固、风邪客表-----肌肤干燥、瘙痒 ----脾气虚----运化失司、湿邪阻滞-----皮疹倾向渗出 ----肾气虚----精血不充----毛发失养3.血热-----伤及脉络,热郁血分,百脉充盈-----皮疹浸润,状如点滴4血燥-----阴血不足,化燥生风-----肌肤失养,干燥坼痛5.血虚-----脏腑失养,百脉不充,燥风内动------肌肤失养、头发枯槁6.血瘀-----血脉不畅、血脉瘀滞-------肌肤甲错,肥厚浸润六、脏腑失调(一)肝“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肝主藏血和主疏泄,体阴而用阳。在体合筋,为“罢极之本”,其华在爪,开窍于目,在液为泪,在志为怒。肝喜条达而恶抑郁,其气易亢易逆,为刚脏。肝气与春气相通应。肝主疏泄条达,气机调畅,升降正常,则神清气爽。银屑病患者多有情绪波动,或为肝失疏泄,气机瘀滞不畅,则表现为郁郁寡欢,情志压抑,胸胁、少腹等胀满疼痛;或为肝之阴血不足,肝气疏泄太过,肝气上逆,则表现为急躁易怒。肝火亢盛,毒热伏于营血,发于肌肤,则可见皮疹发生、发展突然且迅速,呈泛发、弥漫、点滴状,色鲜红。肝藏血,肝血不足,出现各种血虚失养的病变。如头目失养,则头晕目眩,两目干涩,视物模糊或为夜盲;筋脉失养,则筋脉拘挛,屈伸不利,肢体麻木;“爪为筋之余”,肝血不足,爪甲失养,则表现为银屑病爪甲软薄,枯而色夭,变形脆裂;血海空虚,则女性银屑病患者常伴月经量少,甚或闭经。(二)心“心者,君主之官”。心主血脉,主神志。在体合脉,其华在面,开窍于舌,在液为汗,在志为喜。心为阳脏而主阳气,与夏气相通应。心主血脉,人的心气充足,推动血液运行的生理功能正常,气血运行通畅,全身的生理功能正常。表现为面色红润而有光泽,脉搏节律均匀,和缓有力,胸部舒畅。心主神志。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明代医家张介宾在《类经》中指出;“心为脏腑之主,而总统魂魄,兼骸意志,故忧动于心则肺应,思动于心则脾应,怒动于心则肝应,恐动于心则肾应,此所以五志惟心所使也。”又说:“情志之伤,虽五脏各有所属,然求其所由,则无不从心而发。”可见,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虽可分属于五脏,但主要的仍归属于心主神志的生理功能。银屑病若情志内伤,郁久化火,心火炽盛,毒热郁于血分,热雍血络,则可见皮疹颜色鲜红,多见于进行期银屑病伴失眠,心烦等症状者。热忧心神,则可见心烦易怒,情绪不佳,心中烦热,不易入睡;心火旺,则面赤;若心移热于小肠,熏蒸水液,常导致尿少而热赤;舌尖红而起刺,或舌尖痛,脉数。心血虚,则面色淡白无华;血虚而不养神,可见心悸,失眠,多梦,神志不宁,甚至神志恍惚;舌质色淡,脉搏无力。血瘀则面色青紫;血瘀亦难养神,可见健忘,迟钝等证。(三)脾 “脾胃者,仓癝之官,五味出焉。”脾主运化,主升清和主统血,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在体合肌肉,主四肢,其华在唇,开窍于口,在液为涎,在志为思,脾气主升,喜燥恶湿,通于长夏之气。 脾主运化水谷精微,以滋养濡润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皮面筋骨。 银屑病之湿热证者即为脾失健运,水津不布,而致水液潴留,皮疹为浸润性斑丘疹,上覆黏腻鳞屑。此证患者多伴食欲缺乏,口淡无味,或口甜、口腻、口苦等,大便溏稀,食谷不化。 另有湿邪蕴久成毒,聚于肌肤,则可见躯干四肢或手掌足跖部皮肤发生针头大小厚壁脓疱,此为本病之脓毒证或湿毒蕴结证,多见于泛发性脓疱型银屑病或掌跖脓疱型银屑病。(四)肺“肺为相傅之官”。肺主气、司呼吸,主宣发、肃降、通调水道,朝百脉、主治节。在体合皮,其华在毛,开窍于鼻,在液为涕,在志为悲(忧).肺喜清肃,不耐寒热,为“娇脏”。肺气与秋气相通应。肺气盛,则皮肤致密,毫毛光泽,抵御外邪侵袭的能力较强;若肺气虚,则皮毛憔悴枯槁,多汗和易于感冒。银屑病患者若肺气虚弱,宣发无力,卫外不固,邪气乘机而入,则出现畏风寒,自汗出等,易于外感而使银屑病复发。邪袭肌表,则皮疹突然发生,色鲜红,呈点滴状。此为本病之风热袭表或风寒袭表,多见于进行期银屑病伴上呼吸道感染者。肺失宣降,常会影响大肠传导糟粕的功能,出现大便秘结等症状。若皮肤色红,大量脱屑,日久不愈,则可导致肺气虚及肺阴虚,患者有气短懒言、口干咽燥、自汗或盗汗等证,多见于脓疱型银屑病或红皮病型银屑病的后期。(五)肾“肾者,做强之官”。肾藏精,主骨生髓,为先天之本,主纳气,主水。其华在发,开窍于耳,通于二阴,在液为唾,在志为恐。肾主闭藏,通于冬气,为封藏之本。肾气旺于冬季,银屑病患者皮疹以冬季为重,与肾气之封藏功能失调有关。虽皮疹表现为鲜红色,亦应注意在清热凉血解毒的基本法则上,注意顾护肾气,酌情加用养肾阴益肾气之方药。肾精不足,髓无化源,则骨失其养,可致关节僵硬、肿大、畸形,活动受限。此为肝肾不足证,多见于关节型银屑病日久不愈者。七、体质禀赋不足体质,中医又称禀赋、禀质、气禀、形质、气质等。是人体禀受于先天,受后天影响,在生长、发育过程中所形成的与自然、社会环境相适应的人体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心理因素等综合因素相对稳定的固有特征。先天因素是体质形成的基础,是人体体质强弱的前提条件。张景岳《类经》云:“夫禀赋为胎元之本,精气之受于父母者是也。”《圣济经》云:“其禀赋也,体有刚柔,脉有强弱,气有多寡,血有盛衰,皆一定而不易也。”人初堕地,禀赋即定,所以《医源》谓:“降衷之初,有清浊厚薄之不同,则有生以后亦遂有强弱寿夭之不齐,此皆非药石所能治。“先天禀赋不足,影响后天疾病的演变和预后。《医宗金鉴》云:“人感受邪气难一,因其形藏不同,或从寒化,或从虚化。”“人之所禀,有强有弱。强而病,病而愈,愈而后必能复其旧矣;弱而病,病而愈,愈而后不必复其旧矣。”先天遗传因素对体质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而体质的强弱,亦与后天环境,营养和身体锻炼等多种因素密切相关。体质的强弱决定着正气的虚实,决定发病与否及发病情况。“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正气虚,则邪乘虚而入,正气实,则邪无从入。 银屑病患者与先天禀赋不足、特殊的体质类型致病有着密切的关系,因先天禀赋不足,后天各种因素影响而诱发皮疹发生。体质是治疗的重要依据,在疾病的防治过程中,一方面病家处在适宜的生活环境中,进食均衡适量的营养物质,积极锻炼身体,增强体质,另一方面医家通过正确的辨别,按体质论治,因人制宜。用益气、养血、养阴等方法促进人体恢复气血阴阳平衡,并调理脾胃,使脾胃能够吸收多种营养物质,平衡阴阳,将人体体质调节至平衡状态而治愈疾病。 八、阴阳盛衰人体在生理状态下,阴阳之间保持着协调平衡关系。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受致病因素的影响,阴阳盛衰失衡。“阳盛则热”。银屑病的急性病程,多表现为阳盛而阴未虚的实热证。临床可见发热、烦躁、舌质红、舌苔黄、脉数等具有“阳”特点的证候。“阳盛则阴病”,阳盛伤阴灼液,则出现口渴、大便干燥、小便短少等症状。“阳虚则寒”。银屑病冬季发病,寒冷地区易患病,躯体四肢外侧(阳面)多被累及,故其发生可由阳气不足,阴气侵及所致。若病情顽固、日久不愈,正邪相争,正气消耗受损,阳气虚弱之时,亦表现为寒证。可见皮疹色暗红,脱屑较多;伴面色苍白,形寒肢冷,疲惫乏力,小便清长,舌质淡,脉无力而迟缓等。此时阳气不足以温煦肌肤,气血运行无力。故应温经通络,活血化瘀。阴阳互根互用,阳虚日久会导致阴虚,见五心烦热、盗汗、眩晕、耳鸣、腰酸腿软、遗精、脉沉细数、舌质红而少津等证。临证则需首辨阴阳,再遣方用药。(摘自陈凯《衷中参西论治银屑病》)
(一)按照病情因期论治1、进行期银屑病 进行期银屑病宜采用清热凉血解毒大法。此期毒热之证并盛,以清瘟败毒饮与温清饮合方常可收敛较著。因清瘟败毒饮从卫气营血论治,温清饮从三焦论治,二方合用一纵一横涵盖了热性病所有可能发生的情况,既堵截热邪之退路,又悉数荡涤之。临证应用常常卫气营血一步走(皮炎汤);凉血、活血、养血三步并作一步走(犀角地黄汤+芩连四物汤);辛开苦降一步走(半夏泻心汤);清热除湿一步走(龙胆泻肝汤+温清饮);清热养阴一步走(清热解毒软胶囊)。总之以清热凉血解毒之大法贯穿始终。对于湿热极盛之银屑病,则需以温清饮加皮炎汤以收奇效。对于银屑病伴有咽喉肿痛者可加用桔梗、玄参、射干、北山豆根。皮疹在急性进行期时要防止银屑病同形反应的发生。原则上应禁止施行一般手术,避免针灸、注射、冷冻等治疗,此点对眼科来说尤显重要。对于洗浴疗法及各种光疗要在医生指导下慎用。2、静止期银屑病 静止期银屑病在治疗上需以阶梯式治疗。久不消退者,当用活血通络之大法。“久病多瘀”“久病入络”,先以活血化瘀方如养血活血汤,解毒活血汤加减,药用三棱,莪术,鬼箭羽等以活血化瘀促进皮疹消退;不效加用三七粉或羚羊粉等血肉有情之品;银屑病久治不愈时,宜益气补肾活血化瘀,在上述活血药物基础上鼓动机体正气,宜用肾宝,五子行衍宗丸合二仙汤加肉苁蓉以益气补虚。多皮多筋多骨,少气少血部位,如头皮,胫前,肘部,结合舌象脉象,多有瘀象,临床多用活血化瘀散结治法。气为血之帅,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单纯活血化瘀散结力度不够,需加用益气活血之品,如黄芪,党参,茯苓等。尤其老年患者,气血亏虚,阳气不足,阳虚则寒凝气滞,临床可采用温阳之品治疗。银屑病不能一味地清热凉血,必要的温阳益气也是治疗的新思路。病程长的银屑病患者,由于长时间脱屑,犹如每天“掉几个鸡蛋”,故非大实大热,而是真虚假热之证。临床所见,大多热象不重,而是湿重。湿性黏腻,病程缠绵日久,患者多气阴两伤,脾虚肝旺。治疗上不能单纯苦寒清热。苦寒败胃,苦化燥伤阴,这样不仅更伤脾胃之气,也会损伤阴液;脾失健运,水湿不得运化,病程更加迁延。清法,功法比补法起效快,攻城容易守城难。皮科用药多偏于苦寒,日久则伤正气,所以银屑病后期患者的治疗要在除湿解毒基础上注意培补正气,健运脾土。总的原则是先清后补,外清内补,攻补兼施,扶正祛邪。用药以玉屏风散合痛泻药方(黄氏,防风,白术,陈皮,白芍)益气固表,健脾柔肝,对静止期,退行期银屑病患者疗效确切,且不易因外感而复发。扶正固本需着重注意:疾病早期,热盛伤阴,宜清热养阴,顾护阴液;疾病后期,耗液伤阴,阴虚血瘀,宜养血护阴;病情迁延,皮损顽固不退时,皮疹转为暗红,舌质亦转淡暗,就不能单纯用凉血解毒之品,而要鼓动正气,在活血化瘀基础上加以益气养阴,活血化瘀之品,使机体有能力祛邪外出,促使皮疹消退。(二)按照季节因时论治按照不同季节各自的特点,从“天人合一”这一中医理论出发,将银屑病分为夏季型,冬季型与普通型三型。夏季型为春,夏季发病较重者;冬季型为秋,冬季发病较重者;普通型则没有明显的季节性。据此治疗法则有所不同。1.夏季型银屑病 夏季炎热,适此时而发病,多为不耐夏季炎热之气者。由此推知,其必为内热过盛,大多为血热。临床症状多见皮损潮红或鲜红,鳞屑较多且易剥离,常伴有口舌干燥,心烦易怒,舌质红或绛,舌苔黄腻,脉滑数。治疗往往以凉血活血为主,方选凉血活血汤加减。基本组成为:生槐花,白茅根,生地黄,牡丹皮,赤芍,金银花,连翘,竹叶。其中生槐花,白茅根,生地黄,牡丹皮,赤芍取犀角地黄汤之意,以清热凉血为主;火性炎上,故以银花,连翘以解散浮游之火,以竹叶清热,且载药上行,以达皮肤。重用生槐花者,旨在取其清热凉血,清泻大肠之功,一方面大肠经属阳阴,多气多血,阳阴热则血热,阳明热去则血热大半去;另一方面肺与大肠相为表里,且肺主皮毛,大肠热雍则肺失宣降,大肠热泻则肺气通,可以正常发挥主皮毛的功能,促进疾病的恢复。中医有“暑必挟湿”之说。夏季型银屑病在使用凉血活血治则的同时,也应酌加利湿之品。龙胆泻肝汤及加减方(如石蓝草合剂,泻肝安神丸。清热解毒软胶囊,抗敏合剂等)不失为良剂。对夏季型银屑病而言,不宜服用光敏的药物(抗组胺药,磺胺药,光敏的中药如苍术,白止,补骨脂等)及食物(如野菜,绿色蔬菜)。紫外线光疗(如NB-UVB)也应在观察下控制使用。2.冬季型银屑病 秋冬和冬春交际是银屑病转折时机,病情大多向坏的方向转化,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人类无法抗拒。医者应采取顺势疗法,调节患者的阴阳平衡。陈凯教授认为冬与寒气相通,主凝滞与收敛,适此时而发病者,多不耐冬之寒气,患者多为阳气不足或者气血亏虚。见皮损淡红或暗红,鳞屑较薄且易剥离;常伴有神疲乏力;舌质淡红,舌苔白或黄,脉细缓或沉濡等。冬季多燥,增液方可行舟。治疗时应在补气,温阳及活血化瘀药物的基础上酌加养阴润燥之品。方以温清饮合二仙汤加减。常用药物:仙茅,淫羊藿,肉苁蓉,黄芪,熟地黄,当归,川芎,白芍,黄芩,黄连,黄柏,栀子。其中仙茅,淫羊藿,肉苁蓉旨在温补阳气通行血脉;四物加黄芪在补气益血;诸药相合则气血充足,血脉通畅,皮肤营养正常得以恢复。方中黄芩,黄连,黄柏,栀子取黄连解毒汤方义,旨在清三焦热毒。银屑病患者虽有寒热虚实的不同,但从现代医学观点出发,其皮损基底发红总为炎症表现,故即使阳气不足者,也当用三黄清解凉血热毒,但妙在用量较小,这是因为4种药性皆苦,主通降,用之过多影响药物透达肌肤之功。肉苁蓉加熟大黄,对冬季型银屑病且伴有大便不爽者,有明显温阳润燥通便之功效。3.季节区分不明显型银屑病 通过长期对患者舌脉的观察,季节区分不明显的银屑病其主要病机应归结为阴虚湿热。临床多见皮损暗红,鳞屑厚薄不一,但较粘腻,部分不易剥离,皮损经久不退,伴口干,口渴,舌质红或暗红,舌苔白厚腻或黄厚腻,脉细或沉等症候。治疗多采用养阴除湿之品。方选清瘟败毒饮为主加减。根据症候特点酌配胃苓汤,甘露消毒丹,龙胆泻肝汤。湿重于热者,选用胃苓汤加减。热重于湿者,用龙胆泻肝汤加减,湿热并重者,选用甘露消毒丹加减。养阴与除湿并用,达到利湿而不伤阴,扶正而不恋邪的目的。(三)银屑病的因型论治1.红皮病型银屑病 红皮病型银屑病多采用卫气营血和三焦辨证,临床主要分两个证型论治:毒热入营证,治宜清营凉血,解毒护阴;阴虚血瘀证,治宜滋阴养血,解毒润肤。但实际出现的证型并不属于单纯的卫,气分病或营,血分病。大多是卫气兼营分血络的病变。或虽属营血,却伴气分之高热或皮毛,肌腠的病变,从而形成卫营同病,气血同病,甚则卫气营血皆病的证候。很多红皮病患者在大量脱屑的同时常伴有发热,畏寒,心慌气短,下肢水肿,舌质淡,边有齿痕,脉数,抓住这些证候特点,实则此证属脾虚失摄,血溢脉外。脾主运化水湿与水谷精微,主化生气血与统摄血脉。若脾气亏虚则水湿无以运,水谷气血无以化,血无以摄,致溢于脉外,故皮肤潮红脱屑,可伴周身肿胀。下肢水肿,当属脾虚失摄,血无归经。在治疗此类银屑病时,需以归脾汤为基础方,配合五苓散或五皮饮辩证施治。归脾汤重在补气,健脾,摄血,但利水作用小,故合五苓散或五皮饮以利水。二方合用可达到健脾利湿强心利水之功效,临床辩证用之常可有效缓解红皮病反应(发热,恶寒,心慌气短,皮损潮红脱屑,下肢水肿,腋下,腹股淋巴结肿大)。2.关节型银屑病 “久病入络,久痒入络,久痛入络”。古人云“怪病责之于痰”,陈凯教授认为,不妨“怪病责之于络”。对关节型银屑病而言,关节与银屑病症状各有先发,程度相互亦不成正比。有的皮损很轻,但关节症状严重,反之亦然。打个比方,如果说关节型银屑病的皮肤让蚊子叮了一下,那关节就是咬了一口。关节的损伤远大于皮肤,治疗难度亦远大于皮肤,此点应引起医者足够的重视。关节型银屑病因涉及关节和皮肤,关节症状与皮损同步消长,故要两病同治。需注意到银屑病病机多为血热之证,关节炎病机多为寒湿之证,这一热一凉在治疗上需要统筹兼顾。注意一方面清热泻火解毒,另一方面则温化寒湿,在用药上不可过于寒凉,要寒热并用,攻补兼施,以养阴清热除湿丸加减,亦可以当归拈痛汤加减,猪苓和黄氏必不可少,二药现代药理研究均有调节免疫的作用。治疗关节型银屑病时分四步走:①清热解毒;②益气养阴;③健脾益气;④温阳通络。乌梢蛇,全蝎等虫类药对缓解关节疼痛有效,但热证明显时不宜使用。在调护中要注意到此型患者多饮水促进毒热排泄,少食肉以免加重关节症状。3.脓疱型银屑病 脓疱型银屑病分为局限型和泛发性。泛发性脓疱型银屑病大多急性发病,可在数周内泛发全身,常伴有高热,关节肿痛,全身不适及白细胞增高,血沉加快等全身症状。皮损特点为在银屑病的基本损害上出现密集的针头至栗粒大小的浅在性无菌性小脓疱,在表面覆盖着不典型的银屑病鳞屑。大量脓疱融合成“脓湖’’,于数日后干固脱屑,但其下又可再发新的脓疱。脓疱破裂后可出现糜烂,渗出和脓痂。患者常有沟状舌,病程可达数月或更久,大多呈周期性反复发作,也可发展为红皮病。关于本病的病因尚不清楚。有人认为与糖皮质激素治疗不当或外用药刺激有关,亦有人认为与感染有关。陈凯教授认为泛发性脓疱型银屑病属银屑病的不稳定期。沟纹舌或镜面舌等口腔损害可能是易发脓疱型银屑病的潜在体质表现。当患者处于高敏状态时,遇有上述因素激惹,继而发生强烈的无菌性脓疱性炎症反应。故脓疱表现为标,超敏状态,强烈炎症反应是本。高敏的无菌性脓疱性炎症反应犹如一场地震。开始是强震,以后是弱震,再以后可以不震。面对如火如荼、愈演愈烈的强劲病势,医者要稳住阵脚,沉着应对,因势利导,千万不要过多人为干预,火上浇油。乱用药物,反而殆误病机。治疗要简单,思路要明确,首先要停止可疑致敏的药物和食物,在严密观察下酌情使用抗生素及维A酸类药物。慎用或不用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药。中医治疗要紧扣毒热环节,按正邪消长不同,分期论治。高热期证属热入气营,治宜清营泻火;缓解期证属毒热未尽,耗气伤阴,治宜清解余毒,益气养阴;康复期证属余毒热灼,胃阴失养,治宜养阴清热,益胃生津。在使用养阴益气润燥药物的同时,要始终把握住清热、凉血、解毒的大方向,贯彻其治疗的全过程。要紧扣“发热”环节,按热度高低作为辩证分型的依据。(四)冲任不调、内分泌失调与银屑病皮肤位于体表,是机体的屏障和健康的镜子。许多内分泌和代谢性疾病,内脏系统疾病均可以反映到皮肤上。20世纪80年代人们已从正常皮肤中分离出性激素受体(SHR),从而证实皮肤及其附属器是性激素的靶器官之一。另外亦有报道表明,精神因素可引起高级神经中枢的变化,继而可能通过周围神经和内分泌系统影响免疫功能,诱发或加重皮肤病。中医认为:“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葵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能有子......,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明确指出了冲任与月经、生殖的重要关系。陈凯教授经过长期的临床观察,发现了内分泌失调在银屑病发病因素上的重要性。银屑病被证实与雌激素有关,女性银屑病患者血浆雌二醇、黄体酮水平失调。临床报道有医家用长效避孕药治疗取得较好疗效,故可认为雌激素失调为育龄期女性银屑病患者诱发或加重的因素。妇女冲任不调,证见胸闷不适、月经不调、情志不舒,是亚健康状态在皮肤上的表现,为人体内分泌系统絮乱、免疫功能低下而致。治疗上都可以通过调节人体的免疫力,提高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HPA)及下丘脑-垂体-性腺轴(HPX)或者神经-免疫-内分泌网络(NIE)的作用,从而刺激机体恢复或达到一种新的动态平衡,而达到治疗皮损的目的。许多草药的雌激素活性是弱的,但是它治疗内分泌失调的机制不同于激素替代疗法,且无激素替代疗法的不良反应,在临床上存在着很大的优势。陈凯教授广泛收集相关资料,并根据自己多年的临床经验提出了滋阴补肾、清热疏肝法治疗银屑病女子冲任不调,并施治于临床。方中多用沙参、玄参、麦冬、生地黄、女贞子、墨旱莲、五味子、当归、金银花、香附、黄苓、桑叶、菊花、蒺藜、首乌藤等。一方面从中医辨证角度滋补肝肾之阴,疏肝清热以调节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平衡而治疗疾病;另一方面选用具有雌激素活性的中草药治疗因雌激素失调而引起的女性银屑病,既缓解了临床冲任不调的症状,而且许多有雌激素活性的中草药如金银花、黄苓、野菊花等,又有抗炎、抗过敏的作用,同时也达到了治疗皮损的目的。施治于临床时,疗效颇为显著。(五)小儿银屑病的治疗 小儿银屑病多因脾胃不化,湿热内聚而发于肌肤。治疗需注意以下原则;少用苦寒,多用甘寒,注意健脾消导,不能一味清热解毒。因小儿的体质柔嫩,为纯阳之体,若以苦寒药攻伐之,则会导致脾胃受伤。故常以金银花、连翘、芦根、槐花、生地黄、竹叶、灯心草、甘草甘寒清热;焦三仙(焦山楂、焦麦芽、焦神曲)、炒菜菔子化积导滞,茯苓健脾除湿,车前草利水渗湿。总以甘寒清热,并助脾胃消导,化解食积,方能收敛。 避免接触外界过敏原,如嘱小儿不要吃烧烤类、刷肉类等未及完全烹熟的食品,宜进食煮熟煮烂的食物,对于肉类尤其需要注意,因蛋白质若不能被脾胃所消化,更易因异种蛋白质而引起过敏;少食碳酸类饮料或添加香精、色素、防腐剂等物质的食物。穿衣要穿纯棉白色的内衣,以免衣物化纤的质地或染料引起小儿娇嫩的皮肤过敏。家中的空调在应用前要将滤纱网清洗,以免尘螨、灰尘成为可能的过敏原。
血府逐瘀汤是体现活血化瘀方法的一个比较典型的代表方。也是《医林改错》作者王清任,有名的五逐瘀汤之首。通过血府逐瘀汤的学习,也可以了解活血化瘀方面,很有贡献的王清任的学术思想。他制定这个方叫做胸中血府血瘀,用药体现行气活血兼顾。病机是血瘀为主,兼有气滞。对血府逐瘀汤来说,首先,血府是什么?王清任当时正处于中西汇通的前期,晚清的时候,已经形成了,包括王清任,唐荣川这些医家,西方医学传入中国,特别是解剖学的影响,开始想寻找中医理论讲的那些病位,相当于西医的什么?那就要从西方传入的解剖学去找答案。王清任找血府在哪个地方?他由此创造当时认为中医改革当中的一些理论。《医林改错》那个书不厚,但里面他理论挺多,但由于他的理论大家并不接受,所以说他《医林改错》越改越错,但他的探索精神、实践精神,非常令人敬佩。为了寻找这种血府,为了寻找解剖上一些和中医符合的概念,它可以说是走了很多地方,从河北玉田他的老家,一直到新疆,全国走了很多地方,经常跑到有些人死了埋的乱坟岗,甚至于刑场上他都去,在封建时代,有时候有些做法还是要偷偷摸摸的,要看死了以后人的解剖脏器,当然血府这个概念他有些误解,他看了死了的人,不管外伤也好,不管怎么出血,体内积血,他认为横膈肌下面有个凹陷,低处,很多那个地方攅了一个血块在那里,很多死亡的人都有这个特点,特别外伤,那他说这是血府在膈膜低处,膈膜低处总有一个积血在那里,这个血就是血府的瘀血。所以他这个方,治疗胸中血府血瘀,就是指膈膜低处那块瘀血,当时是这样。当然这个方形成以后,人们现在给它扩大治疗范围。可以说一身的上下瘀血,以它为基础加减,都可以治疗。这是什么叫胸中血府血瘀。他由于他当时的解剖学的实践,他对各个脏腑,也画出了脏腑图,这里反映了一种实践,探索的精神,所以王清任应该是早期中西汇通的先驱之一。血府逐瘀汤的病机:“胸中血府血瘀”。主要在胸部,兼有肝郁气滞,实际上肝郁气滞,肝经循两胁,布胸中,气滞可以导致血瘀,胸中血瘀之后,又可以引起气滞,这是一个相互影响的气血之间的关系。所以主治证候分析,我们现在把它按照瘀血阻滞胸中,清阳不升,阻滞胸中,不通则痛,胸痛,清阳不升,头部气血逆乱,导致头痛。它那个主治非常多,在他书里,他用这个方治疗的病种有39个。涉及的面非常广,主治病症分类,有五个大方面。1.头痛、胸痛。这他用的比较多,(他还有一个通窍活血汤,相应也是治头痛),这一类头痛应该说是瘀血阻滞的头痛。瘀血阻滞,清阳不升,头部气血逆乱造成头痛。他原书采取的排除法,他说无表证,无里证,无气虚,无痰湿,那这个方就能用,疗效很好。这类瘀血的胸痛、头痛,他说用起来百发百中。原文就这样写的。当然说得太过。从后来实践来看,这方治疗胸痛,头痛,由瘀血造成的,是很有效果。这类痛有瘀血特点,刺痛,痛有定处,再结合舌像、脉像来辨证。2.情志病变。很多精神情志方面,肝郁化热,肝气郁结化热了,或者瘀热扰心,肝气郁结也可以母病及子,气郁化火扰心,造成的热象,急躁易怒,烦燥等。这个方能够行气活血,恢复肝气的疏泄,气机舒畅了,不郁而化火,扰乱心神了,就解决急躁易怒了。3.瘀血阻滞以后,引起心胸的一些异常感觉。比如说心悸、心慌,原书写的主治没有心悸、心慌。他说心“忙”。心的工作很忙,这“忙”字概括了心悸。比如跳动快了,自己感觉很慌,心悸、心慌他把它形容心忙。这也是他创造的名词。后来人没有用过这个名词。4.瘀血化热。他的原书里写得表现是“晚发一阵热”。晚上入暮,一阵发热。热在阴分,血为阴分,瘀血化热。晚发一阵热,入暮潮热,晚上一阵发热这是瘀血郁而化热。瘀血阻滞,新血不生,心体失养可以心悸,心神失养可以失眠。瘀血化热,也可以造成热扰心神,也可以失眠。5.主要从舌像、脉像来把握。舌质暗红,脉涩,说明有淤血阻滞。。他那三十九种病写得非常多,有些病也很怪,归纳有五种,1.头痛、胸痛,2.胸中异常感觉3.瘀血化热4.神志症状5.舌像脉象。此外肝气不舒以后,产生肝胃不和,胃气上逆。或者瘀热,瘀热影响到胆胃之气上逆,引气呃逆,干呕。这方面的呃逆,顽固呃逆从瘀论治,所以血府逐瘀汤主治证涉及很多,都是由血瘀气滞导致的。针对这个情况,要活血化瘀、行气开胸止痛。方义分析:王清任实际上是运用了很多前人的基础方和基本的配伍组合,组成了这个方。《医林改错》里,活血化瘀类方里,用得最多的是川芎、赤芍、桃仁、红花,当归用得也不少,当归既是活血又是养血的。川芎、赤芍、桃仁和红花这四个药,是公认的活血化瘀药。他说,选这个活血化瘀药有四个标准。第一要疗效确实。第二要副作用少,活血、破血这类药很多,尽可能找临床上觉得副作用很小,很安全的。第三这些药不要难找。有的医生开个药很好,但来源稀缺,找都找不到。就像《红楼梦》里边,那个冷香丸一样。全找到要起码好多年去了。这四个药又是很普遍的,很好找的。第四点,要价格便宜的。所以他这个有一点类似于过去葛洪的组方用药简便廉效这个特点。君药、臣药为桃仁,红花、川芎、赤芍加牛膝,牛膝有活血作用。在一般活血化瘀基础上,牛膝还能引瘀血下行。胸中血府血瘀,引瘀血下行。所以君药、臣药结合,体现了活血化瘀为主。全方活血化瘀是功用当中主要的。这个方里两组佐药,第一组是养血的当归、生地,考虑瘀血阻滞生机,瘀血阻滞,新血不生。当归、生地能够养阴补血,补充阴血不足,生地又能够使瘀血所化之热,有清热作用。这几方面都照顾了。如果瘀热重,可以加凉血药,或者加重生地用量。佐药的第二组是气药,桔梗在这里,开宣肺气,开宣胸中气机,还可使药力缓留于胸中,既是佐药,又是使药。枳壳降气,擅长于胸、脘、腹气机不畅,有降气作用。枳壳、桔梗一配,一升一降,畅通胸中气机,气行则瘀,气行则血行。柴胡这个药,一方面可以疏理肝气,针对由于肝气郁滞,导致情志方面的一些变化。而且柴胡和枳实相配,也有调整气机、肝脾兼顾,一升一降的作用。柴胡和枳实相配也有一升一降,对胸胁这种疼痛,那不是四逆散里的调气的结构吗?调和肝脾气机的结构,仅仅是用枳壳代枳实了。它是针对了脘腹胁肋气滞作痛,一个基本的结构了。这里边有甘草,有芍药,只不过用赤芍,基本上有个四逆散的结构在里面。所以这一组柴胡、桔梗、枳壳,体现了升降气机,又能调和肝脾气机,是行气的。前面一组活血药,和这一组行气药相配,体现了活血化瘀和行气止痛相结合。止痛当然很多活血化瘀药本身通过化瘀,也能够达到止痛作用。甘草在这个方里是使药。它能够养胃气,安定中气。而且甘草配合芍药这些还能够止痛,还可以治疗胸痛。所以整个这个方体现了活血化瘀为主,行气为辅,是一个常用的活血化瘀方。这个方是个复方。思路是从桃红四物汤来的。是个活血化瘀的基础方,加上行气疏肝理脾的四逆散两个合成。加点载药上行,开宣肺气,开宣胸中气机的桔梗,和引瘀血下行的牛膝,这两个相结合。就是桃红四物和四逆结合,加桔梗、牛膝。桔梗使得药力缓留于胸中。牛膝可以引血下行,两者既是使药,又分别兼臣药、佐药的作用。有人过去分类,也把牛膝当作一个佐使药。也有一类分类方法它是这样的,一组一组分。就是说桃红四物里边活血化瘀方面的,把它作为君药。有的教材整个的桃红四物就是个君药。桃红四物是活血化瘀的基础方。行气的四逆散,就把它当臣药。君臣配合,体现了活血化瘀为主,行气为辅。佐药就看作桔梗、牛膝,既载药上行,畅通气机,和引血下行,增强活血化瘀作用,作为佐药。甘草兼作佐使了。因为这个方本身是个复方,建立在两个基础方的这个基础上组合的。这是血府逐瘀汤的方义分析。配伍特点气血并治,活血为主祛瘀养血,邪正兼顾升降兼顾(行气方面)从组成来看,它配伍特点是气血并治,以活血为主;它既以祛瘀为主,还兼有养血,邪正兼顾的。既活血化瘀,还用了当归、生地,所以祛瘀养血,邪正兼顾的。在治气方面,行气方面,升降兼顾的,等于是升降并施了。既有柴胡、桔梗的升,升举气机,或者开宣,和枳壳的降。一升一降,这配合的。这是血府逐瘀汤的一个配伍特点。辨证要点:胸痛、头痛,痛有定处。舌黯红或有瘀斑,脉涩或弦紧。在临床运用当作,用于胸痛、头痛,痛有定处。舌质暗红或有瘀斑,脉涩或者弦紧。就是说临床运用一般来讲,用这个方,疼痛是主治当中很重要的。当然这个方除了胸痛,胁痛这些也能用。这个方加味,妇科也常用。因为它是活血化瘀为主的。这是使用的基本依据。一般来说,用它往往疼痛,头痛、胸痛这类为主的。但是判断从痛有定处,舌象、脉象来确定它是瘀血这个性质。随证加减:瘀痛日久入络,加全虫、山甲、地龙、三稜、莪朮;气滞较甚,加川楝子、青皮、香附;血瘀经闭、痛经,去桔梗,加香附、益母草、泽兰;胁下有痞块,加丹参、郁金、庶虫、水蛭。瘀血也有新病、久病的不同。瘀血时间长了,容易久病入络,所以要加一些活血化瘀通络的药。所以这个方里当归可以用归尾,但在原方里配主要为了养血。养血阻滞,新血不生,化瘀要配合生新。另外像全虫、山甲、地龙这一类,都有通络作用。病久入络,在活血行气基础上配以通络了,三棱、莪朮能增加化瘀作用。因为这两味都带破血特点,要结合看它瘀久,而且瘀积较重才使用。在行气方面,这个方配的四逆散,力量比较缓和,光靠这个一升一降,在行气和止痛方面力量都不足,加入肝经行气止痛作用确凿的,像川楝子、青皮、香附这一类,可以适当的增加一些使用。妇科方面,这个方多用于经闭、痛经这一类,血瘀为主的。而且从辨证来讲,血瘀气滞为主。其他原因,血热、血寒这类,都不是很合适。在妇科方面,因为涉及到下焦病变,去桔梗。桔梗载药上行,使它缓留在上部了,所以可以不用桔梗,然后加一些活血药,活血止痛,泽兰、益母草、香附这一类。如果血瘀气滞形成有癥块,那是有形实邪了。除了一般活血之外,还可以加水蛭庶虫这一类有破血消癥作用的药。使用注意孕妇忌用。
银屑病病因病机中医概论病因病机中医学文献中有许多类似银屑病的记载,如“白疕”“蛇虱”“松皮癣”“干癣”等。早在公元前14世纪,殷墟甲骨文中就有“疕”字的记载,当时泛指一般皮肤病,从其字形结构上看,是病字头加上一个匕首的匕,如同匕首刺入皮肤一样,以形容其病情的顽固性。《周礼、天官、医师》曰:“凡邦之有疾病者,疕疡者造焉。”我国现存最早的医方《五十二病方》中也有“身疕”的记载。隋《诸病源候论》曰:“干癣但有匡郭,皮枯索痒,搔之白屑出是也。”清《外科大成》记载“白疕”肤如疹疥,色白而痒,搔起白屑,俗呼蛇虱,由风邪客于皮肤,血燥不能荣养所致。宜搜风顺气丸、神应养真丹加白蛇之类。”清《外科证治全书》文中记载“白疕皮肤燥痒,起如疹疥而色白,搔之屑起,渐至肢体枯燥坼裂,血出痛楚,十指间皮厚而莫能瘙痒。因岁金太过,至秋深燥金用事,乃得此证。多患于血虚体瘦之人,生血润肤饮主之,用生猪脂搽之”。清《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白疕项下云:“此证俗名蛇虱。生于皮肤,形如疹疥,色白而痒,搔起白皮。由风邪客于皮肤,血燥不能荣养所致。初服防风通圣散,次服搜风顺气丸,以猪脂、苦杏仁等份共捣,绢包擦之俱效。”《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亦云:“松皮癣,状如苍松之皮,红白斑点相连,时时作痒。”虽其名各异,症状亦有所差别,但都从不同角度较为形象地描述了本病的特征为皮肤干燥,搔抓后有白屑,且其病因为风邪侵袭肌肤或阴血枯燥不能营润于外所致。银屑病俗称“牛皮癣”,但此并非西医或中医的标准病名。中医所称的“牛皮癣”类似于西医的神经性皮炎,又称“顽癣”“摄领疮”,如《外科正宗》中记载:“牛皮癣如牛顶之皮,顽硬且坚,抓之如朽木。”而西医称之为“癣”的病,又大都由真菌感染所致。20世纪50代,中西医专家荟萃一堂,根据该病表现为红斑基础上覆盖多层银白色鳞屑的特点,取名为”银屑病“。我国现代中医皮外科的奠基人和开拓者,著名中国皮外科专家赵炳南先生认为“白疕”之名更符合银屑病的特征,“疕”者,如匕首刺入疾病,表示病程缠绵日久,病难速愈之意。并认为银屑病病因病机系“内有蕴热,郁于血分。”“白疕”的病因病机现分述如下。一.外感六淫风寒湿热,燥毒诸邪,客于肌肤,影响肺卫之气的宣畅,进而阻塞经络,瘀于肌腠,不能荣养肌肤而致银屑病,“腠理虚受,风与气并,血涩而不能荣肌肤故也。”六淫致病多与季节气候有关,如春季多因风致病,夏季多因暑致病,长夏多因湿致病,秋季多因燥疾病,冬季多因寒致病。六淫致病亦与所在生活环境有关,如久居湿地常因湿致病,久居炎热之所常因燥热或火邪致病等。六淫邪气除可单独侵袭人体,还可合邪而致病,如风寒夹杂、湿热夹杂、暑湿夹杂等。六淫在发病过程中,不仅可以互相影响,而且可以在一定的条件下互相转化,如寒邪入里化热,湿邪或热邪日久化燥伤阴等。(一)风邪风邪为患较多,为外感病证得先导,外感诸邪多挟风而侵袭素体,故“风为百病之长”(《素问》)。风为阳邪,易袭阳位,风性轻扬,其性开泄,善行而数变,风盛而燥。故风邪致银屑病发病,起病急,皮疹泛发全身肌表,且易侵犯人体的上部(如头面).《素问、太阴阳明论》云:“伤于风者,上先受之。”内有血虚燥热,外受风肌肤失气血之濡润,而致银屑病鳞屑干燥且层层脱落。《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白疕项下云:“固由风邪客皮肤,亦由血燥难荣外。”风邪袭表,表虚不固,皮毛、汗孔开泄,故可伴发热、汗出、恶风等症状。风热合邪可致咽喉疼痛或咳嗽、口渴,风寒合邪可致恶寒、无汗,风若与湿热或寒湿合邪痹阻于经络关节,则关节肿胀、疼痛,病位走窜不定,为关节型银屑病。(二)寒邪 寒为阴邪,易伤阳气,寒性凝滞,寒性收引。故寒邪致银屑病发病,多因表虚不固或正气不足,寒邪之气乘虚而入,侵于肌肤。多见于病之初起,卫分病分之时。皮疹呈急性、泛发、点滴状、鲜红色。寒邪束表,卫阳郁遏,故作恶寒、发热、无汗、头痛、身痛等症状。寒邪亦可痹阻于经络关节,气血凝结,瘀滞不畅,涩滞不通,则筋脉收缩拘急,以致拘挛作痛、屈伸不利或冷厥不仁。其痛逢寒增剧,得温则气升血散,气血运行无阻,疼痛缓解或减轻。多见于病程日久之银屑病或关节型银屑病,皮疹色暗、浸润、肥厚明显,关节肿胀、疼痛、痛有定处。(三)温邪温为阴邪,易伤阳气,其性重浊、黏滞、趋下。故湿邪致银屑病发病,多因涉水淋雨、居处伤湿及长夏之季湿邪为患。其伤人缓慢难察,起病隐袭,但一旦中的,则难以速愈,病程较长,反复发作或缠绵难愈,符合银屑病的病程特点。湿性黏滞,湿邪浸淫肌肤,诱发银屑病,则顽固不愈且呈湿疹样表现,皮疹倾向渗出,鳞屑黏腻;舌质红,舌苔黄腻或白腻,脉滑。湿性趋下,易侵阴位,“伤于湿者,下先受之”(《素问、太阴阳明论》)。银屑病受湿邪则皮疹以下肢更为明显且难愈。湿久生毒,湿邪日久郁结化热成毒,或兼感毒邪可致泛发全身的密集、针尖大小、表浅、无菌性小脓疱,或手掌、足跖部红斑基础上周期性发生深在无菌性小脓疱,伴角化、鳞屑,即泛发性脓疱型银屑病和掌跖脓疱型银屑病。如湿滞经络关节,阳气布达受阻,则可见肌肤不仁、关节疼痛重着等,见于关节型银屑病。湿邪留滞于脏腑经络,最易阻滞气机,从而使气机升降失常。湿困清阳,则头晕沉重,状如裹束,四肢酸楚沉重;湿阻胸膈,气机不畅则胸闷;湿困脾胃,则纳谷不香,不思饮食,脘痞腹胀,呕恶;湿滞大肠,则大便溏泻;湿滞小肠,则小便浑浊短涩,可见于湿邪困阻的兼证。(四)燥邪燥性为干,收敛清肃。燥气乃秋令燥热之气所化,属阴中之阳邪。燥邪为病,有温燥,凉燥之分。初秋有夏热之余气,久晴无雨,秋阳以曝之时,燥与热相结合而侵犯人体,故病多温燥。深秋近冬之际,西风肃杀,燥与寒相结合而侵犯人体,则病多凉燥。清代《外科证治全书》认为本病“因岁金太过,至秋深燥金用事,乃得此证。多患于血虚体瘦之人”。燥胜则干,燥邪为害,最易耗液伤津,以致阴津亏损。阴屑病临床表现为皮损谈红,干涩皲裂。层层干燥银白色鳞屑脱落,伴口干咽燥,口唇燥裂,毛发干枯不荣,小便短少,大便干燥。多见于寻常型银屑病静止期或红皮病型,脓疱型阴屑病病程的迁延期。(五)热(火)邪外感温热邪气;或风,寒,湿,燥诸邪郁久化火,或情志过极久郁,“五志化火”,袭于机体。热为阳邪,热为火之渐,火为热之极。火性燔灼,火性炎上,易耗气伤津,生风动血。火热之邪入于血分,聚于络脉,热迫肌肤,皮疹颜色鲜红;火性燔灼,故临床上表现出高热,脉洪数等热盛之证,多见于寻常型银屑病,红皮病型及泛发性脓疱型银屑病的急性进展期。火性炎上,故其病多表现于上部,可见舌尖红赤疼痛,口舌糜烂,生疮,头痛,目赤肿痛,齿龈肿痛等。其性易伤津耗气灼阴,故受邪者往往伴有口渴喜饮,咽干舌燥,大便秘结,小便短赤等津伤液耗之证。热扰心神,则出现心烦失眠,狂躁妄动,甚至神昏谵语。若病程日久,伤人正气,或津伤而致气伤,可有气阴两伤之证,在壮热,汗出,口渴喜饮的同时,又可见少气懒言,肢体乏力等证。二.内伤七情 七情是指喜,怒,忧,思,悲,恐,惊等七种正常的情志活动,是人的精神意识对外界客观事物的反应。突然强烈或长期持久的情志刺激,超过人体本身的正常生理活动范围,使人体气机紊乱,脏腑阴阳气血失调,则会导致疾病的发生。情志内伤,七情抑制,郁久化火,火热之毒,扰于营血,外发于肌表,毛窍闭塞不通,气滞血瘀,发为本病。情志因素相当于现代社会的心理健康,在现代社会中,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竞争的激烈,人们承受着较大的心理压力,所以因情志因素导致银屑病日见增多。七情损伤,使脏腑气机紊乱,血行失常,阴阳失调。对于银屑病患者,心主喜,喜则气缓,过喜伤心,可导致心气涣散,神不守舍,心神不安,乏力懈怠,主要、注意力不集中,乃至心悸,失眠,烦躁,惊慌不安,神志恍惚,甚至精神失常,出现哭笑无常,言语不休,狂躁妄动等证。肝主怒,怒则气上,过怒伤肝,肝气上逆,血随气升,可见头晕头痛,面赤耳鸣,胁肋胀痛,性情急燥,善太息,咽中似有物梗阻;或肝气横逆犯脾克胃,致腹胀,腹泄,呃逆,呕吐等;或因气滞血瘀而致妇女月经不调,痛经,闭经等证。脾主思,思则气结,过思伤脾,脾气郁结,中焦气滞,水谷不化,而见胃纳呆滞,脘腹痞塞,腹胀便溏,甚至肌肉消瘦等证。肺主悲,忧,悲则气消,过悲过忧伤肺,使气弱消减,意志消沉,气短胸闷,精神萎靡,泪涌欲哭等证。肾主惊,恐,恐则气下,惊则气乱,过惊过恐伤肾,肾气不固,气陷于下,可见二便失禁,精遗骨萎,心慌意乱等证;精气不能上承,则心肺失其濡养,水火升降不交,可见胸满腹胀,心神不安,夜不能寐等证。在临床需查因辨理以治之调之。七情损伤与脏腑之关系,简列于下:心——喜——气缓————心气涣散,神不守舍————喜笑不休肝——怒——气上————肝气上逆,气血亦升————烦躁易怒脾——思——气结————久有所思,气留不行————神呆纳差肺———忧——气沉————脉络闭阻,气滞不行————沉闷颓废肺———悲——气消————悲伤于肺,耗散正气————泪涌欲哭肾————恐——气下————肾气受损,气陷于下————二便失禁肾————惊——气乱————心无可依,神无可附————心慌意乱三.饮食不节饮食所化生的水谷精微是化生气血,维持人体生长,发育,完成各种生理功能,保证生命生存和健康的基本条件。饮食之量宜适中,不宜极饥而食,极渴而饮,食不可过饱,饮不可过多。饮食按固定的时间,有规律地进食,可以保证脾胃协调配合,消化吸收功能有节奏地进行活动,水谷精微化生有序,输布全身。膳食结构合理搭配,谷,肉,果,菜齐全,饮食寒温适中,根据需要,兼而取之,才能获得充足的营养,有益于健康。饮食偏嗜,喜甜食者,多脾胃虚弱;喜苦味食品者,多痰湿偏盛;喜酸味食品者,多肝阴不足;喜辛辣食品者,多肝郁气滞;喜咸味食品者,多血脉瘀阻。一方面,摄食不足,化源缺乏,致气血不足,则形体消瘦,正气虚弱,抵抗力降低易于诱发银屑病。另一方面,暴饮暴食,饮食失宜,嗜食辛辣,海鲜等腥发动风之类食物,致脾胃失和,脾失健运,水湿内停,生湿生热,湿热互结,外透肌肤,亦可发为银屑病。皮疹表现为倾向渗出,鳞屑黏腻,病情缠绵,反复难愈,有渗出倾向,为湿热证银屑病。如内有胃肠积热,则可出现口渴,腹满胀痛,便秘等证。四.冲任失调 冲任二脉起于胞中,根于先天。冲脉为“十二经脉之海”“五脏六腑之海”和“血海”,总领诸经气血的要冲,可调节十二经气血。当经络脏腑气血有余时,冲脉能加以涵蓄和贮存;经络脏腑气血不足时,冲脉能给予灌注和补充,以维持人体各组织器官正常生理活动的需要;冲脉还可调节月经,与生殖功能关系密切,女性“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冲脉亦可调节气机升降。任脉为“阴脉之海”“总任诸阴”“任主胞胎”,可调节阴经气血,总揽一身阴经脉气及调节月经,妊养胎儿。“冲为精血钟聚之所,任为阴经之承任”。若五脏阴精不足,十二经脉气血无盈余,冲任二脉空虚;或经期,胎产受风,邪袭血室;或胎产损伤,奇经受损,冲任气血蓄溢失常,则引起阴阳不和,冲任不调。见于银屑病内分泌失调女性患者,在月经,妊娠,分娩时加重。五.气血失常气为血帅,血为气母。气是维持人体功能活动的外在表现;血具有营养全身和滋润全身的生理功能,是维持人体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气对血有推动,濡养,温煦,固摄,化生等作用;血则能够生成气,摄持气。血无气则无以生,气无血则无以存。银屑病与血的失常关系更密切。(一)血热“内有蕰热,郁于血分”是银屑病的主要原因。因外感六淫;或心绪烦忧,内伤六情;或进食辛辣灸博,鱼虾酒酪,饮食失节,致脾胃受伤,郁久化热等多种因素,使气机雍滞,郁久化火。热雍血络则发为鲜红斑片或鲜红色丘疹,新出皮疹不断增多;血热生风化燥则干燥白色鳞屑叠出。血热内盛,热扰心神,则心烦易怒;热盛生风则瘙痒难耐;血分热炽,津血同源,热盛而耗液伤津,津不能上承,故口渴咽干,津不能下输大肠及膀胱,故大便秘结,小便短赤。(二)血燥《医宗金鉴》论白时指出:“固由风邪客皮肤,亦由血燥难荣外”,《外科正宗》认为本病的发生与血燥风毒克于脾肺二经有关。病程日久,血热盛,耗液伤津,营血亏耗,生风化燥,毒热未尽,而阴血却已耗伤。肌肤失于滋养,干燥白色鳞屑叠出。血燥证多见于寻常型银屑病静止期。皮损淡红,干燥鳞屑较多,可以覆盖住红斑,伴口干咽燥;舌质淡红,舌苔少,脉缓或沉细。(三)血瘀 热人营血,血热互结,血液黏滞而运行不畅,或热灼脉络,血行不畅,瘀热不化,风、热之邪结聚于机体,致“热结血瘀”,气血不畅则皮肤失于濡养;或由于营血亏耗,生风生燥,更兼风寒外袭,六淫、七情及饮食等诸多因素使气机雍滞营血失调,形成“气滞血瘀”,导致经络阻隔、气血凝滞而成本病。此时血液瘀结,无以渗于脉外为津液,滋养皮肤、肌肉,故肌肤干燥、甲错。血瘀证多见于寻常型银屑病静止期。病程日久,皮损肥厚浸润呈皮革状,鳞屑较厚遮盖红斑,颜色暗红,经久不退。可伴心情郁闷,腹胀,女性有痛经。舌质紫暗或有瘀点、瘀斑,脉涩或细缓。“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如果气的功能障碍,气滞或气虚,常可引起血行不利,甚至导致血瘀。《医宗必读》说:“血气俱要,而补气在补血之先;阴阳并需,而养阳在滋阴之上。”《温病条辨》说:“善治血者,不求之有形之血,而求之无形之气。”所以临床上在治疗血瘀证时,常在活血化瘀药中加入行气导滞之品,气助血以动力,鼓舞血之行进,才能取得较好的疗效。(四)气血相互关系如下气机郁滞,导致气血运行不畅,脏腑功能失调,而形成肝郁气滞,气血失和。气虚而运血无力,血行瘀滞,导致脏腑功能不足。心气虚则气血不行,面白体弱;肺气虚则卫表不固,风邪客表,肌肤干燥、瘙痒;脾气虚则运化失司,湿邪阻滞;肾气虚则精血不充,毛发失养,肌肤甲错。血热,则伤及脉络,热郁血分,百脉充盈,故皮疹浸润,状如点滴;血燥,则阴血不足,化燥生风,故肌肤失养,干燥坼痛;血虚,则脏腑失其濡养,百脉不充,风邪客表,故燥风内动,肌肤失养,头发枯槁;血瘀,则血脉瘀滞,运行不畅,故肌肤甲错,肥厚浸润。气血相互关系,简列如下;1.气滞-----气血运行不畅----脏腑功能失调----肝郁气滞,气血失和2.气虚-----脏腑功能不足----心气虚----气血不行------面白体弱 肺气虚----卫表不固、风邪客表-----肌肤干燥、瘙痒 脾气虚----运化失司、湿邪阻滞-----皮疹倾向渗出 肾气虚----精血不充----毛发失养3.血热-----伤及脉络,热郁血分,百脉充盈-----皮疹浸润,状如点滴4血燥-----阴血不足,化燥生风-----肌肤失养,干燥坼痛5.血虚-----脏腑失养,百脉不充,燥风内动------肌肤失养、头发枯槁6.血瘀-----血脉不畅、血脉瘀滞-------肌肤甲错,肥厚浸润六、脏腑失调(一)肝“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肝主藏血和主疏泄,体阴而用阳。在体合筋,为“罢极之本”,其华在爪,开窍于目,在液为泪,在志为怒。肝喜条达而恶抑郁,其气易亢易逆,为刚脏。肝气与春气相通应。肝主疏泄条达,气机调畅,升降正常,则神清气爽。银屑病患者多有情绪波动,或为肝失疏泄,气机瘀滞不畅,则表现为郁郁寡欢,情志压抑,胸胁、少腹等胀满疼痛;或为肝之阴血不足,肝气疏泄太过,肝气上逆,则表现为急躁易怒。肝火亢盛,毒热伏与营血,发于肌肤,则可见皮疹发生、发展突然且迅速,呈泛发、弥漫、点滴状,色鲜红。肝藏血,肝血不足,出现各种血虚失养的病变。如头目失养,则头晕目眩,两日干涩,视物模糊或为夜盲;筋脉失养,则筋脉拘挛,屈伸不利,肢体麻木;“爪为筋之余”,肝血不足,爪甲失养,则表现为银屑病爪甲软薄,枯而色夭,变形脆裂;血海空虚,则女性银屑病患者常伴月经量少,甚或闭经。(二)心“心者,君主之官”。心主血脉,主神志。在体合脉,其华在面,开窍于舌,在液为汗,在志为喜。心为阳脏而主阳气,与夏气相通应。心主血脉,人的心气充足,推动血液运行的生理功能正常,气血运行通畅,全身的生理功能正常。表现为面色红润而有光泽,脉搏节律均匀,和缓有力,胸部舒畅。心主神志。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明代医家张介宾在《类经》中指出;“心为脏腑之主,而总统魂魄,兼骸意志,故忧动于心则肺应,思动于心则脾应,怒动于心则肝应,恐动于心则肾应,此所以五志惟心所使也。”又说:“情志之伤,虽五脏各有所属,然求其所由,则无不从心而发。”可见,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虽可分属于五脏,但主要的仍归属于心主神志的生理功能。银屑病若情志内伤,郁久化火,心火炽盛,毒热郁于血分,热雍血络,则可见皮疹颜色鲜红,多见于进行期银屑病伴失眠,心烦等症状者。热忧心神,则可见心烦易怒,情绪不佳,心中烦热,不易入睡;心火旺,则面赤;若心移热于小肠,熏蒸水液,常导致尿少而热赤;舌尖红而起刺,或舌尖痛,脉数。心血虚,则面色淡白无华;血虚而不养神,可见心悸,失眠,多梦,神志不宁,甚至神志恍惚;舌质色淡,脉搏无力。血瘀则面色青紫;血瘀亦难养神,可见健忘,迟钝等证。(三)脾 “脾胃者,仓癝之官,五味出焉。”脾主运化,主升清和主统血,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在体合肌肉,主四肢,其华在唇,开窍于口,在液为涎,在志为思,脾气主升,喜燥恶湿,通于长夏之气。脾主运化水谷精微,以滋养濡润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皮面筋骨。银屑病之湿热证者即为脾失健运,水津不布,而致水液潴留,皮疹为浸润性斑丘疹,上覆黏腻鳞屑。此证患者多伴食欲缺乏,口淡无味,或口甜、口腻、口苦等,大便溏稀,食谷不化。另有湿邪蕴久成毒,聚于肌肤,则可见躯干四肢或手掌足跖部皮肤发生针头大小厚壁脓疱,此为本病之脓毒证或湿毒蕴结证,多见于泛发性脓疱型银屑病或掌跖脓疱型银屑病。(四)肺“肺为相傅之官”。肺主气、司呼吸,主宣发、肃降、通调水道,朝百脉、主治节。在体合皮,其华在毛,开窍于鼻,在液为涕,在志为悲(忧).肺喜清肃,不耐寒热,为“娇脏”。肺气与秋气相通应。肺气盛,则皮肤致密,毫毛光泽,抵御外邪侵袭的能力较强;若肺气虚,则皮毛憔悴枯槁,多汗和易于感冒。银屑病患者若肺气虚弱,宣发无力,卫外不固,邪气乘机而入,则出现畏风寒,自汗出等,易于外感而使银屑病复发。邪袭肌表,则皮疹突然发生,色鲜红,呈点滴状。此为本病之风热袭表或风寒袭表,多见于进行期银屑病伴上呼吸道感染者。肺失宣降,常会影响大肠传导糟粕的功能,出现大便秘结等症状。若皮肤色红,大量脱屑,日久不愈,则可导致肺气虚及肺阴虚,患者有气短懒言、口干咽燥、自汗或盗汗等证,多见于脓疱型银屑病或红皮病型银屑病的后期。(五)肾“肾者,做强之官”。肾藏精,主骨生髓,为先天之本,主纳气,主水。其华在发,开窍于耳,通于二阴,在液为唾,在志为恐。肾主闭藏,通于冬气,为封藏之本。肾气旺于冬季,银屑病患者皮疹以冬季为重,与肾气之封藏功能失调有关。虽皮疹表现为鲜红色,亦应注意在清热凉血解毒的基本法则上,注意顾护肾气,酌情加用养肾阴益肾气之方药。肾精不足,髓无化源,则骨失其养,可致关节僵硬、肿大、畸形,活动受限。此为肝肾不足证,多见于关节型银屑病日久不愈者。七、体质禀赋不足体质,中医又称禀赋、禀质、气禀、形质、气质等。是人体禀受于先天,受后天影响,在生长、发育过程中所形成的与自然、社会环境相适应的人体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心理因素等综合因素相对稳定的固有特征。先天因素是体质形成的基础,是人体体质强弱的前提条件。张景岳《类经》云:“夫禀赋为胎元之本,精气之受于父母者是也。”《圣济经》云:“其禀赋也,体有刚柔,脉有强弱,气有多寡,血有盛衰,皆一定而不易也。”人初堕地,禀赋即定,所以《医源》谓衷之初,有清浊厚薄之不同,则有生以后亦遂有强弱寿夭之不齐,此皆非药石所能治。“先天禀赋不足,影响后天疾病的演变和预后。《医宗金鉴》云:“人感受邪气难一,因其形藏不同,或从寒化,或从虚化。”“人之所禀,有强有弱。强而病,病而愈,愈而后必能复其旧矣;弱而病,病而愈,愈而后不必能复其旧矣。”先天遗传因素对体质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而体质的强弱,亦与后天环境,营养和身体锻炼等多种因素密切相关。体质的强弱决定着正气的虚实,决定发病与否及发病情况。“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正气虚,则邪乘虚而入,正气实,则邪无从入。 银屑病患者与先天禀赋不足、特殊的体质类型致病有着密切的关系,因先天禀赋不足,后天各种因素影响而诱发皮疹发生。体质是治疗的重要依据,在疾病的防治过程中,一方面病家处在适宜的生活环境中,进食均衡适量的营养物质,积极锻炼身体,增强体质,另一方面医家通过正确的辨别,按体质论治,因人制宜。用益气、养血、养阴等方法促进人体恢复气血阴阳平衡,并调理脾胃,使脾胃能够吸收多种营养物质,平衡阴阳,将人体体质调节至平衡状态而治愈疾病。八、阴阳盛衰人体在生理状态下,阴阳之间保持着协调平衡关系。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受致病因素的影响,阴阳盛衰失衡。“阳盛则热“。银屑病的急性病程,多表现为阳盛而阴未虚的实热证。临床可见发热、烦躁、舌质红、舌苔黄、脉数等具有“阳”特点的证候。“阳盛则阴病”,阳盛伤阴灼液,则出现口渴、大便干燥、小便短少等症状。“阳虚则寒”。银屑病冬季发病,寒冷地区易患病,躯体四肢外侧(阳面)多被累及,故其发生可由阳气不足,阴气侵及所致。若病情顽固、日久不愈,正邪相争,正气消耗受损,阳气虚弱之时,亦表现为寒证。可见皮疹色暗红,脱屑较多;伴面色苍白,形寒肢冷,疲惫乏力,小便清长,舌质淡,脉无力而迟缓等。此时阳气不足以温煦肌肤,气血运行无力。故应温经通络,活血化瘀。阴阳互根互用,阳虚日久会导致阴虚,见五心烦热、盗汗、眩晕、耳鸣、腰酸腿软、遗精、脉沉细数、舌质红而少津等证。临证则需首辨阴阳,再遣方用药。
十叟长寿歌昔有行路人,海滨逢十叟。年皆百余岁,精神加倍有。诚心前拜求,何以得高寿?一叟拈须曰:我弗嗜烟酒:二叟笑莞尔:淡泊甘蔬糗;三叟整衣袖:服劳自动手;四叟拄木杖:安步当车久;五叟摩巨鼻:清气通窗牖;六叟抚赤颊:沐日令颜黝;七叟稳回旋:太极朝朝走;八叟理短鬓:早起亦早休;九叟颔首频:未作私立求;十叟轩双眉:坦坦无忧愁。善哉十叟词,妙诀一一剖,若能遵以行,定卜登上寿。
---------- 要积极观察而消极治疗如果发现你的宝宝患了血管瘤,千万不要紧张,不要着急,更不要轻易治疗,因为大多数血管瘤是可以自行消退的,如何知道什么样的能消退,什么样的不能消退呢?以下简单的办法可让你知道自己心爱的宝宝的血管瘤能否消退。1,可消退的血管瘤的特征:(1)发病特点:它们是真正的血管内皮细胞新生物,占所有新生儿和儿童期血管瘤的至少95%能够消退;。通常是在出生时或出生2-3周时就发病;在4-6个月内增长很快,之后停止生长,并且自发性消退开始。在5-7岁以前,缓慢消退。(2)通常不提倡治疗,要消极等待,因为自行消退后的外观比手术切除后的瘢痕美观。眼睑,鼻,嘴唇部位如果完全外科切除,将会导致难以修复的容貌损伤。(3)特殊处理:皮损面积过大,影响眼睛视力者,可部分切除眉或睑部的血管瘤;唇部的血管瘤突入口腔,亦可部分切除,总体原则是保守切除,解决问题即可,余下部分等待自行消退。2,不可消退的血管瘤的特征:这种血管瘤在出生时即有,与可消退性血管瘤相反。它们在出生后4-6个月并不很快生长,而是随着孩子的生长而增长,一直持续到成人期。此种血管瘤治疗很困难。只要认识以上两点,家长们就不必着急,不必担心了,应尽量采取密切的观察而非积极的治疗。
1.龙马定痛丹简介【组成】马钱子30g,地鳖虫、地龙、全蝎各3g。炮制时先将马钱子砂拌炒至膨胀,外呈棕黄色,切开取出,与地龙、地鳖虫、全蝎共研细末,再加入赋形剂,成糖衣片,共160片,每片含马钱子生药0.187g。【功用】活血脉,化瘀血,祛风湿,止痹痛。【方义】龙马定痛丹渊出清代王清任之“龙马自来丹",原方用治痫证、瘫腿。颜德馨教授吸收了历代医家的经验,经过长期临床验证,并不断总结、不断修改和扩大治疗范围,并在原方基础上加入地鳖虫、全蝎等药,定名为“龙马定痛丹”,经治2000余例,应用30余年,效果满意。这是颜教授治疗痹证行之有效的一张经验方。龙马定痛丹主要成分为马钱子,又名番木鳖,性味苦寒,入肝脾经,有大毒,具活血通络、止痛消肿等功效。张锡纯谓其“开通经络,透达关节之力,远胜于他药。”《外科全生集》称之“能搜筋骨入骱之风湿,祛皮里膜外之痰毒。”配以力量较为峻猛的破血通瘀,消癥散结之地鳖虫;咸寒降泄,又善走窜之地龙;息风解痉,祛风止痛,解毒散结之全蝎。诸药合用,既能制约马钱子毒性,又能通血脉。诸药合用,共奏活血脉、化瘀血、袪风湿、止痹痛之功效。2.临床研究(1)一般资料:男性29例,女性31例,年龄最小22岁,最大74岁。疗程最短2个月,最长30年。40岁以下19例,40~50岁14例,50~60岁13例,60~70岁12例,70岁以上2例。病种:类风湿性关节炎24例,风湿性关节炎26例,痛风性关节炎3例,肩关节周围炎1例,椎间盘突出症1例,颈椎病2例,雷诺病1例,腰肌劳损1例,退行性关节炎1例。以上病例均经过临床和实验检查确诊。(2)治疗方法:每次1~2片,一日2次,温开水送服,一个月为一疗程。(3)主要参考指标①疼痛等级测定:根据中华全国中医学会内科分会痹病学组商定的《疼痛等级标准》。1级:无痛。2级:疼痛能够忍受,对休息及工作没有明显影响。3级:疼痛难以忍受,严重影响休息和工作。4级:疼痛不能忍受,甚至不能休息和工作,需要配合止痛药物或疗法。5级:常规止痛药物或疗法无效,必须用强止痛药物或多种止痛药或疗法。②关节功能测定:按照中华全国中医学会内科分会痹病学组商定的《关节功能等级标准》。1级:可以做各种活动。2级:一个或多个关节不适或活动受限,但可以从事正常活动。3级:关节活动明显受限,不能从事一般职业活动。4级:关节活动障碍,一部分生活可以自理,但需要人照顾。5级:卧床或坐椅,生活完全不能自理。③实验室检查:各个病例均进行相应的实验室检查,并作治疗前后对照。(4)疗效判定显效:全部症状或主要症状消除,关节功能基本恢复,能参加工作和劳动,主要参考指标基本正常。有效:主要症状基本消除,主要关节功能基本恢复或有明显进步,生活不能自理转为能自理,或者失去工作和劳动能力转为工作和劳动能力有所恢复。无效:和治疗前相比较,各方面均无进步。疗效结果:显效16例,有效38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90%。其中风湿性关节炎有效24例,总有效率92%;类风湿性关节炎有效21例,总有效率87%;其他(包括痛风性关节炎、颈椎病等)有效9例,总有效率90%。其中风湿性关节炎有效24例,总有效率92%;类风湿性关节炎有效24例,总有效率87%;其他(包括痛风性关节炎,颈椎病等)有效例,总有效率90%。4.讨论龙马定痛丹适用于各种痹证,笔者运用本方系统地观察了60例痹证患者,证实对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痛风性关节炎、颈椎病、肩周炎、退行性关节炎、雷诺病、腰肌劳损等确有显著疗效,具有镇痛和恢复关节功能等作用,值得进一步推广。龙马定痛丹在服用时需严格掌握剂量,不可盲目增加剂量。笔者体会到一日最高量不得超过6片,因方内马钱子有毒,其主要成分为番木鳖碱,即士的宁,有兴奋脊髓神经作用。过量中毒时主要表现为强直性痉挛,如肌肉强直,口唇、面颊及周身麻木,甚至抽搐震颤。如果出现中毒反应,可以采用中药抢救:①浓糖水口服;②甘草30g,绿豆30g煎汤频饮均可缓解。在运用过程中笔者有目的地对部分连续服用本方长达1~2年的患者系统作肝肾功能及血常规检查,均无异常发现,证实本方可长期服用。运用本方时亦应遵循辨证论治规律,体会是对寒瘀型疼痛效果明显,对瘀热型效果较差,且可出现口疮齿痛等副作用,本文总结的6例无效病人大多属于此型。龙马定痛丹服用后部分患者出现头晕、肢麻、舌麻等副作用,经改用糖开水送服或减少剂量,上述副作用即可消失。在临床使用中,龙马定痛丹有一定毒性,病人表现较多为口唇、面颊、全身麻木、肌肉强直,甚至抽搐,主要因为方中马钱子引起,其成分为番木鳖碱即士的宁,有兴奋脊髓的作用。临床龙马定痛丹成人一般用量每日2次,每次1~2片,每片含龙马定痛丹生药0.244g,含马钱子0.187g,按公斤体重计算,一次用量相当于龙马定痛丹生药约10㎎/㎏。药典规定马钱子成人每日剂量每次不得超过0.75g,故目前临床成人每天2~4片已达极量。我们预实验时用上下法测定小鼠龙马定痛丹LD50为40㎎左右(4~6倍于成人剂量),即出现抽搐、强直性痉挛,半数动物死亡,而治疗量10㎎/㎏时镇痛作用明显,说明小鼠对该药镇痛作用敏感性与人相似,治疗剂量与LD50接近(为1/4),药物的剂量效应曲线比较陡,提示临床用药应掌握好剂量的安全范围。
7.六和汤调和六气。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歌诀】六和藿朴缩砂杏半夏木瓜赤茯苓术参扁豆同甘草姜枣煎之六气平或益香薷或苏叶伤寒伤暑用须明 【组成】缩砂仁半夏杏仁人参炙甘草各一两(各30克) 赤茯苓藿香叶白扁豆木瓜各二两(各60克) 香薷 厚朴各四两(各120克) 【用法】每服12克,加生姜3片,大枣1枚,水煎服。 【功用】祛暑化湿,健脾和胃。 【主治】暑湿外袭,脾胃失和。症见霍乱吐泻,倦怠嗜卧,胸膈痞闷,头目昏痛,身体困倦,恶寒发热,口微渴,舌苔白滑者。 【方析】暑湿感寒为本方主证。湿伤脾胃,故胸膈痞闷,霍乱吐泻,为兼证。香薷为“夏季麻黄”,辛温发汗。芳香化湿,方中重用,可见暑季伤寒较重。为君药。藿香、厚朴化湿和中,外散表邪,为臣药。半夏、砂仁和胃止呕;人参、白扁豆补气健脾;赤茯苓、木瓜去湿渗湿;杏仁宣肺利气;生姜、大枣调和营卫,共为佐药。甘草益气和胃,调和药性,为使药。 按:六和汤与藿香正气散均为化湿和中,解暑发表之剂,现在方剂学多归入祛湿剂中。8.清脾饮(严用和)阳疟。 《济生方》 【歌诀】 清脾饮用青朴柴苓夏甘芩白术偕 更加草果姜煎服热多阳疟此方佳 【组成】青皮厚朴柴胡黄芩半夏茯苓白术 草果甘草各等分 【用法】为末,每服12克,加生姜5片,于发作前2小时水煎服。 【功用】健脾祛湿,化痰截疟。 【主治】疟疾湿痰内遏。症见热重寒轻,口苦心烦,胸膈满闷,小便黄赤,舌苔白腻,脉象弦滑数。 【方析】疟疾痰湿内遏,热重寒轻,为本方主证。痰湿内遏,气机不行,故胸膈满闷,为次要症状。方用柴胡、黄芩和解少阳,除往来寒热,为君药。草果既能化湿痰,又是截疟要药,为臣药。青皮、厚朴理气宽胸;半夏、生姜、茯苓、白术健脾燥湿,治生痰之源,为佐药。甘草调和诸药,为使药。诸药合用,燥湿化痰,调和肝脾,和解少阳。本方为小柴胡汤加减而成。9.痛泻要方(刘草窗)治痛泻。 《景岳全书》引 【歌诀】痛泻要方陈皮芍防风白术煎丸酌补泻并用理肝脾若作食伤医更错 【组成】白术三两(90克)白芍二两(60克) 陈皮一两半(45克)防风一两(30克) 【用法】上细切,分作八服,水煎。 【功用】补脾泻肝。 【主治】痛泻。症见肠鸣腹痛,大便泄泻,泻必腹痛,舌苔薄白,两关脉弦而缓。 【方析】肝郁脾虚为本方主证。白术健脾燥湿止泻,为君药。白芍柔肝缓急止痛,为臣药。陈皮理气健胃,防风升清止泻,为佐药。四药相合,健脾燥湿,柔肝缓急,痛泻自愈。增辑1.何人饮 (张景岳)虚疟。 《景岳全书》 【歌诀】何人饮治久虚疟参首归陈姜枣约追疟青陈柴半归首乌甘草正未弱若名休疟脾元虚参术归乌甘草酌四兽果梅入六君补中兼收须量度更截实疟木贼煎青扑夏榔苍术着 【组成】何首乌三钱至一两(9-30克) 当归二、三钱(6-9克) 人参三钱至一两(9克-30克) 陈皮二、三钱(6-9克) 煨生姜3片 【用法】疟发前二小时水煎服。 【功用】益气养血,治疗虚疟。 【主治】气血两虚。症见疟疾发作日久不愈。 【方析】气血两虚之久疟为本方主证。何首乌补肝肾,益精血,截虚疟,为君药。人参、当归助君药益气补血,为臣药;陈皮、煨生姜健脾理气,温散中寒,以防补药腻膈,为佐药。诸药配合,补气养血,扶助正气,为治虚疟专方。 【附方】(1)追疟饮 (《景岳全书》) 何首乌一两(30克) 当归三钱(9克)甘草三钱(6克) 半夏三钱(9克)青皮三钱(9克) 陈皮三钱(9克) 柴胡三钱(9克)。水煎服。 【功用】养血截疟。 主治:久疟不止,气血不甚虚弱者。 (2)休疟饮(《景岳全书》)何人饮去陈皮,加白术三钱(9克) 甘草一钱(3克)。水煎服。 功用:健脾养血,治疗虚疟。 主治:疟疾使用发散剂过多,以致脾气虚弱者。 (3)四兽饮(《易简方》)是六君子汤加乌梅、草果、生姜、大枣组成。水煎服。 功用:补脾祛痰截疟。 主治:脾虚痰湿之久疟。 (4)木贼煎(《景岳全书》)方用木贼厚朴各三钱(各9克)苍术一钱(3克) 半夏五钱(12克) 青皮五钱(9克) 槟榔一钱(3克)。水煎服。 功用:散风解郁,燥湿化痰。 主治:体质强壮,多湿多痰之实疟。2.奔豚汤 (张仲景)腹痛气上冲方 《金匮要略》 【歌诀】奔豚汤治肾中邪气上冲胸腹痛佳芩芍芎归甘草半生姜干葛李根加 【组成】李根白皮一升(15克)葛根五钱(15克)甘草 川芎当归芍药黄芩各二两( 6克)半夏四两(12克)生姜四两(12克) 【用法】水煎服。 【功用】补心气,平冲逆。 【主治】奔豚。症见气上冲胸,腹痛,往来寒热。 【方析】心气虚、肾中寒、气上冲为本方主证。方中重用李根白皮,为治肾水犯心奔豚之专药,为君药。芍药、甘草缓急止痛,为臣药。当归、川芎养血活血;半夏、生姜降逆止呕,专下逆气;葛根生津止渴;黄芩清泻肺热,清水之上源,为佐药。诸药配合,降冲逆,补心血,为治奔豚的专方。3.达原饮(吴又可)瘟疫初起。 《温疫论》 【歌诀】 达原厚朴与常山草果槟榔共涤痰 更用黄芩知母入菖蒲青草不容删 【组成】常山槟榔各二钱(各6克)厚朴知母 黄芩、菖蒲、青皮各一钱(各3克) 草果甘草各五分(各1.5克) 【用法】水煎,午后温服。 【功用】开达膜原,辟秽化浊。 【主治】温疫初起或疟疾邪伏膜原。症见憎寒壮热,或一日三次,或一日一次,发无定时,胸闷呕恶,头痛烦躁,脉弦数,舌苔垢腻者。 【方析】达原饮原治温疫初起,邪伏膜原的要方。所谓膜原,是指内不在脏腑,外不在经络,附近于胃,表里之分界,半表半里之处。痰湿阻于膜原为本方主证。烦躁,脉数,为兼热邪之象;痰湿阻碍气机,故胸闷呕恶亦为兼证;方中常山、草果宣可去壅,善开痰结,为截疟要药,为君药。槟榔、厚朴助君药行气化痰,燥湿化痰,为臣药。菖蒲、青皮清上焦膜原;黄芩、知母清温疫之热,又可防方中香燥药物伤阴,为佐药。甘草调和诸药,为使药。 原书达原饮又名“达原散”,由槟榔三钱(9克) 厚朴知母 芍药 黄芩各一钱(3克) 草果、甘草各五分(1.5克),7味药所组成。今歌中多常山、青皮、菖蒲,无芍药,与原方有出入,故附注说明。
和解之剂,即和解剂。是采用调和方法,用以治疗少阳证、肝脾不和、寒热错杂等病证的方剂。和解剂原为张仲景治疗少阳半表半里证时,不可发汗,不可泻下,不可涌吐,而只可用和解一法表里同治而得名。后世认为肝脾不和与寒热错杂证,用药治疗必须多方面照顾,故也归入和解剂中。 医有“疟属少阳”之说,故治疟方也纳入本剂。 和解剂虽然用药较为平和,但终为祛邪而设,辨证认病有一定标准,切不可盲目使用本类方剂。1.小柴胡汤(张仲景)半表半里和解。 (《伤寒论》) 【歌诀】 小柴胡汤和解供半夏人参甘草从 更用黄芩加姜枣少阳百病此为宗 【组成】柴胡半斤(24克)黄芩三两(9克)人参甘草生姜各三两(各9克)半夏半升(9克)大枣十二枚(4枚) 【用法】水煎分二次温服。 【功用】和解少阳。 【主治】(1)伤寒少阳证。症见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口苦,咽干,目眩, 舌苔薄白,脉弦者。 (2)妇人伤寒,热入血室,以及疟疾、黄疸与内伤杂病而见少阳证者。 【方析】邪入少阳为本方主证。胆热犯胃,失于和降,故见心烦喜呕,不欲饮食,为次要症状。方用柴胡疏邪透表,轻清升散,为少阳经专药,为君药。黄芩除热清,苦寒泻火,善清胆经,与君药相配,一治半表之邪,一清半里之热,为臣药。半夏降逆和胃,人参、甘草补脾益气,生姜、大枣益胃气,调和营卫,为佐药。诸药合用,清透同用,和解少阳,扶正祛邪,是一首代表方剂.2.四逆散(张仲景)阳症热厥。 (《伤寒论》) 【歌诀】 四逆散为阳厥方 少阴传热四肢凉 柴胡枳芍和甘草 细味伤寒贵审详 【组成】炙甘草柴胡芍药枳实各十分(各6克) 【用法】水煎服。 【功用】透邪解郁,疏肝理脾。 【主治】(1)阳郁厥逆症。手足不温,或腹痛,或泄痢下重,脉弦。但手足不温上不过肘,下不过膝,久按则有微热。 (2)肝脾不和症。胸胁胀闷,脘腹疼痛,腹中痛,或泄利下重。 【方析】热厥乃由热邪入里,阳气被郁,不达四肢而致。或肝气内郁,阳气不得发越,亦可成气厥,症见手足厥逆。本方也常用于肝脾不和,泄利下重之证。方用柴胡升阳透邪,舒肝解郁,为君药。枳实下气破结,与柴胡同用以升降气机,调和肝脾,为臣药。枳实下气破结,与柴胡合用,照顾肝之本性“体阴用阳”,为佐药。炙甘草益气健脾,调和诸药,为使药。四药配合,去邪解郁.肝脾调和,清升浊降,气血畅达。3.黄连汤(张仲景)升降阴阳。 (《伤寒论》) 【歌诀】 黄连汤内用干姜半夏人参甘草藏 更用桂枝兼大枣寒热平调呕痛忘 【组成】黄连炙甘草干姜桂枝人参各3克半夏9克大枣十二枚(4枚) 【用法】水煎服。 【功用】寒热平调,和胃降逆。 【主治】伤寒胸中有热,胃中有邪气,腹中痛,欲呕吐者。 【方析】胸中有热,胃中有寒,为本方主证。胃失和降,故见呕吐,为次要症状。方中黄连泻胸中之热,为君药。干姜、桂枝散胃中之寒,与黄连同用,使寒热调和,为臣药。半夏和胃降逆;人参、大枣益气和中,升降复常,为佐药。甘草调和药性,为使药。诸药合用,使寒散热消,升降复常,表里调和,痛呕即止,诸证自愈。4.黄芩汤(张仲景) 太阳少阳合病下利。 (《伤寒论》) 【歌诀】 黄芩汤用甘芍并二阳合利枣加烹 此方遂为治痢祖后人加味或更名 再加生姜与半夏前症兼呕此能平 单用芍药与甘草散逆止痛能和营 【组成】黄芩9克 芍药9克甘草 6克大枣4枚 【用法】水煎温服。 【功用】清肠止痢。 【主治】泄泻或下痢脓血,身热不恶寒,心下痞,腹痛,口苦,舌红苔腻,脉弦数。 【方析】湿热痢疾为本方主证。湿热阻滞,气血不和,故心下痞,腹痛,为次要症状。方中黄芩清热燥湿,为君药。白芍、大枣缓急止痛,为佐药。甘草益气和胃,调和诸药,为使药。四药合用,为治疗热痢腹痛之良方,有“治痢祖方”之称。 【附方】(1)黄芩加半夏生姜汤(《伤寒论》)是本方加半夏三钱(9克)生姜(3片)。水煎服。 功用:清热止痢,降逆止呕。 主治:黄芩汤症兼见呕吐痰水者。亦治胆咳(咳呕苦水如胆汁)。 (2)芍药甘草汤(《伤寒论》)芍药三两(9克)甘草二两(6克)。 功用:缓急止痛。 主治:胃气不和,腹中挛痛,或误汗后脚挛急,不能伸等症。5.逍遥散散郁调经。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歌诀】 逍遥散用当归芍柴苓术草加姜薄养血健脾疏肝郁 内妇两科常用着血虚有热加丹栀 地黄加即黑逍遥 【组成】 当归芍药白术柴胡各一两(各30克) 炙甘草半两(15克) 【用法】上为末,每服二钱(6克)加烧生姜一块切破, 薄荷少许,水煎服。亦有丸剂,每日2次,每次6一9克 【功用】疏肝解郁,养血健脾。 【主治】肝郁血虚脾弱证。症见两胁作痛,头痛目眩,囗燥咽干,神疲食少,或往来寒热,或月经不调,乳房胀痛,脉弦而虚。 【方析】肝郁血虚为本方主证。脾虚不运,故神疲食少,脉虚无力,为兼证。方用柴胡疏肝解郁,为君药。当归、白芍养血敛阴,柔肝缓急,与柴胡配用,补肝体养肝血,,共为臣药,白术、茯苓、烧生姜健脾益气;薄荷助柴胡散肝郁,透邪热,共为佐药。甘草补中益气,调和诸药,为使药。诸药合用,肝郁得疏,肝血得养,肝脾同调,气血兼顾, 【附方】加味逍遥散:本方加丹皮、栀子名“加味逍遥丸”,或“丹栀逍遥丸”,临床多用于肝郁血虚有热所致的月经不调,以及经期吐衄等。 6.藿香正气散(丸)辟一切不正之气。 (《太平惠民和剂局万》) 【歌诀】 霍香正气大腹苏甘桔陈苓术朴俱 夏曲白芷加姜枣感伤风瘴并能驱 【词解】岚瘴:岚瘴(lnán zhàng)毒疠之气 【组成】大腹皮白芷紫苏茯苓 藿香各三两(90克) 半夏曲白术 陈皮厚朴苦桔梗各二两(各60克) 炙甘草一两(30克) 【用法】以上共研细末,每服15克,加生姜3片,大枣2枚,水煎服,如作丸剂每服6--9克。日二次。 【功用】解表化湿,理气和中。 【主治】(1)外感风寒,内伤湿滞。症见发热恶寒,头痛,胸脘痞满闷胀,恶心呕吐,肠鸣泄泻,舌苔白腻。 (2)霍乱以及感受不正之气。 【方析】暑季感寒为本方主证。内伤湿滞,脾胃不和,故胸脘痞闷,苔腻,为兼证。方中重用藿香辛温解表,芳香化湿,升清降浊,为君药。紫苏、白芷既助君药表散风寒,又可理气化湿,为臣药。白术、茯苓健脾运湿,和中止泻;半夏曲、陈皮、厚朴、大腹皮行气化湿,和胃止呕,畅中除满;桔梗宣利肺气,载药上行;生姜、大枣调和营卫,共为佐药。甘草调和诸药,为使药。诸药合用,解表化湿,升清降浊,为夏季常用方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