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孕前及孕期咨询 建议确诊为甲亢的妇女,先行甲亢治疗,尽量等待痊愈后,过一段时间再妊娠。 甲亢病情稳定,已经妊娠、又不准备行人流的孕妇,建议用无致畸危险、通过胎盘少的药物,如PTU。不宜行131碘诊断及治疗。如孕前应用131碘治疗,要避孕半年后,方可妊娠。 孕妇目前处于甲减状况、正在进行甲状腺激素的补充治疗中,甲状腺激素对婴儿没有影响,妊娠后不能停药,停药会致流产。 2、孕期胎儿监护及产前保健 甲亢孕妇因代谢亢进、不能为胎儿提供足够营养,影响胎儿生长发育,易发生胎儿生长受限(FGR)、新生儿出生体重偏低。检查:注意母亲体重、宫高、腹围增长情况,每1~2月进行胎儿B超检查、估算胎儿体重。平时加强营养、注意休息,取左侧卧位。发现FGR时,及时住院。 甲亢孕妇服用ATD有可能致胎儿甲减:胎儿甲状腺肿大、体重增加缓慢,胎心慢110~120次/分,胎动次数减少,羊水偏少。先天甲减胎儿,可能预后不良。如何诊断,有人提出可行脐带穿刺,取脐带血检查甲功以便确诊,如何治疗胎儿,经验不多。 甲亢孕妇易发生早产。如有先兆早产,应积极保胎,治疗时避免用β受体兴奋剂,尽量卧床休息,采用硫酸镁、多力妈(Turinal)、普鲁卡因等保胎药物。 甲亢孕妇晚期易致并发妊高征。注意早期补钙,低盐饮食、营养指导。产检注意:体重变化、水肿、尿蛋白和血压升高。妊娠晚期37~38周应入院观察,每周行胎心监护,注意胎儿窘迫,孕妇作心电图,了解是否有心脏损害,必要时作超声心动图。 3、临产和分娩 B超观察胎儿甲状腺大小、是否有甲状腺肿大,致使胎头过伸。如有异常,可能造成难产,考虑剖宫产。分娩方式选择,除产科因素外,一般可以阴道分娩,多数顺利。 甲亢孕妇一般宫缩较强,胎儿偏小,产程相对较短。有报道新生儿窒息率高。产程中应补充能量,鼓励进食,适当输液,全程吸氧及胎心监护,q2~4h测血压、脉搏、体温1次,注意产程中的心理护理。 如产妇心功能不全,产程进展不顺利,有胎位不正、胎头仰伸、胎头不能入盘等情况,可放宽剖宫产指征。产后予抗生素预防感染。 新生儿出生时儿科医师应在场,做好新生儿复苏准备,留脐带血检查甲功。 4、新生儿及母亲的产后观察 新生儿出生后,特别注意有否甲减或甲亢的体征和症状。 新生儿甲减:舌头大,蛙腹,皮肤发花,体温不升,反应差、张力低,进食少,排便延迟,体重不长;个别有肺不成熟、肺透明膜病。 新生儿甲亢(少见):发生在产后数日(5~10天),表现有:小头,甲状腺肿大,双眼球突出或睁大、炯炯有神,皮温高,严重甲亢时伴有高热、心率呼吸加速等甲亢危象表现。尚有爱哭闹、吃奶量大、大便次数多、体重不长等甲亢症状。 故建议适当延长新生儿住院时间,以便观察,出院后嘱家属如有异常及时来院检查并随诊。 5、产后哺乳 患Graves病产妇产后病情加重,要继续服药,多数要增加药量。PTU(丙硫氧嘧啶)较MMI(他巴唑)好,如母亲服PTU200mg,tid,新生儿每日得到PTU99μg。所以母亲服PTU婴儿是安全的。
妊娠后出现的各种程度的糖耐量减低或明显糖尿病,不论是否需用胰岛素治疗,分娩后血糖是否恢复正常,都可认定为妊娠糖尿病,妊娠糖尿病对母婴的健康都非常不利,对孕妇可导致高血糖、高血压及先兆子痫。对胎儿则可直接导致流产、宫内发育迟缓,畸形儿、巨大胎儿及低体重儿的几率增加。妊娠糖尿病还有远期危害,近一半“糖妈妈”今后可能发展成2型糖尿病,而孩子患肥胖、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的危险性也更大。因此,所有孕妇都应在妊娠24至28周进行“糖尿病筛查”;对超过35岁、肥胖、有糖尿病家族史、不良孕产史的高危孕妇,如需要还应进行糖耐量检测,以便早期发现,早期治疗。
出诊信息:(均需提前预约) 周一下午特需门诊 (人民医院 本部-前进西路)*挂号费100元 周二 全天 (人民医院 本部-前进西路) 周三 上午 (人民医院 本部-前进西路) 周三 下午 (人民医院 友谊院区-青阳路) 预约网址: www.ksrmyy.org 预约电话: 市一院本部门诊预约电话:(0512)57561120、57531441(本部);57027200、57027198(友谊院区)
妊娠期糖尿病一旦确诊既需要进入妊娠糖尿病管理,其中包括饮食指导、运动指导、自我血糖监测等等,有许多孕妇经过这样正规处理后血糖大多可以达标,但依然有部分孕妇血糖仍然不能达标,这时就需要及时启动胰岛素了。然而,现实中常常有许多孕妇担心或者因为各种原因拒绝使用胰岛素,心情当然可以理解,但是,如果此时不能及时正确的使用胰岛素,势必至于腹中胎儿长期在不稳定的高血糖环境中生长,不仅造成母婴围产风险的增高,而且,孩子成年后患有糖代谢紊乱的风险也随之增加。而胰岛素是唯一不能通过胎盘屏障的降糖药物,故此在专科医师指导下正确地使用,对胎儿是非常安全的。
大多数甲减是永久性疾病,须终身服药,只有少部分甲减如亚急性甲状腺炎、药物导致的甲减可在治疗后痊愈。甲减的治疗主要是甲状腺素的替代治疗,目前国内常用的是干甲状腺片和左甲状腺素片,效果满意,价钱便宜,服用简单,一天只需服药一次。服药要先从小剂量开始,根据全身的症状及实验室检查逐渐加量,直至全身症状消失,T3、T4、FT3、FT4与TSH恢复正常。此后维持此剂量终身服药,不要轻易停药,否则,原来消失的症状可在1~3个月内再次出现。若治疗过程中出现心慌、心律不齐、失眠、烦躁、多汗等症状,应减少药量或去医院检查。如果偶尔一次忘了服药,不必补服,下一次服药时也不需要加量,仍按以前的剂量服用就行。另外,即使服药后一切症状消失,也应定期到医院复查体内的甲状腺激素水平,根据检查结果适当调整药物剂量,一般1~2年复查一次就可。
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是一组由遗传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而引起的临床综合征。因胰岛素分泌绝对或相对不足以及靶组织细胞对胰岛素敏感性降低,引起糖、蛋白、脂肪、水和电解质等一系列代谢紊乱。临床以高血糖为主要标志,久病可引起多个系统损害。病情严惩或应激时可发生急性代谢紊乱如酮症酸中毒等。 糖尿病临床类型可分为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1型糖尿病多发生于青幼年,临床特点是起病急,多食、多尿、多饮、体重减轻等症状较明显,有发生酮症酸中毒的倾向,必须依赖胰岛素治疗维持生命。起病初期血中胰岛细胞自身抗体阳性率高。口服葡萄糖胰岛释放试验可见基础胰岛素水平低于正常,葡萄糖刺激后胰岛素分泌曲线低平,显示胰岛素缺乏。 2型糖尿病可发生在任何年龄,但多见于40岁以后中、老年。大多数病人起病缓慢,临床症状相对较轻或缺如。无酮症酸中毒倾向,但在一定诱因作用下,也可发生酮症酸中毒或高渗性昏迷。一般可用口服降糖药控制血糖,但在饮食和口服降糖药治疗效果欠佳时,或因并发症和伴发病时,亦需要用胰岛素控制高血糖。胰岛细胞自身抗体常阴性。空腹血浆胰岛素水平可正常、轻度降低或高于正常。胰岛素对葡萄糖刺激的反应可稍低、基本正常或高于正常,分泌高峰延迟。